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6年12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債價急挫 有利美元美股?

自從「狂人」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後,美股就好像安裝了火箭一樣,由萬八點一路飛升至逼近二萬點才稍作整固。在這期間,美元勁升,金價大挫。至於債券市場,不論是國庫券抑或企業債券,同樣出現拋售潮,債價急挫。上述現象,明顯是由一眾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透過傳媒和網絡有計劃地大事宣傳,一手所促成的。

過去二十多年,這些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可算劣績斑斑,惡貫滿盈,若非得到政府打救,以及監管機構縱容,恐怕不少已經破產,公司負責人要在牢獄中度過餘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資銀行連同一眾會計師合謀,一手炮製科網泡沫。道瓊斯指數由1990年1月的2,800點,在十年間上升三倍至11,600點;而同期納斯特克指數更由460點飈升至5,100點,足足升了10倍。

科網泡沫在2000年爆破,之後企業醜聞湧現,投資者才如夢初醒。過去被投行吹捧,指其業績悅目,前景秀麗,值得吸納的科網公司,原來一直造假賬,利潤和前景完全是靠會計師和投行的創意和想像力製造出來的。

科網泡沫爆破,加上「九一一」恐怖襲擊,美股連跌三年。聯儲局為了挽救經濟,不惜大刀闊斧減息,聯邦基金利率低見一厘,刺激樓價大幅攀升。由2000年到2006年,樓價升幅接近一倍。在這段期間,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發行大量與樓宇按揭業務相關的衍生產品,把次級的按揭證券混合其他高風險產品出售給投資者,從美國出口到世界各地,從中取得巨利。

美國樓市泡沫在2006年爆破,次按問題接踵而來,到2008年9月更席捲全球,觸發金融海嘯。美國聯儲局再一次美其名為了挽救經濟,長期實施超低息政策,聯邦基金多年來維持在接近0%的水平。聯儲局甚至花費數萬億美元買債,連一些垃圾級的按揭債券也購買,讓一眾「金融賤精」避免步雷曼兄弟後塵,一間接一間地倒下來。

近月美元和美股急升,債價急跌,明顯又是這一群聲名狼藉的「金融賤精」,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希望從中取利。他們說特朗普上台後,會減稅和增加基建支出,令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上升,有利美股表現。又說特朗普會迫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對債市不利。美國加息利好美元,利淡金價。加息亦會令息差擴闊,有利銀行業務。

過去八年,美國息口一直處於超低水平,損害小存戶及退休人士的利益,罪魁禍首正正是這群「金融賤精」,他們一手炮製科網泡沫和之後的金融海嘯。現在美國息口回升,十年期國庫券息率由今年低位1.3%,上升一倍至2.6%,三十年期息率亦由2.1%升上3.2%。

美國國庫券價格急挫,由今年高位下挫一、兩成,觸發拋售潮,日後美國政府又如何吸引投資者購買國庫券,透過舉債去應付特朗普的基建支出?息口飈升,美股又如何獨善其身?加息對負債纍纍,過往依靠借兩厘、賺四厘的上市公司,肯定帶來極大衝擊。它們業績倒退,甚至無法償還債項,對銀行業務又有何好處?

美國整體經濟並非十分壯健,只因日本和歐洲情況更差,英國因脫歐公投而自殘,才看似一枝獨秀。估計聯儲局不會貿然讓息口快速上升,以免債市泡沫突然間爆破,拖累美股和經濟表現。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2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小人得志 美股升天

自從地產大亨特朗普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後,美股便勢如破竹,個多月來屢創新高,道指逼近20,000點。

最近美股的升勢,類似英國六月公投後的情況。今年6月23日,英國進行「脫歐」公投,公投前民調結果顯示「留歐」派領先,加上公投前有支持「留歐」的議員被襲喪生,令市場相信「留歐」派會獲勝。

但公投結果卻出乎市場預期,「脫歐」派以51.9%對48.1%勝出,贊成脫歐的較反對的多百多萬票。公投結果觸發英國股市大跌,富時指數一度急挫近9%,由6,338點跌至5,788點。

英國脫離歐盟,可能失去歐洲單一市場,勢必影響到英國的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故此市場對「脫歐」有較大的反應。但之後市場很快便認為「脫歐」會延緩美國加息,對股市、樓市和債市有利。英國政府和英倫銀行亦會推出措施去穩定經濟,包括增加開支和調低息率,故此股市重拾升軌,富時指數連續三個多月攀升,升至7,129點,創出新高。

英國脫歐,有意見認為與政府內閣成員意見不一有關。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倒戈,與當時首相卡梅倫唱反調,支持「脫歐」。約翰遜明知倫敦選民是「留歐」的既得利益者,一旦「脫歐」,政治及經濟前景變得不明朗,倫敦金融中心地位自然會受到影響。這個「小人」卻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脫歐」,企圖把卡梅倫拉下台,自己有機會當上首相。雖然最終還差一步,但亦得到個安慰獎,獲新首相文翠珊委任為外相。

英國「脫歐」公投後,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民主黨的希拉里與共和黨的特朗普在電視辯論中互相攻擊,互揭瘡疤。特朗普專攻希拉里的e-mail(電郵)問題,而希拉里則集中火力在特朗普的female(女性)問題上。兩人的選戰好像泥漿摔角,令不少選民在兩個滿身泥漿的候選人之間,被迫作出痛苦選擇。

今年11月8日總統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希拉里一直領先,臨近投票日聯邦調查局一度對希拉里的電郵重啟調查,之後又不了了之,令市場相信希拉里可以勝出大選。但大選結果再一次與民調相反,雖然特朗普在普選票數方面只得46.2%,較希拉里的48.3%為低,落後近300萬票,但憑着取得306張選舉人票,大勝只取得232張選舉人票的希拉里。由此可見,美國總統大選並非真普選。

特朗普勝出大選消息一出,道指期貨在亞洲時段一度急跌800點,跌至17,500點水平。但在美國開市時已經回穩,只輕微下挫,之後個多月更大幅攀升,逼近20,000點。不知升勢會否像英國「脫歐」後,持續三個多月,直至明年二月。

英國「脫歐」,有分析指是國民普遍不滿在全球一體化及地區經濟融合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倫敦金融界是最大得益者,其他地區獲益不多,甚至因大量新移民湧入影響工資增長。特朗普在競選時指長期出任紐約州參議員的希拉里,只顧維護華爾街利益,令貧富不均問題惡化。這個「小人」當選後,卻委任多名前投資銀行高層進入內閣,出任要職,直接間接推高這些投行的股價。

現在香港特首選戰正式展開,港人若想港股升天,是否要期望「小人得志」,獲委以重任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2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保證基金 用作吸納公共資產

過去兩個多月,筆者發表多篇文章,指出基金經理及中介人食水深,投資表現極其不濟,收費問題多多,內容全部是根據事實及個人親身經歷。

筆者提到的問題,相信只是冰山一角,積金局、金管局、保監及證監實應深入調查,研究基金經理為何長期跑輸大市一大截。同樣追蹤恒指或其他指數的基金,何以投資回報出現超過1%的差距,股息及利息不翼而飛。

可是,負責監管強積金及金融機構的監管者,他們本身是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享受高薪厚祿,自然不希望改變遊戲規則。一些所謂改革,其實只是繼續保障金融機構的利益。

積金局引入「核心基金」,保證中介人及基金公司每年可以蠶食打工仔0.95%的積蓄(即約60億元),不論基金表現何其差劣。至於金管局、證監及保監,明知「投連險」食水極深,屬三不管的產品,卻繼續批出類似產品,讓銀行及保險公司可以向年過六十的退休長者,推銷年期長達20年的保單。有長者向筆者訴苦,他們認購兩年後,200萬元已損失超過40%。若要斬纜斷供,便要一次過付清未來18年的費用,餘下百多萬元的戶口價值不夠支付,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正正由於香港缺乏退休保障,強積金成為金融機構的搖錢樹,令到不少長者即使略有積蓄,也不能終老。他們的積蓄不是放在港幣定存,被通脹蠶食;就是在不適當時候買入大量人民幣,或者理財產品,蒙受巨大損失。更有甚者,把積蓄用作炒股,高追低沽,很快便輸清光。上述慘況,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淚。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特區政府實應全面改革退休制度,為打工仔及小市民提供一個基本的退休保障。既然金融機構未能提供每年至少通脹加1%的保證回報,政府便應另起爐灶,設立公共年金制度,讓全港市民自由加入。

市民每月供款,或者一筆過付款,便可認購最高達到百多萬元的保證基金,保證每年可享有至少通脹加1%的回報。以未來通脹估計為每年約3%,即最低可以享有4%的回報。退休後累積到百多萬元保證基金,每月提取5,000元(並跟隨通脹調整),餘下的繼續滾存賺取保證回報,足夠讓退休長者終老。筆者在理大任教時,也是選擇每年保證5%回報的基金;退休後則自己投資,每年賺取回報遠遠超過5%。

政府從打工仔及市民方面收到供款後,可以把資金用作認購股票及債券,包括盈富基金,以及一些由政府持有而又能提供穩定回報的資產,例如港鐵、機管局、收費隧道及橋樑、迪士尼樂園、數碼港、科學園等等。日後機管局要發債集資,興建第三條跑道,政府的保證基金也可以認購,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

現時政府保證兩間電力公司每年可以享有9.99%的投資回報,准許利潤高達150多億元,為何不能保證打工仔及小市民4%的退休金回報?日後保證基金若有足夠資金,更可以考慮收購一些具壟斷性的資產,例如兩電的電網,以及個別領展物業,藉以平衡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打工仔及小市民知道保證基金持有港鐵、機管局、政府隧道等資產,日後面對加價時也會較為理性,不會逢加必反,以免影響保證基金的投資回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證監保監 應停止審批「投連險」產品

一連發表四篇文章關於安盛「投連險」產品的收費方式,是時候作出總結和建議。

2006年3月,筆者本着支持兩名理大畢業生的心態,買了一份年期最短(8年)的「投連險」保單,由2006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2014年3月初完成供款並致電安盛,表明合約於4月1日屆滿後便退保,但安盛竟然在3月19日終止合約,並以合約未到期便終止為由,不向筆者發放約滿紅利。由於有錄音謄本作證,安盛只好補回約滿紅利。筆者於是要求安盛提供過去8年的供款和收費資料(因從未收過月結單),以及計算紅利的方式,誤打誤撞終於發現當中的種種問題。

安盛的收費機制包括「收費逆轉」,可以因應客戶遞交更改投資表格,或者遞交更改付款方式表格後,取消之前的收費交易,再次進行收費交易。安盛會先定價,後收費;若然基金價格下跌,客戶便會因「收費逆轉」機制,以及先定價,後收費方式而受損,被多扣基金單位。保監的看法是基金價格可升可跌,上述收費方式有人得益,有人受損,保監無權過問保險公司如何收費,是否可以收完後,取消交易再收過,或者以歷史價格收費及退費。

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安盛說基金公司宣布10月1日至7日停止買賣,要等待恢復買賣後,即10月8日才可以用大跌後的基金價格扣除多20%以上單位當作9月份月費。2012年7月3日安盛出現行政問題,未能完成自動轉賬,又可以用幾日前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扣除多6%單位當作6月份月費,不用透過市場買賣。安盛一直強調「所有」交易按照合約和既定程序進行,合約沒有規定哪一天計算戶口價值和收費;但到最後終於肯承認有一個交易偏離慣常程序,卻隱藏相關資料。

筆者查問保監多次,到底安盛有沒有真正為客戶的戶口認購基金單位,並沽出基金單位作為月費。保監叫筆者去查問安盛,而安盛則說基金單位分配只是用作界定保單應得數量(for the sole purpose of defining the amounts payable under the policy),又不肯解釋合約所指扣減基金作為月費應以現行價格(prevailing selling price)作準,何謂現行價格?是否可以是幾日前的歷史價格?

按照合約,「約滿」紅利是以戶口價格(value of account)計算,但安盛堅持以「未約滿前」較低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計算,說這是銷售文件所寫的。筆者向證監投訴,詢問證監審批銷售文件時,「約滿」紅利是以戶口價值,抑或以「未約滿前」的現金價值計算。證監沒有提供答案,指這是合約問題,要找安盛回答,以及保險公司的行為(conduct),不屬證監規管範圍,叫筆者找保監。

還有,筆者退保後一年,安盛竟然在2015年4月1日不恰當使用本人信用咭資料,扣走了千多元,4月10日才歸還。直至4月尾筆者向保監及安盛查詢,安盛才承認錯誤,寄出4月16日已預備的道歉信。事件涉及一批客戶被扣錯數,不知在這十天多扣的錢放在哪裡,保監有何跟進行動。保監處處維護安盛,就連安盛2012年7月3日行政出現問題而導致筆者戶口被多扣基金單位,仍說有人會因此而得益,被少扣基金單位。

這類「投連險」產品,屬於三不管,出問題時金管局、保監和證監都推卸責任。金管局和證監說這是保險產品,應由保監規管,保監則說這是保險合約,不能介入。因此,市民千萬不要認購類似收費極高,缺乏透明度和監管的產品,而證監和保監亦應馬上停止審批類似產品。至於已投保的市民,應向保險公司或銀行索取過去交易記錄,查看有否出現異常情況;若被多扣單位,應向有關方面作出投訴和要求賠償。並且要找機會及早甩身,清貨離場,以免繼續蒙受損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安盛有沒有真正買賣基金?

前文談到安盛為「投連險」設定「收費逆轉」機制,公司收到客戶更改投資表格,或者更改付款方式表格,便會取消之前的月費交易,以最新的基金價格扣減上一個月的月費,客戶若想避免被多扣基金單位,務必要等待基金價格上升時才遞交表格。

安盛這個「收費逆轉」機制自然令人想到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正買賣基金。已完成的月費交易(透過扣減基金單位)又如何取消,重新再收過?扣減了的基金單位,又如何回購,完成收費逆轉?

