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2月28日星期五

蘋論:結構性財赤 不單是開支過多問題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任內第七份財政預算案,內容沒有新意和驚喜。政府消息人士一早放風會「減糖」,考慮設立「未來基金」,以應付未來因人口老化而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財赤問題。

亦正如預算案的引言所述,特首梁振英上月已公佈一份全面、惠及不同階層市民的《施政報告》,提出160多項措施,涉及250億元額外開支,曾財爺只好在財政資源上作出全面配合。

梁振英上任後大搞福利,去年先推行長者生活津貼計劃,今年再提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兩項福利措施令政府每年經常開支增加超過100億元。未來七年,房委會將大量建屋,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估計建築費用接近3,000億元,政府需大量注資。

曾財爺在預算案中引述「長遠財政計劃工作小組」的推算數字,指出政府收入若在未來二、三十年平均每年增長約4.5%(與名義GDP每年增長4.4%相若),政府開支平均每年增加5.3%,結構性赤字會在15年後出現。若然政府開支平均每年增加7.5%,結構性赤字在7年後便出現。故此財爺考慮設立「未來基金」,把每年盈餘的一部份儲起,以應付未來入不敷支的情況。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政府便一再指出香港出現結構性財赤問題,每年財赤高達600億元,很快便花光儲備。不過當時的論據是政府稅基狹窄,太過依賴與地產業相關的收入,故此建議擴闊稅基,包括開徵銷售稅。

筆者當時強烈反對開徵銷售稅,加重基層市民負擔,認為政府財赤主要原因是賤賣土地,甚至以環保為名,免地價給地產商多建大量樓面,令樓市嚴重供過於求,樓價一瀉不止。近年政府恢復定期賣地,收緊地產商免補價興建發水樓,賣地收入大增,連續多年錄得巨額盈餘。只可惜曾財爺沒有趁機儲起部份盈餘,不論經濟好壞都「派糖」;現在才考慮設立「未來基金」,難免令人覺得是針對梁振英的福利主義。

香港出現結構性財赤,不單是開支過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人口老化,勞動力減少,能否維持名義GDP每年平均增長4.4%,實屬一大疑問。市民收入增長下降,政府收入亦難以維持平均每年增長4.5%,結構性財赤可能更早出現。

可幸相比十多年前,政府和市民財富已增加不少,即使未來收入增長下降,亦可以透過善用財富,應付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壓力。現時超過一半家庭擁有自置物業,當中六成家庭已毋須供款。業主退休後可以考慮大屋搬細屋,或者申請安老按揭(即逆按揭),除了可以繼續居住在物業內,還可以每100萬元樓價每月領取約2,000元作為生活費。擁有千萬元自住物業的業主,政府是否仍需要給予現金援助?

此外,政府財政儲備加上外匯基金歷年投資盈餘合共14,000億元,若投資得宜,每年穩定賺取約5%的回報,每年便有700億元額外收入,有助舒緩人口老化帶來的財政壓力。

政府面對結構性財赤問題,不應單單強調政府開支的增長速度,更重要的是要認真檢視現時各項開支是否用得合宜,是否能幫助有真正需要的人,以及有助提升香港的競爭力。政府亦應研究現行稅制是否對中產(不包括財爺)不公,將大量儲備和未來基金花在基建工程上又是否符合經濟效益?曾財爺把結構性財赤歸咎福利開支增長過高,未免把問題看得太過簡單。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2-28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2月27日星期四

壹週刊:名門教授被炒 理大要公開交代

今年2月11日,理大突然發出新聞稿,指大學在2012年10月成立的獨立調查小組工作已告一段落,管理層接納小組提交的資料和建議,決定即時終止聘用副校長徐林倩麗。理大校長唐偉章在新聞稿中並沒有交代徐太被炒原因,只強調大學會竭盡所能,恪守良好管理原則,並以最高的道德標準為依歸。

徐副校長被炒後,即時找傳媒訴苦,指自己不過是因工作太忙而遲交了應該上繳理大的校外工作酬金,並出示信件稱是自己主動「補鑊」。之後更花錢在報章刊登公開聲明,指摘理大沒有依照既定程序處理事件,解僱決定「粗暴、草率」,不排除提出司法覆核。

面對徐太的指控,理大並沒有作出積極回應和清楚交代,只重申「炒魷」決定是經過詳細考慮獨立調查小組的報告後才作出,其他關於徐太被炒的說法或揣測均屬虛構,並對任何不實的指控及報導保留法律追究的權利。

理大屬公共機構,大部分經費來自政府,突然解僱一名副校長,竟然以私隱為由而不公開原因,不單令當事人不服,亦難以向公眾交代。據聞連校董會成員也沒有機會審議獨立調查小組的報告和建議,只由幾個人作出「炒魷」的人事決定,又如何令人相信理大恪守良好管治原則、以最高的道德標準作依歸?理大不清楚交代事件,傳媒又如何真實報導?

