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太古大股東分拆地產套現

一間上市公司的大股東若想套現,最簡單直接方法是出售部分股權。但該做法會令大股東持股比率下降,亦令公眾以為大股東對前景缺乏信心,趁股價偏高套現。
太古(019)的大股東施懷雅家族選擇一個較為迂迴曲折的方法,就是先行將地產業務分拆上市,之後再出售手上持有的地產公司股權,順利套現近100億元。

2011年12月,太古宣布將太古地產(1972)分拆上市,太古持有82%太古地產,10%股份配給原先的太古A股東,每10股送7股。餘下接近8%股份,由施懷雅家族持有。太古地產共發行58.5億股,分拆上市時,市值大約1,100億元。

 上市後,太古地產股價上升至21.53元時,施懷雅家族先行沽售手上4%股權,套現50.38億元。之後再在22.51元的股價,沽售餘下3.71%股權,再套現48.83億元。兩次沽售,合共套現99.2億元。

 當日太古A的股東,每10股可獲送7股太古地產。假設太古A股價是100元一股,太古地產是30元一股,那麼今日持有一股太古A和0.7股太古地產,合共市值121元(100元+30元x0.7)。故此當把太古A的股價和其他地產股的股價作比較時,不要忘記手上持有的太古地產股值,不然便以為太古A大幅跑輸其他地產股。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中學通識班,小學興趣班及託管,請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5-31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蘋果日報:私人會所與房

上周立法會議員胡志偉向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提問,問題包括政府會否縮短私人會所用地的續約年期,並考慮要求部份佔地較廣的承租人交還土地用作房屋發展。

早於2010年,《南華早報》已有報道,殖民地時期,港英政府以免地價或者1,000元地價,批出多塊珍貴地皮給私人會所興建遊樂場設施,供會員使用。政府批地條款,要求私人會所開放設施給學校以及社福機構使用。但多年來,私人會所實際開放給公眾使用的時間十分有限,兼且限制多多,收費昂貴。

現時共有73幅用地是以私人遊樂場地契約批出,不少位於市區及新界優質地段,當中有50多份地契約在2011年和2012年進行續期工作。政府實應藉此機會,全面檢討有關土地政策,是否符合全港市民的利益。

特別是過去幾年,香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居住在房之內,居住環境極度惡劣。政府只要將部份會所用地收回,用作興建私人及公共房屋,便可以有效解決房屋問題,根本毋須再大規模移山填海,或者發展新界東北。

根據近日《明報》報道,獲政府免地價批地129公頃的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涉嫌違反批地條款,出租場地作為婚宴之用;另一幅位於上水的私人會所用地,屬香港哥爾夫球會租用,面積更高達170公頃。兩幅土地合共接近300公頃,只供5,000多名高球會員使用,使用率遠低於滘西洲每年可以服務22萬人次。

一公頃相等於一萬平方公尺,或者約10.8萬平方英尺,大約是一個標準足球場的面積。兩幅會所用地大約300公頃,相當於300個標準足球場,或者15個維園。根據規劃署的休憩用地準則,每十萬人應有10公頃休憩用地,即每人一平方米。但上述兩間會所的5,000多名會員,卻可以佔用近300公頃休憩用地,即每人平均500多平方米,是一般市民的500多倍。

倘若政府將兩幅地皮收回拍賣,單以一倍地積比率計算,可建樓面面積高達3,000多萬平方呎,足夠興建六萬多個500呎小型單位,供大約20萬人居住。即使平均呎價是3,000多元,政府賣地收入亦超過1,000億元。若再加上只供極少數富豪享用的深水灣高爾夫球場用地,地價損失更驚人。

政府犧牲數以千億元計的賣地收入,放棄數百公頃可用作興建住宅的「熟地」,將土地供少數人玩樂,是極之不公不義的政策。故此筆者支持胡志偉議員及其他人士尋求司法覆核,推翻政府延續私人會所用地15年的決定。並且查究當中有否官商勾結,利益輸送,有沒有官員收受會所免費會籍然後批出土地給富豪享用。



經濟學家 - 林本利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31 |A23| 論壇| 蘋果日報|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5月30日星期四

壹週刊:本地企業毛利率四成

稅務局公布上個財政年度稅收,總額再創新高,合共2,422億元。其中利得稅較前一個年度增加6%,達到1,256億元。若以有限公司稅率為16.5%推算,即代表交稅的公司合共賺取7,612億元利潤(7,612億×16.5%=1,256億)。

去年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突破20,000億元,達到20,419億元。若以此粗略推算,本地企業的毛利率(profit margin),高達37.3%(7,612億÷20,419億=37.3%)。若考慮到政府寬減利得稅十多億元,以及獨資及合夥企業的稅率較低(15%),保守估計本地企業的利潤高達8,000億元,毛利率接近四成,遠高於美國的兩成多。

筆者一直有興趣知道香港的收入分配情況,四類主要收入,包括薪酬、利潤、租金和利息,佔GDP的百分比。可惜政府統計處估算GDP,只採用開支法和生產法,並沒有採用收入法,以致無法知道這四類收入的比重。

