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7年6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有線管理不善 遲早像亞視

今年三月,有線寬頻大股東九倉表示不會注資,有線電視面臨「熄燈」危機。到四月,有線寬頻公布永升有意透過供股,成為有線大股東,收購方案在五月底的股東大會獲得通過。

回歸前,港英政府在1993年批出有線電視專營權,希望藉着提供收費電視頻道,增加市民選擇,刺激免費電視提升節目質素。有線電視啟播初期,提供全日新聞報導,重金購入體育節目的轉播權,很快便能站穩陣腳,用戶人數持續上升。

當時筆者居住的海怡半島,初期未能提供有線電視服務。到1996年有線電視取得歐洲國家盃決賽週轉播權,海怡半島住戶因沒有機會收看,群情洶湧,要求發展商和黃批准有線電視進入屋苑提供服務,住戶才可以申請服務,筆者也自此成為有線電視的長期用戶。

今年五月中,有線生死未卜,筆者接到有線打來的續約電話,每月電視加寬頻服務收費450元,續約兩年可享有33%折扣,每月300餘元。兩年合計,合共7,000多元,中途退出依然要付款。筆者本着支持有線電視(及一群認識的新聞工作者)的心態,便決定續約兩年。

六月四日凌晨2時,筆者起床準備觀看歐聯決賽(皇馬對祖雲達斯),料不到絕大部分有線頻道都沒有影像,畫面出現「請致電1832888申請」,只有幾條頻道可以觀看,包括免費的有線一台、天氣台及奇妙電視等。筆者花了近一小時,連續打了多次電話給有線電視客戶熱線,緊急維修熱線,按指示輸入不同電話號碼後,最後結果都是說已經過了辦公時間,請用戶在早上9時至晚上12時再致電。

第一次致電時,回答的錄音說會嘗試進行系統更新,但畫面沒有恢復,又叫用戶「請聯絡有線電視1832832」。按指示打電話,輸入不同電話號碼後,結果又是叫用戶早上9時至晚上12時再致電。筆者按電話錄音指示多次留言,錄音說會盡快回覆,但過了早上和下午仍無人回覆,到傍晚接近六時筆者致電有線,輸入不同電話號碼後,最終找到「真人」接聽。對方進行系統更新後,各頻道隨即恢復畫面。

有線轉播不少體育運動是在深夜進行,系統又不時更新(可能為了打擊盜播),沒有畫面出現,竟然沒有人當值協助用戶恢復畫面。筆者每月付出高昂費用,當中包括觀看歐聯賽事,竟然未能觀看決賽的精采比賽過程。最令人氣憤的,就是有線說為了補償筆者失去一天服務,將會減免15元費用。職員還說下次深夜遇到類似情況,也是沒有人接聽電話的,建議筆者可選擇改用手機觀看節目。

其實今次事件,罪不在前線的有線職員,包括負責客戶服務及維修的職員,很明顯是管理層經營不善,胡亂削減職位,以致深夜沒有職員當值,協助用戶恢復畫面。有線電視管理層只懂削減職位,令服務質素下降,遲早像亞視要「熄燈」。

近月英航全球電腦系統發生嚴重故障,要取消所有倫敦希斯路機場和吉域機場航班,令公司聲譽重挫,面臨巨額索償,股價大跌。有報導指是因公司削減職位和外判IT服務所致,有線電視實應引以為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6-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6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削減保證回報 港燈最傷

梁振英政府在換屆前向大財團送禮,延續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15年,直至2033年。最初政府顧問建議把准許回報調低至6%至8%,現在以最高的8%准許回報延續計劃,難怪市場反應正面,中電、港燈及港燈的控股公司電能,股價在消息公布後攀升。

政府保證兩電在2018年後的15年,每年賺8%的回報,即使兩電不透過舉債去提升回報率,回報率依然十分可觀。在利潤保證計劃下,電力公司的股東投資100億元,每年穩賺8億元,由於不用舉債,故此毋須支付利息。每年賺了8億元後又把所有資金投入去擴大資產值,連本帶利,15年後100億元的投資變成317億元,累積回報超過兩倍。

最近按揭證券公司提出的終身年金計劃,亦只能保證投保人每年賺3%至4%。以保證4%回報推算,15年後100萬元增長至180萬元,累積回報80%,遠遠低於利潤保證計劃的217%投資回報。

正如前文所述,中電和電能在十多年前,已大舉增加香港以外的投資,希望透過增加海外業務的利潤,去抵銷准許回報被削的損失。電能更在2014年分拆港燈上市,把港燈搾乾搾盡,大賺500多億元。

以2016年財政年度的數字來推算,當年中電全年利潤為127億元,當中87億元來自管制計劃,餘下來自其他業務。2016年中電准許利潤是106億元,扣除約9億元的利息支出和調整,扣除後利潤為97億元。這97億元利潤有90%屬於中電,餘下10%屬於持有30%青山發電公司股權的南方電網,故此中電實際從管制計劃中賺取87億元(97億×90%)。

2018年後政府將准許回報率由9.99%削減兩成至8%,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准許利潤將由106億元下跌至85億元。扣除約9億元的利息支出和調整,扣除後利潤為76億元;中電佔90%,即68億元。連同其他業務賺40億元,整間上市公司賺108億元,較去年的127億元下降15%。

至於港燈,2016年准許利潤是49億元,扣除約8億元的利息支出及調整,扣除後利潤為41億元。但港燈實際只賺36億元,相差5億元,主要因為是公司上市時增加貸款,負債較管制計劃為高,需要負擔更多利息支出。2018年後准許回報下調至8%,港燈准許利潤將由49億元跌至39億元,扣除8億元的利息支出及調整,扣除後利潤跌至31億元。假設管制計劃利潤仍較上市公司利潤多5億元,到時港燈利潤便只得26億元,較去年賺36億元下跌28%!

港燈的控股公司電能,只持有33%股權,去年從港燈所賺的36億元中獲分派12億元。若然2018年後港燈利潤跌至26億元,電能只能獲分派約9億元;連同其他業務賺52億元,整間電能將賺61億元,較去年賺64億元下跌約5%而已。

由此可見,政府削減兩電保證回報,對負債較重的港燈影響最大。事實上,港燈現時負債300多億元,若分15年攤還,每年要償還20多億元,差不多吃掉港燈所有現金。不過上市公司可以不斷延續貸款,每年還息不還本,才能維持向股東派發現金股息。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6-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6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中電港燈 全靠利潤保證計劃

前文提到中電和港燈這兩間享受利潤保證計劃(即管制計劃)的公司,透過舉債擴大資產值去賺取准許回報,每年股東資金回報可以超過20%,甚至30%。然而,控制中電和港燈的兩間上市公司,即中電控股和電能實業,每年的回報卻沒有這麼高。背後原因,是近年兩間公司海外業務表現極其不濟,大大拖累上市公司表現。

2008年財政年度,中電及合作夥伴在香港管制計劃下的固定資產是794億元,可賺取103億元准許利潤。之後政府將准許回報由13.5%至15%調低至9.99%,中電在管制計劃的利潤大減兩成多。但公司透過擴大資產值,准許利潤很快便回升。

到2016年財政年度,管制計劃下的固定資產已增加至1,069億元,可賺取106億元准許利潤。由於中電向外舉債289億元,故要扣除9億元的利息及其他細微的調整項目,故實際利潤是97億元,當中87億元屬於中電控股的利潤,其餘9億元屬於擁有30%青山發電公司股權的南方電網所賺。

十多年前,特區政府已表明會調低兩電的准許回報,故此兩電大舉進軍海外市場,希望在海外投資賺取更多利潤,以抵銷准許利潤被削。在2012年,中電本身管制計劃業務固定資產是636億元,其他境外固定資產是707億元,較本地的固定資產還要高。

可是,中電的投資眼光卻十分差劣,連同其他合營及聯營公司的投資,在海外總共投資超過1,000億元,投資回報連3%至4%也沒有,還要不時為資產作出巨額減值。到2013年,中電與國企南方電網合作,以240億元購入美資埃克森美孚持有的60%青山發電公司權益,各佔30%。同年,中電大幅減持境外固定資產,由638億元減至350億元。

由於過去舉債發展境外業務,中電的銀行及其他貸款高達516億元,每年財務開支20多億元,遠高於管制計劃下289億元及9億元的數字。中電在境外投資的金額遠多於香港,但去年只帶來40億元利潤,遠不及本地所賺的87億元。若然中電專注香港業務,每年大幅增加派息,而非大舉進軍海外,相信股東的投資回報會更高。

至於控制港燈的電能實業,過去幾年同樣夥拍長江基建和長和大舉進軍英國,斥資過千億元收購每年只賺4%至5%的公用事業資產,希望透過舉債的槓桿效應將回報提升至10%以上。近年由於英鎊急挫,由12元兌一英鎊下跌兩成多,電能實業單是匯價已虧損一大筆。

可幸電能實業的管理層十分聰明,在2014年初將港燈分拆上市,成立港燈電力投資,大賺500多億元,現在全靠手上持有巨額現金,股價才能企穩。但由於已售出三分二港燈股權,故此每年利潤大跌,2016年只賺64億元,當中12億元來自港燈,現時市盈率超過20倍。

去年港燈管制計劃下的准許利潤為49億元,銀行及其他貸款310億元,扣除8億元利息及其他調整後,仍然賺41億元。但港燈電力投資只能分派36億元,主因是上市公司負債較管制計劃為高,需要負擔更多利息支出。

中電及電能的管理層在海外的投資表現極其不濟,全靠利潤保證計劃才能維持業績,實應向全港市民致謝,並且不應每年收取數以百萬,甚至千萬元計的酬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6-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5月2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兩電保證回報遠高於8%

中電和港燈的利潤保證計劃(即管制計劃)明年9月和12月才屆滿,梁振英政府在今年4月便急不及待宣布延續計劃15年,直至2033年。政府保證兩電每年賺8%回報,但兩電則不能保證電費會下調。

還記得2007年7月曾蔭權成功連任特首,成立環境局,由邱騰華出任局長,負責處理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2008年1月邱騰華宣布延續兩電利潤保證計劃10年至2018年底,把保證回報由13.5%至15%下調至9.99%的「單位」數字。

