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8月31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核心保安區損港人核心價值

副總理李克強訪港三日,原意是送上「小禮物」,進一步擴大香港的人民幣業務,推動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事實上,過去十年,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在這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而本地經濟及財務學者亦不時發表研究報告,以及撰寫評論文章,向有關方面提出意見。

只可惜今次副總理訪港,保安局和警方如臨大敵,動用3,000名警務人員負責保安工作,並且把核心保安區不必要地擴大至整個屋苑和大學校園以外數百米,令示威人士無法接觸到副總理,記者難以直接向副總理提問。結果把市民的關注點從如何打造香港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轉移至警權是否過大等問題上。

副總理出席港大百周年慶典期間,有警務人員涉嫌禁錮示威學生,惹來港大師生,以至其他大學學者的關注和不滿。大學師生所關注的不單是警權過大問題,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大學高層是否為了向權貴獻媚,甘願放下學術和言論自由,甚至與當權者合作,打壓學術和言論自由。

自從九七回歸後,筆者目睹大學高層逐漸背離「追求真理,啟發思維」的傳統使命,變得「急功近利,唯利是圖」。高層一面向權貴爭取金錢資助,一面送上榮譽博士銜頭。副總理訪港前兩個月,筆者一再在《壹週刊》發表文章,提醒大學高層不要忘記「明德格物」,要挽回大學失去的靈魂。

港大校長徐立之突然間和警方劃清界線,為對沒有好好捍衞大學自主和言論自由而致歉。但對於當日校慶的安排,包括為何讓副總理坐在校監座椅上,以及邀請一些財閥坐在頭位,他又如何自圓其說?

在有限的民主政制下,港人自然更著緊自由、人權和法治等核心價值,而這些核心價值正正令到投資者有信心在香港投資。香港若失去這些核心價值,只講求讓領導人看到美好的一面,恐怕香港只會淪為內地的其中一個城市,不要說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或者人民幣離岸中心了。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8-31 A21|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26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學術界的威迫利誘(三)

本地財團透過「利誘」,包括邀請學者出席宴會、給予研究資助,贊助研究中心的活動,甚至邀請學者進入公司董事局,給予豐厚的酬金等 等,相信已經窒礙了一些學者的獨立思考及判斷的能力,令他們放低學術尊嚴。當財團無法透過「利誘」而令學者收聲或者改變立場,下一步便以「威迫」方法對 待。

200112月起,筆者開始為《壹週刊》撰寫評論文章,先後論及到港燈不應在經濟衰退期仍大幅加價,環保政策令地產商興建大量「發水樓」圖利,以及銀行沒有跟隨美國減息而多收貸款利息。這些文章,觸動地產商和銀行的利益,自然惹來他們的「代言人」的攻擊。

2002年的一年間,有多篇文章攻擊筆者的言論,分別刊登在《經濟日報》、《明報》和《蘋果日報》,有些文章的內容近乎人身攻擊。
這些「專欄」作家認為,電力公司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是職責所在,地產商透過興建環保設施圖利又何罪之有?又說銀行沒有跟隨美國調低最優惠利率,亦不會多賺利息。

後來有傳媒朋友告知,這些所謂的「專欄」作家,實際是大財團的打手。他們一方面在寫專欄,另一方面透過成立公關顧問公司收取財團的服務費。但可能由於他們用力過猛,在《經濟日報》和《明報》的專欄已經消失!
9年後,在2011年,教科書出版商和教育局談判破裂,書商決定不會分拆教科書和教材,並自行公布書價。筆者因有20多年的教科書出版經驗,熟知出版商經營困難,故此寫了幾篇關於教科書市場的文章。有親友告知昔日攻擊筆者的專欄作家突然大讚筆者有料,改而攻擊其他人無知。

