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無風險回報率與市場風險溢價

據資產訂價模式,一項投資的預期合理回報率,是無風險回報率,加上該項投資的風險權數,再乘以市場風險溢價。

有何投資項目完全沒有風險的呢?過往財務學者以美國政府債券的息率作指標,以為美國政府絕不違約,必定償還本金,定期付利息。但去年評級機構將美國主權評級下調,美國失去「AAA」評級,令人開始懷疑持美債是否真的完全無需承擔風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香港金管局開始發行外匯基金票據和債券,本地投資市場多了一個指標去計算無風險回報率。現持10年期外匯基金債券的息率不過1厘左右,投資者若怕風險,只持該債券,恐怕回報連通脹也不能抵消。

投資者若期望得到高於政府債券的回報率,便要承擔一定風險,認購股票,面對股價波動風險。市場風險溢價是以持有大市的回報率,扣除無風險的回報率來計算。若以恒生指數成分股作大市指標,過去四十多年,恒指每年平均升幅加股息,回報率約15%。假設過去無風險回報率是5%,那麼市場風險溢價便是10%(15%-5%=10%),換言之,投資者若持盈富基金(2800)(反映大市),預期合理回報率便是無風險回報率(以十年期政府債券僅1厘)加市場風險溢價(10%),即約11%。

若投資者所持股票Beta值大於1,如是2,即股價波動是大市的兩倍,那便期望更高回報率,即無風險回報率(約1%)加兩倍的市場風險溢價(2x10%=20%),共約21%。若Beta值僅0.5,預期回報便只得無風險回報率(約1%),加0.5倍市場風險溢價(0.5x10%=5%),即約6%。風險始終和回報率成正比。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06-29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28日星期四

壹角度:丁屋存廢問題必須正視

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接受英文報章《南華早報》專訪,提及到為新界丁權以2029年劃界的想法,隨即惹來新界原居民的指摘。

一直以來,《南華早報》對丁屋問題的立場十分鮮明,就是盡快取消這個帶有歧視和被濫用的房屋優惠(而非特權)政策。根據報章報導,不少原居民私下將丁權轉讓給發展商,換取新樓或者現金補償。而發展商則可以藉收集丁權,興建低密度洋房出售給非原居民,迴避城規條例及不用向政府補地價,賺取豐厚利潤。

新界的丁屋問題,不局限於僭建問題,更重要的是涉及香港的長遠土地規劃和房屋政策,特區政府必須正視有關問題,盡快作出檢討,不能一直拖延下去。新界丁屋是歷史遺留下來的產物,隨香港九七回歸祖國,土地再沒有所謂租借和割讓之分,特區政府必須面對歷史,好好處理這個歷史包袱。

政府為何在1972年推出丁屋政策,這相信和六七暴動有關。

根據《南華早報》資深新聞工作者張家偉《六七暴動》一書所載,新界原居民曾於1898年武裝反抗英國接管新界,但在1967年暴動期間,卻基於社會穩定的考慮支持港英政府。鄉議局及新界鄉紳組織鄉民維持社會秩序,發起「捉左仔」行動,穩住了新界地區的局勢。

暴動過後,當時港督戴麟趾親臨鄉議局表示謝意。之後港英政府推行一系列社會政策,注視市民的教育、房屋和社會福利,又積極推動青少年工作,希望令社會穩定發展。由於市區土地不足,政府於是開拓新界土地興建房屋。政府為了得到新界原居民支持發展,以及報答他們暴動期間聯手「抗暴」,於是推出《小型屋宇政策》(即丁屋政策)。政策容許父系源自1890年代新界認可鄉村居民的男性原居民,每人一生可申請一次於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三層,每層面積不超過700平方呎的丁屋,毋須向政府繳付地價。根據新界鄉議局的估計,大約有24萬名原居民擁有丁權。由1972年至去年底,政府共批出36,912宗丁屋申請,另有萬多宗申請正在處理和尚待處理中。倘若鄉議局的數字準確,即表示仍有約20萬名原居民有權申請興建丁屋,數字還會隨出生男丁數目不斷增加而上升。

