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6年10月2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廢除強積金 齊齊買盈富

筆者上期發表的文章,指在強積金制度下,港股基金全部跑輸大市一大截。預備這篇文章後不久,晨星(Morningstar)在網站上載截至今年九月,強積金各類基金的表現,讓打工仔可以見到基金經理的中長期表現。

由去年九月底至今年九月底,過去一年強積金制度下共有59隻港股基金,當中15隻是追蹤恒生指數的恒指基金,投資回報由13.60%至14.57%。另外三隻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基金,錄得14.07%至14.28%的回報。扣除這18隻指數基金,餘下41隻港股基金,全部跑輸大市。

最差一隻的投資回報只得3.66%,跑輸恒指基金超過10%;但該基金的總開支比率卻高達2.11%,僅次於另一隻收取2.16%。投資表現最佳的一隻主動型基金一年回報為13.58%,但仍然低於表現最差的一隻恒指基金(錄得13.60%回報)。

去年九月底,恒指收報20,846點,到今年九月底,升至23,297點;同期盈富基金由21.6元升至24.0元,連同過去一年股息0.79元,投資回報共14.77%,這還未計算把股息再投資的回報。因此,即使扣除買入盈富基金的少許交易費用,買盈富基金的回報依然一枝獨秀,勝過所有港股基金。

過去一年,港股從低位反彈,故此打工仔可以享受雙位數字的投資回報。然而,若以三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去計算,港股基金的回報便大幅下滑。資料顯示過去三年,共有54隻港股基金,當中12隻屬恒指基金,平均每年回報只得2.64%至3.32%,表現不單低於同期每年平均3.8%的通脹率,還低於過去三年恒指每年平均3.7%的股息率。

另外三隻追蹤MSCI香港指數的基金,錄得3.01%至3.13%的回報,同樣低於同期通脹率和股息率。餘下39隻港股基金,只有4隻跑贏大市,其餘35隻,即約九成,跑輸大市。表現最佳一隻的投資回報是3.93%,只略高於同期盈富基金3.79%的回報。

若以2011年9月底至今年9月底過去五年的表現作比較,港股基金的表現相對較好。主要原因是2011年9月底恒指收報17,989點,到今年九月底升至23,297點,故此7隻恒指基金錄得7.88%至8.54%的回報,高於同期3.9%的通脹率。其餘37隻基金,同樣只得4隻跑贏大市,表現最佳的一隻取得9%回報,只略高於同期盈富基金8.83%的回報。

若然由2000年12月1日正式推行強積金計算(當日恒指收報14,441點),恒指基金平均每年回報接近5%(盈富則超過5%),高於同期每年平均1.8%的通脹率。因此,認購盈富基金,長期投資回報理應高於通脹率超過1%,因為單計股息每年已有3厘至4厘,實在毋須浪費金錢去認購那些十居其九跑輸大市的基金(跑贏也相差不超過0.2%)。資料顯示滙豐及恒生提供的恒指基金,表現一直最佳,相信這是由於基金規模較大,可以有效分攤成本。

由此可見,若然廢除強積金,由政府設立公共年金計劃,打工仔每月供款全部用作認購盈富基金,理應可以保證每年投資回報為通脹加1%。這除了可以節省過百億元管理費及行政開支(包括積金局)外,還可以幫助推高恒指,提升回報,實在一舉兩得。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27|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2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強積金股票基金 全部跑輸恒指

今年9月29日,筆者在這專欄發表題為「基金經理為何長期跑輸大市?」的文章;10月4日再發表另一篇題為「積金局入不敷支,自身難保」的文章。兩篇文章發表後,積金局透過電郵向筆者及總編輯作出回應,指評論有欠公允,與事實不符。

首先,筆者指基金公司及基金經理長期跑輸大市,收費問題多多的說法,不是單單針對強積金制度下的基金。筆者個人,以及認識不少朋友,過去除了工作上需要,被迫開設強積金戶口外,亦有透過銀行或保險公司,認購一些所謂「投資連壽險」的基金。文章提及計算賬戶價值日期和收費的「奇特」方式,是筆者親身經歷,有保險公司白紙黑字確認,保監亦知悉(但回應是私人合約問題,不能介入),日後會向讀者詳細交代。

至於文章指基金經理收入豐厚,但負責管理的基金卻竟然九成跑輸大市,同樣有事實支持。讀者登入晨星(Morningstar)的網站,便可以比較在強積金制度下各類基金的表現,包括近期(由一天至六個月),以及中長期(一年至十年)的投資表現,知道哪些基金表現較佳,哪些較差。