到了2011年12月,當時香港經濟環境欠佳,投資市場受到歐債危機影響,兩電竟提出大幅加價。中電要加9.2%,港燈則加6.3%。時任特首曾蔭權表示加幅不能接受,能源諮詢委員會亦罕有地站在市民一邊,發表聲明反對加價建議。之後不久,兩電又說可以削減加幅,讓政府官員有個下台階。

上次曾特首及邱局長負責延續兩電利潤保證計劃,兩電幾年後大幅加價,市民也可以找他們問責。梁振英及環境局問責官員很快便卸任,現在急忙延續計劃,日後兩電不單沒有減價,反而大幅加價,到時不知找誰問責。

由1964年開始計算,政府與電力公司簽訂利潤保證計劃已有50多年歷史,現在再延續15年至2033年底,即電力公司已得到政府70年保證,為嘉道理和李嘉誠家族帶來數以千億元計的回報。過去政府保證兩電每年可賺13.5%至15%,兩電透過舉債去擴大資產值,實際股東回報可以超過20%。

舉個簡單例子,電力公司投資200億元,100億元來自股東資金,另外100億元向銀行貸款,年息6%。100億元以股東資金購入的資產每年可以賺15%,即15億元,另外100億元以貸款購入的資產每年可以賺13.5%,即13.5億元,兩者合共28.5億元。扣除100億元貸款每年利息支出6億元,扣除利息支出後利潤依然有22.5億元。股東只需要投資100億元,每年便可賺22.5億元,回報率高達22.5%!

即使上次續約時保證回報被削減至約10%,但由於近年息率偏低,只要兩電加大槓桿,實際回報和實質回報依然十分可觀。電力公司投資200億元,60億元來自股東資金,另外140億元向銀行貸款,年息3%,每年利息支出不過4.2億元。200億元每年賺10%即20億元,扣除4.2億元利息支出,依然賺15.8億元。股東只需要投資60億元,每年便可賺15.8億元,回報高達26.3%!

上世紀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香港通脹高企,通脹率平均每年約8%至9%,兩電每年賺13.5%至15%,或者透過舉債的槓桿效應,賺兩成多,扣除通脹後的實質回報是一成多。但自從九七回歸後,香港經歷過六年通縮,經濟增長放緩,平均通脹率不過2%至3%。2008年後兩電的保證回報調低至10%,但兩電透過舉債的槓桿效應,依然可以每年賺兩成多,扣除2%至3%的通脹率,實質回報仍可達到兩成或以上。

因此,即使明年9月和12月後政府將兩電的保證回報削減至8%,電力公司可以繼續透過以低息貸款去擴大資產,若能以3厘年息借入短期和中長期資金,再去賺8%的保證回報,便可維持每年超過一成,甚至兩成的股東回報。現時港燈的固定資產約500億元,向銀行貸款及舉債高達400億元,便是玩盡這個資產膨脹的遊戲。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5-2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梁振英 卸任前送大禮

今年3月26日特首選舉,由梁振英及中聯辦幫手拉票的林鄭月娥,以777票勝出,較梁振英2012年取得689票,多出88票。還記得當年中央政府臨近選舉投票日放棄唐英年,力捧梁振英,但香港首富李嘉誠及另外280多個選委仍然堅定不移地投唐英年一票,結果令梁振英低票當選。

五年過後,除了一小撮建制派人士(包括田北俊)外,其餘大部分商界及既得利益者都願意聽任中央指揮,讓林鄭以「高票」當選。特首選舉後,梁振英政府便開始「回禮」,讓一眾擁有投票權的「財閥」及「土地權貴」得到「回報」。

首先行政會議在3月28日宣布延續九巴專營權十年,由2017年7月1日至2027年7月1日,讓九巴無須與其他公司競爭,便可獲得專營權。同日,政府建議修改《道路交通條例》,把小巴座位上限由16個增加至19個。小巴意外率特別高,殺人傷人無數,竟然獲得獎勵。

到4月11日,「送禮」活動由航運交通界擴展至新界土地權貴。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建議向在私人「農地」上經營至少達10年的營運者(不是耕作),提供特惠津貼。以露天工場為例,最多可獲賠195萬元。發展局說提供特惠賠償,可以加快收回棕地,用作增加房屋供應。

自從梁振英上台後,便不斷以發展新界土地,增加房屋供應為由,向新界土地權貴送禮。發展局局長陳茂波的家族,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在新界囤地,每平方呎購入價不過10多元,現在已升值至1,000元,回報十分可觀。梁振英不時以增加房屋供應為由,向土地權貴送禮,上任至今樓價已攀升超過五成,「辣招」明益地產商和炒家,公屋輪候時間增至五年,房屋政策徹底失敗。

論到最大的「禮物」,肯定是在4月26日,環境局宣布延續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15年,每年保證賺8%。筆者在理大任教時,專注研究監管公用事業的利潤管制計劃,早於20多年前已提出廢除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開放電網,引入競爭,以價格上限管制取代利潤管制。現時中電,以及港燈的大股東電能,在澳洲和英國等地投資電力市場,也沒有享受到利潤保證計劃。過去兩間公司便因政府政策轉變,市場競爭加劇,外匯大幅貶值等因素,海外業務的盈利大幅倒退,甚至出現減值和虧損。

過去筆者曾經出任能源諮詢委員會委員八年,深深體會到電力公司的議價能力,以及政府高官的所謂「諮詢」。政府找所謂「獨立」顧問公司進行研究,說會開放電網、引入競爭,又說會降低准許回報。做完一輪「諮詢」後,便說時間不足,要繼續研究,只好延續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讓兩電繼續壟斷市場。

上次中電的利潤保證計劃在2008年9月底屆滿,政府在2008年1月宣布延續兩電的利潤保證計劃10年。今次中電的利潤保證計劃到2018年9月底才屆滿,梁振英政府急不及待,要在卸任前送大禮,延續計劃15年,保證每年賺8%。全世界又有什麼投資工具可以保證每年賺8%?

港人對香港政制的不滿,正正是因為整個制度鼓勵政治交易,維護一小撮財閥及土地權貴的利益,損害全港市民的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5-1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借人頭」買樓 不是高官專利

近日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網誌發表文章,指政府出招打擊「一約多伙」避稅手法後,市場又傳出有已擁有住宅物業的人士,借用未擁有物業的人的名義去買樓,即俗稱「借人頭」買樓,並要求購買人簽訂信託書來保障其實質權益。

陳茂波警告不論是「借人頭」抑或「借出人頭」的人,一經發現,就會「人頭」落地,除了要補回相差印花稅及繳付巨額罰款外,更要付上刑責,可被監禁一年。

陳茂波突然向「借人頭」買樓的投資者發出警告,希望他們收斂一下,避免樓市泡沫愈吹愈脹,一旦爆破將嚴重損害香港經濟,確實盡了作為財政司司長的責任。然而,會計師出身的陳茂波,以及他的太太許步明,都擅長於透過離岸公司隱藏房地產業權。由陳茂波出聲去警告別人不要透過「借人頭」和簽訂信託書去隱藏樓宇的實質權益人,確實極其諷刺。

事實上,身為基督徒,在立法會高調說要「行公義,好憐憫」的陳茂波弟兄,根本不適宜出任問責官員。陳弟兄若然不慎,忘記申報利益,結果會像許仕仁和曾蔭權,遭人到廉署舉報而惹上官非。陳茂波之前出任發展局局長一職,負責制定土地房屋政策。現在更光宗耀祖獲委任為財政司司長,責任更加重大,要打擊逃稅非法行為,以保障政府稅收。陳茂波在制定土地房屋政策,以及開徵「辣稅」的過程中必須做足利益申報,以免被政敵有機可乘。

陳茂波在2012年9月出任發展局局長後不久,突然獲悉太太許步明及其家族成員的公司在古洞北持有土地,亦在同月突然知悉有關土地座落新界東北發展區,便向特首梁振英報告。他指有關土地由公司持有,而太太亦主動提出出售相關股權,出售後已向特首報告相關的股權變動。至於出售公司股權的價錢是多少,真正買家是誰,背後有沒有「借人頭」買股,或者要求購買人簽訂信託書,外人不得而知。

去年有傳媒翻查巴拿馬文件,發現陳茂波家族開設多間離岸公司,對「離岸空殼」操作純熟,甚至積極從事為他人註冊離岸業務的生意。陳茂波及其妻許步明曾經出任多間離岸公司的董事,公司業務包括經營劏房。許步明更透過離岸公司持有銅鑼灣一商廈的相連單位,而陳茂波指單位屬其妻的辦公室,因自己沒持有相關公司及物業股權,因此毋須申報。

陳茂波本人及其家族擅長開設離岸公司,隱藏房地產實質權益人的身份。透過離岸公司持有物業,以轉讓公司股權方式出售物業,不單可以隱藏真正買家身份,還可以逃避繳付高達30%的「辣稅」。最近新加坡政府便堵塞這方面的漏洞,轉讓持有物業的公司股權超過50%,股東亦要繳付辣稅。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至今仍沒有追隨新加坡政府的做法,繼續豁免以公司持有物業的炒家繳付「辣稅」,協助他們賺一大筆。

香港的特首及高官以家族信託基金,離岸公司及信託書隱藏財產(包括房地產),金管局高層以其他人的名義買樓,再要求購買人簽訂信託書來保障其實質權益。「借人頭」買樓不是高官專利,樓市投資者及炒家知道執法機構難以搜集足夠證據去起訴,才有樣學樣,效法高官的所作所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5-1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5月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公屋變居屋 藏富於民

前文提到出租公屋已完成歷史任務,政府實應把用作興建公屋的土地轉作興建居屋,協助市民首置或「上車」,這樣才有望解決香港的房屋問題,消消年輕一輩及「無殼蝸牛」的怨氣。

由1996年至2016年,公屋住戶由65萬增加至76萬,但居住在公屋的人口反而由接近240萬下跌至213萬。公屋明顯已被人濫用,不少公屋居民透過離婚、分戶等方法,申請多一個單位,令每人的居住面積大幅增加。

此外,由於房委會實施富戶政策,公屋居民為了逃避繳交雙倍或市值租金,把個別家庭成員除名,只留下年老、體弱、殘疾及低收入的家庭成員,以免收入或資產超出上限。事實上,富戶政策缺乏成效,年滿60歲的「長者」,即使收入高達10萬元,仍然可以獲得豁免,繼續住在公屋,個人享受數百呎居住面積,直至終老。

過去政府興建公屋,補貼低收入家庭住戶,令香港的工資較低,協助香港發展工業。可是,現在香港已由工業城市轉型至服務中心,政府是否有需要繼續補貼僱主,令低收入階層的工資無法提升?