筆者在2008年4月1日開始,不再以支票繳付全年「投連險」的保費,改以自動轉賬方式每月繳付保費。安盛及保監清楚確認,客戶若透過自動轉賬方式繳付保費(用作認購基金),安盛會以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計算戶口價值和應收月費,基金價格以最近期的價格計算。

安盛指它們的收費機制是以最近期的基金價格先計算出戶口價值和月費,但不會以同樣的基金價格去收費。公司會留待至「成功地」完成自動轉賬,收取下一個月的保費後,才會在跟着的一個交易日購買基金單位,並收取「上一個月」的月費。這個先計算月費,過幾日才收取的做法,與其他公司不同。過了幾日,基金價格若下跌,客戶便被多扣基金單位。但無論如何,只要收費方式一致,客戶亦只好無奈地接受。

可是,筆者發覺安盛有多次未按這「先定價後收費」的方式收費,試過未自動轉賬前已收費,又試過延遲收費。例如2008年9月份的月費,安盛延至10月8日才收取(10月10日完成交易)。當時筆者的戶口有兩隻基金,公司先以9月29日的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和應收費用,10月2日完成保費自動轉賬後,延至10月8日才收費。這期間基金價格大跌兩成多,故此安盛可以多扣兩成多基金單位。

安盛解釋是因為其中一隻基金在10月1日至7日停止交易,故此無法進行買賣,扣除月費。從這個解釋來看,扣除月費的過程涉及沽出基金單位,基金停止交易便要延期收費,直至基金恢復買賣。可是,2012年6月份的月費,安盛卻可以用幾日前的歷史基金價格完成收費交易。

筆者首先發現2012年6月份的月費,不是以自動轉賬後的基金價格完成交易,而是以6月28日較低的價格完成交易,被多扣高達6%單位。經過多番追查,保監才披露指安盛IT系統在2012年7月3日,即7月份首個工作日出現問題,要延遲一日至7月4日才完成保費自動轉賬。安盛則說不是IT系統出現問題,是行政問題而出現延誤,故此改以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完成收費交易,筆者的賬戶因此而被多扣高達6%單位。

最荒謬的是明明出錯一方是安盛,不是筆者,保監竟然說安盛以早幾日的基金價格扣減基金單位作為月費,雖然筆者有所損失,但亦會有客戶因為幾日前的基金價格較高而得益,被少扣單位。若事件發生在其他日子,筆者便可能得益。安盛在7月4日終於「成功地」完成自動轉賬,7月5日以高價為筆者的戶口認購基金,卻不以同日價格計算上個月月費,改以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計算月費和扣減多些單位,這樣的做法合理嗎?安盛若然可以採用過去的歷史基金價格完成月費交易,為何2008年9月的月費,又說要等待基金恢復買賣後才可以收費?安盛到底有沒有為收取(及退回)月費,真正進行基金買賣,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1月2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教精安盛客戶如何節省月費

前文談到經過筆者多番追查,才得悉安盛「投連險」設定所謂「收費逆轉」(Charge Reversal)機制。若然客戶在下一個月提交更改投資表格,安盛會取消上一個月已收取的月費,以其他日期重新計算上一個月的戶口價值和應收月費,再以最新的基金價格扣減。若然該段期間基金價格下跌,客戶便會被多扣基金單位。已扣取的基金單位是永遠無法取回,即使日後基金價格大升,客戶也無法獲益。

但這「收費逆轉」機制其實並非真正收費逆轉。安盛是以已扣取上個月月費後的基金單位數目去計算戶口價值,而不是以「逆轉」後(即退回之前已扣的基金單位)去計算戶口價值。計算戶口價值的基金價格又不是以最新價格計算,而是以上個月月底的基金價格計算。若然基金價格在這段期間下跌,客戶便會因此而蒙受損失,被多扣單位。

筆者向保監投訴,指戶口因此而被多扣4% MEMB基金單位,而2007年4月份才認購的MUTE,被「收費逆轉」機制扣減了部分單位,作為3月份MEMB的月費。保監的答覆是它們無權介入安盛的收費方式,這是保險公司與客戶的合約爭議。保監指在安盛「收費逆轉」機制下,若然基金價格在該段期間下跌,客戶確實會被多扣基金單位;但若然基金價格上升,客戶便被少扣基金單位。

保監還說由於安盛是以「已收取」3月份月費後的戶口價值去計算3月份月費,由於已扣減基金單位作為月費,戶口單位數目減少,戶口價值和計算出的月費將減少,反而對客戶有利。

保監的說法完全漠視安盛以較高的基金價格計算月費,又以低4%的基金價格扣減多4%基金單位,實在令人氣憤。事實上3月份月費已經在4月2日收取和完成交易,保監又怎能容許安盛事後取消交易,重新以不同基金價格去計算戶口價值和收取月費,令一些客戶得益,另一些受損?

既然安盛「投連險」設定「收費逆轉」機制,而保監又覺得沒有問題,因為在這機制下,有客戶受損,亦有客戶得益,筆者在此教精安盛的客戶如何自保。首先,客戶若有意提交更改投資表格,必須留意近月的基金價格變動。當基金價格大幅上升時,才向安盛提交表格,並要求即時進行「收費逆轉」。安盛收到表格後,會先行取消上次收費交易,以之前較低的基金價格,和之前已扣減月費的基金單位數量去計算戶口價值,客戶的戶口價值和應付月費會降低。之後安盛會按照機制,以較高的基金價格收取月費,客戶被扣的基金單位便大幅減少,因此而獲益。

安盛為「投連險」設定「收費逆轉」機制,還適用於客戶更改付款方式(例如由支票付款改為自動轉賬),由一次過繳交全年保費改為每月繳交。故此客戶若想節省月費,提交表格前務必要留意近月基金價格走勢,當基金價格大幅上升時才提交。

安盛設定「收費逆轉」機制,自然令筆者懷疑公司到底有沒有幫客戶沽出基金作為月費,以及回購基金作為「逆轉」。安盛在4月2日已完成收取3月份的月費交易,到4月23日收到筆者更改投資表格,進行「收費逆轉」。已收取和扣除的基金單位到底如何逆轉?以什麼價格逆轉?到底有沒有作過真正買賣?這段期間基金單位去了哪裡?保監叫筆者去問安盛,而安盛又不肯正面回覆。安盛有沒有真正買賣,筆者下次會向讀者作個詳細分析。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1-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1月1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安盛「投連險」的「收費逆轉」機制

前文談到安盛收取本人「投連險」2007年3月份的月費,是以4月24日的基金價格(241.68美元)作準。由於當時基金價格較3月29日的基金價格(251.75美元)下跌4%,故此安盛可以多扣4%。筆者發覺經過安盛整理的資料,2007年4月2日賬戶的基金單位數目出現異常情況,便向安盛索取未經整理的原始數據,終於有重大發現。

根據安盛提供的電腦原始數據,原來公司早於4月2日已完成扣減3月份月費的交易,以3月29日的基金價格(251.75美元),計算戶口價值和扣減0.21756個MEMB基金單位。月費是54.77美元,與筆者計算結果一致。電腦資料又顯示,安盛同日以3月29日的基金價格,退回同等數目的基金單位,一減一加,故此筆者戶口的基金單位數目理應維持在3月底時的水平,即59.34593個MEMB單位。但經過安盛整理的資料,4月2日的單位數目只得59.12837個。

電腦資料顯示,安盛在4月26日(完成交易日期),以4月24日的基金價格,扣減0.11672個MEMB單位,以及扣減0.20944個於4月份才認購的MUTE單位,兩者合共54.7美元。月費看似收少了0.07美元,但由於MEMB的基金價格在4月24日較3月29日下跌了4%,故此安盛實際上多扣4%單位。此外,3月時筆者根本還未認購MUTE基金,安盛4月26日從MUTE扣減基金單位當作3月份月費,令戶口結存的MUTE單位減少。這種「未認購、先扣減」的收取月費方式,自然令人摸不着頭腦。

安盛解釋是因為4月23日收到本人提交的更改投資表格,故此在4月24日才收取月費,之前從沒有提到公司設定了所謂「收費逆轉」(Charge Reversal)機制。當收到客戶更改下一個月的投資表格後,便會取消之前的收費交易,改為以最新的基金價格收取上一個月的月費。

可是,筆者後來發現安盛並沒有在4月2日完成「收費逆轉」,因為若果真的完成「收費逆轉」,本人戶口MEMB的單位數目理應回復至未收費前的水平,即59.34593個單位。安盛後來提供的資料顯示,4月2日MEMB的單位數目是59.12837個,即是已經扣減了0.21756個單位作為3月份月費。安盛等到4月23日,收到本人的更改4月份投資計劃,才退回已經扣減的0.21756個MEMB。之後以4月2日戶口內59.12837個MEMB單位數目,乘以3月30日的基金價格(即252.37美元,較3月29日251.75美元為高)計算出戶口價值,再乘以0.3666%,得出54.7美元的3月份月費。再以4月24日MEMB 241.68美元的價格,以及MUTE 126.48美元的價格去收取月費。

既然安盛在4月23日才真正完成所謂「收費逆轉」,為何仍以4月2日的基金單位數目及3月30日的價格去計算戶口價值,用作收取3月份月費,而不以4月23日最新和較低的基金價格去計算戶口價值和收費?安盛一時用3月底,一時用4月2日去計算戶口價值,辯稱合約沒說明哪天計算戶口價值。電腦資料顯示4月2日已完成「收費逆轉」,但安盛之後提供的資料則顯示4月23日才完成,到底哪一個日子才正確。

筆者曾經要求安盛提供戶口基金單位數目和價值的原始數據,但安盛說沒有保留相關資料,只願意以人手整理這方面的資料。筆者已要求私隱專員公署跟進,要求安盛提供這方面的原始數據。若然安盛可以透過「收費逆轉」方式去取消之前的月費交易,先以較高的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再以較低的基金價格扣減多些單位,客戶便會因此而蒙受損失。安盛的客戶可以怎樣避免受損?下期會教精大家。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1-1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1月1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安盛「投連險」的收費方式

2015年1月29日及2月5日,筆者在這專欄發表兩篇文章,指出安盛在處理本人「投資連壽險」的賬戶上的種種問題。經過近21個月鍥而不捨的追查,透過私隱專員公署下令安盛交出個人資料,是時候向公眾,特別是有認購相關產品的投保人,作個詳細交代。

筆者認購的是八年「投連險計劃」,由2006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首兩年是一次過於4月繳付全年保費,其後六年改為以自動轉賬方式繳付每月保費。現在首先向各讀者交代安盛如何處理一次過繳付全年保費的客戶賬戶,如何計算戶口價值和收取月費。

根據安盛提供的資料,公司會在每個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計算該個月的月費,月費計算方法是最後一個交易日的戶口價值乘以月費徵收率(每月0.3666%)。戶口價值是以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的基金單位數量,乘以之前一日(即每月最後第二個交易日)的基金價格計算。計算出要收取的月費後,安盛會同樣以之前一日的基金價格計算應扣除的單位數目。

例如2006年4月28日是該月最後一個交易日,當月筆者戶口只有一隻名為MEMB的基金,基金單位數目為61.79265,之前一日(即4月27日)基金價格219.5美元計算,戶口價值應為:61.79265×219.5美元=13,563.48668美元。以0.3666%月費率計算,應收月費為13,563.48668美元×0.3666%=49.72美元。安盛會以同一基金價格219.5美元計算要扣除的基金單位作為月費,即要扣除49.72÷219.5=0.22651個單位。

上述以同日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和收費的方法,清楚易明,完全沒有可爭議之處。由2006年4月至2007年2月這11個月的月費,安盛都一致地採用上述方法收取月費,並於兩個交易日後完成交易,顯示在筆者要求的資料中。但2007年3月的月費,筆者發覺安盛的交易日資料是4月26日,扣除月費的基金價格是4月24日價格,即241.68美元,與之前11個月的做法截然不同。

安盛初時的解釋是因為筆者在4月23日提交了更改投資表格,故此在4月24日才收取月費。但筆者在2007年4月23日提交更改投資表格,是以第二年的供款認購另一隻名為MUTE的基金,與2007年3月份戶口內只得MEMB的月費完全無關。安盛又怎能預知未來,知道筆者會提交表格,延至2007年4月24日才計算和收取月費?此外,安盛從MEMB及MUTE扣除了合共54.7美元(28.21+26.49)的月費,筆者透過安盛提供的資料去計算,算來算去也不知道是怎樣計算出來,故此只好花更多時間要求安盛提供進一步資料。

根據2007年3月31日的年結單,筆者戶口(只有MEMB)的基金單位數目是59.34593,3月份最後第2個交易日是3月29日,當日基金價格為251.75美元,故此戶口價值應為59.34593×251.75美元=14,940.33788美元。以月費率0.3666%計算,3月份月費應為14,940.33788美元×0.3666%=54.77美元,因此完全不能理解為何安盛收取了54.7美元。

讀者不要以為兩者相差無幾,事實上安盛是以扣減基金單位作為月費,由於4月24日的基金價格(241.68美元)較3月29日(251.75美元)下跌了4%,以較低的價格扣減基金單位,安盛可以多扣4%。

經過多月追查,筆者終於找到答案,知道安盛設定了所謂「收費逆轉」(Charge Reversal)機制,詳情下期告知讀者。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1-1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1月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買指數基金 不如自己揀股

筆者之前發表兩篇文章,指出強積金港股基金,十居其九(甚至全部)跑輸反映大市的恒指基金。故此建議打工仔若然認購港股基金,不如揀選收費較低和回報較有保證的恒指基金,這亦是積金局推出「核心基金」(或預設投資策略)的原因。

打工仔認購被動型的指數基金,長遠而言可以獲取接近大市表現的投資回報。指數基金特別適合一些沒有時間研究上市公司表現和參與股市買賣的投資者,只要他們不理升市或跌市,定期購入指數基金,長期投資回報理應與大市表現貼近。

股神巴菲特個人選股眼光獨到,其投資旗艦巴郡的投資回報長期跑贏美國標準普爾500指數(S&P500)一大截。但巴菲特說自己離世後給太太的投資組合建議,就是九成買標普500指數基金,餘下一成現金投放在政府短期債券。

當然指數基金亦有其限制及問題,小投資者必須注意,以免日後感到失望。首先,指數基金購入的股票,是嘗試追蹤某一指數的成分股及其比重,並不保證能夠跟足指數表現。特別是當指數換馬,或者調整個別成分股比重時,指數基金經理必須購入進身成分股的股票,以及沽出被剔除的成分股。若然買賣時間掌握不好,換馬前低沽高追,便會影響投資回報,與指數表現出現偏差。

交易所及投資銀行喜愛發行一些與指數表現掛鈎的衍生產品,美其名讓投資者做對沖,減輕風險,實際上這些衍生產品變為賭具,反而增加市場波動和風險。就以恒指為例,除了恒指期貨外,還有大量與恒指表現掛鈎的窩輪和牛熊證。大戶透過購入或沽出佔恒指比重較高的幾隻股票,便可以推高或推低恒指,在窩輪和牛熊證市場把散戶殺個措手不及。

過去半年全部港股基金跑輸恒指,明顯是因為恒指大部分升幅依靠幾隻重磅股,包括騰訊、滙控、友邦和建行。若然基金經理持有上述四隻股票的比重偏低,他們打理的基金自然跑輸恒指一大截。日後當大戶做足淡倉,大手拋售及沽空幾隻重磅股,到時恒指基金的表現便會相對較差。

打工仔透過強積金認購指數基金,並不能定期收到成分股派發的股息。若然自己認購在交易所掛牌買賣的指數基金(ETF),則可以定期獲分派股息。但筆者發現,一些指數基金(例如恒生H股指數上市基金)的股息率,往往低於恒生中國企業(H股)指數股息率,差距多於每年0.6%管理費及受託人費,這可能是因為基金額外收取其他費用。

今年6月,負責管理盈富基金的道富環球,被證監會譴責及罰款400萬元。證監會指該基金把現金結餘存放在一間有關連的公司,沒有支付利息給盈富基金,並且在6份中期報告及年報中作了錯誤陳述。規模達800億元的盈富基金被證監會發現內部程序出現問題,相信其他基金亦有類似情況,證監會實應多些抽查。

投資者認購指數基金時,必須清楚了解個別指數基金並非直接買入指數成分股,手上可能持有一些與指數表現相關的衍生產品。例如安碩A50中國基金,是一隻合成基金,實物投資只有10%,其餘為衍生產品,透過持有可轉換認購權證,追蹤富時中國A50指數。該指數基金市價長期未能跟足大市表現,不時出現巨大折讓(超過10%),投資者急於放售時便蒙受損失。

