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5月30日星期五

蘋論:霍大班請先顧好英國大停電

政府正就未來兩個發電燃料組合方案作公眾諮詢,諮詢工作正進入最後階段。過去幾星期,大財團除了發動旗下公司員工及股東向政府提交意見外,還透過它們的喉舌,展開傳媒攻勢,透過報章專欄和電視訪問恐嚇市民,認為向內地買電會影響香港的供電可靠性,大停電會造成龐大的經濟損失。

表現得最為肉緊的首推身兼港燈及電能主席霍建寧,他警告向大陸購電隨時會導致升降機、銀行系統及股市故障。又說向大陸買電數量大,會使香港失去議價能力,分分鐘好似東江水,別人要收多少錢也要支付。

聽到上述不盡不實的言論,實在叫筆者感到既可笑又可悲。大財團過去30年依靠港燈賺取過千億元利潤,幫助和黃填補部份3G業務虧損;今年1月又透過分拆港燈,出售近50%股權,套現二百多億元,兼且把四百多億元債務自動轉賬給港燈。既然港燈已經被大財團「出賣」,未來利息支出大增,剩餘價值有限,霍大班又何須如此肉緊,矮化大陸的供電公司。大陸供電不可靠,和黃又為何在深圳興建貨櫃碼頭,搶走香港生意?

十多年前,政府已委託過兩間顧問公司研究兩電加強聯網,互相輸送電力的可行性。當時港燈便指中電與內地電網聯結,內地電網若出現「震盪」,便會損害到港燈的供電穩定性,造成大停電。

但兩間顧問公司的研究結論都指聯網技術上可行,長遠對香港有利,不會損害供電可靠性。只因政府官員一再拖延兩電加強聯網,批准港燈投資過百億元興建「一台」到現在也沒需要的天然氣機組,才令用戶連續多年面對大幅加價,任由宰割,白白多付百多億元給港燈。

想不到十多年後,港燈的負責人重施故技,再搬出「大停電」作恐嚇,試圖阻止電力市場開放,繼續讓港燈壟斷市場,賺取暴利。香港對上一次大停電已是30年前(即1984年)的事,當時中電青山發電廠三組發電機出現故障,令九龍及新界區大停電。幸好當時港燈和中電在81年已經進行聯網,港燈迅速支援中電,讓中電的用戶恢復電力供應。

兩電在92年加強聯網,而中電在94年與內地聯網,開始從大亞灣輸入電力,自此之後香港便不再發生大停電。兩電聯網,再加上中電與內地聯網和購買核電,大大增加香港供電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一旦港燈或中電的發電機組出現故障,便可以透過聯網系統得到支援,大大降低大停電的風險。

現在政府提出向內地購電的方案,主要是取代本地的燃煤機組。讓大批燃煤機組改作後備發電設施,將進一步增加本地的供電可靠性。只要得到適當維修和保養,一般燃煤機組可以用上40至50年。

筆者不是支持政府向內地買電的方案,個人立場認為政府根本毋須進行公眾諮詢,只須要邀請兩電及其他內地電力企業競投長期供電合約,經過評審,透過市場競爭把合約批給在供電可靠性、價格、環保和安全各方面表現最佳的公司。獲得合約的公司若表現欠佳,出現大停電事故,便要向受影響的用戶作出賠償,政府官員毋須承擔政治責任。

去年冬季,電能實業擁有40%的英國電網公司一而再發生大停電,歷時數十小時,數以萬計用戶受影響,公司要向用戶作出賠償。霍大班擔心香港大停電,不如先盡好本份,防止英國再出現大停電,連累公司賠上金錢和聲譽受損。

(後記:原本無綫節目「東張西望」邀請筆者為「大停電」議題作訪問,時間和地點亦安排好。不料到節目負責人兩次來電,得知筆者的立場,一小時後便說因為安排不到拍攝人手而取消訪問。)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5-30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5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騰訊股價十年升173倍

今年是馬年,股票市場的焦點落在兩位姓馬的科網公司創辦人身上,就是騰訊主席馬化騰和阿里巴巴主席馬雲。

2012年,馬雲決定將在港上市只有五年的阿里巴巴私有化,私有化作價相等於招股價,股民死揸五年得個「桔」。私有化不過兩年,馬雲又決定把阿里巴巴重新上市,由於香港證監會拒絕創辦人馬雲堅持的「合夥人」制度,馬決定到美國上市。

去年本地及美國科網股熱炒,相信是市場人士故意推高科網公司的股價,藉此提升科網公司上市的作價,亦方便科網公司的主要股東和基金經理在高價散貨。

騰訊股價在一年內上升一倍,由2012年底的249元上升至2013年底的494.6元。今年3月,騰訊股價創出646元新高,市場人士預期股價衝向700元,與騰訊的股份代號(700)一致。由於股價過高,公司決定將一股分拆成五股,好方便資金不足的散戶入市。

阿里巴巴快將在美國上市,市場參考騰訊過萬億元的市值,阿里巴巴估值高達2,500億美元,即接近2萬億港元,認真威風。兩間公司去年收購消息多多,盈利急升,惹來各方注視。在市場人士極力推介下,相信未來會有不少捧場客入市,認購兩間公司的股份。

