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去年12月的東亞運動會,港隊爆冷奪得金牌,令港人感到興奮和鼓舞。特區政府隨後公布足球發展顧問報告,提出40多項推動本地足運的建議,希望能夠在未來10年,令港隊在國際足協的排名,由去年的143名,上升至前80名內。
關心本地足運發展的人,都會為過去20多年香港足球水準日漸低落而感到痛心。上世紀5、60年代是香港足球的黃金時期,香港曾經是亞洲足球王國,當時不少本地球員代表中華民國南征北戰,更曾參與奧運會決賽周賽事。
1968年本地足球實行職業化後,不少球隊班主願意以高薪聘用外援,致力提高本地足球水準。70年代,日本經常是港隊腳下敗將,南韓和北韓面對港隊,亦不能穩操勝券。
過去20多年,日本及南韓的足球水準不斷提升,今屆世界盃兩隊最後都能殺入16強。至於北韓,在外圍賽不被看好下,亦能成功闖入決賽周。至於港隊的戰績,則每況愈下,不斷倒退,自1985年後,更未嘗在外圍賽分組賽中出線。
政府公布的報告書,希望能夠在5至10年內令香港足球面貌煥然一新,達到世界水平。但政府願意投入的資源,卻少得十分可憐,只承諾增建20多個人造草地球場,以及增加對足總的資助,預計足總未來5年會花7,500萬至1億元用作聘請人才及增加設施。
現時康文署轄下可供預約的天然草地及人造草地足球場,只得70多個,即每10萬人口,只得1個足球場。而且不少球場位處偏遠地區,面積亦不符合國際標準。即使球場數目倍增,仍遠低於國際一般水平。在德國,每3,500個人,便有1個足球場。
其實要發展足運,足球場地和訓練設施等「硬件」還屬次要,更重要的就是行政管理、訓練和推廣等「軟件」。政府官員批評足總管理失當,架構充滿利益衝突,但仍寄望足總能夠自行改革,協助落實推行報告書內各項建議。
政府寄望足總改革,倒不如鼓勵各球會有心人,脫離足總另起爐灶,成立香港超級聯賽。每支球隊每年班費必須超過一千萬元,球會要有完善的組織和管理,聘用優秀的外援,以及推行長遠的青少年足球訓練計劃。
上世紀80年代,英格蘭球壇面對球隊管理欠佳及設施不足的問題,接二連三發生球場慘劇,便是藉多間球會脫離足總,在1992年成立英格蘭超級聯賽而起死回生。今日英超聯已經是全球最多觀眾,以及收入最高的聯賽。
政府亦應投放更多資源推動足球發展。現時本地9個主要表演藝術團體,每年獲得政府資助2億多元,平均每個藝團有近3,000萬元。但政府對足球運動的資助,每年不過1,000萬元。政府初期可以透過設立獎金、等額資助,或者稅務寬減,鼓勵商界支持足運。70年代本地足球蓬勃發展,便是因為得到商界大力支持,當中包括怡和、九巴、電話、精工、寶路華及星島等球會。
現時本地至少有10個財團每年盈利超過100億元,將小部分盈利用作支持足運,可以提供更多就業機會給熱愛足球的青少年。這除了收到宣傳效果外,還有助改善財團的公眾形象,實在是一個很好的社會投資。
林本利 現任教於理工大學,專門研究公用事業及公共政策。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c.com.hk
出處: 壹週刊 | 2010-07-15 | A004| 時事| 壹角度 |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