興建一座丁屋(連同平台及通道)至少需要100平方米(約1,076平方呎)土地,若要興建20萬座三層高的丁屋,總共需要2,000萬平方米的土地,即2,000公頃土地,新界根本沒有這麼多土地可以用作興建丁屋。2011年底,香港私人住宅總存量不過111萬個(不計村屋),絕大部分單位面積不到700平方呎。若然新增20萬座丁屋,每座分開三層出售,合計60萬層,即表示全港私人住宅單位將增加超過50%!從數字上看,丁屋政策根本十分荒謬。香港人居住環境極度擠逼,又何以會有這個容許原居民每名男丁興建2,100呎居住面積的丁屋政策。丁屋政策原本是短期措施,幫助那些沒有居所棲身的原居民,又為何會演變成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容許他們出售丁權,出賣丁屋圖利?其實新界原居民實應感謝當年英國租借新界,否則他們的土地早已被共產黨充公。特區政府不應迴避丁屋問題,應該透過法律、土地規劃和房屋政策去徹底解決丁屋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不能容許香港特區之內存有兩種土地房屋制度,應公平公正對待所有香港居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06-2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26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專業失責 梁振英如何治港?

上周四(即6月21日)可算是候任特首梁振英的黑色星期四。一個月之內,梁生受到雙重打擊;先被傳媒揭發山頂大宅存有僭建物,之後再被立法會投票否決「打尖」審議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可謂禍不單行。

今年三月,梁振英僅以689票當選特首,擊敗因僭建風波而被中央放棄的唐英年。市民無奈接受梁生未來五年管治香港,期望政界和傳媒對他的批評,包括過往涉及沒有申報利益、試圖打壓市民遊行自由等,不過是政敵的無理指控和攻擊而已。

但過去幾個月的事態發展,確實令人對梁生的個人誠信、專業操守和是否願意聽市民聲音和講真話產生質疑。首先,梁生應該有自知之明,他不過是弱勢候任特首,在議會中除了泛民之外,還有不少唐營的支持者想辦法把他拉下來。在這政治形勢下,他還硬推不為市民廣泛接受的新政府架構;未來五年耗用納稅人三億多元,進一步損害公務員士氣,結果只落得被立法會否決的收場。

至於家中多達六個僭建物一事,作為物業業主和專業測量師,買樓時斷不會不清楚住宅內有多少是合法建築,有多少是非法建築得來的。這六個僭建物加起來多達700呎,多了700呎有蓋樓面可以使用,作為「產業」測量師估價時也測不到;說是疏忽,確實侮辱了所有行家,以及訓練梁生的理工學院(即理大)。

若果梁生委託的專業人士真的在僭建一事上失職,香港人又如何可以信任他所委任的新管治班子?僭建物可以拆卸還原,但施政失誤後要還原,到時恐怕全港市民都遭殃。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06-26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22日星期五

am730: 經濟人看世界- 系統風險性與非系統性風險

財務學上,投資風險可分成系統性風險(systematic risk,不是systemic risk)和非系統性風險(non-systematic risk)。系統性風險是不可分散的風險,亦稱市場風險(market risk),即資產價格隨大市上落而波動的風險。

至於非系統性風險,則是指持有個別投資項目或股票的獨特風險,這類風險屬於可分散的風險,投資者可以透過投資不同項目或股票,以減少個別投資項目或股票的(回報)波動對整體資產組合的影響,達至分散風險的目的。一般而言,投資某個項目或股票,除了要面對商業風險外,還得要面對來自政治、監管、法律和匯率等方面的風險。

一項投資的系統性風險,可以以它的風險權數,即「啤打」(Beta)數值來衡量。若Beta的數值是一,便表示當大市升10%時,該項投資的回報亦同時上升10%,投資風險與大市同步。若Beta數值是0.5,即表示當大市波動10%時,投資回報只波動5%,投資風險是大市的一半。

