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6年7月2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領展 薪酬與業績不相稱

今年五月,有報章指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應邀出席建制派飯局時,指明政府要解決領展、港鐵和強積金對沖這「三座大山」,以消民怨。之後不久,特首梁振英接受 《南華早報》專訪,批評領展高層的薪酬不應與租金收入掛鈎,又指摘領展忽略其獨特的社會責任,不應只求賺到盡,罔顧公屋居民的生活需要。

港鐵和領 展分別在2000年10月及2005年11月上市,當時特區政府及房委會都面對巨大財赤。透過將兩間公司上市,籌集資金去應付政府龐大開支,避免影響公共 服務和興建公屋計劃。其實,政府在2003年亦有意把機管局上市,只因當時機管局盈利只得5億元,股本回報率低見1.4%,才放棄上市計劃。

港鐵 及領展上市,可以透過市場監察,推動公司管理層改善服務,提升效率。港鐵前身地鐵,未上市前一直以商業原則運作,表現遠勝於由政府高官管理的九鐵,是否上 市並不太重要。至於領展,主要業務是負責管理房委會轄下的商場及停車場。未上市前,這些資產由房屋署負責管理,管理和營運表現差劣,透過上市可以推動改 革,提升效率,讓居民可以享受更好的服務。

然而,市場總有其缺陷,個別經營者擁有壟斷權勢,有力操控市場,損害消費者利益。管理層為了自身利益, 只希望追求短期回報,與投資界的「賤精」合謀,千方百計推高股價,便可以高價行使認股權和分得巨額花紅。之後股價無以為繼,高位接貨的小股民損失慘重。

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正凸顯投資界「賤精」的醜陋,他們賺個盆滿鉢滿,但所管理及經營的銀行不是破產,收歸國有,就是股價暴挫。 港鐵每日載客量超過500萬人次,佔公共交通市場四成多;而領展則負責管理公屋和居屋的商場及停車場,接觸全港四成人口,同樣擁有巨大的市場支配地位。加 上港鐵及領展的資產原本由政府全資擁有(即屬全港市民),只因財困而被迫上市,公司由上市當日起便背負「原罪」,管理層更應小心翼翼,自我約束,切忌犯眾 憎,成為眾矢之的。特首及政務司司長開腔「提醒」港鐵及領展,領展竟然擺出一副不可一世,「歡迎政府回購」的嘴臉,實在令人反感。

領展回應說「公司從上到下,沒有人的薪酬及獎勵與租金升幅掛鈎」,這個說法確實不錯,因為公司高層的薪酬已完全與公司業績脫鈎。一眾董事及管理層用盡各種方法,不斷為自己增加現金和基金單位獎賞。

上 個財政年度(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領展除稅後溢利為163億元,較之前一個年度倒退四成,但公司最高薪酬的人(行政總裁王國龍)仍可獨得近 3,500萬元。雖然已較之前一年度獨得4,000萬元有所收斂,但薪酬仍然遠超港鐵、機管局和一眾上市的地產公司(只較長地的李澤鉅為低),連經常扮鬼 扮馬的「樓神」趙國雄也自愧不如(一年袋2,644萬元)。
若然扣除投資物業重估,領展去年其實只賺約50億元,溢利遠遠低於其他公司(賺84億 至201億元),實在很難解釋公司高層及其他董事何以分得巨額薪酬。領展主要業務不過是翻新商場(「裝修佬」)及物業租賃(「收租佬」),又享有先天壟斷 優勢,如此低風險工作又怎值巨額薪酬?一眾高層及董事從基層市民及小股東身上搾取巨額薪酬,是否覺得羞恥?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2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2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副學士泡沫爆破 早可預見

今年7月13日,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放榜日。一如以往,2萬多名考獲符合入讀大學最低要求的考生,只有六成能夠取得八大政府資助院校的學額,餘下的只能考 慮報讀自資院校的學士或副學士課程,每年學費高達十萬元以上。

眾所周知,今日香港高等教育的亂局,是前特首董建華一手製造出來的。九七回歸後香港 面對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樓價大幅下挫,經濟出現衰退和通縮,失業率攀升。董建華為了降低失業率,便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專上學額大躍進,要在十 年內令適齡青年接受大專教育的比例,由三成增至六成,專上教育學額由27,000個大幅增加至55,000個。

董建華提出專上學額大躍進,美其名 是提升年輕人的教育水平,以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的發展,背後目的顯然是想降低年輕人的失業率,讓他們在學校多花兩年時間才出來找工作。此外,政府鼓勵資助 院校和私校開辦自資課程,大興土木興建校舍,聘用大量教職員,亦可以增加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確實一舉兩得。