現時單身人士申請出租公屋的每月最高入息限額(包括僱員5%強積金供款)接近12,000元,遠遠高於全港一人住戶每月8,500元的入息中位數。這又難怪十多萬個單身人士申請出租公屋,個別擁有專上學歷的申請者,情願工資停留在低水平,以免失去申請公屋資格。

現時最低工資已調升至每小時34.5元,不少基層工作(包括保安和清潔)每月工資已超出申請公屋的上限,故此缺乏吸引力,以致這些行業不時出現勞工短缺情況。公屋制度不單損害香港的生產力,製造勞工短缺,還製造貧窮。公屋住着大批低收入(或無收入)的獨居長者,他們缺乏家庭支援;年輕人不思進取,為要符合申請入住公屋資格。

事實上,港人置業需求遠多於租住公屋的需求,以現時香港勞工短缺、失業率只得3.2%的情況,正常人只要勤奮工作,每月要賺取12,000元並不困難。現時香港就業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數是15,000元,一對夫婦勤奮工作,每月收入應有2萬至3萬元。只因二人家庭申請公屋的入息上限是18,263元,才令不少夫婦放棄較高收入的工作。若然政府將公屋改為居屋出售,相信大部分申請公屋的家庭都有能力購買。

過去政府為了增加香港的自置居所家庭比率,推行「租置」計劃,把公屋出售給租戶,又把部分公屋單位改為居屋出售,反應十分理想。新一屆政府若要認真處理香港的住屋問題,便不應把用作興建私樓的土地改為興建港人「首置上車盤」,而應該把公屋用地改為興建居屋,每年2萬多個供應,讓更多綠表和白表申請者中籤,以滿足港人置業需求,這才能有效壓抑私樓價格繼續攀升。

未來幾年,房委會興建公屋每單位的平均成本由70萬元至100萬元。若把這些公屋變成居屋,售價由百餘萬元至300多萬元,政府及房委會已有一倍以上的利潤,售價亦是一般市民(包括公屋申請者)可以負擔的水平。公屋變居屋,不單減輕房委會財政壓力,又可以藏富於民,鼓勵市民勤奮工作,儲蓄首期認購居屋,退休後有物業作安老按揭,並可以壓抑「劏房」、二手居屋和公屋的癲價,確實一舉多得。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5-0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出租公屋 已完成歷史任務

筆者早前在本欄發表文章,指出根據去年的中期人口統計資料,由2006年至2016年這十年間,出租公屋單位數目由71.1萬個增加至79.1萬個,但居住在出租公屋的人口幾乎原封不動,維持在213萬人左右。

我們若把2016年的數字,與1996年的中期人口統計結果作個比較,便發覺公屋問題不單令人沮喪,更令人感到絕望。新一屆政府若不正視問題,恐怕年輕一輩的「無殼蝸牛」,對管治者和土地權貴的怨憤只會愈來愈深。

根據1996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當時香港居住人口約為620萬,住戶數目185萬,平均每戶人口約3.35人。經過九七回歸後董建華的「八萬五」房屋政策,「孫九招」救市,林鄭月娥出任發展局局長的「休養生息」年代,到梁振英上台重推「長遠房屋策略」,結果是房屋問題愈趨嚴重。

過去二十年,香港人口增加130多萬人,由620萬人上升至730多萬人,但居住在公營租住房屋的人口卻由接近240萬人下跌至213萬人。其間公屋住戶數目由約66萬戶增加至76萬戶,增加超過10萬戶,但居住人口卻下跌一成多,以致平均每戶人口由3.64人跌至2.79人,足足下降了23.4%!

出租公屋數目增加十多萬個,但居住人口不增反減,結果自然是大量人口被迫要在其他房屋市場(包括私樓、居屋和村屋)尋找居所,租金和樓價又怎會不大幅上升?1996年,居住在其他房屋的人口約380萬,到去年上升至520萬,增加了140萬人,較同期113萬的新增人口還要多!

這二十年間,非出租公屋住戶數目由120萬增加至176萬,增加了56萬戶,平均每戶人口由3.19人下跌至2.95人,跌幅約7.5%,遠遠低於出租公屋23.4%的跌幅。但不要忘記,這二十年間,發展商興建大量低實用率的「發水樓」,加上近年「劏房」和「納米樓」湧現,故此居住在私樓的住戶,居住空間實際上並沒有改善。

正如之前的文章所述,出租公屋對解決香港現時的住屋問題完全沒有幫助,政府實應把土地改為興建居屋,讓更多勤奮努力,願意儲蓄首期的年輕人盡快獲編配居屋,早日達成安居樂業的心願。大量興建居屋,部分是給綠表公屋家庭申請,亦可讓更多公屋富戶遷出,把出租公屋單位留給有真正需要的家庭入住。

回顧出租公屋的發展歷史,明顯它已完成歷史任務。二次大戰後大量移民從內地湧入香港,加上政府實施租金管制,令業主不願意把單位租出,以致大量新移民居住在非法僭建的寮屋之內。1953年12月石硤尾寮屋發生大火後,港英政府開始興建徙置屋邨,安置寮屋居民。到1961年,政府推出廉租屋計劃;1973年,將各個公共房屋機構合併,成立房委會推行十年建屋計劃,增建出租公屋。

過去亦有學者指出,香港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發展工業,出租公屋大大降低本地工人的工資水平,有助提升工業產品的競爭力。然而,香港現時工業已式微,無須透過公屋製造廉價勞工。人口增長亦已大幅放緩,寮屋問題不復存在。既然出租公屋對解決香港住屋問題沒有幫助,房委會實應效法房協,停建出租公屋,把土地用作興建居屋,以滿足港人自置居所的訴求。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4-2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4月2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終身年金計劃 仍有改善空間

近日按揭證券公司宣布,將會推出一項嶄新的終身年金計劃,為長者提供多一項理財選擇。

筆者歡迎特區政府推出終身年金計劃,讓一些不懂投資的長者加入計劃,每月收取穩定收入,幫助他們安享晚年,無須擔心市場波動而令收入大幅波動。雖然計劃是政府「德政」,由非牟利的按揭證券公司負責,但從初步資料可見,計劃仍有一些改善空間。

首先,終身年金計劃屬保險計劃,以65歲或以上人士為對象,投保人在存入一筆過保費後,便可即時每月提取「固定」年金,直至終老。由於每月提取的年金是固定不變,沒有隨通脹作出調整,故此每月年金收入會被通脹蠶食,購買力不斷下降。

一名男性長者加入計劃,投保100萬元,以內部回報率4%計算,每月收取5,800元年金。假設每年通脹率為3%,24年後,即投保人89歲時,每月5,800元的年金實質購買力減半,跌至不足2,900元,令長者無法安享晚年。

若要令長者安心,無須擔心生活質素受通脹影響,每月發放的年金可按通脹調整,例如每年通脹預計為3%,每月年金便每年調高3%。倘若每月年金按通脹調整,同一筆保費(例如100萬元)可以取得的年金年期自然相應減少。若要按揭證券公司繼續每月支付按通脹調整的年金,由65歲直至87歲的預期壽命,按揭證券公司肯定蝕大本,需要政府動用公帑大幅補貼。

一個可行方法就是調低65歲開始計劃時,每月可以領取的年金金額,由5,800元調低至大約4,400元,之後年金金額每年按3%通脹調整。參加計劃的長者先苦後甜,開首10年每月收取的年金少於5,800元,10年過後每月收取的年金將多於5,800元。每月年金按通脹調整,可以維持金額的購買力,類似現行的公務員長俸計劃。

根據按揭公司提供的資料,收到的保費會交給金管局作投資,爭取合理的長期回報。投保人65歲投保10萬元,預計內部回報率為3%至4%之間,男性投保人估計每月可領取500至580元,而女性因預期壽命較長,估計每月可領取450至530元。筆者不知道按揭證券公司計算年金時,男性和女性的預期壽命有多少。若然終身年金計劃屬公共政策,又是否有需要把男性和女性每月可領取的年金分開處理?可否劃一估計,計算出同樣年金?

