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11月25日星期五

林氏力牆:醫管局人手荒管理層有責

近年醫管局醫生流失率處於高位,年率超過5%,整體空缺達200個。連同新服務所需人手,醫生短缺更多達500人。

醫管局醫護人手不足,引致新落成的醫院無法提供全面服務;亦可能直接間接導致近年醫療事故頻生。醫護人員面對長期人手不足的情況,工作量大增;個別醫護人員見工作壓力大增而決定離職,結果令人手更加短缺,造成惡性循環。

醫管局為了紓緩醫生短缺問題,除了透過晉升方法去挽留人才,亦聘請海外醫生填補空缺。海外醫生毋須考試便可以到醫管局工作,卻又遭到本地醫生組織的強烈反對。

事實上,不少反對海外醫生免試來港執業的本地醫生,他們本身亦是在其他英聯邦國家的大學完成醫科訓練,在回歸前獲得優待,免試便可以在香港執業。這些醫生質疑海外醫生的專業資格,其實是質疑自己或者其他本地註冊醫生的專業資格。

很明顯,本地醫生組織反對醫管局輸入「外勞」,是為了保障醫生的利益,多於從病人的利益作考慮,故此得不到公眾的支持。然而,醫管局出現人手荒,管理層的人事決策失誤亦應負上一定責任。

九七回歸後,政府多年出現財赤,決定削減公務員人手和向新入職者大幅減薪。醫管局不理會長遠醫護人員的需求,竟然學效政府,減少聘用醫科畢業生,令數十名畢業生被迫流落到私營醫療機構工作。之後醫管局又針對新入職的醫護人員,大幅減薪高達三、四成。此外,醫管局與政府推出自願離職安排,鼓勵醫生和護士提早退休。遣散醫生和護士後不過數年,現在又鬧人手荒,需要想辦法解決。

當日被醫管局大幅減薪的年青醫生,忍辱負重多年,考試取得專業資格後,自然不會留戀醫管局。近年醫管局醫生流失率偏高,相信和管理層過去的人事決策失誤有關,可說自取其咎。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1-11-25 A22|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博士畢業生的出路

本地大學學士學位,每名學生每年成本約22萬元。至於大學碩士或博士研究學位,每名學生每年成本倍增至52萬元,學生還可獲得每年接近20萬元生活津貼。換言之,扣除每年4萬元學費後,納稅人資助一名學生攻讀研究課程,每年負擔約70萬元;資助一名博士生完成4年研究課程,總負擔約280萬元。

這些政府資助,除部分是學生生活津貼外,其餘主要是用作支付研究生導師薪酬支出。大學教授能夠帶領碩士或博士研究生,需要有一定研究經驗和學術成就,在相關學術領域有所貢獻。一些教授願意花時間指導研究生,期望學生在學術上有所突破,一同發表論文,藉此增加自己著作數量。

過去十多年,本地大學生產的博士畢業生數量不斷增加,但能留在大學繼續從事研究和教學工作的卻少之又少,大部分只能從事與學術研究無關工作。當本地學生知道畢業後入職大學困難,修讀博士課程不過是充當教授廉價勞工,自然缺乏誘因報讀課程。

大學高層於是游說政府,放寬招收內地生,以致近年絕大部分修讀研究課程的學生都是來自內地。這些學生來港修讀研究課程,每年生活津貼遠遠高於內地大學畢業生薪酬,在香港修讀幾年博士課程,節衣縮食,已經可以儲到數十萬元,足夠回到內地發展其他事業。


1999年筆者參與學系的行政管理,有份負責招聘教授經濟學的新同事。當時聘用3名香港出生的博士畢業生,一位來自科大,一位來自美國名校,一位來自澳洲名校。他們3人平均年紀不到30歲,但在教學、研究、商界及學界聯繫方面都具備優勢和潛力。奈何其他大學只願意聘請已擁有一定論文數目的博士畢業生,故此令這些香港土生土長的博士畢業生,難以在本地大學入職。

事後證明,這幾位同事在教學和研究方面表現都不俗,其中一位很快晉升為副教授。明年本地大學將推行4年制,需增聘近千名教員。本地大學實應聘用多些本地博士畢業生(或回流的香港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入職出任助理教授(不是助教),將所學貢獻社會。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11-25 M32|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

