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1月30日星期四

壹週刊:交回頻譜 如何確保服務質素?

電訊盈科旗下的香港電訊於去年年尾,突然宣布斥資189億元從澳洲電訊公司Telstra及新世界發展手上購回CSL全部股權。通訊局正聘請獨立顧問就收購提供意見。

過去一年多,本地四間擁有3G頻譜的網絡商都站在同一陣線,堅決反對政府在2016年收回三分一頻譜作公開拍賣。一些人更指摘政府的政策,無非是為了方便內地電訊公司中移動進入本地市場,令香港經濟進一步「內地化」。

到去年11月中,政府正式宣布落實有關計劃,但為拍賣價「封頂」,避免出現「天價」情況,以釋除網絡商的憂慮。沒料到網絡商早有後着,香港電訊在一個多月後宣布收購CSL,令3G網絡商由四間下降25%變成三間。由李澤楷控制的香港電訊收購CSL後,市場佔有率上升至四成多。餘下兩間網絡商,其中一間是和記電訊,由李澤楷父親李嘉誠操控,佔市場兩成多。若收購得到通訊局批准,兩父子將操控近七成的流動電訊市場。另外一間公司中移動,由於沒有3G網絡,要向電盈及CSL租用網絡。

從技術層面和市場競爭角度去看,通訊局都不應批准這宗收購。去年四大網絡商聯手聘請顧問,研究政府收回三分一3G頻譜對服務質素的影響。當時顧問報告清楚指出,若然三分一頻譜被收回,恐怕無法有足夠容量應付用戶需求,繁忙地區的容量會損失27%,市民在港鐵沿線及部分旺區有機會連電話都打唔到。估計收回頻譜涉及的總成本高達63億元,用戶無可避免要承擔相關費用。

還記得去年九月四大網絡商還高調召開記者招待會,公布顧問研究結果。原來網絡商早有部署,三個月後香港電訊宣布收購CSL。兩間公司除了承諾交回三分一到期頻譜(2×10MHz)外,還主動交出2×5MHz頻譜,兼且不會參與3G頻譜競投。換言之,兩間公司合二為一後,手上3G頻譜將減半,又如何確保可以維持服務質素,避免網絡擠塞,用戶要承擔額外費用,甚至連電話都打唔到?兩間公司是否要推翻之前的顧問結論?

香港電訊收購CSL後,流動電訊市場的競爭肯定大幅減少。經濟學理論指出,要維持有效競爭(effective competition),市場上需要至少有四至五間公司,每間公司的市場份額相若,維持在20至25%左右。這樣除了可避免出現某一公司享有市場權勢,操控價格,亦可降低各間公司合謀定價的機會。通訊局若批准有關收購,令一間公司的市佔率上升至超過四成,將令市場無法維持有效競爭。

況且餘下兩間網絡商,其中一間由李澤楷父親李嘉誠操控,兩父子血濃於水,感情深厚,通訊局又如何確保他們不會站在同一陣線上。過去李嘉誠一再強調會為李澤楷提供資金發展業務,其控制的和記電訊在2009年又與李澤楷控制的電盈合組公司(Genius Brand Ltd),投得4G頻譜,可見雙方的關係十分緊密。過去電盈在固網市場的市佔率高達七成,後來因退出流動電訊市場,政府才決定解除公司的市場支配地位,不再受到嚴格監控。後來電盈收購Sunday重投流動電訊市場,但因其市場份額不高,故此獲政府批准。但今次電盈旗下的香港電訊若成功收購CSL,不單令電盈在流動(或無線)電訊市場的份額急升,若連同固網(或有線)電訊市場的市佔率,市場權勢肯定大大提升,將會大大削弱整個電訊市場的競爭。

故此通訊局若考慮技術和市場競爭兩大因素,以及李氏父子的緊密關係,實在沒有理由會批准有關收購。更正:上期(1246期)各濠賭股市值,應是以1月16日收市價計算。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1-30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1月24日星期五

蘋論:行政主導 損香港經濟自由

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聯合公佈的報告顯示,香港連續20年高踞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榜首。但因為廉潔得分顯著下跌,政府加強土地管制,以及限制資訊流通等因素,與新加坡的得分進一步收窄。

教科書上所述的「自由市場」,在現實世界並不存在。在現實世界中,經濟不能完全脫離政治,政府政策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政府政策若反覆無常,不時變更,過猶不及,不單令市場參與者難以適應,甚至會增加市場波動,提供更多尋租和貪污的機會。

九七回歸前,香港在英國管治下,不少主要行業,包括金融、地產、航空、電訊和能源,明顯保護英資企業。回歸前十多年,英資逐步撤資,本地華資開始取代英資,控制香港的經濟命脈。回歸後十多年,香港地產市場的波動前所未有,當中明顯存在一定政治因素,是政府政策主導市場所帶來的惡果。