根據過往資料,地產股和金融股及內地國企股的Beta值大於一,表示這些股票的股價波動大於恒生指數的波動。公用股和房地產信託基金(例如領匯(823))的Beta值小於一,股價波動較恒指為低,因這些股票的回報相對穩定,受市場環境的影響較小。盈富基金(2800)因反映恒指走勢,Beta值自然等於一。

因此,若投資者的風險承擔能力較低,不想面對股價大上大落的風險,便應考慮持有Beta值較小的股票。然而,風險和回報率始終成正比,風險較低的股價,回報率亦自然較低。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 730 | 2012-06-22 M28| 財經 |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21日星期四

壹角度:增發電視牌照不容再拖

立法會資訊科技及廣播事務委員會討論免費電視牌照,議員指斥政府遲遲不肯批出三個新免費電視牌照,是否受到政治干預。問責官員蘇錦樑因未能交代牌照審批進度,被議員斥為「廢到極端」。

香港一直自詡為亞洲通訊中心,資訊暢通無阻,但觀乎政府過往的電訊及廣播政策,便知道資訊流通並不自由。政府的有形之手不時藉着發牌制度,阻礙市民傳送和接收資訊。

在電訊市場,英資的香港電訊一直操控本地及國際電訊市場,妨礙香港的資訊科技發展。到1998年,特區政府與香港電訊達成賠償協議,提早七年結束國際電訊專營權,之後本地電訊市場才真正出現百花齊放的局面。

在廣播市場,政府同樣採取保護政策,以大氣電波屬有限資源為由,限制免費電視和電台的發牌數目,局限市民的選擇。

過去二十年傳送技術急速發展,互聯網及數碼科技變得普及,政府限制發牌的理據再難以站得住腳。於是政府官員便嘗試找其他藉口,例如市場可否容納多間電視台或電台,公眾關注電視台或電台的財政狀況和節目內容等,企圖繼續保護現有經營者。

不錯,過去確曾出現過免費電視台倒閉的事例。香港首家免費電視台是無綫電視,成立於1967年。至於亞視,前身是麗的呼聲,在1957年啟播,以有線頻道提供收費電視服務,到1973年因應市場環境轉變,才改以無線頻道提供免費電視服務,並改名麗的電視。到1982年,麗的電視改名亞洲電視。1975年,佳視成為第三間免費商營電視台。幾個主要股東投入資金,製作大量經典歷史及武俠小說劇集,當中包括《隋唐風雲》、《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等。佳視成為全球第一間改編華文武俠小說成為電視劇的電視台,開業期間培訓大量新人,亦讓一些幕前幕後的員工有更佳的發揮機會。只可惜到1978年,佳視因財政出現問題而倒閉,自此之後便逐漸出現無綫一台獨大的壟斷局面。事實上,佳視營運的幾年(1975年至1978年),正是香港電視發展的黃金時期,無綫和麗的多套傳誦至今的電視劇集(包括《狂潮》、《家變》、《十大奇案》、《鱷魚淚》),都是在這個時期製作。不少紅極一時的歌星和影星,都是在這段時間憑着電視劇集而被捧紅。

自從無綫壟斷免費電視市場後,本地電視節目的製作水準便有倒退迹象。免費電視台的製作傾向滿足大眾口味,觀眾的選擇變得愈來愈少。即使過去十多年,多了幾間收費電視台投入服務,但由於觀眾始終要繳付月費,收費電視的滲透率仍然遠遠不及免費電視。過去幾年,難得有投資者願意投資,開辦數碼電台和提供免費電視服務,增加聽眾和觀眾的選擇。由於市場競爭變得激烈,這自然會促使現有公司努力提升節目質素,以免流失聽眾和觀眾,令廣告收入受損。但政府在發牌方面卻一拖再拖,不單損害投資者的利益,亦令市民失去選擇更多服務的機會。

