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9月30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理大高層有沒有施壓?

過去十多年,不少記者和朋友都查問筆者,理大的高層對我的言論有沒有表達過意見,校方有沒有施加壓力。筆者對這些查問,既感到奇怪,又感到可悲。大學本應是一處鼓勵學術和言論自由的地方,為何有人會擔心我受到壓力?況且我所發表的意見,絕非憑空想像,是經過詳細和嚴謹的搜證,以及深入分析的結果。

這些言論,當中包括反對政府不經過招標便批出數碼港,指摘政府賤賣紅灣半島,西九文娛區單一招標,以及容許地產商興建「發水樓」等等。事後都證明我的觀察並沒有錯,有人果然從中得利,政府要修改政策,只不過很少學者願意一早站出來指出問題所在。理大高層都是聰明人,加上發生過「鍾庭耀事件」,他()們當然不會直接向筆者施壓,提醒筆者要小心自己言論。記憶所及,一位大學高層曾先後3(其中2次有多位同事在場)向筆者說:「大學十分尊重學術自由,從不干預同事發表言論。Dr.Lam你不時公開發表意見,可證明我們從沒有向你施加過任何壓力。若有壓力,我們已為你擋著!」又有同事表示,高層「關注」我的言論,不時互相討論。換了其他同事聽到這些說話,會對高層心存感激,或要「識做」?

筆者過去十多年觀察,發覺本地學者「自我審查」情況愈來愈嚴重。一些學者,97前一直指貨櫃碼頭出現寡頭壟斷,政府不應保障公用事業機構利潤,指摘地產商透過改變土地用途獲取巨利,但之後都「封咀」。有些甚至成為財閥和地產商的打手,為他們站台。若回歸後有多些學者願意指出香港經濟存在的「結構」問題,政府早些察覺「發水樓」及官員輸送利益等問題,相信香港亦不會出現嚴重的「仇富」情緒,社會失去和諧的情況。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09-30 M32|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29日星期四

壹角度: 理大不務正業與業界為敵

理大的校訓是「開物成務‧勵學利民」,意思是透過學習和開拓新知識,並應用在有益於人民的事務上。理大的使命包括與工商界及專業團體建立夥伴關係,為業界培育人才。理大珍惜具有廉正品格的人才,鼓勵教職員不斷進取,並勇於接受可承受的合理風險。但當我們回顧過去十多年理大的發展,明顯見到大學已背離校訓,沒有珍惜與業界建立的夥伴關係,校方重用沒有廉正品格的人士,投資時竟承擔過於可承受的風險。

筆者認識的眼科醫生和視光師朋友,早已投訴理大不務(教學)正業,竟然投資開辦護眼中心(PolyVision Eyecare),提供驗眼服務,與業界由夥伴關係變成競爭對手。前校長潘宗光為了推銷護眼服務,更公然與眼科醫生為敵,指市民常誤將驗眼工作交給眼科醫生,影響驗眼效果及浪費資源。理大在2004年成立理大護眼中心公司,投資千多萬元在幾個地區開設業務。最初的構思是若果幾個試點成功,便會拓展至全港各區,以加盟(franchising)方式將業務推廣開去。可是這個如意算盤無法打響,頭幾年不斷虧本,蝕了近千萬元,幾乎要「執笠」。之後邀請商界人士幫助參與管理,才能轉虧為盈。但截至2009年中,累積虧損仍然達到600多萬元。倘若理大管理層吸取「青雲路」、理大精研、護眼中心的蝕本經驗,就不應再投入巨大資金興建「六星級」超豪酒店,以為可以藉此「創造財富」。



