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3年1月10日星期四

壹週刊 :指數基金 退休準備首選

先鋒基金(The Vanguard Group)是美國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創立於1974年,專門開發低收費的指數基金產品。公司創辦人約翰‧伯格(John C. Bogle)早於金融海嘯前,已不時批評金融市場種種唯利是圖的缺德行為。伯格近年撰寫的兩本書(《Enough: True Measures of Money, Business, and Life》和《The Clash of the Cultures: Investment vs Speculation》),特別針對金融界的投資行為,由以往創造價值的長線投資,轉為摧毀價值的短線炒賣。  

伯格感慨美國人原本是生活在美好的資本主義社會,享有民主自由;只可惜資本主義「過度」發展,人們不懂得「知足」,以致猖獗的貪婪摧毀了專業價值觀,摧毀了投資者對金融界從業員的信任,情況令人感到悲哀。  

普通市民努力工作,將部分收入儲起,交給專業基金經理代為投資,期望得到合理回報,有足夠積蓄安享晚年。但過去20多年,全球各地的金融市場先後被美國的金融大鱷衝擊,這些金融大鱷手上的資金不少來自小投資者。金融大鱷用別人的血汗錢在市場上買賣,散播謠言,把資產價格舞高弄低,濫發衍生工具,從中獲取巨額利潤。過度槓桿和過度投機的金融機構在金融海嘯中瀕臨破產,要動用納稅人的金錢打救,而當中不少金錢竟然落入製造海嘯的人袋中。  

伯格指出人們太過關心金融市場可能帶來的報酬,而忽略了市場搾取過多費用。人們忙搞短線投機買賣,避開長線和有價值的投資。金融市場太重視銷售和推銷,忽略與客戶建立信任關係。根據伯格的計算,過去50年美股的平均每年回報約11%,只要股票基金收取2%的費用,回報便跌至9%,50年後的股票價值失去一大半。  

因此伯格認為最簡單而又能幫助投資者節省費用,提高投資回報的方法,就是幫他們認購消極被動的指數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Exchange Traded Fund,簡稱ETF)。既然長遠和平均而言,基金經理的表現不勝於大市,我們又何須付出巨額費用認購積極進取的股票基金?

香港的強積金制度已推行了12年,打工仔大部分的供款是用作認購與股票相關的基金。從去年消委會和安永的報告得知,強積金基金收費高、回報低是事實,基金經理在市場上買買賣賣,蠶食打工仔的血汗錢。實施半自由行後,打工仔若想轉換受託人,便要贖回基金,之後重新認購,恐怕要支付更多費用。

市民對強積金的信心已瀕臨崩潰,政府有關方面實應趕快作出補救。其中一個方案,就是由金管局作為公共受託人,推出一些簡單的指數基金和ETF產品,以低廉收費供打工仔認購。現時政府的財政儲備交由金管局負責管理和投資,按照過往六年平均回報率每年派息給政府。既然金管局已為政府管理財政儲備,多一個為小市民管理強積金的職能又有何困難?

以2012年為例,35隻強積金港股基金,平均回報率是22.9%,低於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25.6%的回報。35隻港股基金,18隻低於恒指22.9%的回報,最差一隻只得12.4%回報。

伯格在金融界縱橫60多年,他的著作道盡金融市場的貪婪腐敗,極需要全面改革,以挽回公眾對整個專業的信心。伯格慨嘆金融市場費用太多,價值太少;投機太多,投資太少;複雜太多,簡單太少;商業銷售太多,人品太少。他語重心長的話,實在值得我們反思。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1-10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1月8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 李兆基又想搵著數

恒地主席李兆基建議政府讓地產商免補地價,將新界農地用作興建面積300平方呎、樓價約100萬元的住宅,以協助市民置業。  

每逢樓價大升時,地產商便以紓緩土地供應不足為由,向政府建議將農地、工業用地、電廠、煤氣廠、巴士廠,甚至兒童院、學校和醫院等社區設施用地,以低價甚至免補地價改為興建住宅。  

