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5年12月3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何時可以入市買樓?

過去三個月,本地樓價顯著下調,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指數從高位下跌約7%,個別地區樓價跌幅更達一、兩成。

樓價下調,加上年近歲晚樓市例淡,急於套現的賣家只好「劈價」售樓。大部分的準買家則依然採取觀望態度,期望樓價進一步回落才入市。不少人會問:到底何時可以入市買樓?
筆者既不是先知,又不是神仙,手上沒有水晶球,當然無法預知樓市日後去向。過去二十多年入市買樓主要用作自住,或作長線收租,每次買樓都抱同一態度,就是切忌摸頂入市,不要跟從羊群去「盲搶樓」。

不少樓市準買家決定是否入市時,往往只看自己是否有足夠能力供樓,若然收入穩定,每月供樓開支佔收入低於五成,又能夠通過壓力測試,便會入市買樓,抱着早買好過遲買的心態。

買樓是人生大事,特別是首次置業,差不多要耗盡積蓄才能「上車」,一旦「搭錯車」,特別是搭上旺市尾班車,後果不堪設想。過去多年,筆者不斷提醒準買家,置業時除了要看自己的供樓負擔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看全港市民的供樓負擔能力。若然樓價已經脫離一般市民的購買力,樓市爆煲只是遲早的問題。

登入中原地產網頁,可以在樓市分析一欄中,找到自1994年1月香港住戶的供樓負擔比率(即每月供樓開支除以收入)的數字。供樓負擔比率反映兩類住戶的情況,一類是購買一個400呎建築面積的小型住宅單位,以全港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作為收入指標(現時是25,000元)。另一類是購買一個600呎建築面積的中型住宅單位,以私樓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作為收入指標(現時是34,300元)。兩類單位都假設買家先付四成首期,餘下六成分20年供款,息率主要是以最優惠利率作準(2009年1月起加上同業拆息的資料)。

由1994年1月至今年11月,購買400呎單位的供樓負擔比率最高是86.6%(97年6月),最低是17.5%(03年7月),平均數是42.3%。至於購買600呎單位的供樓負擔比率,最高是113.5%(97年6月),最低是19.7%(03年7月),平均數是49.2%。過去20多年,買家若然在平均數以下入市買樓自用,自然相對穩陣,風險較低。

若然由1997年6月供樓負擔比率的最高位開始計算,直至今年6月的另一個高位,400呎單位的平均負擔比率是37.6%,600呎則為42.6%,兩者平均約為40%。97回歸後,香港經濟表現大不如前,每年工資增長只得2至3%,遠低於97前每年平均超過10%的增長率,市民供樓負擔能力自然較低。

筆者認為歷年供樓負擔比率的平均數,可以視為入市買樓自住的指標。至於買樓投資,由於沒有急切性,可以等待至供樓負擔比率較低時才作考慮。應用統計學方法,以平均數減半個標準差(Standard deviation)作為指標,可以等待至供樓負擔比率跌至30%水平時才考慮,勝算高達六、七成(參考過往數據)。

以現時供樓負擔比率約為50%推算,樓價大概偏高兩成。由於樓價不斷轉變,住戶收入及供樓息率亦會增減,故此我們無法預計何時供樓負擔比率會跌穿歷年平均數,甚至減一個標準差的數值。但根據過去經驗,一旦供樓負擔比率大跌時,意味經濟欠佳,市民反而不敢入市,白白失去累積財富的大好機會。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2-31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2月2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劉鳴煒楊偉雄 誓要服務香港

過去三年多,有兩個港人,一個是八十後另一個已屆花甲之年,不約而同地爭取公職,排除萬難,誓要服務香港,惹來筆者的注意。

首先要談的是華人置業主席劉鳴煒,今年35歲,父親是富商劉鑾雄。2012年特首選戰期間,劉鳴煒擔任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的競選辦公室副秘書長,努力為唐英年爭取年輕人支持和認同。梁振英擊敗唐英年成為特首後,劉鳴煒不單沒有從公職退下來,反而參與更多,除了是策發會及扶貧委員會委員外,今年三月,更獲特區政府委任為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

今年五月,劉鳴煒接受網台訪問時討論到樓價高企,年輕人難以置業的問題。劉勸籲年輕人要作出一些犧牲,例如「睇少啲戲,去少啲日本」,儲多些錢,等日後樓價下跌時便有機會上車。他以一個月入一萬五千元的青年作例子,每月可儲起三千元作首期。

劉鳴煒的訪問出街後,被網民狂轟「富二代離地」,完全不明白年輕人的困局。看到網民向劉洗版式的狙擊,實在令筆者感到無奈。誠然過去幾年樓價飛升,確實令不少年輕人難以置業。筆者與年輕人接觸時,同樣提醒他們要積極儲蓄,延遲享樂,若每月能夠儲起數千元,十年八載連本帶利應該有大約五十萬元。

日後一旦樓市下調,二手上車盤跌至300萬元左右,便可以付出一成首期,再透過按揭證券公司取得九成按揭,達成置業目標。若果抽到居屋,同樣只需要付出一成首期便可以上車。相反,若然不肯踏實做人,不肯犧牲,不肯儲蓄,又不肯為自己增值,即使日後樓價下調也沒有足夠首期置業,甚至會因經濟差而被老闆裁掉,沒有能力供樓。

翻查劉鳴煒的資料,他雖然出身富裕家庭,但依然要靠個人努力才能在倫敦名校取得法律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這些名校,相信不會見錢開眼,取錄富家子弟和亂頒學位。劉鳴煒除了是個註冊律師外,還擁有不易取得的特許財務分析師資格,這些都是憑個人努力(而非世襲)所獲得的成就。今年十一月,他還辭任華人置業行政總裁一職,希望有更多時間參與公職工作。

至於楊偉雄,更早於今年三月辭去理大副校長一職,準備出任創新及科技局局長一職。2012年特首選戰後,梁振英未上任前已有意重組政府架構,增設創科局,奈何竟然被建制派佔多數的立法會否決。上任後,梁振英捲土重來,一再提出設立創科局,到上月終於獲立法會通過。楊偉雄等了八個多月時間,終於能夠當上局長,為市民服務。

楊偉雄出生於台灣,今年已60歲。他1983年來港工作,2003年出任數碼港行政總裁一職,成功令數碼港轉虧為盈。2010年楊偉雄出任理大行政副校長一職,適逢理大經營不善,投資虧損嚴重,錄得九億元巨額赤字。上任後,他重整理大轄下數十間公司的業務,去掉一些立心不良的高層人士,成功改善理大的財務狀況。楊偉雄出任創科局局長不久,已拋出鴻圖大計,承諾在一、兩年間會有所表現。

不少港人對特首梁振英缺乏信心,質疑他的誠信。但我們亦不應以偏概全,否定所有肯為特區政府工作,願意承擔公職的港人。既然劉鳴煒和楊偉雄誓要服務香港,我們不宜先入為主,實在應給予機會,觀察一段時間後才下個判斷。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2-24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2月1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樓花買家 不知水浸眼眉

今年六月,香港股市從高位開始大幅回落,恒指一度大跌近三成,而國企股指數跌幅更達四成。股市大跌,加上人民幣貶值,令不少炒家損手爛腳,自然影響樓市表現,樓價隨之下滑。

根據過往經驗,樓市往往隨股市及經濟表現欠佳而下跌,滯後大約數個月。因此,股市在今年四、五月見頂回落,而樓價在十月開始向下回調,是正常不過的現象。今年七月,筆者一再呼籲手上持有多過一個物業,負債較重的業主,要趕快售樓套現。

只可惜,樓市往往不能以理性角度去分析,準買家容易受情緒影響,被發展商的廣告手法蒙蔽。他們明知樓價處於高危水平仍然爭相入市,排隊認購發展商的樓花,最終接下火棒,不知怎樣甩身。

今次始作俑者,苦害樓花買家的明顯是特區政府的財金官員。2014年初,在政府多番出招後,樓市已有逐漸降溫跡象,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指數,由2013年3月的123點,下跌至2014年3月的117點,跌幅約5%。隨着樓價輕微下調,加上家庭住戶收入上升,中原地產的私人住戶供樓負擔比例,亦由2013年3月的53.2%下跌至2014年4月的47.8%。

樓價輕微下調,讓市民購買力追上,樓市本應可望軟着陸。奈何不知是出於哪些高官的主意,政府突然在去年5月宣布「減辣」,改變過去以簽訂臨時買賣合約作準的做法,容許樓花買家入伙後才計算半年雙倍印花稅的豁免期。政府高官美其名是為了方便樓花買家換樓,可以等待至入伙後才出售自住物業,不用搬出搬入,實情卻是幫助發展商散貨,吸引換樓客認購樓花。

當樓市上升時,換樓客手持樓花和自住物業當然高興,兩個單位同時漲價,財富顯著增加。然而,一旦樓市逆轉,樓價大幅下調,持有兩個物業的換樓客便兩面受敵。由於負債過重,隨時出現資不抵債的慘況。九七回歸後樓市爆煲,筆者認識不少人因持有多於一個物業,每月收入不夠供樓,因負債過重而無法翻身,最終物業變成銀主盤,甚至走上破產之路。

去年五月政府宣布「減辣」後,發展商大賣樓花,估計數目至今超過兩萬個。認購樓花後的換樓客不急於出售手上物業,結果二手樓供應大減,樓價飈升兩成多,細價樓更上升超過三成,中原供樓負擔比例升至55%。現在樓市逆轉,不少已經認購樓花的換樓客仍不知水浸眼眉,日後若然未能順利出售手上物業,隨時有機會資不抵債,變成負資產一族,兼且要支付雙倍印花稅。

舉例來說,今年夏天樓市高峰期,換樓客自住物業市值600萬元,尚欠銀行200萬元按揭,估計售樓套現後可得400萬元,有足夠首期認購一個800萬元的樓花。現在樓市低迷,若不割價一成亦難以出售手上物業。同時發展商繼續以低價清貨,樓花估值下跌一成,獲批按揭金額下降,售樓所得已不足夠支付樓花的首期。日後樓價進一步下跌,恐怕損失更慘重。近期便有不少樓花買家,因財力不足而被迫撻訂。

政府高官偏幫發展商而貿然「減辣」,苦害無知的樓花買家,即使不引咎下台,亦應負上道德上的責任。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2-17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2月1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借錢派息 港鐵風險增加

高鐵香港段工程一再延誤及超支,落成日期由原先估計的2015年延至2018年,工程造價則由650億元向上修訂至844億元,大幅增加30%。由2010年4月開始動工,至2018年第三季完工,港鐵總共花了8年多時間去興建一條只得26公里的鐵路,每公里建造時間之長(約120日),耗用費用之巨(33億元),恐怕破了世界紀錄。

高鐵工程超支近195億元,最終當然要找人埋單。若不壯士斷臂,腰斬有關工程,擺在眼前只得三個方案可以選擇:由港鐵全數埋單,由政府全數埋單,由雙方夾錢埋單。若然195億元全數由港鐵負責,政府擁有近76%港鐵股權,即承擔148億元,其餘47億元則由28萬名小股東承擔,肯定遭到他們反對。若然195億元全數由政府負責,負責的高官向立法會財委會申請追加撥款,港鐵不用付出一分一毫,肯定又遭到一眾議員反對。即使政府官員表明日後會向港鐵追討賠償,但始終要從庫房額外拿出195億元填氹,恐怕還是不夠說服力。現時港鐵及政府拋出的方案,是由港鐵向外舉債約258億元,用作派發特別股息,按照股權比例,政府可收取195億元,剛好足夠填氹,餘下約62億元分派給28萬名小股東,換取他們投票支持方案。港鐵借錢派息,總負債增加,日後要償還本金和利息,可以視作管理不善的懲罰。政府把特別股息用作填氹,暫時無須動用庫房一分一毫,相對較易得到立法會議員支持。但港鐵借錢派息後,股東資金下降,政府手上持有的股票市值亦會隨之下降195億元。

以2014年港鐵的財務狀況作分析,未借錢派息前,港鐵平均總資產(2013年底及2014年底的平均數,下同)是2,215億元,平均總負債是634億元,平均股東資金(即總資產減總負債)是1,581億元,總負債(相對於總資產)約為29%。以2014年稅後利潤(不計40億元投資物業重估)116億元計算,平均股東資金回報率約為7.3%。假設港鐵在2014年向外舉債258億元派息,由於舉債後所得全數派息,故此平均總資產沒有改變,維持在2,215億元。借錢派息後,港鐵平均總負債增加258億元,平均股東資金因而縮減至1,323億元,下跌258億元。假設息率約為3%,港鐵借258億元,每年多付約8億元利息,稅後利潤由116億跌至108億元。但由於平均股東資金跌幅更大,故此股東資金回報率反而由7.3%上升至8.2%。至於總負債對總資產比率,亦由29%升至40%。候任港鐵主席馬時亨指負債比率由9%升至29%,應是指「淨」負債比率,只包括要付息的債務(減去現金及銀行存款),並且是以2015年6月底的股東資金(而非總資產)作為基礎。港鐵借錢派息,令股東資金縮減,確實有助提升股東資金回報率。然而,公司負債增加,股東的投資風險亦增加,因為股東的利益(包括派息及清盤)是排在債權人之後。港鐵小股東收到4.4元高息後,手上持有的港鐵股價自然下跌4.4元。小股東投資在港鐵的資金減少,要考慮如何運用手上的4.4元股息,另覓投資機會,不然未來的股息收入將隨港鐵利潤下降(因要還債)而減少。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2-10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2月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發展體運 對經濟貢獻巨大

過去兩星期,香港的體壇接二連三傳來喜訊。首先,香港足球代表隊,在世界盃亞洲區外圍賽再次逼和中國國家隊。之後,香港羽壇新星伍家朗在香港羽毛球公開賽,爆冷擊敗奧運金牌得主林丹。同日,保齡球選手胡兆康在美國拉斯維加斯舉行的保齡球世界盃封王,成為史上首位奪冠的香港選手。

香港運動員在上述幾項比賽中的表現,實在令港人感到驚喜和雀躍。最令人觸目的,自然是港中大戰,由於兩隊在小組中位列卡塔爾之後,故此只能爭取以較佳次名的出線資格。結果雙方打成平手,各失兩分,中國國家隊很大機會失去出線資格。國家主席習近平至少要再多等四年,才有望實現中國隊進軍世界盃決賽周的夢想;更不要說中國主辦世界盃和奪取世界盃冠軍。

現時香港在國際足協的排名是145位,而中國國家隊則是81位,兩者相差64位。香港彈丸之地,人口只得700多萬人,而中國大陸則有13多億人口;港隊卻能夠在兩回合的比賽,合共180分鐘的時間逼和國家隊,表現實在令人嘆為觀止。看到港隊職球員,來自不同國家地區,不分種族,團結一致,奮戰到底,贏得全港市民的稱讚。

當晚的比賽若能夠在大球場上演,四萬個座位肯定爆滿,為足總帶來數百萬元門券收入。足球運動始終是香港最受歡迎的運動,亦能夠團結港人,帶來巨大商機,特區政府及商界實應投入更多資源,大力發展足運,讓年輕球員有更好的發展機會,而港人亦可以欣賞到更多精彩賽事。

至於胡兆康能夠奪得保齡球世界盃冠軍,背後的故事實在令人感動。胡兆康今年31歲,2001年與名將許長國在大阪東亞運奪得兩金,當時不過17歲,故此有「保齡神童」的外號。2003年,他亦師亦友的許長國因腦癌病逝;2011年,自小培養他打保齡球的父親同樣因癌症去世。到去年初,胡兆康自己亦患上癌症,要接受治療。

