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5年8月27日星期四

壹週刊(壹角度):恒指九倍市盈率有幾真?

近日恒指急挫,50隻成分股總市值跌至不足14萬億元,以去年它們(包括長實及和黃)總盈利接近1.5萬億元推算,恒指往績市盈率(PE)不足九倍,表面看來是入市良機。

然而,恒指九倍的市盈率到底有幾真?上月中筆者見港股大幅下挫,抱着追求真相的態度去研究這課題,發覺恒指市盈率存在着不少「水分」,讀者千萬不要信以為真。

七月中,恒指仍處於25,000點水平,恒指服務公司在網頁公布的恒指市盈率約10.5倍。但翻開報章,49隻成分股(不計長實地產)的平均市盈率接近15倍,與恒指服務公司的10.5倍相差甚遠。這是由於恒指是反映50隻成分股的總市值變動,不像美國道瓊斯指數只反映30隻成分股的股價變動,故此市值比重愈高的股份對恒指及恒指市盈率的影響便愈大。

2014年50隻成分股所賺的1.49萬億總盈利,當中有5,200億元來自9隻國企(H)股,佔總盈利35%。這9隻國企股,平均市盈率不足7倍,故此大大拖低恒指市盈率。其中一隻建設銀行,去年盈利高達2,300億元人民幣,折算成(以1兌1.25計算)2,800億港元。當中建行H股佔96%盈利(其餘屬A股),即是2,700億港元,已佔9隻國企股5,200億元盈利的一半以上,亦差不多佔恒指50隻成分股1.49萬億元的20%。

扣除9隻國企股的盈利,其餘41隻恒指成分股的盈利合共9,700億元,市盈率在12倍以上。但必須留意這9,700億元的盈利,存有很大「水分」,當中有1,800億元來自資產重估,1,200億元來自出售資產所得。若扣除這合共3,000億元的所謂「盈利」,41隻非國企股盈利只得6,700億元,市盈率升至17倍以上(以恒指25,000點計算)。

2005年本地上市公司實施新的會計制度,每年要為投資物業估值,若然物業升值,就算作盈利,結果嚴重誇大地產公司去年的盈利。例如去年九倉賺360億元,當中280多億元屬物業重估盈利,核心盈利其實只得70多億元。由於盈利被誇大數倍,令九倉的市盈率只得4倍多;若撇除物業重估盈利,九倉的市盈率超過20倍。同樣,領展(前稱領匯)上年度(截至今年3月)賺270多億元,當中近230億元來自物業重估。若撇除物業重估盈利,領展的市盈率便由不足4倍暴升至25倍。

去年一月底,電能出售港燈超過一半股權,獲利530億元。和黃透過長江基建間接持有電能約30%股權,故此分得約160億元盈利。而長實持有近半和黃股權,故此又可分得約80億元盈利。因此李嘉誠去年出售港燈,便為恒指帶來770億元特殊盈利,有助拖低恒指市盈率。

2006年9月前,33隻恒指成分股並沒有國企股,之後恒指公司開始加入國企股,並把成分股數目增至50隻。2006及2007年,國企股市盈率高達30倍,恒指公司引入國企股,基金經理搶貨,迅即推高恒指市盈率,直至2007年10月恒指市盈率高見24倍,股市終於「爆煲」。

今年4月27日,恒指高見28,588點,市盈率不過12倍左右,但結果依然「爆煲」。現在回頭一看,若然撇除9隻H股,資產重估及出售資產等利潤,當時恒指市盈率高達20倍,已接近過往「爆煲」水平。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5-08-27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