經過數十年的經營,地產商早已在政府架構內外建立龐大的利益網絡。不但以「延後利益」或者「內部認購」等方式利誘高官賤價批地,更在建築界、測量界、工程界,以至學術界等領域提供利益,好方便他們透過城規會及其他諮詢組織取得廉價土地。  

香港農業和工業式微,將這方面的土地改變用途,提供多些土地興建住宅、寫字樓、商舖和社區設施,本是符合公眾利益。奈何過去地產商的遊戲規矩是以低地價更改土地用途,之後製造供應不足現象,再以超高價出售物業,賺取五成,甚至七成的毛利率。  

李兆基建議以3,000多元呎價出售百萬元細單位,扣除每呎農地成本數十元和千多元建築成本,毛利率依然接近五成。新界偏遠地區的合理樓價本應是3,000多元一呎,在地產商限量供應,不願以合理補價更改用途,才造成樓宇供應不足,呎價過萬元的荒謬現象。  

觀乎恒地和李兆基的往績,這個免補地價建屋的建議明顯是要搵著數,並非真心想解決香港的住屋問題。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3-01-08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2013年1月4日星期五

am730:經濟人看世界 - 如何買樓致富?

提起樓市,肯定觸動不少港人的神經,對樓市既愛且恨。除了地產商外,不少港人也是透過物業投資致富。但亦有不少港人在高價入市,當樓價大跌時,物業變成負資產,最終無力償還貸款而走上破產之路。

過去20年,樓價大上大落,最大的得益者其實是地產商,一般小業主的得益並不多。若以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來量度樓價升跌,1993年12月底開始時的指數是61.32,至2012年12月底指數報115.18,19年來升幅不過88%,平均每年上升約3.4%而已。

樓價每年升幅不過3.4%,但由於物業可帶來租金收入,每年平均租金回報率約3%至4%,租金和升值兩方面的投資回報每年合共約7%,算是不過不失。倘若投資者只付三成首期,其餘七成做按揭,透過槓桿投資便可以將回報率放大。

例如1993年底以100萬元購入物業,19年來樓價跟隨大市上升88%,現在市值188萬元。倘若投資者只付三成首期,即30萬元,其餘70萬元向銀行貸款做按揭,還款年期是19年。假設每月供樓款項剛好與租金相等,那麼當日投資30萬元,今日便升值了158萬元,升幅是五倍多,每年平均升值約10%。

筆者第一層的私樓投資便是在1993年,19年來除了自己買樓和換樓幾次外,亦幫父母和外父外母買樓和換樓,由細屋變大屋,逐步改善居住環境。19年來,慶幸自己沒有在高價入市,故此能夠累積財富。

過去19年樓價其實只上升88%,但期間卻大上大落。九七回歸前兩年,樓價大升一倍,回歸後大跌七成,過去四年又再大升一倍。如此大上大落,帶來巨大的財富再分配,讓地產商可以低價買地,高價售樓,亦令小業主因此而損失慘重。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活道教育中心校監
(最新課程:新高中經濟學、BAFS、通識及英文班,請電2512 0699查詢。)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am730 | 2013-01-04 |M28| 財經| 經濟人看世界| By 林本利

2013年1月3日星期四

壹週刊:股票經紀強積金最大受益人

去年10月,消委會發表詳盡報告,顯示市場上523隻強積金基金整體投資表現欠佳,兼且收費高昂。強積金平均收費比率高達1.74%,遠高於其他國家的水平,包括英國(1.19%)、澳洲(1.21%)、新加坡(1.41%)和智利(0.56%)。以強積金資產總額4,000億元計算,各式各樣的收費每年高達70億元。

消委會報告發表後,隨即惹來各方關注,打工仔眼見強積金戶口被收費蠶食,自然感到憤怒。當時筆者想了解一下強積金1.74%的平均收費比率,當中包括什麼費用,是否包括經紀買賣佣金、印花稅、交易所徵費和其他交易費用(例如存倉費)。傳媒朋友代筆者向消委會和積金局查詢,得到的答案是1.74%的收費已經包括所有費用。

