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6年12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債價急挫 有利美元美股?

自從「狂人」特朗普勝出美國總統大選後,美股就好像安裝了火箭一樣,由萬八點一路飛升至逼近二萬點才稍作整固。在這期間,美元勁升,金價大挫。至於債券市場,不論是國庫券抑或企業債券,同樣出現拋售潮,債價急挫。上述現象,明顯是由一眾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透過傳媒和網絡有計劃地大事宣傳,一手所促成的。

過去二十多年,這些投資銀行和對沖基金可算劣績斑斑,惡貫滿盈,若非得到政府打救,以及監管機構縱容,恐怕不少已經破產,公司負責人要在牢獄中度過餘生。

上世紀九十年代,投資銀行連同一眾會計師合謀,一手炮製科網泡沫。道瓊斯指數由1990年1月的2,800點,在十年間上升三倍至11,600點;而同期納斯特克指數更由460點飈升至5,100點,足足升了10倍。

科網泡沫在2000年爆破,之後企業醜聞湧現,投資者才如夢初醒。過去被投行吹捧,指其業績悅目,前景秀麗,值得吸納的科網公司,原來一直造假賬,利潤和前景完全是靠會計師和投行的創意和想像力製造出來的。

科網泡沫爆破,加上「九一一」恐怖襲擊,美股連跌三年。聯儲局為了挽救經濟,不惜大刀闊斧減息,聯邦基金利率低見一厘,刺激樓價大幅攀升。由2000年到2006年,樓價升幅接近一倍。在這段期間,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發行大量與樓宇按揭業務相關的衍生產品,把次級的按揭證券混合其他高風險產品出售給投資者,從美國出口到世界各地,從中取得巨利。

美國樓市泡沫在2006年爆破,次按問題接踵而來,到2008年9月更席捲全球,觸發金融海嘯。美國聯儲局再一次美其名為了挽救經濟,長期實施超低息政策,聯邦基金多年來維持在接近0%的水平。聯儲局甚至花費數萬億美元買債,連一些垃圾級的按揭債券也購買,讓一眾「金融賤精」避免步雷曼兄弟後塵,一間接一間地倒下來。

近月美元和美股急升,債價急跌,明顯又是這一群聲名狼藉的「金融賤精」,在市場上興風作浪,希望從中取利。他們說特朗普上台後,會減稅和增加基建支出,令經濟增長率和通脹率上升,有利美股表現。又說特朗普會迫使聯儲局加快加息步伐,對債市不利。美國加息利好美元,利淡金價。加息亦會令息差擴闊,有利銀行業務。

過去八年,美國息口一直處於超低水平,損害小存戶及退休人士的利益,罪魁禍首正正是這群「金融賤精」,他們一手炮製科網泡沫和之後的金融海嘯。現在美國息口回升,十年期國庫券息率由今年低位1.3%,上升一倍至2.6%,三十年期息率亦由2.1%升上3.2%。

美國國庫券價格急挫,由今年高位下挫一、兩成,觸發拋售潮,日後美國政府又如何吸引投資者購買國庫券,透過舉債去應付特朗普的基建支出?息口飈升,美股又如何獨善其身?加息對負債纍纍,過往依靠借兩厘、賺四厘的上市公司,肯定帶來極大衝擊。它們業績倒退,甚至無法償還債項,對銀行業務又有何好處?

美國整體經濟並非十分壯健,只因日本和歐洲情況更差,英國因脫歐公投而自殘,才看似一枝獨秀。估計聯儲局不會貿然讓息口快速上升,以免債市泡沫突然間爆破,拖累美股和經濟表現。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2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小人得志 美股升天

自從地產大亨特朗普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後,美股便勢如破竹,個多月來屢創新高,道指逼近20,000點。

最近美股的升勢,類似英國六月公投後的情況。今年6月23日,英國進行「脫歐」公投,公投前民調結果顯示「留歐」派領先,加上公投前有支持「留歐」的議員被襲喪生,令市場相信「留歐」派會獲勝。

但公投結果卻出乎市場預期,「脫歐」派以51.9%對48.1%勝出,贊成脫歐的較反對的多百多萬票。公投結果觸發英國股市大跌,富時指數一度急挫近9%,由6,338點跌至5,788點。

