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林鄭無求市民有憤

近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議員要求引用《特權條例》徹查公屋鉛水事件作出回應。林鄭司長總結時提到「官到無求膽自大」,有膽指出鉛水事件被政治化,有膽冒着被人批評護短的風險去為公務員討回公道。

林鄭司長只是從政府高層及公務員的角度去看鉛水事件,認為是制度的問題,以及各界對於鉛水對健康的影響在認知上有所不足。倘若她能夠設身處地,站在那些受鉛水影響的家庭的角度去看事件,顧及孕婦及小童的恐懼,一眾公屋居民的憤怒,相信她的發言會更具說服力和得到市民認同。林鄭月娥說她「官到無求」,被人解讀她有自知之明,沒有準備更上一層樓,角逐下屆特首一職。事實上,自從梁振英上台後,林鄭司長的民望每況愈下,雖然未至於一事無成,但相對於她之前作為公務員及發展局局長的表現,可說判若兩人,相信這又是制度的錯。2007年7月曾蔭權成功連任特首,林鄭月娥由公務員轉為問責官員,出任新成立的發展局局長,負責處理與土地、經濟發展和保育等相關政策。林鄭月娥在處理皇后碼頭、中環填海、「發水樓」及新界村屋僭建事件上,主動與保育人士及新界鄉紳對話,爭取市民支持政府政策,贏得市民掌聲,被認為是「好打得」的官員。2012年初特首選戰期間,唐英年被傳媒踢爆家中有僭建物,林鄭月娥馬上指令轄下的屋宇署積極跟進,把唐太及相關專業人士送上法庭,直接間接幫助梁振英上台。梁振英上台後,林太獲委任為政務司司長;除了與經濟、發展及財金政策相關的三個政策局外,其餘九個局都在她麾下。只可惜林太出任政務司司長後,已由「好打得」變成「唔打得」,逐漸失去過去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聲望。林太上任後不久,由她推薦出任發展局局長的麥齊光便因騙取租津而黯然下台,之後由陳茂波接替。

陳茂波及其家人涉及經營違規「劏房」,在新界東北囤地,由他出任發展局局長,違規劏房及新界僭建問題自然不了了之,而政府亦很難說服保育人士有必要速速發展新界東北,向囤地的人作出巨額賠償。林太過去曾經說過會收回地產商囤積的土地,重新規劃和拍賣,這番話也隨着她升任政務司司長而變成空話。至於梁振英的僭建問題,自然又不了了之。過去三年多,林鄭司長負責的幾個重點工作,包括發展西九文化區、人口及扶貧政策,以及政制改革等,結果都令人失望。西九文化區的發展一再延誤,出現嚴重超支,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更於今年離職,由前公務員柏志高頂上。政府扶貧政策集中「派錢」,貧窮人口實際上不減反增。至於全面落閘的政改方案,更觸發佔領運動,撕裂社會,最終在立法會只得八票支持。她的兩名下屬,包括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鄧國威及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又突然被撤換,嚴重損害特區領導班子的士氣。林鄭月娥縱橫政壇數十年,理應知道個別公務員敷衍塞責的工作態度,不然又怎會發生南丫海難、違規僭建物隨處可見的情況。林太若然從普通市民眼光去看鉛水及其他政治事件,相信更能明白為何港人會如此憤怒,快樂指數這麼低。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2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不應忘記曾蔭權的貢獻

經過三年多調查,廉署決定起訴前特首曾蔭權兩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港人慶幸香港依然享有司法獨立,特首不會擁有超然地位的時候,亦應像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所說,不應因此事而忘記曾蔭權對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相對於他的前任和繼任人,曾蔭權出任特首期間,確實在不同政策領域上有所突破,為香港未來發展奠下基礎。曾蔭權在2005年3月上任後,首先要處理董建華年代留下的爛攤子,當中包括政府施政向大財團傾斜,基層市民未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以及老師和家長對教育改革的種種不滿。回歸前,末代港督彭定康及消委會銳意在港推行公平競爭法,避免大財團操控市場,損害小市民的利益。回歸後,來自商界的董建華不單未有落實引入競爭法,還不斷向大財團及地產商輸送利益,讓他們在經濟低迷時依然可以賺個盆滿鉢滿。曾蔭權上任後,隨即為競爭法進行諮詢,最終成功在港推行競爭法,並且立法打擊不良營商手法。他聽到市民不滿西九文娛區單一招標的聲音,明益幾個大財團,故此把整個計劃推倒重來。此外,董建華時期遺留下來的「發水樓」問題,他亦肯積極面對,立例收緊「發水」比率,並且立法規管一手樓買賣,必須以實用面積計算呎價。曾蔭權知道基層工人工資偏低,生活困苦,但亦明白到最低工資法例的「副作用」,故此初期推出工資保障運動,期望商界能夠積極回應,改善基層工人的生活環境。只可惜商界反應欠佳,政府只好引入最低工資法例。過去幾年的經驗顯示,最低工資法例不單能大幅提升基層工人工資,同時亦令整體就業增加。只是基層以上的工人,工資增幅追不上通脹,以及出現工作錯配現象。