到去年11月,終於有答案。積金局委託安永做的行政成本顧問報告,揭示這1.74%的開支比率,主要由六個「受益人」瓜分。當中包括受託人、基金經理、保薦人、中介人、管理人和保管人。強積金的行政成本佔0.75%,投資管理費佔0.59%,餘下的0.4%是保薦人收費、受託人利潤和給予成員(僱主僱員)的回贈等。回贈亦當作開支,由打工仔支付,不是從受託人的收入中扣減。

這1.74%的開支比率,當中0.59%是投資管理費,是指管理強積金基金的費用,不包括基金經理買賣股票、債券或其他投資產品產生的交易費用。基金經理的收費,視乎基金類別,是否需要基金經理積極參與買賣。基金經理愈是主動出擊在市場上進行買賣,不單管理費較高,交易費用亦會大增。

根據消委會的研究報告,大部分的強積金股票基金都跑輸大市,這不單顯示基金經理投資眼光欠佳,還凸顯出交易費用極之龐大。

由2011年6月底至2012年6月底,恒指下跌了13.2%,收取3.42%的股息後,總投資回報是-9.78%。換言之,打工仔若認購追蹤恒指的盈富基金,連同經紀佣金和其他交易費用,損失大約是10%。但同期強積金香港股票基金的表現,平均是-13.53%,開支比率達1.91%。最差的基金更蝕掉22.83%,最佳的亦錄得8.11%的負回報;而最高開支比率接近3%。強積金香港股票基金平均回報較投資盈富基金低約3.5%,扣除約1.9%開支比率,仍差1. 6%。這1.6%的差額,相信大部分屬於交易費用,最大受益人是股票經紀。不少財務學方面的研究都顯示長遠而言,基金經理的平均表現不會跑贏大市。基金經理在市場上主動進行買賣,龐大的交易費用最終只會蠶食打工仔的強積金結餘。既然基金經理表現不勝於大市,打工仔又何須浪費巨額投資管理費、經紀佣金和其他交易費,去認購積極進行買賣的股票基金?因此,若要大幅度調低強積金開支比率,積金局應考慮要求受託人引入更多追蹤指數的基金,取代一些表現欠佳的基金。並且防止個別基金經理在市場上頻繁買賣,將打工仔的血汗錢轉移給股票經紀。不然,市民若對強積金制度失去信心,恐怕會要求政府負責提供退休保障。到時不單納稅人要背負繁重財政包袱,連整個金融界亦會損失每年過百億元(包括經紀佣金)與強積金相關的收益。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作者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壹週刊 | 2013-01-03 |A004| 時事| 壹角度 By 林本利

2013年1月1日星期二

林氏力牆: 樓價股價 齊升逾兩成

2012年,對投資者來說應該是滿意的一年。恒指由2011年底的18,434點上升至去年底22,656點,升幅約23%。反映樓價的中原指數,由2011年底的95.47點,升至上周的115.18點,升幅約21%。

去年樓價和股價同樣上升超過兩成,若參考歷史數據,兩者所處的情況則截然不同。去年恒指雖然上升23%,但市盈率處於較低水平,仍不足11倍,與歷史平均的14至15倍仍有一段距離。

恒指較2007年10月的歷史高位31,958點仍低約三成,但樓價則已升穿1997年的歷史高位。若不是政府頻頻出招打壓,恐怕去年平均升幅不止兩成多。

樓價及股價是反映資產的未來預計收益,而非過往表現;但歷史數據可以幫助我們從過去的資產泡沫中吸取教訓,避免承受巨大損失。根據中原的供樓負擔比率數據,過去近20年平均負擔比率約40%;現時是45%,已超過平均水平。日後息率只會向上調整,到時負擔比率將進一步上升。

還記得2007年8月,恒指正處於今日的水平(約23,000點),市盈率升穿18倍;中原樓價指數不過57點,供樓負擔比率約33%。當時投資者若選擇買樓作長線投資,現在已享受樓價倍增的回報。至於選擇炒股的人,之後三個月股價確實因炒「港股直通車」概念而大升三、四成,但不久便打回原形,到今日仍未返回家鄉。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 2013-01-01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