英國脫離歐盟,可能失去歐洲單一市場,勢必影響到英國的經濟和金融業的發展,故此市場對「脫歐」有較大的反應。但之後市場很快便認為「脫歐」會延緩美國加息,對股市、樓市和債市有利。英國政府和英倫銀行亦會推出措施去穩定經濟,包括增加開支和調低息率,故此股市重拾升軌,富時指數連續三個多月攀升,升至7,129點,創出新高。

英國脫歐,有意見認為與政府內閣成員意見不一有關。前倫敦市長約翰遜倒戈,與當時首相卡梅倫唱反調,支持「脫歐」。約翰遜明知倫敦選民是「留歐」的既得利益者,一旦「脫歐」,政治及經濟前景變得不明朗,倫敦金融中心地位自然會受到影響。這個「小人」卻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支持「脫歐」,企圖把卡梅倫拉下台,自己有機會當上首相。雖然最終還差一步,但亦得到個安慰獎,獲新首相文翠珊委任為外相。

英國「脫歐」公投後,美國總統大選進入最後階段,民主黨的希拉里與共和黨的特朗普在電視辯論中互相攻擊,互揭瘡疤。特朗普專攻希拉里的e-mail(電郵)問題,而希拉里則集中火力在特朗普的female(女性)問題上。兩人的選戰好像泥漿摔角,令不少選民在兩個滿身泥漿的候選人之間,被迫作出痛苦選擇。

今年11月8日總統大選前的民調顯示希拉里一直領先,臨近投票日聯邦調查局一度對希拉里的電郵重啟調查,之後又不了了之,令市場相信希拉里可以勝出大選。但大選結果再一次與民調相反,雖然特朗普在普選票數方面只得46.2%,較希拉里的48.3%為低,落後近300萬票,但憑着取得306張選舉人票,大勝只取得232張選舉人票的希拉里。由此可見,美國總統大選並非真普選。

特朗普勝出大選消息一出,道指期貨在亞洲時段一度急跌800點,跌至17,500點水平。但在美國開市時已經回穩,只輕微下挫,之後個多月更大幅攀升,逼近20,000點。不知升勢會否像英國「脫歐」後,持續三個多月,直至明年二月。

英國「脫歐」,有分析指是國民普遍不滿在全球一體化及地區經濟融合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倫敦金融界是最大得益者,其他地區獲益不多,甚至因大量新移民湧入影響工資增長。特朗普在競選時指長期出任紐約州參議員的希拉里,只顧維護華爾街利益,令貧富不均問題惡化。這個「小人」當選後,卻委任多名前投資銀行高層進入內閣,出任要職,直接間接推高這些投行的股價。

現在香港特首選戰正式展開,港人若想港股升天,是否要期望「小人得志」,獲委以重任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2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保證基金 用作吸納公共資產

過去兩個多月,筆者發表多篇文章,指出基金經理及中介人食水深,投資表現極其不濟,收費問題多多,內容全部是根據事實及個人親身經歷。

筆者提到的問題,相信只是冰山一角,積金局、金管局、保監及證監實應深入調查,研究基金經理為何長期跑輸大市一大截。同樣追蹤恒指或其他指數的基金,何以投資回報出現超過1%的差距,股息及利息不翼而飛。

可是,負責監管強積金及金融機構的監管者,他們本身是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享受高薪厚祿,自然不希望改變遊戲規則。一些所謂改革,其實只是繼續保障金融機構的利益。

積金局引入「核心基金」,保證中介人及基金公司每年可以蠶食打工仔0.95%的積蓄(即約60億元),不論基金表現何其差劣。至於金管局、證監及保監,明知「投連險」食水極深,屬三不管的產品,卻繼續批出類似產品,讓銀行及保險公司可以向年過六十的退休長者,推銷年期長達20年的保單。有長者向筆者訴苦,他們認購兩年後,200萬元已損失超過40%。若要斬纜斷供,便要一次過付清未來18年的費用,餘下百多萬元的戶口價值不夠支付,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正正由於香港缺乏退休保障,強積金成為金融機構的搖錢樹,令到不少長者即使略有積蓄,也不能終老。他們的積蓄不是放在港幣定存,被通脹蠶食;就是在不適當時候買入大量人民幣,或者理財產品,蒙受巨大損失。更有甚者,把積蓄用作炒股,高追低沽,很快便輸清光。上述慘況,都是真人真事,有血有淚。

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特區政府實應全面改革退休制度,為打工仔及小市民提供一個基本的退休保障。既然金融機構未能提供每年至少通脹加1%的保證回報,政府便應另起爐灶,設立公共年金制度,讓全港市民自由加入。

