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2年11月30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300法則:計算退休金準備

筆者教授理財班時,不少學員問到,要累積多少財富才足夠退休之用。退休金數目多寡,主要視乎退休之後,個人或家庭生活開支要多少。若生活窮奢極侈,揮金如土,即使有過億元身家,也很快花光。

除了自殺外,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壽命。隨着醫療科技進步,香港人的平均壽命持續上升,在世界名列前茅。打工仔60歲退休後,一般可能多活20至30年,故此 要有充裕的退休金準備,以免日後要向政府申領綜援過活。一個簡單計算退休金準備的方法,就是將退休後每月的生活開支(包括住屋)乘以300。

例如每月預計開支2萬元(包括租金),便需要600萬元(2萬元x300)的退休金準備。這個計算退休金準備的「300法則」,是假設每年投資回報率為 4%。一個退休人士若果擁有600萬元的資產,預期每年投資回報率有4%,那麼一年便可以獲得24萬元的投資收入,即每月有2萬元可用。

退休人士投資時,不宜太過進取,投資組合應該選擇風險較低的資產,包括息率較高的公用股和房地產信託基金等,以及保本的債券。在選擇投資組合時,也要選擇 一些能夠對抗通脹的資產如房地產,而投資組合的價值即使未能隨通脹升值,亦起碼可以對沖60%至70%通脹,以免把退休金被通脹蠶食,影響退休生活質素。

最簡單的自製退休金方法,就是用600萬元準備金購買兩層小型住宅,每層有4厘租金,一層自住,一層收租。

當通脹時,物業價格和租金會隨通脹上升,便毋須擔心通脹蠶食每月的退休金。
倘若投資組合以投資債券和持有現金為主,這些資產的收入是固定不變的,每月退休金更會被通脹蠶食,以致無法維持退休生活質素。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12月理財班;由林本利、陳肇賢及黃元山教授,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11-30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入息及資產審查不能一刀切

今年七月特首梁振英首次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便宣布多項利民措施,包括設立長者生活津貼和白表人士免補價購買二手居屋,以為可以藉着派糖提升民望。

不 料到兩項措施都在立法會內遭到阻撓。議員反對長者生活津貼申領人要申報入息和資產,又擔心白表購二手居屋推高樓價,要求政府押後推行。既然議員反對,梁特 首何不順水推舟,收回兩項措施,進行深入研究後,在日後的施政報告中再提出。

每月2,20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是梁振英競選政綱之一。在社會福利政策中, 他提出四項改善長者退休生活的措施,包括增設特惠生果金,合併長者綜援金和生果金計劃,全面優化強積金計劃,以及為到人口老化問題作出財政撥備。

梁振英上台後,本應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如何應付人口老化所帶來的長者退休生活問題。現時政府倚賴的三條支柱,包括個人儲蓄、強積金計劃和長者綜援,根本無法保障長 者的退休生活。香港貧富不均問題嚴重,財富及儲蓄集中在少數人手上,大部分市民沒有足夠積蓄應付退休生活。強積金收費高、回報低,不斷蠶食打工仔的血汗 錢,市民對計劃早已失去信心。至於長者綜援,審批過於嚴苛,津貼金額微薄,不少長者情願自食其力也不申領。

政府要解決老年貧窮問題,為長者提供退休生活保 障,首先要研究和評估現時及未來數十年的人口結構,收入和財富分布,退休人士的各種需要(包括房屋和醫療),然後才能夠制定一個全面的退休保障計劃。

過去幾年,政府已增撥資源去改善長者的生活條件,包括將生果金由每月700元調高至過千元、引入醫療券計劃、增加院舍服務、實施長者「兩元任搭」乘車優惠 等。低收入的在職長者,可以申領鼓勵就業交通津貼,每月領取600元。

梁振英的扶貧政綱包括完善和統整各項政府資助和減免計劃,包括房屋、醫療和交通津貼 等的申請條件和程序。現時長者申請公屋、交通津貼和高齡津貼,都要申報入息和資產,或者接受審查。申請公屋的單身長者(60歲或以上),資產上限高達 40.6萬元,申領交通津貼可獲3.5萬元的額外資產限制。65至69歲長者申領高齡津貼(即生果金),要接受資產審查。這幾項長者福利措施,各有不同的 資產及入息限額,不單容易引起混亂,亦對那些勤奮工作,積極儲蓄的長者不公。