董建華執政時,推行母語教學和教改,又搞專上學位「大躍進」,把家長、學生和老師弄得死去活來。曾蔭權上台後,要求負責教育政策的官員微調母語教學,讓更多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用英語學習。他引入幼兒教育「學券制」,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和增加選擇。又增撥資源,讓更多有質素的副學士畢業生,能夠升讀八大院校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避免出現「半天吊」的情況。另外,曾蔭權推行五天工作制,調高新入職公務員薪酬,讓更多合約制公務員成為長期員工,目的是希望減少年輕人工作壓力,消消他們過去被大幅減薪的怨氣。曾蔭權任內成功推行政改,擴大立法會功能組別選民數目;在他領導下,香港面對金融海嘯衝擊,亦很快能夠復甦。當然曾蔭權施政仍有不足之處,例如推出十大基建時,本意是加強香港對內及對外的聯繫,避免香港被邊緣化,但未有顧及港鐵及香港建造業的工程承擔能力。在任時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以致當樓價颷升時,未能及時增加房屋供應。他任內沒有認真處理貧富不均問題,亦被人詬病。最令筆者欣賞的是曾蔭權願意聆聽市民聲音。過去筆者對他的施政失誤地方,毫不客氣地作出批評,但他過去十多年,依然願意繼續邀請筆者,就財政預算案、人口政策及施政報告提供意見,而且作出回應。即使曾蔭權現在被起訴,筆者覺得由公務員治港,始終較由商人或者專業人士治港為優勝。只要完善利益申報制度和防賄條例,相信日後可更有效避免出現特首涉及貪污和利益輸送的情況。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2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特區權貴:不寒而慄

今年9月29日,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回應近月內地媒體對他的批評,指文章語調令人不寒而慄。同日晚上,港大校委會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的任命,學生代表馮敬恩隨即「大爆」一眾校委的荒誕發言。六日後,即10月5日,廉署落案起訴前特首曾蔭權兩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案件將在高院審訊。

筆者看到香港首富、前特首,以及香港首席學府一眾權貴的處境,實在感到十分悲涼。過去二十多年,筆者在理大從事學術研究,在本地媒體及國際期刊發表文章,痛陳特區政府、本地財團及大學在管治上的種種流弊,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攻擊,威迫利誘,一心是希望當權者能夠正視問題,以免令貧富不均問題惡化,社會流動性銳減,以致整個社會走向撕裂。只可惜,有權有勢的人不肯正視問題,結果不少人現在要面對更多批評、指摘和被起訴,自然感到不寒而慄,人人自危。這篇文章集中談論李嘉誠,日後再談論港大一眾校委及前特首曾蔭權。相信過去有留意筆者文章的人,都知道內容不少涉及長和系的營商手法,有人甚至以為筆者故意針對李嘉誠。筆者向來發表文章,一直緊守原則,絕無惡意,內容對事不對人。由於文章涉及權貴利益,故此下筆前必定做足搜證功夫。像不少港人,筆者過去曾經視同鄉(潮安)李嘉誠為偶像,李氏從英資手上取得和黃及港燈的控制權,去殖民地化,為港人爭光。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李嘉誠及長和系的看法已大不如前。1993年筆者首次購買私樓海怡半島(由和黃及港燈發展),看到一眾炒家及政府高官透過內部認購,從小業主身上取得巨利。入住海怡半島後,發覺只可選用電力或石油氣(不得選用煤氣),屋苑內只有百佳超市,有線電視遲遲未能提供服務。1997年,發展商以天價出售車位,當中包括一些沒有正式業權的所謂「孖車位」。