其實,特區政府早於1998年已就未來電視政策進行過公眾諮詢。當時政府表明會採取開放政策,不會限制電視牌照數目。現在有意見認為政府要重新諮詢市民,實在不知道還要諮詢什麼。有投資者肯投資和承擔虧損風險,又是免費服務,市民又怎會反對增加發牌呢?至於市場可以容納多少經營者,就應由市場決定,政府無須為此操心。因此,政府不宜再拖延,應速速發出三個新免費電視牌照,以免損害廣大市民的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06-2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19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飛天潛水 不如踏實做人

「神舟九號」載人飛船成功與「天宮一號」自動交換對接,為中國航天歷史揭開新的一頁。深海探測船「蛟龍號」亦成功進入太平洋海溝,下潛6,000多米,打破之前的紀錄。

過去30多年,隨着經濟高速增長,中國的科技水平大幅提升,與先進國家的差距拉近。此外,中國加入世貿,先後成功主辦奧運和世博,與世界不斷接軌,向世人展示中國在經濟、貿易和體育方面的驕人成就。

只可惜過去30多年,祖國的政治和司法體制並沒有隨着經濟和科技發展而有所改進。中國仍然奉行一黨專政,人民不能透過選票去監察政府的表現。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下,衍生嚴重的貪污腐敗行為。

早在23年前,北京的學生和工人,已要求中央政府正視貪污問題,嚴打官倒,但卻被當權者定性為反革命分子,以軍隊和坦克車鎮壓。然而,隨着全球一體化,資訊科技日新月異,以及人民的覺醒,中國的當權者以暴力方式打壓異見愛國人士,很難再把暴行隱藏起來。

近年中國中央和地方官員打壓劉曉波、趙連海、艾未未、陳光誠、李旺陽……等異見人士,可謂醜態畢露。中國中央高層與其花費巨額金錢去提升科技水平,倒不如將金錢和心力用作處理貧窮和貪污等問題,正視人民對政治和司法體制改革的訴求,腳踏實地做個「地球人」,尊重人權自由,不再與世界文明脫軌。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06-19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17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 經世理財 - 地產霸權是否存在?


過去幾個月,先後發生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和新地郭氏三兄弟被廉署拘捕,本地富商涉及澳門前運輸工務司司長歐文龍的貪污案。另外,又有報道指現任特首曾蔭權及另一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正接受廉署調查。
 
經過這一連串事件,令市民對香港的商界和政府廉潔產生極大疑問。過去多年,市民一直關注香港是否存在地產霸權的問題,倘若上述涉及高官和商人的貪腐問題確實存在,便不禁令人相信地產商對香港經濟和政治確實擁有極大的影響力。

一些評論以為,過去數十年本地經濟持續增長,樓價股價上升,造就一眾地產商賺取豐厚利潤。不少市民和家庭,同樣因為物業價格上升而得益,故此不應針對大地產商,冠以地產霸權之名。

筆者對此看法不表認同。普通市民要長年累月節衣縮食,才可以儲足首期置業。大多數業主,都是擁有一個自住單位,因此樓價上升,只不過是賬面數字而已。至於地產商,由於擁有大量土地儲備和樓盤,故此樓價上升的得益自然遠遠大於一般市民。

而最明顯的分別,就是一般市民要在市場上付出真金白銀才可以建立一個安樂窩,但個別大地產商卻可以無須經過競投,或者招標,就可以獲得土地的發展權。他們可以支付遠遠低於市價的金額便獲取數以百萬平方呎計的樓面。地產商和負責土地規劃及發展的政府官員,有著微妙的關係,這都不是一般市民可以享受到的好處。

另外,大地產商透過擁有大量土地和樓宇的絕對優勢,將這優勢伸延至各行各業,令中小企老闆難以生存,或者需要付出較高的營商成本,他們自然一肚怨氣。

香港始終是個細小的地方,市場空間有限。地產商壟斷各主要行業,扼殺小市民及中小企業的發展空間,實非香港之福。市民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夠打破這個壟斷局面,讓各行各業的經營者能夠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下競爭。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時代論壇: 第一二九四期.一二年月十

2012年6月15日星期五

am730: 經濟人看世界- 你是風險愛好者嗎?

