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7月29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職場上遇到的伯樂

筆者是個十分幸運的人,大學畢業後開始工作,遇過好幾位伯樂。在他們的提攜下,事業大致一帆風順。

首先要感謝的是中學經濟科老師何桂明。大學畢業後在中學任教,何桂明老師推薦我撰寫高考經濟學參考書,又介紹我認識不少行內朋友,讓我這個「新丁」很快在 出版界和教育界建立起良好的關係。能夠順利加入理工學院商業系,當然要多謝劉佩瓊(全國人大代表),是她決定聘用我,給我機會在大專任教。兩位系主 任,Howard DaviesPeter Walters,推薦我進修博士課程和升職,對我的工作表現十分信任,給我在事業上很大的發揮機會。

只可惜2003年新來的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徐林倩麗進行架構重組,我和這兩位前上司被安排到不同學系。十多位教授經濟學的教員被編入會計及金融學院,之後學 院的管治實在令人「大開眼界」,「歎為觀止」,日後會和大家分享。另外兩位我要特別感謝的人,就是港大的王于漸和《壹週刊》社長楊懷康。1996年王于漸 幫助我將關於電力公司利潤管制的博士論文整理成書出版,安排我出席午餐會向商界及傳媒推介新書。當日出席午餐會包括楊懷康,之後他介紹我認識不少傳媒、政 界及商界朋友,讓我有機會走出象牙塔,對這個世界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除上述幾位外,在我二十多年教學生涯中,還有很多其他同事和朋友幫過我一把。我在數學和統計學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屬「有限公司」,但不少同事都願意幫助和教 導我。我在理大兩次獲選為優秀員工,相信個別大學高層(包括副校長梁天培和黃肅亮等)曾極力推薦我;而前理大校長潘宗光,亦一度有意提拔和栽培我,對我有 知遇之恩。我對上述提及的人物都心存感激,若有機會,我會盡力去提拔身邊接觸和認識的年輕人,給他們發揮潛能機會。雖然我十分感激上述老師、同事和朋友, 但個人信仰和理念,及對經濟及公共事務的看法,與他們並不盡相同,甚至出現日後各走各路的情況。在香港這片自由的土地,每個人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道路,無 需盲目追隨領導人或其他人,這亦是香港可貴之處。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新高中經濟及BAFS,請參閱www.livingwordec.com.hk)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am730 | 2011-07-29 M44| 財經| 經濟人 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選舉太少不是太多

政府發表諮詢文件,提出四個「填補」立法會議席的方案給市民選擇,但當中三個方案未必符合《基本法》保障市民享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條文。

自從今年5月特區政府推出方案,試圖堵塞立法會議員藉辭職搞「變相公投」的漏洞,結果卻被發現各個不同方案都存更多的漏洞。從開始時的「遞補」機制,到「替補」機制,到現在的「填補」機制,市民被特區政府的官員搞到眼花撩亂,不知如何取捨。

政府官員一直說市民普遍不滿去年有議員突然請辭,藉補選搞「變相公投」,浪費公帑1.26億元。然而,即使以去年五區補選共有58萬人投票的數字計算,每票的成本不過是217元而已。這相對於過去特首選舉只得400人或800人(明年也不過是1,200人)的小圈子選舉,可算十分符合成本效益。

事實上,一般香港人不是有太多參與選舉和投票的機會,而是太少。過去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絕大部份市民無法參與。回歸後幾次特首選舉,只得數百人有資格投票。連港區人大代表選舉,也是小圈子玩意,只得千多個「特殊階級」有份參與。

正當香港邁向普選的時間,政府實應讓市民有更多參與選舉和投票的機會,額外付出的公帑,就當作是學費的一部份。況且這些選舉支出,絕大部份會成為港人的收入,可以用作其他消費,不應算作浪費。

現時特區政府還有很多重要事務要好好處理,不應浪費時間去改變補選制度。要相信市民眼睛是雪亮的,若有議員肆意無理辭職搞公投,最終必定會自食其果,失去議席。去年若非因公投而令泛民出現分歧,政府又怎會順利通過政改方案?政府官員實應感謝那些搞「變相公投」的議員。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7-29 A23|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7月28日星期四