香港地少人多,土地供應由政府主導,加上金管局可以左右銀行按揭政策,故此房地產市場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推行八萬五房屋政策,沒有理會亞洲金融風暴對樓市的衝擊,繼續大量建屋,結果令樓價一瀉不起,大跌六、七成。到2002年,董建華急於救市,限制土地和房屋供應,結果令樓價自2003年起止跌回升,至今上升三倍多。2005年曾蔭權取代董建華出任特首,多年來沒有建立土地儲備,以致2009年後樓價開始飆升,政府沒有足夠土地去滿足市場需求。

房屋短期供應不足,政府惟有依賴需求管理措施和收緊樓按去壓抑需求。政策原先針對投機者和豪宅買賣,但收緊豪宅按揭和增加印花稅後,促使炒家轉而炒賣中小型住宅單位和商廈,結果令這類物業的價格大幅上漲,妨礙買家「上車」和中小企自置物業。政府於是把「辣招」伸展至包括所有物業,連700萬元的住宅最多亦只可借六成按揭,結果令樓市變得一潭死水。

自從2003年特區政府推行「自由行」計劃後,內地訪港遊客激增,不少內地人來港購物,甚至置業和產子。但過去十年,政府土地規劃政策失效,用作商舖及住宅的土地供應嚴重不足,以致樓價及租金大幅上漲,加重香港的營商及生活成本。房屋、醫院床位、奶粉及其他生活用品供應不足,市民怨聲載道。

梁振英出任特首後,向來港置業的內地人開徵買家印花稅,叫停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推出「限奶令」,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平息民怨,但恐怕製造更多香港與內地的矛盾,損害香港自由營商的形象。過去數月,行政會議拒絕向香港電視發牌、傳媒機構被抽廣告,都令人擔憂在梁振英管治下,香港會否慢慢連言論和資訊自由也失去。

香港一直高舉自由經濟的旗幟,政府的角色應局限在提供足夠基礎建設(包括土地供應和交通配套設施),確保市場自由、開放及公平運作。只要投資者沒有違反相關法例,包括產品及服務安全條例及快將實施的競爭法,政府實不應事事以行政手段干預,扼殺市場的發展空間。

政府對房屋、免費電視、交通運輸、教育(包括教科書)、醫療護理(包括美容)等行業的干預日漸增多,甚至連競爭激烈的零售業亦選擇性規管(包括限奶令及向樽裝飲品徵費)。政府透過發牌、徵稅、補貼、配額等方法去限制競爭,不但未必能滿足市民的需要,甚至會鼓勵更多尋租活動,商界把資源浪費在爭取優惠政策上,對香港的競爭力和長遠經濟發展將帶來負面影響。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1-2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豪賭「濠賭股」 慎防接火棒

最新的2014年《福布斯》香港富豪榜,銀河娛樂主席呂志和以210億美元(約1,630億港元)進佔第二位,排名僅次於擁有320億美元(約2,480億港元)的李嘉誠。呂志和十年前開始涉足賭業,過去幾年受惠於濠賭股狂潮而令身家暴漲,把本地一眾華資富豪比下去。

濠賭股不單令呂志和成為本地第二富豪,亦造就賭王何鴻燊家族各成員進身超級富豪之列。香港50名富豪中有4人來自何家,包括何超瓊(排名第9)、何猷龍(排名12)、梁安琪(排名19)及陳婉珍(排名46),四人合共擁有財富141.5億美元(約1,100億港元)。若何鴻燊繼續擁有所有資產和股權,估計財富總額有望打進首五名。

1961年,何鴻燊連同霍英東、葉漢和葉德利合組財團,成立澳門旅遊娛樂有限公司,投得澳門賭權,壟斷賭業超過40年。澳門在1999年回歸後,特區政府銳意打破賭業壟斷局面,成立博彩委員會,最後決定在2002年批出三個賭牌,分別由何鴻燊的澳門博彩股份有限公司(澳博)、銀河娛樂場股份有限公司和永利渡假村投得。澳門政府容許三個主賭牌持有人最多分拆一個副賭牌,故此便多了美高梅、新濠博亞和威尼斯人(經營金沙賭場)三個副賭牌。這六間在澳門擁有主賭牌或副賭牌的公司,都在港交所上市買賣股份。

去年濠賭股股價瘋狂上升,銀河娛樂、新濠博亞及美高梅大升一倍以上,稍為遜色的金沙中國和永利澳門也上升七至八成,最差的澳博亦升四成多。踏入2014年,在大行及各方友好努力推介和唱好下,濠賭股繼續跑贏大市,股價和成交額不斷創出新高。

