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傳統基金會及《華爾街日報》聯合公佈的報告顯示,香港連續20年高踞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系榜首。但因為廉潔得分顯著下跌,政府加強土地管制,以及限制資訊流通等因素,與新加坡的得分進一步收窄。
教科書上所述的「自由市場」,在現實世界並不存在。在現實世界中,經濟不能完全脫離政治,政府政策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政府政策若反覆無常,不時變更,過猶不及,不單令市場參與者難以適應,甚至會增加市場波動,提供更多尋租和貪污的機會。
九七回歸前,香港在英國管治下,不少主要行業,包括金融、地產、航空、電訊和能源,明顯保護英資企業。回歸前十多年,英資逐步撤資,本地華資開始取代英資,控制香港的經濟命脈。回歸後十多年,香港地產市場的波動前所未有,當中明顯存在一定政治因素,是政府政策主導市場所帶來的惡果。
香港地少人多,土地供應由政府主導,加上金管局可以左右銀行按揭政策,故此房地產市場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推行八萬五房屋政策,沒有理會亞洲金融風暴對樓市的衝擊,繼續大量建屋,結果令樓價一瀉不起,大跌六、七成。到2002年,董建華急於救市,限制土地和房屋供應,結果令樓價自2003年起止跌回升,至今上升三倍多。2005年曾蔭權取代董建華出任特首,多年來沒有建立土地儲備,以致2009年後樓價開始飆升,政府沒有足夠土地去滿足市場需求。
房屋短期供應不足,政府惟有依賴需求管理措施和收緊樓按去壓抑需求。政策原先針對投機者和豪宅買賣,但收緊豪宅按揭和增加印花稅後,促使炒家轉而炒賣中小型住宅單位和商廈,結果令這類物業的價格大幅上漲,妨礙買家「上車」和中小企自置物業。政府於是把「辣招」伸展至包括所有物業,連700萬元的住宅最多亦只可借六成按揭,結果令樓市變得一潭死水。
自從2003年特區政府推行「自由行」計劃後,內地訪港遊客激增,不少內地人來港購物,甚至置業和產子。但過去十年,政府土地規劃政策失效,用作商舖及住宅的土地供應嚴重不足,以致樓價及租金大幅上漲,加重香港的營商及生活成本。房屋、醫院床位、奶粉及其他生活用品供應不足,市民怨聲載道。
梁振英出任特首後,向來港置業的內地人開徵買家印花稅,叫停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推出「限奶令」,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平息民怨,但恐怕製造更多香港與內地的矛盾,損害香港自由營商的形象。過去數月,行政會議拒絕向香港電視發牌、傳媒機構被抽廣告,都令人擔憂在梁振英管治下,香港會否慢慢連言論和資訊自由也失去。
香港一直高舉自由經濟的旗幟,政府的角色應局限在提供足夠基礎建設(包括土地供應和交通配套設施),確保市場自由、開放及公平運作。只要投資者沒有違反相關法例,包括產品及服務安全條例及快將實施的競爭法,政府實不應事事以行政手段干預,扼殺市場的發展空間。
政府對房屋、免費電視、交通運輸、教育(包括教科書)、醫療護理(包括美容)等行業的干預日漸增多,甚至連競爭激烈的零售業亦選擇性規管(包括限奶令及向樽裝飲品徵費)。政府透過發牌、徵稅、補貼、配額等方法去限制競爭,不但未必能滿足市民的需要,甚至會鼓勵更多尋租活動,商界把資源浪費在爭取優惠政策上,對香港的競爭力和長遠經濟發展將帶來負面影響。