況且被炒的徐副校長並非泛泛之輩,乃屬名門教授。今次突然被炒,對當事人的聲譽肯定有極大負面影響,理大更應主動作出詳細交代。根據《壹週刊》2002年8月22日一期的報導,徐太祖籍潮州,父親林本典上世紀七十年代開設證券公司,與李嘉誠、林百欣、廖烈科等商界名人同屬潮州商會會員。徐太家底豐厚,20多歲已和親友合組公司買地,喜愛打扮和購買名牌,2012年當選中國十大品牌女性。

至於徐太的丈夫徐佩恩,是世界性獵頭公司地區高層,專為本地各大學搜羅高層人員,現任理大校長唐偉章便是由其公司所物色。徐太的老爺是赫赫有名的首位華人政務官徐家祥,陳方安生、曾蔭權等高官都曾經是他的手下。

由此可見,徐太家底豐厚,理應不會如此貪心,把大學應得的收入據為己有,她到底是疏忽,抑或故意漏報收入,理大實有必要澄清。此外,徐太2002年由城大過檔理大後,隨即成立工商管理研究院,提供大量賺錢的碩士及博士課程,每年為理大帶來巨額收入。理大在2012年9月突然解散研究院,同樣沒有作出清楚交代。還記得2011年徐太在一次教職員會議(已錄影)中,在校長及數以百計的同事面前,公開宣稱自己作為研究院院長,從來沒有取過一個仙(a penny)收入。徐太不為私利幫理大賺錢,理大為何要解散研究院,白廢徐太的一番心血?

理大花了16個月時間去調查徐太漏報校外收入的情況,不知有沒有跟進她在研究院的工作(屬校外工作)的收入情況,是否一如她所述一個仙也沒有收過?過去理大曾經成立過調查小組,跟進前常務副校長曾慶忠涉嫌利益衝突,以及轄下數十間公司的管治問題,兩份調查報告都對外公開,沒有以私隱為由拒絕交代調查內容及結果。

因此,理大最好還是盡快公開解僱徐太的調查報告,並且交代工商管理研究院數以十億元學費收入的去向,以免被人質疑解僱的合法性,這亦可避免同事及學生之間的無謂揣測。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2-27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2月20日星期四

壹週刊:房委會急速膨脹 情況令人憂慮

今年施政報告落實未來十年興建47萬個住宅單位的目標,當中20萬個屬出租公屋單位,8萬個屬居屋,餘下19萬個是私樓。換言之,未來十年,房委會將大興土木,每年平均生產2萬個公屋單位和8,000個居屋單位。

每次房委會大興土木增加建屋量的時候,都會令人憂慮建屋質素,以及公帑是否運用得宜。上世紀六十年代,房委會前身徙置事務署和屋宇建設委員會大量興建徙置大廈和廉租屋邨,即使當時面對水荒,依然繼續趕工,興建大量鹹水樓和結構低於安全標準的大廈。

筆者有幸,五歲時與父母一家七口獲編配入住石排灣邨,正是出現26座問題公屋的屋邨之一。石排灣邨在1966年入伙,共有七座,其中第二座在入伙後十多年便發現石屎嚴重剝落,結構出現問題,於1988年整幢拆卸。其餘六座亦於之後10年陸續清拆重建。整個石排灣邨入伙不過20多年便要清拆重建,不單浪費公帑,還對居民帶來種種不便。

在港島南區的公屋屋邨,石排灣邨不是唯一出現結構問題的屋邨。黃竹坑邨亦出現問題公屋,最終命運同樣是整個屋邨清拆,之後將土地交給港鐵用作興建南港島線和私樓。另外在1965年落成的田灣邨,早在1991年便要清拆重建,壽命不過26年。

施政報告提到重建華富邨,同樣座落南區,壽命算是最長,在1967年入伙,至今47年。華富邨其中數座,由於混凝土不合標準而令樓宇結構出現問題,須要封閉部分樓層安放巨型鋼架支撐,蔚為奇觀。