在作出投資決定前,首先要認為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自己是否一個喜愛冒風險的人。

經濟學者把投資者分為三類,分別是風險厭惡者、風險中性者和風險愛好者。一個人若厭惡風險(risk-averse),表示他賺多一元所得到的快樂不足以補償一元的痛苦。愛好風險(risk-love)的人,他賺多一元所得到的快樂足夠有餘地補償蝕去一元的痛苦。一個人若是風險中性(risk-neutral),賺多一元的快樂剛好能夠補償蝕去一元的痛苦。社會上,大部分人應該屬於風險厭惡者,持有資產的市值若下跌10%,便極之不安,十分痛苦。資產值上升10%帶來的快樂,不足以補償失去10%資產的痛苦。因此,除非資產值上升10%的機會率高於下跌10%的機會率,風險厭惡者不會貿然入市。

至於風險愛好者,由於資產值上升10%帶來的快樂,足夠有餘地補償失去10%資產值的痛苦,故即使資產值上升10%的機會率低於下跌10%的機會率,他們也會入市博一博。賭馬和買六合彩的人便是風險愛好者,他們明知馬會和政府「抽水」很深,贏一千元的機會遠低於輸一千元的機會,但依然博一博。有人會問,為何明知「賭局」不公平仍入局?這是因為不博一博,便沒有機會賺大錢,只能維持現狀。此外,賭博可以帶來快感,足以補償「賭局」的不公平。

投資者要認識自己屬於哪一類人,是風險厭惡者,抑或風險愛好者?除了要知道自己的風險承擔能力外,也要顧及家人的需要和感受。不然,本來為了家人生活好過一點而博一博,結果可能破壞整個家庭的幸福。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06-15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14日星期四

壹角度: 「打死」不離三兄弟

經過三年多的調查,立法會雷曼事件小組近日終於發表報告,譴責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監管不力,要為金管局在雷曼迷債一事上的錯失負上最終責任。
 
不錯,正如立法會議員黃宜弘所說,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產,是百年一遇的事件,「神仙都避唔到」。任志剛不是神仙,當然難以預料雷曼公司倒閉;但他作為銀行監管者,長時間出任金管局總裁一職,每年薪酬過千萬元,理應清楚本地銀行的所作所為,實在難以推卸責任。
 
任志剛1971年加入政府,1982年獲委任為政務官,出任首席助理金融司,自此一直參與香港的貨幣與金融事務。1993年金管局成立,任志剛出任總裁,一做便16年,直至2009年離任。

97回歸後爆發亞洲金融風暴,炒家多次狙擊港元,令本地拆息颷升,恒指期指大跌,炒家藉沽空圖利。任志剛不理會本地經濟學者的警告,必須擴大聯匯的保證範圍才可以避免炒家繼續狙擊港元圖利。金管局獨沽一味以加息去捍衞港元,令香港經濟陷入嚴重衰退,任志剛被傳媒謔稱為「任一招」。

1998年8月,任志剛聯同當時的財政司司長曾蔭權及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一起決定動用過千億元外匯儲備入市,人為推高恒指,成功擊退炒家。

任志剛、曾蔭權及許仕仁三位財金官員擊退大鱷,贏得市民一致讚賞。但當時已有評論認為,政府人為托市,令股市供求失衡,嚴重扭曲市況,令恒指不再反映未來經濟表現,亦阻慢香港經濟復甦步伐。