理大為了將尖沙咀東部的宿舍用地重建成為酒店,尋求酒店業界的支持。前校長潘宗光向香港酒店業主聯會負責人表示,酒店主要是用作教學用途(不是給高層享受),幫助業界培訓管理人才。由於得到業界支持,政府只收取象徵式的1,000元補地價;若非如此,補地價金額可能達到三億元。豈料這間「教學酒店」(Hotel ICON)愈起愈豪,從最初的5億元建築費,逐步上升至10億元,之後再上調至13億元。地積比率亦由原先的七倍上調至九倍,令可建樓面面積大增。結果在只有4萬多平方呎的地盤上,興建了20多層、近400呎高、樓面面積接近40萬平方呎的「龐然大物」。這幢「發水酒店」與鄰近酒店及建築物顯得格格不入,阻礙景觀。Hotel ICON 262個房間共佔接近20萬平方呎,這部分的建築費約8億元,即每平方呎建築成本約4,000元,認真豪華。假設每個房間每晚收費2,000元,一年入住率達到八成,每年總收入(連同餐飲)不過二億元。假設毛利有兩成,即4,000萬元,亦需要20年才可以回本。這還未計算利息、折舊和稅項方面的支出。

 
即使擁有豐富酒店管理經驗的美麗華酒店和富豪酒店,酒店和餐飲業務的毛利亦不過是兩成左右。在2003年沙士期間,以及在2009年金融海嘯後,毛利更大幅倒退,甚至出現虧損情況。酒店和餐飲業的投資風險極高,理大投資興建和管理酒店,明顯承擔過於可承受的風險。即使Hotel ICON能夠賺大錢,業界亦可能投訴不公平競爭,要求政府追回數億元的補地價,到時便由賺變蝕。近年理大管理層已改變口風,不再強調酒店業務可以為大學創造財富,只說要有一流酒店培訓一流人才。這說法實在荒謬,世界上的一流學府,又有哪一所是依靠一流建築物堆砌而成?(論理大公司管治之六)(按:關於理大附屬公司的管治問題,讀者可參考調查報告,見http://www.polyu.edu.hk/cpa/IRP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09-29 A008| 時事| 壹角度 29/09/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28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特首參選人越多越好

回歸後的三次特首選舉,只有2007年的一屆出現競爭情況,泛民代表梁家傑挑戰爭取連任的曾蔭權。其餘兩次特首選舉,分別是2002年的一屆和2005年的補選,都是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結束。

還記得200112月,前特首董建華競選連任,在會展中心舉行「挺董大會」,邀請1,500多名人士出席。其實經過四年多的觀察,市民大眾清楚知道董建華並非領導人才,在任期間推行的政策,偏幫大地產商,特別是李嘉誠家族,惹來其他商界人士的不滿。

然而在中央一聲號令下,即使市民和商界不滿,各路人馬依然要歸隊,全力挺董。當中包括前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富商巨賈,歌星藝人和經濟學者等。

在沒有競爭對手下董生成功連任,隨即推出高官問責制,硬銷一連串具爭議的政策。2003年董生處理沙士疫症失當,強行為《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觸怒港人,促使50萬人在「七一」回歸日上街抗議。最終董生順應民情,鞠躬下台。由此可見,沒有競爭的特首選舉,未必對自動當選的人有益。

明年特首選舉的選委會人數將增至1,200人,入場門檻是150張提名票,故此可以容納多達七至八人參選。在小圈子選舉制度下,即使多人參選,最後當選者肯定不會是「反中亂港」分子。因此,中央政府和本地親建制派人士實在毋須擔心太多人參選會分薄票源,令民主派人士得益。

(按:因個人工作安排,日後將不定期為此專欄撰稿。)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1-09-28 A26|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23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電力用戶難以抗衡電力公司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電在龍鼓灘興建8台新的天然氣發電機組,由於高估電力需求,以致出現超額備用電量。到1997年,港燈有意擴建南丫島電廠,增建6台天然氣發電機組。當時輿論普遍認為,兩電只要加強聯網,將中電的剩餘電力出售給港燈,便可以節省成本,無需填海興建新電廠,以及挖鑽海床敷設輸氣管道。

政府對於兩電加強聯網採取拖延態度,做完一次顧問研究後又再進行另一次。當顧問認為,技術可行時,政府官員又說時間不足,不知道該由誰負擔聯網費用。最終政府在2000年中批准港燈興建新電廠,讓港燈之後幾年大幅增加電費四成多。