去年仁川亞運比賽期間,胡兆康沒有把病情告知傳媒及隊友,避免影響全隊士氣。直至港隊在亞運贏得獎牌,保住體院「精英項目」的資助,才把病情公開。經過年多的努力,終於奪得保齡球世界盃冠軍,為港人爭光。在胡兆康奪獎後的訪問中得悉他是個基督徒,相信信仰賜給他很大能力戰勝癌病,在困境中依然沒有放棄成為世界冠軍的目標,最終能夠如願以償。同樣,來自南韓的港足教練金判坤也是個基督徒,他曾經斷腳,足球事業經歷多番挫折,但依然能夠不屈不撓,奮勇向前,帶領港隊打出代表作。

過去十多年,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香港年輕運動員的表現不斷進步,在國際比賽屢創佳績。除了足球、保齡球、羽毛球外,運動員在乒乓球、桌球、欖球、滑浪風帆、單車、游泳、劍擊、武術、4×100米田徑接力等項目,都奪過獎項。筆者喜愛運動,中學時曾經是學校田徑、游泳及籃球校隊成員,在校際比賽中亦獲過獎項。體育運動除了強身健體外,還可以訓練一個人的紀律和團隊合作精神,這些對個人學業和事業都有幫助。

去年10月梁振英說過體育界和宗教界沒有任何經濟貢獻,顯然是大錯特錯。他完全忽視體育運動及宗教能夠訓練個人紀律、團隊精神,以及促進社會和諧,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還望未來特首及特區政府,能夠改變思維,投放更多資源發展體運,為港人帶來更多驚喜。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2-03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1月2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博士工廠教育界的悲哀

近月有傳媒機構揭發嶺南大學高層涉嫌抄襲而取得菲律賓大學的博士學位,又有校董開辦「學位工廠」,幫助有需要的人盡快取得各種學位資格,包括博士學位。事件曝光後,嶺大高層請辭,校董要休假,嶺大和其他相關人士的聲譽受到嚴重損害。

從傳媒的報導中得知,受事件影響的博士學位持有人除了高等院校教職員外,還包括小學校長和政商界人士。過去十多年,在前特首董建華一聲號令下,本地高等院校推行「學位大躍進」,適齡學生能夠入讀高等院校的比率由不足三成躍升至超過七成,較董建華六成的硬指標還要高。高等院校急速發展,副學士供應大增,自然需要有更多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員,有人走捷徑求取一個博士學位還可以理解。但一些大學職員(不是教員),中小學校長和老師,以至政界及商界人士也肯付出高昂費用去求取一個博士銜頭,實在令人費解,博士學位有很高的市場價值嗎?筆者認識不少年輕人花上多年時間(有些多達八年),犧牲收入去攻讀本地大學提供的博士課程,其間又充當廉價勞工協助論文導師發表大量論文及著作,畢業後最終亦不能覓得一個大學教席,要在社區學院、中小學,甚至補習社任教,或者從事其他非教育工作。大學研究生畢業後難以在大學立足,令本地學生缺乏誘因去報讀。大學於是引入大量內地生去填滿研究生學額,好向政府收取每名博士研究生三年合共超過一百萬元的資助。本地各間大學透過大量生產博士(及碩士)研究生,每年取得數以十億元計的政府資助。由於博士學位得到政府資助,要通過課程評審,論文除了要得到導師認可外,還要經過大學內外的考試主任審批才能過關,故此「死亡率」自然較高。

有人於是想到一個發財大計,就是成立教育機構,與海外的「野雞」大學合作,協助那些想走捷徑拿個博士學位的人。這些「野雞」大學不單局限於菲律賓,就連美國、英國及澳洲等地也有,他們的負責人見香港是個龐大市場,便爭相來港開辦分校,出售不同學位及文憑,以求滿足顧客的需要。這些「野雞」大學在學術界早為人知,最可笑的是那些從「野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的人,自欺欺人,在個人名片上加上博士銜頭,要求別人以博士作為稱號。即使那些在本地著名大學取得博士銜頭的人,亦非個個真材實料。上世紀九十年代,幾間專上院校升格為大學,要求教員(包括筆者)盡快取得博士學位。個別位高權重的學系主任(甚至院長和副校長)不肯放下工作到海外攻讀博士課程,便報讀本地大學的博士課程。這些位高權重的人因為年事已高,學術水平有限,實在難以應付課程;但博士論文導師知道只要「識做」和「放水」,協助學生盡快畢業和發表「A級」論文,日後必定得到很高的回報,包括獲重金禮聘。結果本地大學便出現一群不學無術,擁有博士學位的大學高層和講座教授,他(她)們的真實學術水平行內人清楚不過。此外,大學胡亂頒授名譽博士學位,亦令博士學位的價值大減。本地及海外的教育機構變成「博士工廠」,實在是教育界的悲哀。原本大學畢業生攻讀研究課程,由碩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往往要花上五年至八年的黃金歲月,好像在「血汗工廠」中充當廉價勞工,真是有血有汗兼有淚。現在不少人卻可以走捷徑,憑着金錢、地位和權勢取得博士學位,變成通街都是博士。然而,以金錢、地位和權勢換取博士銜頭的人,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嗎?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2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1月1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社企增多 可收回監獄靚地

今年9月至12月,豐盛社企學會再度主辦「十一良心消費運動」,藉此加深公眾對社會企業的認識,支持它們的可持續性發展。據悉歌星陳慧琳連續三年義務出任良心消費大使,還自費製作有關宣傳短片。

過去七年,在一群熱心的社工和商界人士積極推動下,香港的社企數目由2008年的200多間,增加至去年的500多間,增加了一倍多。根據今年財政預算案,民政事務總署自2006年推行「伙伴倡自強」計劃,至今撥款近兩億元,資助成立160多間社企,創造近3,000個就業機會;當中八成的社企在資助期完結後,仍然能夠自立持續經營。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看見社企的成效,亦樂意增撥1.5億元,開展新一階段的計劃,並鼓勵商界更廣泛參與社企發展。
到底何謂社會企業?根據民政事務局的定義,社會企業是透過經營企業,達致社會使命(social mission),包括提供社會所需的服務和產品,為弱勢社群提供自力更生的機會,推動環保等。社企從自負盈虧的經營所賺取的利潤,大部分會再投資於本身的公益目標。社企創立時可能需政府或有心人的支援,但最終依然要達至收支平衡,可持續發展,同時符合經濟效益及社會效益。
或許有人會質疑社會企業的存在價值,或者牟利的私營企業為何要顧及社會責任,犧牲股東的利益。筆者以為社企和企業社會責任,並不違反經濟學原則。首先,教科書早已指出市場並非萬能,不能完全處理社會成本(例如污染)和社會利益(例如犯罪率下降)等界外經濟問題。社會企業或私營企業推動環保,減少排放,可以改善生活環境,減輕社會的醫療開支,故此值得鼓勵和支持。
同樣,社會企業或私營企業若能夠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弱勢社群,特別是釋囚或更生人士,讓他們從事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生產活動,不再鋌而走險去犯法,令犯罪率下降,整個社會都得到益處。
在每個經濟體系,政府都需要承擔提供共用物品(例如保安)的費用,包括招聘警員執法和維持社會秩序,保障私有財產,以及懲處犯法、破壞社會治安的不法之徒。根據資料,懲教署在2007至08財政年度的預算開支共24億元,負責管理10,600多名囚犯,一年平均每名囚犯開支為22.5萬元。

到今個財政年度,懲教署預算開支上升至35億元,但管理囚犯數目跌至8,400多人,每年平均每名囚犯開支高達41萬元。懲教署編制接近7,000人,差不多一個職員負責看管一個囚犯。若然社企能夠有效地降低在囚人士數目,監獄收容率大降至不足80%,政府實應考慮關閉部分監獄,收回土地作房屋用途。特別是位於赤柱靚地的赤柱監獄和白沙灣懲教所,數十公頃土地(相等於數十個11人草地足球場)用作收容千多名囚犯(包括新地案定罪人士),實在浪費寶貴的土地資源。
最後,若能夠把社會上的弱勢或邊緣社群連結起來,提供就業機會給他們,可以產生網絡效應(network effect),提高整個社會的生產力和消費力,令整個社會得益。過去政府補貼偏遠地區的固網電話服務,便是希望電話網絡能夠連結到更多使用者,增加網絡效益,令所有網絡用戶都得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19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大學教員評核阿茂整餅

港大是筆者的母校,過去共花上七年時間在港大學習,之後獲理大資助前往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修讀博士課程,港大現任校長馬斐森正是來自該校的醫學院。1995年完成博士論文,開始在本地報章和國際期刊發表論文,直至2011年離開理大。

過去30多年的大學生活和學術生涯,親身經歷本地專上教育改革,大學管治及教員評核方面種種缺失及荒誕,阿茂整餅,藉着今次港大委任副校長風波而令社會關注這些問題,相信可以產生積極作用。

97回歸前,大量港人移居外地,香港人才流失嚴重,港英政府除了成立科技大學外,還把浸會學院、香港理工學院和城市理工學院升格為大學,希望能夠培育更多大學生。之後教資會引入英國的研究評審機制(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要求各大院校在科研上超英趕美。各大院校為了獲取更多研究撥款,犧牲教學質素,招兵買馬,引進大量非本地學者(特別是內地學者),充當「僱傭兵」或「槍手」,齊齊發表大量論文,並且互相引用,甚至弄虛作假,以求提升「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及大學排名。過去多名港大醫學院教員,就涉及抄襲和使用虛假數據和圖片。

過去筆者一直強調,每間大學有不同的歷史背景和使命,不應一窩蜂專注世界一流的研究。香港只得七百多萬人口,是美國三億人口的四十分之一。倘若美國有100間一流研究型大學,在缺乏科研經費下,香港有兩、三間已十分足夠,又何須八大院校都致力躋身世界大學榜前100位?

大學教員的工作包括教學、研究、行政管理以及專業服務。大學評核教員時理應着重每人的比較優勢,全面地進行評核,不應集中只看研究成果、發表論文數目和「影響因子」,而忽略他們在其他方面的貢獻。有沒有博士學位,更非評核教員表現的絕對指標。最近獲諾貝爾醫學獎的內地學者屠呦呦,便沒有博士學位。

筆者一向以為,納稅人負擔巨大經費,大學教員又享有學術自由,甚至終身教席,實應在教學、科研及其他社會事務參與上盡上本分,不受政治及商界影響,忠於所學和研究所得,以維護社會長遠整體利益為己任。只可惜過去十多年,本地大學有識之士,不少變成「識時務者」,攀附有權有勢及有錢的人。就連負責監察大學運作的校委會或校董會,也變質成為政治傀儡,成員與政治及商界權貴混為一體,追求自身利益,罔顧大學及社會整體利益。今次陳文敏的遭遇絕非單一或偶發事件,只不過發生在港大高層的委任上,才惹起社會關注。過去十多年,不知還有多少年輕教員,受到高層的壓力,要求他們只可以專注一流學術研究,不要理會其他關乎公眾利益的社會事務。高層評核下屬時故意刁難,阿茂整餅,吹毛求疵,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質和量,就連高層自己一生人也達不到。大量努力完成博士學位和發表論文的本地年輕教員,要不斷追逐這些經常變動的指標;若不達標,即使不被免職,也被貶為導師、高級導師、教學助理等職級。世上沒有一位大學教員是十項全能,有權有勢的人要「整死」某人,實在易如反掌,可以不顧不同學術領域的情況,提出無理的升職或續約條件。其實港大校訓「明德格物」已清楚說明,大學教員最重要的始終是個人學養和道德操守,而不是博士學位、論文數目和被引用次數,更不是有沒有問候別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1-05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2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林鄭無求市民有憤

近月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議員要求引用《特權條例》徹查公屋鉛水事件作出回應。林鄭司長總結時提到「官到無求膽自大」,有膽指出鉛水事件被政治化,有膽冒着被人批評護短的風險去為公務員討回公道。

林鄭司長只是從政府高層及公務員的角度去看鉛水事件,認為是制度的問題,以及各界對於鉛水對健康的影響在認知上有所不足。倘若她能夠設身處地,站在那些受鉛水影響的家庭的角度去看事件,顧及孕婦及小童的恐懼,一眾公屋居民的憤怒,相信她的發言會更具說服力和得到市民認同。林鄭月娥說她「官到無求」,被人解讀她有自知之明,沒有準備更上一層樓,角逐下屆特首一職。事實上,自從梁振英上台後,林鄭司長的民望每況愈下,雖然未至於一事無成,但相對於她之前作為公務員及發展局局長的表現,可說判若兩人,相信這又是制度的錯。2007年7月曾蔭權成功連任特首,林鄭月娥由公務員轉為問責官員,出任新成立的發展局局長,負責處理與土地、經濟發展和保育等相關政策。林鄭月娥在處理皇后碼頭、中環填海、「發水樓」及新界村屋僭建事件上,主動與保育人士及新界鄉紳對話,爭取市民支持政府政策,贏得市民掌聲,被認為是「好打得」的官員。2012年初特首選戰期間,唐英年被傳媒踢爆家中有僭建物,林鄭月娥馬上指令轄下的屋宇署積極跟進,把唐太及相關專業人士送上法庭,直接間接幫助梁振英上台。梁振英上台後,林太獲委任為政務司司長;除了與經濟、發展及財金政策相關的三個政策局外,其餘九個局都在她麾下。只可惜林太出任政務司司長後,已由「好打得」變成「唔打得」,逐漸失去過去多年努力建立起來的聲望。林太上任後不久,由她推薦出任發展局局長的麥齊光便因騙取租津而黯然下台,之後由陳茂波接替。

陳茂波及其家人涉及經營違規「劏房」,在新界東北囤地,由他出任發展局局長,違規劏房及新界僭建問題自然不了了之,而政府亦很難說服保育人士有必要速速發展新界東北,向囤地的人作出巨額賠償。林太過去曾經說過會收回地產商囤積的土地,重新規劃和拍賣,這番話也隨着她升任政務司司長而變成空話。至於梁振英的僭建問題,自然又不了了之。過去三年多,林鄭司長負責的幾個重點工作,包括發展西九文化區、人口及扶貧政策,以及政制改革等,結果都令人失望。西九文化區的發展一再延誤,出現嚴重超支,管理局行政總裁連納智更於今年離職,由前公務員柏志高頂上。政府扶貧政策集中「派錢」,貧窮人口實際上不減反增。至於全面落閘的政改方案,更觸發佔領運動,撕裂社會,最終在立法會只得八票支持。她的兩名下屬,包括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鄧國威及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又突然被撤換,嚴重損害特區領導班子的士氣。林鄭月娥縱橫政壇數十年,理應知道個別公務員敷衍塞責的工作態度,不然又怎會發生南丫海難、違規僭建物隨處可見的情況。林太若然從普通市民眼光去看鉛水及其他政治事件,相信更能明白為何港人會如此憤怒,快樂指數這麼低。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29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2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不應忘記曾蔭權的貢獻

經過三年多調查,廉署決定起訴前特首曾蔭權兩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港人慶幸香港依然享有司法獨立,特首不會擁有超然地位的時候,亦應像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所說,不應因此事而忘記曾蔭權對香港在政治、經濟、社會發展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相對於他的前任和繼任人,曾蔭權出任特首期間,確實在不同政策領域上有所突破,為香港未來發展奠下基礎。曾蔭權在2005年3月上任後,首先要處理董建華年代留下的爛攤子,當中包括政府施政向大財團傾斜,基層市民未能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成果,以及老師和家長對教育改革的種種不滿。回歸前,末代港督彭定康及消委會銳意在港推行公平競爭法,避免大財團操控市場,損害小市民的利益。回歸後,來自商界的董建華不單未有落實引入競爭法,還不斷向大財團及地產商輸送利益,讓他們在經濟低迷時依然可以賺個盆滿鉢滿。曾蔭權上任後,隨即為競爭法進行諮詢,最終成功在港推行競爭法,並且立法打擊不良營商手法。他聽到市民不滿西九文娛區單一招標的聲音,明益幾個大財團,故此把整個計劃推倒重來。此外,董建華時期遺留下來的「發水樓」問題,他亦肯積極面對,立例收緊「發水」比率,並且立法規管一手樓買賣,必須以實用面積計算呎價。曾蔭權知道基層工人工資偏低,生活困苦,但亦明白到最低工資法例的「副作用」,故此初期推出工資保障運動,期望商界能夠積極回應,改善基層工人的生活環境。只可惜商界反應欠佳,政府只好引入最低工資法例。過去幾年的經驗顯示,最低工資法例不單能大幅提升基層工人工資,同時亦令整體就業增加。只是基層以上的工人,工資增幅追不上通脹,以及出現工作錯配現象。