壹角度 : 九巴蝕本願賭服輸

九巴的控股公司載通國際突然發出盈警,指九巴今年上半年錄得虧損。九巴出現虧損,主要是油價持續高企,令公司燃油成本急增,加價不能彌補燃油開支的增加。九巴建議政府注資設立票價穩定基金,減輕巴士公司加價壓力。

九巴的控股公司載通國際,大股東是新鴻基地產,市值三千億元。一間財雄勢大的上市公司,轄下的巴士公司竟然向政府伸手要錢,甚至以倒閉作威脅,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九巴在20061月與政府簽訂新的專營權合約,加入「可加可減」票價機制,以平衡公司股東和乘客之間的利益。根據可加可減票價機制,程式只包括員工薪金(佔50﹪),綜合消費物價指數(佔50﹪)和生產力因素(扣減0.3﹪加幅)。倘若油價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成本因素,九巴便應該爭取把這個因素列入程式內,藉此降低經營風險。

九巴當日沒有堅持把油價列入程式內,可能是以為油價日後很大機會從高位下跌。原油價格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十多美元一桶,一直上升至2005年的六十美元一桶,不少投資者相信油價會回落。但之後油價卻繼續攀升,突破100美元一桶,以致巴士公司大失預算。

既然油價並沒有列入可加可減機制的程式內,九巴「願賭服輸」,不應以此為加價藉口,更不應以此要求政府補貼,甚至以倒閉作威脅。倘若油價大幅回落,政府和市民同樣不能因此而要求九巴減價。


事實上,在政府大力推動拓展鐵路網絡的形勢下,巴士公司的市場佔有率不斷被港鐵所侵蝕,已變成「夕陽工業」。1979年,九巴擁有1,800多部巴士,平均每日乘客255萬人次,佔整體公共交通市場近40﹪。三十年過後,在2010年底,九巴車隊數目倍增至3,800多部巴士,但每日乘客數量不增反減,只得250萬人次,市場佔有率跌至20﹪左右。三十年前,九巴每部巴士每日平均載客1,300多人次;三十年後,每部巴士每日的乘客量只得600多人次。以每部巴士每日行走18小時計算,每小時平均載客量只得30多人次。非繁忙時段的平均載客量,可能只得10多人次。九巴擁有龐大車隊, 但載客量卻十分低,大量載客量極低的巴士在馬路上穿梭往來,不但浪費燃料,兼且帶來嚴重的空氣污染和交通擠塞問題。九巴管理層指出在重組路線時遇上很多障礙,包括被區議會反對,故此去年重組路線,只能省下9部巴士。

作為公司管理層,若不能夠說服政府和乘客接受有利各方的路線重組方案,亦應付上一定的責任。過去十多年,九巴在通縮及低油價時期沒有減價,藉將路訊通上市,以及將車廠改建作豪宅,已經多賺了數十億元。過去半年因油價持續高企而可能虧損一、兩億元,又怎會蝕不起而要倒閉?政府實不應以公帑去補貼財雄勢大,過去一直賺個盆滿缽滿的大財團。九巴若想放棄經營巴士業務,相信有不少其他公司願意接手。過去中巴經營不善, 其業務逐步由城巴及新巴取代, 過程十分順利。故此,九巴若想提早交回專營權,便請早些和政府磋商,以免影響數以百萬計乘客的服務。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1-07-28 A004| 時事| 壹角度 28/7/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7月27日星期三

林氏力牆:行政會議淪為「口水會」

較早前特首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中,不點名指摘有從政人士「抽水」批評政府施政,矛頭直指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

九七回歸前,行政會議稱為行政局,是香港的權力中心。行政局由港督出任主席,其他成員包括幾位政府官員,以及大約十位主要來自商界的非官守議員。在殖民地時期,總督會同行政局所制訂的政策,自然傾向保護英資財團。但由於管治者希望香港保持政治穩定,在推出政策時亦會考慮到公眾的認受性,不會盲衝直撞。

九七回歸後,行政會議原先保留殖民地的傳統,除幾位官員外,維持吸納少數精英加入行會,協助特首決策。但自從2002年前任特首董建華連任後,推行高官問責制,讓10多位司長和局長加入會議,行政會議成員的數目便急增,由過往只有10多位倍增至現時的30位。不少獲委任的非官守成員具有政黨背景,本應掌握民情民意,在政府推出政策前給予意見,以及在立法會投票支持,讓政府施政更為暢順。