因此,筆者始終認為投資者自己揀股好過單單認購指數基金。投資者透過篩選,找出值得長線持有的股票。當發覺股價明顯偏高時(特別是大戶要挾淡倉)便沽出,偏低時(大戶要殺好友)便購入,長遠而言投資回報可望跑贏大市。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1-0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2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廢除強積金 齊齊買盈富

筆者上期發表的文章,指在強積金制度下,港股基金全部跑輸大市一大截。預備這篇文章後不久,晨星(Morningstar)在網站上載截至今年九月,強積金各類基金的表現,讓打工仔可以見到基金經理的中長期表現。

由去年九月底至今年九月底,過去一年強積金制度下共有59隻港股基金,當中15隻是追蹤恒生指數的恒指基金,投資回報由13.60%至14.57%。另外三隻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基金,錄得14.07%至14.28%的回報。扣除這18隻指數基金,餘下41隻港股基金,全部跑輸大市。

最差一隻的投資回報只得3.66%,跑輸恒指基金超過10%;但該基金的總開支比率卻高達2.11%,僅次於另一隻收取2.16%。投資表現最佳的一隻主動型基金一年回報為13.58%,但仍然低於表現最差的一隻恒指基金(錄得13.60%回報)。

去年九月底,恒指收報20,846點,到今年九月底,升至23,297點;同期盈富基金由21.6元升至24.0元,連同過去一年股息0.79元,投資回報共14.77%,這還未計算把股息再投資的回報。因此,即使扣除買入盈富基金的少許交易費用,買盈富基金的回報依然一枝獨秀,勝過所有港股基金。

過去一年,港股從低位反彈,故此打工仔可以享受雙位數字的投資回報。然而,若以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去計算,港股基金的回報便大幅下滑。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共有54隻港股基金,當中12隻屬恒指基金,平均每年回報只得2.64%至3.32%,表現不單低於同期每年平均3.8%的通脹率,還低於過去三年恒指每年平均3.7%的股息率。

另外三隻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基金,錄得3.01%至3.13%的回報,同樣低於同期通脹率和股息率。餘下39隻港股基金,只有4隻跑贏大市,其餘35隻,即約九成,跑輸大市。表現最佳一隻的投資回報是3.93%,只略高於同期盈富基金3.79%的回報。

若以2011年9月底至今年9月底過去五年的表現作比較,港股基金的表現相對較好。主要原因是2011年9月底恒指收報17,989點,到今年九月底升至23,297點,故此7隻恒指基金錄得7.88%至8.54%的回報,高於同期3.9%的通脹率。其餘37隻基金,同樣只得4隻跑贏大市,表現最佳的一隻取得9%回報,只略高於同期盈富基金8.83%的回報。

若然由2000年12月1日正式推行強積金計算(當日恒指收報14,441點),恒指基金平均每年回報接近5%(盈富則超過5%),高於同期每年平均1.8%的通脹率。因此,認購盈富基金,長期投資回報理應高於通脹率超過1%,因為單計股息每年已有3厘至4厘,實在毋須浪費金錢去認購那些十居其九跑輸大市的基金(跑贏也相差不超過0.2%)。資料顯示滙豐及恒生提供的恒指基金,表現一直最佳,相信這是由於基金規模較大,可以有效分攤成本。

由此可見,若然廢除強積金,由政府設立公共年金計劃,打工仔每月供款全部用作認購盈富基金,理應可以保證每年投資回報為通脹加1%。這除了可以節省過百億元管理費及行政開支(包括積金局)外,還可以幫助推高恒指,提升回報,實在一舉兩得。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27|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強積金股票基金 全部跑輸恒指

今年9月29日,筆者在這專欄發表題為「基金經理為何長期跑輸大市?」的文章;10月4日再發表另一篇題為「積金局入不敷支,自身難保」的文章。兩篇文章發表後,積金局透過電郵向筆者及總編輯作出回應,指評論有欠公允,與事實不符。

首先,筆者指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長期跑輸大市,收費問題多多的說法,不是單單針對強積金制度下的基金。筆者個人,以及認識不少朋友,過去除了工作上需要,被迫開設強積金戶口外,亦有透過銀行或保險公司,認購一些所謂「投資連壽險」的基金。文章提及計算賬戶價值日期和收費的「奇特」方式,是筆者親身經歷,有保險公司白紙黑字確認,保監亦知悉(但回應是私人合約問題,不能介入),日後會向讀者詳細交代。

至於文章指基金經理收入豐厚,但負責管理的基金卻竟然九成跑輸大市,同樣有事實支持。讀者登入晨星(Morningstar)的網站,便可以比較在強積金制度下各類基金的表現,包括近期(由一天至六個月),以及中長期(一年至十年)的投資表現,知道哪些基金表現較佳,哪些較差。

就以強積金制度下的香港股票基金作例子,晨星網頁的資料顯示共有55隻港股基金,由各間中介公司提供給打工仔選擇。筆者原先打算以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基金價格資料作個比較,但發覺資料並不齊全,個別基金價格明顯不是最新價格,與同類基金(例如指數基金)的表現相差很大。故此便改為以過去六個月的表現作個比較,晨星網頁顯示資料更新日期全部是10月6日。

根據網頁資料,55隻港股基金在過去六個月的平均回報是18.09%。當中13隻恒指基金的回報由20.60%至21.12%,扣除這13隻追蹤恒指的指數基金,餘下42隻基金只得三隻錄得超過20%的回報,全部屬於追蹤指數基金(追蹤MSCI香港指數)。

最令筆者震驚的就是其餘39隻港股基金(當中亦有指數基金),竟然全部跑輸恒指,六個月回報率由14.6%至18.69%,平均為16.97%,較指數基金低約4%。打工仔付出較高費用去認購主動型港股基金,但基金經理的表現竟然全部跑輸大市一大截,實在令人感到「絕望」。

由此可見,打工仔若要認購港股,理應選擇收費較低,以及回報較高的恒指基金,不應去碰碰運氣,期望揀選到跑贏大市的基金(包括其他指數基金)。積金局近年推動強積金改革,為核心基金(或預設投資策略)設定收費上限,目的正是鼓勵打工仔選擇恒指基金。可是,若然打工仔要購買恒指基金,又何須透過強積金,支付近1%的費用?過去半年購買盈富基金,基金價格由20.5元上升至24.7元,連同0.16元股息,合共取得21.27%的回報(未扣除交易費用)。盈富基金每年管理費不過0.1%,遠低於核心基金0.95%的收費上限。

過去半年港股從20,000點水平急升至24,000點,故此這六個月錄得20%的回報只是短期回報,打工仔不必太雀躍。至於強積金中長期的表現,與大市相差有多遠,筆者日後會再發表文章告知讀者。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2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樓市升溫 首置者不宜盲搶樓

過去數個月,本地樓市從低位急速反彈,中原指數由127.46點升至141.04點,至今回升超過一成。樓市復甦,一眾地產商隨即推出大量新盤應市,樓花期長達兩年多,單位面積屢創新低,但依然賣個滿堂紅,毛利高達四至五成之高!

筆者面對如此亂局,實在感到唏噓。樓價上升,有樓一族,特別是大地產商和炒家,自然開心不已。可是,若樓價上升至完全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沒有父蔭的年輕人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上車,貧富不均問題不斷惡化,香港社會只會進一步撕裂。

自從2008年12月金融海嘯爆發後三個月,本地樓價從低位大幅反彈,至今上升約一倍半。過去幾年樓價飈升,樓宇供應短期內無法增加去滿足需求,前任特首曾蔭權自然被問責,指他任內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去應付未來的房屋需求。

樓價飈升的罪魁禍首,始終是美國聯儲局推行超低息政策,令大量資金湧入樓市。雖然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不時推出措施壓抑樓市,但成效往往只能維持一年半載,之後樓價又拾級而上。

根據中原指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可以見到每次樓市飈升一段時間後,當政府推出措施打壓,或者預期美國加息,樓市便向下稍作調整,但一年半載後又重拾升軌。

2011年6月,中原指數突破100點後便向下調整約七個月,大約下調6%,連同期間物價上升3%,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市民收入隨着物價上升,供樓負擔比率自然下降,由之前的42.9%下跌至40.5%。

到2012年1月,樓價止跌回升,持續上升一年至2013年1月,扣除通脹後實質上升約27%,供樓負擔比率逼近50%。之後政府推出「加辣」措施,樓價再度向下調整約5%,連同期間物價上升4%,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供樓負擔比率回落至44.4%。

只可惜政府在2014年初突然「減辣」,容許購入樓花的業主可享有的換樓期由入伙後才計算,而不是計算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日子,結果令二手樓供應減少,刺激樓價飛升。中原指數由117.18點一直升至2015年9月的146.92點,升足一年半,供樓負擔比率突破50%。

去年6月港股大時代終結,樓價三個月後開始下跌,跌至今年3月,下調約13%。連同期間物價升幅,樓價實質下調約16%,個別之前炒賣熾熱的地區更下調兩至三成。供樓負擔比率由超過50%下跌至44%左右。若以同業拆息(Hibor)計算,更跌至約42%,接近過去二十多年的平均數,是合適的入市時候。

今年4月初,市建局以11,000元呎價出售新盤「煥然一居」,銷情極其冷淡,竟然有七成中籤申請人不去認購,實在令筆者感到意外和心痛。故此4月及5月時在這專欄強烈呼籲首置者應珍惜買樓機會,不要相信樓價會下跌五成的言論。現在樓價從低位急速反彈,錯過入市機會的首置者肯定後悔不已。

根據過去幾年的規律,今次樓市回升,估計持續一年半載。隨着美國加息升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花供應大增,或者政府再出招打壓,估計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樓價又向下調整。到明年中,樓價回到較低水平時,有意置業者可以考慮入市。不應被地產商及傳媒不盡不實的消息所影響,盲目以高價搶購物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1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積金局入不敷支 自身難保

積金局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年度,赤字高達5.1億元,是連續6年錄得虧損(見附表)。

積金局的使命是規管及監督私人託管的公積金計劃,教導市民認識和了解強積金制度,作為退休生活保障支柱之一所發揮的作用。積金局長期出現赤字,入不敷支,自身難保,又如何令市民相信強積金可以作為退休保障?

筆者向來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懂得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包括置業)。政府的資源應該集中幫助那些沒有足夠資產和退休金的市民,為他們提供退休基本生活保障。經過15年驗證,強積金只肥了金融界和無良僱主,抽走了管理費和對沖合共過千億元。最諷刺的是積金局的負責人,本身理財能力極差,竟然掌管積金局,實在有欠公信力。

政府在1998年撥出50億元,作為積金局的營運經費。積金局成立之初,職員全部由政府部門借調過來的公務員,包括行政總監黃志光。及至2000年3月底,積金局已成功招聘大部分職員,僅餘下3名公務員。積金局於1999年7月,遷入租金極其昂貴的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的辦事處。

類似其他公營機構,積金局亦成為「高官俱樂部」,是現職或退休高官「搵真銀」的好去處。積金局首任主席李業廣,他眼光獨到,2000年聘用當時的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過檔積金局出任行政總監,接替黃志光。許仕仁負責政府財經事務,又有份參與引入強積金制度,行政總監一職實在為他度身訂造。後來許仕仁被廉署拘控,其中一項控罪就是指他出任積金局行政總監期間,沒有申報免租入住新地的禮頓山單位,在積金局續租國金一期辦事處時,又沒有申報和新地的關係。

許仕仁享受財團免租優惠,離開政府後多年來享受積金局及財團巨額薪酬,每月又可繼續領取長俸,竟然入不敷支,到2013年被東亞銀行入稟追討6,000萬元。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是積金局成立初期的非執行董事,與許仕仁認識。現在許仕仁破產及在赤柱監獄服刑,仍要靠納稅人供養。

2003年6月,許仕仁離開積金局後,改由同樣是政務官出身的陳唐芷青出任行政總監一職。陳太尚算克制,年薪由最初400多萬元,增加至現在每年500多萬元,13年來總共取得約7,000萬元,退休保障亦肯定較繼續做政務官好得多。加上她的丈夫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同樣是政務官出身,年薪超過1,000萬元。夫婦二人負責處理外匯基金、強積金和積金局的投資,近年投資表現均欠奉,但依然繼續享受高薪厚祿,為自己退休生活提供更佳保障。

積金局長期入不敷支,又不懂節約,過去五年開支急增36%,每年承擔租金高達7,000萬元。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積金局由國金一期搬至更新更豪的環球貿易廣場,要與名氣大(但業績同樣欠奉)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平起平坐。到今年2月,當50億元撥款跌至不足40億元,才搬至葵涌的貿易中心。由於入不敷支,赤字連年,積金局說未來將研究及開拓收入來源,到時打工仔或者納稅人又肯定遭殃。

香港的商界、金融界和所謂管治精英,只懂賺到盡,從小市民身上打主意。如此下去,恐怕廢除強積金的呼聲(廢除後便不會再有對沖問題),將會愈來愈響亮。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0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9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基金經理為何長期跑輸大市?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收入理應與付出和工作表現成正比,但這個說法完全不適用於基金行業。基金經理的收入極其豐厚,不少基金經理未到40歲已可以提早退休。可是,他們負責管理的基金,卻竟然九成跑輸大市,平均投資回報較猴子擲飛鏢選股還要差。基金持有人進貢基金經理,基金持有人到65歲還沒有足夠積蓄退休。

為何擁有專業資格的基金經理,十居其九跑輸大市?就以強積金過去15年的表現作個比較,股票基金平均每年回報不足4%,遠遠跑輸同期的恒指升幅。認購股票基金的打工仔與其相信基金經理,倒不如相信猴子,或者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打工仔直接認購盈富基金,每年收費不過0.1%,我們又何須透過強積金去買盈富基金,支付高達0.95%的費用?

基金經理長期跑輸大市,當然有其原因。一般股票基金會收取高達2%的費用,加上不時買買賣賣,日積月累,自然大幅度蠶食基金持有人的資產。基金公司在什麼時候計算基金賬戶價值(即單位價值乘以單位數量),什麼時候收取費用,基金持有人一無所知,監管機構也懶得理。若然基金公司趁每月股價和單位價值較高時才「計算」2%費用,又等待股價和單位價值較低時才「收取」費用,便可以多扣單位,大賺一筆。更有甚者,基金公司大可以巧立名目收取額外費用(包括轉換基金費用),又可以暗地裡把收到的股息(及股息可賺到的利息)侵吞,基金持有人根本難以知曉。

除了食水深,想盡辦法額外抽水外,基金經理長期跑輸大市也有其客觀因素。當中包括股票基金不能持有太多現金,故此即使市況熾熱也要被迫高追,避免跑輸大市。到市況下滑時,本應趁低吸納,但恐慌的基金持有人又要贖回或者轉倉,基金經理被迫賤價出貨。高追低沽正是基金經理的死穴,長遠而言焉能有好表現?