既然推出終身年金計劃的目的,是減輕政府推行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財政壓力,年金計劃的內部回報率實應較為慷慨,至少有4%才合理。按照過去外匯基金「投資組合」每年有3%至6%回報,「長期增長組合」高達12%的往績,4%的投資回報理應不難達到。

終身年金計劃會透過銀行銷售,金管局、按揭證券公司及保監處應監管銀行的收費水平,為收費設定上限,防止銀行濫收費用,損害投保人利益。若計劃得到市民歡迎,按揭證券公司應擴大初始年金規模,不應設下100億元上限。

至於每名投保人100萬元累計額度則可保留,或者只按通脹調高,因為計劃始終屬公共政策,存着一定補貼和風險,應該只為每名投保人提供基本保障。按揭證券公司亦可研究把計劃擴展至65歲以下的強積金供款人,讓他們可以選擇一個每年至少有4%的投資計劃,藉此加強市場競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4-2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4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國泰蝕本 管理層應問責

去年油價處於低水平,全年平均油價不過40多美元一桶,經營環境對航空公司十分有利。國泰航空的表現卻極其不濟,竟然出現近6億元虧損。最令人氣憤的是公司管理層出錯,卻找員工交數,未來三年要減省三成員工成本。

國泰的控股公司太古集團是筆者十大愛股之一,2011年退休時大量吸納,約佔股票組合一成。筆者喜歡太古,除了因為公司在企業管治和社會責任方面做得較好外,亦因為英資的太古比較低調,不像一些華資財團,財大氣粗,以為有錢有權便不可一世。2011及2012年,太古透過出售又一城商場及分拆太古地產,股價表現不俗,派息長期維持在4至5%水平。

至於國泰,筆者並沒有長期持有,購入與否主要視乎油價走向。油價向下,便值得購入;油價高企,便不宜持有。2014年6月,國際油價開始從高位大幅回落,由每桶超過100美元,下跌至年底約60美元。當時筆者翻閱國泰年報後,便決定在16元水平吸納。

從國泰2013年年報可見,公司的政策是透過對沖某個百分比的預計耗油量,來減低所承受的油價風險。2014年的對沖比率約26%,2015年約17%,2016年約8%。故此筆者估計,國泰最多只會為每年耗油量做30%對沖,油價大幅下滑,國泰很大機會像2010年一樣,出現過百億元利潤,到時股價肯定「飛升」。

2015年4月港股大時代,國泰股價升穿20元,筆者先行沽出部分股份獲利。之後當股價回落至16元水平,而油價依然處於低位,便再吸納。後來從國泰的中期及全年年報,得悉公司突然增加對沖比率,由過往低於30%,急增至超過60%,便知道大事不妙,在13元左右斬倉,沽清手上國泰股份。今次投資國泰損手,明顯錯在國泰管理層,不是投資者,更不是公司員工。

國泰的財務狀況其實很易理解,公司每年營業總額約1,000億元,油價在100美元一桶時,燃油開支約400億元。若然做25%(即100億元)對沖,鎖定油價在100美元,即使油價大跌一半,由100美元跌至50美元,對沖的損失約50億元,但其餘75%未對沖的燃油費便可節省一半,由300億元跌至150億元,整體燃油開支跌至大約250億元(100億元加150億元),利潤肯定超過100億元。可是國泰管理層竟然把對沖變作賭博,當油價下滑時不斷加注,最終做了六成多對沖,平均價要90美元,令公司過去兩年每年對沖虧損85億元。

國泰錄得虧損,不單只因為對沖損手,更嚴重的是營業總額由1,023億急挫至928億元,流失近百億元生意(包括筆者的生意)。公司管理層解釋是因為競爭加劇,內地經濟增長率下跌及訪港旅客人次減少。然而,國泰持有近20%的內地航空公司國航,去年的營業額卻上升,溢利高達68億元。國泰管理層可能習慣安逸,故此當面對市場競爭時,表現就連國企也不如。管理層要削減三成員工開支(即60億元),遠遠不能填補85億元的對沖虧損,以及近百億元的營業額損失。

太古集團去年業績大倒退,基本盈利按年跌近七成至30億元,除了國泰蝕本外,海洋服務部門錄得30億元巨額虧損,太古地產的基本盈利只升1%,「海陸空」三方面都不濟。太古若不搞清楚問責對象,繼續支付高層巨額薪酬,肯定令小股東反感,見盈利及派息大幅倒退而沽貨離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4-1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4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滙控一面回購 管理層一面沽貨

去年8月,滙控宣布斥資25億美元(約194億港元)回購股份,把股價由50多元托高至去年12月的60多元,平均入貨價接近60元。

到今年2月,滙控公布去年業績,業績全面倒退,稅後利潤大跌九成,只賺約100億港元,期內股東權益暴跌過千億港元,差不多科科「見紅」。管理層為了「遮醜」,宣布再斥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回購股份,估計到本月中將耗盡,到時又要想其他辦法托價。

過去幾年,不少美國大型上市公司業績改善,手頭現金充裕,便花費巨額金錢回購股份,令市場流通股份減少,每股盈利上升,藉此刺激股價向上。加上美國政府徵收股息稅,公司回購股份而不增加派息,也可以減輕稅務負擔。美國道指是以股價而非市值計算指數,過去一段時間道指持續向上,公司回購股份應記一功。

近年這股回購歪氣蔓延至香港股市,一些恒指成分股也加入回購行列,其中最進取的是領展和滙控。早於2014年6月,領展已開始進行大規模回購股份行動,直至2016年3月已花費30多億元現金回購股份,試圖托高股價。到去年8月,又重施故技,再花費十多億元回購股份托價。換言之,領展至今已花掉約50億元回購股份,相等於約4%已發行股份。

至於滙控,去年花掉194億元回購股份,約佔已發行股份的2%。回購的股份只是庫存起來,並沒註銷,日後可再找機會配售。今次再花78億元回購股份,則會全數註銷,不會庫存起來。

本地上市公司手上現金充裕,又找不到什麼好的投資機會,理應把現金派發給股東,讓股東自己尋找出路。特別是香港沒有徵收股息稅,增加派息並不會增加股東的稅務負擔,故此節省稅款的理據不能成立。

即使公司管理層覺得股價偏低,值得吸納,也應該拿自己的金錢去購入股份,而不是用公司的現金去回購股份,人為地托高股價。公司管理層決定用公司的現金回購股份,其實是存着巨大利益衝突,監管機構理應正視問題。

不少上市公司向管理層發出認股權證,容許持有人以指定股價認購公司股份。若然公司股價長期低迷,股價低於認股權證的認購價,認股權證便等同廢紙,持有人不會行使認股權。管理層動用公司的現金去回購股份,推高股價,而認股權證的認購價又沒有作出相應調整(例如回購4%股份,認購價便調高4%),持有人便可以從中取利。

過去一個月,有報導指滙控一面回購股份,管理層一面沽貨獲利。行政總裁歐智華合共沽貨45萬股,套現約2,900萬港元。財務董事麥榮恩及風險管理總監繆思成,亦加入沽貨行列,二人合共套現約200萬港元。滙控管理層若然看好公司前景,又怎會沽貨離場?

從過去十多年可見,金融市場「賤精」橫行,管理層不單沒有創造價值,還透過種種方法去推高股價,然後沽貨離場,享受退休生活。小投資者知道管理層的真面目後,自然也加入沽貨行列,令公司股價大幅下挫。2000年電盈收購香港電訊,大股東及管理層率先沽貨獲利,之後股價暴挫,值得股民引以為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4-0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3月3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政出多門 浪費公帑

筆者早前發表兩篇文章,指出過去十年,房委會動用千億元發展公屋,但居住在出租公屋的人口十年來竟然原封不動,維持在213萬的水平,對解決市民住屋問題完全沒有幫助。新一屆政府必須正視上述問題,把公屋土地改為興建居屋,讓有經濟能力的公屋居民遷入居屋,騰出更多公屋單位給有需要的人入住。

申請居屋的人入息和資產必須超出某一水平,例如單身人士每月賺取多於申請公屋的10,970元上限,資產多於24.2萬元,便可以鼓勵申請人努力工作和儲蓄。房委會增建居屋,而居屋住戶的平均人數(2.9人)又高於出租公屋(2.7人),便可以善用土地資源,並有效遏止私樓價格上升。

除了房屋問題外,另一個市民關注的議題就是退休保障。自強積金在2000年12月實施以來,市民已對這個收費高、回報低的制度完全失去信心,認為強積金無法提供基本退休保障,故此要求全民退休保障的聲音十分響亮。

筆者一向認為,作為負責任的政府,既然能夠為電力公司提供利潤保障,每年至少賺10%回報,為何不能為市民提供最基本的退休生活保障,每月至少3,000多元?政府只要提高差餉徵收率,便可以得到額外收入用作全民退保。提高差餉徵收率還可以擴闊稅基,打擊炒家及地產商將物業空置,確實一舉多得。一般家庭若然只持有一個住宅物業,家庭成員從全民退保方面所得到的收入,肯定多於額外繳付的差餉。

即使政府以為長者有不同的退休需要,退休保障不應一刀切,政府政策亦應確保所有長者退休後,每個月能夠取得穩定的收入,直至終老。現時全港接近一半家庭擁有自置居所,政府可以協助擁有自置物業的長者申請安老按揭,每一百萬元樓價每月可以收取2,000多元,直至終老。

至於沒有物業,但退休後可以獲得一筆過退休金的長者,政府可以提供公共年金,保證每年投資回報至少4%,或者通脹率加1%,讓退休人士每月收取穩定收入,直至終老。把一百萬元退休金用作購買公共年金,每月可領取4,000多元,再加上千多元高齡津貼,已勝過向政府申領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

今年一月的施政報告提到要改良強積金制度,研發金融產品,讓長者善用資產(包括物業及退休金)以增加投資收入的穩定性。到二月的財政預算案,提到按揭證券公司正研究提供終身年金計劃,正是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期望公共年金計劃不單適用於退休後一筆過的投資,亦可以作為強積金制度下的一個選擇,讓打工仔把每月供款投放在年金計劃內。

過去筆者亦多次提到,現時政府的房屋福利(包括公屋及居屋),以至不同社會保障計劃、交通津貼、低收入家庭津貼、關愛基金、學費及書簿津貼等,實應加以整合,避免政出多門,架床疊屋,既浪費公帑,又浪費申請人的時間。2012年8月,林鄭月娥出任政務司司長時,曾經提過將全力統籌和協調不同政策局和跨部門的工作,務求理順政策,整合資源,全面切實推動扶貧工作。

過了四年多,政府不單未有整合福利計劃,還多了幾個扶貧計劃。期望新一屆政府能夠認真整合各項福利,市民每年填寫一份表格(例如報稅表),便可按需要得到房屋福利和現金津貼,把節省下來的行政成本用作扶貧。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3-3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3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 公屋轉居屋 助港人「上車」

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報告,清楚顯示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徹底失敗。由2006年至2016年,香港人口由686.4萬增加至733.6萬,增加47.2萬人。公屋單位增加7萬多個,但居住在出租公屋的人口竟然原封不動,維持在213萬人的水平,大量人口被迫在居屋及私樓市場尋找棲身的地方,租金及樓價自然大幅上升。

這十年間,全港永久性房屋單位由247.7萬個增加至275.2萬個,增加27.5萬個。沒有人居住的單位數量維持在25-27萬的高水平。大量房屋空置無人居住,但同一時間卻有10多萬人被迫居住在非住宅用房屋(例如工廈和商廈)及臨時房屋內,生活環境極其惡劣。

