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道教育中心



詳情請參閱活道教育中心網址: http://www.livingword.edu.hk/

Email: lampunlee@livingword.edu.hk

2011年5月28日星期六

林氏力牆:可加可減沒推高通脹

去年六月港鐵加價2.05%,下個月再加價2.2%,兩次加價合共4.3%,差不多相等於兩鐵合併時的減價幅度。換言之,港鐵的車費幾乎已回復到未合併前的水平。

有意見認為監管港鐵車費的「可加可減」票價調整機制,已變成「有加無減」,要求港鐵不要賺到盡,放棄今次加價,避免加劇通脹。有立法會議員更建議政府成立票價穩定基金,補貼市民乘搭港鐵。

翻查統計處資料,便知道過去兩年港鐵的加價幅度,較同期的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增幅(超過7%)為低。最近政府將今年全年的通脹率預測,由原先的4.5%,調升至5.5%,遠遠超過港鐵今年的加價幅度。與其說港鐵加價會推高通脹,不如說通脹升溫,無可避免會推高明年港鐵的加價幅度。

政府當年一手促成兩鐵合併,但又擔心兩鐵合併後,港鐵勢將坐大,在公共交通市場的佔有率超過40%,可能濫用市場權勢大幅加價。政府於是找學者(包括筆者)去研究設立機制,約束港鐵的車費加價,藉此平衡港鐵股東和乘客的利益,故此才出現可加可減機制。現在機制被指縱容港鐵加價,推高通脹,筆者實在「難辭其咎」。

無可否認,交通方面的支出已成為基層市民一項沉重負擔。不少家庭,每月交通費支出超過家庭總收入一成。然而,倘若打工仔每日要花費四、五十元交通費上班和下班,即使港鐵今年放棄加價2.2%,每日省回一元、八角,交通費負擔依然沉重。

由此可見,香港交通費問題,已不是加幅問題,而是車費水平已經脫離基層市民負擔能力,「可加可減」機制只不過是代罪羔羊而已。

作者曾任教理大,現為教育中心校監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5-28 A14|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