經過十多年的測試,專上學額大躍進的成效又如何?早於2009年,本地全日制專上學額已高達54,000個,佔適齡(17至20歲)入讀人士的比例接近七成。連同在海外升學和修讀兼讀學程的學生,接受專上教育的青年比例高達八成,遠超原先六成的目標。

很明顯,專上學額急速膨脹,不少資助院校「出賣」大學品牌,開辦數以萬計的自資副學士及學士課程,純粹是從商業角度出發,為大學賺取額外收入,好讓大學高層 賺取更高薪酬,以及退休後還有一個賺錢的落腳點。 過去本地大學校長的薪酬,大致與公務員首長職級相若,每年200多萬元。即使加上房屋津貼,每年薪酬亦應在300萬元左右,又怎會出現年薪高達500萬 元,甚至超過750萬元的荒謬情況?大學高層的額外薪酬,相信不少是來自開辦牟利的課程,除了自資副學士和學士課程,還有碩士修讀課程(例如MBA)。

特區政府若想鼓勵更多中學畢業生入讀大學,便應透過壓縮成本(特別是教授薪酬),將節省得來的資源用作大幅度增加資助學額,讓更多符合入學要求的考生獲配學額。中文科的最低要求,應由3級下調至2級,才不會妨礙其他科目成績優異的考生在港升學。

現 時本地院校學士學位課程的平均單位成本高達20多萬元,明顯物非所值,成本遠高於海外一流院校。不少大學教授每年收取數百萬元薪酬,但早已沒有再做研究工 作,只在報章發表「偉論」,或者花大量時間與商界及政界人士搞好關係,方便日後取得受薪職位。過去傳媒揭發不少大學教授涉及抄襲,使用虛假數據,甚至貪污 瀆職事件,可見本地高等教育的貪腐問題極之嚴重。

今年5月,社聯發表研究報告,指出副學士畢業生的收入與高中畢業生相若,肯定影響今年各自資院校 的收生數目。去年36所自資院校中,已經有8所收生不及預期一半,就連港大開辦的明德學院也出現財困。其實早於2011年2月,筆者已在此撰文,指出隨着 中學畢業生人數銳減,學生遲早知道副學士課程是個大騙局,到2016年便會出現大專殺校潮,大量校舍空置,教職員被裁。副學士泡沫爆破,院校收生不足,出 現財赤等問題,五年多前已可預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2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1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英國自殘 歐盟前景更悲

上月英國為脫歐舉行全國公投,脫歐派「爆冷」勝出,令全球金融市場出現震盪,英鎊兌港元匯價跌穿十算。

過去幾年,由於兒子在英國倫敦升學,故此每年都前往英國兩三次,順便到蘇格蘭、愛爾蘭及北愛爾蘭等地旅遊。公投當日,亦身處英國。

從個人親身經歷及官方公布的數據可知,英國過去幾年的經濟遠勝其他歐盟國家。當歐盟各國還在負增長邊際掙扎,英國經濟增長率維持在每年2%的水平,失業率跌至5%,樓價穩步上揚,早已升穿2008年金融海嘯前的高位,股市表現亦較德國和法國優勝。

歐 盟各國不時出現經濟或金融危機,英國卻可以獨善其身,主要原因是英國沒有採用歐元單一貨幣,仍然享有貨幣政策自主權,可以因應經濟情況調整貨幣供應和利 率。英國享受歐盟單一市場的好處,東歐移民提供足夠勞動力,並且不受單一貨幣約束。在酒店、食肆、商鋪和公共交通遇上的員工,以至在地盤工作的工人,不少 是新移民,工作勤奮,態度一流。這些新移民幫助英國經濟發展,讓當地學歷較高的本地人可以從事其他高增值行業,例如提供金融、資訊科技及其他專業服務。

今 次英國脫歐公投結果,凸顯在全球一體化和地區經濟融合產生的問題。不錯,市場開放,貨物、服務、資金和勞動力自由流動,可以推動整體經濟增長,提升各國的 競爭力。然而,全球化及經濟融合亦令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一些人從市場開放中取得巨大利益,產品(特別是IT產品)及服務(特別是金融服務)暢銷全球。 另一些人因無法適應市場的轉變,失去穩定工作,收入和生活得不到保障。 在英國倫敦,超過六成人選擇留歐,不足四成人支持脫歐,但在倫敦以外的英格蘭地區,大部分人都是支持脫歐。所有投票支持脫歐的地區,人口相對老化;而選擇 留歐的蘇格蘭、北愛和倫敦,人口相對年輕。這個現象正反映年長一輩,希望擺脫歐盟官僚的干預,限制外來移民,以免影響他們的就業機會和原有福利。至於年輕 一輩,希望留歐,他們珍惜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機遇,相信經濟融合的好處多於壞處。但在一人一票的制度下,往往犧牲年輕人的利益。

