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置疑,末代港督彭定康確實高瞻遠矚,差不多早在20年前,已看清香港未來的經濟和政治發展。
1992年彭定康出任港督後,在首份施政報告中便提出要為香港制定一項全面的競爭政策,以維持香港的競爭優勢。他在該份施政報告中指出,社會人士對於供應商利用市場支配力來控制對普通家庭生活特別重要的範疇,已開始表示憂慮;市民日益不願接納不公平和厚此薄彼的商業手法。彭定康特別以樓宇買賣作為例子,認為地產商所構想的自律方法,只可以解決部分問題。
在政制發展方面,眾所周知彭定康推出政改方案,在原有的21個功能組別之外,增設9個新組別,從事這9個行業的所有在職人士,都自動成為選民,選民人數超過100萬人,變相搞另類直選。當年彭定康的政改方案被中方指摘為「三違反」:違反《中英聯合聲明》、《基本法》和中英雙方有關協議和諒解;當時的港澳辦主任魯平更大罵彭定康將成為「千古罪人」。
但這個由「千古罪人」提出的政改方案,在去年的政改爭議中,竟然被中國最高領導人拍板接納,5個新增的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由全港合資格的選民選出,選民人數超過300萬人,是「新九組」方案的3倍。日後功能組別的改革,甚至可能朝「新九組」的方向發展,抄襲彭定康20多年前的構思。
至於為香港制定一項全面的競爭政策,過去20年又有何進展呢?1992年彭定康宣讀施政報告後,便委託消委會進行研究,探討如何為香港制定全面的競爭政策。消委會率先研究本地6個競爭不足的行業和發表報告,看看如何加強這些行業的競爭。這6個行業包括銀行業、超市、燃氣市場、電視廣播、電訊和地產市場。消委會在1996年底發表最終報告,建議全面引入跨行業的競爭法,成立競爭事務委員會,藉此增強香港的競爭力,避免出現財團操控市場的局面。
可惜,九七回歸後,由400人小圈子選舉選出的董建華,把消委會的報告拋進「垃圾桶」,完全否決制定全面的競爭政策,只成立一個全部由政府官員組成的競爭政策諮詢委員會,每年討論和跟進一下關於反競爭行為的投訴。
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只肯開放被英資操控的電訊市場,以及分階段撤銷利率協議,令電訊服務用戶和銀行借款人(包括樓按)的負擔大減。但由本地華資企業操控的市場,政府不單沒有決心開放市場和加強競爭,甚至不斷送上免費和廉價土地,金額總值超過一千億元。
雖然政府要繼續維護大財團和地產商的利益,但由直選選出的議員,一些智庫組織和學者,依然鍥而不捨,繼續爭取引入全面的競爭政策。他們先後發表多份報告,力促政府制定跨行業的競爭法。2005年董建華下台後,曾蔭權便以促進社會和諧為由,重新討論引入全面的競爭政策。
2006年6月由曾特首成立的競爭政策檢討委員會發表報告,建議制定跨行業競爭法。之後政府在2006年及2008年進行兩輪公眾諮詢,獲得社會廣泛支持有關建議。政府再花兩年制定《競爭條例草案》,到去年10月開始在立法會進行審議。即使趕及在今屆立法會會期(至2012年7月)完成立法工作,最快也要到2014年才可以正式推行《競爭法》。
自從1992年彭定康提出有關建議,過去差不多20年,香港人親身經歷沒有《競爭法》的情況,地產惡霸橫行霸道,香港的競爭力是增強了,還是削弱了?市場更加開放,還是更加封閉?誰人得益,誰人受損?相信大家心中有數。香港人還要再等多久呢?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