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博士工廠教育界的悲哀

近月有傳媒機構揭發嶺南大學高層涉嫌抄襲而取得菲律賓大學的博士學位,又有校董開辦「學位工廠」,幫助有需要的人盡快取得各種學位資格,包括博士學位。事件曝光後,嶺大高層請辭,校董要休假,嶺大和其他相關人士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害。

從傳媒的報導中得知,受事件影響的博士學位持有人除了高等院校教職員外,還包括小學校長和政商界人士。過去十多年,在前特首董建華一聲號令下,本地高等院校推行「學位大躍進」,適齡學生能夠入讀高等院校的比率由不足三成躍升至超過七成,較董建華六成的硬指標還要高。高等院校急速發展,副學士供應大增,自然需要有更多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員,有人走捷徑求取一個博士學位還可以理解。但一些大學職員(不是教員),中小學校長和老師,以至政界及商界人士也肯付出高昂費用去求取一個博士銜頭,實在令人費解,博士學位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嗎?筆者認識不少年輕人花上多年時間(有些多達八年),犧牲收入去攻讀本地大學提供的博士課程,其間又充當廉價勞工協助論文導師發表大量論文及著作,畢業後最終亦不能覓得一個大學教席,要在社區學院、中小學,甚至補習社任教,或者從事其他非教育工作。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難以在大學立足,令本地學生缺乏誘因去報讀。大學於是引入大量內地生去填滿研究生學額,好向政府收取每名博士研究生三年合共超過一百萬元的資助。本地各間大學透過大量生產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每年取得數以十億元計的政府資助。由於博士學位得到政府資助,要通過課程評審,論文除了要得到導師認可外,還要經過大學內外的考試主任審批才能過關,故此「死亡率」自然較高。

有人於是想到一個發財大計,就是成立教育機構,與海外的「野雞」大學合作,協助那些想走捷徑拿個博士學位的人。這些「野雞」大學不單局限於菲律賓,就連美國、英國及澳洲等地也有,他們的負責人見香港是個龐大市場,便爭相來港開辦分校,出售不同學位及文憑,以求滿足顧客的需要。這些「野雞」大學在學術界早為人知,最可笑的是那些從「野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人,自欺欺人,在個人名片上加上博士銜頭,要求別人以博士作為稱號。即使那些在本地著名大學取得博士銜頭的人,亦非個個真材實料。上世紀九十年代,幾間專上院校升格為大學,要求教員(包括筆者)盡快取得博士學位。個別位高權重的學系主任(甚至院長和副校長)不肯放下工作到海外攻讀博士課程,便報讀本地大學的博士課程。這些位高權重的人因為年事已高,學術水平有限,實在難以應付課程;但博士論文導師知道只要「識做」和「放水」,協助學生盡快畢業和發表「A級」論文,日後必定得到很高的回報,包括獲重金禮聘。結果本地大學便出現一群不學無術,擁有博士學位的大學高層和講座教授,他(她)們的真實學術水平行內人清楚不過。此外,大學胡亂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亦令博士學位的價值大減。本地及海外的教育機構變成「博士工廠」,實在是教育界的悲哀。原本大學畢業生攻讀研究課程,由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往往要花上五年至八年的黃金歲月,好像在「血汗工廠」中充當廉價勞工,真是有血有汗兼有淚。現在不少人卻可以走捷徑,憑着金錢、地位和權勢取得博士學位,變成通街都是博士。然而,以金錢、地位和權勢換取博士銜頭的人,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嗎?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2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社企增多 可收回監獄靚地

今年9月至12月,豐盛社企學會再度主辦「十一良心消費運動」,藉此加深公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支持它們的可持續性發展。據悉歌星陳慧琳連續三年義務出任良心消費大使,還自費製作有關宣傳短片。

過去七年,在一群熱心的社工和商界人士積極推動下,香港的社企數目由2008年的200多間,增加至去年的500多間,增加了一倍多。根據今年財政預算案,民政事務總署自2006年推行「伙伴倡自強」計劃,至今撥款近兩億元,資助成立160多間社企,創造近3,000個就業機會;當中八成的社企在資助期完結後,仍然能夠自立持續經營。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看見社企的成效,亦樂意增撥1.5億元,開展新一階段的計劃,並鼓勵商界更廣泛參與社企發展。
到底何謂社會企業?根據民政事務局的定義,社會企業是透過經營企業,達致社會使命(social mission),包括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和產品,為弱勢社群提供自力更生的機會,推動環保等。社企從自負盈虧的經營所賺取的利潤,大部分會再投資於本身的公益目標。社企創立時可能需政府或有心人的支援,但最終依然要達至收支平衡,可持續發展,同時符合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或許有人會質疑社會企業的存在價值,或者牟利的私營企業為何要顧及社會責任,犧牲股東的利益。筆者以為社企和企業社會責任,並不違反經濟學原則。首先,教科書早已指出市場並非萬能,不能完全處理社會成本(例如污染)和社會利益(例如犯罪率下降)等界外經濟問題。社會企業或私營企業推動環保,減少排放,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減輕社會的醫療開支,故此值得鼓勵和支持。
同樣,社會企業或私營企業若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弱勢社群,特別是釋囚或更生人士,讓他們從事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產活動,不再鋌而走險去犯法,令犯罪率下降,整個社會都得到益處。
在每個經濟體系,政府都需要承擔提供共用物品(例如保安)的費用,包括招聘警員執法和維持社會秩序,保障私有財產,以及懲處犯法、破壞社會治安的不法之徒。根據資料,懲教署在2007至08財政年度的預算開支共24億元,負責管理10,600多名囚犯,一年平均每名囚犯開支為22.5萬元。

