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3年12月27日星期五

蘋論︰ 梁振英枉作小人 免費幫港視宣傳

今年十月中,以梁振英為首的行會突然改變遊戲規則,拒絕發出免費電視牌照給香港電視,震動整個社會。不少一向政治冷感,願意給梁振英施政機會的市民和演藝界人士,突然如夢初醒,驚覺掌權者可以如此粗暴,以「莫須有」罪名去打擊私人企業,扼殺自由市場和市民的選擇權。

不料到兩個多月後,港視主席王維基絕地反擊,突然宣佈獲內地電訊巨無霸中移動出讓在港的流動電視業務,變相獲得大氣電波頻譜傳送電視節目。王維基更特意選定明年七一開台,一向強調不搞政治的他突然變得政治起來。

港視復活,公司股價瘋狂飆升,由上周五的2.32元收市價大幅上升近倍,最高見4.46元,港視市值暴漲十多億元。過去兩個多月,港視股價大上大落,完全因為行會無故「叮走」港視,是梁振英不理會政府顧問、通訊局,甚至大多數行會成員的意見,一意孤行所帶來的結果。

倘若當日行會開會後接納通訊局建議,發出三個免費牌照給三個申請者,港視股價又怎會像坐過山車一般,由跌至1.88元回升至4.46元,高低相距一倍多。倘若行會不是考慮「一男子」因素而拒絕發牌給港視,令數百名港視員工失去飯碗,數百萬市民失去選擇權,又怎會觸怒市民,迫使數以十萬計的市民上街,在政府總部集會,而梁振英的民望又怎會這麼快再創新低。

今次梁振英真是枉作小人,不單觸怒普羅大眾,政界人士要與他劃清界線,商界領袖指摘發牌決定破壞市場經濟;就連內地國企,聽命中央指揮的中移動,也要落他面,把大氣電波頻譜轉讓給港視。原本已經十分孤立和認受性極低的梁振英,無緣無故增加敵人,實在令人費解。

倘若梁振英願意花少許時間,去了解一下人稱「魔童」的王維基,參考他過去成功創業的經歷,就應知道一個免費電視牌照,又怎會難到魔童,成為他發展電視事業的障礙。1992年,當時香港電訊擁有國際電訊和本地電話的專營權,壟斷整個電訊市場。王維基成立城市電訊(CTI),透過走法律罅,以超低價提供回撥長途電話服務,把香港電訊殺個片甲不留,最終要提早交回國際電訊專營權給政府。

到1999年,互聯網日漸普及,王維基睇準寬頻網絡市場將迅速發展,成立香港寬頻。王以嶄新技術,透過微波傳送再經大廈固網入屋,很快便建立龐大光纖網絡,向商業及住宅提供寬頻服務。王維基再次以超低價(月費低於100元)吸納客戶,搶走不少對手的生意,用戶數目很快超過100萬。

王維基在大學時修讀電子工程,加上接近30年的市場經驗,對傳送影像的技術肯定十分掌握。即使現時購入的大氣電波頻譜有限,但透過技術改良,與免費租用的香港寬頻網絡互相配合,相信在短時間內,不難取得過百萬的流動電視及家庭電視用戶。港視可以一面準備明年七月率先開台,一面申請司法覆核,並繼續向政府申請免費電視牌照,包括要求無綫及亞視交出頻譜。相信政府在強大輿論壓力下,很難繼續讓無綫及亞視免費佔用大氣電波。

過去王維基進軍長途電話及寬頻網絡市場,都要大賣廣告,大搞噱頭,為要吸引市民注意。今次王維基進軍免費電視市場,未開台已得到各媒體廣泛報道,免費宣傳,早已做成街知巷聞。港視能夠節省巨額廣告宣傳費,實要多謝拒絕發牌給他的梁振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2-2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壹週刊:兩電燃料費應隨收隨支

政府與兩電檢討來年電費,容許兩電調高基本電價,賺取多於9.99%的准許利潤,好讓兩電累積電費穩定基金,以備不時之需。政府及兩電說是幫助穩定電價,實質是穩定利潤,用戶為此而要多付近五億元。

至於燃料價格調整條款賬,中電已累積至12.6億元盈餘,港燈亦轉虧為盈,出現5,000萬元盈餘。這超過13億元的盈餘,是向用戶多收的燃料費,本應全數退回給用戶。但政府不單沒有要求兩電退回過去多收的燃料費,竟然還容許兩電繼續多收燃料費,令明年(2014年)年終時,兩電的燃料賬累積至超過16億元,逼市民多交電費。