九七回歸前後,房委會大量建屋,平均每年產量超過5萬個單位,結果出現短樁事件。1999至2000年間,東涌、天水圍、沙田、油塘等房屋署公營房屋地盤接連被揭發出現短樁問題,須要額外支付數以億元計的加固工程費用,才可以出租和出售。到去年房委會將天水圍天頌苑800多個短樁居屋單位出售後,整件事才暫告一段落。

房委會可算是全世界最大的「包租公」,轄下共有74萬個出租公屋單位,另外還有34萬個居屋單位(包括已補價及未補價),11萬個租置單位(即已出售公屋)。現時全港總共有約120萬個住宅單位是由房委會負責興建的,未來10年預計還會增加28萬個單位。

現時興建一個公屋單位建築費約70萬元,興建20萬個單位便要1,400億元。另外8萬個居屋單位,假設每個建築費為120萬元,總數約1,000億元。將兩條數加起來,未來10年房委會將動用2,400億元興建公屋和居屋,即每年約240億元,數字還未包括公營房屋的管理和維修費用。

市民除了關注房委會是否有足夠人手和財力去興建28萬個公營房屋,還憂慮在大量建屋的時候,會否再次出現建屋質素下降,承建商偷工減料,負責官員收受利益等問題。前房屋署總屋宇裝備工程師陳裘大,在2000年11月至2001年8月的建屋高峰期,多次收取承建商或物料供應商近300萬元賄款,遭廉署拘控後被法庭判入獄六年。擾攘多年的天水圍居屋短樁案,廉署先後控告七人,但最終只有兩人罪成被判監。1997至2000年,亦發生過鐵閘公司圍標,騙取房屋署近兩億元的騙案。

房委會及房屋署作為公營部門,獲政府土地和現金資助建屋,當然希望不斷擴張,爭取更多資源。但觀乎往績,不禁令人擔心公營房屋機構急速膨脹所衍生的問題,有關方面實應以史為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2-20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

蘋論:「紅加東減」研究 浪費金錢時間

昨日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會見傳媒,宣佈放棄「紅加東減」、把紅隧車流分流到東隧的方案。張局長指出政府最新數據顯示,東隧去年每日平均車輛流量已達72,000架次,相當接近隧道設計容量。而紅隧去年流量,是過去25年來新低,平均每日117,000架次,故此在此消彼長下,政府決定暫緩試行紅加東減方案。

筆者歡迎政府的決定。去年2月至3月,政府就紅隧及東隧分流方案進行公眾諮詢期間,筆者在《壹週刊》發表文章,提供數據,認為政府沒必要在2014年試行紅加東減分流方案,應該留待至2016年收回東隧後再從長計議。

去年初政府提出三個紅加東減收費方案,目標是每日可以減少3,000至4,200架次車輛使用紅隧。政府早於2008年11月委託顧問就合理使用過海隧道進行研究,於2010年完成工作並進行公眾諮詢。政府原本計劃在2011年推出隧道分流方案,不料東隧申請大幅加價四成,打亂政府的部署。政府反對東隧加價,東隧於是提出仲裁,筆者獲政府邀請在仲裁中擔任專家證人。直至2012年底,東隧加價申請被仲裁庭駁回,政府才再啟動隧道分流的第二階段諮詢。

這四年間紅隧平均每日使用量已下跌超過4,000架次,由123,000架次跌至約118,000架次。至於東隧,2012年每日平均流量已超過70,000架次,2012年11月每日更超過74,000架次,距離78,000架次的設計容量不遠。換言之,紅隧的使用量已跌至政府的預期目標,隧道使用者已自行分流,紅加東減的方案只會導致東隧變得更加擠塞。根本沒有需要再提出紅加東減分流方案。

按照政府當時提出三個方案進行諮詢,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正式推行試驗計劃,到時距離2016年收回東隧不足兩年。政府是否有需要動用公帑去補貼私營隧道公司,而最終方案明顯又是針對私家車車主,加重他們的負擔。政府反對東隧加價,令公司收入減少,之後又以公帑去補貼東隧減價,令公司每年可以額外取得數以千萬元計的政府補貼,做法值得商榷。

過去政府已試過兩次大幅調高私家車使用紅隧的收費。1984年6月,政府開徵過海稅,令私家車收費由每程5元增加一倍至10元。1999年9月政府收回紅隧後,將私家車收費再大幅調高一倍至每程20元。兩次大幅調高私家車收費的效果都十分短暫,不足幾個月紅隧的使用量便會返回120,000架次的水平。