最離譜的是一些基金經理,為要討好大戶(包括公司高層),讓自己所屬的金融機構可以接到巨額生意,明知大戶的收購合併,或者集團重組,不會產生什麼「協同效應」,或者釋放什麼價值,也拿取別人的金錢去購入大戶的股票,並且趁所謂「好消息」不斷高追。直至交易完成(包括幫高層出貨)後,金融機構收取巨額交易費用,基金經理功成身退,分批沽售手上存貨,大戶的股票價格無以為繼,從高位大幅回落。那些高追的散戶固然損失慘重,但即使沒有高追,股票基金的持有人亦會因為基金經理拿自己的錢去做「人情」,遭到一定損失。

回顧過去十多年的港股表現,便知道基金經理往往因為高追「消息股」而跑輸大市。基金持有人和散戶損失慘重,但大戶及基金經理所服務的金融機構卻從中獲得巨利,他們早已分得巨額花紅(或者行使認股權),提早退休,到處玩樂。2000年的科網泡沫,基金經理高追沒有業績的科網股(特別是電盈);2007年的國企股泡沫,基金經理高追一眾市盈率超過30倍的國企股。到去年港股大時代,基金經理高追長和系重組的公司,包括長和、長地及長建,早前都損失慘重,跑輸大市。

小投資者知道基金公司的黑箱作業,以及基金經理食水深,表現極其不濟的事實,自然會遠離基金,情願認購盈富基金或者自己學習投資。基金行業若然不進行全面改革,恐怕行業只會日漸萎縮,而要求廢除強積金的聲音將會日趨響亮。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9-2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9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適時「換馬」跑得更快

2016年將近過了三季,快踏入第四季,今年投資者在股票市場是勝是負,已差不多有結果。每逢到這個時候,投資者實應做個總結,檢討今年的投資決定,並且作出調整,準備迎接新一年的來臨。

去年上半年港股出現短暫數個月的大時代,四月和五月兩度升上28,000點水平。及至六月中過後,A股未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觸發A股急跌,恒指亦從高位大幅回落,港股大時代結束,正式步入熊市。

根據過往經驗,投資者在熊市中應趁每次反彈逃生,放棄一些無希望的「炒股」,並且增持一些公用事業和與民生相關的股票。當時筆者便推薦了中電、電能、長建、港鐵、載通、領展、大快活和大家樂等股票。若然投資者持有至今,過去一年多上述股票平均回報(包括股息)超過20%,遠遠跑贏大市。

投資者若能夠把握跌市機會,趁低入市,不聽財經演員的教路,跌市站在一旁,升市則高追,在今次的跌市中肯定大有斬獲。由於去年恒指最高位不過28,000多點,並未超越2007年31,958點的歷史高位,故此筆者估計今次跌市,大約跌至18,000點水平,由去年最高位下跌約10,000點,估計在第二季出現。

故此,投資者若然在20,000點左右入市,風險相對很低,最多輸10%(未計股息)。恒指只需要回升至22,000點(即過去七年平均水平),連同4%股息便有14%的回報,故此很值得入市。料不到今年一月首個交易日開始,港股便因A股急瀉,觸發「熔斷機制」,加上外圍眾多不利消息,很快便跌至18,000點水平,熊市最低位提早在二月出現。

之後大市急速反彈三成多,升穿24,000點,技術上港股已脫離熊市。若然投資者在今年初受到投資氣氛欠佳,以及一些不盡不實的報導(例如拆息「飈升」,港元「急跌」)所影響,不敢入市,便白白錯失入市良機。

把握每年入市及獲利沽售的時機固然重要,但揀選有潛質的股票亦十分重要,不然即使看中升市,亦會徒勞無功。筆者今年四個主要的「換馬」投資決定,現在回想起來全都正確。

首先是今年初建議投資者在50元左右購入滙控,估計日後回報會勝於好消息盡出的恒生。之後見長和股價從去年重組後120多元高位回落至90元左右,便建議買長和好過長建。到今年5月,發覺持有的恒生H股指數基金表現不濟,特別是近幾年派息遠遠低於內銀股。便建議投資者減持該基金,轉買內銀股;或者自製ETF,揀選約五隻H股,當中包括三隻內銀股,一隻平保和一兩隻其他H股。

現在比較滙控及恒生股價,比較長和及長建股價,以及比較內銀股(或自製H股ETF)與H股指數基金股價,便知道上述決定完全正確,投資者過去數月至少可以多賺一兩成回報。至於第四個股票投資決定,就是沽清持有多年的領展,轉買新地,投資回報至今亦高於繼續持有領展。

股票投資存在一定風險,當中亦難免有幸運成分。但筆者一直強調,投資者每次入市時,只要抱着中長線持有的投資態度,而非短炒,平均每年賺到10%,或者跑贏大市,絕不困難。至於那些擁有專業知識,貼近大市,日日參與買賣的基金經理,為何長期跑輸大市,筆者會另文解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9-2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9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選戰:一則以喜 一則以憂

今屆立法會選舉,可說是歷來爭議最多的選舉,各黨派競爭之激烈,亦肯定是歷屆之最。選舉結果有令人驚喜和振奮之處,但亦有令人感到憂心和恐懼的地方。無論如何,立法會選舉再一次把香港的管治問題暴露在港人眼前,恐怕只有那些極度自私自利,不理會香港長遠利益的人才會對問題視而不見。

令人驚喜和振奮的自然是新一屆立法會,將湧現二十多名新議員,而且絕大部分是年輕一輩,直選議員平均年齡由54歲下降至46歲,足足年輕了八年。年過六十的,主要是一批功能組別的既得利益者,他們死抱特權不肯放手。這亦是造成社會撕裂,令年輕人變得更激進的主要原因。

一眾年輕人有機會上位,進身成為立法會議員。個別年紀不過20多歲,便可以透過立法會這個平台去推銷個人政治理念,以及對經濟及社會發展的看法和訴求。這個難得的機會肯定與過去幾年的佔中倡議和雨傘運動有關。期望年輕人在立法會辯論香港未來(包括2047年後)的政制發展時,能夠從客觀及理性務實方向去思想和分析,在現實的局限條件下尋找到一條出路。畢竟香港未來是屬於年輕人,特別是那些沒有居英權或者外國護照的年輕人,即使他們對香港前途不能完全自決,也應該有較大的發言權。

年輕人能夠成功上位,除了拜佔中和雨傘運動所賜的機會外,當然亦要多謝各大政黨提供機會,政壇「元老」願意退下來,以老帶新,成功交棒。特別值得一讚的是民主黨和公民黨,兩黨的領袖願意培育接棒人,不會死抱權力不放。

事實上,一個成功領袖絕對不會擁抱權力不肯放手,為了政黨的長遠發展,以及香港未來的整體利益,必須尋找合適接班人。今次選舉在直選中失利的政壇「元老」,實應自我反思,為何被選民摒棄,而不應單單指摘配票失敗。同樣,特區政府亦應反省有沒有培育足夠政治人才出任問責職位(包括特首),抑或來來去去依靠一小撮快將七老八十的人,繼續負責管治香港。

本土派人士朱凱廸憑着個人多年努力,單打獨鬥,最終成為今次選舉票王。不論港人是否完全認同他那套「不遷不拆」的政治理念,但他過去致力於保育及土地規劃的工作和研究,在這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實在不能抹煞。同樣,姚松炎能夠擊敗現任議員謝偉銓,取得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功能組別議席,肯定與個人身體力行,在屋苑成功引入節能減廢設施有關。盼望政府官員及地產商在未來發展土地和建屋時,能夠多些顧及對環境和生態的影響。

今次選舉前後,有自由黨新界西候選人周永勤被迫棄選,朱凱廸面對黑勢力的死亡威脅。估計還有多名候選人被迫「消極」參選或退選,再加上選舉期間的種種行政干預和混亂,令人對選舉的公正性產生極大不安和憂慮。

自從梁振英出任特首後,黑勢力明顯粗暴干預選舉、傳媒運作、土地規則,以及雨傘運動等政治社會運動,而執法部門對黑勢力似乎放軟手腳,助紂為虐,反黑組變成打擊政治活躍分子的工具。港人若任由情況繼續惡化下去,香港將逐漸由一個文明開放的城市,變成一個黑暗腐敗,人人為求自保不敢出聲的封閉社會。還望新一屆立法會議員齊心努力,把黑勢力驅走,制止香港繼續腐化沉淪。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9-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9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港鐵坐大 須引入競爭

前文討論到港鐵這座大山,完全是由政府一手製造出來。2002年,行政會議決定將沙中線批給九鐵,若然當時政府官員按照決定讓沙中線速速上馬,而不是把時間和精力浪費在兩鐵合併及興建高鐵這兩個政治任務上,今日的港鐵也不會大到難以駕馭的地步。

正當政府要處理這座大山時,最近港鐵公布上半年業績,可說是「滿江紅」,多項指標都出現大幅倒退。截至今年六月底的六個月,港鐵純利51.2億元,與去年上半年同期比較,按年大跌37.5%。純利大跌主要原因是今年上半年物業發展利潤只得2.1億元,下跌91%,而投資物業重估利潤只得4,800萬元,按年下跌96.5%!

今年6月底港鐵的投資物業估值為689億元,其他物業、機器及設備估值為791億元,發展中的物業估值為182億元,三個數字加起來是1,662億元,與領展在今年3月底時的物業估值1,607億元相若。港鐵物業估值只增加4,800萬元,而領展則大幅增加113億元,投資者真不知應該相信哪間公司的估值較準確。

由於港鐵要舉債約250億元派發特別股息,當中190多億元支付給大股東特區政府,用作應付高鐵超支,故此港鐵的資產淨值(即總資產減總負債)暴跌250億元,由去年6月底的1,702億跌至今年6月底的1,452億元,下跌14.7%。港鐵舉債派息,公司負債急升,賬面值大跌,股價和市值理應大跌。但港鐵舉債派息後,股價和市值反而屢創新高,完全違反常理。

過去數月,港鐵由於去年錄得百多億元利潤,但依然按照「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加價,惹來四方八面的攻擊,成為政府要處理的一座大山。不知公司管理層是否為了避免再刺激公眾,故意交出一張「滿江紅」的成績表,希望紓緩一下要求減價的政治壓力。早前港鐵主席馬時亨建議政府把每年收到的股息,用作補貼市民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減輕市民的負擔。此舉自然遭到立法會議員反對,指政府不應以公帑補貼牟利的公共交通機構,令港鐵得益。

事實上,正如前文所述,港鐵過去一直透過政府的直接和間接補貼,才能夠維持利潤和現有票價水平。倘若政府不是讓港鐵享有車站上蓋的物業發展權,以半賣半送方式將九鐵的資產移交給港鐵管理和出租,甚至直接注資興建鐵路延線和幹線,港鐵的車資肯定遠較現時的水平為高。港鐵主席馬時亨建議政府以股息補貼市民搭車,只是秉承過去向政府「攞着數」的一貫政策。

過去一年本地鐵路服務平均車費增幅為6.2%,遠高於過境服務及機場快線的增幅(分別為4.9%及2.8%)。數字反映港鐵在本地公共交通市場享有絕對壟斷優勢,故此車費增幅較高。特別在過海服務方面,港鐵市場佔有率接近七成。故此即使過去多年港鐵一直按可加可減機制加價,載客量依然不斷增加。

港鐵現時的壟斷優勢完全是由政府一手促成,政府現正與港鐵檢討票價機制,實應檢視在沙中線尚未落成前,如何增加市場競爭,鼓勵市民選擇其他交通工具。單單要求港鐵減價,恐怕只會令過海的擠逼情況更趨嚴重,損害服務質素及班次可靠性。日後沙中線落成後,亦應交由獨立機構經營,與港鐵在過海服務方面進行直接競爭,這才是防止港鐵繼續坐大的正確方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9-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9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港鐵大山 政府一手製造

早前有傳媒報導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指明政府要解決領展、港鐵和強積金對沖這「三座大山」。筆者之前已發表多篇文章,剖析領展近年為何動作多多,加添公屋居民的憤怒,背後原因是政府放寬領展這類房託基金的規管。

今次話題轉到港鐵這座大山,更是由政府一手製造出來。九七回歸前本地樓市持續暢旺,當時的地鐵依靠地產收益補貼鐵路營運,成效顯著,市民可以享受高質素,票價相對低廉的鐵路服務,對地鐵的評分十分高。

九七回歸後,樓市泡沫爆破,樓價從高位暴挫七成。地鐵依靠地產收益補貼鐵路營運的模式實在難以持續下去,管理層要另謀出路。還記得當時獲地鐵管理層邀請出席飯局,大談未來闖出香港的發展大計。筆者大潑冷水,指地鐵是一間沒有前景的上市公司,手上主要土地儲備只餘下將軍澳日出康城站,發展完畢後就「玩完」。至於闖出香港的大計,主要是負責鐵路工程,不包括地產發展,實在很難帶來豐厚利潤。經過十多年的驗證,現時港鐵在內地及海外的收入超過100億元,但盈利只得幾億元,只佔總盈利的幾個百分點。

地鐵要轉型,管理層要另謀出路,於是從過去以地產收益補貼鐵路營運的經營模式,改為直接向政府「伸手」攞錢,透過直接或間接的現金補貼,去維持業績有所增長。這個營運模式的轉變,對地鐵有利,但卻損害了香港之後20年的經濟及社會發展。

2002年,行政會議批准地鐵興建通往香港迪士尼樂園的鐵路支線,政府以豁免收取股息方式變相注資近8億元予地鐵作為財務支持,令有關項目可達致每年11.25%商業回報率。到2007年,行政會議通過西港島線的財務安排,以現金120多億港元資助興建有關鐵路。至於高鐵香港段及沙中線,政府更一力承擔所有工程費用,連同超支每條鐵路預計成本超過800億元,合共超過1,700億元。

現時港鐵負責興建沙中線及高鐵香港段,完全是政治任務,明益港鐵,令納稅人背負沉重包袱。2002年行政會議把沙中線的營運權批給九鐵,主要原因是九鐵不需要政府資助,而地鐵則需要政府撥出三幅土地作資助。

若由九鐵負責興建及營運沙中線,日後可以過海與地鐵競爭,過海載客量大增,自然能夠有效地約束地鐵票價。但當時政府官員沒有按照行會決定,讓工程快速上馬,反而研究兩鐵合併,避免兩鐵競爭,造成港鐵今日坐大,享有絕對壟斷優勢。港鐵去年向九鐵支付20多億元租金,就連折舊支出也不夠,令九鐵長期出現虧損。

由於政府要先完成兩鐵合併,導致沙中線遲遲未能動工,延至2012年才上馬,預計到2021年才可以過海提供全面服務。到最近港鐵指工程可能再延誤,令港鐵過海線逼爆的情況更趨嚴重。由2002年開始計算,要花20年才完成沙中線,建造成本亦由原先的200億元增加至800多億元,這完全是由政府製造出來的問題。

至於高鐵香港段,更加是政治工程,要花800多億元興建26公里鐵路,只肥了港鐵及工程界。高鐵工程一再延誤,令西九文娛區的工程無法開展,禍及本地藝術工作者的發展。自回歸以來,林鄭月娥一直出任政府要職,港鐵這座大山由政府一手製造出來,她實在責無旁貸。現在反過來要解決這座大山,十分諷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9-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8月2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奧運精神 終身學習功課

今屆巴西里約奧運曲終人散,美國依然是獎牌大贏家,共奪得46面金牌。中國因在體操及羽毛球等項目失利,最終只能得到26面金牌,獎牌榜第二位被英國奪去。

獎牌榜頭七位除了包括中、英、美、法、俄五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外,還有德國和日本;由此可見體育運動成績確實與一個國家的經濟及政治實力相關。

