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3月31日星期四

壹角度 : 港鐵票價有加無減

港鐵宣布將於今年六月起,按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加價2.3%。由於預計本地通脹升溫,最低工資法例的實施亦會帶動工資上調,故此未來幾年港鐵的票價恐怕只會有加無減。

2000年地鐵上市後,繼續享有票價自主權。但由於向公眾提供服務,故此不時受到政治干預不能調整票價。

2002年,當時香港已經出現多年通縮,消費物價指數下跌超過一成,但巴士和鐵路公司的票價依然居高不下,惹來市民不滿。此外,特區政府有意將地鐵和九鐵合併,但又擔心兩鐵合併後,新鐵路公司的市場份額將超過四成,有可能濫用市場權勢大幅加價。

就在這個背景下,政府找了幾名經濟學者和會計師,一同研究如何監管鐵路和巴士公司的票價。當時筆者也是被邀請的學者之一。

政府自1975年起採用利潤管制計劃, 去監管九巴和中巴的票價和利潤。在利潤管制下,巴士公司重擴大資產值去提高利潤,缺乏足夠誘因去改善服務和提升效率。後來中巴便因經營不善,被政府取消專營權,改由城巴和新巴提供服務。


1997年,九巴的專營權屆滿,政府雖然延續公司的專營權,但不再提供利潤保障。政府處理巴士公司的加價申請時,會考慮一籃子因素,包括當時及未來的營運成本、收入、回報率、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服務表現和公眾接受程度等。這機制的漏洞是倘若巴士公司不主動提出調整票價,即使物價和經營成本下降,乘客亦無法享受票價下調的好處。

有見利潤管制和一籃子因素票價調整機制的問題,筆者便提出「可加可減」機制,藉以平衡公司股東和乘客之間的利益。巴士或鐵路公司每年調整票價,必須按照既定方程式進行。方程式主要包括兩個因素,其中一個因素反映經營成本的變動,另一個因素反映生產力的提升。

例如鐵路行業的經營成本上升了3%,鐵路公司可以將這成本上升的壓力轉嫁給乘客,但必須扣除生產力上升的因素。倘若鐵路行業有能力每年提升效率2%,即是用同樣的資源可以增加產出2%,便要將這2%的生產力因素從3%的成本上升中扣除,即是只可加價1%



可加可減票價機制的好處是高度透明,公眾容易查證加價幅度是否合理。透過生產力因素的扣減,這機制長遠可以令票價的升幅低於成本上升的幅度,讓乘客得益。另外,為了避免受監管的公司人為地推高成本,或者降低生產力,這些因素是以行業的整體情況,而不是按照個別公司的經營狀況來計算。

只可惜政府與港鐵達成協議的可加可減機制,當中只有工資指數變動,能夠反映運輸業的成本變動。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主要是用來反映消費者面對的通脹壓力,而非反映運輸機構面對的成本上升壓力。今次港鐵宣布的加幅有2.3%,主要是因為消費物價指數的升幅遠高於工資指數的升幅,以致推高整體的加幅。至於生產力因素,頭五年是定在0%,五年後(即2013年)才上升至「0.1%」,很明顯對港鐵十分有利,對乘客不公平。

港鐵一直標榜公司的營運十分有效率,高層收取巨額酬金是反映他們的生產力。但為何這些營運效率和生產力,偏偏沒有反映在可加可減的方程式上?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1-03-31| A004| 時事| 壹角度 31/3/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3月27日星期日

時代論壇-經世理財 : 詭詐的天平:「發水樓」問題

年十月,特首曾蔭權提出要立法規管地產商售樓方法,並將「發水樓」的「發水」上限規定在總面積一成之內。當時筆者對政府終於肯正視地產商的建築和銷售方法,實在感到喜出望外。只可惜,過去數月,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在每月六百元的交通津貼和六千元的現金派送,反而對政府財政收入和市民居住環境有重大影響的「發水樓」問題,沒有太大關注。

  眾所周知,本地超級富豪的財富來源,大部份和土地有關。九七年之前,地產商藉著以低價收購農地、公用事業土地和換地權益書,再以極低的補地價金額將土地改作為興建住宅,賺取豐厚利潤。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八萬五房屋政策,容許地產商以增建私人住宅單位為名,紛紛將土地用途轉變,大量興建住宅,以致樓市出現嚴重供過於求的失衡情況,直接間接令樓價暴跌。