1998年獲政府委任加入能源諮詢委員會,看到一眾委員與電力公司存着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而負責經濟事務的高官,一再拖延兩電加強聯網,開放電力市場;又在經濟低迷時容許港燈以會計手法賺到盡。原本用作十號貨櫃碼頭的大嶼山用地,突然被董建華改作興建迪士尼樂園;數碼港用地,又不經競投交給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發展。上述的經歷,自然令筆者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及商界的經營手法另眼相看,感到「不寒而懼」。過去一些來自長和系的高層和公關代表,曾經向筆者游說,強調李嘉誠絕非賺到盡的商人,有時實在身不由己,要顧及集團管理層及其他股東的利益。但長和系從過去興建優質和高實用率住宅,轉變成興建「發水樓」和「縮水樓」,給人賺到盡的印象,作為集團主席的李嘉誠,又怎能獨善其身?至於經常說李氏承諾捐出三分一身家,以及已捐款百多億元,這相對於其擁有數千億元身家,比率只得幾個百分點。比較其他本地及海外富豪捐出九成以上身家,基層信徒把十分一收入奉獻,實在沒有值得誇耀的地方。最令筆者佩服的,反而是李嘉誠貫徹始終地支持唐英年出任特首。梁振英上台後又不肯轉軚,堅持走自己的路,證明他為人光明磊落,沒有「黑材料」,不會受人操控。雖然過去曾經有高官退休後受聘於系內公司,若然他們任內有行為失當,亦肯定與李氏無關。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增發的士牌 提升服務質素

1987年,筆者在港大修讀經濟學碩士課程,畢業論文是關於的士行業的合約制度。後來論文導師荷爾(Christopher D. Hall)對香港的士行業產生興趣,花了幾年時間深入研究,出版了一本名為《不確定的手》(The Uncertain Hand)的研究專著(由中大出版社出版)。
當時從美國來的荷爾找筆者作傳譯員,訪問多位的士業界「老行尊」,詳談的士牌價大上大落的原因。業內「老行尊」不諱言的士牌照炒賣情況十分熾熱,幾個大炒家不時在「期貨」市場大手買賣,賭賭自己的眼光。近日查閱的士牌照交易網頁,發覺2015年交收的市區的士牌價格,高達730萬元(訂金只需5萬元),市場預期美國加息的因素看來沒有令牌價下跌。

荷爾的研究顯示,的士牌價大上大落,波幅驚人,與政府不確定的政策有關,不時令投資(或投機)者無所適從,以致出現過分樂觀或悲觀的情況。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政府不理經濟環境逆轉、息口飈升,每季發出300個市區的士牌及150個新界的士牌,之後又突然宣布大幅增加首次登記稅及每月牌費,結果令市區的士牌價三年間重挫一半,新界的士牌價更暴跌99%,跌至500元便可成功投得牌照。1984年的士罷駛及出現暴亂事件後,政府又大幅減少發牌數目,1994年後更停止發出市區的士牌,以致牌價不斷攀升,一度超越700萬元。
近年由於的士服務質素下降,意外率和投訴數字大幅上升,加上Uber租車服務的出現,輿論普遍支持政府增發的士牌,藉以加強市場競爭。然而,若政府沿用價高者得的競投方式,只會被市場支配者操控競投結果,最終牌價繼續高企,有意入行的的士司機根本無法取得牌照提供服務。
因此,政府應該仿效其他國家及城市,改變過往以價高者得的競投方式去發出永久性牌照的做法,方便司機進場競爭。新發出的牌照是有時限的(例如三年至十年),只容許司機申領,每年繳交牌費,牌費可以參考的士租金,但須扣除車輛折舊、維修保養及保險等費用,由投得牌照的司機負責。根據的士交易平台資料,現時市區的士租金低見300元一更,一年出租300多天,一年車主租金收入約10萬元,扣除其他開支,車主每年淨收入約6萬元,這便是每年的士牌費(一更)的指標。

