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蘋論:財閥壟斷指數 香港高踞榜首

最近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主題,是關於「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雜誌選定一些容易「官商勾結」的行業,制訂「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發現香港在23個國家和地區中高踞榜首。

傳媒把crony capitalism繙譯為裙帶資本主義,其實並非十分恰當。裙帶主義的英文是nepotism,字根來自nephew(外甥)。中世紀羅馬教廷極度腐敗,教皇及主教委任自己的外甥和私生子擔當教廷主要職位,藉着宗教謀取私利。故此一般而言,裙帶主義是指用人唯親,有親屬關係者優先獲得高位。

至於cronyism,一般是指委派一些早已建立長期友好關係的人,出任重要職位,透過他們輸送利益。故此crony capitalism譯作「老友」(或「自己友」)資本主義,較裙帶資本主義更為貼切。

不論財閥(plutocrat)是委任親屬,抑或老友出掌政府重要職位,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朝中有人好辦事」,方便他們透過政府政策攫取巨大利益。這些財閥當然也十分識做,會事前和事後向高官提供利益,令他們願意冒險為財閥效命。

《經濟學人》列舉一些容易官商勾結,鼓勵「尋租」的行業,包括地產、建築、金融、電訊、公用事業(包括電力和廣播)、能源、博彩、港口、機場等。這些行業,因為要向政府申請牌照或專營權,或者須要由政府批出土地才可以經營,故此讓負責審批的官員擁有極大權力,較容易謀取私利,助長貪污、洗黑錢及其他不法活動。

《經濟學人》根據《福布斯》富豪榜的資料,推算各國各地富豪所涉足的尋租行業,為他們帶來多少財富。再根據這些財富佔該國(或地區)的國內(或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去制訂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結果顯示,香港富豪從尋租行業取得的財富,佔GDP60%,比率遠遠拋離第二位俄羅斯的18%。

在香港長大和生活的人,早已感受到財閥治港,官商勾結的問題十分嚴重。近年港澳多宗貪污大案,都是和本地大地產商有關。今次《經濟學人》「唱衰」香港,不論是否別有用心,只是進一步確認問題的嚴重性。

本地財閥主導地產、港口及公用事業市場,從這些行業取得過萬億元財富,佔香港每年兩萬億元GDP的60%。財閥壟斷操控香港經濟命脈,損害其他行業的發展,直接間接令到香港經濟增長和生產力,落後於鄰近國家和地區。

最近幾年,特區政府開始關注財閥治港的問題,先後引入競爭法、打擊「發水樓」和規管一手樓買賣,避免財閥繼續壟斷操控市場,損害小市民和小業主的利益。只可惜市民對政府早已失去信心,不信任政府認真處理財閥壟斷經濟的問題。

隨着梁振英上台,本地財閥不能隨意委派「自己友」掌控政府主要職位,財閥的政治勢力大減。有人擔心香港越來越變得「民粹」,民眾因過去飽受財閥及特權階級壓榨,容易被人煽動,與政府長期對立,事事反對。政府為了討好民眾,紓解民怨,大搞福利,對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很明顯,財閥壟斷和民粹主義都禍害香港,絕大部份港人不希望社會走向極端。政府必須積極回應市民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不容許財閥及特權階級繼續壟斷經濟和政治要職,以免香港陷入嚴重的管治危機。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28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27日星期四

★最新2014年3月31日開課課程:林本利 x 陳肇賢 x 黃元山 -「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 (課程編號:AF-22)★

多謝各界人仕支持!
AF - 22 「理財有道」財富管理課程經已額滿。
將會在稍後時間安排加開新班,敬請留意!



詳情請參閱本中心網站 http://www.livingword.edu.hk

或致電本中心熱線:2512-0699 
以作留位、報名及查詢之用。謝謝!