壹角度 : 新居屋政策衝擊私樓市場

2002年,樓價從97年高位下跌超過六成,政府正忙於救市,避免負資產數目不斷急升。當時私樓平均呎價不過2,000多元,政府若容許居屋免補價在自由市場出售,或者以購入時的資助額補價,可以幫助那些以高價購入居屋的業主脫困,又可以刺激樓市,市民反對的聲音相信不會太大。

但時移勢易,特首曾蔭權現在提出居屋補價優惠,若推廣至26萬個現存居屋,相信會對私樓市場產生一定衝擊。

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資料,去年底本地私人住宅總存量約110萬個單位,當中包括6萬多個已補價的居屋單位,但不包括超過10萬個村屋。這11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當中89萬個,即超過八成是實用面積少於753呎(建築面積大約900呎)的中小型單位。餘下不足兩成是面積較大的單位,實用面積超過1,075呎(建築面積大約1,300呎)的大單位只佔總數7%左右。倘若把村屋(以每層約700呎計算)在內,中小型私人住宅單位所佔的比率將更高。

從數字可見,香港並不缺乏中小型住宅單位,最缺乏的反而是面積較大的單位。隨着市民收入上升,自然期望居住環境有所改善,生活空間較以前增加。

但過去十年,地產商興建大量發水樓,建築面積過千呎的單位,實用面積只得六、七百呎。市民付出巨額金錢購入千呎新樓,入伙後才知道被騙。日後政府若立法規管二手樓買賣,要求以實用面積定價,這些實用面積偏低的新樓自然缺乏競爭力,新樓小業主將會蒙受損失。

政府一旦落實居屋補價優惠,居屋業主可以低於市值補價,當然有誘因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儘快出售套現,私樓市場將突然間多了20多萬個單位的潛在供應,勢將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樓價造成一定的衝擊。

曾特首提出的補價優惠,原意是希望方便居屋業主在私樓市場轉換單位,以及在物業市場向上流動。然而,這20多萬個居屋業主,以優惠補價在私樓市場上出售單位後,市場上又有沒有20多萬個面積較大的單位讓他們向上流動呢?

由於面積較大的單位供應有限,居屋業主若然一窩蜂加入市場,導致需求大增,勢必推高這類單位的售價。結果是中小型住宅單位與面積較大的單位,兩者的價格差距(以平均呎價計算),將進一步拉闊。私樓業主想在物業市場向上流動,將更加困難。

加上過去一年,政府推出一些限呎和限量的住宅用地,要求地產商增加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日後這類單位的供應量勢必大幅增加,對樓價的衝擊將會更大。

過去數十年香港市民努力工作和儲蓄,實在值得享受到較大的居住空間。政府推出土地拍賣時,實不應要求地產商集中興建中小型住宅單位,令日後較大面積的單位出現「人為」短缺,推高這類單位的樓價。

事實上,正如施政報告所述,現時的住宅單位數目共有260萬個,遠高於235萬個住戶數目。只不過本地的地產商,將新樓包裝成豪宅,吸引內地人認購,呎價動輒過萬元,完全脫離本地市民的購買力。而這些落入內地人手的住宅,空置率特別高。政府若不正視本地樓市「豪宅化」、「內地化」和空置率高的問題,即使大量撥地興建私樓和居屋,相信也無法化解香港市民在住屋方面的怨氣。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11-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24/11/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20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 :眾議園- 善待寄居者