中電出現超額備用電量,港燈卻要興建電廠,兩電在通縮期不單沒有減基本電費,港燈還大幅加價,自然惹來各界人士的不滿。由1998年至2002年,不少環保組織和電力用戶(包括工廠、鐵路和物業管理公司等)主動接觸筆者,關注本地電費高企,會損害香港競爭優勢。

筆者在能源諮詢委員會內,已把這些意見傳達,故此建議這些環保組織和電力用戶集結力量,向政府及電力公司施加壓力,希望電力公司不要只顧擴大資產值去增加利潤,損害香港其他行業的發展。

這些環保組織和電力用戶果然聯合起來,發表立場書和組成聯盟,要求電力公司降低電費。但過了一段時間,這些環保組織和電力用戶聯盟突然間銷聲匿跡,再聽不到它們反對電力公司興建新電廠和加價的聲音。

朋友告知,原來環保組織的負責人加入了電力公司的同系公司工作,又有環保組織收取了電力公司的研究費用。電力用戶聯盟突然瓦解,因擔心會被人在市場上懲罰,令加入聯盟的公司得不償失。從這些事件可見,香港的營商環境,確實出現很大問題。

至於港燈填海二十多公頃興建新電廠,至今只有一台機組投產,大部分土地空置,但空置的土地資產依然每年可以賺取准許利潤,令用負擔更高的電費。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09-23M36|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最低工資增加就業?

政府統計處發表最新勞動人口數字,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由5月至7月的3.4%下跌至6月至8月的3.2%。同期的總就業人數增加了約10,000人,達至363萬人。

今年五月正式實施最低工資條例,不少學者及商界人士都預計失業率會因此而上升。統計處的數字顯示令不少人大跌眼鏡,最低工資實施後失業率不升反跌,總就業人數更創出新高!

最低工資條例是否增加就業,與經濟學者的推論相反,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課題,這留待還在「象牙塔」內工作的經濟學者作深入研究。但有幾點,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為何實施最低工資條例後,就業人數不降反增的現象。

首先,為最低工資立法在香港已討論了好幾年,去年七月立法會通過法例,延至今年五月才正式實施。故此在這段期間,僱主應該作出了足夠部署,降低法例對就業市場的衝擊。

另外,最低工資可謂「生得逢時」,正式實施時香港經濟正處於高增長期,勞力需求強勁。即使有工人因為引入最低工資而被裁,令失業人數增加,亦很容易被其他就業人數增加的行業所抵銷,以致出現總就業人數上升的現象。

過去其他國家的研究亦顯示,最低工資帶動各行各業工資上升,吸引一些已離開就業市場的工人重新投入市場,令總就業人數增加。故此,要了解最低工資條例對就業的影響,必須將各行各業的就業情況,以及整體經濟環境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分開來處理。

另一個情況就是實施最低工資後,僱主要清楚記錄員工的工時和薪酬,這方面的法例要求可能令一些原本「隱藏」的就業工人,突然間現身,令總就業人數上升。今年6月至8月,香港進行人口普查,政府聘用了萬多名臨時工,亦有可能推高總就業人數,令最低工資的殺傷力大減。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9-23 A22|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22日星期四

壹角度: 理大校董齊齊接生意

理大校董會是大學最高管治機構,須盡力執行管治工作。校董會成員有責任向大學提供意見和協助,須忠誠地盡力履行職務,並以公眾、學生、員工及大學的整體利益為依歸(見理大年報)。

理大校董會成員應該是社會精英,在商界和專業領域中有傑出成就。校董會成員的工作純屬公職,是義務工作,不享有薪酬。獲委任者實應本服務社會的精神,根據校方提供的機密資料提出意見,將個人知識和技能貢獻大學。

2004年,當羅仲榮接替胡應湘出任理大校董會主席時,理大的負債不過3,000萬元,財政收支十分健全。但到2010年羅仲榮離任後,負債已接近10億元,當中約9億元是政府貸款,其餘約1億元是向東亞銀行貸款用作興建「六星級」超豪酒店。倘若理大全數取用東亞提供7億元的備用貸款,負債將增加至接近16億元。