政府入市後不過一年多,恒指由6,000多點一直颷升至2000年初的18,000點,總共升了萬多點。但之後隨着科網股泡沫爆破,政府以盈富基金方式出貨,恒指便開始大幅下瀉,總共跌了萬多點。幾年間,恒指大上大落,不少投資者損失慘重。

因此,筆者對當日任志剛、曾蔭權及許仕仁的入市決定極之保留。任志剛可謂後知後覺,不會倘若他早早推出擴大聯匯保證範圍的措施,炒家便予取予攜,將香港當作提款機。

同樣,自從2001年金管局全面撤銷利率協議後,銀行息差收窄,盈利下跌。不少銀行轉而推銷投資產品,在這方面的收益大增。任志剛作為銀行監管機構之首,不可能不知道銀行推銷的產品,絕非一般投資者所能理解。一些金管局前高層,離職後加入本地銀行工作,致力推銷投資產品,藉此增加銀行的利潤和自己的花紅。

即使任志剛後知後覺,到2007年8月美國出現次按風暴,2008年3月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資不抵債,需要美國政府和聯儲局打救後,他亦應該意識到本地銀行出售的投資產品可以出現問題,但金管局卻沒有採取行動,在這年多時間,不知不覺間任由銀行繼續推銷有問題的投資產品,令愈來愈多的小投資者和存戶受損。

當日有份決定入市的三位財金官員,現時的處境各有不同。許仕仁被廉署拘捕;曾蔭權正接受廉署調查,因貪得無厭而被市民唾棄;任志剛的處境較好,不過被立法會「打手板」,譴責一下而已。這三位「打鱷兄弟」幾個月內遇上不同程度的「打壓」,真是十分巧合。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06-1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李旺陽之死 政壇照妖鏡

今年六四,超過十萬人在維園集合悼念六四死難者,把維園各通道擠得水洩不通。

香港回歸祖國15周年前不足一個月,十多萬人集合悼念六四死難者,當中不少是年輕人和內地人士,這情景已令那些避談六四的政客感到尷尬。六四悼念日過後不過兩天,便傳出六四鐵漢李旺陽離奇自殺事件,惹來各方面的關注。

人大政協應向中央反映

李旺陽接受香港傳媒訪問後離奇自殺,事件與香港相關,內地有關方面實應查明事件真相,並追究責任。香港的人大代表和政協,理應將港人關注的事件向內地有關方面作出反映,以免被人指摘尸位素餐,只懂吃政治免費午餐。但個別人代和政協,對事件不聞不問,假裝沒有聽聞有關報道;或者不時轉軚,一時說不會有所行動,一時又說會採取行動。

今年四月,中央宣佈停止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一切職務,其妻更被指涉嫌殺害英國公民海伍德。早前重慶市公安指海伍德死於自殺,現在則變成被謀殺。既然有前科,又難怪港人及內地人民不相信內地公安指李旺陽死於自殺的宣稱。既然死因疑點重重,中央政府有關方面實應介入,不然便令人以為中國公民的性命,竟然遠不及英國公民的性命。

李旺陽一生光明磊落,即使被囚禁21年,被虐待至身體衰殘,依然不會放棄平反六四。這相對於那些過去23年,那些身體健全,但對六四事件裝聾扮啞(甚至扮盲),說不知何謂平反六四,只求在政治上撈一把的人,李旺陽的風骨節氣,正好把這些政壇妖怪暴露在眾人眼前。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06-12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8日星期五

am730: 經濟人看世界- 風險避無可避

在經濟學或財務學,不確定(uncertainty)和風險(risk)是個十分廣泛和重要課題。每個人做決定時,無可避免面對不確定和風險。農夫耕作面對氣候變化風險,大學畢業生面對選擇工作風險,家庭主婦面對物價波動風險,公司老闆面對產品需求和成本轉變風險。風險問題不是投資市場獨有,人的一生一直面對不同抉擇和風險。有人為避免風險而放棄投資,把金錢放在床下底,亦難以避免金錢被竊的風險。