近高等法院為第三宗外傭爭取居港權官司作出裁決,判一對菲律賓母子敗訴,理由是二人沒有實質行動以香港作為永久居住地。至此法庭完成審理三宗外傭爭取居港權的官司,政府一方勝負參半;而政府亦已就第一宗案件被法庭裁定《入境條例》違憲提出上訴。
  外傭爭取居港權官司,代表外傭的大律師是公民黨黨員李志喜,為此公民黨被建制派政黨接連攻擊,指摘公民黨為了幫助外傭爭取居港權,損害香港整體市民的利益,直接間接導致該黨在區議會選舉中失利。然而,即使李志喜找藉口不接下這宗司法覆核官司,倘若《基本法》第廿四條寫得含糊,沒有清楚地排除外傭(即使住滿七年)享有居港權,特區政府遲早都會面對外傭的法律挑戰。
  到底外傭有沒有居港權?本來案件已經排期聆訊,就應該尊重香港司法獨立,由法院審理案件。況且案件既不涉及中央人民政府管理的事務,又不觸及中央和特區政府關係的條款,兼且還未到作出不可上訴的終極判決前,特區政府和個別政黨又何須過於緊張,擔心政府一旦敗訴,香港會突然間多了數以十萬計的人口和綜援家庭,令政府的教育、醫療、房屋和福利開支大增。
  由此可見,特區政府和個別政黨在法庭審理有關案件和作出判決前的一些言論,似乎背後有政治目的。幸好法庭沒有受到這些不盡不實的言論所影響,判決一如一些法律界人士和學者所說,即使法庭裁定《入境條例》違憲,外傭有權申請居港權,這並不等同享有居港權,申請人仍然要向入境處處長提供資料,令處長信納申請人是以香港作為永久居住地。倘若申請人的申請被拒絕,可以向人事登記審裁處提出上訴;若然失敗,仍然可以提出司法覆核。
  因此《入境條例》和司法覆核的制度保障外傭申請成為香港永久居民的權利,市民不應因申請者是外傭便一刀切拒絕她們的申請。不少外傭,長期在香港工作和生活,為香港社會作出貢獻。若她們真的打算以香港作為永久居住地,我們又怎能單憑她們的工作性質而一刀切拒絕申請,甚至連申請權也不給予。
  聖經提醒信徒要善待寄居者,不可欺負他們,不可剋扣工資(申十18-19;申廿四14-18;雅五1-4)。過去百多年,香港一直是個移民社會,不少富豪亦曾經是低學歷新移民。當我們社會日漸富裕起來的時候,亦不應忘記大部份港人,或者我們的上一代亦曾經是「寄居者」,不應變得歧視外傭或者新移民,甚至剋扣工資,不給予法定最低工資。
  香港享有司法獨立,市民和企業可以對政府的決定提出司法覆核,不同種族和諧共處及互相包容,這些都是吸引內地人及其他國家的人申請居港權的原因。我們實在不應為到外傭爭取居港權的官司,而損害香港的種族和諧、法治精神和司法獨立等方面的優勢。


作者:林本利, 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出處: 時代論壇 第一二六四期.一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2011年11月18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大學教學要求 愈來愈低

筆者於89年加入理工學院商學系。97前港英政府因應大量高學歷港人移民,決定效法英國將大專學院升格為大學,理工學院在94年升格為理工大學。當時系內同事大部分沒有博士學位,需努力進修博士課程和撰寫論文以符合要求。

10年內,系內共二十多名同事先後完成博士課程,亦能成功發表論文,令理大在學術表現大幅改進。同事雖面對高等教育種種改革,但大家能融洽相處,互相激勵,一起度過十多年愉快教學生涯。

現在回想起來,同事的成就確實令人難以置信。大家攻讀博士課程,同時每周上課10個小時或以上,還要撰寫學術著作,參與校內行政工作和在校外提供專業服務,真可算有用不完精力。

當時學生求學態度,對老師的尊重,遠勝現在的學生。同事在教學方面都很認真,願意付出額外時間跟進學生問題。由於每名同事每年要帶約6名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又帶領學生到其他國家和地區考察,師生關係特別親密。帶領學生出外考察可擴闊他們視野,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可看到學生能否融會貫通,將不同領域知識整合起來去分析一些商業課題。

但隨大學走向商業化,致力爭取國際排名,這些優良教學傳統逐漸消失。大學著重同事論文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次數,對教學的要求變得愈來愈低。同事見獲升職加薪,絕大部分因研究方面表現突出,自然作調整,將大部分時間用作研究,「閉門造車」,對學生變得愈來愈冷漠。之後出外考察和畢業論文變得可有可無,連教學工作亦外判給兼職教員,好讓個別同事有更多時間發表論文。

近年僱主投訴大學畢業生欠缺溝通技巧、語文能力低落、不懂應用知識,這些投訴正反映大學教育出現的問題。負責會計課程的教授未受過會計方面訓練,負責教育課程的教授未受過師資訓練,他們只懂埋首研究和學術論文,如何教出符合水準的會計師和老師呢?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11-18 M36|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法治精神香港經濟基石

最近高等法院完成審理第三宗外傭爭取居港權案件,判一對菲律賓母子敗訴,理由是二人沒有實質行動以香港作為永久居住地。

法庭的判決,與一些法律界人士和學者之前所說一致,就是即使外傭有權「申請」居港權,這並不等同自動享有居港權,申請人仍然要向入境處處長提供資料,令處長信納申請人以香港為永久居住地。倘若申請人的申請被拒絕,可以向人事登記審裁處提出上訴;若然失敗,仍然可以提出司法覆核。外傭居港權的司法覆核官司便是由此而產生的。