現時六隻主要濠賭股市值合共15,000億港元,是澳門3,000 多億港元GDP(約一半來自博彩及旅遊業)的四倍多。當然股票市值是存量,而GDP是流量,不能如此簡單作個比較。問題是澳門的博彩業未來每年的盈利(屬流量),能否支持幾隻濠賭股15,000億的市值。去年澳門博彩收入較之前一年上升18%,大約3,607億澳門元(約3,500億港元)。但博彩收入不是全部屬於經營賭場的利潤,要扣除員工薪酬、租金、利息、折舊和其他開支,才是賭場的稅前利潤。之後還要扣減政府抽取的稅項,才是股東應得的溢利。去年澳門政府的預算收入是1,348億澳門元,當中有924億元來自博彩特別稅。換言之,3,607億元的博彩收入中,有924億元是用作支付博彩特別稅,稅率高達26%,澳門政府可算是賭業的大贏家。2012年財政年度,六隻濠賭股營業額合共約2,700億元,稅後盈利不到380億元,毛利率不過一成多。即使去年稅後盈利大幅上升,相信也難以支撐30至40倍的市盈率。澳門全年的博彩收入3,000多億港元,這相對於港交所每日平均幾百億元成交額,全年10多萬億的成交額可算小巫見大巫,當中炒賣濠賭股的資金佔一定比重。眾所周知,澳門的賭場幫助不少內地貪官污吏「洗黑錢」,把國家資產據為己有。一旦中央政府嚴厲打壓貪污走資,對澳門的賭業肯定會帶來巨大衝擊。那些豪賭「濠賭股」的散戶,若高價接貨後走避不及,恐怕又要損失慘重。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1-23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蘋論︰ 必須揪出「打假波」幕後黑手

早前老牌足球會愉園與晨曦作賽後,多名職球員被廉署人員高調帶走。之後廉署證實拘捕一眾涉嫌「打假波」涉案人士,當中包括球隊教練、球員、行政主任、贊助商代表和賄賂中介人。去年12月,在屯門對橫濱FC的賽事中,屯門後衞李明在完場前以美妙頭槌攻入自己龍門,亦被指打假波。

關心本地足運發展的人,都會為過去30年香港足球水準日漸低落而感到痛心。今次接連發生懷疑打假波事件,更加令人感到悲憤。香港足球總會在屯門球員涉嫌打假波後半個月才採取行動,宣佈愉園及屯門兩支球隊停賽一個月。

今次懷疑打假波事件,正好發生在本地足球改革的關鍵時候。2009年12月在港舉行的東亞運動會,港隊爆冷擊敗日本隊奪得金牌,令港人感到興奮和鼓舞。特區政府隨後公佈足球發展顧問報告,推出為期三年的「鳳凰計劃」,資助足總6,000萬元去落實三十多項建議。三年資助計劃在今年10月完結,足總行政總裁薛基輔在去年12月發表的成效報告中提到2014年是收成期,籌備多年的香港職業聯賽將正式揭幕。

踏入2014年,足總預算的收成期或許變成「收山」期。兩支球隊被罰停賽,有可能退出聯賽,多名職球員涉嫌打假波,有可能提早收山。整個球圈醜聞不絕,實在叫球迷感到痛心,令到有心推動足運的人士沮喪。

翻查資料,過去五年已先後發生多次懷疑打假波事件。2009年3月,屯門普高在聯賽對愉園,完場前7分鐘內連失四球而以1比5落敗。當中有球員大叫「出聲呀,幾多球呀!換我出場呀!」隨即惹來打假波疑雲。同年10月,愉園前國援于洋利誘四海流浪球員打假波,被廉署拘控後被判入獄10個月。2011年,香港青年隊球員姚韡向兩名隊友行賄,以協助在一場對俄羅斯國家青年隊的賽事中打假波,被廉署拘控後被判入勞教中心。

香港足球水準已經十分低落,比賽早已失去吸引力,大部份球賽只得數百名觀眾,居然還有非法賭波集團睇中,利誘球員參與打假波活動,藉着操控賽果圖利。本地足球隊的職球員待遇低微,一些球員每月薪金只得數千元;若參與打假波,據聞每場可得數萬元,令不少球員抵受不了誘惑,以身試法。

坊間早已有傳言,不少本地及內地賭波集團與球會班主、贊助商及高層互相合作,班主和贊助商提供資金經營球會,控制球隊排陣,透過其影響力操控賽果,從而令賭波集團賺個盤滿缽滿。過去幾年,雖然廉署拘控多名球員,有人更因此而入獄,但至今始終未能成功揪出打假波的幕後黑手,將他們繩之於法。

過去幾年,政府向足總注資6,000萬元,承諾增建20多個人造草地球場,又盡力協助足總進行改革,但本地足運發展依然未有起色。政府在2010年推出「鳳凰計劃」時,目標是希望在未來10年,令港隊在國際足協的排名,由2009年的143位上升至前80位之內。但過去幾年,港隊排名不單沒有上升,還倒退至172位,到近月才回升至140位,差不多原地踏步。