紅隧若然再次針對私家車大幅加價,西隧肯定馬上跟隨。須知道西隧加價不受政府管制,現時實際收費遠低於法定上限,私家車每程收費55元,不過是法定上限165元的三分一,還有很大的加價空間。西隧跟隨紅隧加價,促使車輛轉用紅隧,抵銷紅加東減的效果。因此,除非西隧承諾在試驗期間凍結收費,否則任何收費調整方案的效果都十分有限和短暫。

由此可見,政府早就不應推出紅加東減分流方案,浪費市民的金錢和時間去研究和諮詢。正如筆者一年前所述,政府倒不如致力改善過海公共交通服務,待這兩年西港島和南港島鐵路綫完工後評估新形勢,2016年收回東隧後,政府同時擁有紅隧和東隧時,才推出分流方案,決定如何調整兩隧收費。若要真正達至三條過海隧道有效分流,恐怕仍要等待至2023年,收回西隧後才可達到目標。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2-19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2月18日星期二

蘋論: 天價購二手居屋 如何供款?

梁振英上台後,隨即推出白表免補價購買二手居屋(白居二)政策,每年讓5,000個合資格的成功申請者在二手市場免補價認購居屋。第一批2,500個成功申請者於去年年中開始入市,新一批的2,500個則在今年初投入市場。

筆者多年前已提出類似構思,希望能夠搞活二手居屋市場,讓中等收入的家庭免補價購買居屋「上車」。但條件是樓市供應充足,二手居屋賣家出售單位後,若入息不超過上限,仍然可以申請免補價購買二手居屋。整個計劃的構思是讓26萬個居屋(及夾屋)單位鬆綁,方便居屋業主因應家庭及工作環境轉變而換樓。

只可惜當政策真正落實的時候,實際情況與筆者的構思相去甚遠。結果不單沒法搞活二手居屋市場,甚至令成功申請者高價接貨,以及協助一些沒有需要政府資助的人置業。

去年年中,樓價正處於高位,特別是中小型單位的價格更加瘋癲。因為金管局收緊樓按,只有600萬元或以下樓價的單位才可做足七成按揭,結果促使炒家和投資者轉炒這類單位,令樓價持續攀升。當中小型單位價格屢創新高時,政府仍批出2,500個白居二認購資格,明顯是把這批人送去接火棒。去年年中過後,中小型單位價格回落,不少早前以高價承接白居二單位的小業主,面對樓價下跌超過一成的苦況,手上單位變成「負資產」。

私樓樓價高企,擁有居屋的小業主即使將手上單位出售,賺得百多二百萬元,亦難以支付私樓三成、甚至四成的首期。除非有「儍仔」願意以天價承接手上居屋單位,他們一般都只會吊高來賣,出現有價無市的情況。因此,白居二政策根本無法搞活二手居屋市場,無法協助二手居屋業主換樓。

政府及房委會為了證明白居二政策有市場,受市民歡迎,把申請者的每月入息上限大幅調高至4萬元,資產上限亦增加至83萬元。為了刺激需求,即使沒有收入和資產的人士亦有資格申請,結果吸引60,000多個申請者入表申請。倘若家庭月入4萬元,擁有83萬元資產,他們其實可以透過購買按揭保險取得九成按揭,在私樓市場置業,實毋須申請白居二。

最荒謬的是一些天價白居二成交個案,供樓負擔明顯超出申請人的入息和資產上限,有關方面卻坐視不理。根據傳媒報道,有申請人以570萬元免補價購入筲箕灣東旭苑二手居屋單位,假設申請人支付57萬元首期,17萬元釐印費,6萬多元地產代理佣金和律師費,83萬元資產已差不多全部清倉。餘下513萬元樓價做按揭,即使能做足25年,以利率2.25%計算,每月仍要供款2萬多元,超過4萬元入息上限的一半,更不會通過加息三厘的壓力測試,根本沒有銀行會批出按揭。

公屋富戶透過綠表以天價認購二手居屋還可以說得通,有入息和資產上限的白居二申請人又怎有能力以天價認購二手居屋?除了可能隱瞞入息和資產外,另一原因是得到家人(包括父母)資助。若然有家人資助買樓,兼且是認購570萬元的單位,又何須納稅人資助置業,免補地價呢?