然而,過去十多年的經驗可見,特區政府的施政往往背離民意,以致令社會出現分化,失去和諧。作為特首的智囊,行會採用集體負責制和保密制,政策經過討論後,一經拍板,各成員理應為政策護航。即使對政策不敢苟同和有所保留,亦應保持緘默,更不應說相反意見。

自回歸後,梁振英一直是行會成員,1999年更取代鍾士元成為行會召集人,至今已12年。作為行會召集人,梁振英應以身作則,不應對自己有份協助特首制訂的決策說三道四,更不應趁樓價飆升時,以復興居屋一事來爭取市民支持。須知道回歸後董建華決定大量興建居屋,之後停建停售居屋等房屋政策,他都有份參與。

過去是精英集體領導的行會,如今變成各說各話的「口水會」。特區政府想繼續行政主導,恐怕是自欺欺人。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7-27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年輕學者看得到前景嗎?

筆者在1984年大學畢業,開始教學生涯。最初4年在一間中學任教,主要教授高年級經濟學。
1988
年,筆者完成碩士課程,眼見學生的公開試成績十分優異,便決定離開任教的中學,期望面對新的挑戰。轉職過程十分順利,獲得澳門東亞大學的公開學院聘用,負責向香港學生提供遙距學士課程。

當時香港只得兩間大學(港大和中大),考不入大學的學生便選擇理工學院、城市理工、浸會學院、師範學院、嶺南學院或者其他私立專上學院。澳門東亞大學原先 屬於私校,看準香港缺乏大學學額,便主力招收香港學生。並且在香港設立辦事處舉辦遙控課程,讓香港學生無需花太多時間往澳門上課。

筆者在東亞大學主要是負責填寫遙距課程的學習資料,統籌幾個經濟學科的課程,以及安排導師和學生在澳門上課。透過提供遙距大學學士課程,讓筆者有機會結識一些在本地大專院校工作的講師,亦知道香港實在缺乏大學學額,迫使一些好學的學生要以遙距方式學習,並且幾乎每星期走到澳門上課。

因此,港英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大幅度增加大學學額,是十分正確的政策。但後來本地大學的發展方針趨向急功近利,走商業路線,用人唯親,管治低落,這是後話。
在澳門東亞大學任教的一年,筆者的工作量不算多,故此可以抽空整理一下在中學任教4年的筆記,出版成高級程度會考教科書。這套經濟學教科書後來十分暢銷, 為筆者賺得「第一桶金」。但更重要的,就是由於筆者有出版教科書,以及在《信報財經月刊》發表過幾篇文章,可以幫助筆者順利加入理工學院,之後正式開展在 大學任教的學術生涯。

從中學老師開始,到私立大學任教,之後正式成為本地專上學校的講師,再升職至助理教授和副教授,這個工作進階看來十分自然。但今天在專上學院或大學任教的 年經一輩,能夠看到這樣的前景嗎?到底大學教育出現了甚麼問題,令年輕一輩完全看不到前景?日後筆者再和讀者分享。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新高中經濟及BAFS,請參閱www.livingwordec.com.hk)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am730 | 2011-07-22 M44| 財經| 經濟人 看世界| By 林本利 

林氏力牆:電梯意外損港鐵聲譽

港鐵有份投資建設及營運的北京及深圳地鐵,先後發生扶手電梯意外,造成一人死亡三十多人受傷。

港鐵前身是地鐵公司,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成立,原先由政府全資擁有(直至2000年上市),以商業原則運作。平情而論,過去地鐵的表現相當出色,獲得市民高度評價。加上九七回歸前,樓市經歷十多年的快速增長,樓價上升十倍,地鐵以物業發展利潤補貼鐵路發展的模式十分奏效。

九七回歸後,樓價在六年間大跌近七成,地鐵為了維持利潤增長,不惜在淡市中繼續推盤,之後又大量興建發水樓圖利。地鐵有份參與興建的發水樓,是各大地產商之冠。

2004年,政府要求地鐵考慮與九鐵合併,筆者獲邀與一眾地鐵高層討論地鐵未來前景。地鐵以為與九鐵合併後,成為世界一流的鐵路公司,可以憑藉公司的優良品牌進軍內地和海外的鐵路市場,令公司利潤大增。

