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6年6月3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 保證基金 市場需求龐大

前文討論到政府不單要為強積金收費封頂,更重要的是要為投資回報設定下限(通脹加1%,或實質回報1%),以保障打工仔的退休權益。

香港是個富裕城市,港人的財富估計超過20萬億元,是每年本地生產總值(GDP)的10倍,遠較歐美國家財富是GDP 4至6倍的數字為高。單單計算130多萬個自住物業的市值,以每個600萬元計算,便高達8萬億元。這百多萬個擁有自住物業的業主,退休時完成供樓,可以申請安老按揭(即逆按揭),600萬元物業每月可領取約12,000元年金,兼且可以繼續居住在物業之內,直至終老。

港人年輕時購買物業,除了可以自住或出租外,還可以透過安老按揭作為退休金。這個概念,同樣適用於強積金或其他退休金計劃,只要投資得到最低保證,便可以讓打工仔無後顧之憂。

筆者推算過,一個打工仔每月儲蓄3,000元,投放在強積金或其他基金,每年保證賺取通脹加1%回報(即1%實質回報),每月供款額隨通脹增加(即保持3,000元實質供款),35年後戶口便有150萬元的實質結餘(以現時購買力計算)。

退休時這個打工仔把這150萬元投放在類似保證基金,每年繼續賺取通脹加1%的回報,每月提取5,000元,金額隨通脹上升,150萬元足夠提取29年。換言之,若然這個打工仔從65歲開始提取年金,可以提取至94歲。若然退休人士仍擔心不夠積蓄終老,每月可以拿出小部分金錢購買保險,保險公司將部分保費收入用作支援長壽的投保人,直至他們終老,性質類似安老按揭計劃的保險收費。

筆者認識不少朋友,他們退休時已有百多萬元,甚至數百萬元積蓄,每月花費不過數千元,但依然擔心積蓄不夠終老。有些投資港股,過去數年損失慘重。有些購入巨額人民幣,以為可以「財息」兼收,收取高息又可享受升值的好處,料不到開始入市後不久人民幣便大幅貶值,於是急忙兌回港幣,蝕息又蝕價。更有一些不幸的退休長者,被無良的銀行職員欺騙,購入一些根本並不適合的投資產品(包括投資連壽險),短短三年間,200萬元投資損失80多萬元。

根據調查,香港有70多萬人擁有超過100萬元流動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元。正如之前所述,一個打工仔只要每月肯儲蓄3,000元,一年36,000元,35年便超過100萬元,退休前或退休後擁有過百萬元積蓄並不困難,困難是如何確保打工仔的積蓄可以獲得合理回報,不會被強積金及無良的基金公司蠶食,令打工仔退休生活缺乏保障。

因此,特區政府應勸喻強積金中介人及基金公司,提供最少有1%實質回報的基金供打工仔選擇。退休時他們可以定期提取年金,年金隨通脹增加,直至終老。若然私營市場連1%實質回報也無法承諾,政府便應主動出擊,成立公共年金,讓退休長者參與計劃。政府準備發行銀色債券,供長者認購,保證至少兩厘回報,是朝着正確方向發展。既然政府可以保證電力公司的利潤,為何不能保證打工仔的投資回報?

上述保證基金,有望改變金融界的生態,不再專注短線炒賣,要為投資者帶來長期和合理的實質回報。保證基金具有龐大市場需求,金融界實應把握機會發展相關產品;不然政府一旦介入市場,金融界便會白白失去一個超過1萬億元的市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3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強積金收費封頂回報應設下限

近月強積金管理局發表截至今年3月底的統計摘要,內容包括各類基金的收費及投資回報,數字實在令人十分失望。

根據資料,截至2015年3月31日強積金淨資產值達到5,948億元。由2015年4月1日至2016年3月31日,僱主和僱員合共供款487億元,但強積金投資卻虧蝕了近500億元,故此到今年3月31日,強積金淨資產值不增反減,下跌至5,926億元。

這一年間,強積金錄得負8.2%回報,但中介人及其他利益相關人士依然要收取近1.6%的費用,即接近100億元,數字還未包括基金買賣的交易費用。事實上,自2000年12月1日實施強積金制度後,強積金投資表現乏善足陳,各類基金的年率化回報只得2.6%,只較同期1.9%的通脹率高出0.7%,而中介人則收取了700多億元費用。