筆者並沒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因為從出版商方面得知,他們聘請了這位專欄作家抗衡教育局的分拆政策。至於港燈加價、「發水樓」及銀行多收利息等議題,事後亦證明我的分析沒有錯。
港燈不斷加價,最終有幾年股東賺不到准許利潤;「發水樓」破壞環境,政府終於修例禁止;金管局後來制訂的綜合利率顯示銀行果然多收貸款利息,之後銀行轉為以同業拆息批出樓按,令貸款人得益。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免費通識講座:828日及910MegaBox,查詢電話:2751 1082)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am730 | 2011-08-26 M44| 財經| 經濟人 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公開賣地更易串通

沙田九肚山地皮以底價55億元成交,平均樓面呎價只得5,000多元,較今年五月元朗牛潭尾地皮每呎6,000多元的拍賣價還要低。九肚山地價竟然低過元朗地價,難怪有人指摘政府賤賣土地,明益地產商。

一般人以為公開拍賣土地透明度高,參與者難以合謀串通。所謂「肥水不流別人田」,其他地產商又怎會放棄出價,白白將優質地皮讓給競爭對手。但理論上,公開拍賣反而幫助地產商串通投地。

在公開賣地之前,各準買家可能預先合謀,故意讓勝方以較低價格投得土地。倘若任何一方不遵守協議,突然擅自調高出價,便會即時被人察覺。由於公開拍賣方便合謀的買家互相監察,一同執行協議,故此更容易出現串通壓價投地的情況。

相反,若是以暗標方式批出土地,合謀的買家其中之一不守承諾,入標時私自調高價格贏得土地,到招標結果公佈後才會被人察覺,到時其他買家亦難以報復。由於暗標投地令到買家之間難以執行秘密協議,他們也缺乏合謀的誘因將價格推低。

然而,假若暗標投地不是一次過性質,而是重複進行,準買家透過輪流勝出的「分餅仔」方法,彼此建立長期互信關係,就較容易執行秘密協議。大家為了共同利益,就會遵守協議推低價格。

最弔詭的是近年政府回應市民的訴求,定期拍賣土地,這反而幫助各準買家預先訂立「分餅仔」的協議。

過去多年,不時聽到關於地產商聯手托價,或者聯手壓價的指控。為了還地產商的清白,政府實應盡快引入競爭法,杜絕一切串通投標的反競爭行為。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8-26 A25|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25日星期四

壹角度: 羅仲榮對理大有何貢獻?

理大將於今年10月的畢業禮上,頒授榮譽博士學位予五位傑出人士,其中一位是理大前校董會主席(2004-2009)羅仲榮。

今次是繼今年1月,理大向前校董(2003-2010)查懋成頒授大學院士榮銜,再有前校董獲頒學位。理大校方的新聞稿(見今年111日)指查懋成對理大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卻沒有詳細列出這些「重要」的貢獻。

至於羅仲榮獲頒榮譽博士學位,校方新聞稿(見今年624日)指出羅先生出任理大校董會主席期間,為大學奠定發展方向,促進大學與社會及工業的合作。羅先生卸任後,仍然擔任理大唯港薈酒店(Hotel Icon)董事局主席,保持關係。

羅仲榮及查懋成兩位商人對理大有何貢獻呢?二人出任校董期間,正值理大多事之秋,出現種種的管治及財政問題。校董會沒有一早正視這些問題,最終導致大學聲譽受損,兼且出現九億元的財赤危機。 

2004年,大學以政府削減資助為由,推出新的薪酬模式去節省開支。理大校方一面說要節省開支,另一面則向高層大幅加薪,並且動用數以億元投資成立數十間公司。校方說是要協助教員善用他們的專業知識從事應用科研及提供專業顧問服務,並透過科研成果商品化,把科技成果轉移予工商企業。校方甚至希望這些投資,長遠而言為大學增加額外的收入(見校方20041129日的公布),但結果卻帶來額外的損失。

當時由教職員推選進入校董會的張超雄眼見大學的附屬公司愈開愈多,在校董會中提出要求各校董及大學高層公開申報利益,交代有沒有從中取得好處,但校董會絕大部分成員卻投票反對,之後甚至修例以張超雄並非全職教員,要把他踢出校董會。當時張超雄因為立法會工作繁忙,願意大幅減薪變成兼職教員;而一些大學高層不單領足全薪,還透過成立公司或學院多賺一筆。誰是誰非,清楚不過。