一間政府資助的大學,為何在短短六年間,負債增加數十倍之多?首先,在2001年前特首董建華提出專上學位大躍進,理大響應政府呼籲大量增加副學士學位,先後向政府申請貸款約9億元,在紅磡及西九龍興建教學大樓。經過「嚴格」的招標程序,兩份建築合約都批給同一位校董(周亦卿)所屬的公司(其士集團),合約總值約7億元。

這位校董不但積極參與大學的建築工程,還聯同另外三位校董,與理大一同投資成立公司,以「理大精研」的品牌出售中藥產品,結果理大最終損失九成多的投資,價值接近三千萬元(現金加科研價值)。

至於理大全資擁有的酒店唯港薈(Hotel ICON),在2004年提出計劃時的投資金額不過是大約5億元左右。還記得當時理大剛剛完成教職員宿舍大廈的外牆翻新工程,整幢大廈的外牆煥然一新;但突然間又傳出要清拆大廈,將土地用作興建酒店。校方要求仍在宿舍內居住的教職員及其家屬限期遷出,給予每人每月數萬元的租金津貼在外租住房屋,又在酒店內預留約30個單位給他們日後「原區安置」。

由此可見,整個酒店工程計劃並未有經過深思熟慮。當時的校董會成員包括保華建業集團物業發展總監李頌熹(2001-2007),不知有否提供專業意見。

後來理大決定去馬興建新酒店,經過「嚴格」的招標程序,工程恰巧由保華建業集團在2008年投得,工程造價是9億多元。由於李頌熹已退任校董會,故此毋須申報利益。當時校董會成員包括前美麗華酒店總經理鍾慧敏(2007-2010),憑藉其豐富酒店管理經驗,本應可以向理大提供不少專業意見。只可惜,不知為何鍾慧敏任期未滿便請辭校董一職,令理大失去她的專業協助。

之後酒店工程費用不斷攀升,去年底已上升至13億元,這還未計內部裝修和購置的費用。校方為了支付巨額工程費,需要向銀行申請備用貸款。剛好在校董會內有一名東亞銀行的顧問陳子政,他向校方推介東亞的貸款服務。經過「嚴格」的招標程序,陳子政成功地協助東亞向理大提供7億元備用貸款,而理大亦將4億元存入東亞銀行的戶口。

理大校董會的透明度特別高,成員不避嫌地做足利益申報,將上述的關連人士交易在財務年報中披露,才令公眾得知理大為何出現巨額負債。(論理大公司管治之五)

(按:關於理大附屬公司的管治問題,讀者可參考調查報告,見http://www.polyu.edu.hk/cpa/IRP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09-22 A006| 時事| 壹角度 22/9/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21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電視電台不是私人俱樂部

亞視新聞部兩名高層先後請辭,大股東對此顯得若無其事,甚至透露有意爭奪亞視高級職位,有可能是懸空一年的行政總裁一職。

另一邊廂,經過多個月的招聘,政府最終以未能找到合適人選為由,空降政務官鄧忍光出任廣播處長,被指為外行人領導內行人。

亞視和港台都使用大氣電波,屬公眾擁有的稀有資源,兩台最高領導層的變動,若影響到日後的節目製作方針和編輯自主,市民都應有權表達意見。

過去幾年,亞視股權不時出現爭拗,高層人事多番變動,財政問題還未解決,嚴重損害員工士氣。可幸一群新聞工作者,依然能夠緊守崗位,盡力維持客觀和不偏不倚的報道。只可惜因錯誤報道江澤民死訊,以及將商業贊助加入新聞節目,令新聞部公信力大跌。政府及立法會實應盡快查明事件真相,以釋除公眾對亞視新聞部製作質素的疑慮。

至於港台,回歸後不時面對政治干預,前特首董建華及個別權貴一直希望港台變成「官方喉舌」,不再出現批評政府施政的聲音。幸得一群具專業水準的港台員工力撐,才不致令港台淪為「官方喉舌」。

亞視和港台領導層職位懸空多個月,缺乏長遠發展方向,本應令無受惠。奈何無高層又出現人事問題,集團總經理李寶安在法庭上頂證業務總經理陳志雲未經批准出外接工作。法官在判案時指出無不少活動類似大股東開設俱樂部,藝人出席活動的酬金安排完全沒有既定程序和守則。過去無綫新聞部的製作,亦被人譏為「是是但但」。

本地幾間主要電視台及電台都出現領導和管治問題,人事任命缺乏完善制度,甚至淪為大股東或政府高官的俱樂部。如此下去,實在令人擔心本地傳媒日後的發展,能否繼續堅持新聞自由,編採免受政治干預的路向。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9-21A19|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16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能源諮詢委員會 代表誰的利益?