到今個財政年度,懲教署預算開支上升至35億元,但管理囚犯數目跌至8,400多人,每年平均每名囚犯開支高達41萬元。懲教署編制接近7,000人,差不多一個職員負責看管一個囚犯。若然社企能夠有效地降低在囚人士數目,監獄收容率大降至不足80%,政府實應考慮關閉部分監獄,收回土地作房屋用途。特別是位於赤柱靚地的赤柱監獄和白沙灣懲教所,數十公頃土地(相等於數十個11人草地足球場)用作收容千多名囚犯(包括新地案定罪人士),實在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
最後,若能夠把社會上的弱勢或邊緣社群連結起來,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可以產生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和消費力,令整個社會得益。過去政府補貼偏遠地區的固網電話服務,便是希望電話網絡能夠連結到更多使用者,增加網絡效益,令所有網絡用戶都得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19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大學教員評核阿茂整餅

港大是筆者的母校,過去共花上七年時間在港大學習,之後獲理大資助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修讀博士課程,港大現任校長馬斐森正是來自該校的醫學院。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開始在本地報章和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直至2011年離開理大。

過去30多年的大學生活和學術生涯,親身經歷本地專上教育改革,大學管治及教員評核方面種種缺失及荒誕,阿茂整餅,藉着今次港大委任副校長風波而令社會關注這些問題,相信可以產生積極作用。

97回歸前,大量港人移居外地,香港人才流失嚴重,港英政府除了成立科技大學外,還把浸會學院、香港理工學院和城市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希望能夠培育更多大學生。之後教資會引入英國的研究評審機制(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要求各大院校在科研上超英趕美。各大院校為了獲取更多研究撥款,犧牲教學質素,招兵買馬,引進大量非本地學者(特別是內地學者),充當「僱傭兵」或「槍手」,齊齊發表大量論文,並且互相引用,甚至弄虛作假,以求提升「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及大學排名。過去多名港大醫學院教員,就涉及抄襲和使用虛假數據和圖片。

過去筆者一直強調,每間大學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使命,不應一窩蜂專注世界一流的研究。香港只得七百多萬人口,是美國三億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倘若美國有100間一流研究型大學,在缺乏科研經費下,香港有兩、三間已十分足夠,又何須八大院校都致力躋身世界大學榜前100位?

大學教員的工作包括教學、研究、行政管理以及專業服務。大學評核教員時理應着重每人的比較優勢,全面地進行評核,不應集中只看研究成果、發表論文數目和「影響因子」,而忽略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貢獻。有沒有博士學位,更非評核教員表現的絕對指標。最近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內地學者屠呦呦,便沒有博士學位。

筆者一向以為,納稅人負擔巨大經費,大學教員又享有學術自由,甚至終身教席,實應在教學、科研及其他社會事務參與上盡上本分,不受政治及商界影響,忠於所學和研究所得,以維護社會長遠整體利益為己任。只可惜過去十多年,本地大學有識之士,不少變成「識時務者」,攀附有權有勢及有錢的人。就連負責監察大學運作的校委會或校董會,也變質成為政治傀儡,成員與政治及商界權貴混為一體,追求自身利益,罔顧大學及社會整體利益。今次陳文敏的遭遇絕非單一或偶發事件,只不過發生在港大高層的委任上,才惹起社會關注。過去十多年,不知還有多少年輕教員,受到高層的壓力,要求他們只可以專注一流學術研究,不要理會其他關乎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高層評核下屬時故意刁難,阿茂整餅,吹毛求疵,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質和量,就連高層自己一生人也達不到。大量努力完成博士學位和發表論文的本地年輕教員,要不斷追逐這些經常變動的指標;若不達標,即使不被免職,也被貶為導師、高級導師、教學助理等職級。世上沒有一位大學教員是十項全能,有權有勢的人要「整死」某人,實在易如反掌,可以不顧不同學術領域的情況,提出無理的升職或續約條件。其實港大校訓「明德格物」已清楚說明,大學教員最重要的始終是個人學養和道德操守,而不是博士學位、論文數目和被引用次數,更不是有沒有問候別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05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