最巧合的是在2005414日,校董會準備開會把張超雄踢走,同日《壹週刊》報道常務副校長曾慶忠在審批大學「青雲路計劃」給展能學院(香港)有限公司時,涉嫌出現利益衝突情況。

校方回應指控成立三人小組展開調查,由查懋成擔任主席。調查結果認為曾慶忠確實有違反大學監管教職員參與校外工作的指引,但只是告誡了事(見校方2006123日新聞稿)。之後校董會竟然在2007年初還讓年屆64歲的曾慶忠續約三年,到2010年他正式退休後,繼續委任他擔任校長高級顧問。

在羅仲榮擔任校董會主席期間,有四名校董關連人士投資理大成立的公司理大精研,並且由曾慶忠出任董事局主席兼總經理(見校方2005331日新聞稿)。此外,有校董承接兩項合共七億元的建築工程合約,又有校董以銀行顧問身份成功向理大推銷7億元貸款,用作興建酒店(見理大年報),這些工程,令理大欠下政府及銀行貸款10多億元。理大轄下40多間公司至今虧損數以億元計,轄下酒店的建築費由原先的5億元大幅上升至13億元。

羅仲榮在促進理大與工業的合作所作出的貢獻,讀者可以作出客觀的判斷。(論理大公司管治之一)(按:關於理大附屬公司的管治問題,讀者可參考調查報告,見http://www.polyu.edu.hk/cpa/IRP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08-25 A004| 時事| 壹角度 25/8/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24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港大米飯班主不是權貴

最近港大邀請副總理李克強出席百周年校慶,坐在頭位的絕大部份是官商巨賈,把示威抗議的學生拒諸於會場百米之外。

過去一百年,港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有道德良知、反對建制和挑戰權貴的政治人物。由一百年前國父孫中山推翻滿清腐敗政府開始,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保釣和反貪污運動,八十年代爭取香港民主回歸和平反六四等運動,都可以見到港大師生是愛國愛港,不畏權勢,願意為不公不義的事情發聲,甚至因此而犧牲了個人的大好前途。

到九十年代,學生運動開始變得沉寂。難得近年有學生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中發出聲音,要求香港及內地進行政治改革,打擊兩地官商勾結的貪腐行為。

自從2003年大學薪酬與公務員脫,以及政府推出配對補助金,鼓勵大學向外募捐後,大學的運作便變得越來越商業化。大學大搞自負盈虧的課程賺錢(用作增加高層教職員薪酬),並且和權貴走在一起,完全忘記大學肩負的使命。

2006年,港大共有148名教職員薪酬每年超過180萬元,當中只有一人超過405萬元(上限是420萬元)。到2009年,共有249名教職員薪酬超過180萬元,當中有七人超過405萬元,而且不肯公開薪酬上限。

九七回歸前,大學校長薪酬與公務員首長級(D6D9)掛鈎,大約每月20萬元(即年薪200多萬元),再加房屋福利。現時大學校長的薪酬追得上本地上市公司,而大學新入職的教職員人工則越來越低,甚至低過小學教師人工,薪酬差距極大。

本地大學的主要經費依然是來自公帑,不是權貴,納稅人每年為此付出百多億元。大學若想走商業路線,薪酬與市場掛,就請脫離政府資助,成為私立大學。到時大學高層與權貴成為「連體嬰」,納稅人也不會過問。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8-24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19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學術界的威迫利誘(二)

本地財團的遊說能力極之強大,財團的高層不時會邀請學者及其他人士一同午膳或者共晉晚餐,視學者為上賓,以極禮貌親切的態度進行遊說。筆者不會故意迴避,反而趁機向他們「反遊說」,呼籲財團顧及公司的長遠利益,以及香港整體未來的發展。有時甚至反過來,由筆者請客。
財團除邀請學者出席宴會,給予研究資助或內部認購物業等好處外,亦喜愛向大學的研究中心提供資助,作為公關和宣傳一部分。最近《明報》便踢爆浸會大學成立的香港能源研究中心,定期收受電力公司資助。

