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3年7月26日星期五

蘋論:偷一元要送官 騙億萬可免責?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上任後積極推動新界東北發展,同時間太太及兒子在發展區內擁有土地,有政黨到廉政公署舉報陳涉嫌公職人員行為失當。陳茂波若像麥齊光一般屬公務員,可能早已被廉署拘查。而事實上,近年發生的一連串事件,實在令人擔心香港的法治精神,能否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今年五月,一名的士司機因為多收乘客五毫車資,被控濫收車資。後來控方表示「慎重」考慮過案件及證人證供後,決定撤銷起訴。的士司機表示為了應付官司,弄得身心俱疲,指法律程序不公。

同月,一名菲傭替僱主買豬肉,聲稱花了50元,事實只用了35元,僱主發現後報警。截判官審理案件時指事件「荒謬」,質疑菲傭買豬肉時「打斧頭」15元,警方為何不以較輕的自簽守行為方式處理案件,直斥香港警察是否沒有其他事可做?裁判官下令押後案件等待進一步法律意見。後來控方不提證供起訴,改為自簽1,000元及守行為12個月。

到今年六月,一名東隧交通督察因一時貪念,偷去收費亭內的一元,結果遭上司揭發和解僱,並將事件報警。該名交通督察原本被控一項盜竊罪,但在裁判法院應訊時獲控方撤銷控罪,改為自簽2,000元守行為兩年,毋須留案底。

上述三宗案件,涉及的金額由五毫至15元,涉案者全都被送上法庭,令事件曝光。之後經過公眾議論或法官質疑後,涉案者才獲撤銷控罪,或者改以守行為方式處理。不少人會質疑為何警方不一早以此方式處理案件,而要將案件帶上法庭,浪費公帑。

到底警方及律政署應如何處理上述輕微罪行,是由警方決定簽保守行為,抑或必須將犯案者送上法庭,並不是筆者所關注的重點。筆者所關注的,就是若然涉及一元、五毫的案件,執法人員也依足程序將案件交由法庭審理,為何過去幾年多宗公眾關注的特大案件,金額涉及數以百萬元,千萬元,甚至以億元計,往往石沉大海?為何有關方面(包括警方、廉署和證監)經過長時間調查和搜證,依然未有採取行動,將涉案者送上法庭,接受公開和公正的審訊?

這些特大案件包括大學高層涉嫌以權謀私、行為失當;上市公司高層在私有化過程中涉及「種票」,企圖以低價侵吞小股東資產;地產公司高層涉及失實聲明、違規銷售投資產品和洗黑錢活動;特區主要官員(包括特首)涉及未有申報利益、行為失當,向家族及財團輸送利益等罪行。而涉及新地高層的貪污案件,經過傳媒廣泛報道後,有關方面才正式拘捕和落案起訴相關犯案人士。

負責調查、搜證和檢控的執法人員,可能會以案情複雜、涉案人數眾多、搜證困難為由,需要較多時間處理案件。然而,不少案件,傳媒早有報道,犯案者罪證如山,實在令人難以理解執法人員為何遲遲未有將涉案者繩之於法。倘若前警司黃冠豪個人沒有足夠能力操控酒牌局的審批結果,亦因未有申報利益而被控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兼且被定罪,實在很難令人相信那些擁有極大權力的官員、上市公司和大學高層,明顯未有申報利益,騙取巨額金錢,為何至今仍未被檢控。

小市民因一元、五角而被送上法庭,那些以權謀私,行為失當的人卻可以逍遙法外。如此下去,實在令人擔心在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7-26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投資的心理因素(三)

上文提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把心理學理論應用在投資市場。

康納曼提醒投資者,不應被「沉沒成本」(Sunk cost)誤導,而作出不理性的投資決定。

一個理性的投資者,當決定是否繼續持有某貨股票時,最重要的是看股票的盈利前景。

投資決定是向前看,而非向後望。換言之,不論過去以甚麼價格購入股票,現在股價較購入價是賺是蝕,都不重要。過去購入股票的價格屬於「沉沒成本」,對現時的投資決定完全沒有作用。

只可惜在現實世界,不少投資者受到「沉沒成本」所影響。明知某公司的經營環境或者管理層已出現巨大轉變,完全沒有前景,但因為現時股價低於購入價,不肯蝕賣。

亦有投資者在極低價格時購入股票,見到依然有錢賺而不肯出售。結果股價持續下跌,跌穿購入價,由賺變蝕。

康納曼在《快思慢想》一書中,提醒投資者創業十分困難,死亡率極高。可是,人類往往高估自己的能力,不肯認輸,給果愈輸愈多。

看看港交所(388)創業板上市的公司,包括大財團轄下的科網公司,絕大部分的股價有跌無升,便知道創業的困難。不少大型收購活動,同樣以失敗告終,令股東損失慘重。換言之,有時靠吃老本,反而較冒險創新容易生存下去。

最後,投資是講求長期回報的,不應單看短期業績。不少投資者的短期業績秀麗,但長期投資成績卻不外如是。

事實上,現時投資市場過分強調短期回報,投資銀行及基金經理的獎勵往往看重每年的回報,因而忽略了中長期的回報,是導致市場過分短視,只追求短利的主要原因。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最新課程:每月投資理財講座,請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7-26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3年7月25日星期四