由此可見,整個白居二計劃已偏離原先目標,不單未能活化二手居屋市場,亦未能做到協助中等收入家庭置業,更浪費公帑,去資助一些有能力自行置業的富裕家庭。有關方面實應認真檢討,調整整個白居二政策。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2-18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2月14日星期五

蘋論:三女子突然離職 立法會應跟進

過去一個多星期,傳媒披露三位公眾人物,先後突然離職,惹來各方關注。由於三位女士在本身所屬機構位居要職,她們的離職又涉及公眾利益,故此不能簡單視作僱傭合約關係終結而不了了之。

首先是農曆新年假期剛結束,2月6日出版的《壹週刊》封面以〈電視顧問被辭職〉為標題,報道曾公開批評政府曲解其顧問報告的顧問公司總監伍珮瑩突然「被辭職」。還記得去年10月,以梁振英為首的行會突然更改「遊戲規則」,把港視「叮走」。當時梁振英及商經局局長蘇錦樑一再強調,行會是參考過顧問公司的報告,才作出有關決定。

負責為政府撰寫顧問報告的伍珮瑩隨即接受傳媒訪問,踢爆梁振英及蘇錦樑扭曲顧問報告原意,指政府不應在收到申請書後才改變遊戲規則,做法明顯是「造馬」。伍小姐眼見有人違反程序公義,願意挺身而出,目的是要維護個人和顧問公司的聲譽,以及保障公眾利益。但事後卻被一些來歷不明的人投訴她違反與客戶的保密協議,最終被辭職。倘若政府在增發免費電視牌照的程序上「造馬」,故意扭曲顧問報告的原意,負責的官員理應付上政治代價,要辭職的是他們而不是伍小姐。

到今個星期二(2月11日),理大發出新聞稿,指大學在2012年10月成立的獨立調查小組工作已告一段落,管理層接納小組提交的資料和建議,決定即時終止聘用副校長徐林倩麗。新聞稿只得二百多字,沒有詳細交代徐太到底犯了甚麼過失,非要即炒不可。理大的師生及公眾只可以透過傳媒,包括徐太在《明報》的自辯,對事件略知一二。

根據傳媒報道,徐太在2012年9月被理大審計報告揭發她沒有申報在校外工作所賺到的酬金,亦沒有按照規定向理大上繳部份酬金。徐太自辯說自己太忙,不過是疏忽,並已補繳190萬元屬理大的酬金。

徐太在2010年3月出任副校長後,校內校外已有不少傳言指她在正職以外額外賺取巨大酬金。傳媒披露經理大深入調查後,發現她漏報的外快收入較之前的審計報告還要多。事件擾攘多年,理大才作出今次決定,未免反應太慢。

記憶所及,今次是首次大學即時解僱一名副校長(不知有否補償),大學作為公共機構實應作出清楚交代,不能只視作有人違反僱傭合約條款中的內部程序而私下解決。過往亦有大學發現高層侵吞大學應得的部份酬金,轉交有關機構(包括廉署及稅務局)跟進,理大絕不能以涉及私隱為由拒絕公開調查報告的內容,令公眾無法判斷今次的決定是否公正合理。

理大即炒徐太一日後,商台有樣學樣,發出只得十多字的通告,宣佈即時終止與時事節目主持人李慧玲的合約,完全沒有交代原因,只以「君子相分,不出惡言」作擋箭牌。

在2012年3月特首選舉論壇上,唐英年指控梁振英在2003年企圖以行政手段打壓商台,要求只給商台續牌三年,懲罰商台多個節目「倒董」。商台獲續牌一年後,兩大名嘴鄭經翰與黃毓民先後被迫封咪。不知道今次商台解僱李慧玲是出於商業考慮,抑或一如當事人所述背後另有政治目的,有人想進一步打壓言論和新聞自由,再次以續牌作為要脅手段。

上述三宗離職事件,明顯不只是僱傭合約問題,更與公眾利益相關。立法會實應作出跟進,要求有關方面披露更多資料,讓公眾可以對事件作出一個較準確的判斷。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2-1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千億元福利如何整合發放?

