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後香港出現過兩位特首,就是董建華和曾蔭權,每人的任期均是七年多。眾所周知,曾蔭權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每日上班前到教堂祈禱。他的管治團隊,不少是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 按照《基本法》第四十八條,特首提名特區的主要官員時,必須報請中央人民政府。中央政府容許一位天主教徒出任特首,而且接納他的管治團隊中大部份是信奉三一神的,可算是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表現。 在曾蔭權的管治下,香港的經濟和政治發展較二○○四年之前有顯著改善。在這六年多的日子,香港不是沒有經歷過經濟及金融危機,但總算能夠安然度過,並沒有出現過長時間的衰退。 二○○八年九月雷曼兄弟公司宣佈破產,觸發全球金融海嘯。特區政府迅速推出一系列措施,去恢復市民和企業對經濟的信心,當中包括擴大中小企信貸保證,推行百份百存保,透過按揭證券公司收購銀行按揭去放鬆銀根,呼籲企業避免大規模裁員等。這些措施,直接和間接幫助香港很快從金融海嘯中復甦過來。 過去六年,特區政府的財政情況一直出現盈餘,至今累積的財政儲備達到五千億元之多,這還未計算外匯基金的歷年盈餘有六千多億元。我們若比較歐美國家財赤連年,國家負債纍纍,甚至瀕臨破產,便知道政府理財有道的重要。當然,這些儲備和盈餘都是來自市民,政府實應善加利用,紓解香港貧富不均的問題。 曾蔭權其他政績包括在政改方面行前了一小步,進一步加強香港作為人民幣離岸中心,引入最低工資法例而沒有令失業率上升,落實興建港珠澳大橋和高鐵等基建工程,為香港與內地經濟進一步融合打好基礎。此外,西九文化區和啟德郵輪碼頭幾經波折後終於動工,討論多年的醫療融資亦已有具體方案,準備落實推行。 政府亦明白到社會關注「地產霸權」的問題,故此即使面對大財團和地產商的反對,政府最終決定引入競爭法,限制發水樓和規管一手樓買賣。期望透過立法,防止無良商人繼續欺壓小市民和小商戶。 曾蔭權的施政當然有不足之處,例如在保育和發展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處理高樓價問題而不致損害小業主的利益等,都必定引起不少批評和指摘。但現實客觀環境是本地的大財團和地產商在政治上擁有舉足輕重的勢力,而特區政府又要面對來自中央政府的指示和壓力,在施政上完全做到以整體香港市民利益為依歸,絕不容易。 作為信徒的普通市民,實應不時為到一切在位的人禱告,好叫他們推行的政策,「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提前二2)
作者:林本利,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