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施政報告所述,過去五年公私營單位每年平均落成量只得兩萬多個,而每年新增的需求,即使不計非本地居民,至少三萬多個。每年短缺萬多個單位,五年便達到五萬個或以上。這又難怪近年房大行其道,明顯反映房屋供應嚴重不足。
政府採取一連串強力措施,亦只能夠在未來幾年提供三百多公頃土地,興建十二萬個單位。長遠土地供應,包括填海和興建人工島,更像紙上談兵、海市蜃樓,令人覺得根本難以落實。而最令市民憂慮的,就是政府以土地供應不足為由,放寬或解除土地的發展限制,變相向地產商輸送利益。首任特首董建華便以八萬五房策和發展創新科技為由,向各地產商輸送巨大利益,包括免補地價興建環保設施、免招標興建貝沙灣、醫院和酒店用地改作興建住宅等。
香港並不缺地,只因土地分配不均,地產商囤積土地,才造成缺地的假象。
政府若收回只供少數富豪享樂的私人會所用地,便即時可以增加數百公頃土地儲備。地產商本身擁有大量土地儲備不用,卻以一千元地價佔用政府珍貴地皮,這符合社會公義嗎?
活道教育中心
http://www.livingword.edu.hk
網誌:lampunlee.blogspot.com
爽報 | 2013-01-22 |A20|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