壹週刊:發電燃料諮詢多此一舉

最近環境局就香港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展開為期三個月的公眾諮詢。諮詢文件提出兩個方案供市民選擇,包括通過從內地電網購電以輸入更多電力,以及利用更多天然氣作本地發電。

早於2010年,環境局已提出方案,建議將發電燃料組合由2009年的五成多,降至一成或以下,並將核電及天然氣所佔比重,由各佔兩成多,大幅上調至五成及四成。不料2011年3月發生日本福島核事故,政府只好修訂有關方案。

政府浪費了幾年時間,現在又提出兩個方案作諮詢,三個月諮詢期過後又再花時間整理諮詢結果,恐怕要到明年才有結果。現時監管兩電的利潤管制協議到2018年就屆滿,屆滿前三年(即明年),政府便要決定是否更改規管框架,是否開放電力市場,抑或續期五年至2023年再作打算。以現時環境局的工作進度來看,相信只有續期五年這個選擇。

政府早於1997年已開始研究兩電加強聯網,互相輸送電力,開放電網給其他發電和供電公司入場競爭。當時由經濟局(之後交由環境局)負責有關工作,先後作過兩次顧問研究,又聘請過電力專家深入分析,都表明兩電加強聯網對市民長遠有所得益。

但負責的局長和官員研究又研究後,便以內地缺電、公眾着重供電可靠性,以及時間不足夠進行聯網為藉口,先行批准港燈在南丫島興建新電廠,之後再延續兩電的利潤管制計劃10年,讓兩電可以增加千多億元投資,每年可賺取百多億元利潤。

當時環境局局長邱騰華說,會利用10年時間去研究如何開放電力市場。現在時間已過了超過一半,政府還在諮詢發電燃料組合,諮詢文件內容粗疏,明顯又是拖延時間,讓兩電繼續壟斷市場。既然政府早已定下2020年的減排目標,要大幅度降低燃煤的發電比重,由現時的五成多減至兩成或以下,就不應多此一舉再作多番諮詢,應該下定決心,由市場決定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

政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兩電實行「廠網分家」,將發電、輸電、配電和供電的資產和業務分開,並且加強兩電聯網,不容許兩電各據一方,繼續壟斷市場。在新的規管架構下,輸電和配電(包括聯網)業務屬於自然壟斷,資產可以受到類似管制計劃的保障,根據外國經驗,實質准許回報(扣除通脹後)約為4至5﹪。至於發電及供電市場,則應制定合理的時間表,逐步開放市場。

由2017至2020年,兩電共有七台燃煤機組壽命達到35年,合共2,150兆瓦,佔兩電總發電容量的兩成,可提供近三成電力供應。政府可率先開放這30%發電市場,邀請兩電及內地電力公司競投長期(15至20年)供電合約,標書上列明供電量、價格、選用燃料、排放量、安全、可靠性、後備電源等資料,經獨立的招標委員會負責審批合約。兩電需要向成功取得合約的發電公司購買電力,情況類似現時中電向大亞灣核電廠購買核電。

至於供電市場,兩電初期可享有專營權,受到價格上限管制(類似可加可減機制)而非利潤管制。當遊戲規則改變後,兩電自然不會繼續大肆擴張資產,反而會着重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求賺取多一些利潤。政府之後可逐步開放供電市場,讓用戶可以選擇供電公司,包括新的供電公司。發電及供電公司有責任按照合約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不然便要作出賠償。

現時兩電的電廠附近擁有大片空置土地,可用作興建新天然氣發電機組,它們有足夠實力與內地電力公司競爭長期供電合約。政府實應由市場主導,決定香港未來的電源和發電燃料組合。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3-27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3月21日星期五

蘋論:鍾期榮胡鴻烈 真正的教育家

香港樹仁大學創校校長、中國首位女法官鍾期榮,今個月初病逝,享年94歲。鍾期榮與丈夫樹仁校監胡鴻烈,一生為教育作出無私奉獻,是真正的教育家。近70年婚姻生活,夫婦二人同心,彼此相愛和扶持,亦是所有已婚人士的好榜樣。

鍾期榮和胡鴻烈同樣在1920年在內地出生,長大後修讀法律,二人於1945年結婚,之後到法國巴黎大學進修,取得法學博士學位後,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來港開展律師業務。經過十多年的工作和奮鬥,積累一定財富,生活無憂無慮,二人本可以繼續享受工作和生活,卻毅然選擇投身教育界,創辦樹仁學院。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香港經濟起飛,但港英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依然十分不足,中學學位短缺,數以萬計升中學生無法透過升中試入讀資助中學,便要報讀私校,繳付高昂的學費。至於大學,只得港大和中大,每年只得二、三千個學生有機會考進大學,未能入讀大學的便只好選擇入讀師範學院、工專,或其他私辦的專上學院。

鍾期榮及胡鴻烈二人眼見香港的大學學額嚴重不足,又見到內地文化大革命對教育的摧殘,決定花盡積蓄、節衣縮食,於1971年在跑馬地名下的洋房創辦樹仁學院。之後在寶馬山覓得土地建校,在大斜坡上用了七年時間、花上一億元打樁,全部資金來自夫婦二人的積蓄。校舍在1985年落成後,一直使用至今。