董建華執政時,推行母語教學和教改,又搞專上學位「大躍進」,把家長、學生和老師弄得死去活來。曾蔭權上台後,要求負責教育政策的官員微調母語教學,讓更多有能力的學生可以用英語學習。他引入幼兒教育「學券制」,減輕家長經濟負擔和增加選擇。又增撥資源,讓更多有質素的副學士畢業生,能夠升讀八大院校的資助學士學位課程,避免出現「半天吊」的情況。另外,曾蔭權推行五天工作制,調高新入職公務員薪酬,讓更多合約制公務員成為長期員工,目的是希望減少年輕人工作壓力,消消他們過去被大幅減薪的怨氣。曾蔭權任內成功推行政改,擴大立法會功能組別選民數目;在他領導下,香港面對金融海嘯衝擊,亦很快能夠復甦。當然曾蔭權施政仍有不足之處,例如推出十大基建時,本意是加強香港對內及對外的聯繫,避免香港被邊緣化,但未有顧及港鐵及香港建造業的工程承擔能力。在任時沒有建立足夠土地儲備,以致當樓價颷升時,未能及時增加房屋供應。他任內沒有認真處理貧富不均問題,亦被人詬病。最令筆者欣賞的是曾蔭權願意聆聽市民聲音。過去筆者對他的施政失誤地方,毫不客氣地作出批評,但他過去十多年,依然願意繼續邀請筆者,就財政預算案、人口政策及施政報告提供意見,而且作出回應。即使曾蔭權現在被起訴,筆者覺得由公務員治港,始終較由商人或者專業人士治港為優勝。只要完善利益申報制度和防賄條例,相信日後可更有效避免出現特首涉及貪污和利益輸送的情況。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22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1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特區權貴:不寒而慄

今年9月29日,長和系主席李嘉誠回應近月內地媒體對他的批評,指文章語調令人不寒而慄。同日晚上,港大校委會否決陳文敏出任副校長的任命,學生代表馮敬恩隨即「大爆」一眾校委的荒誕發言。六日後,即10月5日,廉署落案起訴前特首曾蔭權兩項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案件將在高院審訊。

筆者看到香港首富、前特首,以及香港首席學府一眾權貴的處境,實在感到十分悲涼。過去二十多年,筆者在理大從事學術研究,在本地媒體及國際期刊發表文章,痛陳特區政府、本地財團及大學在管治上的種種流弊,面對來自四方八面的攻擊,威迫利誘,一心是希望當權者能夠正視問題,以免令貧富不均問題惡化,社會流動性銳減,以致整個社會走向撕裂。只可惜,有權有勢的人不肯正視問題,結果不少人現在要面對更多批評、指摘和被起訴,自然感到不寒而慄,人人自危。這篇文章集中談論李嘉誠,日後再談論港大一眾校委及前特首曾蔭權。相信過去有留意筆者文章的人,都知道內容不少涉及長和系的營商手法,有人甚至以為筆者故意針對李嘉誠。筆者向來發表文章,一直緊守原則,絕無惡意,內容對事不對人。由於文章涉及權貴利益,故此下筆前必定做足搜證功夫。像不少港人,筆者過去曾經視同鄉(潮安)李嘉誠為偶像,李氏從英資手上取得和黃及港燈的控制權,去殖民地化,為港人爭光。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對李嘉誠及長和系的看法已大不如前。1993年筆者首次購買私樓海怡半島(由和黃及港燈發展),看到一眾炒家及政府高官透過內部認購,從小業主身上取得巨利。入住海怡半島後,發覺只可選用電力或石油氣(不得選用煤氣),屋苑內只有百佳超市,有線電視遲遲未能提供服務。1997年,發展商以天價出售車位,當中包括一些沒有正式業權的所謂「孖車位」。

1998年獲政府委任加入能源諮詢委員會,看到一眾委員與電力公司存着千絲萬縷的利益關係。而負責經濟事務的高官,一再拖延兩電加強聯網,開放電力市場;又在經濟低迷時容許港燈以會計手法賺到盡。原本用作十號貨櫃碼頭的大嶼山用地,突然被董建華改作興建迪士尼樂園;數碼港用地,又不經競投交給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發展。上述的經歷,自然令筆者對特區政府的管治及商界的經營手法另眼相看,感到「不寒而懼」。過去一些來自長和系的高層和公關代表,曾經向筆者游說,強調李嘉誠絕非賺到盡的商人,有時實在身不由己,要顧及集團管理層及其他股東的利益。但長和系從過去興建優質和高實用率住宅,轉變成興建「發水樓」和「縮水樓」,給人賺到盡的印象,作為集團主席的李嘉誠,又怎能獨善其身?至於經常說李氏承諾捐出三分一身家,以及已捐款百多億元,這相對於其擁有數千億元身家,比率只得幾個百分點。比較其他本地及海外富豪捐出九成以上身家,基層信徒把十分一收入奉獻,實在沒有值得誇耀的地方。最令筆者佩服的,反而是李嘉誠貫徹始終地支持唐英年出任特首。梁振英上台後又不肯轉軚,堅持走自己的路,證明他為人光明磊落,沒有「黑材料」,不會受人操控。雖然過去曾經有高官退休後受聘於系內公司,若然他們任內有行為失當,亦肯定與李氏無關。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15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增發的士牌 提升服務質素

1987年,筆者在港大修讀經濟學碩士課程,畢業論文是關於的士行業的合約制度。後來論文導師荷爾(Christopher D. Hall)對香港的士行業產生興趣,花了幾年時間深入研究,出版了一本名為《不確定的手》(The Uncertain Hand)的研究專著(由中大出版社出版)。
當時從美國來的荷爾找筆者作傳譯員,訪問多位的士業界「老行尊」,詳談的士牌價大上大落的原因。業內「老行尊」不諱言的士牌照炒賣情況十分熾熱,幾個大炒家不時在「期貨」市場大手買賣,賭賭自己的眼光。近日查閱的士牌照交易網頁,發覺2015年交收的市區的士牌價格,高達730萬元(訂金只需5萬元),市場預期美國加息的因素看來沒有令牌價下跌。

荷爾的研究顯示,的士牌價大上大落,波幅驚人,與政府不確定的政策有關,不時令投資(或投機)者無所適從,以致出現過分樂觀或悲觀的情況。例如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政府不理經濟環境逆轉、息口飈升,每季發出300個市區的士牌及150個新界的士牌,之後又突然宣布大幅增加首次登記稅及每月牌費,結果令市區的士牌價三年間重挫一半,新界的士牌價更暴跌99%,跌至500元便可成功投得牌照。1984年的士罷駛及出現暴亂事件後,政府又大幅減少發牌數目,1994年後更停止發出市區的士牌,以致牌價不斷攀升,一度超越700萬元。
近年由於的士服務質素下降,意外率和投訴數字大幅上升,加上Uber租車服務的出現,輿論普遍支持政府增發的士牌,藉以加強市場競爭。然而,若政府沿用價高者得的競投方式,只會被市場支配者操控競投結果,最終牌價繼續高企,有意入行的的士司機根本無法取得牌照提供服務。
因此,政府應該仿效其他國家及城市,改變過往以價高者得的競投方式去發出永久性牌照的做法,方便司機進場競爭。新發出的牌照是有時限的(例如三年至十年),只容許司機申領,每年繳交牌費,牌費可以參考的士租金,但須扣除車輛折舊、維修保養及保險等費用,由投得牌照的司機負責。根據的士交易平台資料,現時市區的士租金低見300元一更,一年出租300多天,一年車主租金收入約10萬元,扣除其他開支,車主每年淨收入約6萬元,這便是每年的士牌費(一更)的指標。

為了鼓勵成功申領牌照的司機改善服務,選用較豪華及舒適的車輛,政府可以調高這類牌照的車資上限,例如是現時的士車資上限的一倍半或兩倍。日後牌照持有人續牌時,政府會參考他們的駕駛記錄和服務表現(例如違例扣分及乘客投訴等資料)。至於現有牌照持有人,他們亦可選擇把牌照轉換成新牌照,提供收費較高和較優質的服務。
過去十年,私家車數量增長迅速,而的士數量則原封不動,維持在18,000輛的水平。現時市民擁有及使用私家車,每月支出動輒超過1萬元(單是泊車費用,每月便要數千元),足夠每日乘搭40公里的士。過去十年的士數目維持不變,每年行車公里卻大幅上升37%,而載客量則下跌6%,明顯未能善用路面及的士載客量。透過發出新牌照,提升服務質素,相信不少市民樂意轉用的士,放棄自行駕駛,有助改善路面擠塞情況。
筆者上述建議,符合政府既定的「不定時不定量」發牌政策,還望有關方面認真考慮,以免的士服務每況愈下,最終被市民唾棄。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08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10月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發水縮則 地產商總是大贏家

近年地產商趁政府放寬「辣招」,大量推出樓花應市,不少樓花期長達3年,單位實用面積不足200平方呎(包括外牆和露台),依然賣個滿堂紅。看見如此荒誕的樓市,不禁令人感到欷歔。

筆者出世時一家住在戰前舊樓板間房,之後舊樓變成危樓,要遷往木屋居住,等待輪候徙置區。五歲時一家獲安置到香港仔石排灣邨,當時屬港島郊區,巴士收費較市區為高。一家七口就住在這個室內面積約200平方呎的公屋單位十多年,之後申請調遷至新落成的鴨脷洲西邨,居住面積增加一倍至約400平方呎。
早期的石排灣邨,設施已較其他徙置區為優,屋內至少有獨立廁所和煮食地方,不用在屋外走廊煮食,以及往公眾浴室及廁所洗澡及如廁。雖然生活環境擠迫,但鄰舍關係親切,互相守望,讓筆者在徙置區度過快樂的童年。政府後來發現石排灣邨屬問題公屋,石屎嚴重剝落,需要提早清拆。重建後的石排灣邨已變成煥然一新的屋苑,採用「和諧式」公屋設計,單位內可間成多間睡房,兼且享有落地大玻璃窗和向南海景,數十年間公屋的居住環境明顯得到改善。
反觀香港的私人住宅市場,在華資財閥壟斷操控下,市民的居住環境變得愈來愈擠迫,生活質素不斷倒退。
九七回歸前,樓價瘋狂飈升,數以十萬計家庭在高價入市,回歸後單位變成負資產,一生積蓄化為烏有。回歸前不少地產商高價投地,九七後樓價大幅回落,公司財政陷入困境,瀕臨破產邊緣,要靠特區政府打救。負責特區政府財政及土地的高官,率先在1998年8月入市認購港股,推高地產公司的股價,方便它們融資,避免無法償還債項。
之後,高官又多次停止賣地,停售公屋和居屋,好方便地產商散貨。特區政府停止賣地救市,地產商卻不時以「八萬五」建屋目標為由,向政府申請改變土地用途,以賤價補地價後增建大量私樓圖利。此外,高官以推動創新科技發展,增加公共設施和空間,甚至鼓勵環保等藉口,讓地產商不用公開競投(競投後亦可額外獲批樓面)取得土地建屋,興建十多萬個發水單位,賺取數以千億元計的額外收益。

過去十多年,由於發水樓湧現,新樓實用率不斷下降,由以往八至九成,跌至只得六至七成(還包括近百呎的石屎厚牆、環保露台及工作平台)。後來高官眼見發水樓破壞環境,讓地產商賺取不義之財,決定收緊發水樓,並強制地產商以實用面積計算一手樓售價。二手樓於是跟隨改用實用面積,早前以高價購入發水樓的業主損失慘重,樓價升幅遠遠落後於其他實用率較高的單位。
近年地產商見樓價大幅飈升,市民購買力銳減,於是改轅易轍,由興建發水樓改為興建縮則樓。地產商以支持梁振英房屋政策為由,向政府申請把樓面用作興建更多單位,一幢大廈內的單位數目竟然倍增,興建大量只得200呎(包括露台及工作平台)的「劏房」,每層數十伙,單位設計和間隔較公屋還要差。隨着「劏房」樓花數量激增,樓市一旦下滑,認購這些單位的業主肯定遭殃。
香港的地產商不論升市或跌市,總是大贏家。小業主只能自保,不要盲目搶購「劏房」,以免日後抱憾終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10-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2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港燈被搾乾進貢李氏父子

近月李嘉誠的長和系又有新搞作,今次是宣布長江基建吞併電能實業,李嘉誠兒子李澤鉅在記者會上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自從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李嘉誠集團便動作多多,美其名是重組業務,實質是遷冊海外,在港套現,將資金轉移至其他西方民主國家。

2013年9月,電能宣布分拆港燈獨立上市,並於2014年1月完成,出售近五成股權,獲利500多億元。港燈上市前向銀行舉債近500億元,部分用作償還電能貸款,讓電能突然多了數百億元現金。而港燈則由一間擁有大量現金流的公司,變成一間背負重債的公司。2014年3月,和黃出售約25%屈臣氏股權給新加坡政府旗下投資基金淡馬錫,套現440億元,絕大部分用作派發特別股息給長實及和黃的股東,大股東李嘉誠可以分得近80億元。今年1月,長和系宣布世紀重組,今年6月完成,長實改名為長和,和黃上市地位告終,取而代之是長實地產。長地向銀行舉債500多億元,用作注資長和。長實和黃合併,長和從合併中獲利800多億元,令今年上半年盈利超過千億元。長和世紀重組完成後,內地及香港股市大幅回落,一些在高價接貨的股民損失慘重。

今次長建吞併在港註冊的電能,合併後改名長江基建實業,在海外註冊。至此,李嘉誠旗下主要上市公司,全部遷離中國,在海外註冊。長建吞併電能,除了藉此遷冊外,還可以協助李嘉誠進一步套現,將資金投放至海外業務。長和系未重組前,李嘉誠持有四成多長實,長實持有近半和黃,和黃持有七成多長建,長建持有近四成電能,故此李嘉誠只能分享到電能約6%(43.4%×49.9%×75.6%×38.8%)的盈利及股息。今年六月長實和黃合併後,李嘉誠持有三成長和。現在長建又吞併電能,日後長和將持有近半新公司股權,李嘉誠將可分享到新公司約15%(30%×49.2%)的盈利及股息。現時電能持有近700億元現金,日後近一半會屬於長和。而合併後新公司將派息194億元,95億元歸長和所有,而李嘉誠可獨得近30億元。今次長建吞併電能,電能股東每股可以換到1.04股新的長建股份,換股比率是以截至9月4日前五個交易日兩間公司的平均收市價(電能:65.9元;長建:63.4元)計算。但翻查資料,過去一年(截至9月8日),電能平均收市價為74元,較只得61.5元的長建高出20%。倘若有內幕人士趁低吸納長建,肯定可以從中獲取巨利。

至於說合併有助長建日後大舉借貸擴張,看來言過其實。事實上,長建及電能旗下海外聯營公司及合資企業,早已負債纍纍,六間澳洲及英國公司合共負債近3,000億元,過去因長建及電能分別持有不足五成股權,這些負債並未反映在資產負債表上。長建電能合併後,倘若新公司持有這些公司五成以上股權而成為附屬公司,負債便會浮現在資產負債表上,負債比率將會激增。近月有內地媒體指李嘉誠在內地經濟下滑的時候,不停拋售資產及物業。在香港,港燈及港人,同樣被搾乾搾盡,讓李氏父子套現離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1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蝕本工程 何懼公開招標?