騰訊成立於1998年11月,當時正值科網股熱潮。1999年,美國IDG及李澤楷的盈動共同向騰訊注資220萬美元,各佔20%,讓騰訊得到足夠資金繼續生存發展。盈動在1999年借殼上市,股價由幾毫一直被炒上。

2001年,盈動吞併香港電訊後成立電盈,公司負債纍纍,以1,260萬美元全數出售20%騰訊股權。電盈持股兩年大賺十倍,回報十分可觀。但若然電盈持股至今,手上20%騰訊股份的市值高達2,000億元,電盈市值也不會跌至只得300億元。

騰訊在2004年6月在香港港交所上市,上市價3.7元。到2008年6月,騰訊進身成為恒指成分股,當時股價64.15元,四年間股價上升16倍多,平均每年升值超過一倍。事有湊巧,電盈在2008年6月被剔出恒指成分股,當時股價由高峰期的142.5元(五股合一股後),跌至不足五元,公司市值蒸發九成多。但李澤楷和一眾高層,多年來卻可取得過百億元收益。

由2008年6月至今年3月,騰訊股價由64.15元升至646元(一股拆五股前),再升九倍,平均每年升值50%。由2004年6月上市至今年3月,騰訊股價由3.7元升至646元,不足十年間升值約173倍,平均每年升值70%,最近騰訊公布今年首季業績,較去年同期增長六成,正好證明業績配合股價升幅。

騰訊作為恒指成分股,過去六年的表現實在令人矚目,難怪基金經理大舉入貨,現時大部分股份由主要股東和基金公司持有,散戶要以高價才能買到貨。騰訊的突出表現,不禁令筆者想起思捷環球。

思捷環球在2002年12月成為恒指成分股,當時股價是14.5元。經過大股東及公司創辦人邢李㷧多年悉心經營後,公司股價在2007年10月創出133元新高,在不足五年間上升8倍多。

但隨着邢李㷧在2008年辭去公司所有職務,2010年全數出售股權(多年來合共套現200多億元),思捷環球的股價便急挫至不足10元,十年後打回原形。市值蒸發九成多。2013年6月,思捷環球步電盈後塵,被剔出恒指成分股。

騰訊日後股價表現會繼續高速增長,抑或像電盈及思捷環球一樣打回原形,被剔出恒指成分股,再過幾年自有分曉。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5-29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5月23日星期五

蘋論:高鐵鬧劇:政府告政府 找「阿爺」問責

最近多位議員在立法會鐵路小組委員會上,炮轟港鐵管理層未有及時匯報高鐵工程延誤。一眾議員中,表現得最為肉緊的首推民建聯鍾樹根。

鍾起初用粵語狠批港鐵行政總裁韋達誠不知羞恥,之後見對方沒有多大反應,便十分激動,以港式英語破口大罵韋達誠,斥責對方坐在辦公室「上」睡覺,沒有(被)上班,實在可恥!鍾議員今次的表現,再次自暴其短,較之前取笑王維基財力不足的嘴臉,更令市民側目。

高鐵工程延誤至少兩年,估計超支數十億元,甚至過百億元。工程延誤,大批承建商看準機會,增聘法律方面的專才,準備向港鐵追討巨額賠償。今個月中港鐵發出通告,證實政府去信公司表明不會為工程延誤提供額外資金,又表示政府可追討港鐵整筆46億元項目管理費收入。

高鐵工程延誤與超支,到底應向誰問責?政府不肯包底,最終結局又如何?首先讓我們回顧高鐵工程的一些背景資料。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中國政府開始研究發展高速鐵路,首個項目是京滬高速鐵路。到1998年,廣深鐵路電氣化提速工程完成,設計時速為200公里。之後全國各地爭相興建高速鐵路,加強鐵路運載能力,目標是在2020年建立時速高達350公里,全長達到12,000公里,「四縱四橫」,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速鐵路網絡。

至於香港的高鐵,發展歷史可追溯至1999年,當時的廣州市市長林樹森向前特首董建華提出興建穗港磁懸浮鐵路計劃,之後特區政府公佈《鐵路發展策略2000》,當中包括連接紅磡和邊境的「區域快線」。2002年,廣深港高速鐵路規劃小組成立。04年,國務院決定把香港納入「四縱四橫」的鐵路規劃中。09年10月,行政會議落實興建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並於10年得到立法會財委會通過撥款669億元建造。

高鐵工程原本由九鐵負責規劃,但07年底兩鐵合併,九鐵被殺,工程便轉交港鐵負責。兩鐵未合併前,地鐵為了追求增長,大舉向外拓展業務,不少資深工程師被派往內地及其他國家工作。兩鐵合併後,新成立的港鐵缺乏具經驗的工程人員,去負責原本屬於九鐵的高鐵工程項目,只好到海外招兵買馬。

