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5年中英兩國簽訂聯合聲明後,香港樓價持續飆升,直至97回歸前上升超過10倍。樓價大幅上升,造就一眾華資地產商成為世界級富豪。
倘若地產商是憑藉眼光獨到,願意承擔投資風險而致富,相信香港市民不會妒忌和非議,出現所謂「仇富」情緒。但事實是長久以來,政府土地政策明顯偏幫地產商,讓他們透過低價購入農地、換地權益書、丁權,再以「筍價」補地價去興建住宅單位,最後以高價出售新樓,賺取每年超過40%的投資回報。
地產商與個別主管土地房屋政策的高官打成一片,在更改土地用途,增加地積比率,提高樓宇高度和密度,幾乎無往而不利,暢通無阻。不少涉及利益衝突的官員,透過內部認購以低價向地產商購買單位,或者以公帑向地產商高價承接單位,作為政府辦公室或公務員宿舍。一些高官退休後,不面紅地加入地產商集團工作,一面領取長俸,一面代表地產商游說政府。
97回歸後樓市大跌,地產商便和官員合作,以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文娛藝術,改善環境和拯救負資產為由,試圖賤價取得土地,興建「發水樓」和豪宅出售,主要銷售對象是本地和內地富豪和高官。整個過程存在不少貪污舞弊和洗黑錢活動,房地產市場變成罪惡溫床。
還望近半年的肅貪行動,最終能讓市民知道更多關於地產霸權的真相。
作者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