筆者對其此絕不感到意外,因過往亦聽過個別研究中心負責人的「出位」言論,包括「全世界找不到成功的電力市場開放例子」,之後他才開始進行有關研究。研究 中心負責人過去亦在國際期刊撰文,批評筆者的研究成果,背後看得出是有人發功的。但最有趣的是,有研究中心負責人收受中電贊助,但竟不知道公司主席是誰。 有一次在公開研討會的休息時間,他竟然問中電主席:「Who are you?」在旁的公司高層感到極之尷尬。2002年,筆者獲港大成立的研究所邀請,出席一個關於電力市場開放的研討會,本地的電力公司有份贊助是次活動。 除筆者外,其他獲邀的十多位學者、專家和顧問,差不多全部是對電力市場開放有所保留。筆者單刀赴會,發覺在文件夾內,其他講者的稿件都印備副本,唯獨欠缺 筆者那份。

我追問研究所負責人,他支吾以對,說研討會後會補回給出席人士。筆者表明立場,說既然邀請我來便應尊重我的學術及言論自由,不應抽起稿件,試圖避免令贊助商尷尬。我堅持要即場派發稿件,否則離去。幸好他們終肯派發稿件,研究會亦順利完成。
從以上的事例可見,本地大學成立的研究中心,由商界贊助活動,其獨立性令人質疑。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免費通識講座:828日及910日在MegaBox,查詢電話:2751 1082)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am730 | 2011-08-19 M44| 財經| 經濟人 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股票市場有波幅無升幅

近月全球各地的股票市場大幅波動,個別公司的股價在短時間內下挫兩、三成。倘若打工仔臨近退休,眼見公積金餘額突然間少了兩三成,自然會感到徬徨和沮喪。

過去十多年,各主要股票市場明顯出現了結構性的改變,有波幅而無升幅。美國杜瓊斯指數早於1999年已突破10,000點大關,但近期卻可以被推低至返回10,000點的水平。香港的恒指在2000年突破18,000點,近期同樣一度返回18,000點的水平。英國富時指數早於1997年升穿5,000點,近期曾經跌穿5,000點。其他股票市場亦有類似情況,更不要說迷失20多年的日本日經指數。

上世紀九十年代歐美股市出現科網泡沫,投資者誤以為資訊科技的發展可以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紛紛以高價追捧科網公司,結果是透支了未來十多年的經濟增長和發展。泡沫爆破後,美國聯儲局故意推低利率挽救經濟,結果帶來樓市泡沫。當樓市泡沫爆破後,聯儲局便實施量化寬鬆貨幣政策,變相大量印鈔認購國債,讓政府可以先使未來錢去刺激經濟,結果又帶來債市泡沫。信貸評級機構看準機會調低美國主權評級,觸發新一輪的股市拋售潮。

另外過去十多年市場上充斥大量衍生工具,監管機構又容許金融大鱷肆意沽空圖利,加劇市場的波動。股票市場不再是為了方便企業集資,讓投資者分享長期經濟增長的成果,反而淪為只求短期利益的大賭場。在大幅波動過後,只有少數人享受到龐大的經濟利益,絕大部份的人,包括那些長線投資者和公積金供款人,都蒙受損失。長此下去,又如何令到投資者對股票市場存有信心?