例如一名年過65歲的在職單身長者,每月收入9,300元,或者擁有41萬元 資產,便失去上述三項福利津貼。另一名長者,每月收入6,660元,擁有10萬元資產,便可以取得上述三項津貼,包括1,090元生果金、600元交通津 貼,以及可以入住公屋,每月節省約2,000元的租金支出,總數是3,690元。政府若落實長者生活津貼,還可以多領千多元,生活較那名每月賺9,300 元的長者更佳。

由此可見,任何一刀切的入息及資產審查,都會對剛剛超出限額的人帶來不公平,削弱工作和儲蓄意欲。政府實應進行檢討,整合各項福利計劃的申 領準則,讓不同年齡組群的長者,可按照他們的入息和資產多寡而獲得政府現金或實物津貼,真正能夠幫助他們安享晚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11-2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27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中策組 浪費公帑

近日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邵善波指中策組是政府工具,全職顧問高靜芝負責公職人員委任工作,以及多名研究員被炒等事件,惹來公眾對中策組職能的質疑。

中策組主要職能是向特首、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提供意見。中策組負責政策研究,從多角度探討社會、經濟及政治各種問題,並了解分析社情民意。

回歸前中策組廣納人才,招攬不同政治背景的人加入,出任全職和非全職顧問,為政府施政提供意見。回歸後,中策組長期由中大教授劉兆佳領導,主要角色由政策研究淪為民意調查,不時聽到「佳叔」評論市民對政府施政的意見。

倘若政府要搜集民意,又何須成立中策組?多間大學不是設有民調中心,收費遠低於中策組的經營成本嗎?中策組對民意掌握錯得離譜,例如劉兆佳推測幾萬人上街與實際五十萬人差距甚遠。如此表現,負責做調查的人早應被炒。

幾年前邵善波進入中策組,明顯是因為他過去的極左言論,得到回報。現在高靜芝加入,同樣是因支持梁振英所得的回報。年過六十的高小姐,沒有研究學位和研究經驗,連申請當一個月薪16,500元的研究助理也不合資格,又憑甚麼技能每月拿20多萬元的薪酬?

其實現時的中策組就連民調中心也不如,早已淪為親中紅人及富二代的俱樂部,根本不能了解社情民意。立法會實應要求政府解散中策組,以免繼續浪費公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11-27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消費投資六四開

據統計資料,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中,約六成屬私人消費支出。若以此作準則,一個打工仔每月收入中,約六成用作消費,其餘四成可儲起來,用作交稅、捐獻和個人投資。若能每月把兩、三成收入用作儲蓄,再把儲蓄用作投資,只要投資小心謹慎,長遠不難取得7%至10%的實質回報,日後連本帶利可有更多消費。

在經濟學,投資正正是指平衡不同時期的消費。投資者犧牲現時消費和享受,將部分收入儲起用作投資,日後所獲消費和享受自然較現時多。因資本可產生收入的原理,肯犧牲現時享受,耐心等候資本增值,日後自然可取得更多收入作消費。

將收入部分用作消費,其餘用作交稅或捐獻同可視作對社會的投資和回饋。政府收稅後投資教育、醫療、房屋和基礎建設,長遠增加整個社會競爭力,提升人民收 入。市民將收入一部分作捐獻,或藉政府徵稅轉移給有需要的人,縮窄貧窮不均,社會更和諧,帶來政治穩定,亦有助經濟增長和發展,長遠對整個社會都有益。

當討論如何消費、儲蓄和投資時,實應以較廣闊眼光處理個人儲蓄。儲起的金錢除可作投資外,還可藉交稅和捐獻投資社會,建設未來。可惜大部分香港人,特別是富裕一群只懂不斷為自己累積財富而不曉得回饋社會,結果反因財富過多而出現爭產問題,破壞家庭和諧,甚至鬱鬱而終。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11-23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借醫斂財極之可恥

最新一期審計署報告揭發私家醫院賬目混亂不堪,斂財手法可算無所不用其極;不單吞吃病人的血汗錢,還對公帑造成巨大損失。

古語有云 「醫者父母心」,市民大眾對醫院和醫生的道德操守有一定期望。現今社會,我們當然很難期望私家醫生懸壺濟世,宅心仁厚,普濟眾生。但自97回歸後,私家醫 生一直抗拒合資格的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築起厚厚的保護牆,收入早已羨煞旁人。料不到仍然有人假借提供醫療服務為名,想盡辦法與地產商及其他人再撈一大筆。