只可惜一些港人,不肯等待至法庭完成審理官司和作出判決,便誤信個別政府官員和政黨人士不盡不實的言論,擔心外傭一旦有權「申請」居港權,便會有50萬外傭及其家屬湧進香港,謀取福利。甚至要求政府在法庭未有終極判決前,提請人大釋法,進一步削弱香港的司法獨立。

小學生的常識教科書都會提到,香港經濟繁榮和穩定的一個重要基石,就是尊重法治精神和司法獨立,法律保障每個人和每間公司的基本權利,私有產權受到法律的尊重和保護。即使是基層市民,甚至是一些不屬於香港居民的難民和偷渡者,都可以得到法律的保護,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政府的行政措施進行司法覆核。

當然,由於法律制度保障人權和私有產權,無可避免會出現有人濫用司法覆核這個制度。若是有人濫用,肯定不是那些為基層市民和外傭出力,要依靠法援才得到些微律師費的大狀和事務律師。財雄勢大的地產商、電訊公司、碼頭公司和公用事業公司,便不時入禀法院,向政府的行政措施提出訴訟或者司法覆核,只不過沒有引起公眾關注而已。

當有一日香港的法庭淪落到類似內地及其他落後國家,法官收受利益,民眾對官員的欺壓有冤無路訴,被告人和維權人士未審先判,定罪率100%,香港的經濟相信亦會大幅倒退。那時市民亦不用擔心會有大量內地人和外傭希望取得居港權。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1-11-18 A2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17日星期四

壹角度: 強積金高風險低回報

近幾個月環球投資市場極之波動,美債歐債問題困擾大市。截至今年9月的六個月,強積金回報率是負15%,戶口結餘大幅減值近600億元。筆者慶幸自己的退休金不屬於強積金,不然便損失慘重。

筆者在今年8月提早退休,離開理大,9月中提取全數公積金。即使當時環球市場十分波動,亦對個人的公積金戶口影響輕微,因為九成多的公積金屬保證基金,每年保證最少享有5%的回報。若然負責管理公積金的公司不能達標,亦要額外補足。為此,管理公司要額外支付50多萬元給我,做了蝕本生意。

筆者是在1996年加入理大的公積金計劃,到200012月政府推行強積金計劃,可以獲得豁免,毋須開設強積金戶口。原先的公積金計劃,容許參與者在45歲後,或者供款滿十年,便可以提取所有僱員及僱主的供款和投資收益,毋須等待至65歲。

加入公積金計劃時,不過30多歲,自然選擇較為進取的股票基金,希望長遠的回報可以較高。但事與願違,基金的表現極之不濟,升市時跑輸大市,跌市跑贏大市,跌得更多。經過五年的測試,對基金經理的表現感到絕望,在2001年決定將供款轉為保證基金,相信長遠來說,股票基金的表現恐怕連每年5%的回報也達不到。

負責管理公積金的公司亦知道轄下的基金表現不濟(或者食水太深),之後取消了保證基金,不再接受新客戶。到去年2月,竟然連舊客的新供款也不再保證每年有5%回報,要求供款人轉換基金,單方面更改合約。

自從1996年加入公積金計劃後,15年來保證基金竟然連每年5%的回報也不能達標,基金經理的投資表現真令人失望。筆者算是幸運,由於選擇保證基金,才不用擔心退休金金額大為縮水;但一些臨近退休的打工仔,若並沒有這個選擇,退休時可以取回的退休金有機會低過原先供款。

今年年初的財政預算,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原本打算將數百億元的盈餘注入強積金戶口,但後來遭到市民齊聲反對,才改為派發現金。由此可見,實行已超過十年的強積金制度,得不到市民認同。強積金投資表現一般,高風險,低回報,食水太深,要到65歲才能提取,未能保障打工仔的退休生活。

筆者不贊同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透過向在職人士抽稅去支付年長者的退休生活開支。然而,現行的強積金制度,確實有全面檢討的必要。除了實施強積金「自由行」外,政府亦應考慮引入機制確保打工仔的退休金,不會成為基金經理和管理公司高層的豐厚花紅。

其中一個構思是要求所有管理強積金的公司,提供保證基金給供款人選擇,投資回報最少能夠追得上通脹,或者達到長期政府債券 / 定期存款的收益(每年約2-3%)。倘若管理公司連這樣低的投資門檻也沒有信心達到,就不應入行,以免浪費供款人的血汗錢。