奧運比賽開始後頭幾天,觀眾的焦點集中在美國游泳健將「水神」菲比斯。這位第5次征奧的泳手,之前已取得18面奧運金牌。今次出戰6項比賽,共奪取5金,令他的金牌總數增至23面,相信可見將來,亦沒有泳手可以打破他的紀錄。

菲比斯過去4屆奧運已奪取18面金牌,但人生卻一度陷入低谷,曾經吸食大麻、醉酒駕駛、超速行駛,更一度想要自殺。幸好其女友對他不離不棄,給予無限的支持,兩年前復出後重拾人生目標,發憤圖強,終於在今次里奧奪取5面金牌。而唯一能挫敗他的是年僅21歲的新加坡泳手史高寧,為新加坡奪得歷來第一面奧運金牌,其背後付出的努力和奮鬥精神同樣值得我們學習和嘉許。

奧運接近尾聲時,接二連三出現極其感人的場面。羽毛球男單總決賽,馬來西亞的李宗偉在準決賽苦戰下擊敗中國的林丹,首次在奧運賽擊敗對手。只可惜到決賽時,不敵中國另一位球手諶龍,三屆都只能屈居亞軍,與金牌無緣。三人在比賽中展現的拼搏和爭勝決心,賽後互相擁抱和鼓勵,識英雄重英雄,盡情發揮奧運精神。

男子足球決賽,由超級球星尼馬率領的巴西奧運隊,憑他的一記美妙罰球和十二碼入球,擊敗德國隊奪得金牌。巴西隊勝出,舉國歡騰,一雪兩年前世界盃準決賽在主場以1比7慘敗給德國隊的恥辱。尼馬願意為國家奧運隊效力,分組賽表現不濟,備受批評,最後為國家取得金牌,難怪他賽後喜極而泣。

至於同日上演的女排決賽,亦勢必成為奧運史上經典比賽之一。1984年中國首次參加奧運,女排隊奪得金牌,當時外號「鐵榔頭」的郎平為陣中主力。事隔32年,郎平率領一眾年輕女排運動員,當中包括去年做過心臟手術,在決賽取得致勝一分的隊長惠若琪,再次奪得奧運金牌。郎平亦成為首個先後以隊員及教練身份奪取金牌的排壇傳奇人物。

至於香港奧運選手,今次與獎牌無緣。最有機會奪獎的單車好手李慧詩,在凱琳賽中意外墮車,未能進入決賽。意外受傷亦影響到之後爭先賽的表現,最終只能得第6名。李慧詩雖然落敗,但沒有怪責別人,只表示意外是比賽一部分。李慧詩在爭先賽比賽結束後,還與碰撞她的澳洲車手美雅絲攜手繞圈,盡顯體育精神。今屆出席奧運的港隊成員,不少是土生土長,年紀尚輕,亦能進身十六強,期望來屆奧運在東京舉行時,能夠有更好的發揮。

運動競技的精神不應只以成敗論英雄,當中的參與以及奮鬥過程更為重要。奧運每項比賽只設冠、亞、季三個獎項,頭三名選手可獲金、銀、銅獎牌,故此未能獲獎的運動員數目遠遠多於獲獎的人。但不管能否獲獎,運動員及整個團隊背後付出的努力,那股拼搏奮進精神,如何克服困難,把個人潛能發揮出來,正是每個人終身要學習的功課。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8-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8月1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買地產股 何須揀領展?

去年8月19日,領匯改名為領展,至今剛好滿一年。領匯改名領展,顯然是希望在香港及內地大展拳腳,由「裝修佬」和「收租佬」變身成為地產發展商。

當日房委會財困,要賤賣資產套現,政府亦希望透過領匯上市,改善管理質素。有份推動領匯上市的官員,強調領匯不會拆售資產,公屋居民會繼續享有日常所需服務(包括街市和停車場)。過去一段時間領展負面新聞多多,這促使筆者花時間去查閱領匯及領展年報,試圖了解公司最新經營狀況。

領匯上市後的首份年報(2005-06),表明公司的經營方針是透過改善物業資產組合的表現,令商戶、顧客和鄰近的居民得益,並為基金單位持有人提供穩定的分派和持續的「長線」增長潛力。筆者一向相信上市公司的長遠利益與社會利益一致,但觀乎領匯(及改名後的領展)過去幾年的表現,明顯已背離上述經營方針。領展用盡辦法刺激公司股價,令商戶和顧客怨聲載道。

領展回應特首梁振英的批評時,指對方不應把企業的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與社會福利(social welfare)混為一談。領展看似追隨已故經濟學家佛利民的思想,認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就是在不違反法律下,為股東爭取最大利益。領展表面上為股東爭取利益,實質卻是為董事及管理層謀取「私人福利」。

過去三個財政年度(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領展十多名董事(包括公司高層)竟然可以取得1.8億元的薪酬福利(行政總裁王國龍一人獨得近億元)。這相對於領展誇口同期撥出2,700萬元(平均每年900萬元)資助社區項目,說可惠及50萬人(即每人受惠54元),出現強烈對比!

再看這群董事,很少是地產界出身,大部分是從事會計、金融、法律、證券及投機炒賣工作。故此他們對上市條例及會計準則自然清楚不過,知道怎樣處理領展的資產及賬目,如何買買賣賣,才可以刺激股價上升。至於拆售資產後新買家違規,沒有履行照顧社福機構和弱勢社群的責任,把停車場由出租改為炒賣,令商戶、顧客和車主受苦,已經不是領展的事。反正買家炒賣賺錢後又可以回來以高價競投領展商場,之後再以更高價分租給商戶。

領展2013年3月底的收市價是42.3元,到今年3月底亦不過46元,三年升幅只得8.7%。因同期回購及註銷3%股份,公司市值只升5%。一眾董事又怎值1.8億元薪酬福利?最離譜是這段期間領展花費30多億元回購及註銷基金單位托價,同時又向董事及高層批出大量單位作獎勵。公司要增加貸款百多億元及耗用30多億元現金及存款,在市場上買買賣賣(包括回購股份托價),以致現金及存款只剩下4億元!

領展由房託基金變身成地產商,背離原先經營方針。若要買地產股,投資者又何須揀選領展?就以太古地產和新鴻基地產作比較,這兩間公司不論在物業發展及租賃的經驗,資產規模及質素,流動資金(包括現金和存款)及負債等方面的表現均較領展優勝。這兩間公司(及同系公司)對社會的承擔(特別在藝術發展及體育方面),同樣遠遠多於領展,股息亦有三厘多,市值(或股價)較賬面值出現三至四成折讓。

最重要是它們的董事及管理層比較克制,董事酬金與業績相稱,不會連獨立非執董也有長期獎勵獲發股份。再加上政府表明要處理領展這座大山(但不會回購),故此實在很難找到原因要購入領展。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8-1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8月1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領展變質禍根竟是梁振英

特首梁振英早前在《南華早報》的專訪中炮轟領展,指公司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筆者之前的文章,已指出特首搞錯事實,領展的董事及管理高層的薪酬其實是 與股價(即基金單位價格)掛鈎。最諷刺的就是領展管理層千方百計催谷股價,營運模式變質,禍根竟然是出於梁振英放寬規管的政策。

港台今年7月10日播放的時事節目《鏗鏘集》,題目是「一紙之諾」,內容除了提到過去兩年領展及炒家何以能夠分拆停車場車位出售,還分析證監會為何會放寬對領展這類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的規管。

原來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成立金融發展局,金發局在2013年底發表研究報告,建議香港發展成為房託基金的集資中心。有份參與研究的包括領展行政總裁王國龍。之後證監會放寬規管,以致領展可以投資土地買賣,而投資的限額亦有所放寬,可以多達數十億元進行買買賣賣。

領 展在2014年起便由「裝修佬」和「收租佬」,變身成投地建屋的「發展商」,物業買家和炒家,甚至透過舉債百億元,進軍內地市場。去年初,領展(佔 60%)與其他發展商斥資近60億元以高價投得九龍灣商業地,日後能否取得合理回報仍屬未知數,又以過百億元在內地購入兩個商場,每年租金回報只得四釐 多。過去年多,單是人民幣貶值一年內已損手約7%,還未計商場估值是否下跌。今年初,又獨自斥資近60億元購入旺角商廈。

領展是本地物業 發展市場的新丁,投地及競投商廈時能夠擊敗一眾歷史悠久的大型地產商,很大機會出現「贏者詛咒」(Winner's curse),因出價過高而受損。至於進軍內地市場的策略則更令人費解,過去幾年大地產商李嘉誠從內地(及香港)撤資,撤資速度之快更被官媒炮轟,領展竟 然在這個時候接貨,確實勇氣可嘉。

公司董事及管理層在市場上多番動作,買買賣賣,無非是為了刺激股價,令手上持有的基金單位,以及在長期 獎勵計劃下將會得到的單位,價格大幅攀升,便可以獲利套現。可是,即使管理層動作多多,又進身恒指成分股,股價依然沒有多大起色,要公司動用30多億元托 價,避免跌穿40元關口,到近月股價才大幅攀升。

根據《鏗鏘集》的報導,領展與房委會簽訂的買賣契約中,清楚列明商場店鋪只能整體出售,卻刻意地容許停車場分拆出售,只要停車場位處的屋苑,房委會已經分拆住宅單位出售。換言之,居屋和租置計劃下的屋苑,它們的停車場全部可以分拆出售。

領 展的獨立非執行董事、港大講座教授王于漸,過去一直建議特區政府出售公屋,甚至免費將公屋送給租戶。若然政府接納王教授的建議,日後領展便可以把更多停車 場出售給炒家,又和炒家互相交易及分租,由炒家分拆車位及商鋪炒賣,把車位出租給非公屋住戶,到時居住在公屋的居民及車主肯定遭殃。

領展 年報披露大部分的董事(包括所謂獨立非執董)都持有基金單位,而負責貸款給領展及協助發債的銀行,負責估值的估值師,以至負責物業管理及出租的管理公司, 不少是關連人士,除了持有基金單位(或代客戶及強積金持有)外,還收受巨額費用(包括中介費)和利息收入。領展以近三釐的息率在市場舉債,購入租值四釐多 的物業,息差只有一釐多。過去一年,零售物業的售價向下調整(根據差估署資料),領展的投資物業估值卻上升百多億元。筆者在此提醒小股民,領展業務已變 質,股息只有三釐多,實際市盈率(不計特殊利潤及物業升值)超過25倍,近月高追領展的股民隨時接了火棒。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8-1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8月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領展一眾董事 齊齊分豬肉

特首梁振英早前接受《南華早報》專訪,指摘領展忽略其獨特的社會責任,公司高層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倘若特首梁振英及近月搶購領展的小股民願意花多些 時間去閱讀領展的年報,才發表評論和進行認購,相信特首的評論會更具說服力,小股民亦更了解公司的領導層在過去幾年的所作所為。

小投資者(包括筆 者)過去認購領展,主要貪其高息,收租業務穩定增長,並非期望股價大上大落,管理層運用財技去增加短期利潤。過去領展派息維持4至5釐,加上每年租金按通 脹或市場狀況合理地調升,以及透過翻新商場,改善營運效率,每年投資回報可望達到10%,值得長線持有。

小投資者不希望管理層大幅加租,影響基層 市民生活,忘記向社福機構及弱勢社群提供租金優惠的承諾;亦不希望出現「領展霸權」,導致政府出手(或出口)干預。更不希望見到一小撮董事及管理高層,千 方百計推高股價,然後透過出售股份獲取巨利,就像2000年電盈收購香港電訊的例子。

領展(前稱領匯)在2005年11月上市,當時公司的主席是 鄭明訓,行政總裁是蘇慶和,二人不時被公屋居民及傳媒責難,指摘公司加租幅度過高,影響商販生計。但相對於近年的公司主席、董事及管理層,當日領匯的領導 層已算克制,加租幅度低於其他私營商場及停車場的水平,主席酬金不過一年100萬元,行政總裁600多萬元,十多名董事合共收取1,100多萬元酬金,當 中包括蘇慶和(亦是唯一的董事)可以分到百多萬元與表現相關的非固定薪酬。
可能蘇慶和不夠進取,他於2007年離任。同年領展引入長期獎勵計劃,有效期由2007年起計為期10年,向董事及管理層授出基金單位及認購權。可發行基 金單位數目佔基金單位發行總量的10%,相等於超過2億個單位。根據領展年報資料,自2008年4月起至2016年3月,一眾董事在長期獎勵計劃下已取得 近2億元的基金單位得益。仍未歸屬的基金單位數目合共400多萬個,總值超過2億元。

因此,梁特首所說領展高層的薪酬不應與租金升幅掛鈎,其實是 搞錯事實。事實是領展董事及管理高層現時的薪酬很大比例是與公司股價(即基金單位價格)升幅掛鈎,股價升得愈高,他們在獎勵計劃下的得益便愈大;若然股價 低沉,出售單位的得益便減少,難怪領展歡迎政府回購。有了如此的長期獎勵計劃,一眾董事和管理層的表現自然脫胎換骨。

為了刺激股價上升,加租只是 基本工夫,其他刺激股價方法包括在香港及內地收購投資物業,投地參與地產發展業務,外判管理,分拆商場及車位獲取一次過特殊盈利,以及透過物業重估,令賬 面利潤上升至超過100億元,甚至200億元。管理層舉債百億元進行收購,甚至花費30多億元回購及註銷股份,目的顯然是刺激股價上升。

事實上,若然扣除上述「特殊盈利」,領展每年的實際利潤及可分派金額只有40多億元。公司的存款及現金大幅流失,由30多億元跌至今年3月底只剩得4億多元;到近月,又巧立名目發債集資近40億元。

近 年領展的董事酬金大幅飈升,剛退任的主席蘇兆明一年酬金高達550多萬元,行政總裁王國龍更誇張至一年賺超過4,000萬元,個別董事為其他上市公司(包 括新鴻基)服務,一年不過收30至40萬元,但為領展服務,一年開10多次會,竟然可以收取超過200萬元。十多名董事,齊齊分豬肉,一年合共取走 7,000多萬元,是2007年的七倍,酬金完全與業績不相稱,全無羞恥之心,實在令人反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8-0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領展 薪酬與業績不相稱

今年五月,有報章指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應邀出席建制派飯局時,指明政府要解決領展、港鐵和強積金對沖這「三座大山」,以消民怨。之後不久,特首梁振英接受 《南華早報》專訪,批評領展高層的薪酬不應與租金收入掛鈎,又指摘領展忽略其獨特的社會責任,不應只求賺到盡,罔顧公屋居民的生活需要。

港鐵和領 展分別在2000年10月及2005年11月上市,當時特區政府及房委會都面對巨大財赤。透過將兩間公司上市,籌集資金去應付政府龐大開支,避免影響公共 服務和興建公屋計劃。其實,政府在2003年亦有意把機管局上市,只因當時機管局盈利只得5億元,股本回報率低見1.4%,才放棄上市計劃。

港鐵 及領展上市,可以透過市場監察,推動公司管理層改善服務,提升效率。港鐵前身地鐵,未上市前一直以商業原則運作,表現遠勝於由政府高官管理的九鐵,是否上 市並不太重要。至於領展,主要業務是負責管理房委會轄下的商場及停車場。未上市前,這些資產由房屋署負責管理,管理和營運表現差劣,透過上市可以推動改 革,提升效率,讓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務。