審計署揭發私家醫院和醫生至少十宗罪,當中包括獲低價批地建院後,私院沒有履行服務承諾,提供社區醫療服務和低收費病床。有私院甚至違反地契,分租醫院地 方牟利。出現醫療事故時,又延遲通報政府有關方面。亦有私院,表面上是慈善宗教組織或非牟利機構,卻另組公司,向私院提供服務牟利。將私院的利潤轉移至醫 生及其他人手上,逃避繳付利得稅,令政府損失稅收。

過去幾年,市民大眾早已對私院唯利是圖,見錢開眼的經營手法大表不滿。私院獲政府以低價批地建院,卻不 優先服務港人。隨着大量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私院其門如市,便紛紛將病床改為服務內地孕婦,兼且大幅加價,私院經常爆滿,令本地有需要入住私院的病人難以獲 得床位,被迫轉往早已不勝負荷的公立醫院。今年四月,梁振英見市民極度不滿,宣布明年對「雙非嬰」實施零配額,令私院損失超過十億元生意額,私院可說自食 其果。

眾所周知,私院收費欠缺透明度,病人出院時往往被嚇一跳,不知收費如此高昂,大失預算。個別私院累積巨額盈餘,數以 十億元計,但依然要大幅加價,將利潤透過會計手法轉移至其他關連公司和醫生的袋中。私院的賬單中,每日病床的租金不過一千幾百元,相對於其他數以萬元計的 手術費、手術室費、檢查費和化驗費等收入,不過是九牛一毛。但私院竟然還吝嗇病床租金收入,沒有按規定提供低收費病床。

最離譜當然是仁安醫院個案。當日投 得醫院地皮的公司,輾轉將地皮售給李兆基旗下的恒基兆業。之後恒基再向城規會申請更改土地用途,補價6億元後將近半用地改為興建豪宅「名家匯」,大賺20 多億元。仁安醫院地皮早在1982年公開招標,投得地皮的公司,成員包括地產商。公司四年後便開始申請將地皮改為住宅,之後地皮兩次易手,都是賣給地產 商,目的明顯是發展地產,而非真正為市民提供醫療服務。

恒基除了收購舊樓了得外,還懂得將煤氣廠房變成翔龍灣,嘉亨灣多建十多層;現在還被揭發以幫助政府 推行八萬五為由,把醫院用地改建住宅,賺取豐厚利潤。事實上,董建華治港七年間,向地產商輸送利益,又何止上述例子。有立法會議員向廉署投訴當年仁安醫院 為何獲批改建住宅,立法會亦會進行公聽會。期望有關方面能夠徹查事件,看看當中有沒有政府官員和城規會成員收受利益,方便地產商牟取暴利。

筆者過去一直支持自願醫保,由私家醫院及保險公司參與醫療融資計劃,藉此減輕公立醫院的工作負擔。但看到強積金中介人食水深、私院借醫斂財的情況,便覺得政府應重新檢視 有關計劃,避免500億元的公帑落入私院和保險公司的口袋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11-2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20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又是八萬五的錯?

仁安醫院將近半醫院地皮改建豪宅,勁賺至少20多億元。醫院發表聲明,竟然辯稱興建豪宅,是回應董建華八萬五房屋政策。

審計署的報告清楚顯示,當年投得醫院地皮的公司一直想將地皮用作興建住宅。1982年以六千萬元投得地皮的公司,股權由發展商劉耀柱及亞洲置地等公司持有。公司投得地皮後,遲遲未有動工興建醫院。

1986年,公司將股權轉讓給李嘉誠控制的公司,同年向政府申請將整幅土地改作興建住宅。兩次申請被拒後,李兆基於1989年入主公司,繼續申請起住宅,最終在2000年6月獲城規會批准,補地價6億元後將近半地皮興建豪宅名家匯。