梁振英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重點放在扶貧安老和助弱,總共花了40多個段落去論述各項福利措施,篇幅較討論經濟發展的30多個段落還要多。梁振英致力推動香港福利發展,財爺曾俊華顯得有點焦慮,擔心大搞福利將耗盡香港儲備。

梁振英上台後,率先推出每月2,20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估計政府每年額外增加60多億元開支。今次施政報告,建議推出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估計受惠家庭多達20萬個,受惠人數目達到71萬人,預算政府每年開支約30億元。上述兩項措施,受惠人數超過110萬人,政府每年新增開支約100億元,即每名受惠人平均每年可獲政府派送9,000多元。

筆者十分支持上述兩項福利措施,兩項措施都具針對性,對紓緩香港貧窮問題有一定作用。香港人口老化,不少退休長者無依無靠,生活拮据,倘若沒有長者生活津貼,他們最終恐怕要申領綜援。政府向居住在公屋的長者每月發放2,000多元,大致可以滿足他們日常生活必需開支,毋須再申領綜援。

至於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目的是鼓勵基層工人努力工作,自食其力。讓他們的子女得到較好的照顧。政府向有兩名子女的低收入家庭每月發放最多2,600元的津貼,相等於加薪兩、三成或以上,相信會鼓勵更多市民投入勞力市場,有助紓緩個別行業人手短缺的問題。

上述兩項福利計劃涉及政府每年開支約100億元,只佔政府每年千億元(不計教育和醫療)福利開支的一成左右,現時約有40萬人申領綜援,政府每年開支210億元。另外高齡津貼、傷殘津貼及長者生活津貼每年開支合共197億元;連同210億元綜援開支,總數達到407億元,數字還未計算政府的行政成本。

政府最大的福利資助其實不是綜援,亦不是上述四項經濟援助的總和,而是給予出租公屋的補貼。現時公屋租金平均每呎約5元,每個單位每月平均租金不過千多元,只是市值的兩、三成左右。假設政府每月補貼5,000元,一年便是6萬元。以全港73萬個公屋租戶計算,一年資助金額便超過400億元。

政府其他福利計劃包括鼓勵就業交通津貼、學校書簿津貼、學生車船津貼、上網費津貼、兩元乘車優惠、安老服務津貼、關愛基金各項津貼等,公屋資助及林林總總的福利開支總數加起來超過1,000億元。這還未包括過千億元的教育(包括大學生貸款及資助計劃)和醫療(包括長者醫療券)方面的開支。

政府各項福利計劃五花八門,令人目不暇給,實有需要作出整合。現時由房屋署、社會福利署及勞工處負責審批上述各項福利計劃。日後新增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據聞將由政務司司長轄下的效率促進組負責審批。真不知道作為政府顧問,負責提升各政府部門效率的效率促進組,何時淪為福利審批部門,令政府架構進一步膨脹。

今次施政報告提到為了改善現時市民須向個別部門申請不同福利計劃的情況,政府將聘請顧問研究設立一站式便民服務的可行性。其實政府大部分福利計劃設有資產及入息審查,最好交由稅務局負責審批,按照各申請人填報的資料和需要給予津貼(即負入息稅)。即使稅務局拒絕承擔額外責任,亦應由單一部門負責所有福利計劃的審批工作。這除了避免架床疊屋,節省市民時間和政府行政成本外,也較容易抽查虛報資料和濫用福利的情況,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2-13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2月7日星期五

蘋論:長俸高官 更懂得以權謀私

負責監察廉政公署運作的四個諮詢委員會,最近匯報去年工作情況。去年廉署共接獲2,652宗貪污投訴,較2012年的3,932宗急跌33%。當中可追查投訴有1,732宗,比2012年的2,952宗更大跌41%。

廉署接獲的貪污投訴大跌,本應可喜可賀,顯示廉署在防止貪污及社區關係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市民大眾對貪污賄賂的警覺性增加,避免以身試法。

可是公眾對貪污投訴數字急跌的理解卻非如此。輿論普遍認為市民對廉署失去信心,又擔心舉報後要道歉,故此即使遇上貪污賄賂事件,也不願意挺身而出作出投訴。貪污問題諮詢委員會主席周松崗亦指出,由2012年尾開始出現投訴數字下降的情況,不排除公眾受到當時多宗高官及前高官涉嫌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的案件有關。

2012年初特首競選期間,前特首曾蔭權被傳媒揭發接受富商「海陸空」款待,他自己亦公開承認在審批數碼廣播牌照時,「無為意」要申報與富商的利益關係。廉署立案調查至今快兩年,一直未有對外公佈調查進展。

