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3月14日星期五

蘋論:香港 還是昔日的香港?

按照《基本法》,香港97回歸後將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變。到今年2月底,50年剛過了三分一,即16年零8個月,餘下限期 還有33年零4個月。過去兩個多星期所發生的事件,幾個香港人的遭遇,可以見到今日的香港明顯與我們所認識的不同,令人頓時感到十分陌生,與昔日的香港不 一樣。

2月26日,《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遭冷血刀手襲擊,身中六刀,情況一度危殆,經醫護人員搶救後才脫險。香港警方經過連日追查,與廣東省公安合作,在粵港兩地拘捕11人,包括兩名刀手。

過 去20年,多宗涉及傳媒工作者的血案,警方都無法破案。今次在短時間拘捕多名涉案人士,調查取得突破,實在要向一眾前線警務人員致敬。只可惜警務處長曾偉 雄被記者問到兇徒犯案動機時,「一哥」竟然說「無直接證據」顯示與新聞工作有關係,學足特首梁振英的說話技巧。除非警方能夠揪出幕後主腦,否則行兇動機就 永遠無法與新聞工作扯上直接關係。

3月4日,恒地副主席、政協常委李家傑,與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會面時搶先發言,點名批評港大民研 總監鍾庭耀總在關鍵時候發表對中央政府、特區政府以及整個愛國愛港陣營不利的民調結果。李又建議八大商會和親中團體設立民調基金,邀請其他大學合作,另起 爐灶,藉以抗衡港大的民調。

李家傑貴為「富二代」,物質生活無憂無慮,實應透過政協常委身份向國家領導人反映港人對普選的訴求,而不應肆意 批評學者,干預學術自由。例如他可以要求張德江界定清楚何謂「愛國愛港」。薄熙來、周永康,以及大量高級幹部及其子女,擁有外國護照和開設離岸公司(包括 梁特首),又是否符合「愛國愛黨」的準則?

3月11日,港視主席王維基召開記者招待會,稱接獲通訊辦通知,指港視有意採用的DTMB制式可能觸犯《廣播條例》,令超過5,000個住戶可以在家中收看到港視的「流動電視」服務,要求公司改用其他制式。王指被人迫至「走投無路」,只好暫停製作新節目,開台遙遙無期。

王維基是一名具創意的商人,過去運用最新科技和法例上的灰色地帶,成功在長途電話及寬頻網絡服務市場擊倒財雄勢大的經營者。今次為了進軍免費電視市場,擴大 創意工業的市場空間,不惜出售香港寬頻業務,投資十多億元,與政府為發牌問題周旋多年。到最近再爭論傳送技術及制式問題,又怎不令人感到心力交瘁?

王維基公開與通訊辦「對質」的同一日,早前踢爆政府在發牌事件上「造馬」的顧問公司總監伍珮瑩亦開腔,指被人惡意中傷而要離職,失去九年事業,但沒有後悔過為了專業和尊嚴而說出真相。

在劉進圖、鍾庭耀、王維基及伍珮瑩的身上,都見到香港人那份追求理想、全情投入、努力拼搏及緊守崗位的專業精神。香港過去數十年的成功,正正是因為在港英管治下,不論是土生土長的港人,抑或是新移民,都能夠在自由的環境下生活、工作和投資,各自發揮所長和追求理想。

現在香港的經濟制度和生活方式正面對前所未有的衝擊,兼且手法極之粗暴,香港不再是我們認識的香港。市民大眾若以為事不關己,放棄捍衞自由,恐怕最終絕大部份人都會失去自由。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1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13日星期四

壹週刊:李嘉誠身家何止310億美元

美國《福布斯》雜誌公布最新全球富豪榜,微軟創辦人蓋茨以760億美元(約5,900億港元)資產,四年後重登全球首富寶座。長和系主席李嘉誠,雖然繼續蟬聯華人首富地位,但排名就由去年的第8位跌至第20位,擁有310億美元(約2,400億港元)資產。

不 知道李嘉誠是否預知排名驟跌,在2月28日長和系業績會上主動提到外界多個富豪排行榜,最少有10年將他的身家估少一半,而現時與實際相差最少40%。李 首富業績會後可能後悔講得太多,第二天馬上再開記者會,澄清指身家被海外雜誌低估,是10年前的事,現時的計算百分百準確。