鍾期榮及胡鴻烈一直貫徹有教無類,擇善固執的辦學宗旨。1988年,樹仁學院拒絕政府要求把課程由四年制轉為三年制,結果一分錢政府資助也得不到。事實證明他們的堅持是正確的,近年政府終於決定全面推行大學四年制,樹仁大學避免像中大一樣,由四年制轉為三年制,之後又轉回四年制,轉來轉去,浪費時間和資源在轉制上。

過去40多年,樹仁學院(之後升格為大學)培育不少人才,為香港社會作出巨大貢獻。筆者在大學任教時,便認識不少教授經濟和金融的學者,是樹仁的畢業生,取得學士學位後再往美國進修碩士及博士課程,之後回港在大學任教。若非樹仁提供升學機會,恐怕他們未必有今天的成就。樹仁過去亦培育不少優秀新聞工作者,在傳媒及其他私人機構的公共關係和傳訊部工作。

鍾期榮及胡鴻烈二人對教育的全情投入和奉獻,結果得到政府及各界人士的認同,樹仁學院在2006年經評審後,終於升格為首間私立大學。二人「樹德立仁」的好榜樣,亦感召不少人願意付出一分力量,為樹仁大學作出貢獻。從傳媒資料得悉,律師會前會長王桂壎、心理學家孫天倫,都被鍾期榮打動,願意到樹仁任教。

筆者過去十年亦獲邀出任樹仁經濟學課程的學術顧問,有機會和教職員合作,一同努力,見證學院升格為大學。最難得的是相對於其他獲政府巨額資助的大學,在樹仁大學任教的教員,都表現得團結,教學認真,流失率很低。而學生整體上都珍惜學習機會,學習態度較佳,不會白費鍾期榮和胡鴻烈的一番辦學心血。

近年本地大學越來越變得商業化和商品化,大學高層的收入已不錯,但仍然見錢開眼,依附權貴,希望謀得一官半職,或者可獲得多幾份董事酬金。相對鍾期榮這位無私奉獻的真正教育家,不知道他們會否感到汗顏?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21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20日星期四

壹週刊:零收入如何交租供樓?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公營或私營機構若過分膨脹,除了難以管治外,亦容易衍生貪污腐敗等問題。特別是公營機構,經費來自公帑,機構愈膨脹,高級職位便愈多,根本沒有考慮到本身的承擔能力,能否應付新增的需求。

筆者對房委會及房屋署未來十年大量建屋,每年負責六成的房屋供應,興建28,000個住宅單位,實在深感憂慮。九七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每年建屋八萬五的房屋政策,當中五萬個屬公營房屋,佔每年供應量近六成。之後幾年,房委會大量建屋,超額完成任務,每年新落成公屋及居屋數量突破五萬、六萬,甚至七萬。

公營房屋供應激增,自然對私樓需求有所影響,導致樓價從高位大幅下挫六、七成。即使美國在2001年911事件後大幅減息,亦不能阻止樓價繼續下滑。樓價大幅下挫,十多萬個在1996至2001年認購居屋的家庭變成「負資產」,一生積蓄完全蒸發,還要欠下銀行巨債。

出租公屋單位激增,2001年落成量接近五萬個,較當年約兩萬個新增住戶還要多,即新落成公屋足夠讓所有新增住戶入住,還有三萬個剩餘。還記得當年有單身的朋友,申請公屋不足一年便獲批上樓。由於公屋位處新界,遠離工作地點,她便把單位空置,放假時才前往度假。同樣,有朋友輕易購得在天水圍的居屋貨尾單位,但甚少用作居所。之後見樓價大跌,便按照筆者建議把居屋以原價售回房委會,取回首期款項後再以低價購買私樓。

最近審計署和立法會政府帳目委員會炮轟房委會編配公屋多處弊病,沒有定期覆核公屋輪候申請者的資料,包括他們的資產和收入水平,以及婚姻狀況。房委會和房屋署為了擴展業務,自然有誘因讓公屋輪候冊大排長龍,好向政府提出增加建屋量和爭取更多財政資源,故此不會主動覆核申請者資料,把不合資格的人剔除。