2012年3月25日,梁振英擊敗唐年英當上特首;五日後,廉署拘捕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新地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許仕仁涉嫌貪污一事,傳媒早有披露和廣泛報道,但廉署卻一直沒有採取行動。直至梁振英當選後才火速行動,難免令人產生疑惑,擔心當中是否有位高權重的人故意拖延廉署執法。

及至梁振英上台後,發展局前局長麥齊光被廉署控告20多年前騙取租金津貼。接替麥的陳茂波,上任後不久便被傳媒揭發家族經營劏房業務,之後再被揭發家人在新界東北囤地,涉嫌有利益衝突。行會成員林奮強被指「偷步」賣樓,要接受廉署調查。梁振英競選時的支持者劉夢熊被廉署拘捕後,涉嫌去信梁振英促使他向廉政專員白韞六「打招呼」,終止廉署對他的調查,之後被落案控以涉嫌妨礙司法公正罪名。

對廉署最致命的一擊,自然是去年4月審計署報告揭發前廉政專員湯顯明在任期間,以「分拆賬單」及改作「宣傳費用」等方法濫用公帑。之後傳媒大爆廉署高層向內地官員送禮、購入大批茅台酒款客,甚至以公幹為由進行私人旅遊。

很明顯,上述事件涉及前特首、前廉政專員(及其下屬)、前高官及擁有政治權勢的人,難免令公眾憂慮整個政治制度是否已走向腐敗。一些人恃着有權有勢,即使行賄、收受利益、以權謀私、濫用職權、行為失當,也可以逃過執法部門的追查。即使被傳媒或其他人士揭發涉及貪污,也可以透過政治途徑或者打個招呼去解決問題,毋須面對刑責。若非梁振英「意外」當上特首,相信至今市民亦不能認清個別高官的貪污嘴臉。

審查貪污舉報諮詢委員會主席施祖祥指出,由於2000年後入職的公務員不再享有長俸,擔心他們接近退休時會否為自己籌謀而以權謀私。施祖祥未免過份憂慮,這個說法對2000年後入職的公僕亦不公。那些有能力以權謀私的貪官,往往是年資長、享有長俸、對整個制度運作熟悉,懂得如何輸送利益的高官。這些人不滿足於千萬元長俸,要與富商巨賈平起平坐,一同進出馬場,識飲識食。若然廉署追查一下他們的財富是否與官職相稱,有否開設離岸公司,相信可以再揪出多幾個大貪官,這有助重建市民對廉署的信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2-0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2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租金津貼勝公屋資助

自從1953年12月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超過5萬人無家可歸,港英政府被迫興建公屋安置災民,公屋發展至今已60年。過去60年,公屋政策幫助不少家庭脫貧,協助商界降低勞工成本。但經過60年發展,特區政府是否有需要進行詳細檢討,探討一下公屋政策對解決港人的住屋和貧窮問題,到底還有多大貢獻?

早前審計署發表的報告,以及教育學院周基利在《明報》發表的文章(見2013年11月21日),便道出公屋政策缺乏效率,政府每年提供數以百億元計的補貼後,滅貧效果十分有限。筆者亦發現過去七年,房委會興建10萬個公屋單位,但公屋認可居民只增加4萬人。若是如此,政府未來10年,是否有必要投放數以千億元的公帑,給予房委會去興建2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

現時市區公屋租金約6元一呎,新界公屋租金不足4元一呎,居民入住後自然不願意搬出,千方百計繼續享受政府提供的巨額補貼。審計署的報告便指出,現時共有5萬多個公屋寬敞戶,出現一人住戶竟然可以佔用兩個單位的荒謬現象。在71萬公屋住戶中,約有10萬個屬於富戶,但只得2萬個須繳交額外租金。由於公屋租金極其低廉,相信不少租戶把單位空置,作為貨倉或者度假屋,甚至將單位以市價分租,賺取差價。

周基利的文章亦質疑公屋的滅貧成效,不認同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認為公屋的扶貧效力相當大的看法。去年扶貧委員會發表的報告,以差餉物業估價署提供的公屋市值租金,扣除住戶要支付的實際租金,得出公屋補貼的價值。若將這補貼價值加在住戶收入之上,可以令近10萬住戶脫貧,貧窮人口減少30多萬。

正如周教授指出,公屋住戶若可以選擇,未必願意付出十足市值租金去租住公屋單位。他們可能情願租住較細的單位,或者搬至另一個地區方便自己工作,或者子女上學。因此,公屋對住戶的實際價值,未必像政府估計的這麼高。例如一個市值6,000元租金的公屋單位,房委會以1,500元出租,補貼金額是4,500元。但若租戶可以選擇,他們或許願意只收取3,000元,在私樓市場選擇租住合適的單位。