過去十多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利率長期處於極低水平,加上政府不時寬免差餉和公屋租金,降低房屋的空置成本。出租公屋單位增加,卻未能吸納更多人口。公屋輪候個案逼近30萬,當中一半是單身人士。市民無法承擔私樓的樓價和租金,只好輪候公屋,年輕人失去奮鬥心。

過去十年(特別是過去五年),市民誤信政府,以為樓價會因應房屋供應增加而下降,「落車」後無法再「上車」,自置居所的家庭比率由接近53%,跌至48.5%。政府的「辣招」和按揭上限,不單未能壓抑樓價,協助市民「首置」或「上車」,反而令到更多市民「落錯車」,大量房屋由投資者和內地買家(或其代理人)購入。

筆者過去多年已不時撰文揭示上述情況,包括大量房屋空置,多建公屋無助解決房屋問題,「辣招」無助市民首置和換樓。去年中期人口報告,再一次引證筆者的觀察完全正確。

過去筆者亦不時撰文,建議政府把部分用作興建公屋的土地,改為興建居屋,協助港人「首置」或「上車」。市民必須努力工作,有足夠入息供樓才可申請居屋。不少人為了申請公屋,故意減少工作,以免入息超出上限。

政府不應寬減差餉,反而要調高差餉徵收率。這除了增加炒家的空置成本外,還可以把多收的差餉用作全民退保,削減薪俸稅,或者直接派發給每一個港人。市民只持有一個住宅單位,他們的得益肯定大過多付的差餉。那些擁有多個住宅單位的人,包括地產商,便要計算是否繼續囤積居奇,每年繳納巨額差餉。既然「辣稅」無法遏止內地人入市,政府便要引入「限購令」,限制非港人買樓數目。

政府的「辣招」和按揭上限,明顯對地產商出售樓花有利,政策亦幫助炒家透過「公司盤」多賺一筆,或者扮「首置客」,以一張合約購入多個單位炒賣。市民在二手市場購入單位後,便要在半年內出售手上單位才可豁免繳付「辣稅」;若購入樓花則可等待至入伙後才計算半年換樓期。地產商提供二按,令金管局的按揭上限形同虛設。大量內地資金從不同途徑流入樓市,把樓價和地價炒高至完全脫離市民的購買力。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必須正視這些問題。

最近新加坡政府宣布為樓市「減辣」,並且要求「公司盤」轉手繳付辣稅。新加坡政府成功調控樓市,私樓樓價自2013年至今向下調整一成多,避免出現地產泡沫。相反,特區政府只顧維護囤地和囤樓的人利益,令港人的居住環境變得愈來愈差。新的特首若不正視房屋問題,恐怕市民的怨氣只會愈來愈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3-2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3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十萬個家庭「落錯車」

最近統計處公布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簡要結果,內容包括港人的住屋情況。期望新的特首及負責土地房屋政策的官員,能夠認真看待統計資料,對症下藥,不要再重蹈之前幾位特首的覆轍。

根據人口統計資料,香港人口由2006年的686.4萬增加至去年的733.6萬,人口總共增加了47.2萬。但這十年間,居住在出租公屋的人口差不多原封不動,由212.9萬輕微增加至213.1萬人,只增加2,000多人。這十年間,出租公屋單位總數由71.7萬個增加至79.1萬個,增加7萬多個,但只能額外為2,000多人提供居所。

由此可見,政府耗費大量資源,包括土地、資金、建築材料和工人,去興建出租公屋,是極其浪費的政策,對解決香港房屋問題完全沒有幫助。政府愈是投放更多資源去興建公屋,公屋居民愈是想盡辦法去爭取多些居住空間,例如透過離婚、分戶等方法。最近房委會制定新的富戶政策,肯定促使更多富戶把高收入(或高資產)的成員除名,令居住人口進一步下降。隨着人口不斷老化,富貴長者又無須遷出原有大單位,未來公屋居民的居住面積肯定較私樓更大。

由於房委會的公屋政策未能容納更多人口,過去十年新增的47萬人便只能在資助出售單位及私樓市場尋找合適單位居住,結果自然大幅度推高樓價。一些家庭未能付出巨額首期置業,便要負擔高昂的租金,私樓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由2006年的25.2%,上升至去年的30.7%。至於租住資助自置居所房屋(可能未補價)及非住宅用房屋(包括劏房)的家庭,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更由2006年的16.7%差不多倍升至31.1%。市民要負擔昂貴租金(居住面積還可能縮減),可用作其他方面的開支自然大減,生活質素相應下降。

最令人沮喪的數字,就是過去十年,自置居所的家庭住戶比率,竟然由52.8%下跌至48.5%;同期全租居所(即沒有分租)的家庭住戶比率,則由43%上升至46.8%。以去年大約250萬個住戶計算,自置比率下跌4.3%,即約10萬個住戶由自置居所變成租戶。相信當中不少人因看錯樓市,把自置單位出售(不少單位由內地買家承接),暫時「落車」租屋住,以為日後樓價下跌後可再「上車」。料不到樓價愈升愈有,不斷破頂,結果無法再「上車」。這些「落錯車」的家庭要每月支付高昂租金,他們的憤怒不言而喻。

去年全港275.2萬個永久性房屋單位,當中250.4萬個單位有人居住,接近25萬個單位在人口統計調查時沒有人居住。79.1萬個出租單位中,76.4萬個有人居住,2.7萬個空置,空置率約3.4%。換言之,25萬個空置單位,絕大部分(約22萬個)是其他類別的房屋,私樓空置率超過10%。過去十年,按揭利率偏低,政府又經常寬免差餉,令業主的空置成本大降。由於按揭利率偏低,不少自置居所的業主在過去十年還清供款,沒有按揭供款的自置單位比率由52.2%,上升至去年的65.7%。

從去年中期人口統計結果可見,政府若想解決港人的居住問題,不能倚靠增建出租公屋,必須大量增建居屋,供首置人士(包括「落錯車」的人)認購。並且想辦法打擊把單位空置、囤積居奇,透過公司持貨,以及一張合約購入多個單位的炒家。不然港人在住屋方面的民怨,只會愈來愈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3-1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3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總結三位特首房策成效

眾所周知,房屋問題長期困擾港人,特首選舉三位候選人若能夠拋出解決問題的政綱,自然獲得更多市民支持。

過去二十年,三位前特首都看重土地及房屋政策,認真處理當時的房屋問題,但政策的成效往往差強人意,很明顯是因為要保護既得利益者,包括地產商和在新界囤地的人,希望能夠繼續得到他們的選票。

1997年7月1日董建華正式就任。翌日亞洲金融風暴在泰國率先爆發,之後席捲多個亞洲國家,炒家狙擊這些國家的貨幣,令匯價急跌。當時負責特區金融政策的官員,包括曾蔭權、許仕仁及任志剛,只懂得挾高拆息來捍衞港元,結果利率飈升令樓市短期間急挫近五成,大量負資產湧現,不少炒家及助人買樓洗黑錢的人,不是破產,就是坐監。

董建華沒有因為亞洲金融風暴而調整八萬五政策,反而容讓地產商以此為由,申請更改土地用途,以超低的補地價興建大量私樓出售。又以發展數碼港為由,讓電盈免競投獲得土地興建豪宅。之後更以推動環保為名,批准所有地產商興建「發水樓」,發水比率由三成至兩倍不等。

到私樓供應大增時,董建華便停止賣地,停止出售公屋,以及停止興建居屋,甚至把居屋以賤價賣給地產商。董建華犧牲小市民利益,在逆市中為地產商帶來豐厚利潤,自然獲得他們信任,可以在2002年沒有對手下成功連任。

2005年3月14日,曾蔭權接替因腳痛下台的董建華,樓價仍較回歸時的高位下挫五成,曾蔭權不想樓價再下挫,跟隨董建華政策,停建停售居屋,又以勾地政策取代定期賣地。結果到2009年金融海嘯後,由於供應不足,樓價持續攀升,在他任內樓價上升超過一倍。

曾蔭權任內成立發展局,由林鄭月娥出任局長,負責規劃土地用途及市區更新。若說曾蔭權任內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林鄭月娥自然要問責。曾蔭權任內成功收緊「發水樓」,規管一手樓買賣,要求地產商以實用面積計算樓價,可算是他任內德政。

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再次制定長遠房屋策略,十年內興建46萬個單位。現在梁振英快將下台,他的房策完全沒有半點成效。雖然出租公屋單位數目增加,但居住在公屋的人口卻下降。私樓價格過去五年再上升四成多,房屋空置量高達25萬個,佔總數275萬個單位的9.1%,遠遠超過董建華及曾蔭權時期4%至8%的數字。

此外,大量不明來歷的資金由內地流入本地樓市,情況類似九七回歸前的情況。梁振英推出的「辣招」,協助囤樓的人透過出售公司以高價出貨。過去以公司名義入貨的炒家,現在可以名正言順「首次置業」,節省巨額印花稅。這些「首置」炒家,還可以透過一張合約認購多個單位,日後再把單位拆售圖利。金管局收緊按揭及政府的「辣招」,令市民難以透過換樓去改善居住環境。

2012年7月1日梁振英上台時,市民供樓負擔比率是42.8%,估計現在已接近50%。地產商從內地找來大批買家認購千萬豪宅,港人只能認購百多呎(售價仍要數百萬元)的劏房,兩者都為地產商帶來豐厚利潤。這又難怪一眾地產商提名林鄭月娥,支持她延續梁振英的政策。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3-0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3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曾蔭權入獄 權貴人人自危

前特首曾蔭權被裁定一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成,被判即時入獄20個月,不准緩刑。港人看見「飲香港水」的曾蔭權,因退休後想「住深圳樓」而未有作出申報,結果要晚年入住監倉,自然令人感到唏噓。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香港依然享有司法獨立,即使是特首,若然犯案依然要面對法律的制裁。

今次陪審團的判決亦充分顯示司法制度的獨立性,曾蔭權被控三項罪,首項收受利益罪未能達成有效裁決,第二項未有申報與富商的關係罪成,第三項未有申報與設計師的關係則脫罪。三項控罪,三個不同裁決,陪審團顯然是充分考慮庭上證供,經過深思熟慮和辯論後作出的判決。因此,政治審判絕對不會成立,反而要研究曾蔭權案是否政治檢控,為何沒有傳召案件的關鍵證人錄口供和上庭作供,包括李國寶和黃楚標

自從2012年3月梁振英爆冷擊敗唐英年成為特首後,已先後有多名高官及權貴被檢控和定罪。梁振英當選後不久,廉署拘控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以及港交所和新地多名高層,包括聯任主席郭炳江。到2012年7月,傳媒揭露剛被委任為發展局局長的麥齊光,涉嫌欺騙政府租金津貼,麥之後被拘控和定罪,最後上訴至終院才脫罪。

梁振英在任期間惹上官非的高官及權貴,還包括唐英年的太太涉及僭建(其實梁振英也有僭建);行會成員及梁振英的支持者張震遠,因拖欠商交所員工薪金被控;另一支持梁振英參選特首的全國政協委員劉夢熊,因妨礙司法公正被判入獄18個月。

行會成員林奮強被指偷步賣樓,前廉政專員湯顯明涉嫌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都因律政司說沒有充分證據,決定不作出起訴。至於梁振英本人,亦被揭發沒有向行會申報收取UGL 400萬英鎊利益,要接受廉署調查。此外,他拒絕向港視批出牌照,和陳茂波在處理新界土地發展事宜上有否做足利益申報,也值得市民關注。首任特首董建華不斷向地產商送禮,有否做足利益申報?

