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布破產後,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中國政府為了緩和金融海嘯對經濟的衝擊,在當年11月宣布推出4萬億元人民幣的刺激經濟方案,大量投資基建和擴大內需,避免經濟增長急速下滑。
內地四大國有銀行,為了配合中央政策,紛紛批出巨額貸款給地方政府和國企,用作大興土木,投資在房地產和基建工程。結果在2009年及2010年,內地銀行的貸款急增,新增貸款每年逼近10萬億元人民幣,這還未計透過會計手法隱藏的貸款。
這些新增貸款,不少是投放在沒有足夠盈利能力的基建項目上,亦有不少是落入貪官污吏的口袋裡,再以不同渠道,流往其他地區作炒賣。相信有不少資金,從內地流入香港炒賣房地產,推高本地樓價。
隨中國經濟在2009年第三季起急速復甦,樓價升,物價上揚,中國人民銀行便開始收緊貨幣供應,不斷調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試圖遏止樓價及物價進一步上升。現時存款準備金率已調高至超過20%,令一些國有銀行出現資金不足,需要供股集資的情況。
自從去年初開始,筆者已經對內地銀行的經營前景感到憂慮。雖然過去兩年,內地銀行的業績依然有可觀增長,去年底工行更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銀行股,其他三大國有銀行,包括建行、中行和農行,都打進全球十大市值的銀行榜當中。但這個市值排名上升的現象,反而令筆者更加擔心。
過去二十多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成為全球十大市值的銀行或金融機構,不一定是個良好兆頭,反而是「凶兆」。上世紀八十年代,日本經濟急速增長,房地產價格升,日經指數逼近4萬點的水平,全球十大銀行(以資產值計算)中,頭六位全屬日本銀行。之後日本地產泡沫爆破,樓價股價大跌,一眾日本銀行陷入嚴重財務危機,瀕臨破產,日本政府及央行要出招(包括實行零息)打救。
同樣,2008年金融海嘯前,英美兩國的房地產市場出現泡沫,信貸急升,銀行市值大幅攀升。2005年,全球市值十大銀行及金融機構,差不多全部由英美兩國包辦。2006年之後爆發次按危機,銀行壞賬急增,保險公司(AIG)及投資銀行接二連三出現財困,需要英美政府注資打救。若非政府打救,恐怕出現骨牌效應,所有大銀行都會相繼破產倒閉。
根據一些專家分析,內地銀行貸給地方政府及企業的款項中,最少有兩成以上屬不良貸款,總額超過三萬億元人民幣。不少地方政府投資的基建項目,最終可能成為大白象,收入不足以償還貸款。過去兩年,內銀股A股股價一直低於香港的H股股價,折讓有兩成之多;今年上半年,社保基金陸續減持內銀股。這一切似乎顯示內地投資者可能掌握較多訊息,對內銀股前景感到悲觀。
然而,即使內地房地產泡沫爆破,銀行壞賬急升和出現財務危機,一般人都相信中央政府必定會出手打救,正如之前日本和英美政府的做法一樣。由於內地四大國有銀行已經上市,到時股價必然會大幅波動,投資者最好綁好安全帶,準備玩過山車遊戲。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作者網誌: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出處: 壹週刊 | 2011-06-09 A004| 時事| 壹角度 9/6/2011|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