因此,若要為工程延誤而問責,當日大力推動高鐵工程快速上馬的前特首和問責高官,沒有讓港鐵做足前期勘探工作,責任似乎較現時的問責局局長張炳良更大。若公眾得悉西九龍地下蘊藏大量花崗岩層,總站的選址可能不一樣。至於港鐵現任主席錢果豐及前行政總裁周松崗的責任,亦應較12年才上任的現任行政總裁韋達誠為大。當日錢主席不顧地鐵的承擔能力,接收九鐵資產及高鐵項目,令公司不勝負荷,日後可能令公司面對巨額賠償。

倘若政府要求港鐵承擔工程延誤的額外費用,甚至扣減管理費用,港鐵為着小股東利益,必定會控告政府違反協議。現時政府擁有77%港鐵股權,日後港鐵控告政府,就出現政府告政府的鬧劇,不論官司結果如何,納稅人都要承擔巨額訴訟費和賠償。港鐵與政府為高鐵延誤的責任對簿公堂,隨時爆出更多這項政治工程的背後黑幕,最終可能要找中央政府及內地鐵路部官員問責。

民建聯鍾樹根斥責韋達誠不知羞恥,倒不如自我反省。作為保皇黨的民建聯,當日支持高鐵工程速速上馬,以致港鐵因準備不足而造成工程延誤,道義上是否應負上一定責任?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5-23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5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新世界不時做股民世界

今年3月中,新世界發展突然公布供股計劃,建議每持三股供一股,供股價每股6.2元,藉此集資最多140億元,用作私有化新世界中國。

今次已是新世界自2004年起,第三次大型供股集資。2004年2月,當時港股從2003年低位大幅反彈,新世界便宣布供股集資,每五股供兩股,供股價5.4元,集資約60億元。到2011年10月又再突然公布供股計劃,每兩股供一股,供股價5.68元,集資最多123億元。同系的新世界中國,亦同時宣布供股,每兩股供一股,集資最多43億元。

經過這三次大型供股集資,新世界共籌得300多億元,理應可以大展拳腳,為小股東賺取更多利潤。但結果卻不是,新世界的股價和市值沒有為股東帶來驚喜,現時整間公司市值只得700多億元。不要忘記,700多億元市值中,有300多億元來自供股集資,若扣除這筆向股東抽水,做股民世界得來的資金,新世界市值豈非只得約400億元?

2004年五股供兩股,即變成七股;2011年兩股供一股,即手上七股增多3.5股,變成10.5股;今年3月又再三股供一股,即手上10.5股再增多3.5股,變成14股。十年間,小股東若沒有放棄供股,便由持有五股變成持有14股,增加1.8倍。公司股份大增,盈利卻沒有相應增加,自然攤薄利潤,股東收到的股息不夠過去十年付出的供股金額,又怎能吸引股民長期持有?況且過去十年,全球利率處於極低水平,新世界不以低息舉債集資,反而多番向股東抽水,做法值得商榷。

由鄭裕彤家族創辦的新世界,與多間本地大地產公司(包括長實和新鴻基),都是在1972年上市。經過四十多年的經營,新世界的表現除了差強人意外,股價還不時大上大落,令小股民膽顫心驚。1997年樓市處於瘋癲時,新世界每股高達50多港元,市值1,200多億元。之後受到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股價插水,要出售資產減債。到2003年樓市低谷時,每股跌至2.7元,市值跌至不足60億元,結果被剔出恒指成分股之列。新世界痛定思痛,努力改善營運,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兩年後再被納入恒指成分股。

當年新世界盈利和股價大幅回升,實要多謝特區政府賤賣紅灣半島,讓公司可以和新鴻基合作,把居屋改建成豪宅海濱南岸,賺取巨額利潤。近年新世界與市建局合作興建摩天大廈名鑄,又獲政府批准重建尖東新世界中心,為公司帶來豐厚利潤。

2011年12月,鄭裕彤家族持有的周大福申請上市,出售約10.5%股權,集資150多億元。上市後,周大福市值高達1,500億元,成為全球市值最大的珠寶商。但上市後,股價輾轉向下,由15元的招股價下跌至10元左右,市值跌至約1,000億元,小股民又再次失望。

鄭裕彤家族喜愛聘請退休公務員出任管理層,當中包括前警務處處長曾蔭培和前屋宇署署長梁展文。2009年,梁展文原本打算退休後加入新世界中國地產工作,後來因被指涉及利益衝突而放棄。兩年後,梁以顧問身份受聘於周大福。

過去十多年,鄭裕彤家族上市公司在市場上抽走500多億元,又聘得能幹的退休公務員擔任高層職位及顧問。資金充足加上人才鼎盛,為何表現依然不濟,實在要認真檢討一下,好向股民有個交代。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5-22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5月17日星期六

★最新2014年7月開課課程:林本利 x 陳肇賢「每月投資理財講座」 (課程編號:AF-14 或 AF-1 5或 AF-17)★

由  林本利 及  陳肇賢 透過已講解的財經概念,分析每月的市場走勢、最新的投資市場狀況、及上市公司表現。

 **這講座適合已完成「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學員報讀。



詳情請參閱本中心網站 http://www.livingword.edu.hk
或致電本中心熱線:2512-0699
 
以作留位、報名及查詢之用。
謝謝!