在財務學,如何計算風險是個極具爭議的課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一眾美國經濟學者將經濟學方面的理論應用在投資理財上,慢慢地建立一套財務理論,幾名在這方面具有卓越成就的經濟學者都先後奪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理論歸理論,實踐歸實踐。當個別獲獎經濟學者將其理論應用在真實的投資市場上,結果是慘淡收場。負責管理的對沖基金,輸了大錢,需美國政府及聯儲局打救,才可避免破產倒閉。這些財務理論,一般是假設投資者是理智的,有足夠訊息作出投資決定,投資市場又極有效率,股價完全反映公司盈利前景。但愈來愈多研究顯示,投資者不一定理智;市場訊息並不完全,並不對稱;投資市場又不一定具效率,有時市場甚至突然完全消失,沒有成交,要斬倉止蝕也不能。即使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投資大師、投資銀行的CEO,在投資市場亦要謙卑,認清風險,以免一鋪輸清。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06-08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7日星期四

壹角度: 法定機制形同虛設

近月房委會根據租金調整機制,進行每兩年一次的公屋檢討。過去兩年,公屋住房收入的中位數上升16%,但按照機制,租金加幅最多只是10%。故此,即使房委會加租10%,加幅依然低於公屋住戶的收入增幅,並沒有「加到盡」。
 
房委會決定提高租金10%的同時,給予租戶免租一個月,變相將租金加幅削減一半。連同早前的財政預算案,政府代公屋租戶交租兩個月,公屋租戶的租金,實際不增反減。
現時房委會的租金調整機制,是在2007年經立法會立法通過。在此之前,房委會在租金調整政策上與議員和租戶爭持不下足足十年之久。
 
97回歸前,前立法局通過一項議員私人條例草案,訂明房委會只可以每隔三年調整租金一次,租金與租戶收入比例中位數不得超過10%。自97回歸後,香港經濟持續不景,市民收入下降。到2000年下半年,租金與公屋租戶收入比例中位數已超出10%,但房委會遲遲不肯檢討公屋租金。
 
到2002年,有公屋租戶入稟法院,對房委會押後檢討租金的決定申請司法覆核。經過三年多訴訟,終審法院在2005年裁定房委會勝訴。房委會贏了官司後,便積極檢討租金政策,提出新的租金調整機制,立法會通過法例後隨即減租11.6%,以及在2007年減免租金一個月。
 
由此可見,現行的租金調整機制,是經過一輪的政治、司法和立法角力後所建立的,得到立法會議員及公屋租戶接納。機制高度透明,平衡房委會及租戶的利益。一些困難住房,還會得到房委會的額外資助。即使房委會按照機制加租一成,租戶的平均租金亦不過每月千多元。對於那些支付昂貴租金租住私人住宅或者板間房的家庭來說,每月千多元的租金肯定叫他們羨慕不已。同樣,港鐵原本今年6月按照可加可減票價機制調高車資5.4%,但由於乘客及議員反對,加上政府官員施壓,港鐵決定將加價所得的六億多元,全數回饋乘客。這個決定,不知道有否考慮到港鐵25萬名小股東的利益?不錯,現行的票價調整機制有其不足之處,實在有檢討的必要,例如程式中的生產力因素為何是0%,以致港鐵的票價加幅未能低於通脹及運輸業的工資增長率?港鐵表現欠佳,為何沒有懲處機制,削減加幅?港鐵調整票價時,應否考慮地產業務的利潤?政府應否直接補貼港鐵的鐵路營運,藉以減低加價壓力?
 