筆者幾年前已指出,政府不能寄望足總自行改革,令本地足運「浴火重生」。足總行政架構臃腫,足總領導層與球會班主身份重叠,充滿利益矛盾,更不排除有人與賭波集團相關。若要振興足運,避免球賽結果受人操控,只能寄望有心人效法英超另起爐灶,脫離足總成立香港超級聯賽。除非球賽水準提升,球員認真比賽,不然就難以吸引球迷再進場觀看比賽。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1-21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蘋論:低收入津貼 未能做到多勞多得

一如所料,特首梁振英發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重點集中在扶貧,每年動用30億元落實「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

幾年前當社會討論應否引入最低工資法例時,已有聲音指出扶貧的責任應由政府承擔,而不應把責任推卸給僱主,要求他們調高薪金。政府每年從利得稅取得過千億元的收入,花費數十億元幫助低收入家庭,理應負擔得來。

問題是如何幫助低收入家庭,是提供醫療、教育、房屋等福利,抑或直接「派錢」,讓低收入家庭按實際需要自由選擇如何花費,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早於1962年,在他的著作《Capitalism and Freedom》中,便提倡透過「負入息稅」去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水平。美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便引入類似制度,去舒緩在職貧窮的問題。

經濟學家和社福界人士在不少扶貧措施上都意見分歧,例如引入最低工資、標準工時及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等。惟獨在「負入息稅」或「低收入津貼」上,取態比較一致。過去幾年,筆者有機會和社福界朋友一起討論這個議題,發覺他們都十分務實,除了考慮到政府的財政承擔能力外,還會顧及制度會否被人濫用,未能有效幫助那些有真正需要的低收入家庭。

今次《施政報告》提出的建議,大致與社福界的建議相若。「低收入津貼」強調多勞多得,特別是幫助那些有子女的低收入家庭,每名子女每月可獲得800元的津貼,一年便有接近一萬元,相信可以幫助減輕這類家庭的經濟壓力。

但問題是任何一刀切的收入及資產審查,都會帶來多勞未必多得的後果。例如一對夫婦加兩名子女,每月收入剛好是四人家庭中位數(31,200元)的六成(即18,720元),每月可申領2,600元的一半津貼(即1,300元),合計起來便有20,020元收入。但那些每月收入剛好超出中位數六成的家庭,例如每月收入為19,000元,便一元津貼也沒有,結果整體收入(加上政府津貼)較領津貼的家庭還要低。

要避免出現上述多勞未必多得的情況,政府可以考慮採用佛利民建議的方法去推行「低收入津貼」。現時已婚人士免稅額是每年24萬元,兩名子女的免稅額是14萬元,一家四口免稅額合共38萬元,即每月約31,666元,剛好與四人家庭中位數(31,200元)相若。若家庭收入高於這個免稅額便須要交稅,若低於便可領取「低收入津貼」。

「低收入津貼」的計算方法是以免稅額減實際收入,之後再乘以一個津貼比率,例如15%,津貼上限可按照政府的建議(即2,600元)。這樣便可以避免出現一些家庭,收入剛好超出中位數六成,便得不到任何津貼的情況。例如家庭收入為19,000元,與31,666元免稅額相差12,666元,每月仍可獲得1,900元(12,600元 x15%)。那些租住私樓的低收入家庭,津貼比率可以較高。

政府應該整合現時向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各項援助,包括交通津貼、公屋津貼、綜援津貼、關愛基金各項津貼(例如租金津貼),避免出現享受雙重福利和需要多次審查的情況。整個「低收入津貼」計劃可交由稅務局負責,每年按照在職人士的報稅資料提供津貼(或者徵稅)。這樣除了節省行政成本外,還可以按照稅務條例檢控那些虛報收入和資產的人,避免浪費納稅人的金錢和愛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1-1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1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誠哥出貨買家必須三思

過去一年,日本和歐美主要的股市都大幅上升,升幅由一成多至接近六成。但香港的股市,只錄得不足3%的升幅,而且大部分藍籌股和國企股都下跌,能夠賺錢的股民只屬少數。

踏入2014年,香港股市依然在23,000點上下徘徊,缺乏上升動力。市況欠佳,但李嘉誠操控的長和系仍按照原來計劃,準備在今個月分拆旗下的港燈上市,縮減規模後預計套現最多320億元。之後再分拆屈臣氏上市,有傳會集資780億元。兩宗交易,將為整個集團套現超過1,000億元。

去年七月,和黃有意出售百佳業務,有多個買家表示有興趣認購,經過三個月的商討後,和黃最終決定停止出售計劃,原因是「此刻透過私人市場交易出售百佳將不會為公司股東帶來最高價值」。

何謂最高價值?百佳每年利潤不到10億港元,市場原先預計最多可以賣得20億美元,即大約155億港元,市盈率在15倍以上。後來傳出和黃叫價愈來愈高,最高達到40億美元,即超過300億港元,市盈率高達30倍以上。在多名潛在買家因出價「未到價」退出競投後,和黃只好放棄出售百佳。在百佳缺乏增長空間的經營狀況下,再加上很快會面對競爭法的規管,又有哪個「傻仔」會以30倍市盈率去認購百佳。

