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3年9月13日星期五

蘋論:垃圾徵費 慎防製造更多垃圾

今年七月,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擴建三個堆填區,遭到立法會議員及堆填區附近居民強烈反對,被迫撤回撥款申請。輿論普遍認為政府應做好源頭減廢,包 括推行廢物徵費,藉以大幅降低每日的廢物處理量。政府原本計劃今個月就廢物徵費問題諮詢公眾,但有消息指由於近月發生打鼓嶺堆填區污水滲漏事件,政府可能 押後有關諮詢。

空氣污染、噪音、污水排放和固體廢物,是四大環境問題,政府採用不同政策去處理這四大問題。發電和交通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政府透過鼓勵電力公司安裝減排設施和使用排放量較少的燃料,以及向運輸業提供換車資助,期望能夠改善香港的空氣質素。

至於噪音問題,政府主要透過立法,限制噪音水平,並要求製造噪音的生產商採取有效措施去減輕噪音對市民的影響。在污水排放方面,政府早已向把污水排入公共污 水渠的用水戶徵收排污費。一些工商行業,由於排出污水的污染程度較住宅污水高,故此須繳付工商業污水附加費。政府開徵排污費,收入是用作支付處理和排放設 施的營運與維修開支,實行「污染者自付」的原則。

至於固體廢物問題,政府在2006年開始向建築廢物徵收每公噸125元的堆填費,效果立竿見影,建築廢物由每日6,600公噸大幅下降至現時每日約2,700公噸,減幅高達六成。政府在2009年開始實施每個膠袋徵費五角,更令登記零售商減少派發膠袋達九成之多。

固 體廢物處理絕不是免費午餐,處理費用及對環境的損害極其巨大。現時政府處理都市固體廢物主要依靠堆填方式,每公噸的營運成本高達600元。當中包括224 元收集及運送費用,208元轉運費用,和168元堆填區處理費用。政府每年花費十多億元處理固體廢物,這還未包括數以百億元計的興建和擴建堆填區工程費 用,堆填區的土地成本,以及堆填區對居民健康帶來的損害。

現時香港人每日製造約18,000公噸都市固體廢物,當中有9,000公噸落入堆 填區。這9,000公噸落入堆填區的廢物中,有四成是廚餘。政府向市民及飲食業開徵廢物處理費,除了鼓勵市民及業界減少製造廢物,還可以促進環保回收業的 發展,對減少固體廢物量有一定幫助。當廢物處理不再是免費時,市民及業界自然要想辦法減少製造廢物,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把廢物送往回收,到時市場上的回收及 廢物(包括廚餘)處理行業便有一定生存空間。

今個月初逝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高斯,在五十多年前便提出以市場力量去解決環境污染問題,政府毋須事事親力親為。況且政府插手去處理污染問題,亦可能帶來其他環境問題。堆填區的惡臭問題和污水滲漏事件,正好說明政府在處理污染問題時,未必較市場優勝。

調查顯示接近六成市民接受垃圾徵費,但大部份市民只願意每年支付200元以下的費用。政府過去曾經表示在2016年推出垃圾徵費,家庭住戶每月支付20至30元,即每日不足一元,數目遠遠低於處理廢物的成本和對環境帶來的損害。

最令人擔心是倘若垃圾處理費過低,會否出現一個現象,就是市民覺得已經付出費用,便心安理得地製造更多垃圾。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在他的著作《錢買不到的東西》中,便提到當託兒所向遲來帶子女放學的家長徵收罰款後,家長便失去罪疚感,遲到情況變本加厲。

由此可見,垃圾徵費有其局限,更重要的是,提高市民的公民意識,一同珍惜地球資源,減少製造廢物,不要讓香港的環境問題繼續惡化下去。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09-13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