中電不時恐嚇市民,未來幾年將逐步轉用價格高昂的天然氣,電價將上升三至四成。現在政府讓兩電的燃料賬累積十多億元盈餘,美其名可以降低日後的電費加幅,實質是扭曲電力需求,減低兩電減省燃料開支的誘因。

在自由市場上,價格其中一項功能是提供訊息給買賣雙方。當價格上升時,便表示資源相對缺乏,買家要減少使用,賣家要想辦法增加產量,去滿足買家的需求。當價格下跌時,買家會增加使用,而賣家亦要考慮減產,從而令市場達至均衡,不會出現供過於求,或者求過於供的情況,浪費稀有資源。

過去十多年,特區政府卻不時以穩定電價為由,透過燃料價條款收費,去幫助兩電賺取准許利潤,結果令用戶多付數以百億元計的電費,去協助兩電擴大資產,賺取更多准許利潤。

早於1999年,政府官員審批港燈在南丫島興建新的燃氣電廠時,便容許港燈透過燃料賬去「造數」,達到賺取准許利潤的目的。港燈投資過百億元興建新電廠(及其相關輸氣輸電設施),准許利潤將急增。當時港燈的發展基金處於極低水平,不足以撥出足夠款項讓港燈賺取近60億元的准許利潤。政府於是批准港燈大幅調高基本電價,同時大幅調低燃料費,令整體電價暫時維持不變,減少反對聲音,方便新電廠工程上馬。

由於燃料費收入不足以抵銷開支,港燈燃料賬赤字一度上升至超過10億元。之後幾年港燈大幅加價,追收燃料費,令用戶在經濟不景期間面對巨大加價壓力。大幅加價後,用戶努力節約用電,導致最高用電需求與原先預計相差甚遠,備用電量升至50%,新電廠變成「大白象」。

燃料賬本應是用作反映預計燃料費和實際燃料費的差異,不應用作穩定電價,甚至穩定兩電利潤的工具,以致出現巨大盈餘或赤字。事實上,政府官員亦很難判斷兩電提交的燃料費開支預測數字,到底有沒有刻意高估或低估。去年12月中電預計今年底的燃料賬會出現10.3億元赤字,結果卻錄得12.6億元盈餘,來回相差近23億元。港燈預計有4.9億元赤字,卻錄得5,000萬元盈餘,來回相差5億多元。

現時煤氣公司的燃料附加費是按月結算的,不會出現多收或少收的情況。政府應考慮要求兩電退回過去多收的十多億元燃料費,之後效法煤氣公司按月計算燃料附加費,避免再出現多收或少收的情況。兩電燃料費真實反映市場價格,可以更有效地鼓勵市民節約能源(特別是夏季),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12-26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12月24日星期二

蘋論:理大高層自肥 苦害前線員工

學界著名公關、理工大學傳訊及公共事務處主管黎明輝,今個月初從大學高層辦公的李嘉誠樓跳樓喪生。傳媒報道黎明輝在遺書上寫道:「各位同事,希望我 的離去,可以喚醒僱主重視員工的work-life balance(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再見!」筆者在理大工作時認識黎明輝多年,在此向黎的家人致以衷心的慰問,祈求各人早日走出傷痛,明輝在主內得到安 息。

過去十多年理大的管治醜聞不絕,負責與傳媒接觸的前線同事要為醜聞解畫,維護大學的公眾形象。不少醜聞涉及大學高層(包括多名副校長) 以及校董,而個別醜聞主角又負責統領大學的傳訊工作,明顯對前線員工構成一定壓力。大學發展策略與高層管理人員及校董不時出現明顯利益衝突,要同事為他們 掩飾,文過飾非,又談何容易?

早於2004年,現任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在校董會內要求校方解釋為何附屬公司越開越多,當中有否存在利益衝突問 題。但校董會絕大部份成員不但沒有回應張超雄的合理要求,之後甚至修例以張超雄不屬全職教員,要把他踢出校董會。當時張超雄因為立法會工作繁忙而自願減薪 一半變成兼職教員,而一些大學高層不但領足全薪(年薪300萬元以上),還透過成立眾多公司和學院多賺一大筆。誰是誰非,清楚不過。

之後傳媒陸續披露理大高層的貪腐醜聞,令同事大開眼界。大學要培訓學生,大搞「青雲路計劃」,撥出巨額款項資助學生參與計劃,但原來負責審批合約給培訓公司的副校長,自己是該公司的前股東(後來將股權轉讓給下屬)和現任董事,兼且使用公司名貴房車代步。

該 名副校長又連同四名校董投資成立公司,以「理大精研」的品牌出售中藥,自己擔任公司的CEO。大學又將科研成果給予蔣麗莉成立的公司,在創業板上市。上述 公司連同其他公司令理大虧損數以億元計,但管理層卻可以藉着出任CEO和董事多賺一大筆。蔣麗莉更因在上市招股章程中作不真實陳述,被廉署拘控,之後被判 入獄。