★最新2014年7月2日及9月22日開課課程:林本利 x 陳肇賢 x 黃元山 -「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 (課程編號:AF-23 及 AF-24)★



詳情請參閱本中心網站 http://www.livingword.edu.hk

或致電本中心熱線:2512-0699 
以作留位、報名及查詢之用。謝謝!

2014年5月16日星期五

蘋論:不要幫襯地產商買樓花

近日政府宣佈放寬雙倍印花稅(DSD)條款,將「先買後賣」換樓客可豁免DSD的半年換樓期限,由原先在購買新單位簽臨時買賣合約日期起計,延至簽署轉讓契(俗稱樓契或大契)後才計算。業主若以同一份住宅物業的樓契購入車位,亦可獲豁免DSD。

今次政府放寬DSD,明顯是幫地產商「散貨」。一些早着先機的地產商,過去一年囤積大量樓盤,當政府公佈消息後,便準備推出數以千計的樓花應市。放寬DSD的消息刺激地產股,個別股份股價大升近一成。

自九七回歸以來,特區政府不斷推出優惠政策,幫助地產商降低建屋成本和促銷,讓一眾地產商可以躋身全球富豪榜100位之內。可憐一眾小業主,因為缺乏足夠訊息,被地產商的宣傳和促銷伎倆誤導,以高價購入樓花,入伙後才知被騙,一生積蓄化為烏有。

筆者上次購買樓花已是19年前的事。1995年初,當時樓市稍為向下調整一、兩成,個別地產商除了找政府紀律部隊負責人認購樓花作宿舍外,還請來名設計家為樓花作個包裝,買家只要多付10多萬元就可以購得「優質」裝修和家具。不少認購者入伙後才知質素與預期相差甚遠,有些更要把入牆櫃拆走,全屋重新裝修過。

地產商為了促銷,讓住宅物業買家享有優先權認購車位,以致在1997年樓市高峰期,不少買家以高價購入車位。地產商獲政府免地價興建停車場,但竟然還把鄰近行車通道和公共空間用作車位之用,多劃百多個車位,製造虛假「孖車位」,小業主以高價認購後才知被騙。負責土地和房屋監管的官員,對這一切視若無睹,情況類似海事處職員檢驗船隻,以及屋宇署職員進入豪宅視察僭建物,看不到違規事項。

九七回歸後樓價大跌,小業主損失慘重,但地產商卻可以獲得政府多項優待,避免因負債過多而走上破產之路。政府讓地產商以提供公共空間和交通設施為由,免補地價多建大量樓面,大大降低土地成本。之後又以環保為名,容許地產商額外興建露台、工作平台和空中花園圖利,帶來嚴重的「發水樓」問題。

新樓的實用率由上世紀七十年代超過九成,降至近年不足七成,小業主認購「發水樓」後,到入伙時才知被騙。適逢去年政府開始要求地產商及物業代理以實用面積計價,二手「發水樓」因實用面積偏低,轉售自然較為困難,幾年前認購的樓花,最近出售還要蝕本。

在政府施政向地產商傾斜的環境下,小業主要懂得自保。過去十多年,筆者一直呼籲未「上車」的小市民不要貪新忘舊,被地產商的包裝吸引,認購「發水樓」樓花,一面供樓一面交租,白供一、兩年後,到入伙時才知被騙。現在政府放寬DSD,明顯又是幫助地產商散貨,吸引小業主「先買後賣」,美其名方便小業主換樓,實質是鼓勵他們同時持有兩個單位,日後樓花入伙時,一旦樓價大跌,小業主將損失慘重。

政府若真心想壓抑樓價,又希望幫助小業主換樓,便應呼籲他們不要「先買後賣」,同時供兩層樓;應該「先賣後買」,套取足夠現金後才去換樓。或者延長豁免DSD的寬限期,由簽訂臨時買賣合約後半年,延長至一年或更長。這樣,地產商的樓花便失去競爭優勢,需要減價促銷(依然利潤豐厚),才能有助壓抑樓價。地產商不再獲得厚待,長遠對經濟發展更有利,避免再出現類似回歸前的地產泡沫,泡沫爆破後令經濟持續衰退多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5-16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5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論十三學者政改方案

首階段政改諮詢已經結束,政府正整理市民提出的意見和方案,預計在下半年提出較具體的政改方案,再進行公眾諮詢。

任何在香港生活和成長的人,都知道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缺乏認受性和代表性,必須盡早廢除。經過17年的實踐,這個選舉制度只能保障財團福利和少數特權階級的利益,分化社會,破壞香港的法治、廉潔、新聞及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

民建聯、工聯會、鄉議局等政治既得利益者,不但建議提名委員會的組成方法,照抄選舉委員會的框架,還要求特首參選人,要取得過半數提委會委員支持,才可「出閘」成為候選人參與普選。就連屬建制派的經民聯、新民黨及自由黨,亦公開反對上述方案,認為篩選門檻
過高。

值得一提的是13名社會科學及經濟學者,提出「提委會民主漸進方案」,建議提委會人數最多為2,400人。這2,400人當中,一半是按照現行1,200人的選委會組成,另外1,200人,是由全港合資格的選民選出的增選委員,而出選特首的門檻是得到20%的提委支持。