然而,在未完成檢討之前,政客及高官便以政治手段要求港鐵將加價所得全數回饋市民,結果只會損害機制的公信力,亦對港鐵小股東不公。適逢今年政府換屆和進行立法會選舉,高官和政客自然不惜工本,爭取民望。當房委會的租金調整機制顧及公屋租戶的收入增長時,政客便說機制沒有顧及物價上升。當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考慮到物價及運輸業工資上升時,政客就說機制沒有考慮到乘客的收入和負擔能力。但實情是港鐵的加幅,低於去年整體工資上升10%的幅度。不論通縮抑或通脹,高失業抑或全民就業,政客總是逢加必反。經過長時間討論而確立的機制,現在變得形同虛設,損害有關機構的財政可持續性。如此發展下去,實非香港之福。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2-06-0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6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曾蔭權因「痛腳」下台

萬料不到,曾蔭權當特首最後一個月的處境,竟然較董建華更狼狽和不堪。董建華因「腳痛」下台,市民只會猜疑他是否被中央「炒魷」,不會懷疑他是因貪腐而下台。

曾蔭權這個「飲香港水、流香港血」的特首,現正因為被政敵捉到「痛腳」,處事不當,甚至涉及貪污,可能受到立法會彈劾,被迫提早下台。曾蔭權正等待中央發落,即使避過彈劾,他在市民心目中只留下一個貪得無厭的印象。

不知足胡亂揮霍捱批

曾蔭權1967年加入政府,由一個二級行政主任一直晉升至出任特首。加上他的父親和弟弟是警務人員,理應清楚知道公務員必須廉潔奉公,絕不能接受富豪的「海陸空」款待。

事實上,市民對曾蔭權不薄,為他一家的起居飲食付出數以億元計的開支。2002年出任問責司長之前,曾生服務政府36年,官至財政司司長,薪酬福利(包括兒子海外教育津貼和住大屋津貼)至少5,000萬元。2002年離開公務員團隊,出任問責司長,先取回過千萬元長俸,以後每年再收取約100萬元,全數來自納稅人。過去十年擔任政務司司長及特首期間,單是薪金已超過4,000萬元,這還未計入住禮賓府、旅遊、外訪及交通等支出。

納稅人照顧曾蔭權一家的衣食住行,但他竟然還不知足,胡亂揮霍,接受有利益關連的富豪款待。曾生長期在政府內工作,倘若他沒有申報利益而批出政府合約給富豪,恐怕不能以是前僱主給予他的獎勵,以答謝他「過去」對公司所作的貢獻為由,藉此推卸刑責。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2-06-05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2年6月1日星期五

am730: 經濟人看世界- 理財首要認清風險

筆者去年5月從大學的工作退下來,首要任務是在報章及專欄撰寫文章,評論公共政策,特別是大學教育政策。另一任務,就是開班教授投資理財,提醒學員切忌將辛苦賺來的金錢輸給地產商和金融大鱷。

過去一年,總共開辦了4次理財課程,與兩位曾經從事金融業的朋友(陳肇賢及黃元山)一起負責教授,總共招收約140名學員,是自資開辦的教育中心最受歡迎的課程。學員的年紀由20歲大學生,到60歲退休人士。捧場的人包括親人、教友、好朋友和昔日學生;由家庭主婦、對投資理財一竅不通的人,到大公司的財政總監都有。

面對學員的參差背景,教學方面自然有些困難。但無論背景怎樣,一些投資理財的基本原則,對任何人都適用。我在大學教書時,便遇上一些擁有博士學位的同事,因為理財不善,忘記投資理財的基本原則,結果在投資市場上損手爛腳,或者錯失不少賺錢機會。

我的名字叫「本利」,可能因此而對投資理財特別感到興趣。過去幾十年,我目睹所屬教會及任教大學理財不善,要賤賣資產套現。我認識的朋友、教友和同學,以至家中的菲傭,因理財不善而債台高築。有人要申請債務重整,有人宣布破產,有人一走了之,有人甚至虧空公款而被捕入獄,有人因此而離婚收場。

因此,學習理財,認清風險,對每個人,每個家庭和每個機構都是十分重要。不善理財,結果會害己害人。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暑期通識及英文班,新高中經濟學及BAFS,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2-06-01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