既然透過「私人市場」交易未能為百佳帶來最高價值,李嘉誠於是打「公眾」主意,希望透過分拆港燈和屈臣氏上市,向散戶及機構投資者推介兩間公司的股票,從他們身上取得過千億現金。

筆者左思右想,實在想不到分拆後的港燈有什麼投資價值,值得散戶及機構投資者認購。港燈以七釐息去吸引投資者認購,但這七釐息不是永久保證,很大機會只能維持兩三年。電能分拆港燈後,港燈要背負起400多億元的債務,利息支出勢必大增。隨着息口上升,港燈未來每年的利息支出將由現時的數億元,急升至10多億元,大大侵蝕每年的盈利。

現時港燈在利潤管制計劃下,可以享有9.99%的准許利潤,扣除幾億元利息支出,每年利潤高達40多億元。日後負債增加,利息開支急增,利潤將大幅倒退,未必可以維持每年派息30多億元。加上2018年後政府可能將准許利潤下調至7-8%的水平,到時將進一步削弱港燈的派息能力。

至於市場傳出和黃分拆屈臣氏上市,市值高達3,000億元,更是不可思議。和黃市值不過4,000多億元,屈臣氏每年除息稅前盈利大約100億元,佔整個集團不足兩成,市值又怎會佔去整個集團市值的七成?若以3,000億元作價,屈臣氏市盈率超過30倍,與百佳的叫價相若,至少叫高了一倍。

長和系財雄勢大,分拆港燈及屈臣氏上市,可以為金融界(包括投資銀行、保薦人和基金經理)和專業人士(包括會計師和律師)帶來數以十億元計的收入。在各方友好鼎力支持下,又得到基金經理用別人的錢認購,即使市況欠佳,相信可望透過上市套現過千億元。

作為小投資者,認購兩間公司的股份時務必要三思。過去誠哥往往能夠在高價出貨,把發水樓、「孖」車位、科網生命股、房地產及港口信託基金以超高價出售,買家日後都要損手爛腳。若然港燈前景秀麗,誠哥又怎會捨得割愛,出售五成以上股權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1-16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

蘋論:未來基金 來得太遲

特首梁振英將在下周三(1月15日)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估計會推出一系列扶貧和安老政策,每年政府經常開支將進一步增加。近日突然傳出消息,指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倡議成立「未來基金」,以應付日後人口老化帶來的額外支出,基金預計至少需要儲存3,600億元。

眾所周知,特首梁振英與曾財爺二人的理財哲學並不相同,二人的關係亦不緊密。梁振英未上任便急急推出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增設副財政司司長一職,職能與現時的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一職重叠,明顯對曾財爺缺乏信心。

梁上任後,將施政報告發表時間由每年10月延至下一年1月,與財政預算案相距只得個多月,並且同時進行諮詢,明顯是要削減財政預算案的重要性。梁振英在去年1月的施政報告中率先「派糖」,為各項重要政策定下具體方向,令財爺在預算案中只能「梁規曾隨」,可以自由發揮的空間極之有限。難怪曾財爺在去年的預算案的結語中大嘆「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忙碌」,「不會輕易向命運低頭」,似乎是有感而發。

去年7月梁振英的忠實支持者、恒隆集團董事長陳啟宗突然發難,點名批評曾俊華,指他未能做到「應使則使」,直言歷史會證明他是「大罪人」,令曾財爺感到十分沉重。上月曾俊華陪同梁振英落區「做騷」,社民連成員向梁掟雞蛋抗議,誤中副車擊中曾財爺。當記者詢問曾俊華對「中蛋」的個人感受時,竟然被梁振英阻止,連個人發表意見的權利也失去。

現時距離財政預算案發表日期尚有個多月,在施政報告發表前不足兩周傳出成立「未來基金」的消息,顯然是有人不想梁振英亂花財政盈餘,希望藉此鎖死盈餘,以應付未來因為人口老化,勞動人口萎縮而出現的財政危機。

撇開背後政治動機,到底特區政府又應否成立「未來基金」?過去當特區政府出現巨額財政盈餘時,亦曾經有議員及學者提出過類似建議,把盈餘撥入一個特定基金之內,用作應付日後因人口老化而產生的額外財政支出。歷任財爺(包括曾俊華)都拒絕接納有關建議,認為政府的財政儲備已可以發揮類似作用,毋須再設立特定基金。

現時政府財政儲備高達7,000多億元,外匯基金歷年投資盈餘有6,000多億元,兩個儲備加起來超過13,000億元。但倘若扣除7,000多億元公務員退休金準備,未來幾年要支付2,000多億元的基建工程費用,以及500億元留作醫療融資,政府可以動用的儲備其實只得數千億元。因此,政府有需要未雨綢繆,把部份財政盈餘「鎖死」,積穀防饑,以應付未來因人口老化,或者經濟不景時,需要的額外支出。