截至去年12月底,公屋輪候冊上約有12.1萬宗一般申請,以及12.2萬宗配額及計分制下的非長者一人申請,合共24.3萬宗。換言之,24.3萬宗申請個案,超過一半是非長者單身人士的申請,他們大部分沒有急切的房屋需要。過去兩年多,這類申請者的人數大幅上升近倍,由6萬多人增加至超過12萬人,完全是由房委會自己創造出來的需求。

由於房委會向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公屋實施計分制,申請年期愈長,分數便愈高,故此鼓勵不少年輕人一屆18歲便申請公屋。亦由於申請公屋只設入息和資產上限,不設最低收入下限,一些大專學生、失業人士和雙失青年也排隊輪候公屋,令輪候冊的申請人數不斷上升。事實上,申請者若沒有收入,又如何支付公屋租金?若然生活上有需要,他們可以申請綜援而非公屋。最近房屋署建議調高公屋入息上限8.4%,勢將進一步增加輪候人數。

同樣,房委會沒有為居屋申請者設立資產及入息下限,一些人沒有資產和入息也提出申請,他們又如何支付首期和供樓?若是有家人幫助,便應把家人的資產和收入計算在內。此外,房委會去年把申請居屋的資產上限調高至83萬元,每月入息上限調高至4萬元,讓全港八成多家庭合資格申請居屋,自然又製造大量居屋需求。

因此,政府和立法會實應要求房委會檢討公屋和居屋申請資格,把那些沒有收入,或者收入已經超出上限的申請者剔除,再合理地調整申請公屋和居屋的資產及入息上限。不要讓房委會自我製造需求,浪費公帑興建大量公屋和居屋。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3-20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3月18日星期二

蘋論:制式爭拗 源於有人「打茅波」

今年1月,特首梁振英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提到香港的創意產業極具潛力,政府會致力提升創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特別是培育人才,開拓市場,支援新企業,促進持續發展(見第32段)。

但觀乎梁振英領導的行會和特區政府,過去半年的所作所為,明顯是講一套,做一套,與施政報告中所述相差甚遠。梁振英以維持免費電視市場持續發展為由,千方百計阻止港視進場競爭,不單沒有支援新企業,還想盡辦法保障現存企業的利益,令香港失去一個培育人才,開拓創意產業市場的機會。這樣的處事手法,又如何提升創意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說實話,支持政府發出免費電視牌照給港視的人,大部份不是要撐王維基,亦不是特別喜愛觀看電視劇。市民大眾普遍覺得既然有人願意冒險投入數以十億元計的金錢,聘用過千名台前幕後工作人員,當中不少是滿有理想的年輕人,政府又為何以「莫須有」的罪名拒絕發牌,扼殺香港創意產業的發展。這個做法,與施政報告的封面印上「讓年青的各展所長」,顯然背道而馳。

去年10月中梁振英拒絕發出免費電視牌照給港視,數百名港視員工失去工作,數以萬計的市民上街抗議,行會成員、通訊局、政府顧問與梁振英劃清界線,整個政府的管治威信蕩然無存。經過兩個多月的擾攘,王維基在12月20日絕地反擊,宣佈成功收購中移動旗下的流動電視業務,並計劃在今年7月1日開台。當大家以為中央出手,為梁特首「補鑊」,近日又突然爆出港視與通訊辦為到流動電視採用的制式而爭拗,互數對方的不是。

平情而論,王維基花費一億多元收購中移動的流動電視牌照,目標當然不會局限於提供流動電視服務,以及向不超過5,000個指定處所提供服務。「魔童」自然希望再次透過法例上的灰色地帶,在提供流動電視服務的同時,可以增加所有住戶的選擇。通訊辦作為監管機構,同樣有責任按照法例執法,故此要求港視不能向超過5,000個指定處所提供電視服務,否則便違反《廣播條例》,一經定罪可被判入獄。

事實上,港視和通訊辦都是受害者,現時處於對立位置,完全是因為有人不按照既定政策,故意扭曲顧問報告,又推翻通訊局的建議,把原先不設發牌上限的政策改為「三揀二」,兼且選擇兩間已經擁有收費電視牌照的公司。倘若不是有人「打茅波」,比賽中途搬動龍門,港視未獲發免費電視牌照,王維基又何須花費金錢收購流動電視牌照,現在又要浪費時間與通訊辦爭論選用何種制式?