筆者嘗試根據統計處及稅務局的資料,去估算一下這四類收入佔GDP的百分比。根據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當時共有350多萬工作人口,當中包括僱員、僱主和自僱人士。人口普查報告列出工作人口每月主要職業收入(不包括年終花紅及雙糧),分為十二個等級,由每月少於2,000元至每月多於60,000元,並列出每個等級的工作人口數字。

筆者以每個等級的平均數,再乘以該等級的工作人口。最高收入的一個等級(即每月多於60,000元),就以100,000元作為平均數推算。按照這個方法,推算出總薪酬約8,000億元。再考慮到2012年工作人口增加,薪酬上升,以及年終花紅及雙糧等因素,估計總薪酬約8,500億元,約佔2012年GDP的42%,數字遠低於美國接近六成的比重。

至於房地產帶來的租金收入,可以參考計算GDP的開支法和生產法的數字。若以開支法計算GDP,便需要計算四方面的開支,包括私人消費開支、政府消費開支、投資總額和出口淨值(出口總值減進口總值)。當中私人消費開支,是包括自住和出租物業的租值,合共約2,000億元。

若以生產法計算GDP,便需要計算各類經濟活動帶來的增加價值(value-added)。例如農業和漁業,增加價值不到10億元,佔GDP不足0.05%。至於批發、零售、進出口貿易、飲食及酒店業所佔的比重,則接近三成。由此可見,現時選委會的組成,完全未能廣泛代表香港經濟實況。各項經濟活動中,有一項稱為樓宇業權,反映物業租值,2012年的估算是1,957億元,與開支法大約佔GDP 10%的數字相若。生產法亦列出產品稅,2012年的估算是622億元。

採用開支法計算出2012年的GDP是20,419億元,扣除薪酬、利潤、租值和產品稅,餘下的便屬於折舊開支和利息收入,約1,300億元。若以2012年投資總額為5,000多億元,以及本地銀行存款共80,000多億元推算,約1,000億元的投資用作更換資產(即折舊),數百億元是利息收入,在低息環境下尚算合理。

由於香港稅率較低,故此相信不少跨國(或跨境)公司會選擇在香港報稅,以會計方法調高在香港境內所賺取的利潤。但即使如此,以本地企業繳付接近1,300億元利得稅來計算,政府若能夠有效動用其中的10%,即百多億元,來改善香港收入不均,基層工人收入偏低的情況,必能大大紓解市民的怨氣。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5-30|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28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行會成員 烏合之眾

行會成員、商品交易所主席張震遠,因應商交所被證監會及警方調查,最終宣佈辭去行會職務及其他公職。有意見認為回歸後,行會成員質素一蟹不如一蟹。

行會乃特區最高決策機構,成員可接觸機密資料。特首委任行會成員,當中包括十多位問責官員,理應做足品格調查,掌握每位成員的私人生活、財務狀態、生意夥伴背景和過往公職表現。避免一些私德極差、瀕臨破產、與黑社會或犯罪分子關係密切的人晉身行會,損害行會的公信力。

港英時期,當時的行政局是港督的智囊團,官守及非官守議員加起來不過10多人。一些獲委任晉身行政局的本地華人,在社會德高望重,地位顯赫,鮮有出現因個人私德,捲入商業或政治醜聞而被迫下台的情況。

但九七回歸後情況已大不如前,特別是前特首董建華在2002年連任後,推行高官問責制,令行會成員人數增加至超過20人。到2007年曾蔭權重組行會,更將人數增加至超過30人。行會改制後,先後出現多位成員因各種原因而要下台,當中包括葉劉淑儀、梁錦松、楊永強、李國寶及范鴻齡等人,「死亡率」極高。

到梁振英上台後,行會職位更淪為答謝支持者的獎賞,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可算烏合之眾。不足一年,先後有麥齊光請辭、林奮強休假,現在再加上張震遠,「死亡率」高達一成。如此下去,行會威信蕩然無存,只成為市民茶餘飯後的笑柄。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28 |A2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24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速速發牌 行會不要再拖

繼亞視就新增免費電視牌照申請被拒後,無綫的司法覆核申請亦同樣被駁回。高院法官在判詞中指出,無綫並無受到任何不公平或無可挽回的損害,又認為在行政會議未有發牌決定時,法庭不應介入事件。

高院法官作出判決後,特區政府本應馬上將免費電視發牌事宜,交由行會作出最後審批。但突然間卻有消息傳出,行會認為免費電視市場若一下子由兩個牌照增至五個,市場會難以承受,因此傾向只增發一兩個牌照,根據三間公司提交的申請書進行「選美」。

政 府突然改變發牌制度,由不限制發牌數量改為「選美」,由行會成員或特區官員負責進行篩選,自然惹來申請者的不滿。香港電視主席王維基表示對消息感到震撼和 奇怪,難以相信政府會中途改變遊戲規則。有評論指三間申請牌照的公司,以now的申請書最弱,有可能被「叮走」,進一步打擊李嘉誠父子在香港的業務發展。

筆 者對李氏父子的營商手法絕不認同,特別是透過財技將財富轉移,令小市民損失慘重,更深感憤怒。但論到申請免費電視牌照一事,只要申請者符合申請資格,達到 財務要求,能夠履行服務承諾,行政會議或有關決策局又有何原因拒絕發牌?若now不獲發牌,肯定會司法覆核,政府又何必節外生枝?