特區政府就全民退休保障計劃的諮詢期剛結束,政府若不立定決心改革強積金制度,肯定有更多市民要求政府廢除強積金,推行「不論貧富」的全民退保制度。若然強積金中介人及基金公司不肯自我反省,不肯正視收費高,回報不單只低,又缺乏保證的實況,市民一旦對制度失去信心,要求廢除強積金,他們肯定得不償失。

最近立法會通過修訂條例草案,為強積金收費封頂的政策並不足夠,更重要的是要為投資回報設定下限,以保障打工仔退休權益。筆者在1996年加入理大的公積金計劃,當時不過30多歲,自然揀選較為進取的股票基金。但經過五年的觀察,發覺基金表現極其不濟,升市時跑輸大市一大截,跌市時跌得更慘烈,到2001年改為選擇保證每年至少5%的基金。雖然保證基金每年 5%的回報遠低於過去數十年股票的回報(至少10%),但由於回報得到保證,故此能夠清楚掌握退休時可以取回的金額。

2011年9月,筆者在理大提早退休,取回公積金,戶口價值遠低於每年5%保證回報應得金額,中介人因此要倒貼50多萬元。筆者取回公積金後,全數用作投資港股。過去五年多,恒指有波幅無升幅,但筆者自製的港股基金,連同股息依然升值60%,每年約有10%回報。除了把公積金用作投資港股,筆者又將個人積蓄中的相若金額,用作購買本地藍籌公司發行的10年期企業債券,每年利率約4.7%。最近購入由大地產商發行的10年期債券,依然有4.6%息率。因此,筆者實在很難理解,為何基金公司不肯提供一些保證基金,保證回報是通脹加1%(即1%實質回報)。長遠而言,本地通脹率估計約3%,通脹加1%,即相等於每年4%的投資回報,理應十拿九穩,投資一半債券、一半股票已差不多肯定能達標。以過去十多年的強積金投資表現來看,股票基金每年平均有3.7%回報,債券基金有3%回報,兩者平均是3.35%,較同期1.9%的通脹率高出1.45%。若然基金公司連通脹加1%的投資回報也沒有信心做到,實在很羞恥,應該退出強積金市場,不要繼續欺騙市民的金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2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東亞變「病夫」管理層應自行了斷

本月初東亞銀行宣布裁減大約180名員工,佔香港員工總數3.8%。東亞銀行近年業績倒退,內地業務壞賬率倍增,股價低沉,變成東亞「病夫」(見股榮6月5日《蘋果》文章)。若然要問責,管理層肯定難辭其咎,實應自行了斷,才能有效地控制成本,改善業績。

翻開東亞的年報,就知道這間老牌華資銀行的董事及高層管理人員,完全是李家天下,家族色彩極其濃厚,業績大幅倒退而毋須問責,看來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東亞的主席兼行政總裁是李國寶,現年76歲,他同時是公司提名委員會及風險委員會主席,以及薪酬委員會委員,可以掌控公司的人事任免和薪酬福利。李國寶兩名兒子李民橋和李民斌,出任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二人不單職位相同,薪酬福利也一致。

李國寶去年薪酬總額是2,800萬元,較2014年約3,350萬元為低;但兩名兒子每人獨得870萬元,較2014年的420萬元增加超過一倍。換言之,父子三人去年合共取走4,540萬元,較2014年的4,190萬元上升8.4%。

然而,東亞同期業績卻大幅倒退,由2014年賺66.6億元,下跌至55.2億元,下跌17.1%。由於期內向大股東三井住友銀行增發股份,以致攤薄每股盈利,由2.72元大跌28.3%至1.95元,每股股息則由1.11元下跌至0.88元。每股盈利和股息較2011年的水平還要低,實在難以向股東交代。