通訊事務管理局成立於2012年,由原來的電訊管理局和廣播事務管理局合併而成,目的正是以單一架構去處理電訊及廣播的規管工作。隨通訊科技改進和數碼匯流,根本就難以區分電訊服務和廣播服務。流動電話服務亦早已取代家居固網電話服務,又為何仍要嚴格區分流動電視和指定處所的電視服務。在政府實行技術中立的政策下,現時兩間免費電視台豈能獨享DTMB制式的專利,不容許其他公司使用?兩台沒有牌照而提供流動電視服務,又是否合法?

最諷刺的是積極進取的公司不獲發牌,一些不思進取,想盡辦法阻人進場競爭的電視台,反而可以毋須競投,免費使用頻譜去播放劣質節目,完全違反公眾利益。面對政治打壓,王維基及一眾港視員工不要氣餒,絕大部份市民是站在你們的一方,深信最終公義必會得到彰顯,你們的努力不會白費。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18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14日星期五

蘋論:香港 還是昔日的香港?

按照《基本法》,香港97回歸後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到今年2月底,50年剛過了三分一,即16年零8個月,餘下限期 還有33年零4個月。過去兩個多星期所發生的事件,幾個香港人的遭遇,可以見到今日的香港明顯與我們所認識的不同,令人頓時感到十分陌生,與昔日的香港不 一樣。

2月26日,《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遭冷血刀手襲擊,身中六刀,情況一度危殆,經醫護人員搶救後才脫險。香港警方經過連日追查,與廣東省公安合作,在粵港兩地拘捕11人,包括兩名刀手。

過 去20年,多宗涉及傳媒工作者的血案,警方都無法破案。今次在短時間拘捕多名涉案人士,調查取得突破,實在要向一眾前線警務人員致敬。只可惜警務處長曾偉 雄被記者問到兇徒犯案動機時,「一哥」竟然說「無直接證據」顯示與新聞工作有關係,學足特首梁振英的說話技巧。除非警方能夠揪出幕後主腦,否則行兇動機就 永遠無法與新聞工作扯上直接關係。

3月4日,恒地副主席、政協常委李家傑,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面時搶先發言,點名批評港大民研 總監鍾庭耀總在關鍵時候發表對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整個愛國愛港陣營不利的民調結果。李又建議八大商會和親中團體設立民調基金,邀請其他大學合作,另起 爐灶,藉以抗衡港大的民調。

李家傑貴為「富二代」,物質生活無憂無慮,實應透過政協常委身份向國家領導人反映港人對普選的訴求,而不應肆意 批評學者,干預學術自由。例如他可以要求張德江界定清楚何謂「愛國愛港」。薄熙來、周永康,以及大量高級幹部及其子女,擁有外國護照和開設離岸公司(包括 梁特首),又是否符合「愛國愛黨」的準則?

3月11日,港視主席王維基召開記者招待會,稱接獲通訊辦通知,指港視有意採用的DTMB制式可能觸犯《廣播條例》,令超過5,000個住戶可以在家中收看到港視的「流動電視」服務,要求公司改用其他制式。王指被人迫至「走投無路」,只好暫停製作新節目,開台遙遙無期。

王維基是一名具創意的商人,過去運用最新科技和法例上的灰色地帶,成功在長途電話及寬頻網絡服務市場擊倒財雄勢大的經營者。今次為了進軍免費電視市場,擴大 創意工業的市場空間,不惜出售香港寬頻業務,投資十多億元,與政府為發牌問題周旋多年。到最近再爭論傳送技術及制式問題,又怎不令人感到心力交瘁?

王維基公開與通訊辦「對質」的同一日,早前踢爆政府在發牌事件上「造馬」的顧問公司總監伍珮瑩亦開腔,指被人惡意中傷而要離職,失去九年事業,但沒有後悔過為了專業和尊嚴而說出真相。

在劉進圖、鍾庭耀、王維基及伍珮瑩的身上,都見到香港人那份追求理想、全情投入、努力拼搏及緊守崗位的專業精神。香港過去數十年的成功,正正是因為在港英管治下,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港人,抑或是新移民,都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下生活、工作和投資,各自發揮所長和追求理想。

現在香港的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兼且手法極之粗暴,香港不再是我們認識的香港。市民大眾若以為事不關己,放棄捍衞自由,恐怕最終絕大部份人都會失去自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1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李嘉誠身家何止310億美元

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最新全球富豪榜,微軟創辦人蓋茨以760億美元(約5,900億港元)資產,四年後重登全球首富寶座。長和系主席李嘉誠,雖然繼續蟬聯華人首富地位,但排名就由去年的第8位跌至第20位,擁有310億美元(約2,400億港元)資產。