況且若由 行會成員、特區官員,或者其他公職人員擁有審批特權,恐怕只會進一步助長貪腐歪風。當中若有人消費過度,過着窮奢極侈的生活;或者營商不善,債台高築,便 有可能鋌而走險;收受賄賂,在選美會上作弊。過去特區政府有意將西九發展項目進行「選美」,明益大財團,便惹來不少質疑。可幸最終西九項目推倒重來,才避 免出現更大的貪腐案件。

無綫司法覆核申請被駁回後,決定提出上訴。無綫當然可享有本身的法律權利,但與其浪費時間在官司上,倒不如深刻反 思,檢討為何近年劇集收視率大跌,新聞節目公信力受到質疑,被人譏為「事事旦旦」,這是否和缺乏市場競爭有關?最近碼頭工潮,更傳出有高層干預編輯製作, 臨時抽起《新聞透視》的報道。

至於行政會議,更不應說因沒有議程而宣佈休會,應馬上召開會議,速速發出三個新免費電視牌照。市場能否承受五 個牌照,就由市場決定。現時市場上超過五份免費報紙,又不見得行會需要擔心市場能否承受。反正行會批出牌照後,無綫或亞視仍可能再申請司法覆核,故此實毋 須理會無綫的上訴申請。



經濟學家 - 林本利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24 |A23| 論壇| 蘋果日報| 經濟學家 林本利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電盈電訊離離合合

談到合併股份,最經典的肯定是電訊盈科(008)的例子。電盈前身盈動,在2000年2月宣布併吞香港電訊,並取代其上市地位。宣布合併時,盈動及香港電 訊股價大幅上升,盈動市值高達2,500億元,香港電訊市值更逾3,000億元,兩間公司市值接近6,000億元。但隨着科網股泡沫爆破,兩間公司的股價 不斷下跌。電盈的股價由2月宣布合併時的28.5元,下跌至8月時的15.35元,下跌近一半。

盈動和香港電訊合併成電盈後,大股東李澤楷及一眾高層包括袁天凡、杜彼得、鍾楚儀和陳楨祥等人,率先沽售股份套現,令市場對公司前景感到悲觀,股價一瀉不起,至2002年10月跌穿每股1元,下跌達97%。

電盈之後宣布5股合併為1股,令股價不至「升仙」(即變成仙股),能重上逾4元。但之後股價依然未有起色,繼續尋底。到2009年,跌穿2元一股,低見 1.85元。以五合一之前計,只得37仙。電盈大股東李澤楷一直有意出售股權或拆售資產,甚至嘗試私有化電盈,但都不成功。到2011年11月終成功分拆 香港電訊信託(6823)上市,獲93億元資金,大部分用作還債。現時電盈持63%香港電訊信託,以該信託市值逾500億元計,所佔市值逾300億元,但 電盈市值不到300億元,這顯示香港電訊信託市值被炒高,亦可能是電盈其他資產是蝕本貨,拖低其市值。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中學通識班,小學興趣班及託管,請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5-24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改朝換代四大富豪處境各異

過去十多年,雖然香港經濟面對過不少衝擊,但依然能夠持續增長,不少人坐擁億萬身家。以香港這片彈丸之地,能夠產生這麼多億萬富豪,本應是港人之光。奈何市民清楚看見特區政府施政不公,讓有權有勢的人巧取豪奪,予取予攜,加深市民的不滿。 根據福布斯富豪榜,去年本地四大富豪,打進世界富豪前五十位,合共擁有財富接近七千億港元,與特區政府的儲備睇齊。四大富豪的控股公司,都是在1972年上市,當年股本合計不過12億元。經過41年的經營,他們的控股公司現在的市值合共接近8,000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7.1%。若加上股息,每年投資回報超過20%。
本地富豪能夠累積如此巨大財富,當然有其「特異功能」。只可惜過去港人引以為傲,爭相學效的富豪,今天卻變成為富不仁、與官員勾結的大財閥,實在叫人感到遺憾。自從去年3月25日梁振英擊敗唐英年當選特首後,出現改朝換代局面,本地富豪的命運似乎出現逆轉,處境各異,與過去順風順水的情況截然不同。

首先是去年梁振英當選後不過四天,廉署便拘捕新地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以及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及其他人士,之後更正式落案起訴各人。隨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和開審,相信會披露更多官商勾結的資料。這場官司估計會持續多年,或多或少會影響新地集團的未來發展。

到去年九月,新世界創辦人鄭裕彤因中風入院,至今仍未再公開露面。鄭裕彤早於1989年宣布退休,但之後新世界多番進行收購,以致負債大增,鄭裕彤於是在1991年復出救亡。到2011年鄭裕彤將私人持有的周大福珠寶成功上市,便再宣布退休,由兒子鄭家純接棒。