根據統計處資料,金融及保險業員工平均每月薪酬約為21,000元,即一年約25萬元。以此推算,東亞裁減180人,每年可節省4,500萬元,金額與李國寶父子三人去年的薪酬相若。倘若三人自行了斷,為公司節省4,500萬元,便可以避免180名前線員工失去飯碗,生活感到徬徨。根據年報披露,東亞七名非執行董事中,有四名是李國寶的家族成員。這四名非執董包括李國章、李國星、李福全和李國仕。李國章現年70歲,是李國寶的胞弟,李福全(86歲)的堂姪,李國星(66歲)及李國仕(56歲)之堂兄,李民橋(42歲)及李民斌(41歲)之叔父,真可說是一家親,開董事會就像家庭聚會。

東亞的董事會成員亦包括本地三大地產商的家族成員,恒地主席李兆基的大兒子李家傑是公司非執行董事,長和主席李嘉誠的次子李澤楷是獨立非執行董事。之前董事會成員還包括新地前主席兼董事總經理郭炳江。2014年12月,郭炳江在新地貪賄案中被定罪判入獄五年,自然無法再為東亞效勞。同案被判入獄七年半的大貪官許仕仁,是東亞的大客戶,拖欠東亞6,000萬元貸款,2013年被東亞申請破產。近月另一宗法庭新聞涉及東亞私人銀行前高級副總裁劉有為,在職時涉嫌收受資深物業投資者譚伯榮共約150萬元利益,以協助對方獲批信貸案。去年7月2日,筆者已在《壹週刊》撰文,指出多個不買東亞、只買恒生和中銀股票的原因。經過近一年時間,雖然三間銀行的股價顯著回落,但若以過去六年的股價及派息計算,東亞的表現依然遠遠跑輸恒生及中銀,近月股價更跌穿六年前水平。筆者對東亞的結論與一年前相同,就是李氏家族應該放棄東亞控制權,自行了斷,讓其他銀行以高價全面收購,以報答小股東長期不離不棄。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1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幾間持有「負資產」的上市公司

上期談到股票市場缺乏效率,上市公司股價和市值並不一定反映公司的真正價值。以長和為例,公司市值3,400多億元,但若然把長和「拆骨」出售,至少值4,000多億元。市場若非低估長和的市值,就是高估其附屬及聯營公司的市值。今次再介紹幾間股價和市值偏低的上市公司,供讀者參考。

首先介紹太古集團,公司股份分為A股和B股,五股B股的派息相等於一股A股。然而,五股太古B的股價,長期低於一股太古A,折讓可以超過10%。若然投資者購入太古股份是打算長期收取股息,便應該選擇太古B。太古A和太古B的總市值合共1,200多億元,市值較集團持有三間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以股權計算)還要低。太古持有82%太古地產,太古地產市值1,200多億元,82%股權值超過1,000億元。太古持有45%國泰航空,國泰航空市值接近500億元,45%股權值200多億元。幾年前太古從國泰航空購入港機工程,港機工程市值80多億元,太古持有75%股權值約60億元。太古持有這三間上市公司的股權,總值1,300億元。換言之,公司其他業務,包括可口可樂、太古方糖、海洋服務、汽車銷售和物流,全屬「負資產」,沒有為集團市值帶來貢獻。翻查資料,太古去年股東應佔溢利為134億元,較太古地產115億元(佔82%溢利),國泰航空27億元(佔45%溢利)以及港機工程3億元(佔75%溢利),合共145億元的盈利貢獻還要少。換言之,集團其他公司的盈利貢獻是負數,相信這和太古要負責20多億元淨財務支出,以及巨額折舊及攤銷(30億元)有關。

另一間擁有負資產業務的上市公司是電盈,公司市值不足400億元,但持有63%香港電訊信託(提供電訊服務),已值530億元。再加上持有71%盈大地產,市值接近10億元,兩者合計540億元,遠遠超出電盈的市值。香港電訊信託去年股東應佔溢利為39億元,電盈持有63%可分得25億元。但電盈去年只賺23億元,表示公司其他業務,包括多媒體業務(nowTV及ViuTV)和盈大地產(去年虧損近億元)屬「負資產」,拖累公司業績。最後介紹一間不是「負資產」,但市值卻顯示擁有「負資產」業務的公司,就是會德豐。會德豐過去幾年積極投地,專注於香港地產發展業務,近月推售將軍澳樓盤,銷情不錯。會德豐持有61%九倉,九倉市值1,300多億元,專注於本地租務市場和內地地產發展業務。會德豐持有61%九倉股權值790億元,較會德豐整間公司的市值還要高。九倉去年股東應佔溢利為160億元,會德豐可分得96億元(佔60%溢利)。會德豐去年賺到142億元,扣除九倉96億元貢獻,本身的地產發展業務仍有46億元貢獻,實不應淪為「負資產」。出現上述情況,可能是九倉屬恒指成分股,即使股價偏高,個別基金經理也要入貨,情況類似長江基建過去數月(被納入恒指成分股)的股價表現。另一個可能性是市場憂慮未來樓市將大幅下滑,過去幾年積極投地的會德豐首當其衝,賣樓收益不足以支付地價和發展成本。過去一年,大股東吳光正增持會德豐,明顯是對公司前景有信心,認為股價偏低,不是「負資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0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6年6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股市缺效率長和股價偏低

