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5年9月2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港燈被搾乾進貢李氏父子

近月李嘉誠的長和系又有新搞作,今次是宣布長江基建吞併電能實業,李嘉誠兒子李澤鉅在記者會上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自從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李嘉誠集團便動作多多,美其名是重組業務,實質是遷冊海外,在港套現,將資金轉移至其他西方民主國家。

2013年9月,電能宣布分拆港燈獨立上市,並於2014年1月完成,出售近五成股權,獲利500多億元。港燈上市前向銀行舉債近500億元,部分用作償還電能貸款,讓電能突然多了數百億元現金。而港燈則由一間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公司,變成一間背負重債的公司。2014年3月,和黃出售約25%屈臣氏股權給新加坡政府旗下投資基金淡馬錫,套現440億元,絕大部分用作派發特別股息給長實及和黃的股東,大股東李嘉誠可以分得近80億元。今年1月,長和系宣布世紀重組,今年6月完成,長實改名為長和,和黃上市地位告終,取而代之是長實地產。長地向銀行舉債500多億元,用作注資長和。長實和黃合併,長和從合併中獲利800多億元,令今年上半年盈利超過千億元。長和世紀重組完成後,內地及香港股市大幅回落,一些在高價接貨的股民損失慘重。

今次長建吞併在港註冊的電能,合併後改名長江基建實業,在海外註冊。至此,李嘉誠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全部遷離中國,在海外註冊。長建吞併電能,除了藉此遷冊外,還可以協助李嘉誠進一步套現,將資金投放至海外業務。長和系未重組前,李嘉誠持有四成多長實,長實持有近半和黃,和黃持有七成多長建,長建持有近四成電能,故此李嘉誠只能分享到電能約6%(43.4%×49.9%×75.6%×38.8%)的盈利及股息。今年六月長實和黃合併後,李嘉誠持有三成長和。現在長建又吞併電能,日後長和將持有近半新公司股權,李嘉誠將可分享到新公司約15%(30%×49.2%)的盈利及股息。現時電能持有近700億元現金,日後近一半會屬於長和。而合併後新公司將派息194億元,95億元歸長和所有,而李嘉誠可獨得近30億元。今次長建吞併電能,電能股東每股可以換到1.04股新的長建股份,換股比率是以截至9月4日前五個交易日兩間公司的平均收市價(電能:65.9元;長建:63.4元)計算。但翻查資料,過去一年(截至9月8日),電能平均收市價為74元,較只得61.5元的長建高出20%。倘若有內幕人士趁低吸納長建,肯定可以從中獲取巨利。

至於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看來言過其實。事實上,長建及電能旗下海外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早已負債纍纍,六間澳洲及英國公司合共負債近3,000億元,過去因長建及電能分別持有不足五成股權,這些負債並未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長建電能合併後,倘若新公司持有這些公司五成以上股權而成為附屬公司,負債便會浮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比率將會激增。近月有內地媒體指李嘉誠在內地經濟下滑的時候,不停拋售資產及物業。在香港,港燈及港人,同樣被搾乾搾盡,讓李氏父子套現離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蝕本工程 何懼公開招標?

早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與地產商新世界發展合作,把尖沙咀星光大道重建及活化工程交給新世界負責,並且打算簽訂為期20年的管理合約,直至2035年。

政府沒有經過公開招標便批出合約給新世界,自然惹來各方批評。負責有關項目的康文署高官要四出「解畫」,強調有關工程及管理合約不會為新世界帶來利潤,政府依然享有相關土地的擁有權及最終管理權。

看見康文署高官備受指摘,確實替他們感到不值。首先,他們不過是公務員,並非負責制定政策,只是負責執行。若然要問責,亦應找民政事務局,而局長正是剛接替曾德成的劉江華。劉江華指星光大道自2004年起一直由新世界營運,現在重建及活化鄰近大片海濱優質地帶,雙方繼續合作是「順理成章」。

副局長好一句「順理成章」,隨即促使市民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查究有關擴建計劃未經公開諮詢和公開招標,是否順理成章,符合政府既定程序。