早前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宣布與地產商新世界發展合作,把尖沙咀星光大道重建及活化工程交給新世界負責,並且打算簽訂為期20年的管理合約,直至2035年。

政府沒有經過公開招標便批出合約給新世界,自然惹來各方批評。負責有關項目的康文署高官要四出「解畫」,強調有關工程及管理合約不會為新世界帶來利潤,政府依然享有相關土地的擁有權及最終管理權。

看見康文署高官備受指摘,確實替他們感到不值。首先,他們不過是公務員,並非負責制定政策,只是負責執行。若然要問責,亦應找民政事務局,而局長正是剛接替曾德成的劉江華。劉江華指星光大道自2004年起一直由新世界營運,現在重建及活化鄰近大片海濱優質地帶,雙方繼續合作是「順理成章」。

副局長好一句「順理成章」,隨即促使市民入稟高等法院申請司法覆核,查究有關擴建計劃未經公開諮詢和公開招標,是否順理成章,符合政府既定程序。

今次政府未經公開諮詢和公開招標,便把尖沙咀海旁大片土地交給新世界發展和營運,自然令人想起十多年前,時任特首的董建華以同樣方式,把港島薄扶林臨海26公頃土地批給李嘉誠兒子李澤楷發展數碼港。雖然兩個項目的規模及營運模式有所不同,但政府沒有從過去的失敗中吸取教訓,實在叫人感到驚奇。

1998年,李澤楷的盈科拓展集團,聯同一眾財技高手及前電訊管理局局長,向政府提出數碼港構思。負責的政府官員說是盈拓首先提出計劃,只有該公司有能力吸引高科技公司來港經營。之後又說為了追上世界科網潮流,要保證數碼港盡快落成,故此沒有時間公開招標。

政府把土地批給盈拓後,要先行負擔前期工程費用,還要經過多年洽談才能落實補地價金額,所需時間遠多於公開賣地,兼且要等待至項目完成才能取得所有售樓分賬收益。而當日負責有關項目的資訊科技及廣播局局長鄺其志,事後離開政府加入由李業廣當主席的港交所,出任行政總裁。

最要命的是盈拓原本是一間成立時間很短,資金有限,連發展地產經驗也沒有的公司,卻可以藉着數碼港項目借殼上市(公司叫盈動),之後股價大幅飈升,製造科網泡沫。2000年2月,盈動更宣布舉債900億元吞併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把股價推上142元(以五合一後計算)。合併後李澤楷及一眾公司高層率先出售股權套利,股價隨即大瀉,一度跌至不足兩元。數碼港最終變成地產發展項目,並沒有協助香港追上世界科網潮流。

還記得2005年1月,當時的工商及科技局局長曾俊華在報章發表文章,否認數碼港項目存在「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但文章無助董建華平反,兩個月後董建華因「腳痛」下台。
既然尖沙咀星光大道擴建項目屬蝕本工程,不會為新世界帶來利潤,政府官員及新世界負責人又何須懼怕公開招標,擔心其他地產商會搶奪這「蝕本貨」。還望特首梁振英及民政事務局局長吸取數碼港一役的教訓,儘快把項目公開諮詢和公開招標,以釋除公眾疑慮。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1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1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外強中乾 體制腐敗

今年9月3日,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抗戰勝利70周年大會,國家主席習近平檢閱解放軍部隊,對外展示軍事實力及大權在握,耀武揚威,氣勢十足。同日晚上,深圳上演世界盃足球外圍賽,中國國家隊有主場之利,全場射門41次,竟然無法在香港隊身上取得入球和勝利,相信是天意。

認識二次大戰歷史的人,都知道日本侵華及二次大戰期間,國民黨及共產黨為了爭奪國家政權而爆發多場內戰,讓日本乘虛而入,佔領中國大片土地。二次大戰結束後,國共雙方更全面開戰,國民死傷數以千萬人計。1949年共產黨取得政權,人民經歷數十年的政治動盪,國家變得一窮二白,到1978年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後,國民生活才得到改善;但隨之而來的貪污腐敗,屈枉正直等劣行,一代接一代,始終沒有改變。因此,今年二次大戰結束70周年,中央領導大搞抗戰勝利大會,真不知道有什麼「勝利」值得如此大事慶祝。中央政府為了方便全國人民參與各中央及地方的紀念活動,特別在9月3日放假一天。特區政府緊緊遵從中央指令,當日同樣放假一天。最有趣的是97回歸後,特區政府為了去除殖民地色彩,率先把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取代重光紀念日,到1999年更完全取消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今年中央政府指令全國放假,特區政府聽命跟從,真不知又應如何解說當日取消該日假期。

香港過去百多年,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一直肩負着重大的歷史責任。從滿清政府腐敗,列強入侵,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到孫中山先生推翻滿清政府,國共內戰,戰後大量難民湧入香港,推動香港經濟起飛。到1978年中國推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港商北上投資,為祖國建設,逐步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緊隨在美國之後。97回歸後,留在香港生活的港人,一般都期望祖國隨着經濟不斷發展,政治體制亦會出現變革;國家不單止具備軍事上的「硬實力」,「軟實力」也能不斷改進。只可惜,經過18年的等待,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感到失望,內地的政治體制日趨腐敗,權力高度集中,並沒有逐步走向開放和互相制衡的跡象。更令人感到遺憾的,就是港英年代遺留下來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制度,逐步走向三權合作。市民對警隊、廉署及法律制度的公正性,日漸失去信心。

現在大權在握的習近平,應該明白到中國現行的政治體制實在難以持續下去,必須作出改革。政治權力受到適當制衡,才能減少貪污腐敗;建立一個具公信力及和平的權力轉移制度,才能避免浪費精力在無休止的權力鬥爭中。習近平檢閱解放軍部隊時,有沒有想起兩名前中央軍委會副主席郭伯雄及徐才厚,何以涉嫌收受賄賂,違反紀律,這純粹是個人問題,抑或是整個體制的問題?同樣,中國國家足球隊水準低落,球員球證收受賄賂,「黑哨」問題極之嚴重,亦與整個體制有關。習近平要推動足球改革,期望中國隊在世界盃出線,便應改革整個體制,防止貪污腐敗,才有望追上日本及南韓等亞洲足球強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10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9月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Uber決戰Urban Taxi

上月警方突然向提供租車服務的Uber(優步)採取行動。警員假扮乘客,通過Uber手機應用程式預約汽車服務,成功拘捕五名「涉嫌」走「白牌車」的司機,並扣留有關車輛。警方之後更到Uber辦事處搜查,拘捕多名職員。

警方連串針對Uber的突擊行動,被人質疑是為了保障的士行業的利益,特別是市區的士(Urban Taxi)車主的利益。近期市區的士牌價一度超過700萬元一個,以全港15,250個市區的士牌照計算,總值超過1,000億元。Uber應用程式日漸普及,搶走不少的士業務,的士車主自然感到不滿,擔心會引致牌價大幅下滑,損害他們的經濟利益。

過往的士行業亦曾經遭受到「白牌車」和「紅牌車」的衝擊,需要政府出手相助。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私家車車主把車輛用作「白牌車」載客,向乘客收取費用。另外,市場上還有1,300多輛公共汽車(Public Cars),俗稱「紅牌車」,原本是用作出租,向酒店及旅行社的顧客提供服務,但不少轉作的士用途,在路上兜客,直接和的士競爭。
當時港英政府為了取締「白牌車」,向涉案車主採取嚴厲措施,包括取消車輛牌照,令車主蒙受巨額損失,「白牌車」自此式微。至於「紅牌車」,政府則給予「甜頭」,在1976年容許車主以75,000元補價,將出租車牌照轉換成市區的士牌照。由於補價遠低於當時十多萬元的市價,故此99%的「紅牌車」車主願意把牌照轉換成市區的士。

政府取締「白牌車」及「紅牌車」後,的士面對的競爭大減,加上車主由過往聘用司機改為租車制,以致服務質素每況愈下。在租車制下,的士司機要先付車租和燃料費,若收入欠佳,扣除車租和燃料費後,有可能連最低工資也賺不到。個別的士司機為了多賺收入,不時揀客、拒載和濫收車資,損害整個行業的聲譽。近年涉及的士的交通意外及投訴數字急升,相信和的士司機因車租上漲而拼搏過度有關。

過去20年,香港人口持續上升,由600多萬增加至700多萬人,但市區的士牌照數目卻維持不變,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牌價大幅攀升,讓少數囤積大量的士牌照的炒家得益。每逢的士牌價掉頭向下,政府便推出優惠政策去托市,包括資助的士車主購買新車、免地價批出的士加氣站、取消的士燃料稅等。到最近Uber應用程式搶走的士生意,警方和律政署又要出手打壓。

市區的士享受政府各項優惠政策,首次登記稅、每年牌費、燃料費、過海隧道費又遠遠低於私家車,為何競爭力竟然不及「白牌車」,擔心被Uber搶走生意?根據資料,透過Uber預約汽車服務,收費往往較市區的士高一倍以上,但依然有大量乘客光顧,的士業界實應深切反省,為何會出現如此情況?

回顧歷史,過去DHL速遞服務、CTI回撥電話服務,以至近年港視的出現,都衝擊市場既得利益者,反而有助提升整個行業的競爭力。政府要「適度有為」,便應促進新經營者加入市場競爭,而非設立障礙去保護不思進取的既得利益者,以免香港逐漸失去各方面的競爭優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9-03 |A006|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恒指九倍市盈率有幾真?

近日恒指急挫,50隻成分股總市值跌至不足14萬億元,以去年它們(包括長實及和黃)總盈利接近1.5萬億元推算,恒指往績市盈率(PE)不足九倍,表面看來是入市良機。

然而,恒指九倍的市盈率到底有幾真?上月中筆者見港股大幅下挫,抱着追求真相的態度去研究這課題,發覺恒指市盈率存在着不少「水分」,讀者千萬不要信以為真。

七月中,恒指仍處於25,000點水平,恒指服務公司在網頁公布的恒指市盈率約10.5倍。但翻開報章,49隻成分股(不計長實地產)的平均市盈率接近15倍,與恒指服務公司的10.5倍相差甚遠。這是由於恒指是反映50隻成分股的總市值變動,不像美國道瓊斯指數只反映30隻成分股的股價變動,故此市值比重愈高的股份對恒指及恒指市盈率的影響便愈大。

2014年50隻成分股所賺的1.49萬億總盈利,當中有5,200億元來自9隻國企(H)股,佔總盈利35%。這9隻國企股,平均市盈率不足7倍,故此大大拖低恒指市盈率。其中一隻建設銀行,去年盈利高達2,300億元人民幣,折算成(以1兌1.25計算)2,800億港元。當中建行H股佔96%盈利(其餘屬A股),即是2,700億港元,已佔9隻國企股5,200億元盈利的一半以上,亦差不多佔恒指50隻成分股1.49萬億元的20%。

扣除9隻國企股的盈利,其餘41隻恒指成分股的盈利合共9,700億元,市盈率在12倍以上。但必須留意這9,700億元的盈利,存有很大「水分」,當中有1,800億元來自資產重估,1,200億元來自出售資產所得。若扣除這合共3,000億元的所謂「盈利」,41隻非國企股盈利只得6,700億元,市盈率升至17倍以上(以恒指25,000點計算)。

2005年本地上市公司實施新的會計制度,每年要為投資物業估值,若然物業升值,就算作盈利,結果嚴重誇大地產公司去年的盈利。例如去年九倉賺360億元,當中280多億元屬物業重估盈利,核心盈利其實只得70多億元。由於盈利被誇大數倍,令九倉的市盈率只得4倍多;若撇除物業重估盈利,九倉的市盈率超過20倍。同樣,領展(前稱領匯)上年度(截至今年3月)賺270多億元,當中近230億元來自物業重估。若撇除物業重估盈利,領展的市盈率便由不足4倍暴升至25倍。

去年一月底,電能出售港燈超過一半股權,獲利530億元。和黃透過長江基建間接持有電能約30%股權,故此分得約160億元盈利。而長實持有近半和黃股權,故此又可分得約80億元盈利。因此李嘉誠去年出售港燈,便為恒指帶來770億元特殊盈利,有助拖低恒指市盈率。

2006年9月前,33隻恒指成分股並沒有國企股,之後恒指公司開始加入國企股,並把成分股數目增至50隻。2006及2007年,國企股市盈率高達30倍,恒指公司引入國企股,基金經理搶貨,迅即推高恒指市盈率,直至2007年10月恒指市盈率高見24倍,股市終於「爆煲」。

今年4月27日,恒指高見28,588點,市盈率不過12倍左右,但結果依然「爆煲」。現在回頭一看,若然撇除9隻H股,資產重估及出售資產等利潤,當時恒指市盈率高達20倍,已接近過往「爆煲」水平。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8-2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8月20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玩完股市 再玩匯市 

今年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突然宣布,為了完善中間價報價制度,把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一次過下調2%,事件觸發人民幣離岸價三日間急挫約5%。8月13日,人行急急召開記者招待會安撫投資者,副行長易綱強調人民幣已跌夠,又反駁市傳有官員要求貶值一成是無稽之談。人行行長周小川缺席記招,不見踪影。

過去十多年,中國致力推動金融市場改革,目的是要令人民幣變得更國際化,成為其他國家的儲備貨幣,以及期望被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內,與其他大國的貨幣平起平坐。今年8月6日,IMF建議把有關決定由今年11月延至明年9月,原因是人民幣在多項標準(包括自由使用)仍有不足。數日後,人行便宣布貶值,不知是否針對IMF的決定。

IMF延遲人民幣納入SDR的決定,觸發人民幣大幅貶值,兌美元創四年新低。無獨有偶,今年6月10日,另一外國勢力,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MSCI)宣布,決定推遲將內地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事件直接間接觸發內地A股股市暴跌,上綜指數由高位5,000點以上重挫三成多。七月初,傳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下令「暴力救市」,動用數以萬億元資金托市,把指數推上4,000點之上,但之後又跌返3,500點水平,要再入市力托。

內地中央官員今年七月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令A股市場稍為回穩。不知何故,一個月後又突然宣布人民幣貶值2%,自己製造麻煩,「玩」完股市再「玩」匯市。中央動用大量資金及外匯,托完股價再托匯價,原本已經十分疲弱的經濟被再踩多一腳,未來經濟下行速度恐怕會加快,需要再落重藥「止瀉」。

市場人士估計中央官員眼見七月外貿數字下挫近8%有多,故此有需要透過貶值去振興出口,減少進口,從而刺激國內生產和需求。然而,人民幣若大幅貶值,鄰近國家的貨幣亦會跟隨貶值,出現競爭性貶值情況,最終人民幣貶值未必能夠振興出口。

此外,即使近年內地出口轉差,但依然錄得巨額順差,每月高達數百億美元,要靠貶值去振興出口的理據顯然不足,肯定會惹來貿易夥伴的抗議。況且人民幣大幅貶值,只會加快資金外流,加重內地企業的負債(以美元計),故此整體而言未必對經濟有所幫助。

今次人民幣貶值,美其名說是完善中間報價,縮窄在岸價和離岸價的差別,這個說法與中央「暴力」救股市的取態,明顯南轅北轍。現時內地企業A股的「在岸」股價,遠遠高於在香港上市的H股「離岸」股價,兩者差距可以高於一倍。反映兩地A股和H股的恒生AH股溢價指數,今年7月徘徊在140點水平,顯示A股較H股貴40%。中央若希望完善市場機制,又何須「暴力」救股市,不如讓A股下滑至合理水平,縮窄與H股的差距。
經過這兩個月人為干預股市及匯市,令市場大幅震盪,內幕人士從中獲利,人民幣和A股要走向國際化,恐怕路途更遙遠。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8-20|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8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五個醫生合演「等埋首副」

上月底,香港大學校務委員會開會,投票通過維持「等埋首席副校長」才委任一名副校長的決定。港大學生會領袖得悉決定後,帶領數十名學生衝入會議室抗議,場面極其混亂,惹來公眾關注和譴責。這場「等埋首副」的鬧劇,五名主角均是校委會成員,而且同屬醫生,他們對「等埋首副」的取態卻並不相同。