到底李首富的身家有多少?是《福布斯》估計的2,400億港元,抑或是4,000億港元,即被低估40%?筆者傾向相信李首富的身家高達4,000億港元(約515億美元),若果屬實,李首富應進佔全球富豪榜的第5位,排名僅在股神巴菲特(擁有582億美元)之後。

《福 布斯》富豪排名榜已有28年歷史,雜誌承認要估算富豪的身家,確非一件容易的事。富豪持有上市公司的市值比較容易計算,但他們在私人公司、房地產、古董、 藝術品的投資,以及手上的現金和負債,則難以估算。無論估算方法怎樣,《福布斯》肯定低估李首富的身家,低估金額至少千多億港元。

《福布 斯》估計李首富的身家約為2,400億港元,相信主要是計算他手上持有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值。李首富控制的長實,市值約2,900億港元,李持有公司 43.33%股權,即1,260億港元。李持有加拿大赫斯基能源36%股權,以該公司市值2,300多億港元計算,即擁有850億港元。另外,李早年購入 0.8% facebook股權,現時該公司市值14,000億港元,李手上所持的股票市值高達110億港元。

李首富手上持有這三間上市公司的股權,市值已達到2,220億港元。若然《福布斯》的估算正確,李首富餘下的其他資產,豈非只得約200億港元?

筆者相信《福布斯》並非沒有計算李首富手上持有赫斯基能源股權的價值,而是未有或未能估算李嘉誠基金會的資產規模,以及其他私人投資(包括Horizons Ventures)的資產價值。李首富一直說慈善基金是他的第三個兒子,又說會把三分一身家用作捐獻。

李首富手上的上市公司市值2,000多億元,那麼這第三個兒子最少應擁有過千億港元資產。過去幾年,李嘉誠基金會動用160億元收購英國的公用事業公司,過去累計捐出善款140多億元,故此基金會規模應該超過千億港元。

《福布斯》估算富豪身家的方法,主要是看上市公司的市值,今年2月,長實股價與去年初相若,處於120元的水平,故此就假設李首富的身家不變。雜誌忽略李氏過去數十年從上市公司取得數百億元股息,可用作私人投資或慈善捐獻,保守估計連本帶利加起來肯定有千多億元。

不 論李首富擁有2,400億港元,抑或4,000億港元身家,正如他所說,最重要是「做人有冇意義,信唔信得過,可唔可以成為令人欽佩的人。」李首富一直視 「富貴如浮雲」,若能仿效蓋茨及巴菲特,承諾把95%或以上身家捐出,幫助落後國家及地區的窮人發展經濟,相信會成為更令人欽佩的人。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3-13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3月7日星期五

蘋論:月租二千 鞋金六萬

政府公佈的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諮詢報告,指公眾普遍支持長策會提出的「供應主導」政策方針。報告指不少人提出恢復租務管制,包括租金管制和租住權保護,以減輕基層市民及「劏房」租戶所承受的經濟壓力。運房局局長張炳良說政府會研究租管的利弊,並重申政府一向對租管有保留。

租務管制和最低工資都是經濟學必修課題,任何修讀過基礎經濟學課程的人都接觸過有關理論和實證。對港人來說,最低工資是新鮮事物,2011年5月才正式推行,故此其成效及對社會的利弊言之尚早。過去幾年香港正處於勞動人口增長期,自由行帶旺餐飲零售業,最低工資並沒有導致失業率上升。但日後當經濟處於下滑周期時,最低工資的負面效果便可能湧現。

至於租務管制,對港人來說已不是新鮮事物。根據中大學者姚松炎的研究,自1921年實施租管後,直至2004年完全取消,總共有83年歷史。經過這麼長的歷史驗證,租管的利弊,是否能夠減輕基層市民在住房方面的經濟壓力,結論已十分清晰,實毋須再花時間和精神再作研究。

筆者完全贊同姚松炎對租管的看法。首先,租管是不公義的,政府沒有理由強制小業主(不少是長者,依靠收租過活)收取低於市值的租金,變相充公私人財產,用作減輕基層市民的租金支出。政府要幫助低收入家庭住屋,可以提供公屋或者租金津貼,亦可以鼓勵非牟利機構(例如房協)興建廉租屋出租給這類家庭。姚松炎更提議政府在市場租入大批物業,再以便宜租金轉租給有需要的家庭。