然而,市場總有其缺陷,個別經營者擁有壟斷權勢,有力操控市場,損害消費者利益。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 只希望追求短期回報,與投資界的「賤精」合謀,千方百計推高股價,便可以高價行使認股權和分得巨額花紅。之後股價無以為繼,高位接貨的小股民損失慘重。

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正凸顯投資界「賤精」的醜陋,他們賺個盆滿鉢滿,但所管理及經營的銀行不是破產,收歸國有,就是股價暴挫。 港鐵每日載客量超過500萬人次,佔公共交通市場四成多;而領展則負責管理公屋和居屋的商場及停車場,接觸全港四成人口,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支配地位。加 上港鐵及領展的資產原本由政府全資擁有(即屬全港市民),只因財困而被迫上市,公司由上市當日起便背負「原罪」,管理層更應小心翼翼,自我約束,切忌犯眾 憎,成為眾矢之的。特首及政務司司長開腔「提醒」港鐵及領展,領展竟然擺出一副不可一世,「歡迎政府回購」的嘴臉,實在令人反感。

領展回應說「公司從上到下,沒有人的薪酬及獎勵與租金升幅掛鈎」,這個說法確實不錯,因為公司高層的薪酬已完全與公司業績脫鈎。一眾董事及管理層用盡各種方法,不斷為自己增加現金和基金單位獎賞。

上 個財政年度(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領展除稅後溢利為163億元,較之前一個年度倒退四成,但公司最高薪酬的人(行政總裁王國龍)仍可獨得近 3,500萬元。雖然已較之前一年度獨得4,000萬元有所收斂,但薪酬仍然遠超港鐵、機管局和一眾上市的地產公司(只較長地的李澤鉅為低),連經常扮鬼 扮馬的「樓神」趙國雄也自愧不如(一年袋2,644萬元)。
若然扣除投資物業重估,領展去年其實只賺約50億元,溢利遠遠低於其他公司(賺84億 至201億元),實在很難解釋公司高層及其他董事何以分得巨額薪酬。領展主要業務不過是翻新商場(「裝修佬」)及物業租賃(「收租佬」),又享有先天壟斷 優勢,如此低風險工作又怎值巨額薪酬?一眾高層及董事從基層市民及小股東身上搾取巨額薪酬,是否覺得羞恥?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2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副學士泡沫爆破 早可預見

今年7月13日,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放榜日。一如以往,2萬多名考獲符合入讀大學最低要求的考生,只有六成能夠取得八大政府資助院校的學額,餘下的只能考 慮報讀自資院校的學士或副學士課程,每年學費高達十萬元以上。

眾所周知,今日香港高等教育的亂局,是前特首董建華一手製造出來的。九七回歸後香港 面對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樓價大幅下挫,經濟出現衰退和通縮,失業率攀升。董建華為了降低失業率,便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專上學額大躍進,要在十 年內令適齡青年接受大專教育的比例,由三成增至六成,專上教育學額由27,000個大幅增加至55,000個。

董建華提出專上學額大躍進,美其名 是提升年輕人的教育水平,以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的發展,背後目的顯然是想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讓他們在學校多花兩年時間才出來找工作。此外,政府鼓勵資助 院校和私校開辦自資課程,大興土木興建校舍,聘用大量教職員,亦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確實一舉兩得。

經過十多年的測試,專上學額大躍進的成效又如何?早於2009年,本地全日制專上學額已高達54,000個,佔適齡(17至20歲)入讀人士的比例接近七成。連同在海外升學和修讀兼讀學程的學生,接受專上教育的青年比例高達八成,遠超原先六成的目標。

很明顯,專上學額急速膨脹,不少資助院校「出賣」大學品牌,開辦數以萬計的自資副學士及學士課程,純粹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為大學賺取額外收入,好讓大學高層 賺取更高薪酬,以及退休後還有一個賺錢的落腳點。 過去本地大學校長的薪酬,大致與公務員首長職級相若,每年200多萬元。即使加上房屋津貼,每年薪酬亦應在300萬元左右,又怎會出現年薪高達500萬 元,甚至超過750萬元的荒謬情況?大學高層的額外薪酬,相信不少是來自開辦牟利的課程,除了自資副學士和學士課程,還有碩士修讀課程(例如MBA)。

特區政府若想鼓勵更多中學畢業生入讀大學,便應透過壓縮成本(特別是教授薪酬),將節省得來的資源用作大幅度增加資助學額,讓更多符合入學要求的考生獲配學額。中文科的最低要求,應由3級下調至2級,才不會妨礙其他科目成績優異的考生在港升學。

現 時本地院校學士學位課程的平均單位成本高達20多萬元,明顯物非所值,成本遠高於海外一流院校。不少大學教授每年收取數百萬元薪酬,但早已沒有再做研究工 作,只在報章發表「偉論」,或者花大量時間與商界及政界人士搞好關係,方便日後取得受薪職位。過去傳媒揭發不少大學教授涉及抄襲,使用虛假數據,甚至貪污 瀆職事件,可見本地高等教育的貪腐問題極之嚴重。

今年5月,社聯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副學士畢業生的收入與高中畢業生相若,肯定影響今年各自資院校 的收生數目。去年36所自資院校中,已經有8所收生不及預期一半,就連港大開辦的明德學院也出現財困。其實早於2011年2月,筆者已在此撰文,指出隨着 中學畢業生人數銳減,學生遲早知道副學士課程是個大騙局,到2016年便會出現大專殺校潮,大量校舍空置,教職員被裁。副學士泡沫爆破,院校收生不足,出 現財赤等問題,五年多前已可預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2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英國自殘 歐盟前景更悲

上月英國為脫歐舉行全國公投,脫歐派「爆冷」勝出,令全球金融市場出現震盪,英鎊兌港元匯價跌穿十算。

過去幾年,由於兒子在英國倫敦升學,故此每年都前往英國兩三次,順便到蘇格蘭、愛爾蘭及北愛爾蘭等地旅遊。公投當日,亦身處英國。

從個人親身經歷及官方公布的數據可知,英國過去幾年的經濟遠勝其他歐盟國家。當歐盟各國還在負增長邊際掙扎,英國經濟增長率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失業率跌至5%,樓價穩步上揚,早已升穿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股市表現亦較德國和法國優勝。

歐 盟各國不時出現經濟或金融危機,英國卻可以獨善其身,主要原因是英國沒有採用歐元單一貨幣,仍然享有貨幣政策自主權,可以因應經濟情況調整貨幣供應和利 率。英國享受歐盟單一市場的好處,東歐移民提供足夠勞動力,並且不受單一貨幣約束。在酒店、食肆、商鋪和公共交通遇上的員工,以至在地盤工作的工人,不少 是新移民,工作勤奮,態度一流。這些新移民幫助英國經濟發展,讓當地學歷較高的本地人可以從事其他高增值行業,例如提供金融、資訊科技及其他專業服務。

今 次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凸顯在全球一體化和地區經濟融合產生的問題。不錯,市場開放,貨物、服務、資金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以推動整體經濟增長,提升各國的 競爭力。然而,全球化及經濟融合亦令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一些人從市場開放中取得巨大利益,產品(特別是IT產品)及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暢銷全球。 另一些人因無法適應市場的轉變,失去穩定工作,收入和生活得不到保障。 在英國倫敦,超過六成人選擇留歐,不足四成人支持脫歐,但在倫敦以外的英格蘭地區,大部分人都是支持脫歐。所有投票支持脫歐的地區,人口相對老化;而選擇 留歐的蘇格蘭、北愛和倫敦,人口相對年輕。這個現象正反映年長一輩,希望擺脫歐盟官僚的干預,限制外來移民,以免影響他們的就業機會和原有福利。至於年輕 一輩,希望留歐,他們珍惜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機遇,相信經濟融合的好處多於壞處。但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往往犧牲年輕人的利益。

過去幾年,筆者所到 之處,包括倫敦、蘇格蘭和北愛,原來都是留歐派,難怪公投前自己也相信英國不會脫歐。公投前在倫敦街上行走,經過一些酒吧門外,清楚聽到一些市民在談論公 投一事時,表明留歐只會對富有的人有利。現在英國脫歐,經濟前景未明,英鎊大跌,資金流走,富有的人(包括李嘉誠)當然損失巨大。但當經濟下滑,失業率回 升,基層市民和支持脫歐的人同樣受損。

英國首相卡梅倫今年2月突然宣布在6月舉行脫歐公投,為原本表現不錯的英國經濟添上隱憂,製造不確定性。現 在公投結果是脫歐,卡梅倫為英國「自殘」付出政治代價,宣布9月落台。英國未來兩年要與一眾歐盟官僚商討如何脫歐,經濟環境和英鎊匯價勢必十分波動。但長 痛不如短痛,與其經常貌合神離,不如與歐盟早些和平分手。

至於歐盟餘下的國家,國內脫歐情緒必然高漲,經濟前景更不樂觀。今次脫歐鬧劇落得如此下場,英國政客固然要反省,但歐盟一眾官僚更應反思,歐洲一體化,採用單一貨幣,是否走得太遠和走歪了路?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1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買指數基金何須透過強積金?

經過近兩年的諮詢和立法,立法會在今年五月底才通過《強積金計劃修訂條例草案》,日後強積金受託人必須提供兩個設有收費上限的核心基金(即預設投資策略),整體開支比率不可高於0.95%。

自從2000年12月正式推行強積金制度後,最大的受益人當然是金融界,合共收取了700多億元的費用,還未計炒賣的交易費用。其次是僱主,透過強積金對沖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近300億元,兩個數目合共蠶食打工仔戶口超過1,000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強積金淨資產值為5,926億元,當中4,928億元屬供款額,餘下998億元是歷年淨投資回報,每年平均回報只得2.6%。換言之,金融界及僱主合共蠶食過千億元,數目較歷年不足1,000億元的投資回報還要多。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以為透過引入核心基金,為強積金收費封頂便可以保障打工仔的退休權益,挽回他們對制度的信心,肯定是大錯特錯!核心基金收費上限是0.95%,較現時的平均1.57%的水平低0.62%,長遠來說當然可以幫助打工仔節省大量管理費和雜費開支,但對保障打工仔退休權益幫助不大。

核心基金收費上限0.95%的新規定實施後,業界相信中介人會推出被動式追蹤指數基金(index fund)給打工仔選擇,因為這類基金的管理費用遠遠低於主動式的基金。指數基金經理不用研究和揀選升值潛力較佳的股票,只需要購入成分股,當成分股出現變動時才需要進行買賣,故此能夠把整體開支控制在0.95%以下,符合法例上的要求。若然打工仔只期望投資表現跟到大市表現,又何須透過強積金制度?他們大可以透過交易所認購各類指數基金(即ETF)。在交易所有不少指數基金掛牌買賣,供投資者選擇,入場費根本不用0.95%。例如追蹤恒生指數的盈富基金,全年經常開支不過0.1%,又每年定期派發兩次股息給持有人,故此盈富基金的投資回報能夠緊貼大市。打工仔在交易所購入盈富基金,佣金、釐印費及其他徵費加起來約0.4%左右,連同0.1%全年經常性開支,仍然遠低於0.95%。現時個別強積金中介人,包括恒生、滙豐和宏利,亦已提供恒指基金,收費介乎0.86%至1.04%。打工仔若想選擇追蹤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即H股指數)的基金,可以自行認購恒生H股指數上市基金,或者透過強積金戶口買入H股指數基金,開支比率早已低於0.95%。但由於有不少隱藏費用,甚至欺詐行為,指數基金的表現並不保證跟足大市,甚至可以大幅跑輸大市。

由此可見,政府花費兩年多時間引入核心基金,實在浪費時間,未能對症下藥和認真處理打工仔對強積金制度的不滿。打工仔除了對強積金收費高感到不滿外,更為不滿和憤怒的就是基金經理的表現極差,指數基金也可以大幅跑輸大市,完全缺乏問責。若然基金經理表現優秀,長期表現跑贏大市3至4%,打工仔又怎會吝嗇金錢,不肯多付1至2%的費用?最有效的改革方案是要求所有強積金中介人,提供每年保證至少可賺通脹加1%的保證基金供打工仔選擇,不然便要退出市場。這自然促使基金經理努力改善投資表現,不敢胡亂收費,購入垃圾股票,或者經常買賣,浪費打工仔的金錢。透過立法規定中介人提供保證基金,可以篩走一些極「廢」的中介人及基金公司,長遠有助保障打工仔的退休權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0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保證基金 市場需求龐大

前文討論到政府不單要為強積金收費封頂,更重要的是要為投資回報設定下限(通脹加1%,或實質回報1%),以保障打工仔的退休權益。

香港是個富裕城市,港人的財富估計超過20萬億元,是每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0倍,遠較歐美國家財富是GDP 4至6倍的數字為高。單單計算130多萬個自住物業的市值,以每個600萬元計算,便高達8萬億元。這百多萬個擁有自住物業的業主,退休時完成供樓,可以申請安老按揭(即逆按揭),600萬元物業每月可領取約12,000元年金,兼且可以繼續居住在物業之內,直至終老。

港人年輕時購買物業,除了可以自住或出租外,還可以透過安老按揭作為退休金。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強積金或其他退休金計劃,只要投資得到最低保證,便可以讓打工仔無後顧之憂。

筆者推算過,一個打工仔每月儲蓄3,000元,投放在強積金或其他基金,每年保證賺取通脹加1%回報(即1%實質回報),每月供款額隨通脹增加(即保持3,000元實質供款),35年後戶口便有150萬元的實質結餘(以現時購買力計算)。

退休時這個打工仔把這150萬元投放在類似保證基金,每年繼續賺取通脹加1%的回報,每月提取5,000元,金額隨通脹上升,150萬元足夠提取29年。換言之,若然這個打工仔從65歲開始提取年金,可以提取至94歲。若然退休人士仍擔心不夠積蓄終老,每月可以拿出小部分金錢購買保險,保險公司將部分保費收入用作支援長壽的投保人,直至他們終老,性質類似安老按揭計劃的保險收費。

筆者認識不少朋友,他們退休時已有百多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積蓄,每月花費不過數千元,但依然擔心積蓄不夠終老。有些投資港股,過去數年損失慘重。有些購入巨額人民幣,以為可以「財息」兼收,收取高息又可享受升值的好處,料不到開始入市後不久人民幣便大幅貶值,於是急忙兌回港幣,蝕息又蝕價。更有一些不幸的退休長者,被無良的銀行職員欺騙,購入一些根本並不適合的投資產品(包括投資連壽險),短短三年間,200萬元投資損失80多萬元。

根據調查,香港有70多萬人擁有超過100萬元流動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元。正如之前所述,一個打工仔只要每月肯儲蓄3,000元,一年36,000元,35年便超過100萬元,退休前或退休後擁有過百萬元積蓄並不困難,困難是如何確保打工仔的積蓄可以獲得合理回報,不會被強積金及無良的基金公司蠶食,令打工仔退休生活缺乏保障。

因此,特區政府應勸喻強積金中介人及基金公司,提供最少有1%實質回報的基金供打工仔選擇。退休時他們可以定期提取年金,年金隨通脹增加,直至終老。若然私營市場連1%實質回報也無法承諾,政府便應主動出擊,成立公共年金,讓退休長者參與計劃。政府準備發行銀色債券,供長者認購,保證至少兩厘回報,是朝着正確方向發展。既然政府可以保證電力公司的利潤,為何不能保證打工仔的投資回報?