首先出場的當然是校委會主席梁智鴻。梁為外科醫生,手術技巧高超,故有「金刀梁」的綽號。但不知何故,梁主席在今次委任副校長一事上卻未能手起刀落,過去多個月仍然拖拖拉拉,不敢正式討論有關任命。

根據資料,去年11月《文匯報》已率先報導校委會考慮委任陳文敏為副校長。到12月,遴選委員會通知陳文敏有關任命,並計劃在今年3月正式上任。後來傳出港大校監,亦即是特首梁振英,介入港大副校長的任命。梁振英重申「自己」沒有干預「遴選」工作,卻沒有提及自己(或者透過其他人)有否干預「委任」工作(其實「遴選」工作早已完結)。

今年3月,另一名醫生李國章獲梁振英委任為校委,成為今次事件的另一主角。1996年李國章出任中大校長,2002年加入政府出任教育統籌局局長,首要任務竟然是削減大學經費,大力推動中大併吞科大。他的得力助手羅范椒芬,則負責推行中小學教改,把老師學生弄得死去活來,羅後來因教院風波而下台。梁振英上台後,李國章和羅范椒芬這對絕代雙驕獲邀加入行會。

今次學生衝入會議室抗議事件,李國章指學生非法禁錮和虐待長者。之後又出席電視訪問,公開反對陳文敏獲委任,指摘《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指控失實。李更表示曾遭人拳擊右腎,即晚要自行驗尿,幸未發現滲血。若然李真的被人襲擊右腎,大可找港大校長馬斐森診斷,因他是腎臟科專家。

第三位出場的是港大校委會教員代表盧寵茂醫生,他是肝臟移植專家,跟隨有「換肝之父」之稱的范上達教授進行研究。不知何故,盧醫生當晚突然跌在地上,手揸「痛腳」。盧開頭說被人踢了一腳,指摘學生無法無天,被傳媒「踢爆」後才改口。之後接受訪問時又暗指在場的歐耀佳醫生見傷不救,忘記救人天職。後來又再次被傳媒「踢爆」,歐醫生絕非見傷不救。

教委會會議後,另一教員代表袁國勇醫生,決定請辭。袁醫生是傳染病專家,抗沙士英雄。但他今次眼見政治介入大學人事任命,語言「偽」術、謊話、假話、腳痛(或「痛腳」)等荒誕事情傳染至港大,自問不懂醫治,情願返回實驗室工作。然而,若所有學者都抱同一態度,香港的學術自由、大學自主,肯定進一步被人踐踏。

最後出場的是港大校長馬斐森,他表明急於找副校長協助,卻被一眾政治傀儡,或者有「痛腳」被人捉着的校委和局外人,多番干預委任程序,自然感到十分無奈,並準備為到大學自主而被炒。還記得2013年馬斐森獲委任為校長時,盧寵茂狠批他「無知、無能、無心」。相信經過今次事件,馬斐森會更認識港大的管理層及學者的真面目,不會再那樣無知。

李國章說大學經費來自政府,故此特首應繼續出任校監和委任校委會成員,這個說法實在無知。大學經費來自納稅人,不是政府;應向所有納稅人(即全港市民)問責,而不是向一個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問責。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8-1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8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 (壹本萬利) : 港股大時代結束 港交所急挫三成

今年四月,大量資金流入香港,恒指從25,000點水平衝上28,000點,短短一個月內急升3,000多點。但好景不常,經過「五窮六絕」,七月還未能翻身,恒指跌至24,000點水平,今年升幅剩得幾個百分點。

筆者過去一直強調,近年衍生工具氾濫,沽空猖獗,窒礙恒指升幅,因此投資者不宜長揸手上所有股票,應趁高減持,鎖定利潤,之後再等機會低吸。這個策略,令筆者過去多年能夠跑贏大市。港股大時代暫告一段落,成交金額較今年四月大幅萎縮,由每日平均超過2,000億元,跌至1,000億元以下,港交所股價亦隨之插水,由今年高位311.4元跌至210元左右,急挫三成多。去年十二月,筆者查閱港交所過去多年的股價、每日成交金額和稅後盈利,發覺三者存有一定關係。從過去資料顯示,港交所的盈利與每日成交金額掛鈎,把日均成交金額(以億元計)除以稅後盈利(同以億元計),大約是13至14倍左右。既然盈利與成交金額掛鈎,基於股價反映盈利前景,股價亦應與成交金額相關。把日均成交金額(以億元計),除以港交所股價(以元計),大約是5倍左右。換言之,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額若達到1,000億元,合理股價約200元;若達到1,500億元,便值300元。每100億元成交,港交所大約值20元,如此類推。筆者應用這簡單程式,於去年十二月在170元水平首次購入港交所,憧憬未來一年日均成交有機會衝上千億元大關,到時便可以賺一、兩成。料不到今年四月,港交所衝向300元,於是便出售大部分股票獲利。到七月初,見股價從高位回落一成多至250元,而成交金額仍有近2,000億元,便補回一小部分,但到七月中,見成交金額跌至不足1,000億元,便在230元左右盡沽手上股票。經過八個月實踐,港交所仍帶來三成多回報,遠勝於長揸不放。港股大時代暫告一段落,「壹本萬利」專欄亦因《壹週刊》改版而提早結束。日後有機會,將會在「壹角度」專欄與讀者分享投資經驗。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8-06 |A072-073| 時事| 壹本萬利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角度 ):-梁振英製造分裂

2012年3月,梁振英以「689」低票當選特首,擊敗得到一眾地產商支持的唐英年,以及泛民代表何俊仁。當時梁振英強調選舉過後,不應再分「梁營」、「唐營」、「何營」,只有「香港營」。

經過三年多掌權,梁振英不單未能團結香港,就連建制派內的左、中、右各路人馬也未能團結。近月矛頭竟然指向傳統左派人士,以及政治中立的公務員,確實令人費解。2011年11月梁振英正式宣布參選特首,與同屬建制陣營的商界代表唐英年正面交鋒。當時不少港人覺得「地產黨」已統治香港15年,弄得香港樓價高企,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社會流動性銳減,是時候改變一下這個局面。但和筆者接觸的政界和商界朋友,對梁振英的觀感極其負面,認為他一旦當選特首,肯定是香港的災難。2012年2月特首選戰期間,有傳媒披露梁振英在2002年擔任西九規則比賽評審團成員,與參賽者有關連但沒有申報利益,引起社會大眾質疑當中有否涉及利益衝突。當時政府收到傳媒查詢後,由民政事務局翻查檔案作出回應,並且向立法會及公眾披露相關資料。梁振英上台後,民政事務局常任秘書長楊立門於去年中提早退休;一年後,局長曾德成又「樂意於現在退休」。兩位高官先後離任,不知是否與當年「辦事不力」,未能維護梁振英「正直無私」的形象有關。且讓我們回顧一下過去三年多所發生的事件,讀者可以對梁特首的誠信自行作出判斷。梁振英在競選論壇上,義正辭嚴地攻擊對手唐英年僭建地庫。梁當選後,在2012年6月被傳媒揭發山頂大宅存有大量僭建物,身為測量師的他竟然說不知家中有僭建物,又說曾經找過專業人士作過評估,之後更推說「我冇講過我冇僭建」。後來支持者劉夢熊與梁反目,踢爆所謂找過專業人士作過評估屬「子虛烏有」。最後唐英年太太要為僭建負上刑責,而梁振英卻可以逍遙法外。

梁上台後,找好友陳茂波接替麥齊光出任發展局局長。陳茂波被傳媒先後揭發自己及家人涉及經營劏房業務,又在新界東北囤地,出現嚴重利益衝突。梁振英不單未有徹查事件,還強推東北發展計劃,早日為友好「收割」。2013年5月,另一行會成員張震遠負債纍纍,竟然獲續任市建局主席一職,之後證監會收回商交所牌照,商交所涉及虛假信用狀案件,張才匆匆辭掉所有公職。2013年10月,梁振英以「一籃子」考慮因素,拒絕向港視發出免費牌照;即使港視司法覆核獲勝,他仍然要浪費公帑提出上訴,誓要鬥爭到底。2014年9月28日,政府出動防暴警察和催淚彈對付參與「佔領運動」的示威者,間接證實唐英年競選期間的指控屬實。之後澳洲傳媒披露梁振英決定「出賣」戴德梁行前,收受澳洲上市公司UGL 5,000萬港元,未有向行會申報利益。還有,梁振英上台後,涉及傳媒的暴力及封殺事件升級,黑勢力抬頭,政治干預大學學術自由及人事任命的事件一浪接一浪,市民對廉署及警隊的信心驟降。香港的核心價值,包括自由、民主、法治及廉潔,備受衝擊。政界、商界、學術界受到「有形之手」干預,各方面所享有的自由岌岌可危。梁振英撤換局長,斷不能改善施政。他倒不如反躬自問,三年來對香港造成多少破壞和撕裂,早日下台回家照顧家人,給港人帶來一線和平曙光。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8-06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7月30日星期四

壹週刊 (壹本萬利) : 中石油與油價套戥方程式

過去五年(至今年六月底),筆者選取的五隻本地大藍籌股,包括電能(6)、恒生(11)、太古(19)、領匯(823)及中銀香港(2388),表現都頗理想,平均每年回報約15%(包括股息),遠遠跑贏同期50隻恒指成分股約9%(連同股息)的回報。

上述五隻股份,筆者很少沽售,主要用作收息。另一隻息率高的H股中石油(857),卻不會長揸,不時參考國際油價去決定買入或沽出。自從中石油在二○○○年於香港以H股形式上市後,筆者發覺公司股價大致與國際油價掛鈎。上市初期,油價處於30至40美元一桶,中石油股價由2元升至4元以上。到二○○五年油價開始急升,由每桶60美元一直上衝,到二○○七年衝破100美元,中石油股價亦節節向上,由6元升至10元以上。筆者從觀察所得,設計了一個簡單的方程式,方便在中石油與油價之間套戥。中石油的合理股價(以港元計算),大約是國際油價(以美元計算)的十分一。若油價處於60美元水平,中石油合理股價在6元水平;若油價處於100美元水平,中石油合理股價在10元水平。例如二○一一年十一月,國際油價(以布蘭特期油收市價計算)是每桶100.36美元,當時中石油股價(同月收市價)是9.56元,股價低於合理價(100.36/10=10.036),是購入中石油的好機會。到二○一二年四月,中石油股價升上11.74元,當時油價是104.87美元,股價高於合理價(104.87/10=10.487),便應沽出股份。過去五年,運用上述套戥方法進行買賣,每年回報肯定超過10%,遠高於同期中石油每年不足4%的回報。到去年八月,油價處於100美元水平,中石油股價升上11元,是沽售的好機會。自此之後,油價急速下滑,中石油股價一直高於合理價水平,不再找到入市的良機。應用這方程式沽貨,可以避免過去一年因油價大跌,中石油股價重挫所帶來的損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30|A074-075|財經|壹本萬利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角度 ): 房屋署水務署 敷衍塞責

近月有政黨「踢爆」新入伙公屋食水含鉛超標,政府起初否認超標,之後才坦白承認。隨後更被揭發有住戶食水含退伍軍人症病菌,食水樣本不單含鉛超標,其他重金屬含量亦出現超標情況。不少公屋居民驗血後,血液含鉛超標,需要醫管局跟進。

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梁振英一再強調政府會集中精力,處理好香港的經濟和民生問題,希望能夠改善市民的生活質素。豈料言猶在耳,市民發覺政府就連市民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食水安全也處理失當,又怎會對其他政策有信心?

今次事件的主角是房屋署和水務署,事件暴露公屋從建造到供水過程存着不少漏洞,兩大部門監管不力,敷衍塞責,出現問題後推卸責任,甚至把所有責任推卸給小小的水喉匠,實在令人側目和詫異。這兩大部門每年耗用公帑數百億元,聘用人手數以萬計,竟然未能察覺供水系統出現問題,要勞煩資源緊絀的政黨代勞。

過去幾年,香港樓價颷升,政府希望透過大量增加房屋供應,去遏抑樓價。在這關鍵時期,房委會及房屋署被委以重任,負責提供六成的新增供應,每年興建二萬多個出租和出售單位,單單是建築工程費用便超過200億元,這還未計算日後的管理及維修費用。

每次房委會及房屋署推行大量建屋計劃,筆者都擔心它們的承擔能力。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食水供應短缺,要實施制水。適逢政府大量興建徙置區和廉租屋,安置寮屋及舊樓居民,食水短缺促使承建商改用鹹水建屋。結果大量公屋貨不對辦,出現石屎嚴重剝落問題,入伙不過二十多年便要清拆重建,而涉及貪污的高官卻可以逍遙法外。

到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推行八萬五建屋計劃,誓要在十年內興建85萬個公屋和居屋單位;若不達標,負責房屋的官員要「人頭落地」。結果在生產量激增的情況下,衍生不少貪污舞弊、建屋質素欠佳和「短樁」事件。多名房屋署高官及承建商職員,因涉及貪污案件被判入獄。

梁振英上台後,政府大量增加公屋供應,不少建築工程合約由國企負責,部分工序在內地進行,房屋署官員實應做好把關工作,避免重蹈覆轍,出現建屋質素下降、貪污舞弊等問題。同樣,獨家負責全港食水供應的水務署,過去東江水受到嚴重污染,經傳媒及環保組織「踢爆」後才肯面對問題。之後與內地相關部門磋商,改用密封水管輸送食水,才有效改善污染問題。今次公屋出現食水含鉛量超標,市民才驚覺水務署只須負責監察食水入屋前的水質,入屋後水質不用負責,亦不會抽查水喉銲料是否含鉛,這樣的「分工」實在令人難以接受。本地電力及氣體供應公司,若然只負責監察樓宇之外的網絡安全,不會負責住戶屋內的裝置安全,是否漏電或洩漏氣體絕不過問,這種情況可以接受嗎?過去審計署不時批評房屋署及水務署兩大部門,營運效率欠佳,監察工作敷衍塞責。今年四月,審計署的報告便指出,水務署的食水供應長期有三成多流失,不知所終,推廣節約用水及再造水乏善足陳,浪費納稅人大量金錢。若然兩個部門屬私人發展商和食水公司,早已聲名狼藉,關門大吉。只因政府長期提供巨額補貼,才能夠生存下去,兼且不斷膨脹。經過今次「鉛水」事件,負責房屋及水務的政策局長,實在要認真研究這兩大部門的未來發展,是否有需要「拆骨」和推行「私營化」。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3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7月23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本萬利 ):-恒指-6隻「死剩種」投資表現

二○一○年中,筆者獲邀再在《壹週刊》「壹角度」專欄撰稿,當時已計劃花兩、三年時間去回顧一下過去數十年,英資及華資財團在香港的投資表現。去年把數十篇文章輯錄成書,書名叫《財閥治港》,由亮光文化出版。

當時正計劃提早退休,準備在數個月內入市購入約10隻股份,作為退休收息之用。翻開恒指近50隻成分股中,由一九六四年至二○一○年依然有得留低的,只餘下中電(0002)、煤氣(0003)、九倉(0004)、滙控(0005)、電能(0006)、和黃(0013)和太古(0019)七隻「死剩種」。這七隻數十年在恒指屹立不倒的股份,自然成為退休首選之列。之前已談論過兩電一煤,今次就回顧一下如何在餘下七隻「死剩種」中作出選擇。首先被「叮走」的是九倉,因資產組合中已有七成是物業,故此不會選擇。跟着被「叮走」的是和黃,因為當時公司在3G投資方面累積巨大虧損,負債急增,不知何日才可以翻身。加上股息偏低,故此不在選擇之列。之後和黃業績有所改善,但近年因油價和外匯價格大跌,有價值的資產又出售得七七八八,故此去年底股價一度跌至只得80多元。今年一月長和系宣布重組,才把公司股價帶上去。六月長和系完成重組,和黃自動被「叮走」,恒指「死剩種」只餘下六隻。餘下的滙控及太古,都屬於英資財團,當時股息有4至5釐,被列入選擇名單中。滙控經歷二○○八至二○○九年金融海嘯,股價重創至30多元,二○一○年回升至70元左右,滿以為公司最差的日子已過。但之後公司醜聞不絕,包括不良銷售、操控拆息及外匯市場、洗黑錢、逃稅等,被多國監管機構狙擊,故此在二○一二年決定放棄長揸。經過五年,滙控的表現果然不濟,每年回報(連同股息)只得3.6%,遠低於恒指9.2%(連股息)的回報。太古表現一般,與同期恒指相若,而九倉的表現則稍為高於恒指,但表現大上大落。中電及煤氣跑輸恒指,只有電能的每年回報超過一成。整體而言,恒指六隻「死剩種」,表現只是一般而已。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23 |A084-085| 時事| 壹本萬利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角度 ):GDP「保七」你信嗎?