  一九九九年,政府在未有公開競投的情況下,將數碼港用地批給某大地產商的家族成員,發展成貝沙灣豪宅區。政府的做法令其他地產商感到極之不滿,紛紛提出抗議。之後,我們見到政府的土地政策更為偏袒地產商。

  審計署先後發表報告,指出政府負責土地及房屋的有關部門額外批出樓面給藍灣半島及嘉亨灣的地產商,令政府損失巨額賣地收入。官員又以超低價賤賣紅灣半島居屋給地產商,容許地產商將物業改建成豪宅圖利。若非立法會議員、市民及規模較細的地產商反對,恐怕西九龍大片的土地,亦以發展文化藝術為名,早已落入大地產商的手上。

  筆者以為最經典的土地輸送,就是在二○○一年,政府有關部門以推動環保為名,容許各地產商免補地價(或者以超低地價)加建大量樓面,增加的面積可以是原先規劃的兩成或以上。地產商售樓時,把政府多給的樓面計算入建築面積之內,結果令新樓的實用率下跌至只得六、七成。新樓買家入伙後才知道單位實用率極低,連正常的衣櫃和雙人床也難以擺放,有被騙的感覺,自然十分憤怒。

  政府推出「發水樓」政策後,筆者已不斷撰文反對有關政策。過去幾年,市民大眾看見新落成樓宇體積龐大,高達五、六十層高,亦慢慢知道問題的嚴重性。最終憑著各方努力,促使政府正視「發水樓」問題。只可惜政府容許地產商在今年三月底前的寬限期入則,趕搭「發水樓」尾班車,最近還將寬限期延長半年,以致未來幾年,「發水樓」繼續充斥市場。
  聖經箴言說︰「詭詐的天平,為耶和華所憎惡;公平的法碼,為祂所喜悅。」(箴十一1)還望地產商重視商業道德,不以欺詐手段售賣樓宇,騙取市民辛苦賺回來的金錢。
 
 
林本利
出處: 時代論壇:第一二三.一一年三月二十七日

2011年3月24日星期四

壹角度 : 和黃套現450億碼頭無位泊

上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談到貿易及物流業是香港四大支柱產業中規模最大,在2009年佔GDP 24.1%,僱用近80萬人。預算案提到政府已經展開在青衣西南發展十號集裝箱(即貨櫃)碼頭的「初步」可行性研究,研究預計可於今年年底完成。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07年上任後,已提出要興建十號貨櫃碼頭,吸引更多船公司來港停泊裝卸貨物,增加香港的貨櫃吞吐量。他在2008年初宣讀的財政預算案,便提到政府正「積極」考慮發展十號貨櫃碼頭的適當地點。現在過了三年,政府差不多原地踏步;相信到明年六月曾財爺卸任時(若果不用提早落台),十號貨櫃碼頭依然是在研究階段中。

香港的貨櫃碼頭發展始於1970年,當年政府在葵涌發展貨櫃碼頭,一口氣推出一號至三號碼頭的發展權,由三間不同公司奪得。之後政府每隔數年便推出新碼頭的發展權,到1987年香港貨櫃碼頭的吞吐量已佔全球首位。但自從1992年政府批出九號貨櫃碼頭發展權後,便停止批出發展權,一直「冬眠」到現在,已經差不多二十年。

其實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已有計劃在大嶼山興建新貨櫃碼頭,將港口發展和興建新機場工程連成一體。可是在1999年,前任特首董建華將原先規劃興建貨櫃碼頭的土地,改為興建迪士尼樂園,之後便再沒有討論另覓新址興建碼頭。要到2002年在合和胡應湘的大力推動下,政府才再開始考慮研究新碼頭選址和興建港珠澳大橋。當時和黃高層霍建寧公開表示此舉會打擊原本的碼頭經營者,指摘胡應湘想「做他們的世界」。