梁振英當選特首後,鄭家純「轉」公開支持梁振英,之後積極參與新政府的扶貧工作,希望借助商界方面的影響力在這方面出謀獻策。倘若鄭家純真心扶貧,回饋社會,紓解市民對地產霸權的不滿,倒是值得嘉許。

眾所周知,本地首富李嘉誠一直支持唐英年,希望特區政府延續過去十多年的管治模式,可惜事與願違。去年「十一」國慶,港燈船隻被撞,39名港人遇難,暴露港燈在管理船隻方面的問題。今年三月,和黃旗下的貨櫃碼頭公司出現工潮,暴露和黃在管理碼頭方面的問題。最近長實宣布取消雍澄軒酒店房間交易,暴露公司分拆資產賺到盡的種種問題。經過這一連串事件後,李嘉誠個人聲譽跌至谷底,實應深刻反省和檢討集團的營運模式,並作出改變(包括炒掉不稱職的管理人員)。

至於恒地李兆基,名義上是香港第二富豪,但以過去數十年恒地及煤氣的股價表現,再加上其私人擁有的國企投資基金價值,財富理應超越李嘉誠。過去李兆基較為低調,較獲市民接受。只可惜2007年高調唱好國企股,令不少跟風的股民受損。再加上嘉亨灣事件、仁安醫院事件、天匯事件、三個「無母」孫兒事件,個人聲譽江河日下。

近半年李兆基提出捐地協助年輕人置業,似乎希望挽回聲譽。筆者期望富豪樂善好施,真心回饋社會,而不是藉此換取商業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5-23|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21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 國產列車 殖民地路軌

上周佛誕公眾假期,一列國產輕鐵雙卡列車疑轉彎時出軌,尾卡衝前猛撞前卡,導致77人受傷。市民看見頭尾車廂碰撞出軌的畫面,自然會想到2011年7月,在溫州發生的高鐵列車追撞墮橋慘劇。

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首都倫敦興建輕便鐵路,由市營的倫敦交通局營辦,主要服務東部的碼頭區。當時香港仍屬於英國殖民地,正在大力發展屯門及元朗新市鎮,於是將輕鐵系統的概念引入香港,由港英政府全資擁有的九鐵公司負責營運。

香港地少人多,路面交通擠逼,不時出現人車爭路情況。輕鐵佔用路面,載客量又不及九鐵和地鐵,故此當然已有不少人質疑是否適合引入輕鐵。1988年輕鐵通車後,便接二連三發生多宗嚴重交通意外,造成多人死傷。 輕鐵系統明顯先天不足,容易與其他車輛及途人碰撞。近年港鐵引入國產列車,在殖民地時期興建的路軌上行走,安全水平備受質疑。可幸今次意外,只是「車毀」而不至於「人亡」。

港鐵因輕鐵意外,按照新票價機制可能被罰1,500萬元。隨高鐵通車和引入更多國產列車,港鐵管理層若不正視國產鐵路系統的安全問題,恐怕不單市民遭殃,港鐵的罰款亦將屢創新高。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21 |A2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各方努力推動藝術發展

曾任地產分析員的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幾年前成立智庫組織「香港黃金五十」,領導一群年輕人規劃香港未來五十年的發展方向。他們發表多份研究報告,當中包括推動香港的文化藝術發展。

長久以來,香港被人譏為文化沙漠,只着重潮流文化,忽略其他表演藝術的發展。不少人以為政府花費巨額公帑發展西九龍文娛藝術區,最終恐怕變成大白象,沒有足夠的市場需求去達致收支平衡。

然而,正如「黃金五十」的研究報告指出,香港絕非文化沙漠,每日都有大量多元化的文藝活動舉行。香港擁有相當多具備國際經驗的藝術人士,願意跨境或者回流香港參與建設藝術。每年香港藝術節的入座率達到九成以上,不少節目一票難求;當代藝術,包括電影藝術和攝影等,均享譽國際。

過去數十年,香港一直倚重發展地產和金融業,為港人及政府累積巨大財富,現在實在要停一停,想一想未來的發展方向。香港一直希望成為紐約、倫敦之後的第三大國際金融中心,以躋身「紐倫港」為榮;但在文化藝術發展方面,卻遠遠落後紐約和倫敦。

有評論說紐約和倫敦在文化藝術方面的發展已有超過200年的歷史,香港實在很難迎頭趕上。可是,我們若考慮香港所處的地理位置,正正是東西文化的匯聚處;由英國殖民統治至回歸中國,過去百多年的香港歷史亦正好提供藝術工作者不少創作空間。

若果我們與年輕人接觸,便知道過去三十年在香港成長的新一代,有更多機會接觸中西音樂、戲劇和舞蹈等表演藝術。不少年輕人渴望成為藝術工作者,發揮個人在藝術方面的才能。只可惜,香港一直缺乏足夠的表演場地;過去十多年,西九發展以「龜速」前進,令不少年輕藝術工作者失去一個大展拳腳的機會。