壹週刊:國企股不濟 拖累恒指

今年7月15日,是首隻內地國企股青島啤酒來港上市20周年。過去20年,青島啤酒市值由30多億元上升至現在接近400億元,增長十多倍,投資者肯定飲得杯落。然而,不是所有國企股的投資者都飲得杯落,不少人因炒賣國企股而損失慘重,苦不堪言。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政府推行企業改革。1993年通過公司法,開始把部分國營企業重整為股份制企業,並且容許國企在內地和其他證券市場(包括香港)發行股份。中國政府期望透過國企上市,不單可以籌集資金用作企業發展,還可以讓市場發揮力量推動國企改革,提高生產效率。

1993年7月15日青島啤酒在港上市,當日恒生中國企業(即H股)指數是3,964點。之後H股指數大幅颷升,到12月升至9,452點,不足五個月內大升138%!當年大量資金流入香港炒賣紅籌國企股,恒生指數和H股指數愈升愈有。恒指由年初的5,000多點,上升至年底逼近12,000點,一年內上升115%!

到1994年,內地經濟過熱,政府連番推出宏觀調控措施,令恒指和H股指數大幅回落。及至1995年1月,H股指數打回原形,低見3,750點,一年多的升幅全數報銷。九七回歸前後,又有大量資金流入股市慶回歸,H股指數重上7,700點的水平。之後遇上亞洲金融風暴,指數一度跌穿1,000點,一年間重挫87%,把小股民嚇怕。

2000年開始,大量重磅國企股來港上市,先是能源(包括石油、煤炭和電力)企業,然後是保險企業,到2005年再有多間大型國企銀行在港上市。恒指公司因應國企股所佔市值比重愈來愈高,在2006年9月起,將國企股納入恒指成分股,中國建設銀行成為首隻恒指成分股。之後恒指愈來愈多國企股,至今總共有10隻國企股,佔恒指市值約26%。

隨着多隻大型國企股進身恒指成分股,而這些國企股的股價在上市初期又大幅攀升,結果推高恒指。恒指由2006年9月底的17,000點水平,大幅上升至2007年10月底的31,958點歷史高位,一年左右上升近90%。H股指數更誇張,同期由大約7,000點,颷升至20,609點歷史高位,上升近兩倍。但之後金融海嘯全面爆發,H股指數下挫至4,792點,足足跌去77%!

今年7月中,恒指處於21,000點的水平,較歷史高位相差約33%,但H股指數只得9,500點,仍較歷史高位相距超過50%。倘若投資者在1993年7月15日開始持有恒指,恒指由當月的7,488點上升至今年7月15日的21,303點,上升近兩倍,平均每年升幅約5.4%。至於H股指數,同期由3,964點上升至9,445點,升幅只得1.4倍,平均每年升幅約4.4%,低恒指一個百分點。若由1993年12月9,452點計算,H股指數至今更沒有寸進,維持在9,500點水平。

過去20年,H股指數大上大落,持有國企股的風險極高,隨時可以輸身家,但每年投資回報卻只得7%左右(連同股息),低於持有恒指成分股的9%(連同股息)。事實上,倘若恒指成分股沒有加入國企股,沒有受到國企股拖累,今日的恒指應該在24,000點水平或以上。

經過20年的改革,內地紅籌國企股依然問題多多,公司賬目混亂,運作缺乏透明度,企業管治欠奉,貪腐問題嚴重,股價隨時因突如其來的不利消息而暴挫。投資國企股的風險與回報根本不成比例,又如何令投資者放心持有國企股?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7-25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7月23日星期二

蘋論: 陳茂波囤地 又關太太事

今年7月初,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宣佈新界東北發展的最終規劃,政府將斥資1,200億元開拓古洞北和粉嶺北新市鎮,當中包括300億元收地賠償。近日傳媒揭發陳茂波早於1994年,以35萬元買入古洞北三幅農地,若政府收地可獲賠償千多萬元,大賺數十倍。

今次不是首宗涉及陳茂波的醜聞。去年7月底,陳上任後不久即被傳媒揭發曾任董事的公司經營違規劏房業務,妻子許步明更是公司股東之一。陳推說自己不知情,與太太劃清界線,並企圖以「板間房不是劏房」作掩飾。去年9月陳的妻子許步明出售公司股權,而接任董事的剛巧是許的家族成員。

陳茂波出任發展局局長前是立法會議員,從會計界功能界別晉身立法會,任期由2008年10月開始。陳擔任立法會議員期間,特區政府正研究發展新界東北,有關的政策局及部門不時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撥款,不知道他有沒有向立法會申報,自己或配偶在新界東北擁有土地。

去年5月,陳茂波表明不會再選立法會,有傳言指他將加入梁振英管治團隊,出任新增的財政司副司長一職。後來上屆立法會未能趕及在7月1日前通過梁振英的政府架構重組方案,陳頓時變成「雙失」中年。身為會計師的陳茂波其實可以專注事業,但不知為何硬要服務市民。當麥齊光被揭發騙取租津而下台後,陳便補上出任發展局局長,完全不理會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勝任。

按照現行特區政府架構,發展局是設在財政司之下;發展局局長負責統領多個與土地規劃和建屋相關的部門,包括建築署、屋宇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地政總署和規劃署。陳茂波身為發展局局長,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涉及在新界東北囤積兩萬呎農地,以及經營違規劏房業務,明顯與公職存在利益衝突,根本不適合擔任此職。