過去幾年,特區政府錄得巨額財政盈餘,早應成立「未來基金」,將部份盈餘「鎖死」,而非全數派發。現在美國開始退市,本地樓市不振,未來幾年政府盈餘勢必大減,這個時候才討論成立「未來基金」,未免來得較遲。但遲到總好過無到,特區政府最好還是趁早成立「未來基金」,避免日後因人口老化,稅收大幅減少而令財政陷入困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1-15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買人民幣好過買港股港樓

對大部分本地的投資者來說,2013年的投資回報肯定絕不理想。當日本股市大漲近六成,歐美股市屢創新高,早已升穿2007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香港股市只錄得輕微上升,恒指升幅不過2.87%。踏入2014年,恒指更單日大跌500多點。

雖然反映香港股市整體表現的恒指去年錄得輕微升幅,但各成分股的表現卻出現兩極化,科網及賭業股暴升,內地煤炭股則大跌。恒指50隻成分股中,不足四成上升。恒生中國企業(H股)指數整體更下跌5.4%,跌幅只略低於上綜指數的6.7%跌幅。

恒生指數成分股的市值由2012年底約13.3萬億,上升至去年底約13.9萬億,上升約6,000億元。去年銀河娛樂股價上升1.3倍,市值上升約1,600億元;騰訊上升近倍,市值上升約4,600億元;金沙中國股價升8成多,市值上升2,300億元;三隻股票市值增加約8,500億元。換言之,若扣除這三隻股票的市值增加,其餘47隻恒指成分股的總市值實際是下跌。去年手上沒有持有這三隻股票的投資者,相信大部分會錄得賬面損失。難怪去年只有不足三成的散戶,可以在港股中獲利。

港股表現不濟,本地樓市的表現更乏善足陳。自從政府在2012年10月推出雙辣招,去年2月再徵收雙倍印花稅,樓市成交大萎縮,預計全年不足七萬宗,創1996年有紀錄以來18年新低。二手樓價在去年二、三月見頂,至今輕微回落約4%。根據中原指數,去年全年樓價仍錄得2.84%的升幅,與恒指升幅相若。

過去一年,港人喜愛的投資工具,包括澳元和黃金,都錄得顯著跌幅。隨着澳洲因經濟轉弱而減息,澳元一年間下挫15%,不再「財息兼收」。至於自2001年,連續12年升值的黃金,亦從高位回落,大跌28%。去年趁「低」吸納澳元和黃金的投資者,恐怕要錄得巨額賬面損失。

去年初購買人民幣作一年定期存款的小存戶,投資回報竟然可以跑贏港股和港樓。去年人民幣全年升值2.92%,「影相」之後僅僅以「短馬頭位」跑贏恒指(2.87%)及中原指數(2.84%)。內地銀行的一年人民幣定存息率達到3.3%,息率不遜於恒指的股息率(以盈富基金計算)和買樓的租金回報率,港人將人民幣存在內地銀行得到的總體回報(息率加升值)超過6%,可以跑贏港股和港樓。

去年中國經濟增長依然有7.5%以上,遠勝日本和歐美等大國,但反映經濟表現的股市卻不升反跌,大幅落後於其他大國。日本和歐美大國不顧後果,央行不斷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大量創造貨幣和信貸去認購國債,甚至評級極低的按揭抵押債券,令利率長期處於極低水平。利率偏低,吸引投資者吸納股票,令股價大幅颷升。特別是科網股,升幅尤其顯著,美國納斯達克指數一年間上升38%,情況類似1999年的科網股泡沫。

展望2014年,日本和歐美股市已處於極高水平,市盈率達到20倍,甚至接近30倍。現時恒指市盈率只得11倍左右,H股和A股更不足10倍,投資價值理應較日本和歐美股市為高。看看今年稍後時間海外資金會否重臨亞太區,推高香港和內地股市。過去數十年,恒指大約每七年出現一個浪頂,不知今年會否像2000年和2007年一樣,有心人藉着科網股及國企股熱潮,或者其他概念,把恒指推上另一個高位。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1-09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蘋論:房委會玩弄數字 存心誤導梁振英?

去年九月,筆者在此發表文章,指出全港永久性房屋存量達到264萬個,而住戶數目約238萬個,房屋數目超出住戶數目26萬個,空置情況十分嚴重。特首梁振英隨即在他的網誌中(見2013年9月11日),指出筆者在文章提及的空置數字不準確,認為若參考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字,私人住宅單位空置量只得48,000個,而房委會的空置出租公屋單位則只得3,689個。

當時對梁特首斷然指出公屋空置量不過3,689個,已覺得絕不可信。但數字既然這麼精準,剛好是689再加3,000,相信應該是向有關方面查詢後得出的數字,絕對不會胡說八道,故意壓低公屋空置量。