另外,眾所周知租管實際上難以執行。在租管下,業主可以巧立名目,在租金以外收取鞋金、鎖匙金、頂手費和家具費。例如一個100平方呎的劏房,市值月租4,500元,呎租45元,較豪宅還貴;市民要求政府出手干預,每呎月租只可收20元,即月租限制在2,000元的水平。業主知道每月被政府搶走2,500元,兩年(24個月)租約合共失去6萬元,便會想盡辦法取回這6萬元。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要求租客繳付6萬元鞋金或者頂手費,才可以租住這個劏房。結果反而害了低收入租戶,需要一次過繳付大筆費用才可入住,大大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

倘若業主不能巧立名目收取額外費用,眼見租金被削,自然降低他們把物業出租的意欲,情願把物業空置,等待善價而沽。現時在沒有租管下,由於利率偏低,不少業主情願把物業空置,方便炒賣。政府一旦再引入租管,肯定令私樓的空置率飆升。

即使政府有能力強迫現有業主以低價出租物業,他們也會想盡辦法降低出租成本,包括削減維修費用,令物業日久失修,變得殘破。之後就會以進行大型修葺為由把租客驅逐,收回單位改作其他用途(包括改建成旅館)。結果在租管下,出租單位的供應大減,不少租戶沒法覓得居所,要露宿街頭,或者居住在僭建單位之內。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對租管帶來的後患,曾經作過深入研究,值得參考。現時個別地區的舊樓殘破不堪,出現安全問題,相信與過去實施租管有一定關係。

政府若想處理租金高昂的問題,始終要由增加房屋供應着手,除了增加新樓供應外,還要處理大量二手住宅單位的空置問題。不應再浪費時間去研究租管的利弊,令小業主和租客變得對立,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0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2014年3月6日星期四

壹週刊:齊心捍衞新聞言論自由

《明報》前總編輯劉進圖在光天化日下,竟然遭冷血刀手襲擊,身中六刀,情況一度危殆。在文明社會發生如此駭人聽聞的暴力襲擊事件,又怎不令人震驚和憤怒!

劉進圖從事新聞工作多年,大學修讀法律,採訪及編輯方針一向力求真確,以維護個人及報社的公信力。劉進圖為人謙和,沒有私人恩怨,今次遇襲顯然是跟他的新聞工作有關,對新聞自由構成嚴重威脅。那些仍說看不到遇襲事件與新聞自由相關的人,不是智力和分析能力有障礙,就是埋沒良心和良知。

自從2012年7月梁振英上台後,本地傳媒機構的老闆和高層便遭到一浪接一浪的威嚇和打壓,很難再以個別事件來看待。單以去年6月開始計算,便發生過壹傳媒主席黎智英住所大閘被車輛撞毀,大閘外發現一把斧頭及一把開山刀。之後運載《蘋果日報》的貨車被縱火,壹傳媒大樓大閘外發現菜刀,有人以牛肉刀指嚇送報工人,縱火焚毀二萬多份《蘋果日報》。到7月底,免費報章《am730》創辦人施永青駕駛時,遭兩名歹徒駕車截停及持鐵鎚狂扑車窗玻璃。

一連串暴力威嚇過後,去年11月開始,多間本地及中資銀行、電訊公司及其他大機構,突然終止或大幅減少在《蘋果日報》及《am730》賣廣告。這明顯是幕後黑手要求有關機構識做,透過抽起廣告去制裁不聽話的報章。到今年1月,幕後黑手便將矛頭指向《明報》,總編輯被撤換後再遭到暴力襲擊,明顯是要恐嚇新聞工作者,以暴力干預新聞及言論自由。

事有湊巧,筆者過去十多年,先後獲《蘋果日報》、《明報》及《am730》邀請,在這三份報章撰文,評論公共政策及市民關心的議題。三份報章的立場都十分鮮明,就是維護港人享有的各種基本人權和自由,推動民主發展,揭露公營及私營機構的種種貪腐,不容惡勢力損害港人的核心價值。偏偏是這三份反映港人心聲和訴求的報章,而不是其他左派或親政府報章,自去年6月起就遭到幕後黑手狠狠地打壓,背後原因呼之欲出。

香港名義上是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但實際上整個政治體制是保障少數權貴的利益。在行政主導下,掌權者權力過大,很容易幫自己和友好輸送利益。立法會的組成,未能反映市民的真正意願,不少議員的質素低劣,濫竽充數。司法制度對有權有勢和有錢的人,亦較為有利,法律面前不是人人平等。