梁振英上台後,暴露過去三十多年香港的貪污腐敗問題,不少貪腐案件與土地房屋有關。政府高官及大學教職員過去享有租金津貼的福利,但不少人為了居住在自置物業之內,竟製造假租單欺騙政府津貼。

負責土地及房屋,以至保安、金融及經濟事務的官員及公職人士(特別是城規會委員),與財閥緊密接觸,當官時以內部認購(或互換單位)方式收受房屋福利,退休後(或者還未退休)便急不及待入住財閥提供的豪宅,以及加入財閥的公司收取延後利益。參與公職的人早着先機,得知政府土地房屋政策,以至政府入市、批出專營權和延續管制計劃等消息,一早囤地囤樓囤股票,等待善價而沽,並且偷步進行買賣。

過去三十多年,小市民不時為置業問題煩惱,但享有高薪厚職的官員和公職王,卻仍不滿足,鋌而走險違規犯法。個別地產商及原居民被人誤導,參與「套丁」非法活動,正面臨刑責。相信不少人因過往錯失,沒有做足利益申報(包括公司業務),因而被人操控,近年行為表現判若兩人。今次曾蔭權因未有申報利益而入獄,對過去貪腐的高官及權貴肯定帶來更大打擊,人人自危,擔心隨時被人揭發過往錯失,最後與曾蔭權下場相若。

要扭轉這個局面,新的特首和律政司是否要考慮特赦這些高官和權貴,願意自首的可獲輕判(包括緩刑),以免他們繼續被人操控,為求自保而支持延續鬥爭路線,讓黑勢力抬頭,損害社會安寧和公眾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3-0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林鄭參選 凸顯政制的荒謬

特首選舉參選人林鄭月娥得到政商界名人支持,造勢大會及政綱發布會氣勢十足。然而,林太競選期間的表現愈有威勢,愈多名人撐場,便更凸顯出現行小圈子選舉制度的荒謬。

首先,林鄭月娥參選,明顯出現利益衝突。她當政務司司長時負責政制改革,沒有如實向中央反映港人對「真普選」的訴求,以致人大常委通過「831框架」,完全背離港人民意。結果觸發佔領運動,政改方案在立法會只得8票贊成,28票反對,政制發展原地踏步。

特首選舉維持小圈子選舉,現在參選的林太成為最大得益者,明顯出現利益衝突。最令人反感的是她多次提到自己「官到無求」,會退休陪伴家人,以及多次拋出「臨別贈言」,現在市民回想起來,自然感覺她是表裡不一的「大話精」。

若然林太一直處心積慮參選特首,那麼她過去十年出任發展局局長及政務司司長的言行舉止,包括對熊貓及故宮左擁右抱,便不禁令人懷疑是為自己參選特首鋪路,甚至為選票而犧牲公眾利益。

眾所周知,漁農界、鄉議局、新界區議會的選委手握過百張提名票及選票。「好打得」的林太過去曾經強硬地要求清拆新界僭建物,又說政府發展新界東北,會收回私人土地重新規劃。這些強硬措施之後都銷聲匿跡,難怪昔日與林太對着幹的新界原居民,現在都走出來為她站台。那些在新界囤地的地產商及炒家,當然也要投桃報李。

香港回歸祖國近20年,市民經歷過董建華、曾蔭權及梁振英年代,目睹他們推行的政策如何偏幫地產商及財團,以及金融界,包括銀行及保險業。小圈子選舉明顯是官商勾結、利益輸送的禍因,與中央肅貪倡廉的方向背道而馳。市民長期忍受樓價高企,居住環境不斷倒退;金融界則透過強積金收費,出售雷曼債券及「投連險」等有毒產品,攫取小市民的血汗錢。林太找個別地產商、財團、銀行家及保險界代表站台,加入競選團隊,只會加深小市民對財閥及現有政制的不滿。

林太的支持者,還有政界重量級人馬,政黨主要成員,本身是律師、會計師、建築師、測量師或工程師的公職王,前大學校長,開設公關公司的「名嘴」,前朝高官,還有宗教代表,可算星光熠熠,其他對手實在難以匹敵。只可惜,當我們考究這些支持者過往表現時,便不禁搖頭嘆息,他們完全與年輕一代脫節。香港若繼續由這群人領導和「造王」,前景更加可悲!

這群人都是以自身利益為先,香港或者國家利益為後。他(她)們當中,有人過去向英女皇效忠,現在又說向特區和中央政府效忠。估計絕大部分人(包括配偶及下一代)持有外國護照,只視香港為賺錢搵銀的地方,隨時可以離去。

有人專業失德被停牌;有人參與公職成為財閥的代言人及代理人;有人一面出任公職一面收取財團好處,包括內部認購豪宅。有人透過公職取得公帑自肥;甚至有人蔑視法紀,沒有申報利益,不起訴友好。這些人自以為「幫港出聲」,或者「幫黨出聲」,是特區和中央的溝通橋樑,不時傳遞「聖旨」。但實情是有良知的港人,對他們過往的言行深惡痛疾;他們七老八十仍不肯退下來,只會令香港繼續沉淪。

林鄭月娥找這群人撐場造勢,顯然已看不起沒有選票的平民百姓,認為只需要討好這群政治權貴便可當上特首。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2-2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2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梁振英 房屋政策徹底失敗

特首選舉參選人曾俊華發表競選政綱,內容提到要善用香港的寶貴土地資源,長遠要增加興建公營房屋,目標是為全港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作居所。

還有數個月便下台的梁振英,正努力為林鄭月娥助選,聽到曾俊華希望為六成市民提供公營房屋作居所的目標,自然不會放過打壓林鄭競選對手的機會。梁振英質疑曾俊華的數字,若按照數字去做,未來所有土地都要用作興建公營房屋,不會再賣地興建私樓,到時樓價和租金只會愈來愈貴。

現時全港約有250萬個家庭住戶,當中約31%(即77萬戶)居住在公營租住房屋,15%(即38萬戶)居住在資助自置居所房屋,餘下的54%(即135萬戶)居住在私人房屋。

這135萬戶居住在私人房屋的家庭,當中約4萬戶住在臨時房屋及非住宅用屋宇單位,10多萬戶住在村屋,7萬多戶住在已補價的資助出售單位。若然按照差估署的定義,扣除上述數字,真正住在私樓的住戶不到110萬戶,佔全港250萬個家庭住戶44%以下。若把過去及將來所興建的丁屋及居屋(不論是否已補價)視作公營房屋一部分,因建屋土地經政府特別批出,現時已有五成多住戶居住在公營房屋,距離六成的長遠目標並非遙不可及。曾俊華的政綱亦提到丁屋和居屋混合發展。

即使曾俊華的長遠房屋目標難以達到,有一點卻是十分清楚的,就是梁振英過去四年多所推出的房屋政策,明顯是徹底失敗,不單沒有讓更多市民入住公屋,還令到私樓樓價飈升超過50%,小市民無法「上車」和透過換樓去改善生活,最終只肥了一小撮透過囤地和囤樓,以及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的炒家和地產商。

自從梁振英上台後,居住在公營租住房屋的住戶由2012年第三季約73萬個增加至去年第三季約77萬個,但由於同期平均住戶人數由2.9人下降至2.7人,不少公屋居民申請分戶及脫離戶籍,避免繳交市值租金,居住人口反而由212萬人下跌至207萬人。政府沒有認真處理濫用公屋情況,房委會不斷增加產量,入住公屋的人數卻不增反減,輪候時間愈來愈長,浪費大量公帑。最近推出的新富戶政策,豁免超過60歲的富戶,當中包括過去諷刺參與小圈子選舉的人「豬狗不如」的梁國雄。

至於私樓的情況,更是搞到一團糟。明明香港有275萬個永久性居住屋宇單位,遠多於全港250萬個住戶,梁振英及陳茂波等人卻不斷說土地及房屋供應不足,要加快發展新界東北,又違背當初收回私人土地發展的承諾,方便囤地的友好和地產商收割。近年更容讓內地發展商及洗黑錢的買家,以天價投地及認購私樓,把地價及樓價推高至完全脫離一般港人的購買力。

梁振英任內,先後推出15%買家印花稅和雙倍印花稅,去年11月更把從價印花稅大幅調高至15%,方便一眾持有「公司盤」的炒家(包括前行會成員林奮強)以高價出貨,直接間接推高樓價。收緊按揭及辣招故意放生一手樓,幫助地產商促銷。在樓價高企的環境下貿然推出「白居二」計劃,不單令未補價居屋的價格屢創新高,還間接推高中小型私樓價格。樓價持續高企,小市民被迫認購只得百多呎的劏房。

梁振英任內的房屋政策徹底失敗,現在竟然質疑別人的房屋政綱,完全沒有半點羞恥之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2-1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2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給「依法治港」一個機會

香港回歸祖國近20年,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政制不公加深社會撕裂。回顧過去三位特首,有來自商界的董建華,原本屬於公務員的曾蔭權,以及專業人士梁振英,三人都黯然下台,無法管治好香港。下任特首,是否應該再由公務員擔當?