過去幾年,筆者所到 之處,包括倫敦、蘇格蘭和北愛,原來都是留歐派,難怪公投前自己也相信英國不會脫歐。公投前在倫敦街上行走,經過一些酒吧門外,清楚聽到一些市民在談論公 投一事時,表明留歐只會對富有的人有利。現在英國脫歐,經濟前景未明,英鎊大跌,資金流走,富有的人(包括李嘉誠)當然損失巨大。但當經濟下滑,失業率回 升,基層市民和支持脫歐的人同樣受損。

英國首相卡梅倫今年2月突然宣布在6月舉行脫歐公投,為原本表現不錯的英國經濟添上隱憂,製造不確定性。現 在公投結果是脫歐,卡梅倫為英國「自殘」付出政治代價,宣布9月落台。英國未來兩年要與一眾歐盟官僚商討如何脫歐,經濟環境和英鎊匯價勢必十分波動。但長 痛不如短痛,與其經常貌合神離,不如與歐盟早些和平分手。

至於歐盟餘下的國家,國內脫歐情緒必然高漲,經濟前景更不樂觀。今次脫歐鬧劇落得如此下場,英國政客固然要反省,但歐盟一眾官僚更應反思,歐洲一體化,採用單一貨幣,是否走得太遠和走歪了路?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1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7月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買指數基金何須透過強積金?

經過近兩年的諮詢和立法,立法會在今年五月底才通過《強積金計劃修訂條例草案》,日後強積金受託人必須提供兩個設有收費上限的核心基金(即預設投資策略),整體開支比率不可高於0.95%。

自從2000年12月正式推行強積金制度後,最大的受益人當然是金融界,合共收取了700多億元的費用,還未計炒賣的交易費用。其次是僱主,透過強積金對沖長期服務金或遣散費近300億元,兩個數目合共蠶食打工仔戶口超過1,000億元。截至今年3月底,強積金淨資產值為5,926億元,當中4,928億元屬供款額,餘下998億元是歷年淨投資回報,每年平均回報只得2.6%。換言之,金融界及僱主合共蠶食過千億元,數目較歷年不足1,000億元的投資回報還要多。特區政府財金官員以為透過引入核心基金,為強積金收費封頂便可以保障打工仔的退休權益,挽回他們對制度的信心,肯定是大錯特錯!核心基金收費上限是0.95%,較現時的平均1.57%的水平低0.62%,長遠來說當然可以幫助打工仔節省大量管理費和雜費開支,但對保障打工仔退休權益幫助不大。

核心基金收費上限0.95%的新規定實施後,業界相信中介人會推出被動式追蹤指數基金(index fund)給打工仔選擇,因為這類基金的管理費用遠遠低於主動式的基金。指數基金經理不用研究和揀選升值潛力較佳的股票,只需要購入成分股,當成分股出現變動時才需要進行買賣,故此能夠把整體開支控制在0.95%以下,符合法例上的要求。若然打工仔只期望投資表現跟到大市表現,又何須透過強積金制度?他們大可以透過交易所認購各類指數基金(即ETF)。在交易所有不少指數基金掛牌買賣,供投資者選擇,入場費根本不用0.95%。例如追蹤恒生指數的盈富基金,全年經常開支不過0.1%,又每年定期派發兩次股息給持有人,故此盈富基金的投資回報能夠緊貼大市。打工仔在交易所購入盈富基金,佣金、釐印費及其他徵費加起來約0.4%左右,連同0.1%全年經常性開支,仍然遠低於0.95%。現時個別強積金中介人,包括恒生、滙豐和宏利,亦已提供恒指基金,收費介乎0.86%至1.04%。打工仔若想選擇追蹤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即H股指數)的基金,可以自行認購恒生H股指數上市基金,或者透過強積金戶口買入H股指數基金,開支比率早已低於0.95%。但由於有不少隱藏費用,甚至欺詐行為,指數基金的表現並不保證跟足大市,甚至可以大幅跑輸大市。

由此可見,政府花費兩年多時間引入核心基金,實在浪費時間,未能對症下藥和認真處理打工仔對強積金制度的不滿。打工仔除了對強積金收費高感到不滿外,更為不滿和憤怒的就是基金經理的表現極差,指數基金也可以大幅跑輸大市,完全缺乏問責。若然基金經理表現優秀,長期表現跑贏大市3至4%,打工仔又怎會吝嗇金錢,不肯多付1至2%的費用?最有效的改革方案是要求所有強積金中介人,提供每年保證至少可賺通脹加1%的保證基金供打工仔選擇,不然便要退出市場。這自然促使基金經理努力改善投資表現,不敢胡亂收費,購入垃圾股票,或者經常買賣,浪費打工仔的金錢。透過立法規定中介人提供保證基金,可以篩走一些極「廢」的中介人及基金公司,長遠有助保障打工仔的退休權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7-0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