近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今年第二季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GDP)按年增長7%,與官方所訂下的目標完全一致。中國成功「保七」,再度惹起西方傳媒的質疑,認為中國GDP數據存在水分,並不可信。

中國GDP數據不可信絕非新鮮事物,早於2007年,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李克強,會見美國大使時坦言中國官方GDP數字不可靠。他個人會參考發電量(或電力消費量)、鐵路運貨量和銀行貸款數字,作為衡量內地經濟增長的指標。2010年《經濟學人》把上述三項指標編製「克強指數」,用以反映內地經濟表現。

根據「克強指數」,今年上半年中國的發電量較去年同期增長3.5%,鐵路運貨量則大幅下挫10.1%,至於金融機構貸款總額,增長率為8%。「克強指數」的三項指標,發電量和鐵路運貨量反映實體經濟表現,兩者表現都遠差於官方公布的GDP增長率。

金融機構貸款總額上升8%,並不代表資金會流入實體經濟,用作生產和消費,相信有大量新增貸款流入股市炒賣。近月內地出現股災,人民銀行進一步放寬信貸,鼓勵銀行及券商借錢給上市公司大股東及散戶「托市」。

現在貴為國務院總理的李克強,過去踢爆官方造假,GDP數據不可信,要找其他數據去反映中國經濟真正表現。近月內地股市從高位暴瀉,有傳李克強親自領軍,實行「暴力救市」,使用各種手段,甚至出動公安,誓要遏止股市繼續下跌。昔日總理指摘官方GDP數據造假,想不到今日股市指數同樣造假。

過去香港特區政府入市,以至近年美國聯儲局推行多輪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目的都是希望透過向股市注入資金,人為地托高股價。這樣便可以避免因為股市大瀉而削弱小股民的消費意慾,亦可以打救上市公司大股東,不會因公司股價重挫而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然而,過去經驗顯示,人為托市只會延長經濟調整期,令經濟復蘇變得遙遙無期。1998年8月,香港特區政府動用過千億元入市「打大鱷」,把恒指由6,500點推高至7,800點。由於市場股份供應不足,恒指一直被推高至2000年3月的18,000點水平,之後輾轉下挫,跌至2003年4月的8,000點,足足跌去10,000點,令香港經歷長達六年的經濟不景和通縮。2008年9月金融海嘯爆發後,美國聯儲局先後推出多輪量寬政策,總共動用3.7萬億美元收購政府債券及按揭證券,為股市注入資金,直至2014年10月才退市。無獨有偶,量寬政策成功地將杜指由6,500點推高至18,000點水平。過去六年美國股市持續上升,經濟情況卻並沒有顯著改善,到近年就業數字才回升至金融海嘯前的水平,聯儲局才放膽退市和考慮加息。公司股價本應反映企業經營狀況及前景,投資者在股市買賣,自然希望股價反映公司真實表現,沒有市場參與者操控股價,或者從事內幕交易。現在中國官方不單在GDP數據上造假,就連公司股價和股市指數都通通造假,長遠只會嚇怕投資者,令內地的資本市場更難走向國際化。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2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5年7月16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政府造市 散戶遭殃

過去兩週,內地及香港股市經歷過山車式波動;相信大震盪之後,兩地散戶死傷慘重。今次股市震盪,到底是出自「外來勢力」,抑或是「內部勢力」?

2013年3月,中國政府新領導班子正式上台,同年6月內地A股市場開展新一輪的升浪,上綜指數由低位1,849點起步。開頭九個月,A股市場依然乏善足陳,上綜指數在2,000點左右徘徊,成交額不過千多億元。直至去年4月,總理李克強突然宣布「滬港通」快將開通,之後官方媒體不斷吹噓大牛市正式來臨,上綜指數將上升至4,000點,甚至5,000點。結果吸引大量散戶蜂擁入市,上綜指數到去年底突破3,000點,一年內上升五成以上。

今年頭兩個月,上綜指數在3,000點至3,400點之間波動,直至2月底人行宣布再次減息後,上綜指數很快便突破2009年3,478點的高位,之後便像脫韁的「盲牛」一般,直衝5,000點,在6月12日創出5,178點七年新高,不足半年上升60%,市盈率(PE)升至26倍。深圳股市更加瘋癲,深證成分指數同期上升65%,整個市場的市盈率高達60倍以上,創業板更是百多倍。A股市場出現大泡沫,泡沫爆破只是時間的問題。

至於港股,今年4月突然出現大量資金湧入,把恒指推上28,000點水平之上,到5月才稍為向下調整。有傳言指4月流入港股的資金來自內地,為的是要應付6月政改方案表決後的市場波動。亦有人指資金來自海外,用作吸納股值偏低的港股,並且透過「滬港通」進入內地A股市場。

無論如何,該月金管局接貨的700億元資金,絕無能力把A股推上新高。A股能夠出現大泡沫,完全是內地政府政策所推動,包括半年來多番減息、降準,放寬股民炒「孖展」,不斷製造利好消息等。政府官員以為透過刺激股市上升,製造財富效應,便能夠推動內需,避免經濟繼續下行,這種本末倒置的想法最終釀成股市大災難。


當然,A股突然在6月中爆煲,亦不排除有「外來勢力」造淡。今年6月10日,美國指數供應商MSCI宣布暫時不將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內,之後希臘債務到期,要與債權機構商討延期還款,這些都成為外資事先沽空A股(及H股)的誘因。但以「滬港通」已用的千多億元額度,每日最多可用百多億元,這相對於每日過萬億元的成交又怎有能力大量沽貨和沽空,製造恐慌而令A股市場急瀉?

由此可見,今次A股股災明顯是因為政府造市,把股價推上至脫離現實的水平,當壞消息傳來,股民齊齊拋售,結果出現「人踩人」,死傷慘重的狀況。內地政府急忙「托市」,嚴懲「惡意」沽空,只准買不准沽,要求銀行及券商進一步放寬「孖展」炒賣,人行放水打救上市公司大股東,協助他們增持股份托市,容許大量公司停牌,甚至出動公安「拉人」、「封艇」,只會繼續「造市」,令股價未能真正反映公司實際經營狀況,恐怕日後股市下挫幅度將更大。


政府「托市」,那些之前在低價「斬倉」、以及一些遲了「斬倉」而欠下一身債的散戶,眼見股價回升,更是苦不堪言。至於港股,今次亦受A股牽連,變成「提款機」,市場大幅波動,同樣震散了不少炒「孖展」的散戶。內地政府要發展股市,增加投資者信心,首要任務是做好監管,要求上市公司建立良好公司管治制度,財務報表不得造假。政府人為造市,並協助上市公司造假,又豈是應走之路?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16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如何計算煤氣的回報?

筆者上期討論兩電一煤的投資回報,發覺過去五年煤氣(3)的表現一般,平均每年回報不到9%,與之前三十多年平均每年超過20%的回報不可同日而語。


煤氣一年投資回報文章發表後,不少讀者和學生感到驚訝,有人甚至質疑筆者會否計錯數。筆者起初知道煤氣跑輸電能亦有點詫異,後來專程返回理大,透過Datastream的股價及總回報資料庫查證,發覺與Yahoo! Finance的股價(調整後)資料相近。過去五年煤氣平均每年回報只得8.5%,較Yahoo! Finance的股價資料還要低少許。


由於上市公司每年派息,分派紅股,又會拆細或合併股票,以及供股和分拆業務上市,故此必須調整公司股價,才能正確計算出投資回報。筆者通常採用三個方法去計算股票的投資回報。第一個方法就是自己動手計算。例如計算過去一年(截至二○一五年六月三十日)煤氣的投資回報,需要考慮公司派息及十送一紅股兩大因素。二○一四年六月三十日,煤氣收市價是16.96元,一年後(即今年六月三十日)只得16.26元,表面上是跌價。但因為這一年間,煤氣總共派息0.35元,並十送一紅股,即1股變1.1股。故此今年六月三十日,手上持有1.1股煤氣,應該值17.89元(未考慮碎股股價較低因素),再加上0.35元股息,即合共值18.24元,較一年前16.96元多賺7.5%。這個方法,並未計算派息所得可以用作投資,故此稍為低估回報。


第二個方法是採用Yahoo! Finance的經調整後的股價資料,當中已經把派息及送紅股的因素計算在內,得到的結果是7.75%。筆者不清楚Yahoo!是如何調整股價,估計是以去年六月三十日16.96元股價除以1.1(送紅股因素)再扣除2.1%(0.35÷16.96)的息率,得出15.09元的調整後股價。這方法的問題是經調整後股價下跌,基數較低,結果是高估投資回報。


第三個方法是學術界普遍採用的Datastream資料,從每隻股票的總回報指數去計算回報率,以一九七三年一月一日為基期(100點)。去年六月三十日,煤氣的總回報指數為198,924.8點,今年六月三十日升至213,858.1點,升幅為7.5%,與筆者的計算結果一致。但這套軟件收費昂貴,不是一般讀者可以負擔得來。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16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7月9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下一目標:爭取擴大選民基礎

今年「七一」遊行,參加人數較去年大跌八至九成,是近年人數最少的一次。

遊行人數暴跌,各方面有不同解讀。泛民指天氣炎熱,「假普選」方案剛被否決,市民需要休養生息。建制派則指政改方案被否決後,泛民抗爭失去焦點和目標,遊行人數自然銳減。亦有人認為,今次遊行包括「修改《基本法》」、「廢除提委會」等訴求,未必得到廣大市民認同。

筆者認為,今年「七一」遊行人數大減,主因是建制派在政改投票一刻「甩轆」,導致最終只得8票贊成方案,出現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投票後一眾建制派議員走到中聯辦「請罪」,接受傳媒訪問時聲淚俱下,並多番向支持者道歉,令公眾視線轉移至上述滑稽場面。

之後建制派有「內鬼」向傳媒洩密,揭露投票當日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如何指揮建制派議員發言,進一步轉移公眾視線,不再聚焦在政改方案的各種爭議。原本贊成和反對政改方案的人劍拔弩張,警方亦已準備應付新一輪的佔領運動,突然因建制派「蝦碌」、「甩轆」和「內鬥」,令緊張氣氛消失。雙方鳴金收兵,和氣收場,那些有份主演這場鬧劇的建制派人士,及時制止社會進一步撕裂,實應記一功。

經過近兩年的政改爭議,特區政府希望各方面能夠放下爭議,集中處理經濟及民生問題。然而,香港的經濟及民生問題,不少和政制相關。倘若特區政府不去認真處理現時特首及立法會選舉制度的種種不公和不義之處,恐怕難以說服市民放下政改爭議。現行政制任由少數人透過小圈子選舉特首,以及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操控香港的經濟命脈,令貧富不均問題進一步惡化。

筆者認同前政務司司長陳方安生的看法,現屆政府其實可以透過本地立法,擴大立法會功能組別及特首選舉的選民基礎,增加民主成分,這些都是特區政府能力範圍內可以做到的事,毋須向中央政府作出請示,更談不上要啟動「三部曲」或者「五部曲」。


2012年立法會功能組別選舉,政府已率先透過新增五個區議會議席,讓三百多萬選民可以參與投票。奈何其餘30個功能組別議席,選民人數只得20多萬人,不少議員在毋須競爭下自動當選,完全缺乏認受性,只能代表少數人的利益。同樣,1,200人的選舉委員會由20多萬人選出,缺乏廣泛代表性,選出的特首完全缺乏民意基礎。即使政改方案被大比數否決,現屆政府在餘下兩年亦應設法擴大立法會各功能組別及選委會的選民基礎,讓更多港人能夠參與選舉,選出屬於他們界別的議員或者選委,好叫新一屆立法會及下任特首有較大民意授權。相信絕大部分港人都認同要擴大立法會功能組別及選委會的選民基礎,只有極少數的既得利益者反對,不肯放下特權。


事實上,年輕一輩已對這群死攬特權、不肯放手的權貴深感厭惡。倘若他們冥頑不靈,恐怕只會製造新一輪衝突,到時愈來愈多人變得激進,衝擊權貴的業務,社會失去安定繁榮,這群權貴的經濟利益亦會受到嚴重損害。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09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兩電一煤 哪隻表現最好?

今年五月,筆者獲邀撰寫本欄,與讀者分享投資心得,適逢踏進「五窮六絕」的關口,故此一再提醒要小心謹慎,不要被四月的大升市衝昏頭腦。結果今年「五窮六絕」完全應驗,但七月至今未能止瀉,不知最後能否「翻身」。

近日好友轉載《壹週刊》專欄作家蔡東豪在《立場新聞》的文章,推介筆者的穩陣投資哲學,每年賺一成多,五年翻一番的理財觀。實在感謝蔡兄的推介,希望有更多港人能夠認同這套中長線價值投資法。之前談過五年來領匯(823)、中銀香港(2388)及恒生(11)的表現,總算沒有令筆者失望。這幾間公司的業務都是和港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業務清晰,增長穩定,以及派高息的股票,值得中長線持有。


其實筆者最熟悉的股票,是兩電一煤,即中電(2)、電能(6)及煤氣(3)。過去二十多年,筆者一直研究本地能源市場,對兩電一煤的業績和發展清楚不過。這三間超過一百年歷史的公用事業,是過去五十年恒指成分股六隻「死剩種」的其中三隻,其餘三隻是滙控(5)、九倉(4)和太古(19),最近和黃(13)亦因重組而告別恒指。


兩電一煤能夠五十年屹立不倒,當然有其原因。筆者早於二○一○年在本刊撰文,指出煤氣投資回報長期高據恒指首位,自一九七三年起,每年平均超過20%(包括股息),接着是兩間電力公司。過去五年,它們的投資表現又如何?由於煤氣公司每年都派送紅股,十送一,五年來10股變16.1股,故此不能單單比較股價升幅和派息收入。筆者採用雅虎財經(Yahoo! Finance)的資料,以調整後(包括股息和紅股)的股價作為計算基礎,看看過去五年兩電一煤,哪隻表現最好。結果顯示電能的表現遠遠拋離煤氣和中電,五年升幅約85%,平均每年回報13.1%。煤氣及中電的每年回報回落到只得單位數。筆者過去五年主要持有電能,從未持有過煤氣,主因是煤氣息率較低,內地業務看不清,事後看來絕對沒有錯。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09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7月2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政改鬧劇 建制派醜態畢露

今年6月18日,立法會為2017年特首普選方案進行表決,結果方案被28票對8票絕大比數否決,爆出「1賠999」的大冷門。

表決前,市民大眾聚焦於27名泛民議員的投票決定,是否能夠做到「捆綁式」投票,會否有多名議員臨時轉軚,讓方案獲得47票通過,之後出現泛民大撕裂的局面。但表決結果完全出人意表,泛民議員沒有轉軚,還多了一票;出現大撕裂的一方竟然是建制派議員。他們令到方案最終只得8票贊成而互相指摘,推卸責任,甚至出現親生兄弟互插的荒誕局面。