今次政府未經公開諮詢和公開招標,便把尖沙咀海旁大片土地交給新世界發展和營運,自然令人想起十多年前,時任特首的董建華以同樣方式,把港島薄扶林臨海26公頃土地批給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發展數碼港。雖然兩個項目的規模及營運模式有所不同,但政府沒有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實在叫人感到驚奇。

1998年,李澤楷的盈科拓展集團,聯同一眾財技高手及前電訊管理局局長,向政府提出數碼港構思。負責的政府官員說是盈拓首先提出計劃,只有該公司有能力吸引高科技公司來港經營。之後又說為了追上世界科網潮流,要保證數碼港盡快落成,故此沒有時間公開招標。

政府把土地批給盈拓後,要先行負擔前期工程費用,還要經過多年洽談才能落實補地價金額,所需時間遠多於公開賣地,兼且要等待至項目完成才能取得所有售樓分賬收益。而當日負責有關項目的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鄺其志,事後離開政府加入由李業廣當主席的港交所,出任行政總裁。

最要命的是盈拓原本是一間成立時間很短,資金有限,連發展地產經驗也沒有的公司,卻可以藉着數碼港項目借殼上市(公司叫盈動),之後股價大幅飈升,製造科網泡沫。2000年2月,盈動更宣布舉債900億元吞併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把股價推上142元(以五合一後計算)。合併後李澤楷及一眾公司高層率先出售股權套利,股價隨即大瀉,一度跌至不足兩元。數碼港最終變成地產發展項目,並沒有協助香港追上世界科網潮流。

還記得2005年1月,當時的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在報章發表文章,否認數碼港項目存在「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但文章無助董建華平反,兩個月後董建華因「腳痛」下台。
既然尖沙咀星光大道擴建項目屬蝕本工程,不會為新世界帶來利潤,政府官員及新世界負責人又何須懼怕公開招標,擔心其他地產商會搶奪這「蝕本貨」。還望特首梁振英及民政事務局局長吸取數碼港一役的教訓,儘快把項目公開諮詢和公開招標,以釋除公眾疑慮。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1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外強中乾 體制腐敗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檢閱解放軍部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及大權在握,耀武揚威,氣勢十足。同日晚上,深圳上演世界盃足球外圍賽,中國國家隊有主場之利,全場射門41次,竟然無法在香港隊身上取得入球和勝利,相信是天意。

認識二次大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侵華及二次大戰期間,國民黨及共產黨為了爭奪國家政權而爆發多場內戰,讓日本乘虛而入,佔領中國大片土地。二次大戰結束後,國共雙方更全面開戰,國民死傷數以千萬人計。1949年共產黨取得政權,人民經歷數十年的政治動盪,國家變得一窮二白,到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國民生活才得到改善;但隨之而來的貪污腐敗,屈枉正直等劣行,一代接一代,始終沒有改變。因此,今年二次大戰結束70周年,中央領導大搞抗戰勝利大會,真不知道有什麼「勝利」值得如此大事慶祝。中央政府為了方便全國人民參與各中央及地方的紀念活動,特別在9月3日放假一天。特區政府緊緊遵從中央指令,當日同樣放假一天。最有趣的是97回歸後,特區政府為了去除殖民地色彩,率先把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取代重光紀念日,到1999年更完全取消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今年中央政府指令全國放假,特區政府聽命跟從,真不知又應如何解說當日取消該日假期。

香港過去百多年,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一直肩負着重大的歷史責任。從滿清政府腐敗,列強入侵,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到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國共內戰,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推動香港經濟起飛。到1978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港商北上投資,為祖國建設,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緊隨在美國之後。97回歸後,留在香港生活的港人,一般都期望祖國隨着經濟不斷發展,政治體制亦會出現變革;國家不單止具備軍事上的「硬實力」,「軟實力」也能不斷改進。只可惜,經過18年的等待,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感到失望,內地的政治體制日趨腐敗,權力高度集中,並沒有逐步走向開放和互相制衡的跡象。更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港英年代遺留下來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制度,逐步走向三權合作。市民對警隊、廉署及法律制度的公正性,日漸失去信心。