大學要大搞副學士課程,向政府貸款近10億元興建兩所社區學院,投得工程合約的是校董旗下的建築公司。大學要興建酒店,向銀行貸款7 億元,又聘請顧問研究,招標找承建商,工程費用由最初估計5億元增至13億元。促成銀行貸款的中間人、酒店顧問及承建商負責人,不是現任校董,就是前任校 董,有份制訂酒店項目的發展計劃。

近年理大成立的調查小組及內部審計報告,披露更多醜聞,包括有理大公司給予個別內地醫師巨額酬金;工商管 理研究院給予個別教授的兼職教學酬金,是正常水平的10倍;又有大學高層沒有申報利益,私下收受上市公司巨額董事酬金和顧問費。有人使用公款到內地打高爾 夫球,購買按摩器送到自己家中使用。

上述醜聞涉及理大開辦的公司和學院,根本與政府的資助課程不相關,卻為負責傳訊工作的同事帶來大量額外 工作,不時要為醜聞解畫。最離譜是校方至今並沒有懲處違規和自肥的高層(反而升職和續約),只是將工商管理研究院解散,把有問題的公司清盤或者轉售,而轉 售對象又是與大學高層有關連的人士。

希望今次不幸事件能夠喚醒理大校董會及管理層,認真處理過去種種貪腐問題,賞善罰惡,讓教職員在一個較公平和合理的環境下工作,減少怨氣,避免不幸事件再次發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2-2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蘋論:彈性增建居屋 助年輕人置業

長策會建議未來10年的建屋目標是47萬個單位,當中六成是公營房屋(公屋或居屋),即約28萬個單位。扣除5萬個居屋單位,即是未來10年房委會 總共要興建23萬個公屋單位。以現時平均每個公屋單位建築成本約70萬元推算,要興建23萬個公屋單位,總共要花上1,600億元。

即使政 府以稅收補貼房委會建屋,納稅人也要知道公屋政策最終幫助了多少家庭和市民,付上1,600億元後是否能夠真正改善港人的整體居住環境。由2006年底至 今年6月,過去六年半房委會總共興建9萬個公屋單位,建築工程費用接近400億元,但只能令認可公屋居民增加3萬多人,由200萬人升至203萬人左右。 換言之,要讓多一名市民入住公屋,平均要花上百多萬元,透過公屋去解決市民居住問題是否太過昂貴?

上述費用還未計算公屋的營運成本。今個財 政年度(2013至2014年),房委會預算出租公屋的收入是137億元,支出147億元,即虧損10億元,租金收入連營運成本也不夠支付。現時房委會負 責管理的公屋單位約70萬個,日後再多建23萬個單位,恐怕虧損金額將不斷擴大。

由此可見,政府倚賴房委會大量興建公屋,去解決港人的居住 問題,是極其昂貴和成本效益極低的做法。香港樓價和租金自2007年起至今大幅飆升,除了因為利率偏低、私樓供應不足外,另一主因是房委會建屋9萬而只能 安置3萬多人,是同期新增28萬人口的一成多,餘下八成多的人口要靠私樓去滿足住屋需要。

過去數年,由於需求大增,私樓價格和租金急升,大 量家庭和市民無法負擔購買和租住私樓,只好排隊申請公屋,或者暫時在劏房和工廈內棲身。這幾年間,劏房急增至7萬個,住上17萬人;公屋輪候冊申請人上升 至20多萬,當中近半是單身人士。不少公屋申請人為了符合申請資格,情願接受較低薪的工作,待日後上樓後再轉換工作,賺回合理薪酬。公屋政策變成製造貧 窮,而非舒緩貧窮。

筆者相信只要樓價處於合理水平,不會出現類似回歸後的大跌情況,大部份港人,特別是年輕人,是希望擁有自置物業,而非渴 望住公屋。政府規劃未來10年興建的28萬個公營房屋,不應硬性規定當中有5萬個居屋單位,可考慮預留一定彈性,容許個別屋苑可以由公屋轉作居屋,或者當 市況不佳時,將居屋轉作公屋,作為調控私樓市場的政策之一。過去幾年,私樓市場的小型單位(面積在430平方呎以下)升幅顯著,已經脫離首次置業者的負擔 能力,令年輕人深感不滿。

近年恒地主席李兆基提出捐地計劃,協助年輕人置業。最近李兆基向傳媒表示,除了捐出7幅地皮興建住宅外,還正在構 思「居者有其居」、老人院和青年宿舍。筆者歡迎富豪捐地興建居屋,但正如胡應湘接受周刊所述,捐地係呢個世界最滑稽的事。政府坐擁數千公頃閒置土地,每年 收取千多億元利得稅,又怎會淪落到要依賴個別富豪捐地,才能解決年輕人置業困難的問題?