陳茂波說經營劏房和在新界東北囤地,與自己無關,是妻子許步明的事。陳局長的解釋不禁令人想起去年特首選舉前後,兩位參選人唐英年和梁振英被傳媒揭發大宅內有大量僭建面積,二人都推說是太太的責任,唐太郭妤淺更因此而要負上刑事責任。同樣,麥齊光與曾景文騙取政府租津罪成,法官指二人在訂立租約時以妻子出面簽約,意圖隱瞞本身是物業的聯名業主身份,以免被人發現「對租」,惹起可疑而展開深入調查。

不少公職人士喜愛拿太太作「擋箭牌」,企圖掩飾自己的不當行為。特別是一些來自商界及會計界的公職人士,更懂得運用公司條例及股權申報方面的漏洞,暫時將股權交由其他信得過的人託管,或者選擇在海外成立控股公司,去隱藏公司股東的真正身份。這些人可以發表聲明說自己及配偶「現時」沒有擁有股權,透過公職獲取利益,之後便將股權轉回給自己。

陳茂波過去擔任立法會議員,現在作為發展局局長及行政會議成員,在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方面取得不少機密資料,並且參與制訂有關政策,到底有沒有作過全面的利益申報?去年8月至10月期間,當陳積極推銷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時,並沒有向行會申報妻子的利益,是否已違規?到10月妻子出售股權給家族成員,是否真有其事,抑或是「掩眼法」而已?陳局長仍欠公眾一個清楚的交代。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7-23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7月19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投資的心理因素(二)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把他的心理學理論應用在投資市場,提醒投資者以下各事項:

(一)不要誇大機率:投資者往往對市場發生的重大事件留下深刻印象,容易誇大這些事件的發生機率。例如股災、金融風暴,或金融海嘯,這些事不會經常發生。幾年會出現一次大型股災,十年八載會有一次金融風暴。至於金融海嘯,數十年才會遇上。投資市場大部分時間相對平靜,各項指數反覆向上。投資者若過分誇大股災的機率而不敢入市,長遠來說,必然失去很多獲利機會。

(二)不要過分自信和過分悲觀:投資者不應過分悲觀,因遇見過股災而對股市卻步;但也不要過分自信,以為自己能夠跑贏大市。長遠而言,投資回報總回歸到平均值。一些時候,市場情緒可能過分樂觀;另一些時候,市場情緒可能過分悲觀。只要經濟持續增長,工人有工開,投資者長期而言總會享受到大市平均回報。若能夠跑贏大市,幸運成分居多,故此不應過分自信,自誇自大。

(三)公式勝過直覺:若能找到一些簡單公式,作為買賣股票依據,往往勝於單憑直覺作投資決定。如有投資者定期認購指數基金,不論市況好壞,每月投入同樣金額認購。若持之以恆,投資回報往往較那些常捕捉市況的投資者為佳。亦有投資者每逢市盈率低於某一水平(如10倍)便入貨,或高於某一水平(如20倍)便出貨,以公式取代直覺判斷入市或出市時機。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7-19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蘋論:文憑試放榜 盡顯人性善惡

第二屆文憑試放榜,接近三萬名合資格升讀大學的考生,競逐萬多個政府資助學士學額。大量未能取得資助學額的考生,被迫報讀自資學士或副學士課程,繳付高昂的學費。

今年放榜結果,實在叫人反思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一名居住在天水圍公屋的窮家子謝楚灝,就讀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考獲七科5**佳績,首選港大醫學院。謝同學的母親為了讓兒子入讀屬於英中的李兆基書院,情願一家節衣縮食,去支付每年近二萬元的學費。

今次謝楚灝成為文憑試狀元,相信不單他的父母和學校師生感到高興,學校的辦學團體香港青年協會的負責人,以及贊助人李兆基必定感到十分欣慰。天水圍這個被人標籤為悲情城市的社區,原來只要各方面肯付出和配合,年輕人又願意發憤圖強,依然可以出現狀元,透過教育改變命運。

另一名就讀英華女學校的考生曾芷君,在視障、聽障和觸感障礙下,取得三科5**,兩科5*及一科4級的優異成績。曾芷君先後入讀心光學校和英華女學校,在一眾老師和同學的協助下,加上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自創以嘴唇讀點字,克服學習上種種障礙,成功考取優異成績。與芷君同班的黃雅頤是英華女狀元,考獲七科5**;她指出芷君的學習經歷和奮鬥故事,鼓舞着身邊每一個人。

教育工作本來就是幫助每個學生發揮個人潛能,建立人生正確價值觀,促進整個社會一同追求美善。要達到上述目標,學生、家長、學校及社會其他持份者,包括政府和善長仁翁,都有本身的義務和責任。事實上,考試結果並非首要目標,考試總會有成功和失敗者;最重要的就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每個參與者都能夠從中獲益,一同成長。

謝楚灝和曾芷君的故事,盡顯人性美好光輝的一面。當政府和富豪願意投入資源,辦學團體、校長、老師和家長願意付出,一些肯努力奮鬥的學生,即使面對先天障礙,或者生活和居住環境欠佳,依然能夠克服種種困難,考取優異成績。問題是社會上的各持份者,是否願意再付出多一些,為我們下一代建立更美好的學習環境?

