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前身是地鐵公司,成立於1975年,當時由政府全資擁有,以審慎商業原則負責興建和經營鐵路及相關業務。地鐵興建的第一條鐵路線是由觀塘至中環,於1979年至1980年分段通車。之後,地鐵的網絡不斷擴展,覆蓋港島北面,以及由荃灣伸延至將軍澳新市鎮。上世紀九十年代政府興建新機場,地鐵負責興建機場鐵路,連貫赤角機場及中環。
九七回歸前十多年,香港經濟快速增長,樓價大幅升,由1984年至1997年,本地樓價平均上升10倍。地鐵受惠於樓價上升,從發展車站上蓋物業中取得豐厚利潤。九七回歸後,地產泡沫爆破,樓價在六年間下挫近七成,地鐵有份發展的西九龍和將軍澳樓盤,空置情況十分嚴重,市場湧現大量負資產物業。2002年10月政府推出挽救樓市措施(即「孫九招」),其中一項是暫停地鐵上蓋物業的招標,藉此減少樓宇供應。
亞洲金融風暴後,特區政府面對多年財政赤字。為了滅赤,政府決定出售手上資產,包括地鐵的股權。政府2000年將地鐵上市,出售25%股權,為政府帶來近100億元收入。由於政府依然是大股東,擁有約75%股權,又負責制定房屋及運輸政策,以及監管地鐵的運作,結果不時出現角色衝突的情況,決策時不知應該是為了股東利益,還是乘客或公眾利益。
九七回歸後,樓價已不像之前瘋狂上升,地鐵依靠物業發展利潤補貼鐵路營運的模式已難以維持下去。公司於是要直接向政府伸手取錢,由政府注資興建鐵路新線,當中包括迪士尼延線、西港島線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動用公帑達700億元。2007年,政府又半賣半送將九鐵的鐵路經營權及物業發展權給予地鐵,令市場對地鐵日後發展充滿憧憬。
兩鐵合併成「港鐵」,新公司在公共交通市場的佔有率超過四成。港鐵取得九鐵的物業發展權,又成為西鐵沿線物業上蓋發展的代理人,有能力操控樓宇供應,影響樓價升跌。合併後兩年多,乘客便要面對加價,亦有資料顯示港鐵沒有按照原先計劃,為各物業發展項目進行招標,令過去幾年本地樓宇的供應量大跌,直接間接助長樓價升。
合併前,港鐵在2007年的鐵路營運業務及相關業務的經營利潤只得30多億元,合併後,2009年的利潤倍增至60多億元。港鐵的額外利潤,主要是來自九鐵的虧損。現時九鐵仍擁有鐵路業務的資產,但根據合併協議,卻只能以超優惠價每年7.5億元將資產出租給港鐵營運。由於九鐵興建西鐵的投資額十分龐大,每年折舊支出達20多億元,在租金收入低微的情況下,賬目上錄得超過20億元經營虧損,這還未計10多億元的利息支出。
港鐵是名副其實的國企,公司利潤主要依靠政府提供資金、廉價土地和優惠租金而得到。筆者過往亦曾經做過統計,發現港鐵參與興建「發水樓」的數目,更是眾發展商之冠。
自2000年上市後,港鐵這間國企的管理層,薪酬大幅上升近一倍,薪酬最高的董事由年薪800萬元左右上升至超過1,500萬元,還有七位董事年薪超過550萬元。港鐵是依靠政府補貼的國企,長期向政府伸手取數,管理層卻以為自己十分能幹,收取所謂「市場酬金」,納稅人、小股東和乘客,又是否服氣呢?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0-10-28 | A004| 時事| 壹角度 |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