政府在1996年成立能源諮詢委員會,首任主席是前中大校長高錕教授。筆者在1998年獲政府委任加入能源諮詢委員會,直至2006年。

筆者是在1997年認識高錕教授。當時有機會參加由電訊管理局籌劃的海外交流團,到美國考察當地的資訊科技發展,隨行包括高錕教授。

眾所周知,高錕教授是「光纖之父」,在上世紀60年代鑽研利用玻璃纖維進行訊息傳送,將研究成果發表,並因此而奪取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為華人學者爭光。

高錕教授出任中大校長期間,維護大學的學術及言論自由,即使面對學生的無禮對待,依然能夠以寬容態度回應。更難得是即使他在學術界的地位極之崇高,為人依然十分謙虛,不會藉著名氣和地位去賺取大量金錢,晚年過著一般人的生活。

能源諮詢委員會並沒有能源公司的代表,故此公司無法將市場上競爭時出現的紛爭帶進會議。事實上,本地各間的能源公司,不是享有絕對壟斷,便屬於寡頭壟斷,大家的利益相對一致,就是要維護公司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

既然在委員會內沒有自己的代表,能源公司便要找一些代言人,在會議中維護自身的利益。經過多次開會後,筆者便發覺自己屬極少數分子,其餘大部分委員的發言都是維護能源公司的利益。這種現象,在高錕教授退任主席之後,更為明顯。

能源諮詢委員會是有利益申報制度的,但只要求成員申報與能源公司在業務上是否有關連,是否與公司高層關係密切,又是否持有超過某個百分比的股權(數以億元計)

然而,本地的能源公司不少是由控股公司控制。控股公司的業務遍布各行各業。若能源公司要收買代言人,只需要透過附屬公司輸送利益,便無需作出申報。

筆者曾經要求各委員申報是否與能源公司所屬的集團及其附屬公司有所關連,卻遭到委員反對。一些委員,私底下坦白地向筆者承認與能源公司同系的地產控股公司有業務往來。這樣的諮詢委員會,又如何可以真正代表市民和公眾利益呢?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09-16 M34|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港產片仲係得嘅

繼去年港產片《歲月神偷》榮獲柏林影展最佳影片水晶熊獎後,今年威尼斯影展,葉德嫻憑另一部港產片《桃姐》成為影后,再度為港人爭光。過去十多年,港產片的製作量大減,但一群熱心的電影工作者依然努力不懈地製作優秀產品,並且屢獲殊榮,為港爭光,實在值得港人讚賞。

《歲月神偷》和《桃姐》兩部電影的劇情,都是描述戰後數十年,港人的奮鬥經歷,以及人與人之間互相守望相助,不計較金錢利益,有血有淚的感人故事。這兩部電影,相信令不少土生土長的港人,在經歷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卻發覺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一份互信及互助互愛的關係而感到慨嘆。

筆者的母親十多歲便失去雙親,戰後跟隨同鄉朋友從內地移居香港,幫大戶人家打住家工。僱主視母親如女兒,生活上互相照顧。母親工作十多年後,得到僱主下屬的介紹,認識了父親。在僱主經濟上的支持下,母親和父親能夠結婚,之後生兒育女,都不時得到前僱主的幫助。我念小學的時候,曾經功課追不上,僱主的女兒義務教導我好一段時間,這些往事都一直留在我腦海中,我對此亦心懷感激。

到我母親前僱主年紀老邁,體弱多病,因中風而導致行動不便,我的母親亦義不容辭,抽時間照顧他起居生活。近年母親記憶力衰退,但當我陪同她探訪前僱主的女兒及其他舊街坊時,她們都能夠記得起前塵往事,大家一起走過的艱苦歲月。