另一個構思是容許供款人選擇由外匯基金或者政府庫務局管理的基金,這些基金的投資十分穩健,過去十多年每年平均回報有5-6%,適合一些不想冒太大風險的強積金供款人。

政府提高強積金管理公司的入行門檻,增加供款人的選擇,容許他們選擇有合理回報的私營保證基金,以及公營投資基金,才可望挽回市民對整個制度的信心。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11-17 A004| 時事| 壹角度 17/11/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11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理大「食水深」

理大在1996年收緊教職員在校外工作申報制度,事無大小一律要申報。校方有權從同事收入中「抽水」高達45%,轉入院系和校長的帳戶中。

1997回歸前,大量港人移民,加上港英政府擴展大學教育,以致大學教職員的薪酬大幅上升。既然大學(即納稅人)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教學和研究又是個人興趣,筆者自然全力以赴,將所學知識和研究成果貢獻社會。

剛好1997回歸後,電訊和電力市場改革正是熱門話題,不少本地和內地電訊及電力公司找理大進行培訓和研究工作,筆者不時獲大學有關部門邀請參與。傳媒亦對公用事業政策感興趣,不時邀請筆者在報章和周刊專欄撰稿。

1996年至2005年這9年間,筆者教授過不少理大開辦的「自負盈虧」課程(屬於校外工作),參與多項顧問和研究工作。並多次北上,到過北京、杭州和西安等地教授中文MBA課程,共為大學帶來逾1,000萬元收入。個人得到的額外收入雖然不多,兼要交稅,但能將所學貢獻社會和祖國實在很有滿足感。

大學開辦一個MBA課程的科目(42小時),收生50人,每人收費1萬元,合共50萬元。但給予教員的酬金不過是幾萬元,故此同事為了賺錢而額外教授「自負盈虧」課程的誘因不大。

當然,有個別高層享受高薪厚職,又不做研究(或找人代勞),專門教授有額外酬金的「自負盈虧」課程,則作別論。

2003年,政府審計署發表報告,指理大高層的人工較其他大學為高,校方回應是這些額外人工不是來自政府撥款,是自己賺回來的。

但其實這不是自己賺回來,而是向大學同事的校外工作「抽水」而賺得的。之後幾年,校方更不斷提升高層薪酬,卻大幅削減中下層員工薪酬和福利。

2005年更爆出負責制定申報制度的副校長,自己沒有申報利益,將大學合約判給自己擔任董事的公司。自此之後,我便決定不再參與校外顧問和教學工作,避免「養肥」高層。

2009年政府誠邀筆者任電力專家證人,去年《壹週刊》邀請筆者再為周刊撰稿,在無法推卻下,我決定把所有酬金捐出,用作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和市民。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11-11M32|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林氏力牆:政府卸膊學生揹債

學資處計劃放寬「免入息審查貸款」計劃,取消風險利率和延長貸款年期,希望藉此改善拖欠還款率,避免壞賬激增。

政府成立學資處,原意是幫助成績達標的學生,不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失去入讀大學的機會。過去數十年,學資處提供的助學金和貸款,幫助過數以萬計的大學生完成課程,取得學位後貢獻社會。

可是,過去十多年,學資會向大專學生提供的貸款已經變質,從過往幫助學生完成課程,變成讓政府透過提供貸款去減少高等教育方面的開支,學生則要為得到一個學位或一紙證書而背負重債。

2000年前特首董建華在施政報告中,表示要在十年內令入讀高等院校的學生人數倍增。十年過後,政府超額完成任務,現在能夠入讀高等院校的適齡學生比率較政府所定的60%還要高。然而,過去十年,政府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資助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

2000/01年度,政府在教育方面的開支共514億元,當中約32%是投放在高等教育,即160多億元。到2010/11年度,教育方面的開支上升至618億元,但高等教育所佔的比例跌至25%,只得150多億元,而且有兩成多是非經常性的支出,主要用作擴建校園以應付四年大學制。

十年前,政府還資助16,000個副學位學額;十年後,這類學額的資助跌至只得4,000多個。取而代之是新增了數以萬計自負盈虧的副學士學額。這些副學士課程質素參差,認受性不足,學生向政府申請貸款後入讀,畢業後才發覺學位並不能提升收入,難以償還政府貸款。

本來欠債還錢是天公地道的,但政府削減高等教育資助,要學生透過巨額貸款才能完成學業,未畢業已欠下巨債,是否應該付上一定的道德責任呢?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1-11-10A2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壹角度: 新居屋政策癱瘓居屋市場