事有湊巧,董建華在2000年6月接受傳媒訪問,提到八萬五房屋政策早已不存在。當時政府正忙於救市,又怎會接受地產商以支持八萬五政策為由,將醫院地皮改為興建住宅?而最神奇的是地皮獲批改建住宅後,恒基延至2004年,在樓市低位時才與政府達成補地價協議,以超筍價6億元換取興建30多萬呎豪宅,每呎地價不過千多元。名家匯開售平均呎價超過一萬元,是補地價的六倍以上。

從今次事件可見,地產商與政府官員及城規會委員確實配合得天衣無縫,將原本值幾千萬元的地皮變身成幾十億元的豪宅。事件顯示李兆基在這方面的本領勝李嘉誠。香港的土地資源,就由幾個財閥操控,這實在是港人的悲哀。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11-20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16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72法則:計算資產何時翻一番


本月起,強積金實施半自由行,打工仔可轉移個人供款至其他強積金公司和計劃。據消委會和積金局資料,過去11年強積金投資表現欠佳;過去5年更有近半強積金基金錄負回報。除非政府願作大改革,不然打工仔實很難倚賴強積金作退休保障,自己要另謀出路,學習投資理財。

筆者在大學任教時,不時提醒學生努力學習,做好本份;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騖遠。大學畢業後,頭十年八載要在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並持續進修,節儉儲蓄。現時大學畢業生起薪點約11,000元,若能每月將3,000至4,000元儲起,到30歲左右儲足50萬元後,便開始積極投資。只要穩穩陣陣,避免過分貪婪和進取,每年平均取得約10%的實質回報(扣除通脹後),資金每7年翻一番,28年翻四番後,50萬元便變成800萬元,足夠退休生活之用。

我們可應用「72法則」粗略估計資產值倍增的年期。這法則是用72去除以預期每年回報率,如預期每年回報率10%,便將72除以10,得到約7.2年資產值翻一番的數字。若預期每年回報率達20%,72除以20,便得到約3.6年資產值倍增的數字。上表列出在不同預期回報率,資產值倍增的實際年期,並和72法則計算所得作比較。

投資理財要在風險和回報中取得平衡,若過分保守,每年只得1%回報,恐怕到退休時也累積不到足夠生活的退休金。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12月理財班;由林本利、陳肇賢及黃元山教授,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11-16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私樓呎價較九七高四成

從不同的資料顯示,現時的樓價整體而言已超越九七年的高峰水平,問題是超越幅度有多少。

市場人士一般採用三個不同的指標去量度樓價升跌,最常用的是 中原城市領先指數。這個指數在每星期五公布,反映5至11日前預計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時段的大型私人屋苑二手樓價(以建築面積計算)。一般而言,買賣雙方會 在簽署臨時買賣合約後14日內簽署正式買賣合約。若以最新的中原指數116.07點計算,樓價便較1997年10月的高位102.93點,高出13%。

另一個常用的樓價升跌指標,就是美聯樓價走勢。這個指標是根據2008年之後全港100個著名中小型私人屋苑的成交個案,去計算出平均呎價(以建築面積作 準)。1995至2007年則以50個屋苑計算。今年十月,二手樓平均呎價是$6,667,較1997年8月的高位$6,170高出8%。

第三個計算樓價 升跌的指標就是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供的數字。差估署把私人住宅單位按照實用面積分為五類(A至E類),再以樓宇交易資料計算出每呎(實用面積)的平均售價。 買賣日期以簽署正式買賣合約(或轉讓契)的日期為準,首次買賣及非交吉的單位不會用作計算樓價。

根據差估署的資料,截至今年九月,私人住宅單位的平均呎價 已較1997年10月的高位超出26%。實用面積小於430平方呎的小型單位,以及大於1,076呎的大型單位的呎價升幅,更超出33-36%。差估署的 數字與中原及美聯所提供的數字,明顯出現很大差距。造成這差距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差估署的數據不計算新樓首次買賣,但之後的買賣交易都會計算。而中原 及美聯是計算指定大型屋苑的成交記錄,定期才會作出檢討,加入一些新落成的屋苑。美聯的數字只包括中小型屋苑,未計算一些豪宅的成交個案,以致拖低了平均 樓價升幅。

另一個原因是過去十多年新樓的發水情況十分嚴重,實用率只得七成左右,故此差估署以實用面積計算樓價,自然計算得較高的樓價升幅。此外,我們若考慮到九七 年前落成的二手樓,現時樓齡已增加15年,實際的樓價(包括樓宇折舊)升幅便不是兩、三成,而是四成或以上!