市民每月供款,或者一筆過付款,便可認購最高達到百多萬元的保證基金,保證每年可享有至少通脹加1%的回報。以未來通脹估計為每年約3%,即最低可以享有4%的回報。退休後累積到百多萬元保證基金,每月提取5,000元(並跟隨通脹調整),餘下的繼續滾存賺取保證回報,足夠讓退休長者終老。筆者在理大任教時,也是選擇每年保證5%回報的基金;退休後則自己投資,每年賺取回報遠遠超過5%。

政府從打工仔及市民方面收到供款後,可以把資金用作認購股票及債券,包括盈富基金,以及一些由政府持有而又能提供穩定回報的資產,例如港鐵、機管局、收費隧道及橋樑、迪士尼樂園、數碼港、科學園等等。日後機管局要發債集資,興建第三條跑道,政府的保證基金也可以認購,提供穩定的利息收入。

現時政府保證兩間電力公司每年可以享有9.99%的投資回報,准許利潤高達150多億元,為何不能保證打工仔及小市民4%的退休金回報?日後保證基金若有足夠資金,更可以考慮收購一些具壟斷性的資產,例如兩電的電網,以及個別領展物業,藉以平衡公眾利益和私人利益。打工仔及小市民知道保證基金持有港鐵、機管局、政府隧道等資產,日後面對加價時也會較為理性,不會逢加必反,以免影響保證基金的投資回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證監保監 應停止審批「投連險」產品

一連發表四篇文章關於安盛「投連險」產品的收費方式,是時候作出總結和建議。

2006年3月,筆者本着支持兩名理大畢業生的心態,買了一份年期最短(8年)的「投連險」保單,由2006年4月1日至2014年4月1日。2014年3月初完成供款並致電安盛,表明合約於4月1日屆滿後便退保,但安盛竟然在3月19日終止合約,並以合約未到期便終止為由,不向筆者發放約滿紅利。由於有錄音謄本作證,安盛只好補回約滿紅利。筆者於是要求安盛提供過去8年的供款和收費資料(因從未收過月結單),以及計算紅利的方式,誤打誤撞終於發現當中的種種問題。

安盛的收費機制包括「收費逆轉」,可以因應客戶遞交更改投資表格,或者遞交更改付款方式表格後,取消之前的收費交易,再次進行收費交易。安盛會先定價,後收費;若然基金價格下跌,客戶便會因「收費逆轉」機制,以及先定價,後收費方式而受損,被多扣基金單位。保監的看法是基金價格可升可跌,上述收費方式有人得益,有人受損,保監無權過問保險公司如何收費,是否可以收完後,取消交易再收過,或者以歷史價格收費及退費。

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安盛說基金公司宣布10月1日至7日停止買賣,要等待恢復買賣後,即10月8日才可以用大跌後的基金價格扣除多20%以上單位當作9月份月費。2012年7月3日安盛出現行政問題,未能完成自動轉賬,又可以用幾日前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扣除多6%單位當作6月份月費,不用透過市場買賣。安盛一直強調「所有」交易按照合約和既定程序進行,合約沒有規定哪一天計算戶口價值和收費;但到最後終於肯承認有一個交易偏離慣常程序,卻隱藏相關資料。

筆者查問保監多次,到底安盛有沒有真正為客戶的戶口認購基金單位,並沽出基金單位作為月費。保監叫筆者去查問安盛,而安盛則說基金單位分配只是用作界定保單應得數量(for the sole purpose of defining the amounts payable under the policy),又不肯解釋合約所指扣減基金作為月費應以現行價格(prevailing selling price)作準,何謂現行價格?是否可以是幾日前的歷史價格?

按照合約,「約滿」紅利是以戶口價格(value of account)計算,但安盛堅持以「未約滿前」較低的現金價值(Encashment Value)計算,說這是銷售文件所寫的。筆者向證監投訴,詢問證監審批銷售文件時,「約滿」紅利是以戶口價值,抑或以「未約滿前」的現金價值計算。證監沒有提供答案,指這是合約問題,要找安盛回答,以及保險公司的行為(conduct),不屬證監規管範圍,叫筆者找保監。