在中央官員的指示下,特首曾蔭權在最後的一份施政報告中,顯示出「政治觸覺」,提出復建居屋。

但他所推出的新居屋政策,即時擾亂整個居屋的自由市場和第二市場,製造種種不公平現象,令市場交投幾乎陷於癱瘓,並且進一步分化社會。

1982年居屋計劃第3B期起,居屋業主在轉讓限制期屆滿後,必須先行繳付補價才可以在公開市場出售。過去房委會出售居屋,一直都有考慮申請人的負擔能力。當私人市場樓價高企時,居屋折扣率便調高;當私人市場樓價低迷時,居屋折扣率便調低。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居屋折扣率高達47%,之後跌至八十年代中的20%左右。到97前,私樓價格急升,居屋折扣率上調至50%,甚至60%,兼且可以讓買家自行選擇,到樓價大跌後,折扣率又調低至30%。由此可見,不同時間認購居屋的業主,享受到的折扣率可以相差一、兩倍之多,政府的資助額相差很大。

曾特首要求房委會考慮在計算補價方面,以單位購入時的資助額視為對業主的貸款,不會跟隨日後物業市場的升跌而作出調整。換言之,倘若居屋單位市價是400萬元,折扣率是50%,即售價只是200萬元,白表居屋業主支付一成首期20萬元後,向銀行貸款九成即180萬元,槓桿比率是9倍。現在其餘的50%樓價資助額亦視作貸款,即業主總共貸款380萬元,槓桿比率變成19倍,真可算刀仔鋸大樹。日後樓價稍為下調,居屋負資產便大增。

這個新的居屋補價措施,很明顯對現有居屋業主不公,他們自然會要求享受同樣優惠,即是以購入價的資助額計算補價。但過去30年,樓市大起大跌,在不同時間入市的居屋業主當時獲得的資助額,與現在以市價計算的補價可以出現巨大差距。倘若在20多年前認購居屋,樓價不過數十萬元,政府的資助額不過10萬元左右,即使要計算利息,與現時的市值補價可以相差100萬元,甚至200萬元。

而那些在97年樓價高峰期認購居屋的業主,政府資助額可以達到100萬元或者200萬元。現在樓價回到97水平,即市值補價與原先的資助額相若。若然原先的資助額要計算利息,補價可以較以市值計算更高!若要計算利息,又如何計算呢?

居屋新補價措施對那些奉公守法的居屋業主最為不公。過去多年總共有6萬多個居屋業主以市值補價,之後才可以將單位在自由市場出售或出租。現在政府突然改變政策,這些業主卻無法享受補價優惠,他們肯定要求政府「回水」。由於26萬個仍未補價的居屋業主正觀望政府推出新措施,看看有沒有「數」,以致整個居屋市場,不論自由市場抑或第二市場,幾乎陷於癱瘓,令原本已經萎縮的成交量再進一步下挫。

其實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後,已有不少人士(包括筆者)提出意見,容許居屋業主將未補價的居屋出售給「白表合資格人士」。若要在自由市場出售,依然要補價,居屋業主出售單位後,只要仍然符合白表資格,便可以在第二市場認購未補價的居屋單位。這才可以鼓勵那些無力購買私樓的居屋業主,將居屋單位出售,再認購合適的居屋單位,達到真正活化居屋的效果。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11-10 A008| 時事| 壹角度 10/11/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6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 : 經世理財-股市升跌並非新事