過去幾個月,歐洲各地出現示威暴動,一定程度反映年輕一輩對政府處理財政問題的不滿。年輕人面對金融市場的連串波動,資產價格下跌,物價上升,就業前景一片灰暗等問題,已到了輸無可輸的地步。掌權者實應小心處理貧富懸殊惡化的問題,不然社會只會變得更為動盪和不穩。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8-19 A25|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18日星期四

壹角度: 外傭居港權問題遲早要處理

到底外地傭工有沒有居港權?既然有菲律賓家庭透過律師申請司法覆核,案件已經排期高等法院聆訊,就應該尊重香港司法獨立,由法院在審理案件時對《基本法》關於香港特區自治範圍內的條款自行解釋(見《基本法》第158條)。

況且案件既不涉及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務,又不觸及中央和特區政府關係的條款,兼且還未到作出不可上訴的終極判決前,特區政府和個別政黨又何須過於緊張,擔心政府一旦敗訴,香港會突然間多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口和綜援家庭,令政府在教育、醫療和房屋開支大增。

由於今次代表菲律賓家庭的大律師是公民黨黨員李志喜,故此個別政黨將矛頭直指公民黨,指摘公民黨為了幫助外傭爭取居港權,損害香港整體市民的利益。然而,即使李志喜找藉口不接下這宗司法覆核的官司,倘若《基本法》第24條寫得含糊,沒有清楚地排除外地傭工(即使住滿七年)享有居港權,特區政府遲早都會面對外地傭工的法律挑戰。

根據政府數字,九七回歸時,香港大約有17萬外地傭工,現在的數目已經接近30萬人,差不多每年增加1萬人,每年增長4%。若然九七回歸後隨即有法律界或社福界人士挑戰政府,代表外地傭工尋求司法覆核爭取居港權,相信即使外地傭工勝訴,對香港社會的衝擊肯定較現在為輕。政府若在十多年前敗訴,自然會透過行政措施防止外地傭工在香港長期工作,今日便不會有超過10萬名外地傭工在港住滿七年,有機會合資格獲得居港權。

換句話說,假若再過多10年,或者20年,才有外地傭工尋求司法覆核和勝訴,到時恐怕將有超過20萬人,甚至30萬人享有居港權,對香港社會的衝擊將會更加巨大。因此,特區政府實應感激李志喜和申請司法覆核的菲律賓家庭,讓政府能夠早些正視問題,避免日後有機會出現更大規模的外地傭工移居香港。

此外,今次的司法覆核事件以及大量內地孕婦來港產子,迫使特區政府認真檢討人口政策。過去十多年,香港的生育率差不多是全球最低,人口增長倚靠內地來港的新移民,每年的人口增長只得0.6%20032月,曾蔭權負責撰寫的《人口政策專責小組報告書》,推算到2011年本地人口將會達到753萬人。八年過去,香港現時實際人口大約只得711萬,與原來估計相差42萬人。

從政府過去的人口推算數字可知,香港並不是沒有能力去吸納多50萬人口。只要政府爭取主動權,透過行政措施和立法工作,以及和內地有關方面商討,讓那些享有居港權的人有秩序來港定居,接受教育和培訓,必定可以大大紓緩日後香港人口老化所產生的問題。不少外地傭工曾經接受過護理訓練,她們若享有居港權和投身護理工作,便可以紓緩醫院和老人院人手不足的問題。

由此可見,外地傭工爭取居港權的官司,並非像個別政黨所言,只有百害而無一利。過去百多年,香港一直是個移民社會,不少富豪也是低學歷移民。香港享有司法獨立,不同種族和諧共處及互相包容,實在不應為到一場還未開審的司法覆核官司,損害我們這些優勢。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壹週刊 | 2011-08-18 A004| 時事| 壹角度 18/8/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17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搬遷政府總部勞民傷財

特首曾蔭權為了配合副總理李克強到訪,要求建築工人日夜趕工完成新政府總部工程,好趕及由副總理主持揭幕儀式。曾特首喜愛在建築工地內上班,嗅嗅天拿水和乳膠漆的味道,是個人的選擇。奈何其他問責官員和公務員也要奉陪,有警員在工地內進行安檢時從高處墮下命危。

新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座落於添馬艦,土地最初在分區計劃大綱草圖劃作「商業」用途。香港九七回歸後隨即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中區商廈的樓價和租金暴跌,早前以高價投地的地產商賬面損失慘重。政府為了打救地產商,竟然在1998年更改添馬艦土地用途,改為興建新政府總部及立法會大樓,令庫房白白損失巨額的賣地收入。