期望《桃姐》一片在香港上畫時,能夠幫助港人一起回望過去數十年的奮鬥經歷,在物質繁榮的背後,我們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又失去了甚麼寶貴的東西?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9-16 A25|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15日星期四

壹角度: 環康上市執董下獄

理大一向致力協助工商界培訓人才,將科研成果應用在各行各業中。筆者完全認同理大這方面的獨特使命,但大學在聘用高層教職員以及選擇業界合作夥伴時必須小心謹慎,不然就有可能因任用非人而令大學聲譽受損。

200112月,理大持有股權的公司環康集團在創業板上市。出席上市儀式的包括前校董會主席胡應湘、前校長潘宗光,以及環康集團的創辦人蔣麗莉。各人當時舉杯慶祝,十分高興,又有誰會料到十年後有人因此而變成階下囚。

理大與蔣麗莉一家關係密切。蔣麗莉在1993年取得理大的博士學位,蔣麗莉父親蔣震在1995年捐贈500萬元給理大,獲大學劇院冠名。1998年蔣麗莉結婚,丈夫於積理亦是理大教員。1999年,蔣麗莉獲選為理大傑出校友。2000年,當時的理大常務副校長曾慶忠開始出任蔣震工業慈善基金的董事,同年獲委任為太平洋興業集團的董事,當時公司主席是蔣麗莉。

上世紀九十年代後期,理大的研究人員合作開發汽車廢氣微粒過濾器「環康保」,獲得政府及大學的資助,並且取得專利權。蔣麗莉最初以理大工業顧問身份參與有關研究計劃,之後在1999年成立環康集團生產過濾器,並且在2000年將產品推出市場。到2001年,蔣麗莉將公司在創業板上市。

根據當時的招股章程,配股及資本化發行完成後,公司主席兼執行董事蔣麗莉控制的公司可獲大約54%股權,理大附屬公司進新科技只得約16%股權。另外兩名執行董事包國平和胡思聖,分別獲得3%0.1%股權;集團的行政總經理葉玉珍獲得1.8%股權,招股章程中指明葉氏與公司其他股東和高層概無關連。


環康集團的董事會除了蔣麗莉、包國平和胡思聖三位執行董事外,還有兩位來自理大的非執行董事,他們是呂新榮和楊孟璋,另外有兩位獨立非執行董事,他們是鄭明訓和翁以登。呂新榮和楊孟璋擔任環康集團的董事,兩人每年獲董事袍金合計20萬元,兼且享有購股權。


環康集團上市後數個月,鄭明訓便辭任董事職務;一年多後,翁以登亦請辭。二人可能先知先覺,急急「跳船」。到20081月,蔣麗莉和胡思聖因在20012002年,擔任太平洋興業董事期間犯案而被廉署起訴。兩個月後,蔣麗莉及包國平因在環康集團的招股章程中作不真實陳述,隱瞞蔣麗莉擁有由葉玉珍名義持有的股份而被起訴。至此,環康集團上市時的三名執行董事全被廉署拘控,在今年六月亦全體下獄。


去年理大成立三人調查小組所發表的報告,指出理大持有環康集團股權的附屬公司進新科技,公司成立文件竟然不存在(not in existence)。當日理大為何接受16%股權用作交換過濾器的知識產權,以及為何放棄收取專利權的費用,相關文件不知所終。一間大學開設公司和轉讓知識產權竟然沒有文件依據,管治情況可想而知。


筆者相信類似的管治問題在理大(以至其他大學)的附屬公司亦可能會出現。只不過環康集團屬上市公司,受到嚴格監管,又有污點證人(葉玉珍)願意出庭作供,才讓貪污事件曝光。(論理大公司管治之四)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09-15 A008| 時事| 壹角度 15/9/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14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滙控裁員應從高層做起