者不是股評人,甚少公開評論股市走勢,因為知道若估計失準,後果可大可小。今年五月,幾間傳媒機構知悉筆者提早退休,有興趣了解一下個人的投資心得。二○○八年十月,正當金融海嘯全面爆發期間,筆者出版了第一本(亦是唯一的一本)關於理財的書籍,暢談只要穩穩陣陣,不過於冒進,要賺取一百萬美元並不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可是在現實世界,不論在美國抑或是在香港,只有大約百份之一的人口擁有一百萬美元資產。過去十多年,股市成為炒家、對沖基金和財技高手的「提款機」,有波幅而無升幅。在金融大鱷及其他合謀者的操控下,大部份的投資者都受損,只有極少數人得益。近月紐約華爾街出現的抗議,就是針對這種把股市當作賭場的貪婪和欺詐行為。
  因此,筆者一直對股市存有戒心,股票只佔個人投資組合大約一成左右。由於投資股票十分謹慎,故此在這方面的投資表現遠勝一些投資顧問和基金經理。自踏入二一一年,筆者便不時提醒身邊朋友股市可能會出現較大的調整。特別是內地的金融和房地產股票,更不應沾手。
  當恆指仍處於二萬點以上時,便提醒自己恆指有機會下跌至萬六、萬七點水平,應該分階段(而非一次過)吸納股票,作為退休後的長線投資。在風高浪急的市況中,投資組合應該以盈利較為穩定、息率較高的公用股、房地產信託基金和本地銀行股為主。
  從過往的資料顯示,恆指市盈率的歷史平均值是十五倍左右。因此當恆指市盈率跌至十倍左右,息率超過三厘半,股票的長線投資價值十分高,但當然投資者仍要小心選擇股票。
  一九九四年及九五內地推行宏觀調控觸發恆指大跌,一九九七年及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二○○七年及八年金融海嘯,本地股市從最高位下跌至最低位大約是一年時間。除非今次股市調整類似二○○○年科網泡沫爆破(再加上沙士疫症),向下調整了三年,不然在市盈率十倍左右吸納優質股票作長線投資,應該較在高位入市買樓投資的回報為高。
  正如傳道書所說︰「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傳一9)。股市升跌是必然的事物,股票投資者若因此而忐忑不安,不能安睡,便要考慮自己應否投資股票。

作者:林本利, 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出處:時代論壇 第一二六二期.一一年十一月六日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我的補習學生

筆者從事教育工作27年,覺得教得最開心和最有滿足感的,就是在1992年至1996年開辦補習班的時間。

我在這3年多的日子,每年收百多名學生,總共教了幾百個學生。但在往後的日子,先後和不少學生重遇。

有幾個學生,以優異的成績入讀大學的新聞系,後來加入傳媒機構工作,不時找我做訪問,暢談公用事業監管和公共政策。有幾個學生,選擇投身教育事業,在中學老師的研討會中重遇。

有一名視力欠佳的學生成為老師,感激我當年的教導,之後還親手用布編織了一張感謝卡送給我,令我十分感動。

2006年公民黨成員梁家傑與曾蔭權競選特首一職,我昔日的補習學生黃明樂是選舉經理,找我幫梁家傑惡補「經濟學」,與曾生辯論一決高下。同年,一位加入出版社工作的補習學生,臨急關頭邀請我撰寫新高中經濟學教科書,最後成功取得近六成的市場。

這兩位學生後來都向我表示,有興趣教授中學生通識和經濟學,我於是便將教科書的版稅收入和擔任政府電力專家證人的收入,開設了兩間教育中心免費給他們作教學之用。

與我後來重遇相認的補習學生,還包括「極右派」的獅子山學會創會成員李兆富,以及「親建制」的立法會議員李慧琼。他們二人的學業成績十分優秀,對經濟的看法和政治取向卻與我並不相同。

由此可見,我的教學模式,確實能夠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在經濟政策和政治立場上選擇走不同路向。

更有趣的是,15年後,昔日的補習學生黃明樂,成為我15歲兒子的補習老師;而我的兒子本來是跟我的學生補習經濟學,但由於學生突然有其他工作,無法再在中心教學,於是由我頂上,替兒子和其他學生補習經濟學。

筆者是個十分幸運的人,過去遇上不少好老師,關心我的學業及成長,幫助我透過教育脫貧。

過去幾年,認識一些熱心朋友,捐出地方讓年輕人辦學及辦報,搞舞蹈和興趣班,以及售賣書籍等,讓年輕人發揮所長。

我成立的教育中心,就是要效法這些朋友,將財富及知識回饋社會,改變一下現時「急功近利」的教育文化。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由林本利博士教授新高中經濟學,請致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1-11-04 M34|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超市霸權早已存在

近日有雜貨店負責人向傳媒披露,由於即食麵供應商收到大型超市的投訴,指他們價錢太低,故此要求雜貨店跟隨建議零售價出售,否則不再供貨。

筆者相信這絕對不是個別事件。只不過雜貨店負責人有勇氣向傳媒披露,而傳媒又願意跟進,不受大財團的廣告收益所牽制,才令事件曝光。

類似統一零售價(retailresale price maintenance)的縱向(vertical)價格協議,實在很難令所有零售商都一同遵守協議,不會私下減價。然而,倘若供應商或者個別零售商擁有市場權勢,有能力支配市場,懲罰不守協議者,情況就完全不同。