熟悉本地貨櫃碼頭業發展的人都知道,葵涌貨櫃碼頭,除了七號碼頭外,其他碼頭都不是主要透過價高者得的方法來分配,而是以招標和私人協議形式批出。即使過去財團以數十億元的地價和興建費用投得碼頭,過去二、三十年亦早已收回成本,賺個盆滿滿。

最近和黃將旗下珠三角港口業務(主要是香港及深圳的貨櫃碼頭業務),包裝成商業信託基金並分拆在新加坡上市,便為集團在今個財政年度錄得約440億元收益,套現450億元,這有助降低集團的負債比率,幫補過去在3G業務的虧損。和黃今次分拆港口業務預期會收取640億元(包括仍然持有的基金單位市值),以大約6%的股息派送計算,和黃今年的港口利潤接近40億元,明年預計會超過40億元。



很明顯本地的大財團在香港和深圳兩地,操控貨櫃碼頭收費去賺取暴利,嚴重損害港人的利益。大財團在香港收取全球最貴的碼頭處理費,令貨櫃吞吐量增長放緩,阻慢興建新貨櫃碼頭。過去一年多,本地貨運量大幅回升,不少中小型的海上運輸公司找不到足夠碼頭泊位去起卸貨物,嚴重影響生意的流轉。

最近政府因應發展啟德郵輪碼頭,收回觀塘及茶果嶺的公眾裝卸區用地,迫使一些回收商與中小型海上運輸公司爭用其他公眾裝卸區,出現中小企「自相殘殺」的局面。

近日中遠太平洋董事副總經理黃天祐接受報章訪問,便提到自從九號貨櫃碼頭在2003年底落成後,香港便沒有新的碼頭泊位供應,出現集裝箱運力供不應求的情況,船公司只好選擇深圳的港口。黃天祐指出政府對興建十號碼頭一事,多年來只是說而不做。

特區政府為了保護大財團的利益,犧牲中小企及全港市民的利益,正是香港主要的深層次矛盾。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出處: 壹週刊 | 2011-03-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24/3/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3月17日星期四

壹角度 : 《競爭法》應一視同仁

去年6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向立法會提交《競爭條例草案》,正式展開本地《競爭法》的立法程序。

  很奇怪,自從去年10月立法會開始審議《競爭條例草案》,我們絕少聽到大財團和大地產商的反對聲音。取而代之是一群所謂代表「中小企」的議員和商家,高調地跑到台前,質疑《競爭法》的內容,擔憂中小企的利益會受到損害。

  不錯,政府提交的草案,仍有一些不足之處須要在正式法例中,作出具體說明和清楚闡釋,避免企業誤墮法網,或者無故被競爭對手指控。例如「市場」一詞如何界定?市場份額要有多少才算具有相當程度的市場權勢(market power)?如何判斷哪些政府機構及法定團體應受到《競爭法》所規管?政府如何決定豁免及豁除某些私人協議和行為,免受《競爭法》規限?百分之十的營業額罰則是否過嚴?

  《競爭法》的制定,目的是為了預防及制止濫用市場權勢的行為,禁止企業透過協議及經協調做法,去妨礙、限制或扭曲市場競爭,確保各市場參與者可以在一個對等和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下競爭。

  既然《競爭法》是要確保市場公平競爭,便不應偏袒,或者針對某一特定行業和某一特定企業。現時政府的競爭政策,只針對特定行業引入類似《競爭法》的條款,當中包括電訊業和廣播業,要求持牌公司不能作出某些反競爭行為。到近10年,公眾不時關注本地油價「加快減慢」,質疑油公司是否串謀操控價格,要求政府立法規管油公司。油公司的回應是,政府若要立法,必須一視同仁,引入跨行業的《競爭法》。

  《競爭法》亦不應單單針對私營企業,而豁免其他政府機構及法定團體,免受《競爭法》規管。香港不時被人視為一個自由市場,政府很少干預市場運作。但實情是政府的「有形之手」無處不在,介入不少行業,從房屋、教育、醫療、交通、食水等市民基本服務,到旅遊(迪士尼樂園、海洋公園及西九文化區)、創新科技(數碼港和科技園)、物流航運(機場及郵輪碼頭)、會議展覽(會展中心及機場展覽館)等經濟產業,都見到政府積極參與。現時共有500多個法定團體和60多個政府部門,若完全不受《競爭法》的規管,肯定嚴重扭曲市場的運作,製造不公平競爭。