不錯,在今日數碼科技高度發展的年代,管弦樂、歌劇、話劇、舞蹈等傳統「真人」表演,既缺乏成本效益,又要顧及藝術效果,實在難以達到收支平衡,始終需要政府提供資助。表演藝術若能夠普及,可以提升市民的精神生活質素,擴闊思考空間,對平日生活和工作都有裨益。即使以經濟效益來說,藝術發展可以帶動旅遊業,創造不少就業機會。

現時獲政府資助的九大藝團,每年總收入(包括票房、政府資助、贊助和捐款)四億多元,當中約65%的收入來自政府資助。事實上,過去幾年,各藝團已積極努力拓展觀眾,爭取商界贊助和捐獻,政府資助的比率逐步下降。

例如香港管弦樂團,每年獲得太古集團數以千萬元計的贊助;而城市當代舞蹈團獲得創辦人曹誠淵捐出物業用作舞蹈中心,學費收入可以補貼舞蹈團的支出。亦有不少商界、政界和專業人士,出錢出力,不論個人政治理念,為各藝團出謀獻策。

「黃金五十」認為未來十年將有數以十萬計的港人踏入退休年齡,手上持有充裕現金,退休後享有充裕的時間,可以逛逛博物館,購票欣賞表演藝術。但文化藝術又豈能局限於少數「有閒」階級或者富裕一族?藝術應當普及發展。現在已「上岸」的企業老闆,應該讓年輕一輩作息有時,避免要求他們長時間工作,以致連欣賞或者參與表演藝術的演出也沒有時間。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5-16|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14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 廉政專員淪為「交際花」

前廉政專員湯顯明被審計署揭發晚宴超支,以「分拆賬單」及「宣傳費用」方式入賬。之後再被傳媒踢爆浪費公帑向內地官員送禮,收受禮物,並與女友一同出席公費活動。

湯顯明作為廉政專員,不時接觸到機密資料,當中難免涉及高官富商的貪污證據,實應作風低調,不該隨便與政商界名人大吃大喝。

加上湯顯明出任廉政專員五年期間,多名高官富豪涉及貪污案件,當中包括前特首及前政務司司長,行事為人更要小心謹慎,以免被人指摘偏私。另外,坊間不時傳出中聯辦試圖操控選舉,過去選舉亦出現過種票事件,廉政專員與中聯辦及內地官員實應避免私下接觸。

只可惜過去包括湯顯明的廉政專員,喜愛與本地及內地高官富豪交際,以求獲得青睞,退休後仍可「貢獻」香港或祖國。結果廉政專員淪為「交際花」,不再是身份獨立和超然,不受政治左右、大公無私的專員。

現時特首成立的檢討委員會,立法會成立的專責小組,以及廉署的調查都有其局限,難以全面調查廉政專員過去的交際有否出現違規情況。立法會實應引用權力及特權法調查事件,以挽回廉署的公信力。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14 |A2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10日星期五

最新中心課程及動向


新開:   小學考試預備班           -(學期試預備班)
                               -(拔尖班)

      學前及幼兒英語課程 -遊戲班 Play group
                       -兩文三語班
                       -小小藝術家 Little Artist
                       -Jolly Phonics

        暑期學童託管及活動日營


*六月一日前報名可享9折,或二人同行可享88折
**為回饋社會,領取綜援家庭可獲半價優惠

歡迎致電查詢或報名,電話:2512-0699 / 2512-0677



蘋果日報:網絡媒體強大衝擊  報業還有前途嗎?

最近與二十多位傳媒朋友,相約一起觀看紀錄片《紐時風暴》,並互相交流對報業前景的看法。

過去十多年,隨着資訊科技急速發展,網絡媒體逐漸取代傳統報業,外國不少知名報紙相繼宣佈結業。有160多年歷史的《紐約時報》面對網絡媒體的衝擊,被迫裁減人手,抵押物業,並推出網絡版本向讀者收費。

不知道《紐約時報》能否撐下去,但筆者對香港報業的前景是樂觀的。在這個700萬人的城市,竟然有十多份收費報紙,以及多份免費報紙,每日加起來的總印刷量多達數百萬份。報業百花齊放,左中右的政治取向都有,互相制衡,讀者可按自己的喜好自由選擇。

筆者認識不少傳媒工作者,都是抱有理想,願意透過採訪報道,監察企業和政府的運作,推動社會變革。眾所周知,本地傳媒工作者的待遇一般,前景亦非一片光明。 但每年依然有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選擇入讀大學的新聞和傳理系,亦有不少大學畢業生願意投身傳媒工作,背後的動力相信是來自那份使命感。事實上,過去不少企 業和政治醜聞,是由傳媒工作者率先披露,最後將犯案人士繩之於法。

本地報業競爭激烈,報社盈利有限,甚至要虧本。但過去十多年依然有投資者願意進場,開辦免費報紙,或者收購歷史悠久的報章,當中包括《am730》、《新報》、《成報》、《信報》和《星島日報》等。