正如《聖經》傳道書所言,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一切都掌握在上帝的手中。去年人大常委會作出「8•31」決定後,佔中三子原本計劃在十月一日國慶日開展佔中,結果卻因學生罷課後佔領政府總部及立法會一帶,運動提早兩日進行,「佔領中環」變成「佔領金鐘」、「佔領銅鑼灣」及「佔領旺角」。

同樣,今次政改表決,事前肯定沒有人會預計到竟然只得到8票贊成,建制派出現大撕裂的局面。然而,從積極方面去想,今次建制派「甩轆」事件,反而提供一個良好機會讓中央及特區政府,一眾建制保皇黨及其盲目支持者,深刻反思現時的政治及經濟體制所出現的問題,為何政府管治衰落,社會撕裂日益嚴重。

筆者過去多番強調,回歸後初期中央政府確實信守承諾,落實《基本法》所述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奈何少數權貴為了維護政治及經濟利益,不時跑上北京和進入中聯辦搵着數,不容許香港政制向前改進,讓特首及立法會選舉出現真正普選。結果是有權有勢的人繼續獨享巨大經濟利益,窒礙香港各方面的發展。

年輕一輩眼見樓價高企,發展空間狹窄,社會缺乏向上流動機會,自然對少數權貴感到極大反感。打倒地產霸權、反高鐵、反國教、反東北發展、佔領中環等社會運動自然應運而生,得到廣泛支持。港人亦從回歸時普遍認同中國人身份和信任中央政府,逐漸變得疏離和不信任。

三年前,梁振英因為唐英年競選期間出現僭建醜聞而當上特首,建制派早已出現撕裂。還記得當年競選期間,曾鈺成和葉劉淑儀(今次兩位醜聞主角)眼見唐英年民望下挫,有意出選,後來才知難而退。投票前夕,中央下令一眾選委投票支持梁振英,但自由黨(及林大輝)堅持唱反調,偏要支持唐英年,結果令梁振英只能以「689」票當選。

今次「甩轆」事件,自由黨議員(及林大輝)同樣沒有跟隨大隊,留在議事廳內投票,是對是錯,仍要等候中央發落。過去幾年,建制派早已分裂,每個人和每個黨派都為自己的政治前途和經濟利益籌算,對中央落下的指令陽奉陰違。各人和各黨各派勉強合作,只是為了共同利益,或者不想黑材料曝光,以致身敗名裂,甚至受到法律制裁。令人奇怪的是建制派早已分裂,各懷鬼胎,卻硬要表現得團結合一,在WhatsApp建立群組,互通訊息,留下更多「罪證」給對手把持,實在缺乏政治智慧。

建制派30多名議員沒有按照選民意願投票,肯定是政治大災難,實在難以向選民交代,必定面對「票債票償」。這群傀儡實應吸取教訓,做回一個正常和有自由意志的人,不再任由別人擺布,向中央及特區政府如實反映港人追求真普選的訴求,才不致成為歷史罪人,遺臭萬年。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02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不買東亞的原因

恒指成分股中,當中有三隻屬本地銀行股,包括恒生(11)、東亞(23)和中銀香港(2388)。個人長期持有恒生和中銀,不喜愛東亞,主要原因是其家族色彩濃厚,經營模式有可能與時代脫節,估計會跑輸同類銀行股。

事實上,李國寶本人持股比率不過3%左右,即使加上其他家族成員的持股量,也不過10%左右,並非公司最大股東。李氏家族不是東亞最大股東,卻要維持控制權,希望把控制權傳子傳孫,不時要費盡心思,與其餘幾個主要股東周旋和角力,或者合作,自然影響公司的正常運作。現時三井住友銀行、CaixaBank和國浩集團三個主要股東的持股比率,都遠超李國寶本人及其家族,李氏家族的控制權隨時受到衝擊。東亞去年九月初宣布配售2.22億股予三井住友銀行,便被美國對沖基金股東Elliott Capital(持有約2%)質疑做法是為了鞏固李氏家族控制權,入稟要求東亞披露配股相關文件。近月高院判Elliott勝訴,但相信官司還要持續多時。

二○○八年九月中美國雷曼兄弟宣布破產,觸發全球金融海嘯,東亞是本地銀行中最受衝擊的一間。公司一名交易員涉嫌造假賬,隱瞞衍生工具投資的虧損,之後銀行出現擠提,要財政司長辦公室及金管局協助闢謠才能渡過難關。除了上述控股權及管理問題外,李國寶本人擔任立法會議員時的表現,涉及婚外情及內幕交易(最後以810萬美元與美國證監會和解),亦影響投資者對東亞的信心。二○一三年東亞申請大貪官許仕仁破產,估計拖欠東亞6,000萬元,更令人質疑銀行審批貸款的能力和準則。過去五年,東亞的表現遠遠跑輸中銀及恒生。中銀的投資回報高達114%,而東亞只得38%,只及中銀的三分一。筆者覺得李氏家族不如放棄東亞的控制權,讓其他銀行以高價全面收購,以報答小股東長期不離不棄。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7-02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6月25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胡亂派糖 通脹失真

今年行政會議向職方提出額外加薪0.5%,相信是考慮到三個薪金級別的淨指標(即高級3.46%,中級4.12%,低級3.02%)都低於2014至15年度綜合消費物價指數4.5%的增幅,以及公務員士氣兩個因素。

正如筆者之前的文章所述,自從2011年5月推行最低工資條例後,酒樓食肆因應成本上升,調高價格,基層市民面對較大的通脹壓力。此外,美國推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全球資金氾濫,加上大量內地不明來歷的資金湧入,推高本地樓價。金管局為了打擊樓市炒賣活動,收緊豪宅及中價樓按揭成數,政府又開徵雙倍印花稅,以致資金轉炒按揭成數較高和印花稅較低的低價樓,令基層市民面對較大的樓價和租金升幅。

除了最低工資和樓市調控政策失效外,另一個造成基層市民生活壓力增加的因素,就是政府在過去幾年胡亂「派糖」,不單沒有紓緩基層市民的生活壓力,反而適得其反,令他們百上加斤,面對更大的通脹壓力。

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倒閉,觸發全球金融海嘯,香港樓市股市急挫,失業率颷升,政府推出一系列紓困措施,當時確實是必要的。但自2010年本地經濟全面復甦,訪港旅客大增後,政府卻不斷延續紓困措施,實在並非必要,這反而令消費物價指數大上大落,失去反映通脹情況的真正意義。例如2012年7月,政府代繳公營房屋租戶的基本租金,便令甲類消費物價指數跌至只得2.4%,並且拉低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至1.6%。若然扣除政府紓困措施,兩個物價指數的升幅應該是超過4.0%。

政府代繳公屋租金,公屋租戶(包括富戶)當然歡喜不過。但問題是不是所有基層市民都住在公屋,政府紓困措施拖低物價指數,若然僱主以物價指數作為加薪的考慮因素,那些不是住在公屋的基層打工仔,薪金加幅有可能被削,追不上實際(剔除紓困措施後)的通脹率。

同樣,政府提供差餉寬減及電費補貼,令物價指數升幅下調,基層打工仔加薪幅度可能受到影響,卻未能從紓困措施中受惠。特別是一些住在劏房的租戶,租金已包括差餉和電費,業主不會因應政府推出紓困措施而調低他們的租金。

政府胡亂「派糖」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當政府「減糖」,或者「派糖」時間不一時,就會令物價指數突然大幅颷升。例如2013年7月及2014年9月,政府代繳租金改為8月,便令這兩個月份的甲類消費物價指數颷升至12%或以上。去年10月起,政府停止差餉寬減,電費補貼又陸續用罄,以致物價指數維持在高位水平。因此,去年物價指數升幅高於今年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的淨指標,背後有其獨特原因。倘若剔除政府紓困措施的影響,實際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幅反而大幅回落至3%水平左右。政府發行的iBond,以至規管港鐵及專營巴士公司的「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都與通脹掛鈎。

政府胡亂「派糖」,損害物價指數量度通脹的可靠性,直接間接影響iBond的利息收入,公共交通服務收費,以及市民的薪金加幅。政府若要「派糖」,日後應以「派錢」或退稅等方法進行,這除了減少人為干預物價指數外,還可避免讓大財團從差餉寬減和電費補貼中取得巨大利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25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恒大集資46億元 股價重挫

今年五月二十八日,恒大(3333)突然停牌,市場傳出公司擬以先舊後新形式配股,配售價介乎6.22元至6.36元,較停牌前股價6.91元折讓8%至10%。一天後,公司發布公告,宣布配售8.2億新股,配售價低至5.67元,大幅折讓18%,集資淨額約46億港元。

消息公布後,恒大股價一日內重挫27%,跌至5.05元,市值由過千億元跌至約700億元,蒸發300億元,是集資額的6倍多。最神奇的是當日恒大成交量位列港交所榜首,高達105億元(包括配股)。翻查資料,恒大大股東許家印及家族成員合共持有近七成股權,換言之其他股東總共持有約三成股權,未暴跌前市值300多億元。以當日恒大成交量105億元計算,三成多股份易手或配售,炒賣情況極之嚴重,較A股市場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日在5元價位以上斬倉的炒家已經算是幸運的一群,不少人只是賺少些,或者在高位止蝕,因為恒大過去幾個月的股價大上大落,相信不少人從中獲利,但有更多人手持大量「蟹貨」,不知何日才返到家鄉。今年頭三個月,恒大股價徘徊在3元多,到四月初才從3.88元爆上,到五月五日高見8.4元。因此,即使公司股價近日大幅回落至4元多,短期炒家仍可以有微利,但在高位不懂止蝕的,損失可以十分慘重。

正如上期文章所述,恒大股東所佔的資產淨值不過511億元,並非綜合資產負債表的1,124億元,因為要扣除非控股權益及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的權益。即使恒大市值跌至600多億元,實際上仍有溢價,並非出現折讓。最後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恒大二○一四年底資產總值4,0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負債3,000多億元,當中近1,600億元是借款(較前一年激增500億元),另外還有1,300億元是應付貿易賬款及其他應付款項。近1,600億元的借款,息率高達8.24%至9.25%,單是每年還息已要130億元。根據恒大去年的綜合全面收益表,融資成本不過10億元,其餘百多億元利息成本相信是隱藏在銷售成本中。恒大負債纍纍,集資46億元令股價及市值重挫,又何必呢?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25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6月1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公僕額外加薪理據何在?

筆者上期在這個專欄中,提到自從2011年5月正式推行最低工資條例後,除了最低薪的打工仔外,其餘大部分基層打工仔的薪金都追不上同期通脹,扣除通脹後的實質薪金不升反降。同時間,細價樓樓價和租金大幅上升,令基層市民的生活百上加斤。

文章在6月8日截稿,一日後,行政會議開會後決定在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的機制外,額外加薪0.5%。經額外加薪後,低級公務員加薪幅度一如以往與中級看齊,加薪4.62%,而高級公務員則加薪3.96%(包括因數據問題調高淨指標0.4%)。輿論普遍質疑行會在沒有提供足夠理據下,便宣布額外加薪0.5%,開了一個壞先例。不少市民因不滿公務員本身已「薪高糧準」,又享有長俸,服務表現卻欠佳,故此反對額外加薪。

聽到消息後,筆者直覺認為行會是有考慮過基層公務員的生活壓力而額外加薪,在情在理上接受額外加薪給中、低級公務員。至於高級公務員,通脹數據顯示他們承受的通脹壓力較基層公務員為低,故此覺得未必需要額外加薪0.5%。特別是月薪在10萬元以上的文職公務員,去年10月因應「薪酬水平調查」結果已額外加薪3%(合共加9%)。行會今次「一刀切」額外加薪0.5%的決定,只會進一步擴大香港人的收入不均情況。

後來公務員事務局發言人及立法會文件指,今次做法符合既有機制,承認0.5%額外加幅並非「科學法」計算。按照現行機制,政府會考慮六大因素決定公務員加薪幅度,除了薪酬趨勢淨指標外,還會考慮香港經濟狀況、生活費用變動、政府財政狀況、職方對薪酬調整的要求及公務員士氣等因素。

因此,行會經考慮六大因素後決定額外加薪0.5%,做法符合既有機制,與之前突然以「一籃子」因素拒絕發牌給港視的做法不同。但行會是基於哪些因素,是否因顧及生活費用變動,抑或公務員士氣而額外加薪,實應盡快作出交代,以釋除公眾疑慮。

根據資料,過去二十多年,政府試過多次不按薪酬趨勢淨指標去調整公務員薪金。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本地通脹達到雙位數字,政府調低三個級別公務員加薪幅度,以免刺激通脹。到1993年通脹稍為放緩,中、低級公務員加薪幅度則高於淨指標。到1999至2001年,香港出現通縮,私人市場薪酬下跌,淨指標出現負數,但公務員只是凍薪,沒有按照機制減薪。當時筆者已呼籲政府應調低公務員薪金至九七回歸時的水平,才能有效縮減財赤。不應大幅削減新入職公務員的薪酬,造成同工不同酬,損害年輕公務員的士氣。只可惜當時政府不聽勸諭,不肯齊齊減薪,要等到梁錦松出任財政司司長後才肯大刀闊斧地減薪,令政府財赤得到改善。

筆者一直相信有機制總勝過無機制,避免有人為私利而任意妄為。例如2003年大學薪酬跟公務員薪酬脫鈎之後,大學高層大幅調高自己的薪酬,前線基層員工則備受剝削。然而,機制始終是死的,人是生的,當機制有所不足,未能反映實際情況時(包括物價指數未必真正反映通脹),決策者應本着維護公眾利益(而不是私利),作出符合現實情況的決定。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政府決策官員若能夠果斷地要求公務員齊齊減薪,而非單單針對新入職者,相信年輕一代亦不會對現時的政治老人,以及既得利益者如此反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18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九倉恒大 你信哪一間?

今年五月十一日,筆者在教育中心舉辦每月投資理財講座,與學員分析九倉內地物業發展業務,藉此引證內地經濟及房地產市場危機四伏,難怪中央政府要急救經濟,多次減息及降低銀行存款準備金率。

事有湊巧,同日《明報》財經版作者龍淵子,發表一篇題為「恒大(3333)謎一般的格局」的文章,全面剖析恒大的盈利和負債實際情況,內容極之精彩,筆者在堂上亦與學員分享。

根據九倉一四年的年報,去年公司在內地售樓(物業發展)收入為154億元(港元,下同),較一三年的114億元大幅增長35%,但扣除支出(包括財務支出),加上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的收益後,除稅前盈利只得6.7億元,較一三年的49.3億元大幅下挫86%!此外,九倉要為內地物業撥備近20億元,內地房地產的市況,不言而喻。

至於恒大,去年賣樓收入高達1,113億元(人民幣,下同),除稅前盈利共312億元,兩個數字都較一三年大幅上升。扣除百多億元所得稅開支,利潤仍高達180億元。但我們若仔細查究,便會發覺這180億元利潤並非全部屬於恒大股東的,當中有10億元屬於非控股權益(恒大附屬公司小股東的權益),40多億元屬於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的權益,恒大股東的實際權益只得120多億元。而恒大所賺的180億元中,當中有90多億元是投資物業公平值收益,與九倉需要撥備的情況南轅北轍。

翻開恒大的綜合資產負債表,發覺公司資產總值高達4,745億元,較九倉為高;但總負債同樣龐大,高達3,621億元,是九倉的數倍(若以港元計)。資產總值減總負債便是資產淨值,理論上是屬於股東的權益。但恒大的資產淨值除了要分配給公司股東和附屬公司的小股東(即非控股權益)外,還要分配給永久資本工具持有人,金額高達529億元,較恒大股東所得還要多。

九倉和恒大在內地的物業發展表現如此截然不同,你會信哪一間呢?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18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基層打工仔人工明加實減

今年5月1日,政府調高法定最低工資,由時薪30元調高至32.5元,增幅為8.3%,指增幅足夠抵銷過去兩年的通脹。之後不久,政府公布影響十多萬公務員加薪幅度的薪酬趨勢調查結果,扣除遞增薪額後,高級公務員加薪幅度為3.42%,中級為4.12%,低級為3.02%。

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公布後,有公務員團體質疑數據有問題,加薪幅度竟然不足以抵銷去年4.4%的通脹率,令實質工資(扣除通脹後)不升反降。特別是大部分公務員已達到薪級最高點,不能享受增薪點,故此偏低的薪酬增幅將削弱他們的購買力,影響工作士氣。

其實,享有長俸的公務員已經算是幸運的一群,那些在合約制下的公務員,以及二百多萬在私人機構工作的員工,加薪並非必然的事。筆者認識一些傳媒工作者,從他們口中得知過去十多年,入職薪金幾乎原封不動,每年薪金加幅微不足道,工作十年八載仍是萬多元,情況實在叫人沮喪,又難怪員工流失率特別高。

從經濟數據看,過去數年香港經濟增長率雖然較前放緩,平均每年依然有約3%的實質增長,但為何大部分打工仔未能分享到經濟增長的成果?過去數年,地產及零售市道暢旺,樓價股價上升,上市公司業績理想,僱主是否應該慷慨一點,讓員工可以享受較高的薪酬增幅?

