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教育局及立法會秘書處的資料,由2008/09年至2010/11年的三個學年,八大院校自資課程的學費收入由40億元增加至接近50億元,上升24%。扣除開支後的盈餘由2.8億元,急升至接近10億元,急升兩倍多。每年50億元的學費收入,當中有10億元的盈餘,毛利達到兩成。不少評論把兩成的毛利變作投資回報率,其實並不正確。現時兩間電力公司的准許回報率約10%,是以資產值計算利潤。兩電投資100億元,每年即可以獲得約10億元的利潤。但八大院校辦學的用地不少是政府免費批出,興建教學大樓的建築費又可以向政府免息貸款,分20年攤還。因此,八大院校的投資額肯定遠遠低於100億元,便能夠每年賺取10億元,回報率肯定遠高於兩電的准許利潤。教育這一門「生意」,主要投入是人力資源,而非土地和教學設備等資本開支。本地高等院校,每年獲得政府過百億元資助,當中超過70%是用作教職員薪酬支出。大學以高薪聘請教授,他們本應從事研究工作和負責教授教資會資助的課程。但不少大學教授,竟然將大部分工作時間用作管理和教授自資課程,一面收取教資會提供的豐厚薪酬,一面收取自資課程的管理費和教學費,實行賺到盡。
舉例來說,一名年薪百多萬元的全職教授,倘若一半工作時間是用作研究,一半時間用作教學,時薪達到5,000元。一些大學院系自行以外判兼職形式,聘請全職教授負責自資課程,時薪不過千多元,一個學科42小時,薪金支出不過數萬元而已。假設大學每個學科的學費是一萬元,一班學生30人,便可以收30萬元學費。扣除教授的薪金和其他支出後,仍有巨額盈餘供大學高層使用和調配。最離譜的是有些大學全職教授,竟然可以完全不用教授教資會的課程,白領人工,之後還可以兼職負責管理和教授自資課程,多賺一筆。一些大學院系,甚至調動高薪教授專門負責自資課程,把教資會的課程交由低薪講師(甚至兼職講師)負責,時薪不過數百元。亦有大學把自資課程的學生,與教資會課程的學生混合起來,同一時間授課。上述做法,明顯是以公帑補貼大學做生意。其實八大院校能夠透過開辦自資課程獲得巨利,除了懂得「善用」公帑外,還有一個競爭優勢,就是出賣大學品牌,吸引學生報讀名下社區學院所辦的副學士課程。因此,若要杜絕大學濫印證書、出賣學位等行為,教資會實應盡快落實要求八大院校分拆本部和社區學院,這可以避免出現賬目不清,以公帑補貼大學做生意的情況。讓其他非教資會資助的私立大學,可以在公平的環境下與八大院校競爭。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壹週刊 | 2012-05-24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