倘若方案包括取消公司和團體票,讓全港屬於這四大界別的選民可以一人一票選出1,200名提委;而不屬於四大界別的選民(包括筆者),則可以參與增選委員的選舉,有權提名、參選和投票,達致間接公民提名的效果,相信這個方案可以得到廣大市民的認同和支持。

只可惜方案原封不動地保留1,200人小圈子選舉的選委會,違反《基本法》45條列明提委會須具廣泛代表性的要求。按照過去兩屆特首選舉經驗,泛民在小圈子選舉中,最多只能得到一成多的選委提名,僅僅超過八分一的提名門檻,情況與他們在直選中超過五成的得票率明顯出現巨大差距。

至於13名學者建議新增的1,200名委員,是先由小圈子選舉的選民提名,之後再由全港合資格的選民選出。選民若有意成為增選委員,要先取得四大界別中其中一個界別300分一的選民提名支持,之後再取得2,500名合資格選民的選票,才可成為增選委員。方案剝奪全港選民的提名增選委員的權利,讓四大界別的20多萬人繼續享有特權。

現時選委會四大界別共有24萬名登記選民,接近20萬人是來自第二界別(專業界),佔登記選民八成多,其餘三個界別,由4萬個登記選民(包括公司和團體)所操控。第四界別(政界)更完全由親中保守勢力所控制,連同立法會70名議員,只得700多名選民。若要在第四界別取得300分一的選民支持,便需要有二至三名選民提名,以泛民在該界別只得27個立法會議員的數字計算,最多只能提名9至13人參選增選委員的選舉。泛民要在全部2,400名提名中得到480人支持,顯然有一定難度。

回歸後幾屆的特首選舉,是極不民主、極不平等和極不光彩的選舉,這段歷史不值得尊重。廣大市民對普選特首的底線是清晰的,提委會須具廣泛代表性,取消公司和團體票,不設篩選或預選,出選特首的門檻不應較小圈子選舉(即八分一提委支持)為高。13名學者若能夠按照上述原則修訂方案,必能取得更多市民的支持。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5-15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5月9日星期五

蘋論:石屎工程厚硬 道德文化薄弱

高鐵香港段工程嚴重延誤,問責官員和港鐵高層涉嫌合謀隱瞞,面對四方八面的指摘。運房局局長張炳良建議成立獨立檢討高鐵小組跟進事件,委任港大教授李焯芬出任主席。消息公佈後,傳媒揭發李焯芬擔任高鐵承辦商獨立非執董,「被提醒」出現利益衝突後隨即請辭。

今次高鐵工程延誤風波,同樣是由傳媒揭發。自去年初,傳媒不時披露高鐵工程出現延誤,無法在2015年通車。負責工程的港鐵及負責監管的運房局一直否認工程延誤,到近月才承認要延至2017年下半年才可以通車。

其實高鐵工程延誤,工程費用大幅超支,港鐵管理不善,政府監管不力,這一切政治事件,都是筆者預計之內。2007年政府以整頓九鐵管理層為由,強行以「半賣半送」方式,把九鐵的資產(包括鐵路和土地)交由地鐵管理,成立港鐵公司。兩鐵合併後,新公司不單控制2,000億元資產,還負責興建五條新鐵路,工程費用接近2,000億元。此外,港鐵操控公共交通及房屋供應,政府根本難以駕馭,出現嚴重事故或政治風波是遲早的問題而已。

政府及港鐵隱瞞高鐵工程嚴重,但行內知情人士(不知是否為了方便追討賠償)不斷向傳媒報料,並且提供巨細無遺的圖則。有消息指早於1997年已有地質報告發現西九龍高鐵總站,不論是淺層和深層都蘊藏大量堅硬的花崗岩層,故此港鐵不能以未能及時發現花崗岩層作為工程延誤的藉口。又有消息指2021年或之前,高鐵都無法實施「一地兩檢」,方便旅客出入境。若果屬實,政府又為何要花近700億元去興建一條由九龍至深圳的低速鐵路?

連同高鐵,整個西九龍的規劃,完全是為了滿足政治和既得利益者的需要。首任特首董建華早在1998年提出在西九龍撥地興建表演場地,協助香港發展成為亞洲「娛樂之都」,首個場館原定在2008年落成。但從過去十多年政府的取態上看,西九龍文化區明顯是向大財團及工程界輸送利益,而不是有心推動本地文化及表演藝術的發展。現任特首梁振英被指在西九規劃比賽評審工作中,沒有申報利益。

西九龍文化區佔地40公頃,政府最初以財政緊絀為由,實行單一招標,邀請大財團以300億元作為入場費,興建文娛藝術設施和商住物業。2005年許仕仁重返政府出任西九龍計劃督導委員會主席,涉嫌收受財團利益,案件昨日正式開審,相信審訊過程公眾對官商如何勾結會有更多認識。