當時政府官員說長遠而言,中區會有其他用地可以滿足商業用地的需求。但事實是回歸以來,環保人士反對在中區填海,以致再沒有大型商業用地可以滿足需求,商廈的租金飆升至全球之冠,令本地中小企業難以負擔。

政府官員又說搬遷政府總部後,原來的舊政府總部地皮可以拍賣作商業用途,地價會更高。但保育人士卻認為舊政府總部值得保留,不宜改作商業用途,政府賣地的如意算盤恐怕又打不響。

現時中區至灣仔一帶的交通經常嚴重擠塞,政府總部搬遷後只會令擠塞問題更加惡化。日後示威人士走出馬路抗議,對交通的影響將更為嚴重。此外,將大部份政府高官和立法會議員集中在同一個地點,在保安方面亦產生不少問題。

最令人擔心的是特區政府效法內地省市政府,揮霍金錢興建政府大樓,大搞「面子工程」,但管治能力卻沒有進步。今屆特區政府和立法會的任期餘下不足一年,現在高官及議員急急遷入後,不少人明年又要急急遷出讓位給其他人。官員議員遷出遷入,確實勞民傷財。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8-17 A21|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14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 : 經世理財 -慈善組織 亦須問責

律改革委員會轄下的慈善組織小組委員會經過近四年的討論,在今年六月中發表諮詢文件,建議應在香港為慈善組織引入範圍廣泛的規管機制,並且成立慈善事務委員會,負責審批慈善籌款活動所需的許可證和牌照,以及監管款項的運用。
  在香港長大的人都應該知道,香港早期的慈善工作主要是倚賴西方教會組織,這些組織在殖民地初期成立學校、醫院及其他福利機構,幫助有需要的人。之後於一八七年及一八七八年,在香港經商的華人先後成立東華三院及保良局,以「贈醫施藥」及「保赤安良」為宗旨,推動本地慈善工作的發展。
  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獎券基金和公益金先後於一九六五年及一九六八年成立,為各項社會福利工作提供財政資助。隨著香港經濟急速發展,企業和市民的收入上升,對慈善組織的捐款亦大幅增加。
  此外,愈來愈多慈善組織在香港成立,開展不同的工作,當中除了包括推廣宗教、教育、醫療、福利、救濟及慈惠等傳統慈善工作外,還有一些組織是致力促進人權、衝突的解決或和解,以至爭取動物權益等。現時香港已有六千多個慈善組織,根據稅務局的資料,單在二○○八至二○○九年的財政年度,慈善捐獻總額達八十億元,金額相當可觀。
  慈善工作本應出於愛心,屬「利他」而非「利己」的工作。只可惜人性的敗壞,個別「有心人」以慈善為名,實質卻從中取利。近年慈善組織愈來愈商業化,甚至出現貪污舞弊、濫用捐款、欺凌兒童等情況,惹起社會關注。法改會作出回應,建議制定《慈善法》,以防有人濫用捐款,增加慈善組織的透明度和加強問責。
  筆者完全贊同香港有需要為慈善組織進行規管,認為這方面的立法工作已落後其他國家和地區。過去二十年的工作經驗中,亦目睹過不少慈善組織,濫用捐款的情況。慈善組織在聘請高層職員,以及採購服務時,不時存有利益衝突。
  一些人擔任慈善組織、學校、醫院及社福機構的董事和捐款,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影響機構的人事招聘和合約招標工作,從中取得更大利益。過去傳媒要求這些機構詳細交代高層職員的薪酬、機構的財政狀況時,往往得不到積極回應。這些機構負責人,一時說收入不是全部來自公帑或者捐款,故此毋須披露;一時又說已有足夠「內部監管」,不想外人影響機構運作。總而言之,這些機構完全缺乏透明度及問責性,不想政府、傳媒及其他人士監察。
  聖經提到「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麼?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羅十三3-4)。倘若慈善組織(包括教會)真正是努力行善,沒有作惡的心,實毋須懼怕政府立法規管,加強問責。