現時每個政府資助出售單位(包括居屋)平均住上 3.1人,較公屋的2.8人高出一成。若政府容許房委會彈性增建居屋,不單可望舒緩房委會興建大量公屋的財政壓力,還有助遏止私樓價格(特別是中小型單 位)上升。那些願意努力工作和儲蓄置業的年輕人,有望日後能負擔購買自置物業,不用把申請入住公屋作為人生目標,這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2-20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壹週刊:政府與兩電合謀調高電價

中電宣布明年加價3.9%,並預告之後幾年因燃料費急升,仍會大幅加價,整體電價將會超越港燈。港燈則宣布凍結收費,並估計(不是保證)之後幾年都不會加價。

中電的加幅低於通脹,港燈更決定不加價,本應令用戶感到欣慰。立法會議員林大輝大讚港燈「大發慈悲」,呼籲李嘉誠唔好撤資。若仔細分析兩電的電價調整,明顯是要確保賺到盡,並方便港燈明年初分拆上市。

兩 電的電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即基本電價和燃料價條款收費。基本電價是用作收回營運開支,包括員工薪酬、流動負債利息、折舊、標準燃料費、政府差餉、地租和 稅項,以及應得的准許利潤。至於燃料價條款收費,主要是反映實際燃料費與標準燃料費之間的差異。預計燃料費高於標準燃料費,便會徵收額外燃料費;若預計燃 料費低於標準燃料費,則會給予回扣,即表示用戶的總電價會低於基本電價。過去兩電以燃煤為主要發電燃料時,當煤價低企時(甚至低於標準價格),用戶便可享 有回扣。

今次政府與兩電檢討明年電費,以及審批2014 - 2018五年發展計劃,向立法會披露詳盡資料(商業敏感資料除外),令市民較易掌握兩電調整電價的理據。亦由於有這些資料,讓市民知道政府其實是協助兩電賺到盡,而不是維護市民利益。

中 電調高基本電價4.2仙,增幅為5%。這每度電4.2仙的加幅,其2.5仙是為了停止電費穩定基金於2014年因入不敷支而繼續下降,另外1.1仙是為了 令電費穩定基金由2013年底800萬元結餘,增加至2014年底3.1億元。港燈更大幅調高基本電價7.1仙,增幅為7.5%,當中約1.8仙是為了將 基金結餘增至1.7億元。

根據管制計劃協議,電費穩定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累積和提供資金,以減少電費的增加或在合適情況下 促進電費的下降。電費穩定基金類似舊協議的發展基金,當電力公司實際賺到的利潤高於准許利潤,便要將多出的利潤撥入基金。當實際利潤低於准許利潤,便由基 金撥出款項補足。

過去由於本地電力需求增長強勁,加上中電大量售電給內地,八成利潤撥入基金內,故此基金累積一定款項,可以用作減價。但近十年兩電售電增 長大幅放緩,甚至出現倒退,港燈的發展基金在2003年「乾塘」,連續四年賺不到准許利潤。

按照協議的精神,政府審批兩電的基本電價加幅,只須足以讓兩間 公司賺到9.99%准許利潤。但今次政府卻容許兩電調高加幅,美其名是讓電費穩定基金不致「乾塘」,實際是幫兩電買保險,向用戶多收近五億元放在電費穩定 基金內,確保它們賺足准許利潤。倘若兩電明年售電量低於預期,基金仍有足夠款項撥出,讓它們可以賺到盡。

同樣,燃料價格調整條款賬本應是用作反映預計燃料 費和實際燃料費的差異,不應用作穩定電價而故意多收或少收,以致出現巨大盈餘或赤字。近年煤價大跌,中電的燃料賬已增至12.6億元,本應調低燃料費,但 政府竟然還容許公司繼續累積盈餘至14億元。至於港燈,政府亦容許公司的燃料賬由5,000萬元上升至2.2億元,做到燃料費跌幅剛好相等於基本電價升 幅,令多年支付高昂電費的港島區用戶,無法享受電費下降的好處。

政府及兩電解釋明年額外多收基本電價和燃料費,可以減輕未來的加價壓力,幫助穩定電費。然 而,若用戶日後搬遷至不同供電區,或者移民,甚至過身,兩電又是否會退還明年多付合共21億元的電費?由此可見,今次電價調整明顯保障兩電的利益,令兩電 穩賺准許利潤,多於照顧用戶的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12-19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蘋論:葉太滿口歪理 還要投訴主持