由於市民大力反對單一招標,明益大財團,西九項目要推倒重來。之後政府突然提出興建高鐵,總站選定在西九龍文化區附近。政府不理市民反對,動用近700億元公帑興建全長只得26公里的鐵路,每公里工程費高達20多億元。由於要興建高鐵,西九龍文化區被迫要延至2020至2021年才能建成核心文化及表演場地。現在高鐵工程延誤兩年,恐怕進一步延遲各個場地的落成日期。

過去十多年,大地產商、工程及建築界透過興建發水樓、鐵路和橋樑,賺取數以千億元計的利潤。不少地區變成石屎森林,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一些工程及建築界人士,以至學者,為了從中分一杯羹,對這種破壞環境、浪費公帑和欺騙市民血汗錢的行為,從來沒有作過半句批評。香港的商業道德淪亡,政府管治和文化水平低落,縱使有大量石屎工程繼續進行中,亦非港人長遠之福。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5-09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5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最低工資製造就業?

香港引入最低工資法例已三年,還記得當年經濟學家討論有關法例時,擔心失業率會上升,年長、年輕和缺乏工作經驗的工人會首先被裁。原本最低工資的目的是幫助低薪工人,結果低薪工人變成失業工人,政府好心做壞事。

經過三年的驗證,實際情況又如何?立法會在2010年7月三讀通過《最低工資條例草案》,同年10月最低工資委員會建議首個最低工資定在時薪28元。2011年5月,最低工資法例正式推行。要全面評估最低工資法例對本地勞工市場的影響,有待經濟學家作嚴謹的研究和分析。因為要評估法例的影響,必須控制其他因素(即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單單考慮法例對勞工市場的影響。

筆者嘗試根據統計處的資料,對最低工資的效果提供一些初步觀察。首先,最低工資沒有令失業率上升。2010年第4季政府公布首個最低工資時,失業率(經季節調整)是3.9%,之後持續下降,跌至去年第四季的3.2%,失業人數由13萬多下跌至不足12萬,可算全民就業。最近公布的數字,失業率進一步跌至3.1%。

過去三年,勞動人口持續增加;由365萬人上升至388萬人,增加23萬人。勞動人口參與率由59.6%上升至61.2%,就業人數增加24萬人,新增職位可以完全吸納所有新增勞動人口。最低工資帶動各行各業的工資上升,吸引多一些人願意加入勞工市場工作,促進香港經濟發展。低收入工人工資上升,他們的消費能力增加,反過來帶動零售和餐飲業擴張,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最低工資法例有否令年長、年輕和工作經驗不足的工人受損,失去工作?2010年第四季,15至19歲的青少年人失業率高達22.1%;到去年第四季,失業率大幅下跌至11.5%。各行各業勞工需求緊張,讓年輕和工作經驗不足的工人有機會入行,就業機會大增。

至於60歲或以上的年長工人,失業率則輕微上升,由2010年第四季的1.7%上升至2013年第四季的1.9%。雖然失業率輕微上升,但同期年長工人的整體就業情況有所改善。65歲或以上的勞動人口由5萬多人增加至超過8萬人,勞動人口參與率由6.1%上升至8.3%。引入最低工資後,保安員及管理員的月薪可以超過一萬元,年長的員工可能因此失去工作,被年紀較輕的工人取代。

過去有研究指出,當一個地區的僱主在市場上享有壟斷優勢,他們會降低產量,提高價格。由於產量下降,僱主聘用工人數目減少,工資自然受壓。引入最低工資後,工資上調,就業人數隨之增加。香港的勞工市場過去是否存在着類似情況,僱主在市場的議價能力較高,有能力壓低工資,實在值得深入研究。香港有一個獨特之處,就是申請公屋設有入息上限,僱員為免超出入息上限,有可能願意被僱主壓價。

政府在2011年5月正式實施最低工資法例時,同時推出每月600元的鼓勵就業交通津貼,變相補貼工資,令最低工資可以訂定在一個較低水平,避免產生較大負面效果。此外,2011年5月實施最低工資時,香港經濟從金融海嘯中復蘇,自由行旅客增多,亦大大減輕最低工資的殺傷力。然而,真正的考驗是當香港經濟下滑時,最低工資不能即時向下調整,到時會否出現大裁員,令經濟陷入困難,這方面有待日後觀察和分析。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5-08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5月6日星期二

蘋論:財閥套現離場 台前留下政治小丑

首階段政改諮詢已於5月3日結束。和平佔中發起人在今日舉行「全民政改商討日」,選出三個符合國際標準的普選特首方案,供全港市民「三揀一」,交予政府考慮。

《基本法》45條及全國人大常委會,已清楚確立香港特區在2017年以普選產生行政長官。港人本應珍惜機會,在不違反《基本法》的前提下,落實真普選,選出具認受性和代表性的特首。

只可惜不少商會和政治團體,以至大學教授,竟然還在鑽空子,拿《基本法》45條提及的(未普選前)「循序漸進」原則,又拋出《基本法》沒有提及的「愛國愛港」等字句,企圖阻礙香港落實真普選,繼續維護他們的政治和經濟利益。

經過近17年的驗證,由小圈子產生的特首,除了只顧維護既得者利益外,還不斷破壞香港的法治、廉潔、新聞及言論自由等核心價值。若任由這小圈子選舉制度延續下去,實在很難想像香港的未來還有甚麼前景和希望。