九七回歸,當時絕大部分留港見證歷史時刻的港人都對香港前景充滿期望,深信港人治港,高度自治,香港經濟和政治前景沒有理由遜色於殖民地年代。

只可惜在現行政治體制下,既得利益者不願意放下一己私利,以致香港政制裹足不前,經濟不斷倒退。年輕一輩看不到前景,個別人士選擇走激進路線,提倡「民族自決」和「港獨」,令香港和內地的關係變得緊張。

首任特首董建華來自商界,得到富商李嘉誠及霍英東等人的支持。董生當選後,推行「八萬五」房屋政策和創新科技政策,銳意處理當時樓價高企,以及香港產業結構失衡的問題,獲得市民廣泛支持。

及至1999年董建華在沒有公開競投下,把數碼港優質地皮批給李嘉誠兒子李澤楷,主力發展成貝沙灣豪宅項目,市民對他的形象完全改觀。其他地產商組成聯盟向北京投訴,讓中央政府介入香港事務。董生為了安撫其他地產商,決定齊齊「分豬肉」,透過改變土地規劃,發展西九文化區,居屋變私樓,醫院變豪宅,免地價興建環保設施等方式,向地產商批出大量額外住宅用地。

隨着私樓供應大增,樓價急瀉,董生便停售公屋,停建居屋,甚至停止賣地,幫助地產商促銷。2002至2003年數以十萬計的私樓變成負資產,每年過萬人宣布破產,加上隱瞞沙士疫情,強推23條立法,惹來50萬人上街抗議。董生最終在2005年3月以「腳痛」為由黯然下台,由原本屬於公務員的曾蔭權頂上。

曾蔭權上台後,努力收拾董建華遺留下來的爛攤子,撥亂反正。曾生的貢獻包括增加政府資助學士學額,讓副學士畢業生升讀;補回新入職公務員薪級點,消消年輕人的怨氣。西九項目推倒重來,引入最低工資、商品說明(不良營商手法)條例及競爭法,收緊「發水樓」及規管一手樓買賣等,都是回應市民的訴求。很可惜在他任內,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及他本人,都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和接受利益,被廉署拘控。

2012年3月,測量師出身的梁振英爆冷擊敗唐英年當上特首。梁振英委任多名專業人士及專業炒家出任要職,包括會計師出身的陳茂波。梁振英及陳茂波兩人可算難兄難弟,兩人都透過開設離岸公司,隱藏個人及家人財產(包括劏房、農地及商廈等物業)及交易。兩人貴為特首及財政司司長,每項政策(包括開發土地和樓市辣招豁免炒家的「公司盤」)對市場都有深遠影響,個人及家人財務狀況完全缺乏透明度,又何以獲取公眾信任?

現時四位特首參選人中有三位是公務員出身,從政數十年,與利益團體關係糾纏不清。競選期間,個別參選人要向土豪惡霸乞票。下任特首,是否應該嘗試由較為獨立的法律界人士出任,給「依法治港」一個機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2-0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2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曾俊華「無為」 林鄭「無求」「無成」

筆者上期在此提出對下任特首的十個期望,包括(一)重啟政改、(二)調查佔領運動、(三)徹查高官利益申報、(四)完善利益申報制度、(五)調查港視港大及廉署風波、(六)限制外地人買樓、(七)協助港人首置、(八)處理丁屋及新界土地規劃問題、(九)提供全民退保,以及(十)真心發展創意產業。這十個期望,相信亦反映絕大部分港人的期望。

自從梁振英在2012年7月上台後,樓價屢創新高,社會撕裂情況日趨嚴重。王維基的港視不獲發牌,李國章獲委任港大校委會主席,廉署署理執行處首長李寶蘭請辭,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鄧國威及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突然被撤換,以至近日陳茂波竟獲委任為財政司司長,都顯示梁振英處處與民為敵。2014年政改觸礁,觸發佔領運動,之後更演變成「港獨」,令社會進一步撕裂。特首及多名高官涉嫌沒有申報利益,廉署至今仍沒有採取適當行動。

面對如此局面,大部分港人都期望下任特首能夠深入調查,找出問題根源,對症下藥,修補社會撕裂,令香港可以更公平和更公正。現時四位特首選舉參選人,民望最高的是曾俊華,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有評論指曾俊華出任財政司司長一職近十年,沒有多大作為,只懂「派錢」,缺乏長遠規劃和願景,令香港各方面逐漸失去競爭優勢。

即使曾俊華「無為而治」,沒有什麼豐功偉績,但這總好過林鄭月娥,不時「擔大旗」領軍,大鑼大鼓誓要幹一番事業,結果往往無功而還,一事無成。筆者不是因為林太要出選特首才向她放箭。事實上早於2015年10月公屋出現鉛水問題,林太自詡「官到無求膽自大」時,暗示要引退時已向她發炮,指出林太政績確實接近一事無成。

林太2007年獲前特首曾蔭權委任為發展局局長,直至2012年梁振英上台後升任為政務司司長。若然說曾蔭權主政期間,政府停止開發土地儲備,影響房屋供應,作為發展局局長的林太亦肯定要承擔很大責任。

林太當時還主動出擊,誓要清拆新界丁屋上興建的大量僭建物,之後又不了了之,反而讓僭健物登記後可以名正言順地繼續存在。近年「套丁」案審訊期間,更披露林太在2007年12月發信給鄉議局,提到發展局同意只會將違規丁屋的土地收回,不會把承批人或持牌人刑事定罪。

2012年7月林太成為政務司司長後,負責的幾項重點工作,包括西九發展、人口及扶貧政策、退休保障,以及政改等,結果都令人失望。西九發展一再延誤,嚴重超支,近月更爆出林太違反正常公開諮詢程序,私下秘密找人設計故宮文化博物館。香港貧窮人口持續增加,退休保障未能惠及全民,政改更是搞到一團糟,加深社會撕裂。

若果說曾俊華無為而治,至少他「派錢」後還留下數千億元財政儲備。至於自以為「好打得」的林太,說自己「無求」,不如說一事「無成」。林太參選,一時說是上帝旨意,一時說是中央旨意;加上她若當選,肯定不會跟進前朝官員的種種缺失,只會延續梁振英的鬥爭路線,故此她應該是最早被「叮走」的參選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2-0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1月2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對下任特首的十個期望

(一)重啟政改

香港社會的撕裂,主要原因是政制不公,保護少數既得利益者,下任特首首要任務是重新啟動政改,讓特首及立法會選舉盡快達至有真正競爭的普選。

(二)調查佔領運動

佔領運動期間,警方施放大量催淚彈和胡椒噴霧,又以警棍追打示威人士及途人,不少示威人士及滋事分子以武力對抗警員,造成多人受傷。有傳言政府準備以橡膠子彈,甚至真槍實彈清場。下任特首必須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由具公信力的法官出任主席,徹查整個佔領運動的前因後果,向全港市民清楚作出交代。

(三)徹查高官利益申報

上屆特首選舉前爆出梁振英在西九設計評審過程中沒有做足利益申報,之後傳媒揭發他的大宅存有大量僭建,佔領運動期間有報導指他上任前後收受UGL公司400萬英鎊。近日曾蔭權案庭上證供指他沒有申報其測量行受聘於黃楚標的集團。同樣,陳茂波出任發展局局長期間,被傳媒揭發他及其家族成員經營劏房,在新界囤地,配偶以離岸公司持有商廈。梁振英和陳茂波有否做足利益申報,下任特首必須徹查。

(四)完善利益申報制度

下任特首須馬上落實李國能報告,把特首納入所有防賄條例的規管,並且完善利益申報制度,不容許公職人員透過成立離岸公司及以信託人方式隱藏資產和交易,令人無法監察當中有否涉及利益輸送。

(五)調查港視港大及廉署風波

過去幾年,港視不獲發牌,港大陳文敏升任副校長一職受阻,以及廉署人事變動,署理執行處首長請辭,都惹來公眾關注。令人擔心市場的公平性,大學自主及廉署調查是否公正。下任特首必須調查上述事件,看看有沒有人隻手遮天,以權謀私。

(六)限制外地人買樓

政府若要壓抑樓價上升,必須限制外地人(特別是內地走資和洗黑錢的人)買樓,每月最多發出188個外地人買樓配額,價高者得。這便可避免他們購入中小型單位,推高樓價。

(七)協助港人首置

政府將部分公屋及私樓興建量,改作居屋,承諾全港市民,一生人必會有一次機會購買居屋。這便可避免小市民擔心樓價繼續上升,盲目搶購百多呎的劏房。當樓市不再熾熱時,政府應該撤走辣招,方便市民換樓和投資。

(八)處理丁屋及新界土地規劃問題

政府透過司法程序,釐清丁權是否新界原居民的合法傳統權益,認真處理新界僭建,嚴打出售丁權和「套丁」,深入調查黑勢力介入土地規劃及發展等問題,讓全港市民在住屋方面得到平等對待,能夠安居樂業。

(九)提供全民退保

全港長者的退休生活都應該得到基本保障。長者若然沒有物業可作安老按揭,或者沒有退休長俸,退休金沒有通脹率加1%的保證回報,政府便應提供公共年金,或者退休基本生活津貼給他們選擇,讓全港長者每月至少可以收取3,000多元作為生活費。

(十)真心發展創意產業

前特首董建華提出數碼港及西九計劃,成為向財團輸送利益的工具;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秘密進行西九故宮項目,以及落實河套區發展計劃,被指為了博取政治籌碼。下任特首必須真心發展創意產業,為年輕人拓大發展空間,讓他們發揮創作力和想像力。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1-2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1月1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內地人限購 港人首置居屋

自從2010年本地樓市從「海嘯價」急速反彈後,特區政府先後引入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和從價(雙倍)印花稅,希望把樓市炒家、內地買家及投資者驅逐離場。即使金管局多番收緊物業按揭成數,最近政府再度加辣,亦無助壓抑樓價,政府似乎顯得黔驢技窮。

正如筆者之前兩篇文章所述,政府的辣招表面上是協助市民首次置業,實際是扼殺二手市場,幫助地產商促銷,以及方便炒家出貨和內地人(或企業)走資,嚴重扭曲整個樓市。政府容許購入樓花的買家,到入伙後才計算半年換樓期,又縱容地產商提供九成,甚至十成樓按,變相鼓勵買家認購新樓,包括只得百多呎的劏房。辣稅不適用於過去以公司名義擁有的物業,以致出現鋪王首置,辣稅愈高,「公司盤」叫價愈高的荒謬現象!