行政會議成員葉劉淑儀早前接受港台節目《星期六主場》訪問,回應行會選擇性發出免費電視牌照的決定。誰料訪問後葉太竟然寫信給廣播處長鄧忍光,投訴受到主持人麥嘉緯「不專業及不禮貌」的對待。

筆者當日也有觀看有關訪問,之後重複再看一次,覺得年輕節目主持人表現優秀,對發牌事件的爭論點拿捏得十分準確,能夠與訪問嘉賓產生針鋒相對的互動作用,大大增加節目的可觀性。

葉太投訴主持人沒有給予足夠時間及機會讓她詳盡回答問題,到發表意見時又被對方以高聲浪所掩蓋,並同時提出其他問題,以致沒有機會表達意見,無法作出理性及深入討論。

但相信看過訪問的觀眾應不會認同葉太的投訴,葉太有足夠時間去表達意見,有時聲浪甚至掩蓋節目主持人的追問。在接受訪問期間,葉太不時稱讚對方問得很好,又恃老賣老,指對方年紀太輕,未必知道行會過去亦曾作出類似逆民意的決定。不料到一面讚年輕主持人問得好,又有傾有講的葉太,事後會向廣播處長投訴,實非政壇長輩應有的風範。

當晚觀看有關訪問時已覺得葉太滿口歪理,不時拋出本地及外國經驗,說明香港及全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會限制免費電視發牌數目。葉太在剛過去的星期日,在《南華早報》發表文章,大談「免費電視的本質」,可以暢所欲言,沒有人會大聲插嘴。細閱文章後,進一步確認葉太的論據缺乏邏輯,所引用的外國個別例子又不倫不類,恐怕無法以歪理去說服市民接受行會的決定。

葉太在文章內舉出「一籃子因素」,去解釋為何香港,以至全世界各地的政府,都會對廣播事業進行嚴格監管。這些因素包括大氣電波或頻譜屬稀少性,需要進行基礎建設,制訂技術標準,提供一些符合公眾利益的節目,以及防止反競爭行等。可是這五個因素,全部不適用於今次發牌事件。

今次申請免費電視牌照的三間公司,全部已經進行基礎建設,擁有(或者租用)傳送節目的網絡,毋須使用大氣電波或頻譜。在提交建議當時,全部已通過技術要求,亦符合政府其他發牌條件,包括提供一些符合公眾利益的節目。至於最後一個因素,正正是政府推行開放政策,不限制免費電視牌照數目的目的,就是要防止現存市場支配者進行反競爭行為,損害公眾利益。

理屈詞窮的葉太,在接受港台訪問時特別提到香港的電訊業和廣播業,過去一直受到政府嚴格的規管,包括反競爭條例。正是因為免費電視市場缺乏有效競爭,個別公司能支配市場,濫用市場權勢去損害公眾利益,政府才需要進行嚴格規管。現在有公司願意投資加入市場競爭,又毋須使用大氣電波,行會卻選擇限制發牌去保護既得利益者,完全違反原先政策目的,不符合公眾利益。

最可笑的是出身公務員,沒有從商經驗的葉太竟然擔心免費電視市場若太多競爭者,廣告收益不足,會損害市場的可持續性發展。她又建議資金雄厚的企業家可以製作劇集,出售給電視台,或者把劇集賣埠。葉太若眼光獨到,當年又怎會賞識湯顯明,扶植他上位?又怎會不理民情,強推二十三條立法?若然梁振英預知市場能否持續發展,又怎會委任商交所主席張震遠進入行會,而不是早早勸喻好友退出市場?

葉太要向中央(不是梁振英)表示忠心,爭取更高職位是可以理解的,但也不應肆意投訴年輕節目主持人。若然本文對葉太有所冒犯,請多多包涵。請不要寫信給社長或總編輯,投訴筆者「不專業及不禮貌」。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2-13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壹週刊:長和系倚重香港又怎捨得撤走?

