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是筆者的母校,過去共花上七年時間在港大學習,之後獲理大資助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修讀博士課程,港大現任校長馬斐森正是來自該校的醫學院。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開始在本地報章和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直至2011年離開理大。
過去30多年的大學生活和學術生涯,親身經歷本地專上教育改革,大學管治及教員評核方面種種缺失及荒誕,阿茂整餅,藉着今次港大委任副校長風波而令社會關注這些問題,相信可以產生積極作用。
97回歸前,大量港人移居外地,香港人才流失嚴重,港英政府除了成立科技大學外,還把浸會學院、香港理工學院和城市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希望能夠培育更多大學生。之後教資會引入英國的研究評審機制(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要求各大院校在科研上超英趕美。各大院校為了獲取更多研究撥款,犧牲教學質素,招兵買馬,引進大量非本地學者(特別是內地學者),充當「僱傭兵」或「槍手」,齊齊發表大量論文,並且互相引用,甚至弄虛作假,以求提升「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及大學排名。過去多名港大醫學院教員,就涉及抄襲和使用虛假數據和圖片。
過去筆者一直強調,每間大學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使命,不應一窩蜂專注世界一流的研究。香港只得七百多萬人口,是美國三億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倘若美國有100間一流研究型大學,在缺乏科研經費下,香港有兩、三間已十分足夠,又何須八大院校都致力躋身世界大學榜前100位?
大學教員的工作包括教學、研究、行政管理以及專業服務。大學評核教員時理應着重每人的比較優勢,全面地進行評核,不應集中只看研究成果、發表論文數目和「影響因子」,而忽略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貢獻。有沒有博士學位,更非評核教員表現的絕對指標。最近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內地學者屠呦呦,便沒有博士學位。
筆者一向以為,納稅人負擔巨大經費,大學教員又享有學術自由,甚至終身教席,實應在教學、科研及其他社會事務參與上盡上本分,不受政治及商界影響,忠於所學和研究所得,以維護社會長遠整體利益為己任。只可惜過去十多年,本地大學有識之士,不少變成「識時務者」,攀附有權有勢及有錢的人。就連負責監察大學運作的校委會或校董會,也變質成為政治傀儡,成員與政治及商界權貴混為一體,追求自身利益,罔顧大學及社會整體利益。今次陳文敏的遭遇絕非單一或偶發事件,只不過發生在港大高層的委任上,才惹起社會關注。過去十多年,不知還有多少年輕教員,受到高層的壓力,要求他們只可以專注一流學術研究,不要理會其他關乎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高層評核下屬時故意刁難,阿茂整餅,吹毛求疵,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質和量,就連高層自己一生人也達不到。大量努力完成博士學位和發表論文的本地年輕教員,要不斷追逐這些經常變動的指標;若不達標,即使不被免職,也被貶為導師、高級導師、教學助理等職級。世上沒有一位大學教員是十項全能,有權有勢的人要「整死」某人,實在易如反掌,可以不顧不同學術領域的情況,提出無理的升職或續約條件。其實港大校訓「明德格物」已清楚說明,大學教員最重要的始終是個人學養和道德操守,而不是博士學位、論文數目和被引用次數,更不是有沒有問候別人。
過去30多年的大學生活和學術生涯,親身經歷本地專上教育改革,大學管治及教員評核方面種種缺失及荒誕,阿茂整餅,藉着今次港大委任副校長風波而令社會關注這些問題,相信可以產生積極作用。
97回歸前,大量港人移居外地,香港人才流失嚴重,港英政府除了成立科技大學外,還把浸會學院、香港理工學院和城市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希望能夠培育更多大學生。之後教資會引入英國的研究評審機制(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要求各大院校在科研上超英趕美。各大院校為了獲取更多研究撥款,犧牲教學質素,招兵買馬,引進大量非本地學者(特別是內地學者),充當「僱傭兵」或「槍手」,齊齊發表大量論文,並且互相引用,甚至弄虛作假,以求提升「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及大學排名。過去多名港大醫學院教員,就涉及抄襲和使用虛假數據和圖片。
過去筆者一直強調,每間大學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使命,不應一窩蜂專注世界一流的研究。香港只得七百多萬人口,是美國三億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倘若美國有100間一流研究型大學,在缺乏科研經費下,香港有兩、三間已十分足夠,又何須八大院校都致力躋身世界大學榜前100位?
大學教員的工作包括教學、研究、行政管理以及專業服務。大學評核教員時理應着重每人的比較優勢,全面地進行評核,不應集中只看研究成果、發表論文數目和「影響因子」,而忽略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貢獻。有沒有博士學位,更非評核教員表現的絕對指標。最近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內地學者屠呦呦,便沒有博士學位。
筆者一向以為,納稅人負擔巨大經費,大學教員又享有學術自由,甚至終身教席,實應在教學、科研及其他社會事務參與上盡上本分,不受政治及商界影響,忠於所學和研究所得,以維護社會長遠整體利益為己任。只可惜過去十多年,本地大學有識之士,不少變成「識時務者」,攀附有權有勢及有錢的人。就連負責監察大學運作的校委會或校董會,也變質成為政治傀儡,成員與政治及商界權貴混為一體,追求自身利益,罔顧大學及社會整體利益。今次陳文敏的遭遇絕非單一或偶發事件,只不過發生在港大高層的委任上,才惹起社會關注。過去十多年,不知還有多少年輕教員,受到高層的壓力,要求他們只可以專注一流學術研究,不要理會其他關乎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高層評核下屬時故意刁難,阿茂整餅,吹毛求疵,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質和量,就連高層自己一生人也達不到。大量努力完成博士學位和發表論文的本地年輕教員,要不斷追逐這些經常變動的指標;若不達標,即使不被免職,也被貶為導師、高級導師、教學助理等職級。世上沒有一位大學教員是十項全能,有權有勢的人要「整死」某人,實在易如反掌,可以不顧不同學術領域的情況,提出無理的升職或續約條件。其實港大校訓「明德格物」已清楚說明,大學教員最重要的始終是個人學養和道德操守,而不是博士學位、論文數目和被引用次數,更不是有沒有問候別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05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05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