作者:林本利, 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出處: 時代論壇第一二五.一一年八月十四日

2011年8月12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學術界的威迫利誘(一)

財團如何籠絡學者?招數不外乎提供研究經費、顧問工作及集團職位(例如非執董)。財團若參與物業發展業務,亦會邀請學者優先內部認 購單位。有些財團透過捐款,資助大學講座教授薪酬。筆者曾出席一個午餐會,向商界及傳媒發表演講,內容關於電力公司利潤管制的研究結果,由港大經濟研究中 心主辦。為筆者平生首次直接面對商界,之後幾年發生的事,令我對香港這個所謂「自由經濟」體系,感到極之憂慮。

因演講內容關於利潤管制的成效,午餐會自然吸引公用事業公司的高層出席參與。會後,有公用事業公司高層接觸筆者交換意見,對方言談間提到公司亦有參與物業發展,若有興趣內部認購,可以找他們代勞。

97
回歸前,香港樓價飆升,大小炒家蜂擁入市,不少是薪高糧準的政府高官和學者。前金管局高層便曾被周刊揭發向地產商內部認購單位。當時筆者租住單位居 住,業主是屋宇署高官。一次和他傾電話,他大談如何和同事組成炒樓集團,1990年開始不斷向地產商內部認購單位,後高價出貨,賺個盆滿缽滿。屋宇署職員 負責監管地產商建屋,卻與地產商建立緊密關係,可優先認購單位,實在講不通。幸好我沒接受電力公司好意,不然就可能被迫「歸邊」。

1998
年,某公用事業公司的高層找了理大的一名副校長,表示有意邀請理大研究公用事業市場的發展。對方的來意清楚不過,副校長於是找我商討,看我能否參 與研究。該公司給予兩個研究計劃的經費共200多萬元,我當然「受之有愧」,於是找其他同事一同參與。最後兩個研究分別由7人及5人負責,我只佔一小部 分;自己申明只集中研究外國市場開放的經驗,而香港的部分則由其他同事負責。為此,我即時向能源諮詢委員會申報利益。過了一年多,兩個研究項目相繼完成, 同事的報告認為香港有需要開放公用事業市場,令對方感到失望。對方本想繼續提供研究經費給理大,但我以有其他工作為理由而推卻。後來副校長告訴我,你不參 與,他們不再資助了!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新高中經濟及BAFS,請參閱www.livingwordec.com.hk)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am730 | 2011-08-12 M44| 財經| 經濟人 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復建居屋再次推冧樓市?

特首曾蔭權正為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進行諮詢,諮詢重點包括樓價過高及置業困難,貧富差距擴大,以及人口老化對安老服務及退休保障帶來的壓力。

去年8月,當時反映樓價的中原指數處於80多點,市民普遍關注樓價從2009年初的低位大幅回升四成多,呼籲政府正視樓價高企導致置業困難的問題,其時要求復建居屋的聲音沒有像現在那樣強烈。

當時筆者獲邀出席諮詢會,呼籲特首容許所有符合購買居屋或夾屋的家庭,經入息及資產審查後,可以獲得白表資格,毋須補價購入居屋或夾屋。這樣才可以真正活化居屋,幫助月入兩萬至四萬元收入的家庭置業。

此外,為了確保市場有足夠的私樓供應,避免樓市趨向「內地化」,政府新推出的土地必須限制其銷售對象是「港人」,單位轉售時亦只可以售給「港人」。當發展商知道日後售樓時銷售對象受到限制,投地時出價便不會那麼進取。

只可惜曾蔭權聽從智經研究中心的建議,搞一個不倫不類,先租後買的「置安心」計劃。在推出土地拍賣時,又只限制建屋數量和面積,並沒有限制銷售對象。結果每次政府賣地,都以「天價」成交,刺激樓價再升兩成多,升穿九七年的水平。

