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溫州發生動車追撞事故,造成200多人死傷的慘劇後,便出現不少評論要求香港政府放棄投資600多億元的高鐵計劃,以免被內地的貪腐行為「拖垮」。
今年4月高等法院裁定港珠澳大橋港方工程的環評報告不符合法例規定,要求環境保護署署長撤回工程項目的許可證。高院的裁決,勢將影響港珠澳大橋的工程進度。
香港回歸祖國已經14年,過去十多年的發展可算乏善足陳。不錯,我們發展經濟的時候,必須考慮到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作出適當的平衡。但倘若我們一味只顧保育,反對一切與內地經濟融合的基建工程,港人最終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回歸前數十年香港經濟的發展,便與基建工程有密切關係。上世紀七十年代,紅隧通車,促進維港兩岸的工商業發展。八十年代,地鐵拓展網絡,九鐵電氣化,加強港人與內地人民的交流。到九十年代,港英政府大興土木興建新機場,維持香港作為亞太地區的航空樞紐地位,與世界各地進一步聯繫。倘若沒有這些基建工程,香港今日的發展會是怎樣?
筆者相信香港與內地加強經濟融合,亦有其政治意義。2047年,一國兩制便變成一國一制,我們要爭取在餘下的30多年時間,讓更多內地人有機會來到香港,不論是學習、工作或旅遊,要令他們知道自由、人權和法治的可貴。要改變內地的政治體制,港人可以做的實在十分有限,要倚賴內地人民的努力。當每年數以千萬計的內地同胞乘搭飛機、高鐵或陸路交通來港,見證香港制度的優良之處,他們回到內地後自然會追求變革,推動中國在各方面與文明先進的國家接軌。
當然,香港要幫助祖國與世界接軌,必須努力維護本身各方面的優勢,不要在貪污腐敗方面率先與內地接軌。
出處: 蘋果日報 | 2011-08-05 A25| 專欄專論| 林氏力牆| By 林本利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