李兆基書院、心光學校和英華女學校一眾老師對學生的關懷和付出,感動不少港人。相反,令人感到不安的就是私校現代書院23名學生,被考評局揭發在文憑試中文科校本評核作業抄襲,決定取消他們該科資格,以致無法升學。

現代書院由上市公司香港教育(前稱現代教育)營辦,公司的營商手法早被人詬病。最近數月公司的股權和人事出現重大變化,創辦人吳錦倫大幅減持股權,兼且辭任董事會主席。公司年報顯示,即使溢利大跌,股價下挫七成,小股東苦不堪言,但一眾關連人士依然可以透過提供顧問服務、教學服務,收受董事酬金、承包費和出租商業單位,收取巨額費用。現代書院校長召開記者會解釋抄襲事件時,企圖掩飾學校師生過失,做法貫徹公司過往作風。

過去十多年,政府在中小學教育上投放的資源大幅增加,亦有不少善長仁翁樂意捐出巨額金錢,協助中小學和大學發展。越來越多中小學校轉行直資,向家長收取高昂學費。大學又開辦大量自資課程,每年額外收取數十億元學費,金額直逼政府的資助。

學校從各方面取得大量金錢,是用作改善教學質素,幫助學生成長和發揮潛能;抑或是巧立名目,讓個別人士從中取利,中飽私囊,將大部份金錢轉移至他們的口袋中?從今次文憑試放榜結果可見,教育工作可以宣揚人性美善,亦可以暴露人性醜惡;是善是惡,取決於教育工作者的道德良知。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7-19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壹週刊:高球會是「租客」 不是「地主」

最近政府公布新界東北最終規劃,預算花費1,200億元開發330公頃土地,包括興建6萬個住宅單位,供17萬人居住。政府動用巨額公帑,兼且要把數以千計的村民連根拔起,卻不把附近的粉嶺高球場納入規劃,自然惹起村民不滿,揚言要佔領高球場。

《明報》為此發表社論(見7月11日),認為市民應擺脫「鬥地主」心態,爭取高球場的設施為廣大市民可以享用,令整個社區得益。社論以為若政府宣布收回高球場,將土地用作興建樓宇,則跑馬地和沙田馬場亦應該規劃用作住宅。若大多數市民都這樣想,香港就有病了。

筆者看過這篇社論後,對文章的邏輯和推論感到莫名其妙,令人啼笑皆非。首先,粉嶺高球場由香港哥爾夫球會管理,以私人會所方式經營。會所是「租客」,不是「地主」,其所佔用的170 公頃土地並不是「私人」擁有、以市價購入的土地,而是政府在1999年,以象徵式1,000元租出,租約到2020年屆滿。

高球場土地業權屬政府,「地主」是政府,亦即是廣大市民擁有這一大片土地。地契清楚列明,只要合乎「公共用途」,政府可以給予一年通知期收回土地。故此,《明報》社論說市民要擺脫「鬥地主」心態,真不知從何說起?

社論把粉嶺高球場與跑馬地和沙田馬場混為一談,荒謬程度足以媲美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以及行會成員葉劉淑儀,將粉嶺高球場與南華體育會和西九文娛區相提並論。粉嶺高球場主要是供2,000多名會員使用,每月對外開放時間極少。至於跑馬地、沙田馬場、南華體育會和西九文娛區,則服務廣大市民,每年免費使用其設施的人數以百萬計;即使收費,亦是一般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

《明報》突然轉軚,主張保留高球場,亦與該報過去兩個月的立場自相矛盾。《明報》在今年五月,揭發清水灣鄉村俱樂部涉嫌違反地契,出租場地舉辦婚宴。之後該報一直要求政府檢討私人會所用地,特別是位於粉嶺和清水灣,兩幅合共接近300公頃的高球地,避免淪為只供少數人玩樂的俱樂部。

到近月發展局公布新界東北最終規劃,《明報》又重提粉嶺高球場用地,質疑政府政策缺乏一致性,為何「厚有錢人、薄普通人」?為何「捨易取難」?並且報導新加坡政府已經決定收回高球場,騰出土地發展,香港實應探討是否跟隨新加坡的做法。

根據資料,現時香港共有六個主要高球場,面積接近700公頃,不及新加坡1,500公頃的一半。但不要忽略,港人的居住環境遠較新加坡人為差。在新加坡,超過八成的人口居住在政府資助的組屋,平均每個單位的實用面積達到1,000平方呎以上。至於香港,大約五成人住在政府資助的公屋及居屋,平均每個單位的實用面積不到400平方呎。其餘一半港人,需要支付極其昂貴的費用,購買或租用私樓居住,當中仍有至少17萬人被迫居住在劏房之內。

政府發展新界東北,計劃興建住宅供17萬人居住,數目剛好與住在劏房的人口相若。政府當然需要土地興建房屋,但作為粉嶺高球場的真正「地主」,為何之前從沒有考慮過把這170公頃土地納入規劃?按照現時香港土地使用情況,170公頃土地剛好足夠興建房屋安置17萬人。這相對於把高球場以1,000元租金供2,000多名會員享用,兩者的比例大約是70對1。為了滿足一個人的玩樂,而要犧牲70人的住屋需要,這符合整體社會利益嗎?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7-18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7月12日星期五

★最新9月開課課程:林本利 x 陳肇賢 x 黃元山 -「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 (課程編號:AF-18)


感謝各界支持, 
林本利 x 陳肇賢 x 黃元山 -「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 (課程編號:AF-18)
已經滿額。

現 林本利 x 陳肇賢「每月投資理財講座」(課程編號:AF-14 及 AF-15)
尚有小量空位
只適合已讀畢「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的學員、曾修讀經濟學
或任職經濟金融相關的工作的人仕報讀。