普羅大眾往往只能依賴傳媒這「第四權」去監察政府,伸張正義,暴露社會陰暗一面,希望促使各方面作出改善和進行改革。現在傳媒及新聞工作者遭到前所未有的威嚇和打壓,市民若坐視不理,不在此關鍵時刻發聲,捍衞新聞言論自由,最終肯定蒙受重大損失,逐漸失去各方面的自由。

今次劉進圖遇襲,華人首富李嘉誠也開腔,對劉被襲感到「心傷」,強調法治對香港至為重要,新聞自由是香港核心價值。若果李生重視新聞自由,就不會在十多年前率先向傳媒機構抽廣告,更不應容許由他操控的傳媒機構進行「滅聲」(包括筆者的聲音),公器私用。李生是否真正重視新聞自由,市民心裡有數。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4-03-06 |A008|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4年3月4日星期二

蘋論:港鐵霸權 政府一手造成

最近數個月,港鐵的負面新聞不絕於耳。首先是自去年12月中開始,發生多宗電纜故障,令服務延誤多個小時,影響數以萬計的乘客。到上月底,在運輸及房屋局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披露港鐵使用過時標準去低估載客率,若按照新的標準計算,將軍澳及東鐵綫繁忙時段早已逼爆。

之後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向港鐵發炮,指公司過去三年持有的地產發展項目都未能成功招標,房屋供應量為零。陳局長希望港鐵努力改善招標方式,配合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政策,否則便收回發展權。

自從2007年地鐵和九鐵合併成港鐵後,除了鐵路事故增多外,港鐵與地產商合作興建大量發水樓圖利、濫收管理費、出賣八達通個人私隱圖利等事件,都對港鐵的公眾形象構成負面影響。港鐵不單沒有認真反省,還一度透過廣告公司向報章發信,威嚇報章一旦刊登港鐵負面新聞,會保留取消及重新安排廣告的權利。

筆者對兩鐵合併一直有所保留,認為合併後港鐵控制的資產超過2,000億元,再加上未來五條新鐵路的發展權都交由港鐵負責,公司控制的資產很快便達到4,000億元。

港鐵急速膨脹,現在每日乘客量達到500萬人次,佔整體公共交通乘客量超過四成。日後新鐵路相繼落成後,估計市場佔有率更會超過五成,港鐵是否有能力應付需求?一旦出現嚴重事故,或者工潮,又如何找足夠公共交通工具去接載市民上落班?

港鐵不單主導公共交通,在地產市場上亦是市場主導者,與各地產商合作發展的住宅物業,估計佔每年平均供應量的三至四成之多。眾所周知,港鐵大部份利潤來自物業發展、出租和管理,鐵路服務所佔的比重不高。在商言商,為着小股東利益,港鐵批出發展權時當然會數算清楚,扣除補地價及地產商分賬後,能否取得合理回報,沒有責任去響應政府增加房屋供應的政策。

自從2006年4月政府宣佈兩鐵合併後,由2007年至2012年,便先後有四個大型物業發展項目出現流標,當中包括荃灣西站(七區)、南昌站、荃灣西站(五區)和大圍,涉及住宅單位超過一萬個,嚴重影響過去幾年的房屋供應量。去年初輕鐵天水圍天榮站項目流標,今年初重新招標後再度流標,延誤1,500個單位的動工日期。

港鐵在公共交通及地產市場上建立的市場權勢,明顯是由政府一手造成。當日政府為了整頓九鐵管理層,主動要求兩鐵合併,將九鐵的資產和土地以半賣半送方式交給地鐵管理和發展,並沒有考慮到合併後的港鐵能否有效管理和營運龐大網絡,維持過去良好的服務質素。港鐵近年引入的國產列車和絕緣體,先後出現嚴重事故,這明顯與公司管理和採購策略有關。可幸至今還未出現涉及港鐵高層的貪污醜聞。

港鐵主導公共交通及地產市場,政府作為公司的大股東和監管者,理應加倍監察,以保障市民大眾的利益。過去幾年港鐵服務水平下降,列車逼爆,一再延誤轄下多個地產發展項目,傳媒和市民大眾(包括筆者)早已發出聲音,要求政府正視。負責的政策局和問責官員好像到近月才如夢初醒,察覺問題的嚴重性,責成港鐵積極改善,是否後知後覺和反應過慢?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3-04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