個別投資者辦報,首要目的不是賺錢,而是希望透過報章這個平台,去影響社會、宣揚個人信念。投資者投入報業的資金,不過是個人財富所賺到的收益一小部份。拿這小小資金去建立「傳媒大亨」的形象,對社會發揮一定影響力,十分過癮。故此,本地報業不愁沒有投資者,傳媒工作者不愁沒有工作。

近年社交 媒體(social media)日漸普及,每人拿着一部手機,變身成為傳媒工作者,將所見所聞,再加上個人意見和感受,透過社交網站發佈。然而,這些社交網站發佈的即時「新 聞」或「消息」,到底是「真實」抑或是「虛構」,外人實在很難分辨。上月便發生黑客入侵美聯社的微博twitter賬戶,發佈「白宮爆炸,奧巴馬受傷」的 虛假消息,令道指瞬間暴跌145點。因此,一個憑着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報章品牌,把自己的公信力押上,絕非一些社交媒體所能輕易取代。

儘管未來收費報紙的銷量仍會下跌,但取而代之是更多人會透過網絡和免費報紙獲取資訊,本地報業仍然大有可為。傳媒工作者不用悲觀,應謹守崗位,繼續監察社會,推動社會各方面向前邁進。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10 |A23| 論壇| 蘋果日報| 經濟學家 林本利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中電配股後又回購

過去十多年,中電(002)試過配售股份、回購股份和送紅股,去年12月又批股,這些舉動都可能會影響到公司股價。故此投資者參考中電過往股價和將之與電能(006)(前稱港燈)比較時,務必要小心,以免被誤導。

1997年3月,中信泰富(267)以每股32.66元購入近5億股中電,佔已發行股數兩成。但由於中電沒有發行新股,只透過大股東嘉道理家族配售,故此不會影響股價。

中電於1999年以每股34.88元向中信泰富回購3.7億股;2000年又以每股36.42元回購餘下的1.3億股,並且全數注銷。由於回購行動令發行股數大減兩成;這自然令每股的盈利和股價上升。

到2001年,中電為慶祝百周年紀念,宣布每5股送1股紅股,兼派特別股息27仙。由於派送紅股,令股本擴大20%,這自然令股價下跌。在2001年4月9日除淨日,中電股價從前收市價41.8元下挫至33.9元,下挫19%,主要是反映派紅股和股息的效應。

去年12月,中電宣布配售1.2億股予不少於6名承配人,集資約76億元,配售價為63.25元,較前收市價67.2元折讓5.88%,佔擴大後發行股本 約4.76%。中電以折讓價配股給個別投資者,而不是讓所有股東認購,難免令人感到不公。經過這次配售後,中電股價便持續跑輸電能,市值有可能被電能追 過。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5-10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偏袒財團觸發碼頭工潮

貨櫃碼頭工潮延續個多月,負責和黃港口業務的公司和高層,接二連三在報章刊登文章,指摘碼頭工人要求大幅加薪,令外判商被迫結業,損害香港的貨運業。並且批評工會領袖,以文革方式進行階級鬥爭,損害香港的法治和營商環境。

正如和黃在報章發表的聲明所述,公司自2005年已分三次出售港深兩地港口業務,獲利七百多億元,現在只擁有和記港口信託27.6%股權,國際貨櫃碼頭(HIT)對和黃整體盈利貢獻跌至不足1%。故此,碼頭工人罷工,對和黃的損失微乎其微;付貨人若改為使用鹽田貨櫃碼頭,對和黃來說不過是將錢左袋交右袋而已。

和黃高層一直強調香港是個自由市場,工人若不滿意工資,可自由轉工。工人連續工作二十多小時,是工人自願的,僱主不能強迫工人長時間工作。這種說法,停留在十九世紀工業革命初期,工人為了生活,「自願」地在血汗工廠內長時間工作,只得數小時睡眠休息的時間。

筆者相信香港人不喜愛亦不會認同搞階級鬥爭,對文革式的批鬥深感厭惡。不少內地人合法和非法移居香港,就是要逃避內地的文革和階級鬥爭。大量港人移民離開香港,以及大批內地幹部子女移居西方國家,正正因為擔心類似的鬥爭會再次發生。

不錯,香港一直崇尚自由市場制度,企業和員工享有高度自由。但貨櫃碼頭業務,明顯不是自由市場,純屬寡頭壟斷,被少數財團操控,收取全球最貴的處理費,賺取數以千億元的暴利。

九七回歸後的特區政府,本應即時引入競爭法,制止大財團壟斷市場,操控價格,損害整體社會利益。特別是物流業是香港經濟的最大支柱,佔本地生產總值四分一,聘用數十萬工人,政府又怎能讓少數財團操控整個行業的發展,收取極其高昂的處理費,損害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既然貨櫃碼頭業務對香港經濟息息相關,政府便應進行規管,防止出現壟斷情況。要市場存在有效競爭(effective competition),最少要有四至五個競爭者,每個競爭者的市場份額維持在兩成左右。政府必須規劃貨櫃碼頭用地,定期批出土地讓新經營者進場競爭。貨櫃碼頭的總體處理能力必須高於需求,才可以避免經營者聯手加價,損害付貨人的利益。個別經營者若從事反競爭行為,競爭事務委員會可以根據競爭法採取適當行動,懲處有關經營者。