為了鼓勵成功申領牌照的司機改善服務,選用較豪華及舒適的車輛,政府可以調高這類牌照的車資上限,例如是現時的士車資上限的一倍半或兩倍。日後牌照持有人續牌時,政府會參考他們的駕駛記錄和服務表現(例如違例扣分及乘客投訴等資料)。至於現有牌照持有人,他們亦可選擇把牌照轉換成新牌照,提供收費較高和較優質的服務。
過去十年,私家車數量增長迅速,而的士數量則原封不動,維持在18,000輛的水平。現時市民擁有及使用私家車,每月支出動輒超過1萬元(單是泊車費用,每月便要數千元),足夠每日乘搭40公里的士。過去十年的士數目維持不變,每年行車公里卻大幅上升37%,而載客量則下跌6%,明顯未能善用路面及的士載客量。透過發出新牌照,提升服務質素,相信不少市民樂意轉用的士,放棄自行駕駛,有助改善路面擠塞情況。
筆者上述建議,符合政府既定的「不定時不定量」發牌政策,還望有關方面認真考慮,以免的士服務每況愈下,最終被市民唾棄。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發水縮則 地產商總是大贏家

近年地產商趁政府放寬「辣招」,大量推出樓花應市,不少樓花期長達3年,單位實用面積不足200平方呎(包括外牆和露台),依然賣個滿堂紅。看見如此荒誕的樓市,不禁令人感到欷歔。

筆者出世時一家住在戰前舊樓板間房,之後舊樓變成危樓,要遷往木屋居住,等待輪候徙置區。五歲時一家獲安置到香港仔石排灣邨,當時屬港島郊區,巴士收費較市區為高。一家七口就住在這個室內面積約20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十多年,之後申請調遷至新落成的鴨脷洲西邨,居住面積增加一倍至約400平方呎。
早期的石排灣邨,設施已較其他徙置區為優,屋內至少有獨立廁所和煮食地方,不用在屋外走廊煮食,以及往公眾浴室及廁所洗澡及如廁。雖然生活環境擠迫,但鄰舍關係親切,互相守望,讓筆者在徙置區度過快樂的童年。政府後來發現石排灣邨屬問題公屋,石屎嚴重剝落,需要提早清拆。重建後的石排灣邨已變成煥然一新的屋苑,採用「和諧式」公屋設計,單位內可間成多間睡房,兼且享有落地大玻璃窗和向南海景,數十年間公屋的居住環境明顯得到改善。
反觀香港的私人住宅市場,在華資財閥壟斷操控下,市民的居住環境變得愈來愈擠迫,生活質素不斷倒退。
九七回歸前,樓價瘋狂飈升,數以十萬計家庭在高價入市,回歸後單位變成負資產,一生積蓄化為烏有。回歸前不少地產商高價投地,九七後樓價大幅回落,公司財政陷入困境,瀕臨破產邊緣,要靠特區政府打救。負責特區政府財政及土地的高官,率先在1998年8月入市認購港股,推高地產公司的股價,方便它們融資,避免無法償還債項。
之後,高官又多次停止賣地,停售公屋和居屋,好方便地產商散貨。特區政府停止賣地救市,地產商卻不時以「八萬五」建屋目標為由,向政府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以賤價補地價後增建大量私樓圖利。此外,高官以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增加公共設施和空間,甚至鼓勵環保等藉口,讓地產商不用公開競投(競投後亦可額外獲批樓面)取得土地建屋,興建十多萬個發水單位,賺取數以千億元計的額外收益。

過去十多年,由於發水樓湧現,新樓實用率不斷下降,由以往八至九成,跌至只得六至七成(還包括近百呎的石屎厚牆、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後來高官眼見發水樓破壞環境,讓地產商賺取不義之財,決定收緊發水樓,並強制地產商以實用面積計算一手樓售價。二手樓於是跟隨改用實用面積,早前以高價購入發水樓的業主損失慘重,樓價升幅遠遠落後於其他實用率較高的單位。
近年地產商見樓價大幅飈升,市民購買力銳減,於是改轅易轍,由興建發水樓改為興建縮則樓。地產商以支持梁振英房屋政策為由,向政府申請把樓面用作興建更多單位,一幢大廈內的單位數目竟然倍增,興建大量只得200呎(包括露台及工作平台)的「劏房」,每層數十伙,單位設計和間隔較公屋還要差。隨着「劏房」樓花數量激增,樓市一旦下滑,認購這些單位的業主肯定遭殃。
香港的地產商不論升市或跌市,總是大贏家。小業主只能自保,不要盲目搶購「劏房」,以免日後抱憾終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