一些財務學者,包括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相信股票市場具有效率,股價充分反映公司前景,投資者很難找到股價偏低的股票。但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說,如果市場是有效率的,我們就會淪為街上乞丐。

過去筆者一直努力尋找股價偏低的股票,例如中石油的合理股價大約是油價十分一,油價高見100美元一桶,股價值10港元,油價低至40美元,只值4港元。若然油價處於100美元水平,中石油股價只得9港元,便值得吸納。同樣,港交所合理股價是每日平均成交額(以億元計)的五分一,或者每百億元成交額值20元。除非成交額達到千億元,不然港交所絕對不值200元。早前港交所升穿200元,而每日成交額卻未能配合,明顯被有心人推高(推高期指殺淡友),是投資者「止賺」或者「止蝕」的好時機。此外,個別財團系內有多間公司上市,投資者可以比較各間公司的市值,看看哪一間股價偏高,不值得購入;或者股價偏低,值得吸納。

例如在2014年3月,和黃突然宣布成功出售屈臣氏約25%股權給新加坡政府的投資基金淡馬錫,作價440億元。換言之,屈臣氏市值高達1,800億元,明顯是好消息。當時和黃持有76%長江基建,34%在加拿大上市的赫斯基能源(當時油價高企),加上在新加坡上市的和記港口信託(持有深港碼頭業務),和記電訊等上市公司的市值,以及手上物業,3G業務和其他港口業務的價值,股價明顯偏低,值得購入。但由於投資銀行失去協助屈臣氏上市的生意,「賤精」竟然發脾氣狂沽和黃(用別人的貨),提供散戶一個入市賺錢的好機會。及至去年1月,長實及和黃宣布世紀重組,兩間公司先行合併成長和,然後再分拆地產業務上市,成為長實地產。當時油價已從高位大幅回落,零售市道下滑,長建海外業務因外匯貶值而受到影響,再加上長實在中港兩地沽售物業,投地又欠積極,實在看不到世紀重組如何可以釋放價值,讓重組後長和及長地兩間上市公司的市值,更能貼近資產淨值(即賬面值)。

但投資銀行及負責融資的銀行,卻一面倒唱好世紀重組,「賤精」狂掃長實及和黃(用別人的錢),不斷推高股價至不合理水平。加上恒指公司容許未有業績的長地成為成分股,基金經理被迫追貨,首日掛牌股價高見77元,一些「賤精」更說長地值90多元,不知他們有沒有用自己的錢入貨。去年6月長和完成世紀重組後,投資銀行收錢「散水」,長和及長地股價拾級而下,跌幅遠高於同期恒指跌幅。到近月,長和股價跌穿90元,由高位127元回落超過三成,早前高追的散戶苦不堪言。長和市值一度跌至3,400億元,遠低於公司約4,300億元資產淨值,反而值得吸納。若然把長和「拆骨」出售,持有76%長建市值約1,450億元,40%赫斯基能源市值約350億元,30%和記港口信託市值約90億元,66%和電市值約80億元。兩年前75%屈臣氏約值1,300億元,現在即使零售業倒退,亦應至少值1,000億元;再加上手持1,200億元現金,總值已超過4,100億元(未計其他資產價值及公司負債),較長和3,400億元市值還要高。相信近月有心人為了推低恒指,拋售長和,反而是散戶入市的良機。當大家明白股市欠缺效率和「賤精」的投資心態,便懂得趨吉避凶,不會淪為乞丐!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6-06-0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