首任特首董建華商人出身,家族生意是經營航運的東方海外,與經營貨櫃碼頭和地產的大財團存着利益關係。董建華任內致力維護大財團的經濟利益。在他管治下,大財團在藍灣半島、數碼港、紅灣半島、嘉亨灣等發展項目上取得巨大利益。

董建華沒有引入競爭法和批出新貨櫃碼頭,反而批准港燈興建至今也沒需要的新電廠。他以環保為名向地產商輸送大量樓面面積,興建「發水樓」圖利,並且製造科網泡沫讓大財團將小股民的財富轉移。若非市民齊心反對,西九龍大片土地恐怕早已落入大財團手上。由他委任的律政司司長梁愛詩,任內放生胡仙及通緝犯,損害香港法治。

董建華任內表現差劣,但因得到大財團支持,加上有著名歌手和大學教授站台推薦,故此在2002年仍可以在沒對手的情況下成功連任。董建華連任後,施政更加向大財團傾斜,停止賣地和興建居屋,方便地產商散貨。之後硬推「23條」立法,處理沙士疫症一團糟,導致2003年7月1日50萬人上街抗議,年多後被中央政府撤換。

公務員出身的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任內曾經努力與大財團劃清界線,放棄西九單一招標,引入《商品說明條例》和競爭法,打擊「發水樓」,規管一手樓買賣。但曾蔭權最終亦被制度所腐化,離任前被揭發接受富豪「海陸空」款待,親密戰友許仕仁遭廉署拘控,由他委任的前廉政專員湯顯明,任內貪飲貪食。若執法機構認真調查,相信還有不少貪官和富豪被送上法庭和定罪。

大財團原本屬意唐英年接替曾蔭權出任特首,只因他涉及婚外情及僭建,在中央政府及中聯辦發功下,大量原本支持唐英年的選委最後一刻改投梁振英一票,令梁低票當選。梁當選後同樣被揭發家中存在大量僭建物,在免費電視發牌政策上偏幫大財團,新聞及言論自由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壓。

除了少數既得利益者外,絕大部份市民都知道現行小圈子選舉制度,根本缺乏認受性和代表性,無法有效管治好香港。但這些既得利益者為了私利,期望得到大財團的政治捐獻、合約和非執董職位,建議提委會要保留公司票和團體票,甚至把「出選」特首的門檻定得較小圈小選舉的要求(八分一委員提名支持)更高。這等人只顧私利,不理香港及下一代人的長遠利益,勢必帶來更激烈的抗爭,進一步撕裂整個社會。

過去幾年,財閥已出售貨櫃碼頭、電力公司、連鎖店及商場,套取大量現金離場,就連首富李嘉誠也說在政改一事上,由老人為年輕一輩下定義是危險的。可憐一群依附權貴,沒有個人意志和自由的政治「代理人」,仍舊站在台前扮演「小丑」角色,實在叫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悲。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5-06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5月2日星期五

蘋論:商場逼遷 純屬商業決定?

上月初,在天水圍嘉湖山莊經營逾20年的德怡中英文幼稚園,突然宣佈今年8月底停辦,理由是大業主決定將校舍轉租給另一間出價更高的教育機構開辦幼稚園。德怡幼稚園500多名學生及千多名家長,以及全校教職員知道學校突然要停辦,自然感到徬徨失措。

到月中,鴨脷洲海怡半島西商場大業主,突然通知部份小商戶需要在幾個月內遷出,方便商場進行翻新工程。有報道指大業主有意把商場改變成特賣場,為自由行服務。海怡居民及小商戶反對商場轉型,擔心會影響居民的正常社區生活。不少被逼遷的小商戶服務海怡逾20年,與居民關係良好,大業主的決定將影響小商戶的生計和居民的生活。

香港是個資本主義社會,商場大業主要爭取最高租金,把現有商戶驅趕,在商言商,兩區的家長和居民反對也沒多大作用。但當深入考究兩宗個案,便會發覺上述所謂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汰弱留強的論據,根本難以成立。

首先,上述兩幅土地不是從公開拍賣得來,原來的發展商透過與政府簽署私人備忘協議,以及申請更改土地用途,把土地變成住宅和商場,是活生生的「裙帶資本主義」例子。

1982年,由華潤、長實及其他公司組成的財團,與政府達成協議將天水圍農地及魚塘改作住宅及商業發展。政府以22.5億元高價向財團回購農地及魚塘,再以8億元低價向發展商批出40公頃土地用作建屋,協議(當時沒對外公開)還包括政府不得在該區另行發展商業,以免妨礙私人屋苑的商業收益。當年地政工務司陳乃強公佈回購及批地安排,退休後加入長和系工作。

2010年12月《南華早報》揭發政府與財團的秘密協議,市民才知道為何天水圍缺乏其他大型商場和商貿中心,就業機會嚴重不足,購物選擇有限。在缺乏競爭下,商場租金和物價較元朗及屯門區為高。整個天水圍的規劃,是幫助發展商壟斷商舖市場,推高租金,直接間接令天水圍變成對外隔絕的「圍城」。