長實主席李嘉誠早前接受《南方都市報》專訪時,以「真是天方夜譚的笑話」去回應撤資指控。又說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一生的原則是不會去賺最後的一個銅板。

長實去年稅後溢利322億元,當中142億元來自長實業務,40億元來自物業重估及出售投資溢利,140億元來自和黃。李嘉誠不時強調長和系已是全球跨國企業,業務遍及50多個國家和地區,香港佔集團的收益比重不高。

事實又是否這樣呢?現時長和系四間主要上市公司,是透過李嘉誠垂直(或縱向)操控。李嘉誠持有43%長實,長實持有近50%和黃,和黃持有78%長建,長建持有39%電能。李嘉誠動用千多億元持有長實,便可以控制四間市值接近10,000億元的上市公司。日後電能分拆港燈上市,便進一步操控五間公司,市值有望突破10,000億元。

即使李生以此方法控制系內四間上市公司,亦難以掩飾長和系其實依然十分倚靠香港業務,去賺取每年數百億元的溢利。去年長實的營業額為311億元,當中62%來自香港。若以此比重推算,長實本身(不計和黃)所賺的182億,有113億元來自香港。根據年報資料,長實去年物業銷售的營業額為265億元,收益為100億元,毛利率接近四成。這100億元的售樓收益,相信絕大部分來自香港。

長實極之倚重香港業務,那麼和黃又如何?和黃的六大業務,包括地產及酒店、電訊、港口、零售、長江基建和赫斯基能源,除了最後一項,其餘五項依然十分倚靠香港。去年和黃的租金收入合共38億元,當中近九成(34億元)來自香港。在電訊業務方面,和記電訊香港在小小的港澳兩地,為和黃賺取近18億元除息稅前溢利(EBIT);和記電訊亞洲虧蝕8億元,在歐洲等國的3G投資即使止蝕,EBIT不過31億元。若考慮到因投資3G而要舉債,利息支出可能較這31億元溢利還要多。

至於港口業務,2011年分拆港深兩地上市的和記港口信託賺了30多億元,但因和黃分拆套現(400多億元)後現在只持有28%權益,故此只為和黃賺取9億元。港深兩地港口為和黃賺取30多億元,其餘約50個港口只能進貢不足70億元,可見和黃在港深兩地「食水之深」。

今年七月,和黃有意拆售香港百佳業務,消息傳出香港百佳200多間分店,去年營業額217億元,賺到10億元,每間賺300多萬元。但這相對於和黃旗下屈臣氏集團,全球30多個市場合共超過10,000間零售店鋪,合計只不過賺100億元,即每間賺100萬元,香港百佳分店已多賺兩、三倍。

至於長江基建,一直依靠電能提供的利潤和現金,以及夥拍電能到世界各地進行收購。電能自誇去年香港以外業務賺到51億元,高於港燈在香港所賺的46億元。但這51億元所謂海外利潤,其實有13億元是海外聯營公司向電能支付的債務利息,若扣除這筆款項,電能在港燈的利潤依然較海外業務的利潤為多。電能在澳洲及英國投資七個公用事業項目,所賺到的總利潤仍不及香港的一間港燈。

由此可見,香港依然為長和系生「金蛋」,去年為長和系進貢至少200億元,佔整個集團500多億元溢利(扣除重複計算)四成以上。李嘉誠在其他國家所賺到的投資回報遠不及香港,又怎會捨得撤走?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12-12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12月10日星期二

蘋論:港燈爛尾電廠 用戶多付百多億元

兩電每年12月宣佈加價,已成為例行公事。今日政府除了會批准兩電的五年發展大計和明年加價幅度外,還向立法會經濟發展事務委員會建議開設兩個編外職位,以檢討電力市場未來的規管架構。

現行的《管制計劃協議》將於2018年屆滿,政府要在2016年之前與兩間電力公司商討未來的規管架構,是否開放市場,以及過渡安排等問題。以政府現時的人手緊絀,公務員工作量已極其繁重,加上未必熟悉電力市場運作,故此有一定需要開設相關職位。

但問題是每年花費過千萬元,增聘合共八個職位之後,最終又會得出甚麼結果?結論又會否像過去一樣:因時間緊迫,加強聯網需時,開放市場或許影響供電可靠性,故此仍需要繼續研究,只好被迫要延續管制計劃。

特區政府若有決心開放電力市場,又何須等待至2018年?筆者在1998年至2006年獲委任為能源諮詢委員會成員,便曾目睹和親身經歷兩電的游說能力,以及政府官員和公職人員如何加以配合,令兩電可以繼續維持壟斷,千秋萬代享有利潤保障,不斷大肆擴張,令用戶多付數以百億元計的電費。

早於1992年在港英政府管治期間,高官便曾經一口氣批出中電龍鼓灘八台燃氣機組的發展大計,之後兩年便發覺用電量增長放緩,中電備用電量高達70%以上。特區政府要求中電押後機組投產日期,經過多番談判才得到少許成果,市民因備用電量過多而額外支付至少100億元電費。

