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的封面主題,是關於「裙帶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雜誌選定一些容易「官商勾結」的行業,制訂「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發現香港在23個國家和地區中高踞榜首。
傳媒把crony capitalism繙譯為裙帶資本主義,其實並非十分恰當。裙帶主義的英文是nepotism,字根來自nephew(外甥)。中世紀羅馬教廷極度腐敗,教皇及主教委任自己的外甥和私生子擔當教廷主要職位,藉着宗教謀取私利。故此一般而言,裙帶主義是指用人唯親,有親屬關係者優先獲得高位。
至於cronyism,一般是指委派一些早已建立長期友好關係的人,出任重要職位,透過他們輸送利益。故此crony capitalism譯作「老友」(或「自己友」)資本主義,較裙帶資本主義更為貼切。
不論財閥(plutocrat)是委任親屬,抑或老友出掌政府重要職位,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朝中有人好辦事」,方便他們透過政府政策攫取巨大利益。這些財閥當然也十分識做,會事前和事後向高官提供利益,令他們願意冒險為財閥效命。
《經濟學人》列舉一些容易官商勾結,鼓勵「尋租」的行業,包括地產、建築、金融、電訊、公用事業(包括電力和廣播)、能源、博彩、港口、機場等。這些行業,因為要向政府申請牌照或專營權,或者須要由政府批出土地才可以經營,故此讓負責審批的官員擁有極大權力,較容易謀取私利,助長貪污、洗黑錢及其他不法活動。
《經濟學人》根據《福布斯》富豪榜的資料,推算各國各地富豪所涉足的尋租行業,為他們帶來多少財富。再根據這些財富佔該國(或地區)的國內(或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去制訂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結果顯示,香港富豪從尋租行業取得的財富,佔GDP60%,比率遠遠拋離第二位俄羅斯的18%。
在香港長大和生活的人,早已感受到財閥治港,官商勾結的問題十分嚴重。近年港澳多宗貪污大案,都是和本地大地產商有關。今次《經濟學人》「唱衰」香港,不論是否別有用心,只是進一步確認問題的嚴重性。
本地財閥主導地產、港口及公用事業市場,從這些行業取得過萬億元財富,佔香港每年兩萬億元GDP的60%。財閥壟斷操控香港經濟命脈,損害其他行業的發展,直接間接令到香港經濟增長和生產力,落後於鄰近國家和地區。
最近幾年,特區政府開始關注財閥治港的問題,先後引入競爭法、打擊「發水樓」和規管一手樓買賣,避免財閥繼續壟斷操控市場,損害小市民和小業主的利益。只可惜市民對政府早已失去信心,不信任政府認真處理財閥壟斷經濟的問題。
隨着梁振英上台,本地財閥不能隨意委派「自己友」掌控政府主要職位,財閥的政治勢力大減。有人擔心香港越來越變得「民粹」,民眾因過去飽受財閥及特權階級壓榨,容易被人煽動,與政府長期對立,事事反對。政府為了討好民眾,紓解民怨,大搞福利,對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很明顯,財閥壟斷和民粹主義都禍害香港,絕大部份港人不希望社會走向極端。政府必須積極回應市民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不容許財閥及特權階級繼續壟斷經濟和政治要職,以免香港陷入嚴重的管治危機。
傳媒把crony capitalism繙譯為裙帶資本主義,其實並非十分恰當。裙帶主義的英文是nepotism,字根來自nephew(外甥)。中世紀羅馬教廷極度腐敗,教皇及主教委任自己的外甥和私生子擔當教廷主要職位,藉着宗教謀取私利。故此一般而言,裙帶主義是指用人唯親,有親屬關係者優先獲得高位。
至於cronyism,一般是指委派一些早已建立長期友好關係的人,出任重要職位,透過他們輸送利益。故此crony capitalism譯作「老友」(或「自己友」)資本主義,較裙帶資本主義更為貼切。
不論財閥(plutocrat)是委任親屬,抑或老友出掌政府重要職位,目的不外乎是希望「朝中有人好辦事」,方便他們透過政府政策攫取巨大利益。這些財閥當然也十分識做,會事前和事後向高官提供利益,令他們願意冒險為財閥效命。
《經濟學人》列舉一些容易官商勾結,鼓勵「尋租」的行業,包括地產、建築、金融、電訊、公用事業(包括電力和廣播)、能源、博彩、港口、機場等。這些行業,因為要向政府申請牌照或專營權,或者須要由政府批出土地才可以經營,故此讓負責審批的官員擁有極大權力,較容易謀取私利,助長貪污、洗黑錢及其他不法活動。
《經濟學人》根據《福布斯》富豪榜的資料,推算各國各地富豪所涉足的尋租行業,為他們帶來多少財富。再根據這些財富佔該國(或地區)的國內(或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去制訂裙帶資本主義指數。結果顯示,香港富豪從尋租行業取得的財富,佔GDP60%,比率遠遠拋離第二位俄羅斯的18%。
在香港長大和生活的人,早已感受到財閥治港,官商勾結的問題十分嚴重。近年港澳多宗貪污大案,都是和本地大地產商有關。今次《經濟學人》「唱衰」香港,不論是否別有用心,只是進一步確認問題的嚴重性。
本地財閥主導地產、港口及公用事業市場,從這些行業取得過萬億元財富,佔香港每年兩萬億元GDP的60%。財閥壟斷操控香港經濟命脈,損害其他行業的發展,直接間接令到香港經濟增長和生產力,落後於鄰近國家和地區。
最近幾年,特區政府開始關注財閥治港的問題,先後引入競爭法、打擊「發水樓」和規管一手樓買賣,避免財閥繼續壟斷操控市場,損害小市民和小業主的利益。只可惜市民對政府早已失去信心,不信任政府認真處理財閥壟斷經濟的問題。
隨着梁振英上台,本地財閥不能隨意委派「自己友」掌控政府主要職位,財閥的政治勢力大減。有人擔心香港越來越變得「民粹」,民眾因過去飽受財閥及特權階級壓榨,容易被人煽動,與政府長期對立,事事反對。政府為了討好民眾,紓解民怨,大搞福利,對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產生負面影響。
很明顯,財閥壟斷和民粹主義都禍害香港,絕大部份港人不希望社會走向極端。政府必須積極回應市民對民主和自由的訴求,不容許財閥及特權階級繼續壟斷經濟和政治要職,以免香港陷入嚴重的管治危機。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