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壹角度:三個「七一」改寫香港歷史

1842年,滿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給英國;1860年,再簽訂《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到1898年,滿清政府又和英國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出租新界大片土地;並根據《專條》,在當年7月1日「開辦施行」,年期99年。

就在這99年「借來的時間」,香港經濟在這處「借來的地方」急速發展。由於新界租約到1997年屆滿,香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出現政治前途的問題。

若非九七問題,英資有意撤退,相信本地各華資財團亦不會如此順利地收購大量英資企業和土地,在10多年的過渡期開始主導香港經濟命脈。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香港人看見華資財團,一個又一個冒起,創造一個又一個的經濟奇蹟和神話。回想當時各華資財團的首腦,都被港人認同和推崇,相信他們可以在回歸後帶領香港經濟再闖高峰。

1997年7月1日,特區政府正式成立,香港人取代英國人治理香港。回歸一刻,當市民看見英國國旗降下,中國國旗徐徐升起,不期然令人對未來經濟及社會發展充滿憧憬。
但經過六年的實踐,市民看到特區政府的政策,往往只是為大財團服務。回歸前,英國政府將土地及特權分配給英資企業。回歸後,特區政府則將大量土地及特權分配給華資企業,甚至因分贓不勻而出現財閥互相對罵和指控的情況。

2003年7月1日,50萬港人不滿特區政府管治上街,促使董建華年多後腳痛下台。曾蔭權接替董建華出任特首初期,民望高企,市民期望公務員出身的曾蔭權,可以糾正董建華「商人治港」的政策,改變過往向華資大財團傾斜的施政方針。

只可惜,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最終又是為少數人及大財團服務,而忽略廣大市民的利益。繼「商人治港」後,「公務員治港」同樣以失敗告終,中央政府進一步干預香港的管治。

過去數年,不少港人已無法忍受現有荒謬的政治經濟制度,採取激進方法去表達不滿。不論日後本地政制如何發展,特區政府和商界都很難得到市民的信任,社會分化在所難免。

筆者過去二十多年,從事公用事業方面的研究,認識到地產商和大財團在市場上的操控能力。九七回歸前後,目睹香港樓市的大起大跌,小市民損失慘重,生活質素倒退,但大地產商卻依然能夠賺個盆滿滿,不能不驚歎他們巧取豪奪,將土地及財富轉移的伎倆。今日大地產商變得聲名狼藉,成為市民「公敵」,可說咎由自取。

筆者感謝《壹週刊》的邀請,再次有機會在此撰寫評論文章。過去數月筆者正忙於搜集資料撰文,得朋友推介Joe Studwell撰寫的《Asian GodFathers: Money and Power in Hong Kong & South-East Asia》(中譯版《亞洲教父:透視香港與東南亞的金權遊戲》),以及Alice Poon撰寫的《Land and the Ruling Class in Hong Kong》。兩書都詳細論述地產商如何操控香港經濟,實在令筆者獲益良多。

日後筆者除了繼續評論經濟事務及公共政策外,亦會回顧過去數十年香港經濟的轉變,探究回歸前後各英資及華資財團的興衰,和讀者一同去了解這些財團如何取得操控香港經濟命脈的特權。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0-07-01| A004| 時事| 壹角度 |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