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4年6月17日星期二

蘋論︰ 開放電力市場 政府是最大障礙

環境局就香港未來的發電燃料組合進行公眾諮詢,諮詢期明日便屆滿。過去一個月,兩間電力公司開展傳媒攻勢,質疑向內地買電的穩定性。環境局官員亦不甘示弱,主動約見傳媒,反擊兩電對向內地買電的質疑。

筆者眼見政府官員和兩電互相「駁火」,抱着隔岸觀火的態度。有人以為政府早有向內地買電的預設立場,故此官員特別強調買電的好處,現在不過進行假諮詢,欺騙市民。但根據過去經驗,官員和兩電高層「駁火」,往往是掩眼手法,球來球往之後,最終政府仍會決定延續兩電的利潤保障計劃,讓兩電繼續壟斷市場,之後便大舉投資和大幅加價。

政府若有意開放電力市場,根本毋須進行發電燃料組合的諮詢,浪費時間,阻礙新經營者進場與兩電競爭。現行的管制計劃是由中電提出,至今已有50年歷史,計劃的優劣顯而易見。過去十多年,兩電在澳洲和英國投資過千億元購買電廠和電網,資金主要來自香港的豐厚利潤。澳洲和英國兩個國家早於1990年,即20多年前,已全面開放市場,實行廠網分家,全國各地進行大規模聯網。若兩電擔心聯網買賣電力會導致供電不穩定,損害供電可靠性,兩電又為何在兩國投資過千億元?

過去30年,兩電憑藉管制計劃賺取三千多億元利潤,為李嘉誠及嘉道理家族累積巨額財富。每次當管制計劃快將屆滿時,兩電便釋出善意,削減電費加幅,好方便官員辦事。一旦簽訂新協議後,便大舉投資,興建大量發電和輸電設施,令備用電量急增,市民為此而要多付數以百億元計的金錢。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時任經濟司的陳方安生一次過批准中電興建八台天然氣機組,令中電的備用電量急增至超過100%,之後要勞煩繼任人葉澍堃與中電商討如何降低備用電量。陳太後來升任為政務司,而她的上司財政司翟克誠,退休後加入中電出任董事。現任環境局副局長陸恭蕙當日便不斷向政府及中電追討責任。

那時中電擁有大量備用電量,本應可以出售給港燈,但葉澍堃卻一而再拖延兩電加強聯網,之後就以時間不足為由,在2000年批准港燈動用過百億元興建「一台」至今也沒需要的天然氣機組,要用戶在經濟低迷期間面對高達三、四成的電費加幅,惹來商界及市民不滿。

最令人費解的就是兩電要投資興建新電廠,是它們的商業決定,為何要用戶承擔一切投資風險和責任?要保證兩電每年賺取10%,甚至15%(08年前)的回報?政府已經研究開放電力市場接近20年,若真是有決心開放市場,又何須再作多番諮詢,拖延時間,讓兩電有更多討價還價的本錢。

政府只須把未來20年的供電合約拿出來公開競投,讓兩電及其他新經營者互相競爭,把合約透過獨立的委員會(當中沒有「內鬼」)批給在安全、可靠性、價格和環保表現等範疇,整體表現最佳的公司。獲得合約的公司要承擔一切投資風險(包括燃料價格上升),表現欠佳(例如發生大停電事故)便要向用戶作出賠償。政府官員和兩電高層根本毋須為到供電可靠性及未來天然氣價格趨勢等問題而爭拗。

政府研究開放電力市場接近20年,研究興建新貨櫃碼頭20多年,在免費電視市場研究引入競爭更超過30年,最終只肯發牌給兩間由大財團操控的電視台。由此可見,開放電力市場的最大障礙是政府;政府官員若不肯放棄照顧大財團利益,恐怕市民最終仍是沒有選擇。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蘋果日報 | 2014-06-17 |A08| 專欄專論| 社論 | 經濟學家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