只可惜九七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沒有按照消委會建議引入競爭法,又沒有將貨櫃碼頭業務納入規管。董建華更把原本規劃用作興建十號貨櫃碼頭的大嶼山土地,改為興建迪士尼樂園,方便財團繼續壟斷市場,毋須面對新經營者的競爭。倘若政府按照原先規劃,香港現時的貨櫃碼頭泊位至少由24個倍增至48個,斷不會出現一個財團獨大的情況。

倘若泊位增加,有更多新經營者入場競爭,對碼頭工人的勞力需求自然上升,又怎會出現工資大幅倒退,而財團卻可以賺取過千億元暴利的荒謬現象。由此可見,倘若特區政府過去十多年公公正正處理貨櫃碼頭的規劃和監管,今次碼頭工潮其實是可以避免的。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5-09|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佔領中環 每日損失16億元?

早前科大的雷鼎鳴發表文章,以香港GDP每年約二萬億元,五分一來自中環推算,「佔領中環」行動會令港人每日損失16億元。 筆者不同意雷教授的計算方法,但認同他文章的結論,指行動對中央政府不會有甚麼果效。發起「佔中」行動的人,都是一群天真和有原則的人,一早向外公佈行動細節,強調以和平方式進行運動,不會有突襲和出現暴力的場面。 既然外界一早知悉「佔中」行動的細節,政府和商界自然會早早作出部署,避免政府和企業運作受到影響。在資訊科技年代,市場交易和買賣可以透過網絡進行,毋須再跑到中環。不少金融和商業機構在各區開設分行,中環若被「佔中」人士癱瘓,交易可以在其他地區進行。況且政府總部已由中環遷往添馬,「佔中」行動不會癱瘓政府運作。 正如近日碼頭工潮,影響本地貨物裝卸,付貨人可以選擇使用鄰近港口,對本地經濟影響有限。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國內地GDP已是香港的數十倍,中央政府又怎會理會「佔中」損害香港經濟?故此,「佔中」行動對中央是沒有威嚇力的。 過去十多年的測試,證明由小圈子選出的董建華、曾蔭權和梁振英,全都是失敗的特首,導致社會出現嚴重撕裂。倘若再搞假普選,選出的特首將更難管治香港,這對中央和香港的政治及經濟損失,遠較「佔中」行動大得多。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07 |A2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3日星期五

蘋果日報:連串錯漏 39人枉死

如果在1995年負責建造南丫Ⅳ號的財利船廠,能夠細閱圖則,發覺與船的結構不符,水密門消失,座椅不穩固,南丫海難不會導致39人枉死。

如果港燈在1998年申請將南丫Ⅳ號船艙加8.25噸鉛壓載物,海事處在2005年要求將壓載物升高10吋,驗船人員審批及檢驗船隻加壓載物時,能發現欠缺一道水密門,與原先圖則不符,南丫海難不會導致39人枉死。

如果港燈不是容許將運載員工上班下班的南丫Ⅳ號,改為欣賞國慶煙花演的觀光船;而船上又不是沒有足夠船員,沒有兒童救生衣,南丫海難不會導致39人枉死,當中有8名是兒童。

如果負責駕駛南丫Ⅳ號及海泰號的船長,在國慶煙花演當晚,有適當瞭望,以安全航速航行,正確使用雷達,發出警告訊號,採取正確及果斷行動避免撞船,南丫海難不會發生,不會有39人枉死。

如果兩艘船隻相撞,海泰號不是撞穿南丫Ⅳ號船尾,而船尾又不是欠缺水密門,即使發生海難,南丫Ⅳ號亦不會在短短兩分鐘之內沉沒,導致39人枉死。

如果負責審批圖則、驗船及監察海上安全的海事處,不是有法不依,敷衍塞責,接二連三犯錯,南丫Ⅳ號的種種結構和安全問題,早應被察覺,不會有39人因南丫海難而枉死。

只可惜上述不應該發生的事,全部都發生。若非今次撞船慘劇,把南丫Ⅳ號整個造船的混亂過程、海事處連串監管錯漏,以及港燈在管理船隻的各種問題暴露出來,市民亦不會知道整個海事制度存在已久的陋習和監管漏洞。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利潤管制計劃,港燈當年購買船隻的開支屬資本開支,每年可享有13.5%至15%的准許利潤。例如船隻購入價是1,000萬元,首年便可以賺取百多萬元准許利潤。港燈購買船隻用作運載員工,不但賺取准許利潤,還可以供員工家屬及朋友遊船河,一物多用,極之化算。然而,這個做法,又是否合情合理和合法呢?

