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7年4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滙控一面回購 管理層一面沽貨

去年8月,滙控宣布斥資25億美元(約194億港元)回購股份,把股價由50多元托高至去年12月的60多元,平均入貨價接近60元。

到今年2月,滙控公布去年業績,業績全面倒退,稅後利潤大跌九成,只賺約100億港元,期內股東權益暴跌過千億港元,差不多科科「見紅」。管理層為了「遮醜」,宣布再斥資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回購股份,估計到本月中將耗盡,到時又要想其他辦法托價。

過去幾年,不少美國大型上市公司業績改善,手頭現金充裕,便花費巨額金錢回購股份,令市場流通股份減少,每股盈利上升,藉此刺激股價向上。加上美國政府徵收股息稅,公司回購股份而不增加派息,也可以減輕稅務負擔。美國道指是以股價而非市值計算指數,過去一段時間道指持續向上,公司回購股份應記一功。

近年這股回購歪氣蔓延至香港股市,一些恒指成分股也加入回購行列,其中最進取的是領展和滙控。早於2014年6月,領展已開始進行大規模回購股份行動,直至2016年3月已花費30多億元現金回購股份,試圖托高股價。到去年8月,又重施故技,再花費十多億元回購股份托價。換言之,領展至今已花掉約50億元回購股份,相等於約4%已發行股份。

至於滙控,去年花掉194億元回購股份,約佔已發行股份的2%。回購的股份只是庫存起來,並沒註銷,日後可再找機會配售。今次再花78億元回購股份,則會全數註銷,不會庫存起來。

本地上市公司手上現金充裕,又找不到什麼好的投資機會,理應把現金派發給股東,讓股東自己尋找出路。特別是香港沒有徵收股息稅,增加派息並不會增加股東的稅務負擔,故此節省稅款的理據不能成立。

即使公司管理層覺得股價偏低,值得吸納,也應該拿自己的金錢去購入股份,而不是用公司的現金去回購股份,人為地托高股價。公司管理層決定用公司的現金回購股份,其實是存着巨大利益衝突,監管機構理應正視問題。

不少上市公司向管理層發出認股權證,容許持有人以指定股價認購公司股份。若然公司股價長期低迷,股價低於認股權證的認購價,認股權證便等同廢紙,持有人不會行使認股權。管理層動用公司的現金去回購股份,推高股價,而認股權證的認購價又沒有作出相應調整(例如回購4%股份,認購價便調高4%),持有人便可以從中取利。

過去一個月,有報導指滙控一面回購股份,管理層一面沽貨獲利。行政總裁歐智華合共沽貨45萬股,套現約2,900萬港元。財務董事麥榮恩及風險管理總監繆思成,亦加入沽貨行列,二人合共套現約200萬港元。滙控管理層若然看好公司前景,又怎會沽貨離場?

從過去十多年可見,金融市場「賤精」橫行,管理層不單沒有創造價值,還透過種種方法去推高股價,然後沽貨離場,享受退休生活。小投資者知道管理層的真面目後,自然也加入沽貨行列,令公司股價大幅下挫。2000年電盈收購香港電訊,大股東及管理層率先沽貨獲利,之後股價暴挫,值得股民引以為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7-04-0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