過去15年,大型和小型單位供應不足,令樓價 有較大的升幅。根據差估署數字,港島區的小型單位呎價,由1997年的平均6,800元一呎(實用面積計),升至今年九月超過10,700元一呎,升幅接 近60%。港島區大型單位的平均呎價升幅,更達到一倍以上。

去年底全港111萬個私人住宅單位中,只有21.6萬個實用面積大於753平方呎,而公屋單位 一般小於753平方呎。去年人口普查顯示,全港共有237萬個住戶,換言之全港不足10%的住戶可以享用大於753平方呎的居所。由此可見,港人的居住空 間實在與香港的經濟發展完全脫節。

過去幾年政府為了壓抑樓價上升,要求發展商多建小型單位。若要改善港人的居住環境,政府實應多批土地興建較大面積的單 位,令樓價回落,讓中產人士在住屋方面向上流動。這便可以騰出較多中小型單位給首次置業的年輕人,藉此改善全港市民的居住環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11-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13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強積金超廢 世紀大騙局

今個月開始,強積金實施半自由行,打工仔可以選擇將自己的供款轉移至其他受託人。

現時強積金市場由幾大集團操控,以4,000億元戶口結餘推算,每年至少吞吃打工仔70億元血汗錢,30年便吞吃2,000多億元。這個由前高官許仕仁一手促成的強積金制度,在2000年成立,可算世紀大騙局,許仕仁還當上首任積金局行政總裁。

眾所周知,強積金收費高,回報低。最近消委會的報告顯示,過去五年,近半強積金基金錄得虧損,其中一個日本基金每年虧損高達14%。五年前100元的供款,五年後虧損超過一半,還要繼續收取每年近3%的費用。

強積金的透明度極低,一般打工仔根本難以理解它們的收費水平和實際投資表現。現時大約2%的基金開支比率,不知是否包括所有認購基金和出售基金的費用,亦不知是否包括基金經理買賣股票的佣金、印花稅和交易徵費等開支。若未包括這些費用,日後打工仔想轉移受託人,要出售和認購基金,恐怕開支不減反增。

最離譜的是基金經理不斷花費打工仔的血汗錢在市場買買賣賣,但投資表現竟然跑輸不計股息的恒指。若基金經理按照恒指成份股入市,每年收取3至4厘股息,又怎會跑輸恒指?這明顯是因為食水太深。當基金表現不如理想,基金公司便取消或合併基金,藉此隱藏其差劣表現。

如此獎罰不分、投資表現超廢的強積金制度,只能幫助中介人和基金經理作退休準備。即使實施全自由行,亦無助挽回公眾信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11-13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每年何時入市買樓?

若投資物業,在哪個月入市勝算會較高呢?筆者搜集由2002年至2011年每月樓價指數平均變幅,看看哪個月份屬升市,哪個月份屬跌市。

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供的樓價指數(所有類別),以1999年為基期,每月按照土地註冊處的資料,計算樓價的按月變幅。另一個樓價指數是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以1997年7月第一周作基期,每周按照臨時買賣合約的資料,推算樓價變幅。筆者根據中原城市領先指數每月最後一周的指數,去計算出樓價的按月變幅。

按照這兩個樓價指數,由2002年至2011年的10年,樓價有8年上升,兩年下跌,每年平均升幅約9%至10%,兩個指數的結果相差不足0.5%。加上每年3%至4%的租金回報,住宅物業的投資每年平均大約13%至14%,十分不錯。

即使沒有做按揭,每年投資回報有14%,大約5年左右,資產值便可以翻一番;10年間資產值便翻兩番,100萬元可變400萬元。倘若付出三成首期,向銀行做七成按揭,回報率會更驚人。

兩個樓價指數都顯示,每年1月至4月屬升市,樓價升勢較為明顯;5月至10月較為平穩。兩個指數在11月都顯示下跌,但平均跌幅不足1%;12月屬升市,但平均升幅不足1%。從歷史數據可見,樓市小陽春確實存在。樓市在暑假較為淡靜,年尾的情況較差。

每年每個月的樓市升跌,多少反映香港家庭的生活習慣。一年之計在於春,為了方便工作或子女入學,很多父母都會在第一季入市,收樓後再花兩、三個月裝修,剛好可以在暑假期間搬遷。