不料到兩個月後審計署發表報告,指出截至去年三月底,公屋空置單位共有12,471個,約佔73萬個公屋單位的1.7%。這12,471個空置單位中,其中4,370個為「不可供出租單位」,4,137個為「可供出租的空置單位」,以及3,964個為「編配中的單位」。上述三個數字,任何一個數字都較梁特首之前所述3,689的數字為高。真不知道房委會(抑或房屋署)是否玩弄數字,存心誤導梁振英,令他嚴重低估公屋空置量。

事實上,公屋空置量又何止12,471個。房委會的空置數字,只計算那些還未編配的空置單位,並沒有把那些已經編配,但長期沒有人居住的單位計算在內。倘若參考201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就知道公屋空置情況較審計署的報告所述嚴重得多。

2011年6月進行人口普查時,房委會轄下的公屋單位總數為72.1萬個,連同房協的3.3萬個出租單位,公營租住房屋單位合共75.4萬個。但人口普查結果顯示,居住在公營租住房屋單位的住戶只得72.2萬個;換言之,約有3萬個單位在普查時並沒有人居住。即使考慮到部份公屋租戶獲編配兩個單位(但亦有一個單位由兩個住戶共用),公屋空置情況依然十分嚴重,空置率約為4%(3萬÷75.4萬)。

在私人住宅市場上,發展商持有大量已落成的空置單位,或者小業主購入單位後故意將單位空置,囤積居奇,方便炒賣,純屬他們的選擇,要承擔一定空置費用,包括犧牲租金收入。房委會獲政府免費批地興建公屋,以遠低於市值租金將公屋租出;現在大量公屋單位空置,對整個社會構成巨大損失,卻毋須由房委會去承擔。

同樣,公屋租戶每月支付的租金平均不過千多元,每呎租金約為五元,遠遠低於市值租金。即使租戶把單位空置,改作貨倉,或者度假屋,每月的開支亦不過千多元,較租用迷你倉或度假屋的租金還要低。加上政府不時免租兩個月,又補貼電費,免收差餉,大大降低空置成本,公屋租戶自然有更大誘因將單位空置。

以現時的公屋政策來看,只會鼓勵越來越多人濫用公屋,資助一些沒有迫切房屋需要的住戶。審計署報告指出,現時共有5萬多個公屋寬敞戶,當中竟然有2,000多戶佔用兩個或以上公屋單位,9個一人住戶可以各佔兩個單位,實在極之荒謬。保守估計約有10萬個公屋住戶屬於富戶,但現在只得2萬個須要繳交額外租金。由於公屋租金低廉,不少公屋租戶把單位以市值分租,賺取差價。

由此可見,政府必須想辦法制止濫用公屋的情況,不然未來十年即使再興建20多萬個公屋單位,也難以幫助有真正需要的低收入家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1-0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1月3日星期五

蘋論:濫發金牛 助長不法活動

近月港澳兩地發現千元「金牛」偽鈔,商戶及市民為免收到偽鈔,拒收千元鈔票。市民對金牛失去信心,但金管局高層卻大派定心丸,指市面暫未出現偽鈔恐慌,偽鈔比率仍較其他國家為低。

其實在2007年初已出現過金牛偽鈔問題,當時金管局要求全港銀行以2003年新版、有防偽特徵的千元鈔票,代替湧現偽鈔的2000年及2002年舊版鈔票。不料到這種有防偽特徵的2003年版本鈔票,成為偽鈔集團仿製的主要對象,淪為最不受歡迎的千元鈔票。

偽鈔集團專攻千元鈔票,道理明顯不過。既然印製偽鈔是犯法,除了要付出印刷成本外,還有被捕監禁的風險,偽鈔集團自然會選擇面值較大,利錢較高的千元鈔票作為仿製對象。但另一方面,由於千元偽鈔面值較高,商戶及市民為免蒙受損失,收到金牛時警覺性自然較高,偽鈔集團要大量出貨亦非容易。

故此,相信偽鈔集團的出貨對象不是一般港人,而是內地人,以及一些從事不法活動,需要大量千元鈔票的人。偽鈔集團把千元偽鈔混入真鈔之中,從中取利。收到偽鈔的不法分子,為免不法活動曝光,當然不會向執法部門投訴,真是啞子食黃蓮,有苦自己知。

隨着信用卡和八達通等電子貨幣越來越普及,再加上網上電子交易及自動轉賬日漸流行,商戶及市民對港幣鈔票的需求理應不斷縮減。若交易涉及巨額港幣,更應用支票而非現金付款。可是,本地三間發鈔銀行過去十多年的鈔票發行量不單沒有隨着貨幣電子化縮減,反而大幅增長,其中尤以千元鈔票的增長速度更為驚人。

九七回歸時,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約為1.3萬億元,三間發鈔銀行發行的港幣約870億元,佔GDP約6%。到2007年,香港的GDP上升至1.6萬億元,較1997年增加約20%,但同期港幣發行量大幅上升近倍,增加至1,630億元,佔GDP10%。這1,630億元港幣發行量中,約一半屬千元鈔票。