詳情請參閱本中心網站 http://www.livingword.edu.hk
或致電本中心熱線:2512-0699
 
以作留位、報名及查詢之用。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投資的心理因素(一)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撰寫的書《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大受讀者歡迎。他的學士和博士學位均是心理學,他將心理學應用在我們日常經濟生活中,探討人類如何作選擇。2012年,康納曼與開創實驗經濟學的史密斯共同獲諾貝爾獎。

康納曼認為自己是心理學家,多於經濟學家。眾所周知,經濟學假設人類自私自利,以理性和邏輯思考作決定,目標是爭取最大利益。過去數十年已有不少學者質疑這些關於人類行為的基本假設。但即使這些假設不真確,經濟學家相信只要經濟理論能幫助解釋現象,經得起實證,依然有實用價值,假設是否真實並不重要。

在《快思慢想》一書中,他開宗明義指人類在思考過程中選擇屬直覺式思考的系統一,及屬邏輯式思考的系統二。快思的系統一依賴直覺,較情緒化,常以為眼見的事就是全貌,故很易上當。慢想的系統二則擅長邏輯分析,過程較慢。由於人類傾向懶惰,愛走捷徑,易採納系統一的直覺判斷結果,常作錯誤判斷。康納曼把他的心理學理論應用在投資市場,指投資者易受情緒影響。特別是易受最近市況所影響,忽略中長期表現,結果在極度樂觀和極度悲觀的市場情緒下作錯誤投資決定,導致損失慘重。若能常保持頭腦清晰,曉得以邏輯思維分析股票長遠價值,不被短期市場情緒左右,不過分進取(貪婪)或恐懼,長期投資回報肯定較那些情緒化的投資者為高。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7-12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蘋論:僭建特首劏房局長 無力領導東北發展

最近政府公佈新界東北發展的最終規劃,將斥資1,200億元開拓古洞北和粉嶺北新市鎮,暫時擱置最具爭議的「坪輋/打鼓嶺」發展。但觀乎整個所謂「加強」版本的發展規劃,容許以公私合營方式開發新市鎮,肯定會荊棘滿途,難以按照原定計劃上馬。

負責推銷這個發展規劃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本身是會計師,對城市規劃、土地發展和保育等議題認識有限,根本難擔重任。陳上任後被傳媒揭發經營違規劏房業務,委任他的梁振英,亦在其山頂大宅內僭建近千呎樓面。二人面對傳媒追訪時故意隱瞞事實,公信力早已蕩然無存。由梁陳二人領導新界東北發展,又如何面對那些長期霸佔官地,僭建寮屋和出租劏房的村民,要求他們接受遷拆?

現任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過去擔任發展局局長時,便曾經公開宣佈以傳統收地方式發展新界東北。現在政府又突然改口容許公私合作,自然引起公眾質疑,是否明益地產商,讓他們可以將農地改變成商業和住宅用地,賺取豐厚利潤。

陳茂波說地產商若想更改土地用途,需要補足地價,故此不存在利益輸送。但過去數十年的經驗顯示,地產商向政府申請更改土地契約,在沒有競爭的情況下,需要支付的補價往往低於市價。當地產商認為補價過高時,自然會提出上訴,直至補價下調至低於市值時才肯接受。

政府不以傳統方式向地產商收地,將土地改變用途後公開拍賣,不但導致公帑出現損失,還會拖慢整個發展計劃。政府官員和地產商私下討論補價金額,拖拖拉拉,整個制度缺乏透明度,容易讓貪官有機可乘。過去便出現過高官賤賣紅灣半島,退休後加入地產商附屬公司工作的事件,政府實應避免重蹈覆轍。

政府若想釋除公眾疑慮,便應以先收地後拍賣方式發展新界東北。現時擁有農地的地產商,對土地情況瞭如指掌,競投時享有絕對優勢。即使採用公私合營方式,政府亦必須定期將部份新界東北土地以拍賣形式出售,按照賣地價格作為地產商申請補價的指標,並且要求地產商在指定限期內完成補價和發展土地,不然便由政府收地再公開拍賣。

事實上,政府毋須急於發展新界東北。現時政府還有2,000多公頃土地儲備可作發展,再加上數百公頃私人會所「熟地」,未來十多年已有足夠土地興建商業和住宅大廈。陳局長說新界東北的規劃是由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故此不應再拖。然而,當時政府的人口預測是到2011年,香港人口將達到750至810萬,而現時實際人口數字只得710萬人。既然人口增長大幅放緩,政府又何須急於發展新界東北?

這個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根本缺乏成本效益,花費1,200億元(當中包括300億元收地賠償)去開發333公頃(約3,600萬平方呎)可用的土地,每方呎開發成本高達3,300元。政府計劃興建6萬個住宅單位,當中四成,即2萬多個是私人住宅。倘若不計其他收入,每個住宅單位的地價要達到600萬元,才能收支平衡。試問又有多少港人有能力和願意付出600萬元地價,搬入新界東北?