  此外,《競爭法》不應單單針對規模較大的企業,而豁免中小企。企業規模擴大,市場佔有率上升,佷多時候是因為投資者眼光獨到,經營有道,而非出於反競爭行為。《競爭法》要防止的不是市場權勢,而是濫用市場權勢,損害消費者和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

  中小企若然合謀抬高產品價格,損害買家的利益,或者投標時互相串通,壓低入標價格,損害賣家的利益,都應受到制裁。過去傳媒便不時報導這些行為,只不過因香港還未有《競爭法》,被控告的中小企才能夠脫罪。

  因此,《競爭法》理應跨行業而非針對個別行業;涵蓋所有市場參與者,不論是私營公司抑或是政府機構和法定團體;亦應對大中小企業一視同仁。現時眾多立法會議員和商界人士,突然同一口徑,擔憂《競爭法》對中小企不利,希望是出於良好動機。

  倘若他們擔心中小企受害,何不爭取立法後初期,《競爭法》只適用於大型上市公司,營業額或利潤超越某個水平的公司才受到規管。筆者真希望這些為中小企請命的人士,目的不是為了拖延立法,令今屆立法會會期(直至20127月)無法完成立法程序。到明年由小圈子選出的新特首,便可以把一切立法工作推倒重來,變相幫大財團一把。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1-03-17 |A004| 時事| 壹角度 17/3/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3月10日星期四

壹角度 : 港人為何憤怒?

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惹起公憤,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為了平息民憤,竟然向市民胡亂派錢。市民對預算案的不滿,不過是反映香港的深層次矛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不滿,當中包括:一、小圈子選舉

立法會剛剛通過的2012年政改方案,依然離不開由小圈子選出特首和大部分功能組別議席,讓既得利益者可以繼續維護自身利益。亦由於地區直選議席採用比例代表制,票數不足10%已可取得一席。這促使一些政黨以過激的手法去爭取少數選民支持,以期在各區取得一個議席。

二、縱容地產霸權

過去一年多,市民一直對樓價大幅上升表達不滿,但政府卻不肯正視樓宇供應被大地產商和港鐵操控的情況。過去幾年,每年私樓落成量平均不足一萬個單位,大量非法資金流入本港炒樓,直接間接促成樓價和租金大幅升。地產惡霸將壟斷勢力伸延至物流、運輸、能源、零售等行業,令中小企和市民要負擔高昂的費用。

三、公營部門肥上瘦下

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出現多年財赤,強行大幅度削減新入職公務員薪酬,以短期合約取代長俸制度,令年輕人工作得不到保障。醫管局、大學及社福機構效法政府肥上瘦下,特別是當薪酬和公務員脫後,高層人員大幅加薪,甚至巧立名目多收一兩份酬金或津貼。但中下層員工的薪酬和福利則不斷遭到削減,嚴重影響員工士氣。

四、教育政策混亂

九七回歸後,教師、家長和學生面對一浪接一浪的教育改革,被壓得透不過氣來。2001年董建華提出大專學位大躍進,促使各高等院校大量增加副學士學額,大量印製畢業證書圖利。由於教育政策混亂,令不少年輕夫婦不願意生育,加速本地人口老化,造成長遠的經濟及社會問題。

五、藝術發展滯後

政府和商界雖然坐擁巨大財政資源,但投放在體育運動和表演藝術方面的資金卻少得可憐。今年預算案撥出70億元成立「精英運動員發展基金」,但在藝術發展方面卻沒有再增撥資源。這令不少愛好表演藝術的人士,要繼續為藝術而犧牲,生活得不到保障。

六、漠視在職貧窮問題

市民很關心在職貧窮問題,並希望政府增撥資源去幫助一些低收入工人,讓他們有足夠收入去應付生活所需。問責局長「每日」薪酬達一萬元,卻不知民間疾苦,認為「每月」一萬多元的家庭收入已不算貧窮。政府向低收入工人發放每月600元的交通津貼,又要資產審查,又要查家宅,變相鼓勵市民不要儲蓄,不要為將來退休生活作打算。