至於海怡半島,原本土地是用作港燈發電廠和蜆殼儲油庫,後來和黃及港燈成功向政府申請,將土地改為興建大型屋苑及商場。根據《南華早報》2011年6月的報道,1988年發展商以6億元補價,便可以興建800多萬平方呎的住宅樓面,平均每呎樓面補價77大元。政府與發展商商討補地價過程缺乏透明度,沒有對外公開相關資料,外人根本難以得知補地價是否合理。

海怡半島發售時,大量政府高官透過內部認購入市,負責保安的部門(包括警務處)也認購低層單位作宿舍用途。和黃及港燈透過發展海怡半島住宅,出售商場和車位,賺取豐厚利潤。由於海怡半島位處鴨脷洲西面尖端一角,居民購物集中在屋苑的商場,選擇已十分有限。現在大量小商戶被逼遷,居民日後的選擇將更少,只好走到其他屋苑或地區購物。

去年10月,長實將嘉湖山莊的商場轉售給佔28%股權的置富產業信託,而和黃亦早已拆售海怡半島商場,故此現在的大業主要加租和逼遷,與長和系沒有直接關係。然而,兩區的居民是不會忘記政府和財團是如何合作把土地用途改變,促成今日兩區商舖市場缺乏競爭和選擇的局面。

筆者在此奉勸兩個商場的大業主,這種只顧賺到盡的思維已不合時宜,只會惹來兩區家長和居民的反感和抵制。一旦政府受壓而要收緊(甚至取消)自由行,內地旅客勢將大幅減少,到時恐怕會像私家醫院失去「雙非」孕婦一樣,收入和租金肯定大幅下跌。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5-02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5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金磚四國」變爛銅爛鐵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財富管理中心,政府理應在金融監管方面做好把關,避免一些無良缺德的金融機構,包括銀行、保險公司和財富管理公司,向小投資者兜售「有毒」產品,故意隱藏當中的投資風險和巨額收費。

過去十多年,相信不少人在認購基金方面遭到損失,對基金投資失去信心。筆者在1996年成為理大的長期員工,無須再每兩年續約一次,被迫要加入大學的公積金計劃,每月把薪酬的兩成(連同僱主供款)進貢給基金管理公司。

當時30多歲,故此認購了增長基金,以為長遠而言,每年平均可獲得約10%的回報。但發覺基金經理表現極之不濟,不論升市或跌市都遠遠跑輸大市(還未計股息),之後見戶口價值回升,便把所有供款轉至保證基金,每年保證至少有5%回報。到2011年9月提早退休時,基金經理竟然連每年5%回報也達不到,結果連累公司要額外拿出50多萬元補足差額給我,這更令我對基金經理的表現感到絕望。

2006年幫學生認購壽險連投資(「101」)產品,當時表明若八年後基金經理能做到每年5%回報已心滿意足。不料到實際結果是每年損失6%,八年後虧損近四成,傳統的長線投資和「平均成本法」全部失效。

2008年金融海嘯全面爆發前,不少財富管理和保險公司大力吹捧和推介「金磚四國」(包括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股票和債券基金,認為這些新興市場的經濟前景秀麗,每年經濟增長遠高於歐美及日本等已發展市場。

過去八年,各地主要股票市場的表現又如何?筆者找到九個主要股票市場過去八年的表現,嘗試估算各地投資的損失(或獲利)幅度。

假設一名投資者每月以相同金額(例如1,000元),認購與當地股市指數掛鈎的產品(例如在香港認購與恒指掛鈎的盈富基金),假設無須付年費(只被基金公司吃掉股息),八年後的總回報有多少?另外假設要支付4.4%年費,八年後的總回報(加上3.5%紅利)又有多少?

根據筆者的計算,過去八年投資「金磚四國」,以投資中國股市的損失最嚴重,高達 29%。即使扣除同期人民幣兌美元或港元升值兩成多,仍可能要虧損。雖然投資印度錄得22%正回報,但同期印度貨幣(盧比)大幅貶值三成多,將基金出售後兌換成美元或港元恐怕也要虧損。投資巴西和俄羅斯股市更要面對股價和匯價雙重虧損。金磚四國變成爛銅爛鐵,大部分投資者要損手。

受到金融海嘯正面衝擊的歐美股市,表現反而遠勝「金磚四國」。美國和德國在這八年間的總回報是51%,每年平均回報約9%;但若然收取4.4%年費,總回報不過26%,每年回報便只得5%(以內部回報率IRR計算,即八年定期供款,八年後一筆過取回)。

然而,基金經理的實際投資表現往往跑輸大市。即使有個別市場錄得正回報,若基金管理公司「食水深」(連股息也不夠支付),經常主動出擊,買買賣賣(支付巨額交易費用),以他人的錢認購「垃圾」股票,投資表現就遠遜於指數基金。故此,小投資者要學好理財,避免被人「魚肉」。即使要認購基金,也應選擇一些收費較低和透明度較高的指數基金,亦不應長供基金,以免財富被人轉移。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5-01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