踏入5月,學校開始考試,暑假又可能出外旅行,樓市自然較為淡靜。年尾前,要準備迎接聖誕和過年,要搬遷亦會延至新的一年,故此年尾樓市較淡靜。其實當交投淡靜,個別業主急於套現過年,亦正是準買家入市的最好時機。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新高中經濟學、BAFS、通識及英文班,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11-09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大學變學店非嶺南專利

今年九月開學後,嶺南大學轄下的社區學院和持續進修學院,涉嫌濫收學生、扣減上課時數及未獲認可開辦課程,惹來各方指摘。一時間,一所原本是推行博雅教育的大學,變成唯利是圖的學店。

大 學淪為學店,又豈是嶺大的專利。今年本地大學正式推行四年學制,出現雙學年的情況。大量中六及中七畢業生,未能獲得教資會資助學額,被迫報讀各院校開辦的 自資副學士課程。個別院校眼見其門如市,每名學生每年進貢五、六萬元,自然見錢眼開,盡量多收學生,多賺一大筆。

根據教資會及立法會資料,在 2010-11學年,本地八間院校的副學位收生人數達到25,000人,當中72%(即18,000人)是修讀自資課程的學生,獲政府資助的學生只得 28%(即7,000人)。八間院校透過轄下的社區學院及持續進修學院大量收生,每年賺取數以十億元計的學費收入。

其實八間院校最賺錢的課程不是開辦副學 士或高級文憑等副學位課程,而是憑藉本身的招牌,大搞自資研究院修讀課程,特別是工商管理課程。每個課程向在職學生收取至少十多萬元的學費,每年多賺數十 億元學費。

在2010-11學年,教資會合共資助10,000名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每名研究生資助40多萬元。而八間院校開辦的研究院課程,收生人數高 達18,000人,與自資副學位人數相若。再加上2,000多名入讀自資學士課程的學生,八間院校在2010-11年度總共錄取接近40,000名自資學 生,為它們帶來約50億元的學費收入。

由於今年出現雙學年,估計各間院校會大幅增加副學士學額,以滿足市場需求。隨着學生 人數和學費上升,估計今年八間院校開辦的自資課程,學費收入會大幅上升,達到60至70億元或以上。八間院校開辦自資課程的盈餘約為學費收入的兩成,即是 每年共取得10多億元的利潤。

有意見認為八間院校透過開辦自資課程取得的利潤,可以用作改善教學設施,提供獎學金給有需要的學生,幫助政府減少教育開支。 亦有意見認為八間院校以政府資助的教員和校舍去經營自資課程,變相將納稅人的金錢用作搞生意,為院校累積巨額盈餘,用作增加高層的薪酬。

現時教資會資助的 學士學額每年單位成本超過20萬元,研究課程超過40萬元。但各院校搞的自資碩士課程,學費不過10多萬元,明顯存在一定的補貼。院校以教資會資源重金禮 聘講座教授和教授,專門負責教授或經營自資研究院課程,額外獲得巨額報酬,實行享受「雙重福利」。

最離譜的是一些負責研究院課程的人,藉着開辦賺錢的課 程,巧立名目,將收入轉移至自己和友好的袋中。有人甚至不理會收生質素,學生上課態度,考試是否作弊和抄襲功課,一律奉上碩士和博士銜頭,經營手法與學店 無異。亦有人透過自資課程所賺的金錢,招兵買馬,幫自己撰寫學術著作和研究建議計劃。這等學術騙子的行為,實在令人不齒。

過去十多年,高等院校個別高層只 顧向錢看;大學淪為學店,實非一朝一夕的事。期望教資會認真審核各院校的賬項,嚴懲上述出賣學位、出賣學術誠信的行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11-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6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林奮強 不宜留行會

行政會議成員林奮強向特首梁振英申請無限期休假。今年六月底,林獲委任為行會成員時,外界對此感到質疑。林過去是地產分析員,活躍於樓宇買賣,手上仍持有27個物業。梁振英政府銳意壓抑樓價,林的身份明顯存着利益衝突,實在很難為政府出謀獻策。

當時筆者以為林奮強過去買賣物業,純屬個人投資行為,只要當中不涉及洗黑錢及瞞稅活動、沒有透過內幕消息獲利、又沒有享受地產商提供的好處而故意唱好樓市,外界便不應質疑林的誠信。況且林已表示會出售小部份物業,套現用作家庭開支,之後便不會在任期內進行買賣。