明明中電出現巨額備用電量,可以出售給港燈,政府卻要找顧問多作研究。花費公帑做了三次研究後,結果都是兩電加強聯網互相售電技術上完全沒有問題。但經過政府官員一再拖延,最後便以時間緊迫為由,在2000年批准港燈在南丫島填海22公頃,興建新的燃氣發電廠,可以裝設六台機組。政府官員同時聘請電力專家和顧問,每年支付數以百萬計的酬金,詳細研究在2008年如何開放電力市場。

浪費大量公帑研究後,政府高官又以用戶重供電可靠性為由,決定延續兩電的管制計劃十年,只將准許回報率由13.5-15%降至9.99%。過去十多年,香港的通脹率和利率已由九七前每年平均8%或以上,跌至近年大約3-4%,故此扣除通脹和利率下降兩大因素,兩電的實質准許回報率其實並沒有下降。

至於港燈動用過百億元興建新電廠和相關輸配電設施,最終又是帶來超額備用電量,根本沒有需要興建新電廠。政府原先估計2000年後港燈每年最高用電需求增長3-5%,但實際增幅卻不足1%。去年港燈發電容量為3,737兆瓦,最高需求不過2,494兆瓦,備用電量高達50%,是20%合理水平的兩倍多。大興土木,破壞環境去興建新電廠,至今只有一台沒需要的機組投產,另外五台機組恐怕未來數十年也難以完全投產。

由2000年至2013年,港燈賺取合共760億元的准許利潤(已扣除包括利息和稅項等一切開支)。倘若政府沒有批准港燈浪費100億元興建新電廠及相關設施,港燈每年將少賺約10億元准許利潤。換言之,過去十多年,用戶要為爛尾電廠多付百多億元(不是百多萬元)電費。港燈用戶百多億元的血汗錢,便用來協助電能實業及長江基建到澳洲和英國等地收購公用事業。

梁振英政府只要取出過去政府所作的研究報告,便知道開放本地電力市場沒有多大困難。兩電亦早已在澳洲和英國等開放市場,大舉投資收購電網和電廠。若要研究,不妨研究一下當日有份否定開放電力市場的官員和公職人員,他們今日的去向和收入狀況。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2-10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12月6日星期五

蘋論:李嘉誠一家 人治的得益者

長實主席李嘉誠早前接受內地《南方都市報》專訪,高調反擊「地產霸權」的說法,認為這是大笑話。他又強調香港不能人治、不能選擇性行使權力。

自 從梁振英去年七月上台後,長和系可算頭頭碰着黑。去年十月國慶日,港燈遇上撞船意外,39人罹難,揭發海事處、港燈及造船公司沒有盡上應盡的責任。今年三 月,和黃旗下國際貨櫃碼頭外判公司爆發工潮,暴露碼頭工人的悲慘工作環境,最近便有工人被從高處墜下的貨櫃壓死。今年五月,證監會叫停雍澄軒酒店房間拆售 計劃,和黃要取消交易和作出賠償。到七月,和黃宣佈有意出售百佳業務,最後因買家出價偏低而告吹。九月,電能宣佈兩個月內拆售港燈,但計劃亦要推遲至明年 初才有機會落實。

過去一年多,李嘉誠可能眼見在港的業務發展不夠暢順,剛巧遇上梁振英領導的行會拒絕發牌給港視,觸怒港人,便提出政府的權力要在法治的基礎上公平公正地落實執行政策,香港不能人治的偉論。然而,李生若不是善忘,他應該清楚知道自己一家,正是人治下的得益者。

在董建華管治時期,李生的兒子李澤楷在未經公開競投下,取得數碼港用地,之後把土地發展成貝沙灣豪宅,為電盈賺取巨額利潤。李澤楷憑藉數碼港項目,再加上千 禧年宣佈併吞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把盈動(電盈前身)的股價舞上至140多元。之後科網泡沫爆破,電盈股價跌至不足兩元,小股民苦不堪言。

自 從港英政府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幾經波折批出九號貨櫃碼頭後,回歸後16年來特區政府不停地研究,一直不肯批出十號貨櫃碼頭,讓碼頭公司收取全球最高費用, 犧牲本地港口發展,較梁振英「三揀二」的發牌決定更差劣。後來公眾知道原來李嘉誠長期持有董建華家族公司東方海外近10%股權,貨櫃碼頭與船公司互相關 連。和黃一直反對興建新貨櫃碼頭,連胡應湘建議興建港珠澳大橋也視作「做和黃世界」。若果貨櫃碼頭屬夕陽工業,和黃又怎能在2005年至2011年出售碼 頭業務,賣得過千億元呢?