眾所周知,本地兩大超市集團,擁有數以百計的零售店舖,遍佈港九新界。雖然大型超市仍然要面對雜貨店、便利店、街市、藥房等的競爭,但由於它們零售網絡龐大,供應商為了要將貨品上架,自然要仰人鼻息。加上大財團轄下的超市連鎖店的業務可以互相補貼,若遇上不聽話的經營者,可以針對性地割價傾銷,令他們損手離場。

其實,零售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即使是大型超市的毛利也不過是幾個百分點而已。大型超市集團的店舖,大部份是租用的,並非自置物業。倘若利潤豐厚,貨如輪轉,業主也會跟着加租,令毛利下降。

大財團經營毛利有限的超市業務,相信主要原因是藉此取得龐大的現金流,再將資金用作投資或炒賣。此外,由於控制零售網絡,在商界自然有更大的話事權。中小企,甚至一些要售賣食品飲料的大財團一律要買怕,不能隨便得失大財團,以免貨物被放下貨架,或者掉出街外,失去一個重要的銷售網絡。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1-11-04A22|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11月3日星期四

壹角度: 興建風場不如鼓勵節能

中電計劃斥資5070億元,在清水灣以東海面興建67台風力發電機。若一切進展順利,風場將在2016年落成投產,預計市民每年要多付2%電費。

在利潤保障計劃下,中電主要是倚靠擴大資產值去增加利潤。特別是2008年簽訂的管制計劃,政府大幅度將中電的准許回報率由13.5%15%削減至大約10%,中電自然希望透過加快擴大資產值,去彌補准許回報率的下降。

中電原本打算投資100億元在大鴉洲興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每年可以多賺10億元准許利潤。但特區政府在2008年與國家能源局簽署諒解備忘錄,確保香港未來20年的管道天然氣供應,令中電的如意算盤無法打響。

中電於是又提出興建風力發電機,因屬再生能源,每年可以獲得11%的准許回報率。若以70億元投資額計算,每年可以獲得7.7億元的准許利潤。用戶除了要支付准許利潤外,每年還要負擔兩億多元的折舊開支(假設70億元分25年支付)。

現時中電的發電容量是8,888兆瓦,計劃興建的風力發電機組,發電容量只得200兆瓦,只佔整體容量大約2%。但為了要增加這小量可再生能源,中電的資產值將由現時的800多億元增加5070億元,增幅達6%8%

去年中電的系統最高需求量是6,766兆瓦,備用電量達到2,122兆瓦(8,888兆瓦減6,766兆瓦),超出最高需求量三成多。換言之,即使中電不興建風力發電機組,現有的發電容量足可以應付未來幾年的電力需求。

事實上,最有效改善空氣質素,減少環境污染的方法,就是鼓勵電力用戶節約用電。今年八月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發表一份名為《紓緩氣候變化:從樓宇節能減排開始》的文件,邀請公眾對如何減少建築物用電量發表意見。

現時建築物用電佔全港耗電量接近90%,亦佔本地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約60%。四個主要建築物用戶群組包括住戶、辦公室、零售和餐飲,只要政府能夠制定合適政策,鼓勵這些用戶群組節約用電,便毋須再增建任何發電設施。現時本地兩間電力公司的發電容量總共12,624兆瓦,若能夠成功鼓勵建築物用戶降低最高電力需求10%,便可以節省超過1,000兆瓦的發電機組。

在利潤管制下,兩電缺乏足夠誘因去大力推廣節能。政府實應改變政策,容許兩電若成功鼓勵用戶節能,即可以和用戶一同分享節省下來的投資成本和准許利潤。

例如中電若有效地鼓勵用戶每年減少最高電力需求200兆瓦,以致毋須投資70億元興建風力發電機組,便可以和用戶攤分節省下來的投資成本和准許利潤。原先用戶要為興建風力發電機組多付2%電費,現在只須要多付1%電費。而電力公司不用投資70億元便可以加電費1%,電力公司和電力用戶雙方都可以得益。由於毋須興建風場,清水灣一帶的環境亦不會受到破壞。

此外,要有效地降低夏季的最高電力需求,兩電亦應引入分時段收費計劃。在用電高峰期(早上11時至晚上8時)調高電費,在其他時段則調低電費,鼓勵商業和住宅用戶減少在高峰期用電。當本地最高電力需求下降,兩電就毋須再大肆擴張去增加發電容量。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11-03 A008| 時事| 壹角度 3/11/2011|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