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8月22日星期五

蘋論:香港經濟 從來離不開內地因素

特區政府上周公佈第二季香港經濟表現,受累於旅客消費大幅下滑,本地生產總值按季收縮0.1%,港人消費開支更下跌0.9%,明顯受到旅客消費下降影響。

本地經濟增長轉弱,出現負增長,絕不令筆者感到意外。自今年二月,本地零售業持續萎縮,失業率回升,無可避免影響經濟增長。

今年五月底,當時市民已感到經濟轉弱,但特首梁振英在策發會會議上,仍要求委員討論削減兩成自由行旅客的影響,自然觸動旅遊及零售業老闆的神經,急忙找人作出全面評估。筆者答應業界義務撰寫報告(但他們要捐錢,資助基層大學生入住宿舍),目的就是希望保住基層市民的飯碗,同時糾正過去幾年對香港與內地經貿關係一些不盡不實的言論。

香港自從成為英國殖民地,到九七回歸,過去170多年的經濟發展,一直與中國內地扯上關係。開埠初期,香港作為轉口港,華人買辦在香港及內地兩邊走,促進兩地貿易及銀行業的發展。

二次大戰後,共產黨上台執政,之後爆發韓戰,中國受到禁運制裁,香港轉口業不保。可幸適逢大量資金、企業家及人才從內地流入香港,幫助香港發展工業,成為世界製造業中心,成衣、玩具及電子產品暢銷全球。

到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土地成本及工資大幅上升,製造業競爭力大減,又適逢內地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工廠北移,香港逐漸轉型至發展服務業,當中包括金融、物流、旅遊和專業及工商支援等四大支柱行業。近百萬名工廠工人順利過渡至服務業,沒有出現過大規模失業,堪稱世界奇蹟。

中國改革開放頭30年,香港廠商在內地每年聘用過千萬工人,不單幫助內地人脫貧,亦為香港帶來巨額收入,資金回流至香港,用作發展服務業。九七回歸後,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連續六年出現通縮,失業率升至8%。到2003年香港與內地及中央政府簽訂CEPA,開展自由行,經濟從低谷復蘇,至今已10年。

香港一直是個對外開放城市,戰後大批難民湧入香港,60年代大量內地同胞逃避饑荒南下,1975至1980年合共50萬內地人在取消「抵壘政策」前來港,之後持「單程證」的內地人來港,成為港人。過去數十年,本地出生的香港人一直佔全港人口的六成,而在內地出生的則近四成;不論是在本地抑或內地出生的港人,絕大部份都崇尚自由,自強不息,在不同崗位上為香港的建設作出貢獻。

近幾年大量內地旅客來港,搶購日常生活物品,對香港的公共設施構成極大壓力。加上部份內地人的表現令人反感,故此出現「驅蝗」行動,有人在鬧市中謾罵旅客。但曾幾何時,當港人富裕起來後,到內地及其他國家旅遊的表現,搶購物品(包括物業),同樣令當地人反感,後來遇上經濟滑坡才有所改進。

過去百多年的歷史告訴我們,香港不能閉關自守,必須對外開放,港人不應排斥內地人,反而應該向他們展示香港各方面的優勢,包括着重人權、自由、法治和廉潔,再加上2017年落實真正普選。港人不要被內地的貪腐文化所同化,要讓十多億同胞看到本身制度的優越性,來港參加「六四」紀念活動,回到內地後推動內地的經濟及政治體制改革。特區政府亦應做好接待旅客各方面的配套工作,顧及香港的承受力,包括社會承受力。

《世界是平的》一書作者佛里曼(Thomas Friedman)看見中國和印度的崛起,擔心美國下一代年輕人失去競爭優勢,呼籲他們要有危機感。同樣,筆者亦擔心香港的下一代,不少是受保護的「港孩」,或者是只懂謾罵,缺乏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的一輩。當經濟下滑時,若然沒有作好準備,肯定是率先被淘汰的一群。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8-22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