香港有需要興建貨櫃碼頭卻不興建,無需要興建新電廠卻獲政府批准。2000年,明明當時中電擁有超額備用發電量,政府卻一再拖延兩電加強聯網(只需20億元),批准港燈耗資過百億元興建新電廠和相關輸配電設施,令港島區用戶面對沉重的加價壓力。

新電廠完成後,才發覺其實沒有需要,港燈備用電量升至五成。填海20多頃土地,只能安裝一部發電機組,其餘五部不知何時才有需要。電能就憑藉擴大資產值和利潤管制計劃提供的豐厚利潤,在海外進行槓桿收購,維持長和系的利潤。

過 去十多年,長實興建的發水樓早已深入民心,購入發水樓的小業主,轉售的時候才知二手價遠低於同區其他樓盤。相信李生而認購長江生命、tom.com的小股 民,現在恐怕感到絕望。過去百佳以油魚當鱈魚出售,趕絕Ad mart、阿信屋和小商販的營商手法,早已被人詬病。最近通訊局裁定和電銷售員作出誤導性或欺騙性陳述,判罰款9萬元。若然香港早早引入競爭法,立法規管 一手樓銷售和不良營商手法,以法治取代人治,再加上有真普選,地產霸權恐怕不會伸展至各行各業。

李嘉誠說地產霸權是大笑話,但生活在地產霸權下的普通市民,以及用高價購入發水樓的小業主,卻是一場大悲劇,絕對不會笑得出來。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2-06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3年12月5日星期四

壹週刊:收回電視頻譜與3G頻譜一同拍賣

儘管四大電訊商齊齊反對,又聯手聘請顧問公司計算成本,通訊局及商經局依然決定在2016年10月收回三分一3G頻譜,透過拍賣重新分配給各電訊商。由於今次的決定無須經過行政會議審批,故此不會再出現「一男子」推翻通訊局建議的情況。

四 大電訊商使用有限的3G頻譜,政府要收回三分一頻譜重新拍賣,引入新競爭者,自然令市場競爭進一步加劇,肯定被人質疑政策方向與免費電視市場的取態缺乏一 致性。政府擔心免費電視市場出現惡性或割喉式競爭,又為何不擔心3G電訊市場出現類似情況?況且收回3G頻譜重新拍賣,最有機會參與競投的是中移動,當然 有人會大做文章,指出香港會進一步「內地化」,甚至內地電訊公司會監控港人通訊。

可幸通訊局主席何沛謙一早表明立場,與梁振英劃清界線,不同意行會選擇性發牌。並且在拍賣3G頻譜的政策聲明中,逐一反駁四大電訊商的質疑,故此相信可望排除萬難,成功推行有關政策。

正 如政策聲明所述,3G頻譜屬於稀有公眾資源,理應善加使用。政府若容許四大電訊商免費使用頻譜,並且千秋萬代地擁有,並不符合善用頻譜的原則。即使政府免 費批出頻譜,又如何確保電訊商調低收費,讓用戶得益?最近通訊局便揭發無綫和亞視,私下將免費頻譜進行商業交易,各被罰款20萬元。

四 大電訊商聘請的顧問說政府收回三分一頻譜,恐怕沒有足夠容量應付用戶需求,繁忙地區的容量會損失27%,部分旺區有機會連電話都打唔到。但今次通訊局的政 策聲明,清楚表明經過局方顧問研究後,在不同競投結果下,對電訊用戶的影響都極之有限。聲明中更踢爆個別電訊商一面說容量不足,一面卻將頻譜出租給中移動 及其他沒有3G頻譜的電訊商。

四大電訊商擔心中移動參與競投會推高頻譜價格,亦是沒有理據的。政府給予四大電訊商享有優先權保留三分二頻譜,每兆赫頻譜使 用費定於6,600萬元,或經拍賣釐定的使用費,兩者中以較高為準,上限為8,600萬元。既然設有上限,便無須擔心中移動以天價競投頻譜。另外,拍賣的 三分一頻譜,底價不過每兆赫4,800萬元,四大電訊商若認為6,600萬元的優先使用費過高,亦可選擇放棄優先權參與競投。

今次收回頻譜重新拍賣,估計 連同四大電訊商須要繳付的使用費,保守估計政府庫房可以獲得至少70至80億元收入。財政司司長可以考慮動用這筆款項,加強本地的公眾Wi-Fi網絡設 施。這除了方便市民上網外,還可以減輕流動網絡的負荷。此外,既然頻譜有價,政府實應考慮收回無綫及亞視兩間免費電視台的頻譜,在明年與3G頻譜一同拍 賣。政府一面拍賣3G頻譜,一面免費讓兩間電視台使用頻譜,政策明顯缺乏一致性。兩台浪費寶貴的電視頻譜,傳送一些沒有人觀看的節目;甚至公器私用,用來 攻擊對手,這並不符合公眾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12-05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