就以強積金制度下的香港股票基金作例子,晨星網頁的資料顯示共有55隻港股基金,由各間中介公司提供給打工仔選擇。筆者原先打算以截至今年9月30日的基金價格資料作個比較,但發覺資料並不齊全,個別基金價格明顯不是最新價格,與同類基金(例如指數基金)的表現相差很大。故此便改為以過去六個月的表現作個比較,晨星網頁顯示資料更新日期全部是10月6日。

根據網頁資料,55隻港股基金在過去六個月的平均回報是18.09%。當中13隻恒指基金的回報由20.60%至21.12%,扣除這13隻追蹤恒指的指數基金,餘下42隻基金只得三隻錄得超過20%的回報,全部屬於追蹤指數基金(追蹤MSCI香港指數)。

最令筆者震驚的就是其餘39隻港股基金(當中亦有指數基金),竟然全部跑輸恒指,六個月回報率由14.6%至18.69%,平均為16.97%,較指數基金低約4%。打工仔付出較高費用去認購主動型港股基金,但基金經理的表現竟然全部跑輸大市一大截,實在令人感到「絕望」。

由此可見,打工仔若要認購港股,理應選擇收費較低,以及回報較高的恒指基金,不應去碰碰運氣,期望揀選到跑贏大市的基金(包括其他指數基金)。積金局近年推動強積金改革,為核心基金(或預設投資策略)設定收費上限,目的正是鼓勵打工仔選擇恒指基金。可是,若然打工仔要購買恒指基金,又何須透過強積金,支付近1%的費用?過去半年購買盈富基金,基金價格由20.5元上升至24.7元,連同0.16元股息,合共取得21.27%的回報(未扣除交易費用)。盈富基金每年管理費不過0.1%,遠低於核心基金0.95%的收費上限。

過去半年港股從20,000點水平急升至24,000點,故此這六個月錄得20%的回報只是短期回報,打工仔不必太雀躍。至於強積金中長期的表現,與大市相差有多遠,筆者日後會再發表文章告知讀者。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2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樓市升溫 首置者不宜盲搶樓

過去數個月,本地樓市從低位急速反彈,中原指數由127.46點升至141.04點,至今回升超過一成。樓市復甦,一眾地產商隨即推出大量新盤應市,樓花期長達兩年多,單位面積屢創新低,但依然賣個滿堂紅,毛利高達四至五成之高!

筆者面對如此亂局,實在感到唏噓。樓價上升,有樓一族,特別是大地產商和炒家,自然開心不已。可是,若樓價上升至完全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沒有父蔭的年輕人盡一切努力仍然無法上車,貧富不均問題不斷惡化,香港社會只會進一步撕裂。

自從2008年12月金融海嘯爆發後三個月,本地樓價從低位大幅反彈,至今上升約一倍半。過去幾年樓價飈升,樓宇供應短期內無法增加去滿足需求,前任特首曾蔭權自然被問責,指他任內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去應付未來的房屋需求。

樓價飈升的罪魁禍首,始終是美國聯儲局推行超低息政策,令大量資金湧入樓市。雖然過去幾年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不時推出措施壓抑樓市,但成效往往只能維持一年半載,之後樓價又拾級而上。

根據中原指數及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數據,可以見到每次樓市飈升一段時間後,當政府推出措施打壓,或者預期美國加息,樓市便向下稍作調整,但一年半載後又重拾升軌。

2011年6月,中原指數突破100點後便向下調整約七個月,大約下調6%,連同期間物價上升3%,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市民收入隨着物價上升,供樓負擔比率自然下降,由之前的42.9%下跌至40.5%。

到2012年1月,樓價止跌回升,持續上升一年至2013年1月,扣除通脹後實質上升約27%,供樓負擔比率逼近50%。之後政府推出「加辣」措施,樓價再度向下調整約5%,連同期間物價上升4%,樓價實質下調近一成,供樓負擔比率回落至44.4%。

只可惜政府在2014年初突然「減辣」,容許購入樓花的業主可享有的換樓期由入伙後才計算,而不是計算簽訂臨時買賣合約的日子,結果令二手樓供應減少,刺激樓價飛升。中原指數由117.18點一直升至2015年9月的146.92點,升足一年半,供樓負擔比率突破50%。