根 據報道,林擁有的27個物業,購入價不過二億元,市值已升至超過六億元。以兩厘的租金回報率計算,每年單是收租已千多萬元,理應足夠應付家庭開支。若要套 現,也可以加按,相信一定有銀行願意做生意。但林偏偏選擇在敏感時刻出貨,又不選擇公開拍賣,要以奇特方法找經紀放售。林六月初放售物業,三個多月來仍未 見成交,偏偏在政府出「辣招」前售出物業,這又難怪市民質疑他「偷步賣樓」。

政府高官和行會成員指林沒可能知道政府出「辣招」。過去四個 月,梁振英及行會真的完全沒有跟林討論過樓市升溫及應對政策等問題?若真的沒有,林便沒有履行協助特首決策的職責。林對一宗物業交易的說法竟然出現三個不 同版本,日後若傳媒追問他過去50多宗交易的過程,不知他怎樣面對。因此,林實不宜留在行會,應馬上請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11-06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4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 經世理財 - 企業可以不「賺到盡」嗎?



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在一九七年撰寫的一篇文章,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在遵守遊戲規則的範圍內,使用本身的資源去從事一些增加利潤的活動。他這篇文章,觸發過去四十多年來關於企業生存目的和企業社會責任的討論。
  
佛利民認為一間企業的擁有人若同屬管理人,他怎樣分配公司的資源,是否降低價格益顧客,抑或把企業大部份利潤用作慈善捐獻,全屬個人選擇。倘若企業的擁有人不屬於管理人,出現擁有權和管理權分離的情況,管理人作為受託人,有責任向主事人,即股東負責,不應使用企業的資源去滿足個人喜好。這種信託關係和義務,促使企業管理人只能追求利潤極大化。企業不是慈善機構,不應將股東收益用作慈善捐獻。企業將利潤以派息分配給股東後,股東可按個人意願將股息用作捐獻,或者成立慈善信託基金,造福人群。
  
不少評論指摘佛利民對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解太過狹窄,只顧「利潤極大化」和公司股價,忽略企業除了對股東外,還有對社會上其他持份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事實上,佛利民的文章除了強調要向股東負責外,並沒有完全否定企業對社會上其他持份者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清楚表明企業的運作要遵守遊戲規則,這包括法律和商業道德。企業要在公開和自由市場上競爭,不能有欺騙或欺詐行為。佛利民反對企業管理人因為社會壓力而將股東應得的利潤用作捐獻,認為這種「偽善」與欺詐股東行為接近。
  
很明顯,佛利民這種功利主義和效益論的看法,著重遵行規矩和原則,有別於基督教信仰強調德性和德行的建立。企業在賺取足夠利潤以致能夠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外,仍可以「行公義,好憐憫」,顧及整個社會和世界的長遠利益。正如聖經利十九9-10所述,地主收到莊稼不可割盡田的角落,不可摘盡葡萄園的葡萄,也不可拾取莊稼和葡萄園所掉落的,要留下部份收成給有需要的人。同樣,企業不賺到盡,顧及其他持份者的利益和需要,賺得美名及贏取別人的信任和認同,是符合聖經的教導,亦不損企業的長遠利益。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時代論壇: 第一三一四.一二年十一月 


2012年11月2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五窮六絕七翻身?

之前和讀者回顧過去近50年的股市和樓市周期,今次和下一篇談談股市和樓市每年的短期波動,讓大家作個參考。

筆者搜集自2002年至2011年每月恒指平均變幅,看看哪個月份屬升市,哪個月份屬跌市。在這十年,恒指有7年上升,3年下跌,以數學平均(arithmetic mean)計算 ,每年平均升幅是9.7%。數學平均是把十年的每年變幅加起來除以十。

恒指每年平均上升幅度為9.7%,再加上每年3%至4%的股息率,恒指的回報便有一成多。

倘若投資者能夠把握入市時機,每年在較低水平入市,回報率可以更高。

在這十年,每年12個月的平均回報率並不一樣,當中有7個月是升市,5個月是跌市。跌市的月份包括1月、3月、6月、8月和9月。其餘7個升市的月份,以4月和7月最為顯著,平均升幅超過3.7%。