加上政府漠視市民訴求,對鄰近170公頃,只供2,000多人享樂的高球場「寸土不收」,實在難以說服公眾接受這個「重富輕貧」、「厚此薄彼」、「捨易取難」、「不公不義」的發展規劃。政府還是押後發展大計,把高球場納入規劃,避免日後沒完沒了的官民衝突,進一步撕裂社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7-12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7月11日星期四

壹週刊:源頭減廢要提供經濟誘因

經過多番角力,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通過支持擴建屯門及打鼓嶺堆填區,環境局將會向財委會申請撥款約70億元。局長黃錦星知道擴建將軍澳堆填區無法得到足夠票數通過,主動撤回有關申請。

若非今次擴建三個堆填區的撥款申請,市民對香港的廢物處理策略不會有很大關注。事實上,政府差不多在十年前,已制定都市固體廢物管理政策大綱(2005-2014),定下三大指標,包括(一)每年減少都市固體廢物量1%;(二)在2014年或之前把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提高至50%;(三)在2014年或之前,把棄置於堆填區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減少至25%以下。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政府在2005年推出全港家居廢物回收計劃,在2006年向立法會提交《產品環保責任條例草案》,在2007年立法推行廢物收費,以創造經濟誘因去避免和減少廢物。即使推行上述回收和減廢措施,政府仍認為有需要及時擴建堆填區,以及發展先進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以焚化作為最後處理廢物程序的核心技術。

政府期望透過提高減廢回收比率、擴建堆填區和發展現代化處理設施,三管齊下,大大降低每日堆填區需要處理的垃圾數量。經過環境局差不多九年的努力,本地固體廢物收集及處理的現況又如何?

2005年,每日在堆填區棄置的固體廢物數量達到17,700公噸,到現在已減至每日大約13,000公噸,減少4,700公噸,減幅約27%。政府在2006年開始向建築廢物徵收每公噸125元的堆填費,效果立竿見影,建築廢物隨即由每日約6,600公噸大幅下降至現時每日約2,700公噸,減幅高達六成。每日建築廢物減少近4,000公噸,佔同期每日固體廢物減少4,700公噸的絕大部分。政府在2009年開始實施每個膠袋徵費五角,更令登記零售商減少派發膠袋達到九成之多。

廢物處理絕不是免費午餐,處理費用及對環境的損害極其昂貴。從開徵膠袋稅和向建築廢物徵收堆填費可見,最有效的減廢措施,就是提供經濟誘因,鼓勵市民減少棄置廢物。根據政府數字,現時港人每日製造約18,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當中約9,000公噸最終會落入堆填區。這9,000公噸落入堆填區的廢物中,有約6,000公噸屬於家居廢物。

只要政府盡快推行家居廢物徵費,例如強制市民購買指定垃圾膠袋,將徵費收入用作支付堆填費,或者注入基金資助回收業,必能大大減少家居廢物數量。根據台北和首爾的經驗,實施專用垃圾膠袋徵費,加上做好回收,廢物棄置量可以減少三成,即由每日6,000公噸下降至4,000公噸左右。

現時政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主要依靠堆填方式,每公噸的營運成本高達600元。當中包括224元收集與運送費用,208元轉運費用,以及168元堆填區處置費用。倘若每日可以減少2,000公噸家居廢物,便可以節省120萬元的營運開支,一年總共可以節省4億多元。上述成本還未計算數以百億元計的擴建堆填區工程費用、土地成本,以及堆填區對居民健康的損害。

政府實應藉今次市民反對擴建堆填區的機會,盡快落實家居廢物徵費計劃,並且積極資助回收業,去回收一些沒有成本效益的廢物(例如塑膠),不要等到2016年才落實有關計劃。政府大力推動源頭減廢,避免無止境擴大堆填區,不單節省開支,對在堆填區附近生活和工作的人,在健康方面所帶來的好處,更是無法估計。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7-11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7月5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恒指高低波幅 年均37%

近幾個月恒指波動頗大,幾周升跌逾10%,明顯和大量衍生工具買賣和沽空活動有關。投資者持股票,眼見股價被人舞高弄低,自然忐忑不安;有些甚至考慮應否改變投資策略,加入短炒行列。筆者一直相信,應持中長線投資取態,不應受市場短期波動影響。正正股票有升有趺,投資存風險,才可享遠較債券和定期存款為高的回報率。過去幾年恒指相對平穩,每年高低波幅不過兩、三成。參考1964年7月底起恒指數據,每年最高點和最低點差距平均達37%,投資者應作好心理準備,每年股價大上大落。

過去近49年恒指波幅最大一年是1973年,高低位相差78%,其次是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高低位相差62%。最平穩一年(不計僅5個月數據的1964年)是1966年,高低位相差不過8%,其次是1977年,高低位相差11%。值得一提是在1969年11月24日前,恒指每月報價一次,故波幅相對較細。1964年至1996年,恒指每年高低波幅平均38%,1997年至2012年則是36%,波幅略縮窄。1997年至2012年恒指波幅只略縮窄,但每年平均回報(單以指數每年變幅計)不過8%,遠低於1964年至1996年每年平均25%回報。九七回歸後,投資股票風險與回報不成比例,令投資者感到失望和沮喪。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每月投資理財講座,請電2512 0699查詢。)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7-05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蘋論:政府樓價目標:中原指數跌穿100點

今年二月底政府再出招打壓樓市,向非首次置業人士徵收「雙倍印花稅」,令樓價稍為向下調整。近月樓價止跌回升,政府官員隨即出招和出口術,試圖遏止樓價升勢。

政府官員在制訂經濟政策時,必須掌握市場脈搏,訂下明確的目標和時間表,以免加劇市場的波動。去年12月,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表示,只要失業率仍高於6.5%,通脹率不超過2.5%,聯儲局仍會繼續維持超低息政策。上月聯儲局議息會議後,伯南克披露退市路線圖,表示今年稍後時間會逐漸減少買債,最快明年會終止買債計劃。即使伯南克只是「動口」;還未「動手」,市場已反應激烈,債券息率抽升,股市大跌。