七、漠視人口老化問題

一些公營機構(包括金管局、特區政府、醫管局及大學)高層,享受高薪厚祿,年薪數百萬元,甚至超過千萬元,達到退休年齡還不肯退位讓賢。另一方面,一些無依無靠的長者,由於缺乏積蓄,退休後被迫要繼續工作,每月只賺得數千元過活。政府對長者提供的生活津貼、醫療、院舍和身後殮葬服務,完全脫離需求,缺乏長遠具體方案去處理人口老化問題。

面對上述各種問題及不合理現象,政府為何不將巨額財政盈餘用作處理相關問題,而要胡亂派發呢?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1-03-10 | A004| 時事| 壹角度 10/3/2011| By 林本利

2011年3月3日星期四

壹角度 : 不肯退稅為要轉移視線?

今個財政年度,政府原先估計是會出現200多億元赤字,但結果卻錄得700多億元盈餘,誤差近1,000億元。

庫房水浸,財政儲備達到6,000億元,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制定來年財政預算案時,自然來得十分輕鬆。情況與歐美政府要在經濟不景時大幅削減支出,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但預算案一出,財爺竟然被人大喝倒采,甚至「喊打」,實在叫人始料不及。特別是在稅收大增的時候,財爺以不想加劇通脹為由,一改過往退回部分稅款給納稅人的做法,改為動用240億元,不設入息上限地向300多萬個強積金戶口注資,每個戶口可得6,000元。

誠然,預算案諮詢期間,不少市民、議員和學者,都表示政府應把巨額盈餘投放在一些對香港長遠發展有益的項目上,不該只顧爭取民望而「派糖」。過去出現巨額盈餘時亦曾經向低收入僱員的強積金戶口注資,但在界定合資格人士時出現不少技術問題。今次向所有強積金戶口注資,可以避免再次出現這些技術問題。

只可惜一如過往,特區政府官員制定政策時似乎掌握不到民情,與市民的期望出現很大落差。筆者相信,大部分納稅人並非貪圖6,000元的退稅,而是對政府剝奪他們的選擇權而感到氣憤。納稅人得到6,000元的退稅,可以自由選擇即時消費,或者儲蓄起來。若將6,000元用作投資,亦可以自由選擇認購不同的投資產品,而不會被政府強迫要向強積金管理公司進貢。

眾所周知,本地的強積金管理公司收費特別高昂,而投資表現卻十分差勁,過去10年每年平均回報只得5%,不少基金還錄得負回報。市民對政府注資強積金的憤怒,多少反映他們對管理公司食水太深的不滿。

過去政府單單向低收入僱員的強積金戶口注資,並沒有遭到納稅人的投訴和反對,顯示納稅人並非介意自己的強積金戶口是否獲得注資。而事實上,政府若要幫助低收入工人,特別是那些「五無」人士,便應引入負入息稅制度,或者提供收入津貼,直接幫助他們渡過經濟困難。

去年10月特首曾蔭權提出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計劃,到12月政府提出新計劃內容,惹來各方責難。特別是二人家庭的入息上限只得8,500元,與申請公屋的12,000多元的入息上限相差甚遠。後來在各政黨施加壓力下,政府一再修改有關計劃,最終到2月底才獲立法會通過撥款。今次財爺的預算案,相信又會惹來各方的責難,恐怕又會擾攘兩、三個月,不知最後政府又是否會作出讓步。

特區政府官員的政策三番四次與市民的期望出現明顯落差,不禁令筆者懷疑政府是否故意轉移視線,促使市民和政黨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討論600元交通津貼,或者6,000元退稅等小恩小惠,而忽略了其他更重大的利益輸送。

去年10月施政報告提出要管制「發水樓」,卻給予寬限期至今年3月底;最近又再多給半年寬限期。這差不多一年的寬限期,讓大地產商可以趕搭「發水樓」尾班車。若然未來幾年興建的數萬個單位,每個繼續多收100萬元,總值便超過300億元,平均每個大地產商分得60億元。

政府在提高煙草稅和私家車首次登記稅時都宣布即時實施,為何涉及數百億元的管制「發水樓」措施,卻可以一再寬限呢?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1-03-03 |A008| 時事| 壹角度 3/3/2011|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