滙控為了改善業績,今年八月初宣佈未來全球裁減三萬名員工,佔總人手的10%。當時控剛剛宣佈今年上半年業績,香港和亞太區錄得可觀增長超過三成。

以滙豐香港的盈利表現和成本效益,斷斷不會叫人想到集團高層在裁員方面,竟然手起刀落,未來三年大幅度裁減3,000人,佔香港人手的14%。裁員更集中在後勤中層管理人員,人手可能被削減三分一。

滙控因受歐債和美債問題拖累,即使今年上半年業績有所改善,股價依然大幅滑落。業績公佈前,滙控股價接近80元;業績公佈後,股價回落兩成多,跌至60多元,回到14年前(即1997年)的水平。

滙控近年業績欠佳,明顯是因為管理層決策失誤,盲目追求增長,在2002年動用1,100億元收購美國消費融資公司(後來改名滙豐融資),之後大做次按生意圖利,一眾高層藉此分得巨額酬金。到2006年美國樓市開始下滑,觸發次按危機,之後更引致金融海嘯,累及全球。

2003年至2010年,滙控要為北美業務撥備5,000多億元。今次滙豐香港裁減3,000人,據估計每年只能節省10多億元,需要300多年才能彌補北美業務的虧損。倘若滙控要裁員,亦應從高層做起,先將那些決策失誤的高層裁掉。

最諷刺的是滙豐香港一面宣佈大幅裁員,一面邀請政府官員(包括負責勞工問題的張建宗)出席與企業社會責任相關的活動。滙控在香港攞盡著數,卻如此對待香港員工,難怪受到來自四方八面的指摘。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蘋果日報 | 2011-09-14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9月11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 : 經世理財- 自由市場的自由


由市場能夠帶給我們真正的自由嗎?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從小就接受殖民地教育,教導我們自由市場,政府積極不干預政策是香港經濟高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依然高舉「大市場、小政府」的旗幟,強調美國傳統基金會編制的自由指數,香港一直高據榜首。
  Being Consumed 一書的作者William T. Cavanaugh2008)在書的開首便引用經濟學家佛利民(Milton Friedman)和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說法,指出在沒有外來(包括政府)的壓迫(external coercion),買賣雙方在「自願」和「資訊充足」的情況下進行交易,自由市場便出現。佛利民相信自由市場上的價格機制能夠傳遞訊息,有效地分配稀有資源。
  作者認為佛利民所談的市場自由,是負面自由(negative freedom),是指不受其他人(特別是政府)干預的自由。此外,自由市場並沒有最終的共同目的(common telos)。每個人的目的是追求自利,滿足一己的私慾;自由市場不會理會這些私慾是好是壞,以及它們的優先次序。
  筆者從來不會盲目相信自由市場,自由市場有其缺失和不足之處。正如作者所說,市場的訊息不一定充足,市場不時充斥虛假失實的資訊。市場可能被壟斷操控,不會把所有社會成本(包括對大自然環境的破壞)計算在價格之內。市場的參與者(包括廉價童工和囚犯工人)不一定是出於「自願」;市場只著重資源的調配,不理會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我相信惟有在基督裡,我們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從罪惡的捆綁中得到釋放,不再被世上的物質引誘和試探所纏累,失去自由。在自由市場上,作為消費者,不應被消費主義和不盡不實的廣告宣傳所捆綁。作為生產者,亦不應被金錢利潤所纏累,放棄價值更高的企業誠信和對社會應盡的責任。過去十多年出現的企業醜聞和金融危機,說明單單建基於追求自利,滿足一己私慾,充斥貪婪和恐懼的自由市場,不一定令整個社會和全世界得益。
  我們不要把政府或掌權者看成洪水猛獸,是剝奪個人自由的源頭。我相信任何地上的制度,不論是共產抑或是自由市場,總有其限制,市場和政府的角色要得到平衡。歷史(包括聖經記載)告訴我們,執政者若是「賢君」(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人民能夠在一個相對公平、公正的環境下生活,可以平安無事的度日(羅十三1-7;提前二1-2;多三1),往往較物質繁榮更為重要。
  (參考資料:Cavanaugh, William T. Being Consumed: Economics and Christian Desire,  Grand Rapids: Eerdmans, 2008.


作者: 林本利, 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出處:時代論壇 第一二五四期.一一年九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