根據施政報告,未來十年政府計劃興建2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以每個70萬的建築成本計算,單是建築費也要1,400億元以上,這還未計算地價、管理費補貼和日後建築成本上升的額外支出。若以每個公屋單位70萬元建築成本計算,政府若把這70萬元改為資助一個低收入家庭租屋,以每年投資回報5%計算,一年便產生3.5萬元投資收入,可以每月提供約3,000元的租金津貼。相信不少低收入家庭,情願收取租金津貼,也不願意搬入偏遠地區的公屋。政府將公屋用地改為興建私樓,還可以獲得巨額賣地收入,用作提供其他公共服務。

過去當房委會大量建屋時,發生過問題公屋和短樁居屋事件,政府實應引以為鑑。當然,政府若推出租金津貼,必須確保私樓及公營房屋市場供應充足,不然便只會刺激租金上升,令大量公帑落入業主的口袋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2-06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2月4日星期二

蘋論:稅務天堂 隨時變地獄

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簡稱ICIJ)早前發表調查報告,披露包括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以及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前國家主席胡錦濤、前總理李鵬和溫家寶等十多名領導人的家人或親屬,在避稅天堂英屬處女島開設離岸公司,涉嫌隱藏巨額財富。

去年十二月底,英國傳媒亦披露當地多間公用事業公司近年一直運用企業法漏洞避稅,當中包括由長江基建、電能實業及李嘉誠基金會全資擁有的英國電網公司(UK Power Networks)。根據《每日鏡報》報道,英國電網公司過去三年向由李嘉誠控制的多間開曼群島離岸公司,支付約1.64億英鎊,相當於節省約3,800萬英鎊稅款。

富豪和企業開設離岸公司,可算是他們的專利,本身不代表有問題。透過開設離岸公司擁有資產或業務,可以隱藏公司的股權結構、股東或董事身份,令外界難以知悉。若嫌還不夠保密,甚至可以找「信託人」暫時受託,表面上擁有公司,外界就更難追查資產的實際擁有人。

此外,離岸公司可以幫助節省稅務開支,轉讓股權時毋須支付0.2%印花稅。過去透過離岸公司購入香港物業,不單可以隱藏買家身份,還可以避過政府的「辣招」。個別公司若想節省利得稅,可以成立離岸公司,向離岸公司借入巨額款項,每年支付超高利息(或服務費),便可以人為地減少公司利潤和須繳付的利得稅。

只要富豪和企業開設離岸公司,將資產和資金搬出搬入,完全符合各地的監管、稅務和法律規定,藉此保障私隱和減省稅務負擔,其他人實在難以非議。然而,開設離岸公司的人若是國家或地區政府領導人(及其親屬),則難免令人質疑,這些離岸公司操控的資產是如何得來,到底是否符合監管、稅務和法律規定?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坊間一直戲言「中國的領導人」十分清廉,但這清譽只局限於最高領導人。領導人的兒女親屬,可以憑藉政治上的關係和方便,收受巨大利益,再將資金轉移至離岸公司。看看薄熙來貪污案,便知道內地貪污腐敗的嚴重程度,大量國家財產被人非法轉移至海外。

內地溫和維權律師許志永,指出超過九成的官員貪污,要求中國政府公開官員財產以杜絕貪腐。結果被北京當權者無理拘控,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判囚四年。事實上,既然有離岸公司和「信託人」的保護傘,北京當權者又何須擔心平民百姓要求公開官員財產的訴求。香港特區的特首、中央欽點的梁振英,不也是以這種方法隱藏財產,迴避利益申報?梁還說不少立法會議員也有成立離岸公司,完全無視個人的政治權力遠遠超過任何一個立法會議員。

任何制度都是死的,存心欺詐或想隱藏罪行的人總會想到辦法去找出制度的漏洞,從中取利。但即使最保密的離岸公司,在多國記者努力參與搜證工作下,依然能夠揭發大量跨境犯罪、官商貪污、非法行為。過去歷史告訴我們,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洩密者往往是自己身邊最信得過的人。那些透過避稅天堂挪用國家財產、洗黑錢、造假賬的壞分子,除了終日惶恐不安外,一旦失去政治權勢,罪行被人揭發,隨時會由天堂跌進地獄,與薄熙來一家面對同一命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2-0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