現在大權在握的習近平,應該明白到中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實在難以持續下去,必須作出改革。政治權力受到適當制衡,才能減少貪污腐敗;建立一個具公信力及和平的權力轉移制度,才能避免浪費精力在無休止的權力鬥爭中。習近平檢閱解放軍部隊時,有沒有想起兩名前中央軍委會副主席郭伯雄及徐才厚,何以涉嫌收受賄賂,違反紀律,這純粹是個人問題,抑或是整個體制的問題?同樣,中國國家足球隊水準低落,球員球證收受賄賂,「黑哨」問題極之嚴重,亦與整個體制有關。習近平要推動足球改革,期望中國隊在世界盃出線,便應改革整個體制,防止貪污腐敗,才有望追上日本及南韓等亞洲足球強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10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Uber決戰Urban Taxi

上月警方突然向提供租車服務的Uber(優步)採取行動。警員假扮乘客,通過Uber手機應用程式預約汽車服務,成功拘捕五名「涉嫌」走「白牌車」的司機,並扣留有關車輛。警方之後更到Uber辦事處搜查,拘捕多名職員。

警方連串針對Uber的突擊行動,被人質疑是為了保障的士行業的利益,特別是市區的士(Urban Taxi)車主的利益。近期市區的士牌價一度超過700萬元一個,以全港15,250個市區的士牌照計算,總值超過1,000億元。Uber應用程式日漸普及,搶走不少的士業務,的士車主自然感到不滿,擔心會引致牌價大幅下滑,損害他們的經濟利益。

過往的士行業亦曾經遭受到「白牌車」和「紅牌車」的衝擊,需要政府出手相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私家車車主把車輛用作「白牌車」載客,向乘客收取費用。另外,市場上還有1,300多輛公共汽車(Public Cars),俗稱「紅牌車」,原本是用作出租,向酒店及旅行社的顧客提供服務,但不少轉作的士用途,在路上兜客,直接和的士競爭。
當時港英政府為了取締「白牌車」,向涉案車主採取嚴厲措施,包括取消車輛牌照,令車主蒙受巨額損失,「白牌車」自此式微。至於「紅牌車」,政府則給予「甜頭」,在1976年容許車主以75,000元補價,將出租車牌照轉換成市區的士牌照。由於補價遠低於當時十多萬元的市價,故此99%的「紅牌車」車主願意把牌照轉換成市區的士。

政府取締「白牌車」及「紅牌車」後,的士面對的競爭大減,加上車主由過往聘用司機改為租車制,以致服務質素每況愈下。在租車制下,的士司機要先付車租和燃料費,若收入欠佳,扣除車租和燃料費後,有可能連最低工資也賺不到。個別的士司機為了多賺收入,不時揀客、拒載和濫收車資,損害整個行業的聲譽。近年涉及的士的交通意外及投訴數字急升,相信和的士司機因車租上漲而拼搏過度有關。

過去20年,香港人口持續上升,由600多萬增加至700多萬人,但市區的士牌照數目卻維持不變,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牌價大幅攀升,讓少數囤積大量的士牌照的炒家得益。每逢的士牌價掉頭向下,政府便推出優惠政策去托市,包括資助的士車主購買新車、免地價批出的士加氣站、取消的士燃料稅等。到最近Uber應用程式搶走的士生意,警方和律政署又要出手打壓。

市區的士享受政府各項優惠政策,首次登記稅、每年牌費、燃料費、過海隧道費又遠遠低於私家車,為何競爭力竟然不及「白牌車」,擔心被Uber搶走生意?根據資料,透過Uber預約汽車服務,收費往往較市區的士高一倍以上,但依然有大量乘客光顧,的士業界實應深切反省,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

回顧歷史,過去DHL速遞服務、CTI回撥電話服務,以至近年港視的出現,都衝擊市場既得利益者,反而有助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政府要「適度有為」,便應促進新經營者加入市場競爭,而非設立障礙去保護不思進取的既得利益者,以免香港逐漸失去各方面的競爭優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03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