不 知道李嘉誠是否預知排名驟跌,在2月28日長和系業績會上主動提到外界多個富豪排行榜,最少有10年將他的身家估少一半,而現時與實際相差最少40%。李 首富業績會後可能後悔講得太多,第二天馬上再開記者會,澄清指身家被海外雜誌低估,是10年前的事,現時的計算百分百準確。

到底李首富的身家有多少?是《福布斯》估計的2,400億港元,抑或是4,000億港元,即被低估40%?筆者傾向相信李首富的身家高達4,000億港元(約515億美元),若果屬實,李首富應進佔全球富豪榜的第5位,排名僅在股神巴菲特(擁有582億美元)之後。

《福 布斯》富豪排名榜已有28年歷史,雜誌承認要估算富豪的身家,確非一件容易的事。富豪持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比較容易計算,但他們在私人公司、房地產、古董、 藝術品的投資,以及手上的現金和負債,則難以估算。無論估算方法怎樣,《福布斯》肯定低估李首富的身家,低估金額至少千多億港元。

《福布 斯》估計李首富的身家約為2,400億港元,相信主要是計算他手上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李首富控制的長實,市值約2,900億港元,李持有公司 43.33%股權,即1,260億港元。李持有加拿大赫斯基能源36%股權,以該公司市值2,300多億港元計算,即擁有850億港元。另外,李早年購入 0.8% facebook股權,現時該公司市值14,000億港元,李手上所持的股票市值高達110億港元。

李首富手上持有這三間上市公司的股權,市值已達到2,220億港元。若然《福布斯》的估算正確,李首富餘下的其他資產,豈非只得約200億港元?

筆者相信《福布斯》並非沒有計算李首富手上持有赫斯基能源股權的價值,而是未有或未能估算李嘉誠基金會的資產規模,以及其他私人投資(包括Horizons Ventures)的資產價值。李首富一直說慈善基金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又說會把三分一身家用作捐獻。

李首富手上的上市公司市值2,000多億元,那麼這第三個兒子最少應擁有過千億港元資產。過去幾年,李嘉誠基金會動用160億元收購英國的公用事業公司,過去累計捐出善款140多億元,故此基金會規模應該超過千億港元。

《福布斯》估算富豪身家的方法,主要是看上市公司的市值,今年2月,長實股價與去年初相若,處於120元的水平,故此就假設李首富的身家不變。雜誌忽略李氏過去數十年從上市公司取得數百億元股息,可用作私人投資或慈善捐獻,保守估計連本帶利加起來肯定有千多億元。

不 論李首富擁有2,400億港元,抑或4,000億港元身家,正如他所說,最重要是「做人有冇意義,信唔信得過,可唔可以成為令人欽佩的人。」李首富一直視 「富貴如浮雲」,若能仿效蓋茨及巴菲特,承諾把95%或以上身家捐出,幫助落後國家及地區的窮人發展經濟,相信會成為更令人欽佩的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3-13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蘋論:月租二千 鞋金六萬

政府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諮詢報告,指公眾普遍支持長策會提出的「供應主導」政策方針。報告指不少人提出恢復租務管制,包括租金管制和租住權保護,以減輕基層市民及「劏房」租戶所承受的經濟壓力。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說政府會研究租管的利弊,並重申政府一向對租管有保留。

租務管制和最低工資都是經濟學必修課題,任何修讀過基礎經濟學課程的人都接觸過有關理論和實證。對港人來說,最低工資是新鮮事物,2011年5月才正式推行,故此其成效及對社會的利弊言之尚早。過去幾年香港正處於勞動人口增長期,自由行帶旺餐飲零售業,最低工資並沒有導致失業率上升。但日後當經濟處於下滑周期時,最低工資的負面效果便可能湧現。

至於租務管制,對港人來說已不是新鮮事物。根據中大學者姚松炎的研究,自1921年實施租管後,直至2004年完全取消,總共有83年歷史。經過這麼長的歷史驗證,租管的利弊,是否能夠減輕基層市民在住房方面的經濟壓力,結論已十分清晰,實毋須再花時間和精神再作研究。