上述保證基金,有望改變金融界的生態,不再專注短線炒賣,要為投資者帶來長期和合理的實質回報。保證基金具有龐大市場需求,金融界實應把握機會發展相關產品;不然政府一旦介入市場,金融界便會白白失去一個超過1萬億元的市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3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強積金收費封頂回報應設下限

近月強積金管理局發表截至今年3月底的統計摘要,內容包括各類基金的收費及投資回報,數字實在令人十分失望。

根據資料,截至2015年3月31日強積金淨資產值達到5,948億元。由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僱主和僱員合共供款487億元,但強積金投資卻虧蝕了近500億元,故此到今年3月31日,強積金淨資產值不增反減,下跌至5,926億元。

這一年間,強積金錄得負8.2%回報,但中介人及其他利益相關人士依然要收取近1.6%的費用,即接近100億元,數字還未包括基金買賣的交易費用。事實上,自2000年12月1日實施強積金制度後,強積金投資表現乏善足陳,各類基金的年率化回報只得2.6%,只較同期1.9%的通脹率高出0.7%,而中介人則收取了700多億元費用。

特區政府就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諮詢期剛結束,政府若不立定決心改革強積金制度,肯定有更多市民要求政府廢除強積金,推行「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保制度。若然強積金中介人及基金公司不肯自我反省,不肯正視收費高,回報不單只低,又缺乏保證的實況,市民一旦對制度失去信心,要求廢除強積金,他們肯定得不償失。

最近立法會通過修訂條例草案,為強積金收費封頂的政策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要為投資回報設定下限,以保障打工仔退休權益。筆者在1996年加入理大的公積金計劃,當時不過30多歲,自然揀選較為進取的股票基金。但經過五年的觀察,發覺基金表現極其不濟,升市時跑輸大市一大截,跌市時跌得更慘烈,到2001年改為選擇保證每年至少5%的基金。雖然保證基金每年 5%的回報遠低於過去數十年股票的回報(至少10%),但由於回報得到保證,故此能夠清楚掌握退休時可以取回的金額。

2011年9月,筆者在理大提早退休,取回公積金,戶口價值遠低於每年5%保證回報應得金額,中介人因此要倒貼50多萬元。筆者取回公積金後,全數用作投資港股。過去五年多,恒指有波幅無升幅,但筆者自製的港股基金,連同股息依然升值60%,每年約有10%回報。除了把公積金用作投資港股,筆者又將個人積蓄中的相若金額,用作購買本地藍籌公司發行的10年期企業債券,每年利率約4.7%。最近購入由大地產商發行的10年期債券,依然有4.6%息率。因此,筆者實在很難理解,為何基金公司不肯提供一些保證基金,保證回報是通脹加1%(即1%實質回報)。長遠而言,本地通脹率估計約3%,通脹加1%,即相等於每年4%的投資回報,理應十拿九穩,投資一半債券、一半股票已差不多肯定能達標。以過去十多年的強積金投資表現來看,股票基金每年平均有3.7%回報,債券基金有3%回報,兩者平均是3.35%,較同期1.9%的通脹率高出1.45%。若然基金公司連通脹加1%的投資回報也沒有信心做到,實在很羞恥,應該退出強積金市場,不要繼續欺騙市民的金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2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東亞變「病夫」管理層應自行了斷

本月初東亞銀行宣布裁減大約180名員工,佔香港員工總數3.8%。東亞銀行近年業績倒退,內地業務壞賬率倍增,股價低沉,變成東亞「病夫」(見股榮6月5日《蘋果》文章)。若然要問責,管理層肯定難辭其咎,實應自行了斷,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改善業績。

翻開東亞的年報,就知道這間老牌華資銀行的董事及高層管理人員,完全是李家天下,家族色彩極其濃厚,業績大幅倒退而毋須問責,看來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東亞的主席兼行政總裁是李國寶,現年76歲,他同時是公司提名委員會及風險委員會主席,以及薪酬委員會委員,可以掌控公司的人事任免和薪酬福利。李國寶兩名兒子李民橋和李民斌,出任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二人不單職位相同,薪酬福利也一致。

李國寶去年薪酬總額是2,800萬元,較2014年約3,350萬元為低;但兩名兒子每人獨得870萬元,較2014年的420萬元增加超過一倍。換言之,父子三人去年合共取走4,540萬元,較2014年的4,190萬元上升8.4%。

然而,東亞同期業績卻大幅倒退,由2014年賺66.6億元,下跌至55.2億元,下跌17.1%。由於期內向大股東三井住友銀行增發股份,以致攤薄每股盈利,由2.72元大跌28.3%至1.95元,每股股息則由1.11元下跌至0.88元。每股盈利和股息較2011年的水平還要低,實在難以向股東交代。

根據統計處資料,金融及保險業員工平均每月薪酬約為21,000元,即一年約25萬元。以此推算,東亞裁減180人,每年可節省4,500萬元,金額與李國寶父子三人去年的薪酬相若。倘若三人自行了斷,為公司節省4,500萬元,便可以避免180名前線員工失去飯碗,生活感到徬徨。根據年報披露,東亞七名非執行董事中,有四名是李國寶的家族成員。這四名非執董包括李國章、李國星、李福全和李國仕。李國章現年70歲,是李國寶的胞弟,李福全(86歲)的堂姪,李國星(66歲)及李國仕(56歲)之堂兄,李民橋(42歲)及李民斌(41歲)之叔父,真可說是一家親,開董事會就像家庭聚會。

東亞的董事會成員亦包括本地三大地產商的家族成員,恒地主席李兆基的大兒子李家傑是公司非執行董事,長和主席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是獨立非執行董事。之前董事會成員還包括新地前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2014年12月,郭炳江在新地貪賄案中被定罪判入獄五年,自然無法再為東亞效勞。同案被判入獄七年半的大貪官許仕仁,是東亞的大客戶,拖欠東亞6,000萬元貸款,2013年被東亞申請破產。近月另一宗法庭新聞涉及東亞私人銀行前高級副總裁劉有為,在職時涉嫌收受資深物業投資者譚伯榮共約150萬元利益,以協助對方獲批信貸案。去年7月2日,筆者已在《壹週刊》撰文,指出多個不買東亞、只買恒生和中銀股票的原因。經過近一年時間,雖然三間銀行的股價顯著回落,但若以過去六年的股價及派息計算,東亞的表現依然遠遠跑輸恒生及中銀,近月股價更跌穿六年前水平。筆者對東亞的結論與一年前相同,就是李氏家族應該放棄東亞控制權,自行了斷,讓其他銀行以高價全面收購,以報答小股東長期不離不棄。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1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幾間持有「負資產」的上市公司

上期談到股票市場缺乏效率,上市公司股價和市值並不一定反映公司的真正價值。以長和為例,公司市值3,400多億元,但若然把長和「拆骨」出售,至少值4,000多億元。市場若非低估長和的市值,就是高估其附屬及聯營公司的市值。今次再介紹幾間股價和市值偏低的上市公司,供讀者參考。

首先介紹太古集團,公司股份分為A股和B股,五股B股的派息相等於一股A股。然而,五股太古B的股價,長期低於一股太古A,折讓可以超過10%。若然投資者購入太古股份是打算長期收取股息,便應該選擇太古B。太古A和太古B的總市值合共1,200多億元,市值較集團持有三間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以股權計算)還要低。太古持有82%太古地產,太古地產市值1,200多億元,82%股權值超過1,000億元。太古持有45%國泰航空,國泰航空市值接近500億元,45%股權值200多億元。幾年前太古從國泰航空購入港機工程,港機工程市值80多億元,太古持有75%股權值約60億元。太古持有這三間上市公司的股權,總值1,300億元。換言之,公司其他業務,包括可口可樂、太古方糖、海洋服務、汽車銷售和物流,全屬「負資產」,沒有為集團市值帶來貢獻。翻查資料,太古去年股東應佔溢利為134億元,較太古地產115億元(佔82%溢利),國泰航空27億元(佔45%溢利)以及港機工程3億元(佔75%溢利),合共145億元的盈利貢獻還要少。換言之,集團其他公司的盈利貢獻是負數,相信這和太古要負責20多億元淨財務支出,以及巨額折舊及攤銷(30億元)有關。

另一間擁有負資產業務的上市公司是電盈,公司市值不足400億元,但持有63%香港電訊信託(提供電訊服務),已值530億元。再加上持有71%盈大地產,市值接近10億元,兩者合計540億元,遠遠超出電盈的市值。香港電訊信託去年股東應佔溢利為39億元,電盈持有63%可分得25億元。但電盈去年只賺23億元,表示公司其他業務,包括多媒體業務(nowTV及ViuTV)和盈大地產(去年虧損近億元)屬「負資產」,拖累公司業績。最後介紹一間不是「負資產」,但市值卻顯示擁有「負資產」業務的公司,就是會德豐。會德豐過去幾年積極投地,專注於香港地產發展業務,近月推售將軍澳樓盤,銷情不錯。會德豐持有61%九倉,九倉市值1,300多億元,專注於本地租務市場和內地地產發展業務。會德豐持有61%九倉股權值790億元,較會德豐整間公司的市值還要高。九倉去年股東應佔溢利為160億元,會德豐可分得96億元(佔60%溢利)。會德豐去年賺到142億元,扣除九倉96億元貢獻,本身的地產發展業務仍有46億元貢獻,實不應淪為「負資產」。出現上述情況,可能是九倉屬恒指成分股,即使股價偏高,個別基金經理也要入貨,情況類似長江基建過去數月(被納入恒指成分股)的股價表現。另一個可能性是市場憂慮未來樓市將大幅下滑,過去幾年積極投地的會德豐首當其衝,賣樓收益不足以支付地價和發展成本。過去一年,大股東吳光正增持會德豐,明顯是對公司前景有信心,認為股價偏低,不是「負資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0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股市缺效率長和股價偏低

一些財務學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相信股票市場具有效率,股價充分反映公司前景,投資者很難找到股價偏低的股票。但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說,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我們就會淪為街上乞丐。

過去筆者一直努力尋找股價偏低的股票,例如中石油的合理股價大約是油價十分一,油價高見100美元一桶,股價值10港元,油價低至40美元,只值4港元。若然油價處於100美元水平,中石油股價只得9港元,便值得吸納。同樣,港交所合理股價是每日平均成交額(以億元計)的五分一,或者每百億元成交額值20元。除非成交額達到千億元,不然港交所絕對不值200元。早前港交所升穿200元,而每日成交額卻未能配合,明顯被有心人推高(推高期指殺淡友),是投資者「止賺」或者「止蝕」的好時機。此外,個別財團系內有多間公司上市,投資者可以比較各間公司的市值,看看哪一間股價偏高,不值得購入;或者股價偏低,值得吸納。

例如在2014年3月,和黃突然宣布成功出售屈臣氏約25%股權給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基金淡馬錫,作價440億元。換言之,屈臣氏市值高達1,800億元,明顯是好消息。當時和黃持有76%長江基建,34%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能源(當時油價高企),加上在新加坡上市的和記港口信託(持有深港碼頭業務),和記電訊等上市公司的市值,以及手上物業,3G業務和其他港口業務的價值,股價明顯偏低,值得購入。但由於投資銀行失去協助屈臣氏上市的生意,「賤精」竟然發脾氣狂沽和黃(用別人的貨),提供散戶一個入市賺錢的好機會。及至去年1月,長實及和黃宣布世紀重組,兩間公司先行合併成長和,然後再分拆地產業務上市,成為長實地產。當時油價已從高位大幅回落,零售市道下滑,長建海外業務因外匯貶值而受到影響,再加上長實在中港兩地沽售物業,投地又欠積極,實在看不到世紀重組如何可以釋放價值,讓重組後長和及長地兩間上市公司的市值,更能貼近資產淨值(即賬面值)。

但投資銀行及負責融資的銀行,卻一面倒唱好世紀重組,「賤精」狂掃長實及和黃(用別人的錢),不斷推高股價至不合理水平。加上恒指公司容許未有業績的長地成為成分股,基金經理被迫追貨,首日掛牌股價高見77元,一些「賤精」更說長地值90多元,不知他們有沒有用自己的錢入貨。去年6月長和完成世紀重組後,投資銀行收錢「散水」,長和及長地股價拾級而下,跌幅遠高於同期恒指跌幅。到近月,長和股價跌穿90元,由高位127元回落超過三成,早前高追的散戶苦不堪言。長和市值一度跌至3,400億元,遠低於公司約4,300億元資產淨值,反而值得吸納。若然把長和「拆骨」出售,持有76%長建市值約1,450億元,40%赫斯基能源市值約350億元,30%和記港口信託市值約90億元,66%和電市值約80億元。兩年前75%屈臣氏約值1,300億元,現在即使零售業倒退,亦應至少值1,000億元;再加上手持1,200億元現金,總值已超過4,100億元(未計其他資產價值及公司負債),較長和3,400億元市值還要高。相信近月有心人為了推低恒指,拋售長和,反而是散戶入市的良機。當大家明白股市欠缺效率和「賤精」的投資心態,便懂得趨吉避凶,不會淪為乞丐!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0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5月2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集體除淨 恒指唔見400點

股市又到五窮六絕的時候,投資者在這兩個月應小心謹慎,避免作無謂的犧牲。

根 據過去十年的數據,恒指在5月份共有七年下跌,5月份平均跌幅是0.9%。至於6月份,過去十年共有四年下跌,雖然跌市少於升市,但6月份平均仍錄得 1.1%跌幅,較5月份還要高。換言之,過去十年,恒指在5月份和6月份平均下跌2%。到7月份,過去十年只得去年是跌市,7月份平均升幅高達3.8%, 故此「五窮六絕七翻身」的說法,確實有足夠數據支持。
為何每年5月及6月多屬跌市?本地上市公司大部分在3月和4月公布上個財政年度(一般截至12月)業績,業績理想自然刺激股價上升。即使業績欠佳,但由於早已發出盈警,業績沒有預期那樣差也會令股價回升。故此,每年4月份,恒指多數上升,今年也不例外。
及至5月及6月,好消息盡出,自然難有突破。然而,即使沒有新消息刺激,股價也不應明顯下跌,而且很有系統地下跌。筆者曾經查核過更長時間的歷史數據,發覺「五窮六絕」的情況自2008年起才特別明顯,相信這和恒指加入國企股有關。

恒 生指數每日的變幅是按照當天恒指成分股總市值,與前一天總市值作比較,成分股派息除淨,股價下跌,總市值相應減少。恒生指數服務公司在2006年9月開始 加入國企股,建行成為首隻恒指成分股。之後其他大型國企股陸續成為恒指成分股,現時50隻成分股中,國企佔9隻,約佔恒指25%比重。這9隻國企股中,4 隻內銀股市盈率特別低,只得約4倍,而股息率則特別高,超過6%。內銀股派巨額股息後除淨,股價大幅下跌,自然拖低恒指。 今年4月,恒指還企穩在21,000點水平,但清楚看到大鱷刻意推高幾隻重磅股,包括騰訊、中移動、友邦、港交所、建行和工行等,準備殺完淡友再殺好友。 踏入5月,即使外圍經濟環境尚算穩定,油價繼續回升,大鱷亦不斷製造內地及本地經濟下滑的負面消息,誓要令恒指跌穿20,000點,甚至19,000點。