當時筆者十分直率地指出,地鐵公司是一間沒有前景的公司,日後西九龍及將軍澳的車站上蓋物業發展完成後,便難有作為。鐵路及相關業務的利潤極之微薄,衝出香港可以產生的利潤亦十分有限。試問內地及其他國家的政府又怎會將大量土地價值,拱手出讓給地鐵呢?地鐵若想繼續增長,只有攤大手板問特區政府「乞地」和「乞錢」。

六年過去,地鐵吞併九鐵後,藉着政府賤價出租九鐵鐵路資產而每年多賺20多億元,以及得到政府額外批地和注資近千億元發展鐵路網絡。去年港鐵香港以外鐵路附屬公司的收入超過100億元,但利潤貢獻只得一億多元,完全不成比例。

近年港鐵負面新聞越來越多,接二連三發生扶手電梯意外進一步損害公司聲譽。政府作為港鐵的大股東,實應檢討公司的管治及營運狀況,看看公司是否已經擴展到難以監控的地步。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逢周三、五刊出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7-22 A25|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1年7月21日星期四

壹角度 : 捆綁銷售無法抬高書價

特區政府官僚要求教科書出版商分拆課本和教材,以為可以藉此令書價下降。

在市場上,製造商或供應商把不同的產品和服務捆綁起來,一同售賣給消費者,是十分普遍的現象。例如影印機製造商要求買家使用他們生產的配件,電腦打印機製造商要求買家使用同一牌子的油墨。

製造商採用捆綁銷售或者搭賣策略,可以是為了確保產品的質素和性能,或者方便計算買家的使用量去收取維修費用。製造商以較低價格出售影印機給買家,再以較高的價格出售配件,從中收取維修費用。用量較多的客戶,要求維修服務的機會較高;他們要購買較多和較貴的配件,付出較高的維修費用。

市場上亦有一些製造商或供應商將不同物品捆綁起來,以一個價錢出售。買家只可以購買全部物品,不能選擇購買部分物品。一直以來,《壹週刊》便是以Book ABook B的捆綁形式出售,近年還加多了Book C

有些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捆綁銷售方式,是為了將生產商的壟斷權勢由一種產品伸展至其他產品。亦有經濟學家以為透過捆綁銷售,可以令消費者付出較高價格,藉此搾取消費者盈餘。

過去十多年,美國最經典的反壟斷法官司,就是司法部控告微軟公司以捆綁銷售方式,要求電腦製造商同時安裝視窗和Internet Explorer,把自己在電腦作業系統市場的壟斷優勢,伸延至互聯網搜尋器市場,令其他對手難以招架。

稍為認識反壟斷法或者競爭法的人,都知道單憑捆綁銷售而沒有市場權勢,絕對不能為生產商帶來暴利。生產商必須在某一市場上擁有市場權勢,有能力操控市場,才可以透過捆綁銷售賺取暴利。

出版商將教科書和教材捆綁銷售,自有其經濟和商業原因,出版商同時開發和推廣教科書及老師教材,以及提供售後支援服務,根本很難攤分成本和分開定價。老師教材用量只得數百套,若分開定價,成本和售價必然十分高。我們不會見到汽車銷售商或者地產商,向買家分開收取印製說明書及提供保養服務的費用。

只要市場上沒有出現一間出版社獨大,享有壟斷權勢的情況,多間出版商同時以捆綁銷售方式出售教科書和教材,並不會令書價上升。教育局要求出版商將教科書和教材分開定價,並不會令書價下降。出版商可以免費將教材借給老師使用,或者只象徵式收取一元費用,便符合教育局的要求。

過去幾年,出版商投入大量金錢開發新高中教科書和教材,免費將教材送給老師參考和選擇,希望日後能夠從出售教科書的收入中收回成本。教育局突然中途改變遊戲規則,抹黑出版商,令他們大失預算,有可能血本無歸。


香港若引入競爭法,便可以防止出版商合謀抬高書價,保障學生、家長和老師的利益。政府官僚若肆意破壞市場秩序,受影響的公司亦可以申請司法覆核。過去電盈受電訊條例的競爭條款所約束,便不時尋求司法覆核,推翻電訊管理局的判決。因此,引入競爭法,可以約束政府官僚濫權,防止他們隨意破壞市場秩序。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壹週刊 | 2011-07-21 A004| 時事| 壹角度 21/7/2011|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