筆者完全贊同姚松炎對租管的看法。首先,租管是不公義的,政府沒有理由強制小業主(不少是長者,依靠收租過活)收取低於市值的租金,變相充公私人財產,用作減輕基層市民的租金支出。政府要幫助低收入家庭住屋,可以提供公屋或者租金津貼,亦可以鼓勵非牟利機構(例如房協)興建廉租屋出租給這類家庭。姚松炎更提議政府在市場租入大批物業,再以便宜租金轉租給有需要的家庭。

另外,眾所周知租管實際上難以執行。在租管下,業主可以巧立名目,在租金以外收取鞋金、鎖匙金、頂手費和家具費。例如一個100平方呎的劏房,市值月租4,500元,呎租45元,較豪宅還貴;市民要求政府出手干預,每呎月租只可收20元,即月租限制在2,000元的水平。業主知道每月被政府搶走2,500元,兩年(24個月)租約合共失去6萬元,便會想盡辦法取回這6萬元。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要求租客繳付6萬元鞋金或者頂手費,才可以租住這個劏房。結果反而害了低收入租戶,需要一次過繳付大筆費用才可入住,大大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

倘若業主不能巧立名目收取額外費用,眼見租金被削,自然降低他們把物業出租的意欲,情願把物業空置,等待善價而沽。現時在沒有租管下,由於利率偏低,不少業主情願把物業空置,方便炒賣。政府一旦再引入租管,肯定令私樓的空置率飆升。

即使政府有能力強迫現有業主以低價出租物業,他們也會想盡辦法降低出租成本,包括削減維修費用,令物業日久失修,變得殘破。之後就會以進行大型修葺為由把租客驅逐,收回單位改作其他用途(包括改建成旅館)。結果在租管下,出租單位的供應大減,不少租戶沒法覓得居所,要露宿街頭,或者居住在僭建單位之內。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對租管帶來的後患,曾經作過深入研究,值得參考。現時個別地區的舊樓殘破不堪,出現安全問題,相信與過去實施租管有一定關係。

政府若想處理租金高昂的問題,始終要由增加房屋供應着手,除了增加新樓供應外,還要處理大量二手住宅單位的空置問題。不應再浪費時間去研究租管的利弊,令小業主和租客變得對立,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0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齊心捍衞新聞言論自由

《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在光天化日下,竟然遭冷血刀手襲擊,身中六刀,情況一度危殆。在文明社會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暴力襲擊事件,又怎不令人震驚和憤怒!

劉進圖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大學修讀法律,採訪及編輯方針一向力求真確,以維護個人及報社的公信力。劉進圖為人謙和,沒有私人恩怨,今次遇襲顯然是跟他的新聞工作有關,對新聞自由構成嚴重威脅。那些仍說看不到遇襲事件與新聞自由相關的人,不是智力和分析能力有障礙,就是埋沒良心和良知。

自從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本地傳媒機構的老闆和高層便遭到一浪接一浪的威嚇和打壓,很難再以個別事件來看待。單以去年6月開始計算,便發生過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住所大閘被車輛撞毀,大閘外發現一把斧頭及一把開山刀。之後運載《蘋果日報》的貨車被縱火,壹傳媒大樓大閘外發現菜刀,有人以牛肉刀指嚇送報工人,縱火焚毀二萬多份《蘋果日報》。到7月底,免費報章《am730》創辦人施永青駕駛時,遭兩名歹徒駕車截停及持鐵鎚狂扑車窗玻璃。

一連串暴力威嚇過後,去年11月開始,多間本地及中資銀行、電訊公司及其他大機構,突然終止或大幅減少在《蘋果日報》及《am730》賣廣告。這明顯是幕後黑手要求有關機構識做,透過抽起廣告去制裁不聽話的報章。到今年1月,幕後黑手便將矛頭指向《明報》,總編輯被撤換後再遭到暴力襲擊,明顯是要恐嚇新聞工作者,以暴力干預新聞及言論自由。

事有湊巧,筆者過去十多年,先後獲《蘋果日報》、《明報》及《am730》邀請,在這三份報章撰文,評論公共政策及市民關心的議題。三份報章的立場都十分鮮明,就是維護港人享有的各種基本人權和自由,推動民主發展,揭露公營及私營機構的種種貪腐,不容惡勢力損害港人的核心價值。偏偏是這三份反映港人心聲和訴求的報章,而不是其他左派或親政府報章,自去年6月起就遭到幕後黑手狠狠地打壓,背後原因呼之欲出。