到今年,香港的GDP約為2.1萬億元,較2007年上升30%,但三間發鈔銀行的港幣發行量再上升一倍,增至接近3,300億元,當中有接近六成,即1,900億元屬於金牛,港幣發行量佔GDP高達15%。銀行濫發鈔票,完全脫離香港的實際需要。

現時三間發鈔銀行若要發行港幣,需要以美元向外匯基金換取負債證明書,匯率固定在7.8港元兌1美元的水平。發鈔銀行發行港幣,其實是放棄將手上的美元用作購買有息收的美國債券,換取沒有利息收入的負債證明書。因此,發鈔銀行並沒有特別誘因,要大幅度增加港幣發行量。

有人會認為港幣不單在香港流通,還在澳門及珠三角一帶流通,故此不能單看香港對港幣的需求來評估發行量。但持有港幣,根本沒有利息收入,加上港元兌人民幣不斷貶值,內地人又為何要出售人民幣,轉為持有大量港幣現鈔?

既然三間發鈔銀行沒有誘因大量發行港幣,內地人又不會願意持有不斷貶值的港幣,那麼為何港幣發鈔量仍大幅增加?金管局作為金融市場的監管者,除了有責任協助追查千元偽鈔的來源外,還應跟進調查有沒有金融機構以大量千元現鈔,協助不法分子從事洗黑錢、走私貨幣等非法活動,以免損害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和聲譽。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1-03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電訊市場淪為李家天下

2013年12月20日,電盈旗下的香港電訊信託,宣布斥資189億元收購CSL。交易一旦獲通訊局批准,本地電訊市場將進一步成為李家天下,用戶選擇極其有限。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英美政府開放電訊市場後,世界各地的電訊市場不時出現收購活動。千禧年前後出現的科網電訊股泡沫,更促成多宗數以千億元計的電訊收購合併項目。由於通訊科技日新月異,各地監管機構又嚴格監控電訊業的收購合併,故此在已開放的市場上實在很難出現個別電訊公司,或者某一家族,能夠壟斷操控電訊市場的情況。

偏偏在香港這個所謂全世界最自由和開放的市場,竟然有可能出現由一個家族操控本地七成電訊市場(不論是固網或流動服務)的畸形現象。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殖民地政府管治下,香港的本地及國際電訊市場由香港電訊(及旗下香港電話公司)壟斷。當時流動電話開始普及,政府於是率先開放市場,發牌給其他公司提供業務,當時李嘉誠操控的和記電訊便進入市場提供流動電話服務。

及至1995年,政府開放本地電話市場,引入多三間固網公司和香港電訊競爭,和記電訊同樣獲得牌照。回歸後,香港電訊面對回撥電話服務的挑戰,加上其他固網和流動電訊商奪去巨額接駁費,在1999年決定提早交還國際電訊專營權給特區政府,換取67億元的賠償及調高本地電話費。

當時市場上存在着十多間固網和流動電訊商,市民有眾多選擇。由於市場競爭激烈,香港電訊的市場佔有率持續下降。李澤楷控制的盈動,憑藉數碼港概念,在千禧年宣布貸款900億元併吞香港電訊,令李嘉誠父子同時在固網及流動電訊市場擁有牌照。在固網市場,併吞香港電訊後成立的電盈佔有七成固網市場,再加上和記電訊,合共佔市場約八成。

至於流動電訊市場,電盈為了減債,先後在2001年及2002年出售CSL股權,作價合共約180億港元,全面退出市場。電盈在2005年以低價11億元收購Sunday近六成股權,重返流動市場。之後在2007年全面收購Sunday,並改名為PCCW Mobile。現在電盈旗下的香港電訊若能成功購回CSL,市場佔有率將超過四成。再加上和記電訊兩成多的市佔率,李嘉誠李澤楷兩父子合共操控近七成的市場。

香港電訊收購CSL的消息公布後,本地四間電訊商的股價大幅颷升6%至18.6%,市值單日上升94億元。持有CSL的澳洲電訊公司Telstra,同日市值亦上漲76億元。五間上市公司合共升值170億元,差不多相等於今次交易的作價。過去一年,本地各大電訊公司的股價低沉,藉今次收購消息大幅回升,好向股東交代。今次收購價,較和記電訊的市值還要高。

香港電訊市值接近500億元,電盈持有63%香港電訊已值300億元以上,遠高於電盈240億元的市值。香港電訊市值明顯偏高,投資者可能忽略公司的資產中有360億元是分拆上市時的「商譽」估值,另外還有百多億元流動負債,現在還要舉債195億元進行收購。

今次收購將大幅度減少電訊市場競爭,即使香港電訊願意交出部分頻譜,通訊局放行的機會不大。小投資者過去十多年已多次領教過李澤楷的財技,對收購消息定必要作出審慎和合理的判斷。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1-02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