還有,筆者退保後一年,安盛竟然在2015年4月1日不恰當使用本人信用咭資料,扣走了千多元,4月10日才歸還。直至4月尾筆者向保監及安盛查詢,安盛才承認錯誤,寄出4月16日已預備的道歉信。事件涉及一批客戶被扣錯數,不知在這十天多扣的錢放在哪裡,保監有何跟進行動。保監處處維護安盛,就連安盛2012年7月3日行政出現問題而導致筆者戶口被多扣基金單位,仍說有人會因此而得益,被少扣基金單位。

這類「投連險」產品,屬於三不管,出問題時金管局、保監和證監都推卸責任。金管局和證監說這是保險產品,應由保監規管,保監則說這是保險合約,不能介入。因此,市民千萬不要認購類似收費極高,缺乏透明度和監管的產品,而證監和保監亦應馬上停止審批類似產品。至於已投保的市民,應向保險公司或銀行索取過去交易記錄,查看有否出現異常情況;若被多扣單位,應向有關方面作出投訴和要求賠償。並且要找機會及早甩身,清貨離場,以免繼續蒙受損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2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安盛有沒有真正買賣基金?

前文談到安盛為「投連險」設定「收費逆轉」機制,公司收到客戶更改投資表格,或者更改付款方式表格,便會取消之前的月費交易,以最新的基金價格扣減上一個月的月費,客戶若想避免被多扣基金單位,務必要等待基金價格上升時才遞交表格。

安盛這個「收費逆轉」機制自然令人想到公司到底有沒有真正買賣基金。已完成的月費交易(透過扣減基金單位)又如何取消,重新再收過?扣減了的基金單位,又如何回購,完成收費逆轉?

筆者在2008年4月1日開始,不再以支票繳付全年「投連險」的保費,改以自動轉賬方式每月繳付保費。安盛及保監清楚確認,客戶若透過自動轉賬方式繳付保費(用作認購基金),安盛會以每月最後一個交易日計算戶口價值和應收月費,基金價格以最近期的價格計算。

安盛指它們的收費機制是以最近期的基金價格先計算出戶口價值和月費,但不會以同樣的基金價格去收費。公司會留待至「成功地」完成自動轉賬,收取下一個月的保費後,才會在跟着的一個交易日購買基金單位,並收取「上一個月」的月費。這個先計算月費,過幾日才收取的做法,與其他公司不同。過了幾日,基金價格若下跌,客戶便被多扣基金單位。但無論如何,只要收費方式一致,客戶亦只好無奈地接受。

可是,筆者發覺安盛有多次未按這「先定價後收費」的方式收費,試過未自動轉賬前已收費,又試過延遲收費。例如2008年9月份的月費,安盛延至10月8日才收取(10月10日完成交易)。當時筆者的戶口有兩隻基金,公司先以9月29日的基金價格計算戶口價值和應收費用,10月2日完成保費自動轉賬後,延至10月8日才收費。這期間基金價格大跌兩成多,故此安盛可以多扣兩成多基金單位。

安盛解釋是因為其中一隻基金在10月1日至7日停止交易,故此無法進行買賣,扣除月費。從這個解釋來看,扣除月費的過程涉及沽出基金單位,基金停止交易便要延期收費,直至基金恢復買賣。可是,2012年6月份的月費,安盛卻可以用幾日前的歷史基金價格完成收費交易。

筆者首先發現2012年6月份的月費,不是以自動轉賬後的基金價格完成交易,而是以6月28日較低的價格完成交易,被多扣高達6%單位。經過多番追查,保監才披露指安盛IT系統在2012年7月3日,即7月份首個工作日出現問題,要延遲一日至7月4日才完成保費自動轉賬。安盛則說不是IT系統出現問題,是行政問題而出現延誤,故此改以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完成收費交易,筆者的賬戶因此而被多扣高達6%單位。

最荒謬的是明明出錯一方是安盛,不是筆者,保監竟然說安盛以早幾日的基金價格扣減基金單位作為月費,雖然筆者有所損失,但亦會有客戶因為幾日前的基金價格較高而得益,被少扣單位。若事件發生在其他日子,筆者便可能得益。安盛在7月4日終於「成功地」完成自動轉賬,7月5日以高價為筆者的戶口認購基金,卻不以同日價格計算上個月月費,改以6月28日較低的歷史價格計算月費和扣減多些單位,這樣的做法合理嗎?安盛若然可以採用過去的歷史基金價格完成月費交易,為何2008年9月的月費,又說要等待基金恢復買賣後才可以收費?安盛到底有沒有為收取(及退回)月費,真正進行基金買賣,讀者可以自行判斷。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2-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