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3年10月11日星期五

蘋論: 千萬豪宅業主 亦屬貧窮戶

梁振英出任特首後重設扶貧委員會,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訂立「貧窮線」,藉以了解香港的貧窮情況和協助制訂合適的政策減貧。近日政府發表《2012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便是以貧窮線去計算香港的貧窮人口和住戶數目。

香港貧富不均問題日趨嚴重是不爭的事實,但用以量度貧窮情況的貧窮線本身有其局限,倘若將計算結果照單全收,恐怕未必能對症下藥,政府政策未能幫助那些有真正需要的貧窮家庭。

扶貧委員會參考國際經驗,採納「相對貧窮」概念,以政策介入前(即扣除稅項及現金和非現金福利轉移的影響)為量度基礎,按不同住戶人數收入中位數的50%訂立貧窮主線。按照這個方法,計算出在2012年,一人住戶的貧窮線定在月入低於3,600元,二人住戶低於7,700元的水平。全港貧窮人口高達131萬人,貧窮率為19.6%,涉及54萬住戶。

不少人以為若採用貧窮線去量度貧窮情況,便直覺上覺得永遠有人處於貧窮線之下。這個想法其實是對貧窮線的一種誤解。假設全港只得三個一人住戶,它們的收入分別是0元,7,200元和10,000元,收入中位數(即排中間的家庭)是7,200元,一半即3,600元。在上述例子,三個家庭中有一個家庭收入低於3,600元。

倘若三個家庭的收入分別是4,000元,7,200元和10,000元,收入中位數依然是7,200元,一半仍是3,600元,三個家庭的收入全部高於3,600元,沒有一個家庭生活在貧窮線之下。政府官員和評論員以為理論上永遠無法滅貧,往往是因為誤將家庭收入中位數作為貧窮線,而忽略中位數的50%才是貧窮線,所以便出現永遠有一半人處於貧窮線之下的錯誤觀念。

理論歸理論,在現實世界實在難以完全消滅貧窮,特別是全部家庭成員都是長者的一人和二人住戶。由於絕大部份的長者已經退休,沒有薪金收入,加上他們未必把子女給予的生活費和其他收入(例如租金、股息和利息等)視作收入,向統計處如實匯報,故此便出現大量零收入的一人和二人住戶。

在54萬個貧窮住戶中,便有32萬個屬於一人和二人住戶;當中大部份是沒有收入的長者戶。隨着人口老化,越來越多住戶屬於「零收入」的長者住戶,恐怕只會越來越多住戶的收入低於貧窮線水平。

即使退休長者沒有薪金收入或退休金,但他們可能有子女供養,或者定期收取投資收入,故此不一定貧窮。《貧窮情況報告》便揭示近20萬所謂「貧窮戶」,是擁有私樓或居屋,而且九成以上的業主已不用供樓。即使這些擁有物業的貧窮戶將單位用作自住,沒有租金收入,他們亦可以申請安老按揭(即逆按揭),每100萬元樓價每月可收取約2,000元。再加上每月2,200元的長者生活津貼(資產審查不計自住物業),擁有物業的長者貧窮戶早已脫貧。倘若不把自住物業視作資產和收入來源(透過逆按揭),恐怕一些住在千萬豪宅的業主,也被界定為貧窮。

退休長者若然入住公屋,每月獲取的公屋福利至少價值千多元,加上長者生活津貼,在政府政策介入後亦已脫貧。因此,最需要政府支援的就是那些無依無靠,租住私樓的長者。即使政府給予獨居長者3,600元的現金援助,亦難以應付租金和生活開支。由於有大量「零收入」的獨居長者,拉低一人住戶的入息中位數,以致出現一人住戶的貧窮線(月入低於3,600元)不及二人住戶(月入低於7,700元)一半的荒謬現象。日後政府制訂扶貧政策時,必須注意這情況。

今年政府正式落實長者生活津貼計劃,故此明年再發表《貧窮情況報告》時,政策介入後的長者貧窮住戶和人口勢必大減,這有助特首提升民望。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3-10-11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