對筆者來說,市區樓價每呎六、七千元已經十分昂貴,更何況是一些實用率偏低,被包裝成豪宅的新樓,呎價動輒超過一萬元,明顯脫離市民的購買力。現在特首在北京官員及市民的壓力下才肯正視樓價過高問題,實在後知後覺。

不論是復建居屋,抑或把「置安心」計劃改成居屋,同樣是限制「港人」購買。但現在政府才出招幫助市民置業,日後樓價若大幅下調,肯定又被小業主唾罵。居屋再被指為推樓市,到時可能又要停建停售。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8-12 A25|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8月11日星期四

壹角度: 恒指走在樓價經濟之前

近月歐美經濟轉趨疲弱,歐債美債困擾市場,美國信貸評級被調低,引致港股出現較大調整,跌至20,000點的水平。

對於香港的投資者而言,過去數十年可謂身經百戰,應該對市場的波動不會感到驚奇。事實上,只要投資者稍為留意經濟數據,以及和身邊的朋友多交談和接觸,便不會對今次的市場調整感到意外。

現時的恒生指數成分股已經加入了不少內地企業的股票, 不少本地的企業亦面向國際市場。由於香港始終是一個外向型的經濟體系,內地及外圍經濟波動對本地企業始終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影響這些企業的盈利能力。一些倚靠歐美市場的企業,例如思捷環球和利豐,較早前股價已大幅下跌。

歐美經濟不景,內地企業很難獨善其身。加上內地經濟過熱,中央政府不時出手干預,自然影響到內地企業的盈利增長。香港與內地的經濟關係日趨緊密,內地經濟若出現調整,香港無可避免受到影響。

因此,恒生指數依然可以作為反映香港經濟前景的寒暑表,是香港經濟和樓市的領先指數。

從過去20年的數據可見,恒指每次創出新高,或者跌至低谷,29個月後本地經濟和樓價便見頂,或者見底,只有一、兩次出現例外情況。

1993年初,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將恒指由5,000多點推高至19941月的超過12,000點,之後才出現調整。恒指見頂後,樓價在三個月後見頂,失業率亦跌至1.5%的水平。恒指在19951月跌穿7,000點見底,樓價要到10月才見底,而失業率則回升至3.7%

19978月,恒指升穿16,000點,樓價很快在兩個月後見頂,失業率則差不多同時跌至2.1%的水平。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所拖累,一年後恒指跌至6,000多點,政府入市托高恒指,令恒指大幅反彈至20003月的18,000多點。

今次人為托市,再加上科網股泡沫,扭曲了恒指作為經濟和樓價領先指標的作用。樓價在政府入市後兩個月止跌回升,半年內上升了兩成多,但之後便掉頭下跌,一直尋底。要到20038月,即恒指見底後四個月,才真正止跌回升,而失業率亦高見8.5%

恒指由20034 月的8,000多點持續上升,升至200710月逼近32,000點時才調整,而樓價在五個月後見頂,失業率跌至3.3%的水平。200810月,恒指在金融海嘯的衝擊下跌至10,000點的水平,兩個月樓價見底回升,而失業率則要等多半年升至5.5%才回落。

經過兩年的升市,恒指在去年11月逼近25,000點,之後反覆向下。本地樓價在今年第二季升至九七年的水平, 失業率在第一季下跌至3.4%的水平。香港經濟到底是否在今年上半年見頂,要再過一、兩個月才可以清楚。


隨著中國及美國在金融海嘯推出的救市措施終結,物價上升,未來一段時間香港、內地及其他國家可能出現滯脹,即物價及失業率同時上升。對於那些留意經濟走向的人來說,今次股市調整並不感到意外,實應及早做好防風準備。由於現時恒指的市盈率和股息水平處於合理範圍,故此應該不會出現像1997年,2000年及2007年的特大調整。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壹週刊 | 2011-08-11 A004| 時事| 壹角度 11/8/2011|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