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後,英國工黨上台執政,將大量企業國有化,工會勢力抬頭,變成福利主義國家,生產力和競爭力不斷倒退。戴卓爾夫人在1979年上台後,便銳意改善國家經濟狀況,當中包括將國企私有化,開放市場引入競爭,削減政府開支,出售公屋給低收入家庭等。這些政策,令企業和工人的效率大大提升,不單為英國隨後二十多年的繁榮奠定基礎,亦成為各國各地爭相學效的發展模式。
戴卓爾夫人執政期間最成功的經濟政策,是將效率極低的國營企業私有化,創造巨大財富。戴卓爾夫人知道當時不少國企享有壟斷勢力,故此將國企私有化之前,率先重整市場和企業架構,避免國企變成私人企業後壟斷市場,損害消費者的利益。
例如在電力市場,政府將國營電力公司的業務分拆成兩間發電公司、一間輸電公司和12間區域配電公司;並且要求電力公司開放網絡給其他發電公司使用,以加強市場競爭。
一些具壟斷性質的業務,例如輸電和配電,政府便引入價格上限管制,約束電力公司的加價幅度。
在戴卓爾夫人執政期間,英國政府先後將石油公司、飛機和汽車製造公司、電訊公司、氣體公司、航空公司和機場、食水公司、電力公司、鐵路公司等大型國企出售,讓公眾持有股權和監察這些公司的表現。政府出售國企股份和公屋給國民,為他們創造財富。只可惜不少國民很快便將股份出售,沒有長期持有,以致未能享受更大的升值得益。
戴卓爾夫人推行的私有化和市場開放政策亦有其缺失,例如讓大量公務員變成上市公司董事及總裁,每年拿取豐厚薪酬,令貧富不均問題惡化。
戴卓爾夫人任內開放金融業,減少規管,導致金融業罔顧風險而過度膨脹,直接間接促成2008年金融海嘯。
現實世界沒有完美的經濟制度,極左和極右的經濟思想早已不合時宜,政府推行政策時必須平衡各持份者的利益。中國政府進行國企改革時,值得參考英國過去的經驗。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