自從聯儲局在2008年11月推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QE)後,香港的樓市便完全受制於聯儲局政策。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宣佈破產後,樓價隨即急速下滑,中原(城市領先)指數在短短三個月內,由約70點急挫至56點,跌幅達兩成。隨着QE出台,樓價止跌回升,到2010年11月已大幅回升近六成,中原指數處於87點的水平。特區政府於是出招壓抑樓價繼續上升,向兩年內轉售住宅物業的個人或公司加徵「額外印花稅」。

政府開徵「額外印花稅」後,樓價依然向上飆升,到2011年6月中原指數升穿100點,之後便回落,到2012年1月跌至94點的水平。樓市下調不過七個月便大幅反彈,在2012年3月再升穿100點,之後越升越有。到2012年10月底,中原指數升至112點的水平,政府宣佈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徵收15%「買家印花稅」。然而,措施無法遏止樓價升勢,中原指數升上121點,政府於是在今年二月開徵「雙倍印花稅」,令樓市成交大幅萎縮。

近月樓價止跌回升,小型住宅單位的價格升幅特別明顯,政府官員於是再出招和出口術去壓抑樓價。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宣佈延長樓花預售期,由20個月放寬至30個月,令市場即時增加萬多個單位的潛在供應量。另外,政府將於2014年底提早24個月開售2100個居屋樓花。

近日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政府不排除短期內再推出措施冷卻樓市,亦不會就辣招設定時限,同時也不會設定硬性的樓價下跌目標。雖然政府官員強調沒有設定樓價下跌目標,但從過去幾次政府出招的時間和當時的樓價水平來看,政府的政策目標,顯然是希望把樓價壓低至在中原指數100點以下的水平。

正如之前所述,政府在2010年11月首次出招加徵「額外印花稅」,當時中原指數是87點。若考慮到過去兩年多合共的12%的通脹率,現時中原指數應該是97點左右才合理。2012年10月政府向非永久性居民徵收15%「買家印花稅」,中原指數是112點左右。若扣除這15%的「買家印花稅」,中原指數剛好是97點。換言之,樓價下跌約15%,才令非永久性居民覺得繳付15%的「買家印花稅」後,買樓成本不會較之前增加。

早前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黃遠輝透過傳媒表示,希望政府早前推出的辣招,可以令樓價回落兩成。若樓價回落兩成,中原指數又剛好由推出辣招時的121點下挫至97點的水平。雖然黃遠輝不是政府官員,但作為梁振英的房屋政策智囊,加上近日獲頒授銀紫荊星章,他對樓價要下跌兩成,即中原指數跌穿100點的看法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按照金管局的按揭指引,銀行最多可以做七成按揭,故此即使樓價下挫兩成,也不會出現負資產問題。然而,對於那些辛苦儲足三成首期的首次置業人士來說,樓價下跌兩成,便代表失去三分二積蓄。因此,首次置業人士入市時務要清醒,以免接了地產商或房委會遠期樓花的「火棒」。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7-05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7月4日星期四

壹週刊:發電量反映內地經濟下滑

近月香港和內地股市極其波動,恒生指數、恒生中國企業指數(即H股指數)和上海A股指數均大幅下挫。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宣布退市策略,內地銀行資金緊絀,上海同業拆息颷升,觸發今次大跌市,完全應驗股市「五窮六絕」的說法,不知七月會否「翻身」。

不論大跌市出於什麼原因,內地股市不振,連累恒指及H股指數大瀉,或多或少反映內地經濟前景不容樂觀。今年三月新領導班子上台後,遲遲未有推出刺激經濟方案,市場似乎已經感到不耐煩。

中國官方今年定下的GDP增長目標是7.5%,首季公布的增長率是7.7%,看似完全達標。然而,當我們仔細分析其他數字,便知道增長率根本未達標,內地經濟下滑,正陷於衰退邊緣。

眾所周知,內地官員喜愛造假,官方GDP數字絕不可靠,就連總理李克強也不相信有關數字。上世紀八十及九十年代,中國經濟快速增長,有經濟學者(包括張五常)斷言官方GDP數字低估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

但到最近十多年,由於各省市政府盲目追求GDP增長,甚至不惜虛報和誇大增長率,以致經常出現各省市GDP加起來,遠遠高於全國GDP的荒謬現象。2006年前國家統計局局長邱曉華被免職,之後因重婚罪被判入獄,更令人質疑國家統計局的公信力。

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當會見美國大使時,坦言中國官方GDP數字不可靠。他個人會參考電力消費量、鐵路運量和銀行貸款數字,作為衡量內地經濟增長的指標。2010年《經濟學人》把上述三項指標,用作編製「克強指數」,用以反映內地實體經濟的表現。

上述三項指標,以電力消費量較為可靠,其餘兩項亦有本身的問題,不宜盡信。內地官方公布的銀行貸款數字,明顯未能反映實際貸款數字。內地大型國企銀行較其他中小型銀行容易取得資金,主要將資金貸給大型國企。這些大型國企取得銀行貸款後,又會以更高利率將資金貸出去,賺取息差。其他規模較小的銀行資金不足,惟有依賴同業拆息市場取得資金,或者出售理財產品吸納資金,然後再以高息將資金貸放出去。故此,內地整個金融市場(包括影子銀行)的實際信貸情況,資金投放是否具效率,沒有人可以說得準。