根據政府公布的薪酬趨勢調查結果,低級公務員(月薪在19,000多元以下)的加薪幅度(扣除遞增薪額後)只得3.02%,加幅遠低於去年甲類消費物價指數(每月開支在5,400元至22,200元之間)5.6%的升幅。薪酬趨勢調查的資料顯示,去年基層打工仔平均加薪4.73%,加幅追不上通脹。

為何基層打工仔的人工,扣除通脹後反而下降?筆者仔細查閱相關資料後,找出兩個主要原因,都是和政府政策有關的。

首先,政府在2011年5月1日正式推行最低工資條例,即時讓十多萬最低薪的工人受惠,時薪大幅上升至28元。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由2010年至2014年,非技術工人、服務工作及銷售人員的時薪,以下四分一的員工加幅最為顯著,上升約25%,足夠抵銷同期甲類消費物價指數約21%的增幅。

然而,時薪在中位數,以及上四分一的員工,加幅分別只得約17%和12至14%,遠低於同期物價升幅。僱主因應最低工資條例而要大幅調高低薪僱員的工資,卻犧牲了工資在最低工資水平之上的工人。此外,最低工資推高酒樓食肆的經營成本,基層市民外出用膳的支出增加,增幅往往較加薪幅度還要高。

過去幾年,政府調控樓市政策失效,細價樓樓價及租金飛升,令基層市民在住屋方面的開支大增。過去三年,住屋開支每年分別上升4.5%、8.1%和8.6%,嚴重削弱基層市民在其他方面的購買力,令到生活質素下降。

當我們明白最低工資對整體基層打工仔的實質影響,便不應單單強調對十多萬名最低薪員工的好處,而忽略對其他基層打工仔的負面影響。負責土地房屋政策的官員,亦應檢視調控樓市政策,為何會令基層市民面對較大的租金加幅,生活百上加斤?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11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長和世紀重組不是吉兆

去年十二月底,長實(0001)的賬面資產淨值(相等於股東權益加永久證券)為4,042億元,扣除攤佔和黃權益2,139億元,其他業務(包括地產)的剩餘價值是1,903億元。連同和黃(0013)4,662億元的資產淨值,兩間公司賬面總值6,565億元。

今年一月九日長和系宣布重組時,長實市值2,890億元,和黃市值3,726億元,兩間公司的市值都低於賬面資產淨值,不知是市場低估公司價值,抑或是會計師和估價師高估資產值,總有一方出錯。

扣除長實攤佔和黃49.97%權益,兩間公司市值合共4,754億元,較資產淨值出現28%折讓。六月三日完成重組後,長和(0001)和長地(1113)兩間新公司的市值高達7,415億元,較宣布重組時上升五成多,當日值124.8元的長實股票,變成值192.1元的長和加長地股票,小股東無不笑逐顏開。

雖然重組後兩間新公司的市值已超過去年年底的資產淨值,但市場人士仍說長地出現兩成多折讓。這是因為重組前,長實及和黃重新為旗下各項物業估值(之後注入長地),指總值4,201億元,每股資產淨值為98元。故此長地上市首日收市價只得74.1元,仍然大幅折讓24元。若然大幅折讓,負責為物業估值的公司,實應大手買入,以證明自己的估值合理。

李氏家族在這個時候進行大規模重組,並不是吉兆。一九九七年三月,長和系作出重組,以垂直方式控制系內四間主要上市公司。幾個月後,恒指衝上16,000點後大幅回落10,000點。到二○○○年二月,李嘉誠兒子李澤楷控制的盈動(後改名電盈),舉債900億元併吞百年老店香港電訊,恒指個多月後衝上18,000點,之後同樣大幅回落10,000點。之前兩次重組和併購,李氏家族控制的公司股價同樣大幅颷升,之後暴跌。今次世紀重組,不知會否又出現類似情況?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11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6月4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老有所養是奢望嗎?

近日有報章揭發大埔一間護理安老院,竟然要長者在光天白日下,在沒有遮掩的平台上赤裸輪候洗澡,嚴重踐踏長者尊嚴,事件令人關注到私營安老院的服務質素和監管問題。

筆者相信這次「裸浴」事件,不過是問題的冰山一角。翻查立法會資料,過去兩年,立法會十分關注資助院舍宿位供應和服務質素問題。2013年2月,立法會議員胡志偉向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提問,指長者及殘疾人士的資助院舍宿位嚴重不足,以致輪候時間極長,質詢政府有否具體措施縮短輪候時間。

到去年12月,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內容包括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資助宿位與非資助宿位名額的比例,服務水平和質素,以及為縮短輪候時間訂立目標。根據政府資料,現時各類安老宿位的輪候長者人數,都多於受資助宿位數目。輪候長者平均要等上兩、三年才可以入住,不少長者未入住前已經過身,不用接受政府資助。

社會福利署提供的安老服務,其信念是使長者能夠有尊嚴地生活,並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支援,以期實踐「老有所屬、老有所養、老有所為」的理想。然而,信念歸信念,理想歸理想,政府制定安老政策,調撥財政資源時,又是否真誠地讓長者活得有尊嚴,達到老有所養的目標?

香港資助安老宿位長期不足,數目不到3萬個,當中包括向私營安老院「買位」,由私人牟利公司負責經營,政府只負責監管。政府把提供安老宿位的責任交給私營部門,美其名是增升營運效率,方便增加宿位供應,但實際上卻導致服務質素下降,嚴重損害長者的尊嚴。

私營安老院要在市場上付出十足市值租金,聘用足夠人手提供服務。過去十年,本地租金大幅上升,勞力市場人手緊張,自然增加私營安老院的經營成本。私營安老院不是慈善組織,在商言商,為了維持利潤,就會想盡辦法增加入住長者數目,以及縮減人手,藉此增加收入和減少支出。因此便出現把平台用作「浴場」,當社署通知會巡查時,便外借人手充當職員,濫竽充數。

社署明顯缺乏足夠人手監察,若取締違規的私營安老院,又擔心自找麻煩,不知怎樣安置長者,故只能不斷發勸諭信和警告信。而私營安老院則不斷接信,但態度依舊。政府倚賴私營安老院提供宿舍,直接間接推高市場租金,令其他沒有政府資助的行業經營變得更加困難。

筆者的教會位處鴨脷洲大街,親身經歷過去十多年,區內私營安老院愈開愈多。由於長者行動不便,故此安老院一般會同時租用地下商鋪及低層單位,以方便長者出入,因而令鋪租大幅颷升,其他行業更難經營。安老院人手不足,還可以透過輸入外勞去補充。但用作安老院的土地供應不足,則無法透過輸入土地去解決(除非把長者輸出至內地)。

政府在規劃土地興建公共房屋和私人屋苑時,實應預留多些土地和低層單位用作興建安老院,以象徵式租金交給慈善組織和非牟利機構經營。經營者不用負擔巨額租金,又沒有盈利壓力,自然會較着重提升服務質素,改善長者的生活空間。期望政府有關方面從今次「裸浴」事件中吸取教訓,認真改善安老院舍服務,真正做到「老有所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04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領匯獨領風騷

百年洋行和黃(13)在今年五月二十六日作最後買賣,併入長和(1)後,在六月三日除牌,同日由長和分拆的長實地產(1113)以介紹形式上市,並自動成為藍籌股。

自從今年一月,長實和黃宣布世紀重組計劃後,兩隻股票的股價在過去四個多月大幅攀升三成多,市場人士說是反映兩間公司之前的折讓。完成重組後,長和及長實地產的市值遠高於之前的長實及和黃,市值由折讓變成溢價,真佩服李氏家族點石成金的能力。若然公司重組真的可以釋放價值,而不是作為炒作的藉口,相信日後將有更多地產公司大搞合併和分拆。

未完成重組前,長和市值已是一眾地產股之冠。過去五年(由二○一○年五月二十六日至二○一五年五月二十六日),長和的總回報(包括股息)為120%,每年複式回報17%,遠高於同期恒指(未計股息)及中原指數(未計租金)的升幅。但查實過去五年,收租地產股領匯(823)的表現拋離長和一大截,總回報高達182%,每年複式回報23%,可算獨領風騷。

筆者在一○年中決定入市認購領匯,除了貪其派高息,業務增長穩定外,亦由於過去住過公共房屋(包括徙置區、廉租屋和居屋),知道房委會管理商場和鋪位缺乏效率,管理員得過且過,故此相信領匯能夠提升營運效率和資產價值。

試看看由食環署管理的街市大廈,即使位處市區優質靚地,卻人流稀少,門可羅雀,攤檔大量空置,或者用作貨倉,浪費寶貴土地資源。去年十二月領匯被納入恒指成分股,一度令股價升上50元以上,則明顯偏高。之後股價從高位(53.65元)回落一成多,反而覺得十分合理。雖然美國息口向上,對收息股有一定影響,但領匯開始收購和發展私人商場,甚至衝出香港,相信這些都有助公司業務發展,增加派息,值得繼續中長線持有。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6-04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

2015年5月28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重建公務員樓 符合公眾利益

今年一月特首梁振英發表施政報告前,有傳媒披露政府會推出重建公務員樓政策,藉此釋放更多市區優質地皮,增加房屋供應量。但後來發覺施政報告內容完全沒有觸及有關政策,反而提到會協助重建石硤尾大坑西邨,興建5,000個出售單位。當時相信令不少居住在沒有電梯的公務員樓、行動不便的長者感到十分失望。

事隔四個月,終於有突破性進展。近日發展局表示,房協同意明年初推出先導計劃,代合資格的公務員樓業主向政府繳付餘下的三分二地價,並會以市價至高於市價一成的樓價收購單位。房協完成收購後,把土地用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以低市價售賣給合資格的申請人士。公務員樓業主出售單位給房協後,可以錄表資格購買房協的二手單位,毋須入息審查。

公務員樓的重建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上世紀五十年代,香港人口急增,住屋問題嚴重。港英政府在1952年推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計劃,以約三分一的地價批出土地,讓合資格的公務員以合作社形式興建房屋。到1993年,政府修改條例,合作社只要取得75%社員同意,便可解散和進行分契。但業主若想將單位出售給私人發展商重建,要先補回三分二的地價,金額十分龐大。

發展商知道業主沒有十足業權,亦不會願意以同區面積相若的單位作為賠償。兩年多前,已有公務員樓業主向政府反映重建時所遇到的障礙,希望政府能夠提供協助。但基於公平原則,政府實在很難豁免業主補地價,讓發展商重建,藉此增加房屋供應。

經過兩年多研究,發展局近日提出的重建計劃,確實有助解決問題,方便日後重建公務員樓。房協以市價(或高於市價一成)收購公務員的單位,代為支付餘下的三分二地價,並且讓業主以綠表購買房協的二手資助出售房屋,確實可以提供誘因,讓業主出售單位給房協進行重建。但計劃要得到100%業主同意,門檻實在太高,個別業主可能叫價過高而令整個計劃胎死腹中。

因此,房協(或發展局)實應考慮降低門檻,例如下調至75%(與分契要求一致)或80%(與強制收購一致),以便計劃能夠順利開展。房協收購公務員樓後,若把土地用作興建資助出售房屋,政府在補地價方面會提供優惠,可以降低房協的發展成本和風險。然而,不少公務員樓位處市區優質土地,重建後的價值可以很高。只要房協計算清楚重建後的得益高於發展成本(包括補足地價),政府不宜限制房協只能興建資助出售房屋,房協亦不應局限計劃只適用於面積超過10,000平方呎的地盤。

另外,業主出售單位給房協後,可以綠表資格申請房協的資助出售房屋。但事實上,房協未補價的資助出售單位(主要是夾屋)只得萬多個,在二手供應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恐怕有關政策只會進一步推高樓價,令未補價的售價更接近市價。政府應考慮讓業主選購房委會轄下總共30多萬個未補價的居屋和租置單位,以增加業主的選擇。

政府及房協推出重建公務員樓先導計劃,以及平民屋宇有意重建大坑西邨,都是希望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重建問題,發展商都表明不會從中取利,只希望增加房屋供應,方便長者和有意置業的年輕人,計劃符合公眾利益,值得支持。若然上述計劃成功,日後可以採用類似模式去重建數十萬個未補價的資助出售房屋(包括夾屋、居屋和租置單位)。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5-28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壹週刊(壹本萬利 ):如何篩選恒指成分股?

筆者二○一○年決定提早退休,開展人生下半場。當時決定退休後的投資組合,當中七成(包括自用物業)是房地產、一成是股票、一成是本地企業債券,餘下一成是人民幣及港幣。

退休人士應如何選股呢?由於買股是準備作中長線投資,故此應優先選擇那些有穩定業績、派息較高和業務清晰的股票。

恒生指數50隻成分股中,其實可以選擇的不多,只得10隻左右。首先,由於個人資產組合中已有七成是香港的房地產,故此毋須購入本地地產股。當時反而選擇購入仍未屬於恒指成分股的領匯,貪其高息,業務增長穩定。

至於本地金融股,個人獨愛恒生和中銀(兩股近期都大升)。本身是恒生的長期客戶,對銀行的發展自然較熟悉;至於中銀,除了貪其高息外,還有壟斷人民幣業務的優勢。近年滙控同樣派高息,但由於醜聞不絕,罰款像個無底深潭,故已不敢長揸,只偶然見到其股價低沉,而有心人要推高恒指時才考慮短線購入。

去年年底才購入港交所,憧憬港股成交大增,股價會隨之上揚。筆者對內地的金融股完全缺乏信心,故此不會持有個別的內銀股和內險股,擔心隨時爆煲。當看好A股或H股時,情願買ETF,因為即使其中一隻股票爆煲,也不會太傷。

同樣道理,對紅籌股及內地能源股一直也有戒心,只選取中移動和中石油,貪其業務較清晰,兼且派高息。過去幾年,中信泰富和華潤系先後出事,嚇壞股東,證明看法沒錯。本地三隻公用事業股,筆者覺得電能好過中電,但不會長揸不放,會看公司業績(特別海外),派息及股價是否合理。至於煤氣,過去數十年屬恒指增長最快的公司,但因息率較低,加上太多看不清的內地業務,故此沒有購入。

騰訊及賭業股,風險太高,大上大落,不適宜退休人士持有。餘下的綜合企業股、食品零售股和交通運輸股,筆者獨愛太古和國泰(視乎油價),箇中原因日後會和讀者分享。






作者曾任前香港理工大學會計及金融學院副教授,二十多年投資經驗,強調中長線、價值投資法,個人投資的回報,平均每年接近兩成,熟悉本地及內地電訊、能源及交通市場發展,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5-28 |A088-089| 財經| 壹本萬利 |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