過去一年,先後出現南丫海難、北角升降機斷鋼纜、海怡四級火消防栓失靈等事故,令人質疑整個公眾安全監管制度,到底出現甚麼問題。究竟是政府前線人手不足,是行政管理失當,抑或當中涉及貪污違規等問題,還望有關方面(不包括海事處)徹查,避免日後再出現類似慘劇。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5-03 |A19| 論壇| 蘋果日報| 經濟學家 林本利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滙控股份合併後又分拆

上文提到中華煤氣(003)喜愛派紅股,隱藏股價實際升幅。一些公司則喜愛分拆和合併股份,或者批股和回購股份,令股價出現顯著變動。投資者參考過往股價時,必須留意這些轉變,免得被誤導。

滙豐控股(005)在1991年4月時將4股合併為一股,股價由6.2元一股變成24.8元一股。之後滙控受惠於歐洲業務快速增長,股價不斷上升,到1999年6月股價高達300元一股。滙控於是分拆股份,一股拆成3股,股價由300元變成100元左右,方便投資者買賣。

滙控分拆股份後,股價到2007年11月升至150元以上,之後因美國次按問題和金融海嘯,股價大幅回落。到2009年3月2日,滙控宣布業績大倒退和供股集資,12股供5股,供股價是每股28元。滙控宣布供股前,股價是56.95元;宣布賤價供股後,股價自然應聲下挫,每股股價即時變得只值48.44元[(56.95元x12+28元x5)÷17] 。之後被有心人「質低」,在2009年3月9日低見33元一股,由最高位下跌近八成之多。

假設滙控股價是85元一股,17股總值1,445元,當中5股是供股得來,以28元供股價計算,成本是140元。1,445元減去140元,餘下1,305元便是另外12股的價股,每股是108.75元。換言之,只要投資者購入滙控時股價低於108.75元,兼且有供股,即使股價只得85元,依然在股價上沒有損失,兼且收了幾年股息。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5-03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3年5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中電 港鐵管理層薪酬超高

香港的公用事業公司,長久以來壟斷市場,賺取豐厚利潤。本地的公用事業公司受惠於政府政策,競爭壓力不大,利潤得到保障。個別公司知道可以將所有成本,包括董事及管理層薪酬,自動轉賬給用戶,自然十分慷慨,薪酬水平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首先要談的是中電。這間公司過去兩年不斷恐嚇市民,說天然氣價格上漲,要大幅加價四成。去年中電業績倒退,稅後盈利由93億元下跌至83億元,倒退超過一成,但董事及管理層的薪酬竟然不跌反升,與業績背道而馳。

中電的董事會內共有八位非執行董事(包括主席米高嘉道理)、八位獨立非執行董事,以及三位執行董事。十六位非執董合共取得900多萬元酬金,較之前一年增加50多萬元,平均每人收取近60萬元。三位執行董事的薪酬合共4,450萬元,較之前增加接近200萬元。

去年中電首席執行官包立賢薪酬合共1,830萬元,但原來他不是中電最高薪酬的高層管理人員。負責澳洲業務的常務董事麥禮志,薪酬高達2,740萬元。去年中電澳洲的投資表現大倒退,盈利由29億元跌至16億元,麥禮志的薪酬顯然與業績脫。

此外,中電副主席阮蘇少湄及集團總監藍凌志二人合共收取超過2,000萬元,其中只有200萬元從非利潤管制計劃業務中支付。換言之,本地的電力用戶,每年要支付二人合共超過1,800萬元薪酬,這到底是否符合成本效益,負責監管中電的環境局實應仔細審核。

本地另一間電力公司電能(前稱港燈),過去十多年成功拓展香港境外業務,在澳洲及英國大舉投資。去年電能的業績及股價超越中電,稅後盈利達到97億元,當中超過一半的盈利來自非本地業務。電能整體業績較中電為優,在境外的業績更遠勝中電;但電能最高薪酬的五位管理人員合共收取4,400萬元,遠遠低於中電的8,280萬元。

煤氣公司去年盈利77億元,當中有26億元來自內地燃氣業務。煤氣公司最高薪酬的管理人員是陳永堅,負責開拓內地業務,去年共收取3,550萬元酬金,負責本地業務的關育材共收取1,530萬元酬金,二人的酬金大部分來自表現獎金。過去數十年,煤氣公司的股價一枝獨秀,長升長有,管理層的薪酬大致反映公司業績表現。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港鐵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自從2000年上市後,港鐵(前稱地鐵)的薪酬便大幅上升,脫離公司業績表現。港鐵屬純「國企」,特區政府是大股東,依賴政府輸送利益(包括廉價土地、資金和顧問合約)才能生存。去年港鐵業績倒退13%,但高層管理人員薪酬仍有增無減。新上任的行政總裁韋達誠,薪酬高達1,210萬元,較他在美國紐約大都會運輸局工作時所賺的35萬美元(約273萬港元)年薪高出數倍。

港鐵董事局主席及高層管理人員的薪酬,遠高於由政府全資擁有的機管局。機管局在上個年度(截至2012年3月)稅後盈利達53億元,當中有一成盈利來自內地投資,股東資金回報率高達14%,遠高於地鐵的不足10%。港鐵發展境外業務多年,投入近200億元資金,但去年盈利不過6億元,回報率極低。港鐵管理層若不自我約束,繼續讓薪酬膨脹,只會惹來市民反感,逼使政府回購股份,改由政府全資擁有。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5-02|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