去年6月港股大時代終結,樓價三個月後開始下跌,跌至今年3月,下調約13%。連同期間物價升幅,樓價實質下調約16%,個別之前炒賣熾熱的地區更下調兩至三成。供樓負擔比率由超過50%下跌至44%左右。若以同業拆息(Hibor)計算,更跌至約42%,接近過去二十多年的平均數,是合適的入市時候。

今年4月初,市建局以11,000元呎價出售新盤「煥然一居」,銷情極其冷淡,竟然有七成中籤申請人不去認購,實在令筆者感到意外和心痛。故此4月及5月時在這專欄強烈呼籲首置者應珍惜買樓機會,不要相信樓價會下跌五成的言論。現在樓價從低位急速反彈,錯過入市機會的首置者肯定後悔不已。

根據過去幾年的規律,今次樓市回升,估計持續一年半載。隨着美國加息升溫,供樓負擔比率上升,樓花供應大增,或者政府再出招打壓,估計到今年底或明年初,樓價又向下調整。到明年中,樓價回到較低水平時,有意置業者可以考慮入市。不應被地產商及傳媒不盡不實的消息所影響,盲目以高價搶購物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1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10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積金局入不敷支 自身難保

積金局截至今年3月底的財政年度,赤字高達5.1億元,是連續6年錄得虧損(見附表)。

積金局的使命是規管及監督私人託管的公積金計劃,教導市民認識和了解強積金制度,作為退休生活保障支柱之一所發揮的作用。積金局長期出現赤字,入不敷支,自身難保,又如何令市民相信強積金可以作為退休保障?

筆者向來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懂得為自己的退休生活未雨綢繆,早作準備(包括置業)。政府的資源應該集中幫助那些沒有足夠資產和退休金的市民,為他們提供退休基本生活保障。經過15年驗證,強積金只肥了金融界和無良僱主,抽走了管理費和對沖合共過千億元。最諷刺的是積金局的負責人,本身理財能力極差,竟然掌管積金局,實在有欠公信力。

政府在1998年撥出50億元,作為積金局的營運經費。積金局成立之初,職員全部由政府部門借調過來的公務員,包括行政總監黃志光。及至2000年3月底,積金局已成功招聘大部分職員,僅餘下3名公務員。積金局於1999年7月,遷入租金極其昂貴的國際金融中心一期的辦事處。

類似其他公營機構,積金局亦成為「高官俱樂部」,是現職或退休高官「搵真銀」的好去處。積金局首任主席李業廣,他眼光獨到,2000年聘用當時的財經事務局局長許仕仁,過檔積金局出任行政總監,接替黃志光。許仕仁負責政府財經事務,又有份參與引入強積金制度,行政總監一職實在為他度身訂造。後來許仕仁被廉署拘控,其中一項控罪就是指他出任積金局行政總監期間,沒有申報免租入住新地的禮頓山單位,在積金局續租國金一期辦事處時,又沒有申報和新地的關係。

許仕仁享受財團免租優惠,離開政府後多年來享受積金局及財團巨額薪酬,每月又可繼續領取長俸,竟然入不敷支,到2013年被東亞銀行入稟追討6,000萬元。東亞銀行主席李國寶,是積金局成立初期的非執行董事,與許仕仁認識。現在許仕仁破產及在赤柱監獄服刑,仍要靠納稅人供養。

2003年6月,許仕仁離開積金局後,改由同樣是政務官出身的陳唐芷青出任行政總監一職。陳太尚算克制,年薪由最初400多萬元,增加至現在每年500多萬元,13年來總共取得約7,000萬元,退休保障亦肯定較繼續做政務官好得多。加上她的丈夫金管局總裁陳德霖,同樣是政務官出身,年薪超過1,000萬元。夫婦二人負責處理外匯基金、強積金和積金局的投資,近年投資表現均欠奉,但依然繼續享受高薪厚祿,為自己退休生活提供更佳保障。

積金局長期入不敷支,又不懂節約,過去五年開支急增36%,每年承擔租金高達7,000萬元。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前,積金局由國金一期搬至更新更豪的環球貿易廣場,要與名氣大(但業績同樣欠奉)的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平起平坐。到今年2月,當50億元撥款跌至不足40億元,才搬至葵涌的貿易中心。由於入不敷支,赤字連年,積金局說未來將研究及開拓收入來源,到時打工仔或者納稅人又肯定遭殃。

香港的商界、金融界和所謂管治精英,只懂賺到盡,從小市民身上打主意。如此下去,恐怕廢除強積金的呼聲(廢除後便不會再有對沖問題),將會愈來愈響亮。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10-0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