負責主管土地及房屋政策的官員,本身正是透過公司(包括離岸公司)擁有大量物業,他們(或者家人)透過轉讓「公司盤」獲利,由於無須到土地註冊處登記,外人不得而知。既然「心術不正」,壓抑樓市措施自然走了歪路,市民只有寄望今年三月的特首選舉,能夠選出「心正」和「路正」的特首,撥亂反正,把樓市重新納入正軌。

筆者多番強調,香港實在有足夠房屋,滿足港人住屋需要。只因美國息率長期偏低,內地走資,個別官員為了發展新界,幫助囤地的人收割,不時製造土地及樓宇供應不足的假象。加上政府透過拍賣土地及徵收辣稅,每年收入高達千多億元,自然不想樓價顯著下調。小市民看見辣招無效,重複被官員欺騙愚弄,最後只好以高價入市,認購百多呎的劏房。

梁特首上台後制定長遠房屋策略,指每年外地(包括內地)買家房屋需求約2,250個,即每月約188個,這個數字明顯與現實情況不符。單以去年3月至11月數字計算,每月繳付買家印花稅的物業成交宗數平均是238宗。數字還未包括以轉讓公司形式購入的單位,找本地代理人或信託人購入的單位,以及一張合約購入多個單位的成交。

既然政府評估每月外地買樓需求是每月188個單位,其實可以透過配額方式分配這188個「外地買家購樓證」,做法類似拍賣的士牌照,價高者得。由於「購樓證」有價,動輒數百萬元,外地買家自然會選擇購入豪宅,對中小型住宅單位的影響將可減至最低。過去政府限制內地人來港產子,又實施限奶令,為何影響全港市民生活的樓市沒有類似配額制度?

政府若有心協助港人首置,可以從公屋及私樓的建屋量中,撥出更多單位作為居屋,供首置人士輪候購買,樓價是一般家庭可以負擔的水平,日後轉售只可賣給首置客。政府承諾全港市民,只要符合資格,有工作和足夠收入即可申請,人人有份。這便可以避免年輕人為了排隊入住公屋,故意放棄工作或者收入較高的工作。近年不少父母為了逃避辣稅,或者協助子女首置,耗盡積蓄去支付首期,以高價認購劏房,這奇怪現象實不應延續下去。

政府向外地買家實施限購令,又保證全港首置市民可以獲配居屋,自然可令中小型住宅市場降溫。政府可逐步撤走買家印花稅和從價印花稅,方便港人換樓和物業投資,只保留額外印花稅,防止樓市再出現短炒情況。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1-1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1月1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辣招幫鋪王首置 助內地走資

每次特首梁振英及發展局局長陳茂波開腔,指今屆政府如何增加土地和住宅供應,成功地遏止樓價上升,肯定令小市民感到極之反感。正如前文所說,自從梁特首上台後,樓價至今已上升近五成,並且不斷創出新高。說今屆政府土地及房屋政策有成效,實在是癡人說夢話。

過去四年多,特區政府不時推出壓抑樓市的辣招,金管局又再三收緊物業按揭,但這些措施只能短暫地遏止樓價上升。過了數個月至一年後,樓價又重拾升軌,繼續創出新高。

去年11月初,梁特首親自領軍,大幅度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以為可以壓抑投資者及內地買家入市,結果卻適得其反。投資者及內地買家反而加速入市,11月份繳付從價印花稅(即雙倍或15%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的物業交易大幅上升,政府的辣招稅收再創新高。過去兩個多月,樓價持續上升,內地發展商以天價搶購啟德住宅地。

政府推出的辣招,以及金管局收緊物業按揭的政策,嚴重扭曲本地樓市,妨礙市民換樓,幫助炒家逃避辣稅。小市民想由細屋搬大屋,因最多只能按五成,或者500萬元,售樓套現後所得根本無法應付巨額首期及其他使費(包括巨額印花稅)。

有小市民購入一個大單位,然後沽出手上兩個細單位去換樓,被稅局指不符合「一換一」原則,需要繳付雙倍印花稅。小市民不服申請司法覆核,初審獲判勝訴,但稅局上訴,上訴庭推翻原來判決,小市民又有多少金錢與稅局爭辯至終審法院?

最離譜的是政府的辣招,明顯是偏幫炒家和地產商,搶走二手市場的交易,損害一眾地產代理的生計。根據報章報導,身家300億元的「鋪王」梁紹鴻,與家族成員合共斥資逾12億元購入山頂三個單位。由於他過去一直以公司名義購入物業,今次交易屬於「首次置業」,可免繳付辣稅,節省超過1.3億元印花稅。

過去樓市炒家喜愛成立公司,以公司名義購入物業方便炒賣。這些公司不少是以離岸公司方式成立,股東及董事可能只是信託人,最終擁有人的身份完全保密,美其名是為了保障個人私隱,實質上是為了避稅,方便走資、洗黑錢和非法收受利益。以離岸公司持有資產(包括土地、住宅、劏房等)的好處,梁特首和陳局長肯定十分清楚。

政府加辣,反而為這些物業炒家帶來一筆橫財。由於以轉讓公司形式出售物業,買家只須繳付0.2%印花稅,對擁有巨額資金的內地買家自然有很大吸引力。因為內地買家除了要支付15%買家印花稅外,現在還要繳付15%從價印花稅,即合共30%。他們透過購入持有物業的公司,可以節省一大筆辣稅。

以公司名義持有物業的炒家,知道內地買家可以節省辣稅,出售物業時自然會提高價格至少一、兩成,炒家和內地買家互相得益。近月個別樓盤天價成交,就是以這個方式出售。若然公司註冊地點不在香港,更可免繳利得稅,內地買家身份完全保密(除非再出現巴拿馬文件外洩事件)。

政府加辣,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對豪宅的影響較輕(因原先要支付8.5%雙倍印花稅)。地產商及炒家變招,把樓價稍為調高,之後再替買家支付額外辣稅,令近月豪宅價格升幅顯著。小市民從報章及其他途徑得悉樓價破頂,必須知道內裡乾坤,政府政策偏幫炒家和地產商,切忌盲目高價追貨,不然日後肯定後悔莫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1-1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7年1月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內地走資 扭曲本地樓市

自從2016年11月初特首梁振英親自領軍,宣布大幅度調高從價印花稅至15%後,本地樓價依然居高不下。過去兩個月,更有內地發展商以天價13,000多元樓面呎價,兩度投得啟德住宅地。業主眼見地價屢創新高,自然不肯降價售樓。

現任特首梁振英在2012年7月上台後,便表明會銳意增加土地和房屋供應,希望樓價能夠回落到小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四年半過後,本地私樓價格較梁特首上任時上升四成多,小市民供樓負擔比率維持在五成以上。

最可悲的是隨着樓價不斷上升,發展商興建的住宅單位愈來愈縮水,實用面積(包括外牆、露台及工作平台)屢創新低。最新數字是128平方呎,但據聞還會有61平方呎的劏房快將推出應市。

不過,過去四年多,美國聯儲局一直維持低息政策,本地供樓利息不過兩厘左右,遠低於同期通脹。在負利率(名義利率低於通脹率)的環境下,自然吸引資金流向樓市,推高本地樓價。但隨着市場預期美國加快加息步伐,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減慢,新加坡、澳門等地的樓價已顯著下調,為何本地樓價依然居高不下?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明顯是內地資金,透過不同渠道流入本地樓市。自從2015年8月,人民幣貶值速度加快,至今兌港元貶值近一成,自然觸發內地資金流走,將人民幣兌換成港元,或者港元資產,期望從港元升值中得益。

中央政府為了打擊內地走資,避免外匯儲備不斷下滑,推出一系列措施限制內地企業及人民把資金流進香港,變相實行外匯管制。這反而加快走資,內地企業及人民想盡辦法要把資金調離內地。近月便有內地人在上水被人攔途截劫,搶去超過400萬港元的行李箱,據報導該批鈔票正是由內地運送到香港。

內地企業及人民要大規模走資,除了透過港股通買入港股外,另一個有效途徑就是把資金投入本地樓市。過去一年多,內地發展商積極參與投地,過去一些不見經傳的發展商,先後以天價投得地皮,擊敗一眾本地華資地產商。內地發展商不問價投地,投地金額動輒數十億、甚至過百億港元,根本與公司市值不相稱。

這些內地發展商投地後,便可以透過銀行融資,調動巨額資金到港,作為發展物業之用。到物業開售時,又會從內地找來大批買家以高價認購,或者找本地代理人認購,幫助這批內地買家走資。

就以筆者居住的鴨脷洲為例,本身不屬於豪宅區,卻有本地及內地發展商,把樓盤包裝成豪宅出售,主要銷售對象是內地人,呎價高達3萬元,入場費是數千萬元。以這個水平的樓價,試問又有多少個本地家庭可以負擔得來?

特區政府不斷覓地建屋,特首還哽咽說「粒粒皆辛苦」。在港島南區,原本屬於黃竹坑公屋的地皮,政府批給港鐵用作興建私樓;原本是鴨脷洲駕駛學院的地皮,政府又改劃作住宅用地。但若然這些私樓用地,最終只成為內地發展商及內地人民走資的渠道,對解決香港樓價高企問題又有何幫助?

政府若不正視內地走資,扭曲本地樓市(包括地價和樓價)的現象,恐怕再多覓數十幅土地,也無法滿足內地龐大走資和洗黑錢的資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1-0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