另外,內地鐵路部門貪污腐敗,行政混亂,鐵路運量數字未必可靠。三個指標剩下電力消費量較為可信。由於電力生產和消費必須同時進行,只能作有限度儲存(例如透過抽水蓄能系統),加上大型發電企業屬上市公司,因此數據較難造假。電力生產量(即發電量)或消費量增長,大致反映實體經濟的表現。過去三十多年,內地官方GDP數字平均每年增長率約為10%,大致與電力生產量的平均每年增長率相若。

雖然兩者的平均增長率相近,但電力生產量增長率的波幅遠遠大於GDP增長率的波幅。例如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的一年,內地GDP增長率為7.8%,但電力生產量增長只得2%,遠遠低於GDP增長率。2008及2009年金融海嘯期間,官方公布的GDP增長率是9%以上,但電力生產量增長率不過5-6%而已。

去年及今年首季,官方公布GDP增長率仍維持在7.8%左右,但電力生產量已大幅回落至3-4%左右。內地經濟增長率實際可能只得5%或以下,實難以吸納農村的剩餘勞動力和城鎮新增的勞動人口。若想知道內地經濟的走向,不妨參考電力生產量單一指標,這遠勝於GDP數字和「克強指數」。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7-04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7月2日星期二

蘋論:梁振英上任一年 四比四打成平手

昨日七一回歸日,數以十萬計的市民在三號風球下堅持上街,爭取盡快落實真普選。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十六年,過去三名特首,出身背景截然不同,但結果都是無法有效管治好香港,令市民怨氣加深,社會失去和諧。首任特首董建華商人出身,政策向大地產商傾斜,加上2003年硬推《基本法》二十三條立法,處理沙士疫症一團糟,觸發50萬人七一上街抗議,在2005年因腳痛下台。

接替董建華的曾蔭權,出身公務員,本應廉潔奉公,施政以符合公眾利益為依歸。但去年特首選戰期間,曾蔭權被傳媒揭發接受富豪「海陸空」款待,最近他委任的廉政專員湯顯明又涉及濫用公帑,二人正接受廉署調查,嚴重損害特區政府的國際聲譽。

曾蔭權的管治模式,基本上是延續地產商的利益,若由唐英年繼任,管治模式將會維持不變。不知何故,曾經登報譴責中國共產黨屠殺人民,又說過「N」屆也不會出選特首的梁振英,不理會「唐營」的各種阻攔,硬要與唐英年角逐特首一職。最後憑藉唐英年僭建風波,在劣勢下反敗為勝,以689票當選特首。

歷史不會出於偶然,梁振英當選特首肯定有其歷史意義。今年七一回歸前,梁振英高調向市民發佈上任一周年施政滙報,強調在他領導下的工作成果。不錯,過去一年,梁振英在處理內地人與港人之間的矛盾,房屋供應不足和貧富不均等問題,確實下了不少工夫。姑不論政策是否有效,至少較曾蔭權時期積極和進取,沒有迴避各種社會問題。

然而,梁振英最大的貢獻,並不是在政策方面的工作成果,而是暴露長久以來,一直存在於特區政府的誠信問題。過去由於政治環境處於較為均衡的狀態,即使公職人員出現誠信問題,或者商人涉及貪污舞弊,也較容易收藏,避免出現兩敗俱傷、玉石俱焚的局面。但梁振英憑藉唐英年僭建風波而當上特首,導致政治環境失衡,「梁營」與「唐營」對立,建制派大分裂,互相攻訐,私下和公開揭露對方醜聞,每隔兩、三個月便有政界或商界知名人士倒下來。

「唐營」除了曾蔭權和湯顯明接受廉署調查外,與曾蔭權共事多年的許仕仁,以及唐英年太太郭妤淺更被正式落案起訴。至於「梁營」,先後有麥齊光因騙租津罪成,林奮強涉嫌偷步賣樓兼提供非法回佣,劉夢熊被廉署拘捕,以及張震遠涉及商交所財務違規案件。「梁營」與「唐營」暫時四比四,打成平手。

若非梁振英當上特首,他本身亦可能因僭建而被刑事調查。梁特首的「語言偽術」,包括「我冇講過我冇僭建」、「佔中不可能不犯法」等名句,似乎傳染至其他支持者。麥齊光試圖以曾簽訂信託聲明掩飾罪行,林奮強說將賣樓差價捐予中原慈善基金遭到中原地產否認,張震遠發聲明表示自己和商交所並無任何債務,後來卻被數碼港入稟高院追討700萬元欠租。難怪劉夢熊指控梁振英虛構「驗樓三人組」以掩飾僭建,願意接受測謊機考驗,以證明自己沒有說謊。

民無信不立,作為特區政府之首,誠信至為重要。市民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已跌至新低,出現負淨值,即使梁振英對自己的施政如何有信心,如何不會「自滿」,亦難以挽回公眾的信心,是時候考慮如何有體面地下台。

去年共有20多萬名市民參與民間選特首,結果有超過一半人投白票。若果中央政府接受市民意見,讓小圈子選舉流選,歷史將會改寫,避免出現現時的困局。既然有去年寶貴經驗,中央政府實應信任港人智慧,落實真普選,讓有認受性和有誠信的特首上台,才能有效解決香港的深層次問題。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7-02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