筆 者早已提醒理財班學員,5月中是高危時期,因為佔恒指8%有多的長和系4隻股份,會在5月17及18日除淨,加上之後滙控派發首季股息,以及其他主要成分 股相繼除淨,恒指自然要下跌。到6月中開始,4隻內銀股先後除淨,工行和交行更選定在6月份期指結算日(6月29日)除淨,恒指亦會無運行。筆者計算過 18隻主要成分股,在今年5月及6月總共派息2,500多億元,約佔恒指12萬億元市值的2%,恒指在這兩個月除淨後下挫2%,唔見約400點,與過去十 年的表現十分一致。

至於40隻國企指數成分股,更集中在5月和6月派息(一般每年只派息一次),共派息1,800億元,差不多佔國企指數3萬多億 元市值的5%,足夠拖累國企指數下跌300多點。當國企指數還在9,000點水平時,那些持有8,500點牛證的人以為還有500點水位,卻不知道其實距 離「打靶」只差百多點,形勢與持有9,500點熊證的人完全不同。

明白恒生指數及國企指數計算方法後,愛好炒賣衍生工具(以指數掛鈎)的人應知道這場賭局絕不公平,絕不對稱,勝算不高。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5-2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5月1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體育經濟學 經濟學體育

最近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個人網誌發表文章,題目是「體育經濟學」。內容從本地拳手「神奇小子」曹星如與「韓國拳王」裴永吉對賽說起,暢論體育運動可以是一 門大生意,帶來巨大經濟和商業效益。曾財爺的言論,自然令人聯想到梁振英指體育界沒有任何經濟貢獻的說法。

香港需要多元發展,擴大年輕人的發展空間;不應只顧追求物質富裕,而忽略生活質素和心靈富足。過去數年,本地運動員的優秀表現有目共睹。除了19連勝的曹 星如外,近月便有跳遠王子陳銘泰以8.12米成績打破香港紀錄,桌球手傅家俊打入世界桌球錦標賽四強,僅負於世界一哥沙比;羽毛球選手伍家朗擊敗世界一哥 諶龍,乒乓球手杜凱琹力克世界一姐劉詩雯。

上述都是土生土長的傑出運動員,在資源極度不足的訓練環境下,香港運動員依然能夠有出色表現,實在值得加倍讚賞。只可惜不少潛質極佳的運動員,包括足球員、單車及風帆選手,往往因為支援不足、生活壓力而被迫放棄當全職運動員,確實是香港社會的損失。
筆者認同曾財爺指體育運動所帶來的經濟和商業效益。文章指英超聯上個球季為參賽球隊帶來30多億英鎊,即接近400億港元的收入。這還未計算球迷往返其他城市觀賽的交通費、住宿費、飲食開支及其他消費所產生的經濟效益。

就 以今年一連三天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為例,能夠吸引過萬名遊客訪港,他們一般留港七日或以上,人均消費過萬元,估計為香港帶來過億元收入。再加上本地球迷 的消費,保守估計三天賽事的經濟貢獻超過三億元。若然香港每年舉辦多些類似國際比賽,除了可以提供更多機會給運動員參與比賽外,還會帶來巨大經濟收益。

曾財爺呼籲更多商業機構利用體育運動的強大宣傳力量,更積極支持香港運動員和不同運動賽事。不錯,商業機構若能夠善用體育運動這個平台,確實能夠產生宣傳 作用,同時協助推廣本地體育運動。七人欖球賽的贊助商包括國泰航空和滙豐銀行,以及香港馬拉松比賽的贊助商渣打銀行,透過贊助比賽,能夠接觸廣大的潛在客 戶,對推廣品牌有巨大作用。本地的恒生銀行推出優秀運動員獎勵計劃,表揚傑出運動員。上述都是商界積極支持體運的好例子。

其實,最需要商界積極參與的是足球運動。足球運動始終是香港最普及和最受歡迎的運動,商界若能夠投入大量資源,並且為退役球員提供就業機會,不單對本地足運產生積極推廣作用,亦有助建立商業機構的品牌。

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多間商業機構,包括怡和、星島、精工、寶路華、快譯通等,投入大量金錢贊助球隊,令香港職業足球蓬勃發展。只可惜隨着香港變得愈來愈富裕,本地商界及財團反而減少對職業足球的贊助。

體 育可以是一門生意,對經濟有貢獻;但做生意,從事經濟活動的人亦應該學習體育運動的理念和精神,包括公平競爭,裁判要廉潔,運動員要有團隊精神,不濫藥, 互相鼓勵扶持,勝不驕敗不餒等等。曾財爺呼籲商界支持體育運動,自己又有沒有思想過如何在財政預算案中作出配合(例如贊助費可否等同稅款,政府設立配對基 金等),以及從體育運動中,學習在香港建立一個公平的營商環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5-1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5月1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大學開公司 做乜咁秘密?

最近傳媒先後發表多篇有關「巴拿馬文件」的偵查報導,揭露內地及本地一眾政經界權貴,透過設立離岸公司隱藏資產、避稅、迴避申報利益和國籍。政經界權貴開 設離岸公司的做法,早已街知巷聞。最令人費解的是本地三間大學也學人開設離岸公司,到底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

傳媒最早揭發理大在2012及2013年先後開設兩間離岸公司,由當時的副校長,現任的創新科技局局長楊偉雄負責簽署相關文件。楊局長被問到為何成立離岸公司時,指自己已離開理大,着令傳媒查詢理大。

理 大回應傳媒查詢時,起初指兩間公司已停止運作(no longer active in operation),成立離岸公司是較為符合成本效益(more cost effective)的做法。後來傳媒揭發兩間離岸公司並非完全停止運作,公司關連人士一直與理大合作進行科研、培訓及生產工作,又出現過股權轉讓,明顯 不是完全停止業務的公司(dormant company)。至於離岸公司何時成立,實質業務是什麼,公司資產負債共多少,轉讓時作價多少,完全沒有在大學的財政報告中作出披露。此外,成立離岸公 司的費用,肯定高於在香港成立公司,不知如何符合成本效益。
還記得2010年初,理大由於投資失利及經營不善,出現九億元的巨額赤字。管理層不單 沒有自我反省,反而找前線員工祭旗,準備大幅裁員,並削減教學部門的開支。當時筆者見到如此不公義的行為,便聯同教職員代表及前校董張超雄發表公開信,要 求校董會正視大學種種管治問題,特別是屬下數十間公司的管治問題。 當時新任校董會主席楊敏德決定成立三人小組,檢討理大屬下一眾公司的管治情況。由於三人小組可以取得個別公司的財務資料,故此能夠發現更多不為外人所知的 管治醜聞,令人明白到為何公司年年虧損,但大學高層,以及本地及內地的合作夥伴,卻可以取得數以千萬元計的額外收入。

三人小組在2010年8月 13日發表報告,提出四項建議,包括(1)不要就知識和技術轉移作出現金投資;(2)避免在有關公司佔有股份及擔任董事;(3)建立退出機制(exit strategy),「馬上」結束運作出現問題的公司;(4)為現有公司制定有效的管理機制,並清楚釐定責任。

理大在檢討報告發表後兩年,成立兩 間離岸公司,佔有股份,明顯與上述建議相違。傳媒披露離岸公司持有的一間公司,董事包括社工出身,沒有從商經驗的副校長阮曾媛琪。理大指成立離岸公司屬於 退出機制,卻沒有解釋為何不「馬上」結束運作出現問題的公司。另外,整個離岸公司的成立及運作,只有校董會主席及幾個大學高層知悉,明顯不是有效的管理機 制。

最諷刺的是理大管治宣言中,表明會保持透明度和向公眾問責。大學私下成立離岸公司……人事任命及財務資料完全欠奉,又如何向公眾問責。過去理 大高層與一眾校董進行多項關連交易,包括建築合約、信貸合約、投資合約、顧問合約……由於上述交易在大學年報中作出披露,才令公眾得悉有關管治醜聞。

現在改為成立離岸公司,令公眾無法監察,做法確實聰明得多。難怪近年理大高層薪酬大幅攀升,最高薪的人年薪已達750萬元,確實有資格開設離岸公司,與權貴平起平坐。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5-1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5月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樓價會大跌五成嗎?

不知是巧合抑或預先安排,上週五(4月29日)政府公布的各項數據,都對樓市不利,難怪不少準備買樓自用的人,都採取觀望態度,等待樓價進一步下滑時才入市。

首先出場的是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數字,指今年3月份私人住宅售價自去年10月起,連續下挫6個月,半年來累積下跌約12%,重返2014年10月水平。

跟着出場的是運輸及房屋局公布的數字,指今年首季施工量高達1.33萬伙,相等於去年全年數字94%,令未來3至4年私宅一手供應量由去年第4季的8.7萬伙,上升至9.2萬伙,是2004年有記錄以來的新高數字。

最後出場的是金管局公布的數字,指今年首季錄得1,432宗負資產住宅按揭貸款,較去年第4季飈升「14」倍,涉及金額由去年底的4億元,急增11倍至3月底的接近50億元。

上述三組數字,肯定把準備置業的人嚇怕。加上早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預算案中預測今年通脹由去年3%回落至2.3%,失業率由3.3%上升至3.4%,以及與旅遊業相關的行業進一步萎縮,自然令人感覺到經濟環境十分惡劣,絕對不是置業的時機。

筆者一直覺得港人的投資心態十分奇特,去年4至5月,恒指衝上28,000點時便爭相入市,令每日成交量超過2,000億元。到今年1至2月,恒指跌至18,000點水平,便被「大鱷」沽空的言論嚇怕,紛紛沽貨離場。

同 樣,由2013年1月至2015年9月當樓價處於高位,中原供樓負擔比率升穿50%時,便恐慌性搶購私宅,實用面積不足兩百呎,呎價過萬元,面對墳景的新 界「劏房」,亦爭相搶購。相反,正在發售的啟德煥然壹居,實用面積呎價不過1.1萬元(以建築面積計則8,000多元)便可入住,卻反應冷淡,大量買家放 棄揀樓。

筆者向來投資的取態是不會與其他人搶貨,切忌摸頂入市,只要在股市樓市高位以下兩三成入市,長遠而言投資回報已可以跑贏一半人。過去八年,恒指平均位接近 22,000點,至於樓市,自1997年以後的平均供樓負擔比率約40%,在上述水平入市買股買樓,可算十分安全。即使要輸,至少還有一半人輸得更慘。沒有人可以預計今次樓市調整,最終會下跌多少。究竟是由高位下挫15%,抑或像筆者認識的一些財經分析員(仍未「上車」),以及一些判斷經常失準的「大行」 所述,樓價會由高位大跌五成?每個準買家當然希望能夠摸底入市,但真正能夠在2003年沙士疫症期間,或者在2008年9月金融海嘯全面爆發後幾個月摸底 入市的人,不過是極少數。

回顧過去50年本地樓市三次大調整:1965至1968年下跌四成,是因為銀行倒閉再加上六七暴動;1981至1984 年下跌五成,因為供樓利率升至20厘再加上中英會談;1997至2003年下跌七成,是因為亞洲金融風暴,利率升至10厘以上,供樓負擔比率超過 100%,「八萬五」房屋政策,以及沙士疫症。

現時利率仍處於超低水平,美國經濟正是強弩之末,首季增長率只得0.5%(年率計),失業率回升, 估計未來加息幅度有限,樓價下跌五成的機會極低。雖然樓市調整期可以長達3至6年,但有意置業者,只要工作穩定,在樓價高位以下兩成左右入市,住上十年八 載,加上供樓利息可以扣稅,日後投資回報肯定勝過繼續交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5-0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4月2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避稅天堂 很快變地獄

今年4月20日,《壹週刊》、《明報》及《香港01》同日發表有關「巴拿馬文件」的偵查報導。揭露本地一眾政經界權貴(後來發現還有大學),透過設立離岸公司隱藏資產、避稅、迴避申報利益和國籍。《明報》刊登相關報導當日,管理層即時解僱執行總編輯姜國元。

兩年多前,筆者已經在《蘋果日報》發表文章,指出避稅天堂隨時變成權貴的地獄。當時總部設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際調查記者同盟」(簡稱ICIJ)剛發表調查報告,披露十多名中國領導人的家人或親屬,在避稅天堂英屬處女島開設離岸公司,涉嫌隱藏巨額財富。

今次本地三間傳媒的偵查報導,集中本地一眾政經界權貴,相信令不少人感到惶恐不安,擔心透過離岸公司的不法勾當,很快被揭發,無法繼續隱藏,避稅天堂變成地獄。特別是現今科技發達,「黑客」不時入侵電腦,竊取大量機密文件,甚至有能力將文件解密,把權貴的罪行暴露世人眼前。即使現時披露的資料無法確實證明權貴涉及貪污逃稅等罪行,但「黑客」及知情人士(包括會計師、律師及有份參與犯罪的人)若然取得相關資料,隨時向權貴苛索巨額「掩口費」,把他們視作「提款機」。

早於今年4月4日,英國《衞報》引述「巴拿馬文件」報導,長實與新地前聯席主席郭炳江及前董事陳鉅源,曾合組離岸公司。報導指陳鉅源曾在英屬處女島持有空殼公司20年,他在2012年被廉署拘捕後,新地要求巴拿馬律師行關閉空殼公司。律師行職員發覺陳鉅源數週前被捕,牽涉入許仕仁貪污案,故要求新地提供陳鉅源的盡職審查文件。雙方交涉多個月後,新地最終同意提供文件,空殼公司亦隨之關閉。

到2014年,律師行發現陳鉅源是另一間英屬處女島公司的董事及實權擁有人,而這間公司的股東包括郭炳江,以及商人李嘉誠旗下的長實子公司。同年,郭炳江及陳鉅源兩人被判貪污罪成,分別要入獄五年及六年。審訊期間,陳鉅源被指透過離岸公司,將賄款經關鴻生戶口,再轉交許仕仁。

「巴拿馬文件」披露本地權貴在海外設立離岸公司,令筆者聯想到近月被傳媒揭發的高官換樓事件。過去十多年,地產商透過內部認購,低廉租金(兼送豪裝),甚至免租優惠,向本地高官提供豪華住宿服務,已不再是新鮮事物。今次高官被指以低於市價的優惠,交換與地產商有關連,以公司名義持有的物業。剛巧高官的丈夫曾經處理航權的審批,而地產商又有投資航空業務,故此被指涉及利益衝突。倘若該物業是由離岸公司持有,或者暫時交給其他人託管,恐怕傳媒亦無法揭露這宗利益衝突事件。

由此可見,現任特首梁振英的做法確實聰明得多。梁特首被指以離岸公司隱藏資產,再將公司注入信託基金,受益人是他的妻子。梁還辯說不少立法會議員也有成立離岸公司,完全沒有考慮到個人的政治權力遠遠超過任何一個立法會議員,一個電話,已可令航空公司及保安公司「特事特辦」,讓其女兒毋須攜同行李進行安檢(又是傳媒揭發)。過去三年多出任特首期間,梁的離岸公司所從事的買賣及投資活動,外人完全無法得知。

今次《明報》突然解僱執行總編輯,自然令人聯想到與「巴拿馬文件」偵查報導有關。日後為市民服務的傳媒,恐怕再減少一家。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4-2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