教科書上所述的「自由市場」,在現實世界並不存在。在現實世界中,經濟不能完全脫離政治,政府政策對市場有重大影響。政府政策若反覆無常,不時變更,過猶不及,不單令市場參與者難以適應,甚至會增加市場波動,提供更多尋租和貪污的機會。
九七回歸前,香港在英國管治下,不少主要行業,包括金融、地產、航空、電訊和能源,明顯保護英資企業。回歸前十多年,英資逐步撤資,本地華資開始取代英資,控制香港的經濟命脈。回歸後十多年,香港地產市場的波動前所未有,當中明顯存在一定政治因素,是政府政策主導市場所帶來的惡果。
香港地少人多,土地供應由政府主導,加上金管局可以左右銀行按揭政策,故此房地產市場不是真正的自由市場。回歸後前特首董建華推行八萬五房屋政策,沒有理會亞洲金融風暴對樓市的衝擊,繼續大量建屋,結果令樓價一瀉不起,大跌六、七成。到2002年,董建華急於救市,限制土地和房屋供應,結果令樓價自2003年起止跌回升,至今上升三倍多。2005年曾蔭權取代董建華出任特首,多年來沒有建立土地儲備,以致2009年後樓價開始飆升,政府沒有足夠土地去滿足市場需求。
房屋短期供應不足,政府惟有依賴需求管理措施和收緊樓按去壓抑需求。政策原先針對投機者和豪宅買賣,但收緊豪宅按揭和增加印花稅後,促使炒家轉而炒賣中小型住宅單位和商廈,結果令這類物業的價格大幅上漲,妨礙買家「上車」和中小企自置物業。政府於是把「辣招」伸展至包括所有物業,連700萬元的住宅最多亦只可借六成按揭,結果令樓市變得一潭死水。
自從2003年特區政府推行「自由行」計劃後,內地訪港遊客激增,不少內地人來港購物,甚至置業和產子。但過去十年,政府土地規劃政策失效,用作商舖及住宅的土地供應嚴重不足,以致樓價及租金大幅上漲,加重香港的營商及生活成本。房屋、醫院床位、奶粉及其他生活用品供應不足,市民怨聲載道。
梁振英出任特首後,向來港置業的內地人開徵買家印花稅,叫停內地孕婦來港產子,推出「限奶令」,雖然能夠在短期內平息民怨,但恐怕製造更多香港與內地的矛盾,損害香港自由營商的形象。過去數月,行政會議拒絕向香港電視發牌、傳媒機構被抽廣告,都令人擔憂在梁振英管治下,香港會否慢慢連言論和資訊自由也失去。
香港一直高舉自由經濟的旗幟,政府的角色應局限在提供足夠基礎建設(包括土地供應和交通配套設施),確保市場自由、開放及公平運作。只要投資者沒有違反相關法例,包括產品及服務安全條例及快將實施的競爭法,政府實不應事事以行政手段干預,扼殺市場的發展空間。
政府對房屋、免費電視、交通運輸、教育(包括教科書)、醫療護理(包括美容)等行業的干預日漸增多,甚至連競爭激烈的零售業亦選擇性規管(包括限奶令及向樽裝飲品徵費)。政府透過發牌、徵稅、補貼、配額等方法去限制競爭,不但未必能滿足市民的需要,甚至會鼓勵更多尋租活動,商界把資源浪費在爭取優惠政策上,對香港的競爭力和長遠經濟發展將帶來負面影響。
香港目前的困局,是缺乏兩個元素:心與願景(vision). "心“是這屆領導班子,沒有真心為港,投鼠忌器的政策只是為個人日後利益安排而已。”願景“則是懂如何定位香港,既要發揚殖民地時代遺留下來的優良DNA,又能借助回歸大陸後的形勢,去塑造(shape out)一個新香港,與其他國際城市競爭。香港不是現屆特首所形容為轉插器(adapter), 而應該是大陸對外的橋頭堡,也可扮演可以支援大陸其他城市往外走的角色。以上不容易做,但要有這樣的志氣,氣魄去sell大陸政權,讓香港能遊刃新舊體制間。如有以上思維,特首就不會只顧內交,很多政策也不至於引加深矛盾,讓港人這般氣憤!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