香港名義上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但實際上整個政治體制是保障少數權貴的利益。在行政主導下,掌權者權力過大,很容易幫自己和友好輸送利益。立法會的組成,未能反映市民的真正意願,不少議員的質素低劣,濫竽充數。司法制度對有權有勢和有錢的人,亦較為有利,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

普羅大眾往往只能依賴傳媒這「第四權」去監察政府,伸張正義,暴露社會陰暗一面,希望促使各方面作出改善和進行改革。現在傳媒及新聞工作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威嚇和打壓,市民若坐視不理,不在此關鍵時刻發聲,捍衞新聞言論自由,最終肯定蒙受重大損失,逐漸失去各方面的自由。

今次劉進圖遇襲,華人首富李嘉誠也開腔,對劉被襲感到「心傷」,強調法治對香港至為重要,新聞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若果李生重視新聞自由,就不會在十多年前率先向傳媒機構抽廣告,更不應容許由他操控的傳媒機構進行「滅聲」(包括筆者的聲音),公器私用。李生是否真正重視新聞自由,市民心裡有數。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3-06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3月4日星期二

蘋論:港鐵霸權 政府一手造成

最近數個月,港鐵的負面新聞不絕於耳。首先是自去年12月中開始,發生多宗電纜故障,令服務延誤多個小時,影響數以萬計的乘客。到上月底,在運輸及房屋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披露港鐵使用過時標準去低估載客率,若按照新的標準計算,將軍澳及東鐵綫繁忙時段早已逼爆。

之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向港鐵發炮,指公司過去三年持有的地產發展項目都未能成功招標,房屋供應量為零。陳局長希望港鐵努力改善招標方式,配合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政策,否則便收回發展權。

自從2007年地鐵和九鐵合併成港鐵後,除了鐵路事故增多外,港鐵與地產商合作興建大量發水樓圖利、濫收管理費、出賣八達通個人私隱圖利等事件,都對港鐵的公眾形象構成負面影響。港鐵不單沒有認真反省,還一度透過廣告公司向報章發信,威嚇報章一旦刊登港鐵負面新聞,會保留取消及重新安排廣告的權利。

筆者對兩鐵合併一直有所保留,認為合併後港鐵控制的資產超過2,000億元,再加上未來五條新鐵路的發展權都交由港鐵負責,公司控制的資產很快便達到4,000億元。

港鐵急速膨脹,現在每日乘客量達到500萬人次,佔整體公共交通乘客量超過四成。日後新鐵路相繼落成後,估計市場佔有率更會超過五成,港鐵是否有能力應付需求?一旦出現嚴重事故,或者工潮,又如何找足夠公共交通工具去接載市民上落班?

港鐵不單主導公共交通,在地產市場上亦是市場主導者,與各地產商合作發展的住宅物業,估計佔每年平均供應量的三至四成之多。眾所周知,港鐵大部份利潤來自物業發展、出租和管理,鐵路服務所佔的比重不高。在商言商,為着小股東利益,港鐵批出發展權時當然會數算清楚,扣除補地價及地產商分賬後,能否取得合理回報,沒有責任去響應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政策。

自從2006年4月政府宣佈兩鐵合併後,由2007年至2012年,便先後有四個大型物業發展項目出現流標,當中包括荃灣西站(七區)、南昌站、荃灣西站(五區)和大圍,涉及住宅單位超過一萬個,嚴重影響過去幾年的房屋供應量。去年初輕鐵天水圍天榮站項目流標,今年初重新招標後再度流標,延誤1,500個單位的動工日期。

港鐵在公共交通及地產市場上建立的市場權勢,明顯是由政府一手造成。當日政府為了整頓九鐵管理層,主動要求兩鐵合併,將九鐵的資產和土地以半賣半送方式交給地鐵管理和發展,並沒有考慮到合併後的港鐵能否有效管理和營運龐大網絡,維持過去良好的服務質素。港鐵近年引入的國產列車和絕緣體,先後出現嚴重事故,這明顯與公司管理和採購策略有關。可幸至今還未出現涉及港鐵高層的貪污醜聞。

港鐵主導公共交通及地產市場,政府作為公司的大股東和監管者,理應加倍監察,以保障市民大眾的利益。過去幾年港鐵服務水平下降,列車逼爆,一再延誤轄下多個地產發展項目,傳媒和市民大眾(包括筆者)早已發出聲音,要求政府正視。負責的政策局和問責官員好像到近月才如夢初醒,察覺問題的嚴重性,責成港鐵積極改善,是否後知後覺和反應過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0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