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5月5日星期四

壹角度 : 母語教學推高書價

過去幾年,教育局一直要求出版商將課本和教材分拆,以為這樣便可促使教科書價格大幅下調,令到學生家長得益。

筆者之前撰文,指出教科書成本和售價上升的主要原因,就是教育局不時修改課程,要求課本送審,以及推行母語教育等政策所致。筆者在1989年出版高考(即大學入學試)經濟學課本,只有英文版本,黑白製作,不用送審,全書300頁,每本售價不過80元。

1992年,當時的考試局開始容許高考考生以中文作答,但市場上卻沒有中文版本的高考經濟學課本,政府不惜動用公帑資助出版社將英文版本的課本翻譯成中文。隨高考可以用中文作答,兼且在考試成績單上不會列明作答語言,愈來愈多考生選擇以中文作答。

1998年,前特首董建華一刀切推行母語教學政策,指令所有採用母語教學的學校,必須同時使用中文課本,不能使用英文課本。這個政策,令中文課本市場迅速增長,促使出版商投放更多資源去爭逐市場佔有率。但很不幸,母語教學政策不但令本地學生的英文水準大幅下降,更導致教科書成本和價格大幅上升,最終損害了學生和家長的利益。

熟悉教科書市場的人都知道,教科書的主要成本是開發和製作成本,一套用兩年(會考)或三年(初中或新高中)的教科書,開發及製作成本動輒要數百萬元,甚至過千萬元。除了這筆巨額的「入場費」外,另一主要成本就是印刷費。

每本教科書的印刷費,主要視乎印刷量,顏色多少和紙張質素並非重要因素。一本百多頁的彩色教科書,印刷量若有一萬本,每本印刷成本不過10多元;若印刷量只得一千本,成本便要數十元。過去二、三十年,中小學生人數急速下降,從過往每個年級有十萬人,下跌至現在個別年級只得五、六萬人,教科書的印刷量自然大減。再加上政府推行母語教學,出版社要分別印製中英文版本,印刷量再要打個折扣。過去幾年,出版商投入大量資源開拓新高中市場,十多間出版商經過一輪「大廝殺」後,實際可以回本的恐怕只得幾間。2009年推出新高中中四課程後,學生選修的科目由過往一般的八科至九科(甚至十科),減少至只得六科至七科,令每科選修人數大幅下跌。到去年九月,出版商發覺中四及中五的課本銷量突然大減,經調查後發覺部分升讀中五的學生,放棄選修某些科目,並將中四課本出售。不少「手緊」的學生,即使繼續選修某一科目,亦把手上課本出售去賺取外快,以致出現第一屆新高中文憑試還未正式開考,二手課本已充斥市場的情況。

一本零售價100元的教科書,出版商一般是以八折價錢出售給書局(書局再以九折或九五折出售),實際收入只得80元。這80元中,約有10元是作者的版稅(零售價10%),餘下70元,要支付印刷費、員工(包括編輯和營業員)薪金、租金及其他營運支出,餘下的收入未必足夠抵銷開發和製作成本。特別當市場萎縮,生產規模下降,印刷成本不斷上升,出版商的「剩餘收入」十分有限,能夠賺到多少暴利呢?筆者相信教育官僚是很清楚出版商面對的惡劣經營環境,但為何仍然要不斷打壓出版商,突然更改遊戲規則,強行要求出版商把現有課本和教材分拆?出版商為了競爭,早已把教材(包括由作者撰寫的教師手冊)送給老師參考和使用,現在又怎能要求他們付費購買?出版商若收到老師(或學校)支付的教材費,又如何和作者及其他版權人攤分?教育局說不排除自己製作課本或以招標形式出版課本。若是由政府插手出版教科書,恐怕成本會更高,市場更容易被壟斷操控,嚴重損害香港的言論和出版自由。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1-05-05 A008| 時事| 壹角度 5/5/2011|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