假若投資者在2002年至2011年這十年間,每年在6月底購入盈富基金(2800),7月底沽出,一個月的平均回報有3.7%。至於今年7月,恒指的上升幅度更為顯著,有4.8%。

單看2002年至2011年的數字,5月份恒指依然錄得約1%的平均升幅。但若考慮到今年5月,恒指曾大跌11.7%,5月份便由升市變成跌市。

從歷史數據可見,所謂「五窮六絕七翻身」,應用在股市的每月變幅上確實有一定準確性。但要謹記,股市是要向前看的,股價是反映經濟及企業前景,歷史數據只可以作為參考。

過去的股災(包括1987年,1997年及2008年)多發生在10月,但從過去十年的數字看,10月屬升市,平均升幅有2.3%。由10月至12月,也都屬升市,投資者若於9月底入市,並且持貨至年底,平均每年有3.1%的回報,算是不俗。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新高中經濟學、BAFS、通識及英文班,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11-02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11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樓市主導體育文化發展

最近傳媒報導指政府有意將啟德體育城的用地改為興建住宅,惹來體育界不滿。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蔡涯棉認為,房屋需求較體育城迫切,更改土地規劃可增建兩萬多個住宅單位。

談起啟德及西九龍的發展,相信不少港人都會感到氣憤。政府在回歸前已完成西九龍填海,土地儲備增加300多公頃。同樣,啟德機場在1998年搬遷後,東九龍騰空300多公頃土地可用作發展。可是,過去十多年,九龍東西兩岸超過600公頃的土地,長期空置曬太陽,對整個社會帶來巨大損失。

造成這個局面,明顯是因為地產市場主導香港整體的發展。前特首董建華在1998及1999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到會在西九龍撥地興建「一個」新表演場地,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娛樂之都」。

但隨九七回歸後樓市持續低迷,「八萬五」政策初見威力,政府為了打救地產商,要想盡辦法減少土地及房屋供應。1999年之後,西九龍的發展計劃便突然間由一個新表演場地,變成多個表演場地,並附加上多個博物館和展覽館,企圖減少西九龍的住宅供應。之後又以財政緊絀為由,實行「公私合營」,單一招標,並且以物換物,用土地交換文娛藝術設施,明益大財團。結果因為市民和政黨反對,政府要將整個計劃推倒重來。經過十多年擾攘,西九依然保留大片荒地,藝術界卻因表演場地不足而影響其發展。

至於啟德發展計劃,同樣是由地產市場主導。政府早於1993年已有意將啟德機場發展為「城中城」,總面積為580公頃,當中300公頃土地來自填海。計劃包括興建都會公園及海濱長廊,預計可容納28.5萬人居住。到1998年,將容納人口增至32萬,並且提出興建綜合體育館及航空博物館等設施。

之後,政府回應市民對填海的意見,在2002年大幅度將填海面積由300公頃減至133公頃,容納人口縮減至26萬人。2003年,保護海港協會提出司法覆核獲勝,政府決定放棄填海,啟德發展計劃的總面積縮減至328公頃,較2002年的方案減少29%。但由於要撥地興建體育城,加上要打救樓市,住宅用地大減,只能興建3萬個單位,容納人口不足9萬人,較2002年的方案減少了超過65%!

回歸後15年,香港本應走向多元發展,加強體育文化發展,藉此改善生活質素,並且擴大年輕一代的發展空間。奈何特區政府一直被地產商牽鼻子走,樓市大旺時,就縮減體育文化設施用地,增加住宅土地供應。樓市不景時,就以發展體育文化為由,收起大量住宅土地去托市。市民眼見九龍東西兩岸大片土地長期空置,遲遲未見動工,便知道政府根本沒誠意發展體育文化。

事實上,政府現在擁有超過2,000公頃的土地儲備可以用作發展住宅,只要政府下定決心增加房屋供應,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和體育康樂設施,又怎會擔心沒有足夠土地?

今年九月,申訴專員批評政府監管不力,缺乏宣傳,令私人會所對合資格團體開啟時間嚴重不足。事實上,不少私人會所土地位處優質地段,以極低地價和租金讓極少數達官貴人專用,根本是極之浪費和不公義。政府若缺乏「熟地」興建住宅,何不收回這些土地,廢除這殖民地時期的優惠政策,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11-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